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教学计划、教学设计表格式Word
一年级科学上册完整教案(表格式)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19——2020学年度上期)科任教师: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
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
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
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
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一)内容分析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
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表格式)峰老师有谁举例子说说,你猜想中,科学都是跟什么事什么物有关系?请举手说一说。
你觉得科学课应该学点什么?请举手说一说。
好,同学们说的这么多想法,有很多都是同学们想学习的,想了解的对吗?而我们的科学课都会带领大家慢慢的一一了解学习。
三、带你走近科学小实验那么我们能做什么跟科学有关的事呢?有很多科学小实验十分的有意思,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
老师这里有一张有一个小圆孔的纸,这个圆孔刚好就是五角硬币的大小,刚刚好穿过去,那么我们有办法在不破坏这个圆孔的情况下,把这枚一元硬币穿过这个圆孔吗?上面的小实验是不是很有意思?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去做,老师在假期也做了一个实验,大家请看:多肉植物的叶插苗或者一颗发芽的绿豆或者红豆等种子豆苗为例:这只是一颗豆子,经过老师精心的照顾,他就变成了一棵可爱的小豆苗,你们想拥有一棵自己的豆苗宝宝吗?那么我们就从下一节课开始,自己培养一棵豆苗宝宝。
也可以是一头大蒜预设:太空?水?电?机器人?预设:之前说的所有内容。
可能天马行空。
可以想象尝试。
预设:纸被弄破、没有办法穿过、顺利穿过、发现其中的奥秘。
学生看到老师的培养的实物,激发自己也培养一个豆苗宝宝的兴趣。
预设:想。
可以培养别的吗?学生准备:大蒜一头或萝卜、土豆一小个、几颗豆子和有土小花盆等等在这个里边选一两种,也可征求家长意见后带其他物品。
可以翻看活动手册写名字等。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含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安排表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含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安排表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透镜的原理等。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光的传播规律,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并认识透镜的原理及其应用。
教材内容丰富,实验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对于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概念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部分学生对于光的反射、折射的原理及透镜的原理可能较难理解,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规律,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透镜的原理及其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光的反射、折射原理的理解。
2.透镜的原理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概念。
2.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探讨光的传播规律,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比喻法: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折射原理及透镜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激光笔、镜子、玻璃板、透镜等。
2.课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实验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
学生通过填空、解答问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透镜的原理及其应用,让学生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2024年新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表格式
2024年新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表格式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走进科学(第13节)第1节:科学在哪里第2节:科学家的观察第3节:科学问题与探究2. 第二章:植物与动物(第47节)第4节:认识植物第5节:认识动物第6节:植物与动物的关系第7节:保护动植物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提问和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动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提问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爱动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植物和动物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动植物?2. 例题讲解以第4节“认识植物”为例,讲解如何观察植物的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问的方法学习植物知识。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填写观察记录表。
学生展示观察结果,进行交流分享。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护动植物,进行实践活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走进科学,关爱动植物2. 内容:科学在哪里科学家的观察植物与动物的关系保护动植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和思考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动植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参加环保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2. 教学目标的设定。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6. 板书设计。
7. 作业设计及其答案。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关注各章节的核心概念和探究活动。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身体构造
-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培养对身体的爱护意识。
- 教学内容:人体的五官、肢体、器官及其功能。
- 教学方法:讲解、观察、实践、游戏。
- 教学活动:
- 观察人体的五官、肢体和内部器官的位置和外形。
- 研究人体器官的名称和功能。
- 进行简单的实践活动,如用眼睛看东西、用手摸东西等,以体验器官的作用和重要性。
- 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培养对身体的爱护意识。
第二单元:物体的性质
- 教学目标:了解物体的性质及其相关知识,培养观察和思考
的能力。
- 教学内容:物体的硬度、形状、颜色、质地等基本性质。
- 教学方法:实践观察、讲解、讨论。
- 教学活动:
- 观察不同物体的硬度,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 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和质地,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归类。
- 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物体的基本性质,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三单元:季节与天气
- 教学目标:了解四季的变化和天气的特点,培养对自然环境
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 教学内容: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和不同天气现象。
- 教学方法:图像展示、讲解、实地观察。
- 教学活动:
-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
- 讲解并呈现不同季节的天气现象,如春天的雨水、夏天的炎热、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寒冷等。
- 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观察并记录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
教学进度表
以上是《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计划及进度表,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表格式)峰老师有谁举例子说说,你猜想中,科学都是跟什么事什么物有关系?请举手说一说。
你觉得科学课应该学点什么?请举手说一说。
好,同学们说的这么多想法,有很多都是同学们想学习的,想了解的对吗?而我们的科学课都会带领大家慢慢的一一了解学习。
三、带你走近科学小实验那么我们能做什么跟科学有关的事呢?有很多科学小实验十分的有意思,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
老师这里有一张有一个小圆孔的纸,这个圆孔刚好就是五角硬币的大小,刚刚好穿过去,那么我们有办法在不破坏这个圆孔的情况下,把这枚一元硬币穿过这个圆孔吗?上面的小实验是不是很有意思?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去做,老师在假期也做了一个实验,大家请看:多肉植物的叶插苗或者一颗发芽的绿豆或者红豆等种子豆苗为例:这只是一颗豆子,经过老师精心的照顾,他就变成了一棵可爱的小豆苗,你们想拥有一棵自己的豆苗宝宝吗?那么我们就从下一节课开始,自己培养一棵豆苗宝宝。
也可以是一头大蒜预设:太空?水?电?机器人?预设:之前说的所有内容。
可能天马行空。
可以想象尝试。
预设:纸被弄破、没有办法穿过、顺利穿过、发现其中的奥秘。
学生看到老师的培养的实物,激发自己也培养一个豆苗宝宝的兴趣。
预设:想。
可以培养别的吗?学生准备:大蒜一头或萝卜、土豆一小个、几颗豆子和有土小花盆等等在这个里边选一两种,也可征求家长意见后带其他物品。
可以翻看活动手册写名字等。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进度表及单元计划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三年级的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激发和呵护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由于受年龄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
家长和学校某些老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这更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
二、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
将带领三年级刚开始科学学习的同学们,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植物”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概念。
如果说“植物”和“动物”展开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学习旅程,那么“我们周围的材料”将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
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瓦、陶器、瓷器等常见材料在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
学生们要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最终,学生们将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word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安排(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能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物体传声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
3、激发学生爱科学、做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音叉、挂历纸、纸杯(一次性塑料杯)、线(长5米)……2、演示实验材料:鼓、鼓槌、纸屏(在纸屏上面粘一根细线,在细线下端拴一下泡沫塑料小球,小球位于纸屏中央,紧贴纸屏)。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游戏: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现在我们每组的六位同学来分分工,请三位同学把一只耳朵堵上,两位同学的另一只耳朵紧贴在桌面上,一位把耳朵贴在桌子上水槽里的水面上(请注意抬起耳朵时向上提,并用纸巾擦掉水分,防止水进入耳朵里);两位同学在座位上端坐;一位同学把两只耳朵都堵上(要紧紧堵住),听我指挥:“全体——起立!”……“请坐下!”谈话:组里堵住两只耳朵的同学看到了什么情况?你能猜想出是什么原因吗?……刚才大家为什么都突然站起来又坐下了啊?……老师的指挥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1)认识声音的传播途径讨论:①刚才没有堵住耳朵的两位同学,你们听到的老师指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自己的耳朵里的?比如你们耳朵与老师发声之间间隔着什么?这说明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播过来的?②刚才耳朵贴在桌面的两位同学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过来的呢?学生讨论。
③刚才耳朵贴在水面的同学所听到的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呢?④为什么两只耳朵堵住的同学就不能听到老师的声音呢?(2)引导:通过对以上现象的猜想研究,你认为声音在哪些物体中能传播,传播的方向是什么样的?请大家利用老师给各组准备的材料,设计实验来证实你的推测吧!(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4)汇报实验结果。
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其科学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水
- 研究水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物质溶解;
- 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
第二单元:万物皆有声
-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探索声音的特性和用途;
- 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
第三单元:光线的传播
- 研究光的基本性质和传播规律;
- 探索光的反射、折射和投射;
- 进行简单的光实验。
第四单元:小动物和小植物
- 了解小动物和小植物的基本特征;
- 研究小动物和小植物的生活性;
- 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
教学进度安排
-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水 - 3周
- 第二单元:万物皆有声 - 3周
- 第三单元:光线的传播 - 3周
- 第四单元:小动物和小植物 - 3周
注意:教学进度安排仅供参考,具体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机会。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交流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第一个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物体和材料(2)比较物体和材料(3)测量长度(4)测量质量2.第二个单元:植物的生命周期(1)认识植物(2)种植与养护(3)探索生命周期(4)认识种子3.第三个单元:空气和天气(1)认识空气(2)空气的利用(3)认识天气(4)观测天气4.第四个单元:简单机械(1)认识简单机械(2)探究杠杆(3)滑轮和斜面(4)机械与生活5.第五个单元:水和常见物质(1)认识水(2)水的利用(3)常见物质的变化(4)物质的性质6.第六个单元: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1)认识动物(2)动物的形态结构(3)动物的生活环境(4)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单元:物体和材料(1)第1-2周:学习物体和材料的基本概念,进行物体和材料的分类实验。
(2)第3-4周:学习测量长度和质量的方法,进行长度和质量的测量实验。
2.第二单元:植物的生命周期(1)第5-6周:学习认识植物,进行植物观察实验。
(2)第7-8周:学习种植与养护,进行植物种植实验。
(3)第9-10周:学习探索生命周期,进行植物生长观察实验。
(4)第11-12周:学习认识种子,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3.第三单元:空气和天气(1)第13-14周:学习认识空气,进行空气实验。
(2)第15-16周:学习空气的利用,进行空气利用实验。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科学知识。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问题解决。
3. 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2.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未知。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质1. 第1课:物质的世界- 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 第2课: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的特征- 液体的特征- 气体的特征3. 第3课:物质的溶解- 溶解的概念- 溶解的过程- 溶解的影响因素第二单元:我们身边的科学现象1. 第4课:力的作用- 力的概念和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条件2. 第5课:运动和静止- 运动的概念- 静止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 第6课:温度和季节- 温度的概念和单位- 温度的测量工具- 季节的变化和影响因素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问题。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科学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研究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
3. 单元测试评价: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时间1. 第一单元:共计6课时2. 第二单元:共计6课时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2. 实验器材3. 多媒体教学设备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1-3周:第一单元教学2. 第4-6周:第二单元教学以上是关于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学计划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2024年新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表格式
2024年新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表格式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感知世界1.2 观察与发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分析身边的科学现象。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观察方法、分析过程和解决策略。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我们身边的科学2. 内容:1.1 感知世界1.2 观察与发现3. 关键词:观察、思考、分析、创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观察家里的植物,用画笔记录下来。
写一写:描述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2. 答案:画一画:学生作品,展示观察到的植物。
写一写: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的文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开展科学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衡量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具与学具的选择与应用5.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6. 板书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反馈机制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深度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的章节内容,同时要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完整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完整版)教学计划第一单元:观察力与科学实验- 所需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科学实验的意义和步骤- 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目标:- 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基本步骤- 掌握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所需课时:5课时- 教学内容:-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植物繁殖的方式- 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需要的条件- 了解植物繁殖的不同方式- 关注植物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第三单元:动物的生长与繁殖- 所需课时:5课时- 教学内容:- 动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动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目标:- 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需要的条件- 了解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 培养对动物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第四单元:材料与资源的利用- 所需课时:6课时- 教学内容:- 常见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方式- 教学目标:- 掌握常见材料的分类和特点- 了解资源的分布和合理利用方式- 引导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进度表第一学期进度表- 第一单元:观察力与科学实验(4课时)-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与繁殖(5课时)- 第三单元:动物的生长与繁殖(5课时)- 第四单元:材料与资源的利用(6课时)第二学期进度表- 复第一学期内容(3课时)- 第五单元:天体与地理(7课时)- 第六单元:能量与变化(6课时)- 第七单元:生物与环境(5课时)- 复与总结(4课时)以上是部编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完整版)。
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了相应的课时安排和教学进度,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知识技能的目标。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全册教案(表格).doc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分析: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比如,对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
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三、教材分析: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
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天气:对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进行观测。
其中包括云量的观察和测定、雨量的观察和测定、风的方向和等级的观察和测定以及气温的测定。
这一部分活动中,还包括尝试记录各种天气情况,观察生物预告天气的行为以及学习获得天气的多种方法。
溶解:从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
如怎样加快溶解,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否重新分离出来。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一课则进一步扩展了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活动。
声音:对声音的探究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通过对发声物体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和探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
在这一单元结尾设计的“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活动,将由学生自由取材,利用身边材料制作一件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小乐器,并尝试着奏出简单的乐曲。
我们的身体: 对自己的身体的了解从身体的结构开始, 通过观察, 采集数据和模拟实验认识了解自己的身体,认识了解人体每一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 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 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四、教学目标: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教科版科学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V1
教科版科学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V1教科版科学级上册是中小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教学计划与进度表的制定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进度表。
一、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与生命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本教材共分为11个单元,包括生命起源、遗传基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人体内部环境的调节、物质的分子构造与变化、分子运动与热、电学基础、光学基础、机械的基本定律、力和压力学、机械性能和结构。
3.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2)探究式教学(3)讨论式教学(4)案例式教学(5)实验式教学4. 教学时长:本课程总共28周,每周3课时,共计84课时。
二、教学进度表序号| 单元 | 教学时长 | 重点内容 | 教学方法--|---|---|---|--1 | 生命起源 | 3周 | 生态系统与环境 | 实验式教学2 | 遗传基础 | 3周 | 遗传指南、染色体 | 探究式教学3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4周 | 细胞组成、分裂 | 实验式教学4 | 人体内部环境的调节 | 3周 |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 | 案例式教学5 | 物质的分子构造与变化 | 3周 | 分子构造和化学键 | 探究式教学6 | 分子运动与热 | 3周 | 热效应和热传递 | 讨论式教学7 | 电学基础 | 3周 | 电流、电压和电阻 | 实验式教学8 | 光学基础 | 3周 | 光的反射和折射 | 讨论式教学9 | 机械的基本定律 | 3周 | 运动、速度和加速度| 实验式教学10 | 力和压力学 | 3周 | 力的合成和分解、杠杆原理 | 探究式教学11 | 机械性能和结构 | 2周 | 机械效率和简机原理 | 讨论式教学三、总结以上是教科版科学级上册的教学计划和进度表,正确的制定和实施,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导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课前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导 学 过 程
导学环节设计
二次备课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教
学
目
标
设
定
科学概念·地球表面由山脉、高原、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组成,地表的地形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主要原因。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表现为风化、侵蚀、沉积等。风化、侵蚀使地表凸起的地方逐渐被削掉,而沉积使低洼的地方逐渐被填平。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生物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注地表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防范因人类活动而加剧的自然灾害。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
教
学
整
体
构
思
与
建
议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及结构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从内容编排上分为四大部分。第1课为第一部分,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到土壤对生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灾害,也有有利于人类的一面。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三单元)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的变化”的范畴。“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 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一切生活、生产资料取自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土壤,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加剧了土地沙化、洪水泛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仅造成了地表地形的局部改变,而且气候异常,疾病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地表地形变化有更多的关注,使学生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
教
学
资
源
与
开发Biblioteka 地球表面的地形的相关图片、火山喷发的视频、地震的视频、岩石变化的模拟实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的模拟实验、河流对土地的侵蚀的模拟实验
课
时
安
排
8课时
补
教
补
学
措
施
空着
课时备课
课题
地球表面的地形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1
授课日期
导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二)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因其认识对象的不同,教学程序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不便于在课堂上直接观察的,主要通过阅读、交流资料和教师的讲解进行的教学活动。比如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对于这种类型的课,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和阅读资料,并适当辅以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第二种是以推测、模拟实验验证、解释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如第3课“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第6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第7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对第二种类型的课,一般要经历以下程序: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作出假设一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现象一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一联系自然界的地形变化拓展认识。在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目的、模拟的对象、操作方法、观察重点,并能把实验结果推展到自然界。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是以观察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此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的依据,探究土壤和生命之间的关系。主要的教学活动是指导学生对不同状态下的土壤进行观察。教师要按教科书要求提供新鲜的土壤和干燥粉碎的土壤,以及沉积实验装置,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观察。
·内力和外力在改变地表地形的过程中,有时会对人类造成自然灾害,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又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模拟实验等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外力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水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