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品析关键语句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每课教案(共四课)
《春》核心素养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想象文中的春之景。
2.揣摩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回忆你们学过的关于春天的古诗,选一首你认为最能表现春天特点的诗背诵给同学听,好吗?预设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教师点评:这首诗里有春鸟、春风、春雨、春花,还有一个沉醉在春天里的人。
预设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教师点评:诗人将二月春风比作剪刀,冒出嫩芽的柳枝在春风中轻轻摇动,春意盎然。
……春天让人陶醉,春天令人振奋。
现代作家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名作《春》里,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图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好的春天。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章写作思路朗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明确:设计意图进行初步感知的朗读。
三、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朗读课文。
小组选择“春日图景”中的一幅图景,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学习任务:①自由朗读课文,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幅图。
结合具体词句,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②明确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
③小组交流,确定小组朗读片段,在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进行投入感情的朗读。
预设1:我们组朗读“春花图”。
这段话写得很美,比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春草春花的五彩缤纷。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非常有动感,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灵动。
朗读的时候应该是带着喜悦和新奇。
小组朗读展示。
可以个人读、齐读、轮读。
预设2:我们组朗读“春风图”。
春风是令人陶醉的,首先是春风的轻柔,“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又吹来泥土的气息、花的香味,还传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声。
这段描写既有触觉,又有嗅觉、听觉,全方位地让人感受到“春风吻上我的脸”的那种陶醉。
读文析句,明技悟情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复习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读文析句,明技悟情——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读文析句,明技悟情——七上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散文的特点。
2.学习欣赏品味散文的方法。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 理解散文的主要特点。
2. 学习欣赏品味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1.学会运用散文阅读方法读懂散文,理解作者情感。
2.能够通过阅读散文,丰富自身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七上第二单元学习要求,引入本课。
二、教学过程(一)走进散文,了解散文的特点1.什么是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
它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
2.通过本单元的课例帮助学生理解散文这种文学体裁。
3.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散文的特点:选材日常,人物真实鲜活,对感情、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二)掌握策略,读懂散文1.散文阅读三部曲:把握主旨、揣摩语言、赏析技巧。
(1)把握主旨标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情感、线索等关键信息。
关键句:最能反映主题思想的语句。
(2)揣摩语言示例:好词:《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了,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悄悄、偷偷”两个词让我们看到了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所以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同时又担忧着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举动,虽然躲出去了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这两个无声的动作背后,是深沉的母爱,是她疼痛不已的揪心。
修辞:《散步》里“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运用了对称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我在母亲、儿子、妻子心里的形象和地位,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我的信赖和谐的、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5《秋天的怀念》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参考答案:“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然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沉痛的思念情怀,体会了母亲深沉的爱,了解了母爱正是作者在苦闷绝望中奋起的真正原因。
二、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
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参考答案:文中一系列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都体现了深沉、伟大又毫不张扬的母爱。
1.动作描写。
“躲出去”是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听着我的动静”是担心儿子想不开。
2.动作、语言描写。
母亲为儿子所承受的苦难而痛心,母亲用她坚强乐观的态度鼓舞对生活充满绝望的儿子要好好儿活着,母亲这种伟大而无私的爱让人深深感动。
3.(1)动作描写。
一个“挡”的动作,表明母亲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神态描写。
“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
在这里充分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其他细节如:“‘……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1)动作描写。
“偏说”“跑着”“踩扁”准确地写出了“我”此前身体健康的情态。
(2)心理描写。
母亲为自己语出不慎引起了儿子的伤心而懊悔不已,黯然神伤。
她把儿子的自尊看得比什么都重,甚至在这一点上比儿子自己都敏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在可可西里回头骆非翔思贤是我们在楚玛尔河东岸的一个保护站认识的少年,他来自河北廊坊,17岁,是保护站里的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去年,我们从格尔木顺着青藏公路去那曲,到楚玛尔河附近的时候,听到了前方路段出现坍塌的消息,于是我们在保护站停了下来,遇到了保护站的一伙青年志愿者,而思贤正是其中的一位。
他在这里当志愿者的生活,就是每天和其他朋友们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越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
藏羚羊每年的初夏都要赶往水草丰茂的卓乃湖、太阳湖去产崽。
每一天,他们都在藏羚羊经常出现的地方静静守候,如果这些可爱的藏羚羊机警地来到了马路旁,他们就和朋友远远地站起来,在马路上扯一条上面写着“藏羚羊过公路,请停车熄火”的横幅拦住来往的车辆,然后人们就停下车、熄火,安静地等待着那被藏人称为神物的藏羚羊慢慢地犹豫着走过公路,前往可可西里的西部腹地,去繁衍后代。
他说,我们虽然干的事情很简单,但是却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
我问他:“你这么小,怎么就想到来这里当志愿者呢?你的父母不担心吗?”他听后,头一低,然后淡然笑道:“我其实是离家出走的。
”他告诉我,他是一名高中学生,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爱好是摄影。
而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父亲气得打他耳光,他从来都没有反抗过。
但是就在两个月前,他最心爱的老相机被愤怒的父亲给摔碎了,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和一群网上认识的志愿者来到了这里——梦想了好久的目的地。
他想一一拍下这世界上最壮美的风景。
他说,他不知道该拿什么去反抗父亲对他梦想的“压迫”,却在为藏羚羊开路的过程中有了深深的使命感。
他说完他的故事,我不便相劝,只好拉着他去拍照了。
第二天,我们离开保护站,驱车去那曲。
他把我们送到路上,然后亲切地和我拥抱、道别。
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大概是为那年少执着的梦想吧。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臧克家我爱听人家把星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1946年8月4日午于沪(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3)星星虽然很渺小,但也有自己的光圈,也能给浩渺的夜空做出自己的贡献,联系其象征意义可知,“自己的光圈”也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浅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单元导语——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2021年第13期159课程研究浅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单元导语——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冷飒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00摘 要:单元导语是助读系统的一部分,是语文教材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对一个单元内容的高度凝练,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引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章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进行浅析。
关键词:部编本教材;单元导语;七年级上册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科书是学校实现课程目标和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
作为构成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要素之一的单元导语,对语文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单元导语的概念阐释顾黄初先生把语文教科书的内部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知识系统、范文系统、作业系统和导学系统。
[1]“导学系统”主要由单元导语、预习、旁批、旁注、课文插图等要素构成。
这些要素各自分工,共同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助力。
从“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可以发现,每一个单元的“单元导语”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侧重于情感的体验,第二段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提示与引导。
同时,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是环环相扣,具有承接关系。
所以,“单元导语”不仅以简洁凝练的文字统领整个单元,以“导”为主旨,还具有起承转合的功能。
二、“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单元导语的编写特点(一)表达形式上图文兼备从“单元导语”的整个页面来看,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文字,导语的文字是以蓝色为底色的偏小的楷体字,左上方是偏大一号的楷体字;另一部分是图片,是以黑白为主颜色的图片,与蓝色文字相呼应,形成一种视觉上淡淡的美感。
1、单元插图体现人文主题从“部编本”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可以看出插图与导语的内容息息相关,插图可以反映出文本的内容。
插图的种类有风景图,如第一单元;人物图,如第二单元;动物图,如第六单元。
这些插图充分体现单元导语的“人文性”。
如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想象之翼”,这里配有的插图是插上翅膀的骏马,与导语中“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相吻合的。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时_教读引领课_“披文入情_细品语言”名师教案
第6课时批文入情细品语言——《秋天的怀念》《生命的延续》整合教学设计【课型】教读引领课【学习内容】教材:《秋天的怀念》图书:《生命的延续》【学习目标】1.朗读精彩细节,体会作者情感。
2.赏析关键性词句,体会含蓄抒情的方式。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
’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在合欢树下与一位母亲匆匆相遇,今天让我们慢慢地结识这位母亲,细细品味史铁生先生来自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感知朗读《秋天的怀念》,思考:课文环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情?从作者的叙述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答案示例:文章通过记叙我双腿瘫痪,母亲照料我;母亲身患重病,不让我知道;母亲央求我一起去北海看菊花;母亲临终前嘱托我和妹妹要好好儿活这几件事情,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自责、内疚、悔恨之情。
三、细读品味1.课文平静地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母亲为儿子倾注了无比深沉的爱,朗读课文,说说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答案示例:(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忍受着我的暴脾气,她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所以她选择用宽厚的母爱包容着儿子的暴怒。
同时又担忧着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的行为伤害了自己,所以要“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悄悄”和“偷偷”两个无声的动作背后是母亲疼痛不已的揪心。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位母亲对儿子细腻的了解和无限的包容。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从“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可以看出母亲听到我自暴自弃的宣泄时是怎样的痛心着急,“扑”和“抓”的迅猛动作中足见母亲有多么畏惧和担忧。
面对儿子的痛苦,母亲用强大的毅力克制着自己的悲情努力的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关键语句理思路课件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最后 一次见面)……往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 片沃土。(前后呼应句)…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 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 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总结议论句)
本 文 的 写 作 思 路 是 “ 议 论 —— 叙 述 —— 议 论 ” 。 文 章 主 体 为 叙 述 , 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 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
读读写写
栋梁
不要写成“蓬松”的“蓬”。
分拣
戳穿
栋( dònɡ) 帐篷(zhànɡ) 滚烫(tànɡ) 微薄( bó )
拣( jiǎn) 废墟( xū ) 张扬(yánɡ ) 酬劳(chóu)
戳( chuō) 坍塌( tān ) 散步( liū ) 硬朗
大方(kānɡkǎi ) 呼啸(xiào) 揣摩( zuó ) 水渠( qú )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 版)。这部短篇原是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 “你曾经见过的最特殊、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 。编辑被这个故事所打动,由此派人调查,结果发现普罗旺斯 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存在过名叫布菲的牧羊人,于 是退回了稿子。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说本文写的是故事 ,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 志上发表,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 ”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______:伟大
. 高原情况
提示: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指的是总起句、总括句、 过渡句、点题句、前后呼应句等。标志故事情节发 展的语句,具体到本文,指的是交代“我”与牧羊 人见面时的语句以及表现牧羊人和荒原情况变化的 语句。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语言积累与运用
《再塑生命的人》语言积累与运用1.重点字词截然[jié rán] 塑造[sù zào] 感慨[gǎn kǎi]灌溉[guàn gài] 惶恐[huáng kǒng] 搓捻[cuō niǎn]绽开[zhàn] 脾气[pí] 穿梭[suō]涨红[zhàng hóng] 膝盖[xī] 碎步[suì]譬如[pì] 抚弄[fǔ nòng] 花团锦簇[cù]激荡[jī dàng] 惭愧[cán kuì] 企盼[qǐ pàn]冥思[míng] 迁徙[qiān xǐ] 瑟瑟[sè sè]背篓[bèi lǒu]翼:小心翼翼[yì] 希冀[jì]涨: 涨价[zhǎng] 涨水[zhǎng] 涨红脸了[zhàng]喷: 喷洒[pēn sǎ] 喷香[pèn]间: 间接[jiàn jiē] 挑拨离间[jiàn] 时间[jiān]不求甚解[bù qiú shèn jiě]:甚:很,极。
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混为一谈[hùn wéi yī tán]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油然而生[yóu rán ér shēng]: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悔恨莫及[huǐhènmòjí]:悔恨:事后的懊悔。
莫及:来不及,指事后的懊悔也来不及了。
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n cù]: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精品教案_15
■人教2011课标版(部审)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四首,P141页《潼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诗属于部审人教2011课标版教材第二组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最后一首,其前三首是刘禹锡的《秋词》(其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所选的几首诗,都表达诗人的独特个性情感,以昂扬的格调,千百年来给后人以启思,这也是我们在学习《潼关》应让学生体会感受的重要内容。
同时,本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学习了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这四首诗属于课内精读篇目,已有的学习经验已为此诗的学习提供了思路。
另此册中第一组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诗李白的《峨嵋山月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这几首诗的学习,进一步夯实了学习诗歌的方式。
教材的这两组诗歌学习,为学习本组诗,特别是本组也是本册的最后一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同时,学习这首诗,也应有总结性质,为本册诗歌学习的再熟悉、集大成,所以,此首诗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承载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年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除了朗读与小学学习策略的一致性以外,到初中阶段,要更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就需要从字词着手进入诗歌中,这种学情决定了教学目的、重点的变化。
同时,这一学段学生心理认真和成长特点,让他们表现出对诗歌审美追求;而像《潼关》这道诗,作者写此诗时14岁,与我们正学习的学生年龄差不多,谭嗣同的那种勇往直前、襟怀天下的品质,也正是正成长着的学生所亟需的。
所以,这首诗,除了学习方式、方法上的作用外,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也很大。
【教学目标】1、以课文所给的注释和赏析为抓手,辅助潼关相关资料和地形图,理清诗意。
2、参考诗歌朗读方法,结合已有的朗读经验,比照音频朗读,读准诗歌。
3、从“终古”“簇”“秋风”“吹散”“马蹄声”、“流”“尤嫌束”“入”“不解平”九个词语着手,赏好诗句。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考点精讲版】
沉默寡言( ɡuǎ )
薰衣草( xūn )干涸( hé )
挺拔
山毛榉( jǔ )白桦树( huà )
多音字
( páo)刨根问底
刨
以义
辨音
应
( bào)刨冰
(yìnɡ)应征
(yīnɡ)应该
琢磨(zuómo):思索,考虑。
琢磨(zhuómó):雕刻和打磨(玉石);加工使精致(指文章等)。
【串句记忆法】 他这几天一直在琢( zuó )磨怎么能
2011年版)。武娟译,崔维燕校译。选入课文时改为现在的
题目。原来的题目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这篇短篇小
说原是1953年作者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
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因故事为
虚构而被退稿。于第二年在其他杂志发表,后广受欢迎。
文体知识
四大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
(2—20) 从1920年开始,几乎每年看望牧羊人。
1945年6月,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议论
②______
升华主题,歌颂牧羊人的伟大,表达敬佩之情。
(21)
本文的写作思路为“议论—叙述—议论”。先总起议论,奠
叙述
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③______,采
时间
取④______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经历;
2.文中××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说说××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题技法:
1.分析环境描写,了解人物命运。
2.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故事以“我”的见闻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① 推动故事发展。“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是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1)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2)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面”,“次”的意思是“停留”。
“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⑵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2024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024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字词积累。
1. 生字词表。
- 重点生字:如“确凿(záo)”“菜畦(qí)”等,标注拼音并解释含义。
- 多音字:例如“行”(xíng、háng),分别列出不同读音下的组词和用法。
- 形似字辨析:像“辩、辨、辫”,从字形、字义方面详细区分。
2. 词语积累。
- 重点词语:解释课本中出现的重点成语(如“人迹罕至”)、动词短语(如“呼朋引伴”)等的含义,并给出例句。
- 近义词、反义词:找出课文中的一些近义词(如“静谧 - 安静”)和反义词(如“干燥 - 湿润”)进行对比分析。
二、文言文学习。
1. 文言文基础知识。
- 实词解释:如“之”“而”“其”等常见文言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 文言句式:判断句(“……者,……也”)、省略句(“可以(之)为师矣”)等句式的识别与理解。
2. 文言文背诵与翻译。
- 背诵技巧:介绍一些记忆文言文的方法,如按照文意分层背诵、利用关键词记忆等。
三、现代文阅读。
1. 课文分析。
- 写作手法:- 抒情方式:区分直接抒情(如“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和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等方式抒情)。
2. 阅读理解技巧。
- 概括能力:教学生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概括。
- 理解语句含义:解释文中富有深意的句子(如“但在它驶近黑暗的时候……那一瞬间,它发现了自己的身影。
”)的含义,可从关键词、上下文语境等方面入手。
四、作文写作。
1. 写作类型与要求。
- 记叙文写作:讲解七年级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如写出真情实感、有具体的事件描写等。
- 描写技巧:在作文中如何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
2. 作文素材积累。
- 人物素材:介绍一些适合七年级作文的人物事迹,如名人故事(海伦·凯勒的事迹可用于写坚强、励志类作文)、身边的好人好事等。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册课本中,我们将学习汉字、古诗、文章阅读等各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这些知识点。
1. 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必要的汉字。
在学习汉字时,我们需要注意字形的书写、笔画的顺序、读音的正确发音等方面。
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汉字,在写作和阅读中灵活运用。
2. 古诗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上最为优美的诗歌之一。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诗歌。
在学习古诗时,需要了解诗歌的韵律、意境、语言等方面。
通过阅读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情感,体验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文章阅读文章阅读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重点之一。
在学习文章阅读时,我们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
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阅读文章,学习如何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等阅读技巧。
4. 交际用语交际用语是在日常交流中常用的基本语言表达方式。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交际用语,如问候语、道歉语、感谢语等。
在学习交际用语时,我们需要注意学习标准的语法、语音,学会如何运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5. 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重点之一。
在学习写作技巧时,我们需要了解写作的基本规律,如结构、语言、用词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同时,我们还需要多练习,学会如何写作,如何发掘写作素材,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提高写作技巧。
总而言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词汇、古诗、文章阅读、交际用语、写作技巧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多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通过学习,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教案 新人教版(1)
学习 重点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 3.学习比喻修辞手法。
学习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学法 指导
1.梳理文中字词并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红笔标记你所喜 欢的句子,并批注你喜欢它的理由。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草报春 花争春 风唱春 雨润春 人迎春)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①段,体会其中两个“着”、两个“了”在语气 上的柔和亲切的感觉,思考它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叠用“盼望着”是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 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
3.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 出来,让文字在学生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生动的画面。
4.比喻修辞的知识本身不难掌握,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品读 大量文本,在实践中积累语感,懂得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 逐步学会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 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文体知识
写景散文即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 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或时间等的 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 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 好地表现主题。
二、字词积累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亮滋润。朗,明亮。润,滋润、润泽。 学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⑵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注意语言的表达。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写作的背景,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答案】(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初中语文教学总体要求把握:以新课程改革的四大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以具体课文为例子,引入教学,举一反三,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引导、促使学生领悟、学会学习语文(读写)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三个年级、六册课文围绕总体目标,各有侧重点,层层深入(具体见下各册各单元分表)。
分析课文,不要纠缠在一些细微末节,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和脉络,从字——词——句——节——段——篇,学会从具体内容中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习掌握更多的词汇(读、写的基础)。
3、读懂、理解、分析课文的内容(从表层义——深层义——比喻义——象征义)及作者如何表达的基本方法。
七年级上册本册重点提示:本册教材针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这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把握好本册语文的教学重点:引发兴趣,关注语文(大语文),立好规矩,打好基础。
针对初一新生,要发扬继承好小学中学语文的一些传统(如认真书写、教师指导细致等),又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自学、自我分析的能力。
基础能力培养的重点一是阅读能力(重点是记叙文),二是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写得一笔好字),三是写作能力(逐步了解和掌握五种表达方式,重点是记叙文),四学习语文的一些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
写作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记载人的行为经历,叙述事情的经过变化。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描写写景状物,描摹景的氛围,形容物的形态。
一轮圆圆的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来了。
说明剖析事物构造,解释概念含义(析理释义)。
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
议论讲道理,明观点,论是非。
太阳从东方升起的道理谁都知道。
抒情抒发感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啊,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七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一)第一单元针对学生刚进入初中这样一个人生的转折,引导正确对待人生:人生是美好、曲折而又需要去努力实现,关爱生命,体验、憧憬、思考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品析关键语句
来宾第六中学覃子议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语句在语言环境中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
2、掌握品味语句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析
1、2014年来宾中考《怀念火柴》
(20).下面两个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分
(2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4分
2、2015年来宾中考《一只豺流下的血和泪》
(21)、选文第①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3、2016年来宾中考《草根赋》(7分)
(2)本文语言含义丰富,请品析下面句子(4分)
(3)第5段主要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分)
师:有关此类知识点的考查题每年都出现,但是考查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有所变化。
从这些试题中,同学们能不能看出,中考试题中语言品析题通常从哪些角度进行考查呢?
生:发言。
(归纳出示题型)理解词句的特定含义,分析语句的特殊作用,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师:因此,当我们遇到语言品析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它是要求理解含义、作用,还是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温故知新一
1、理解划线语句的含义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
(2)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最后一课》)多媒体展示答案:
(1)、“偷偷地”和“钻”形象地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比喻。
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战斗武器,亡了国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会激起他们的心中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求得民族的解放。
要求:学生自己来寻找规律
小结:1、找修辞、抓关键词,体会比喻义、象征义和言外之意。
关键词含义+句子的含义
2、体会其表面意思和蕴涵的深意。
表层意思+深层含义(思想感情、生活哲理、人生态度等)(三)温故知新二
联系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
(3分)(来宾市第三次模拟考试)
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
《祈求》学生1:
学生2:
学生点评,打分
参考答案:
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1分)刻画了遭戏弄后的鹰的不屈的形象,(1分)表现了老鹰对天空、对自由飞翔的向往。
(1分)
答题格式:鉴赏角度(描写)+作用+内容+情感
赏析角度
1.用词: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等
2.修辞手法:排比、反问、设问、拟人、比喻等
3. 描写手法:
①人物描写: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5.表现手法:象征、讽刺、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
6.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四)温故知新三
请说说下面段的表达作用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鲁迅《孔乙己》)
1、学生当堂训练
2、展示答案,学生来找规律
结构上,这一段是承上启下;内容上,揭示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了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小结:
1、内容
(1)从句子表现的句义分析(刻画人物、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等)
(2)从句子与主题及人物的关系分析(归纳主旨、深化中心,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2、结构
(1)文首作用: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为下文作铺垫;④设置悬念;
(2)文中作用:①承上启下;②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文末作用:①篇末点题,画龙点睛;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
④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⑤令人深思,给人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师:通过以上的分析,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对于解答记叙文语言品析题,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技巧和方法呢?
(学生自由交流、归纳)
明确:(出示小结)
两个角度:结构角度,内容角度
三个联系:联系上下文,联系人物形象,联系作者情感
四个关注:关注关键词,关注修辞手法,关注表达方式,关注描写方法
(五)当堂训练
1、师:我们从试题中得出方法,方法还要运用到习题中才能加以巩固。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材料,一起动笔做一做: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
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鲁迅《社戏》)(3)、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孔乙己》(4)、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5)、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6)、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力。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鲁迅《故乡》)
要求:
1、注意答题步骤和方法。
2、先自己解答,再小组合作拟定答案,相互提醒,又好又快。
自主学习6分钟,讨论4分钟,学生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