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石壕吏》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石壕吏阅读与答案精全版
2.朝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
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3.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5.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
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6.选出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的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变现了人们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C.这是一首叙事诗.该是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2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D.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古体诗。
)A.杜甫的“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B.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由此可知《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应在黄河之北。
C.《石壕吏》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
D.如《石壕吏》这种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格律诗。
23.全诗中只用了“吏呼一何怒”一句话来直接描写“石壕吏”这个人物,通过老妪的话语,用侧面手法,表现出“石壕吏”的凶狠(蛮横、凶悍、)。
(3分)24.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
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25.这首诗中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26.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石壕吏》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石壕吏》含答案赏析杜甫的《石壕吏》,按要求回答问题。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0.(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吏呼一何怒”,从“呼”“怒”中可见差役凶横残暴的形象。
C.诗人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不满那场平叛战争。
D.这首古体诗主要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比较强的抒情色彩。
(2)从整首诗看,你觉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句中的人物“泣”的原因是什么?从“如闻”二字中你感受到了杜甫怎样的形象呢?【答案】(1)C(2)原因是:婆婆被拉走,公公不在家,丈夫又死了,孩子尚年幼,生活很贫困,苦不堪言,所以“泣”;形象是:关切人民痛苦的形象。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鉴赏。
C.《石壕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
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不满那场平叛战争”有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意思是: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泣”的原因是多重的;联系“老翁逾墙走”可知,公公不在家;根据“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可知,丈夫死了,孩子尚年幼;“出入无完裙”,表现了生活的贫困;根据“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可知,婆婆被拉走,苦不堪言;据此可总结“泣”的原因。
唐诗三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2021部编版八下24课】
唐诗三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2021部编版八下24课】24.唐诗三首一、XXXXXX的《石壕吏》写道:暮色降临时,一个官员在石壕村夜晚抓捕人贩子。
一个老人越过墙逃跑,老妇人出门看热闹。
官员大声呼喊,老妇人哭泣悲痛。
老妇人向官员述说了她的遭遇:她的三个儿子中,一个在邺城守卫,一个的书信传到了,而另一个在最近的战斗中牺牲了。
她现在只有一个孙子陪伴在身边,孙子的母亲已经去世,所以她无法照顾他。
老妇人请求官员放她回家,但官员却告诉她要去河阳做苦力,只能在天亮前备好早餐。
夜晚安静下来,只听到老妇人的哭泣声。
第二天天亮,官员和老人告别,老妇人被带走了。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XXX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描述了自己的生活环境。
在八月的高空中,狂风呼啸,吹走了他茅屋上的三层茅草。
茅草飘散到江边和郊外,高处挂着,低处漂流。
南村的孩子们欺负他老了,无力反抗,但他不会为了他们的恶作剧而报复。
他只能抱着茅草进入竹林,口渴喉干,却无法呼喊。
当风停下来,天空变成了灰黑色,秋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他的被褥已经多年没有暖过了,像铁一样冷。
他的孩子因为屋子漏雨,不得不睡在裂缝里。
床头上漏水了,雨水像麻一样纷纷扰扰。
他因为战乱失去了妻子和儿子,无法入睡,整夜沾湿。
他希望能有一座大房子,可以庇护所有的穷人,不受风雨侵扰。
呜呼,如果能看到这样的房子,他的破屋也足以死而无憾了。
三、卖炭翁XXX的《卖炭翁》中,描述了一个炭匠在南山中伐木烧炭的生活。
他的脸上满是尘土和灰烟的颜色,头发和胡须都变成了灰色,手指也被烤黑了。
《石壕吏》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石壕吏》阅读鉴赏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创作背景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1.内容主旨: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概括《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叙事诗有吏夜捉人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3.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石壕吏》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石壕吏》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也写出了兵荒马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2、《石壕吏》中,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3、《石壕吏》中,表现人民长期深受兵役之苦的语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石壕吏》中,“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表明了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了战争的罪恶。
5、《石壕吏》中,“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是老妇向官兵陈述家中无男丁的句子。
6、《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写出了老妇一家面对官兵抓丁时的反应。
7、《石壕吏》中,年迈的老妇只得自请去应役的句子是: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8、《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10、《石壕吏》中,表现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1、《石壕吏》中,表现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石壕吏》中,老妇面对繁重的劳役,自己只得勉强去应为部队做饭差役的句子是: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完整版)《石壕吏》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石壕吏》知识点总结《石壕吏》知识点总结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完整版)《石壕吏》知识点总结
《石壕吏》知识点总结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理解性默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理解性默写(一)《石壕吏》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是:,。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是:,。
4.概括全诗的句子是:,。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是:,。
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是:,。
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是:,。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
!,!2.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
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
,。
,。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6.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的呼喊。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
11.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
14.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句子是:,。
1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
(三)《卖炭翁》1.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而复杂心理。
《石壕吏》知识点总结
《石壕吏》知识点总结《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村差役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以下是对《石壕吏》的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后世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其作品风格沉郁顿挫,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期间,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抓丁拉夫。
公元759 年,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二、诗歌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重点字词1、投:投宿。
2、逾:越过。
3、一何:多么。
4、戍:防守。
5、附书至:捎信回来。
6、新:最近。
7、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8、室中:家里。
9、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10、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11、未去:没有离开。
12、完裙:完整的衣服。
13、老妪:老妇人。
14、应:应征。
15、犹得:还能够。
四、诗句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是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24唐诗三首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2021部编版八下】
《唐诗三首》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24.唐诗三首一、石壕吏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三、卖炭翁/白居易一、《石壕吏》杜甫【原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概括全诗的句子:,。
(2)《石壕吏》《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
(3)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
(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
(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
二、选择题:1.对《石壕吏》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的。
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表现了人们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
C.这是一首叙事诗.该是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2.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最恰当的是()A.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B.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
C.对老妇人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表达了对蛮横官吏的强烈愤慨。
3.对对《石壕吏》评析不恰当的一项的是()A.第一句写捉人的差役趁着天亮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二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着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二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三句反映了“安史之乱”时人民深受被征兵之苦的情形。
4. 关于《石壕吏》的说法错误的是()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古诗词赏析与默写11石壕吏(唐杜甫)-解析版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11 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呼喝得多么狂怒,妇人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紧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石壕吏》知识点汇总讲解
《石壕吏》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
二、字词理解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考点练习(原卷+答案)2023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三首》考点必练《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6分)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不会只把文字聚焦在个人的喜怒哀乐之上,而是密切关注着社会现实,记录着劳苦民众的酸甜苦辣。
《石壕吏》中,lǎo yù那满是凄苦的阵词,深夜那低微断续的幽咽..,让人深切感受到安史之乱给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卖炭翁》中,liǎng bìn灰白、衣着单薄却还希望天更寒冷的老翁被拿着敕令..的宫使公然掠夺,让我们看到了宫市之下黑暗的社会现实。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lǎo yù( ) liǎng bìn( ) 幽咽....敕令(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改为2.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高者挂罥.长林梢(挂结)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高耸的样子)忍.能对面为盗贼(狠心)C.卖炭得钱何所营.(经营)晓.驾炭车辗冰辙(天亮)D.回车叱.牛牵向北(吆喝)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钱)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4.下列关于诗歌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近体诗的格律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分为律诗、绝句两大类。
B.在诗歌发展史上,人们把唐代以前的诗歌和唐代讲究格律的诗称为“古体诗”。
C.律诗由四联组成,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
D.近体诗除首尾二联外,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以诗论史,被誉为“诗史”。
B.《石壕吏》构思巧妙,藏问于答。
石壕吏知识点归纳最新 石壕吏知识点整理
《石壕吏》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写作背景《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当时,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国家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
杜甫在战乱中历经艰辛,目睹了官吏抓丁、百姓受苦的惨状,写下了这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
三、诗歌原文及翻译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翻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四、重点字词解析1. 投:投宿。
2. 吏:官吏,差役。
3. 夜:在夜里。
4. 捉人:抓人。
5. 逾:越过。
6. 一何:多么。
7. 致词:说话。
8. 戍:防守。
9. 附书至:捎信回来。
10. 新:刚刚。
11.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 更:再。
13. 惟:只。
14.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5. 未去:没有离开。
16. 完裙:完整的衣服。
17. 老妪:老妇人。
石壕吏知识点
一、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自号少陵野老。
因官至工部员外部,世称“杜工部”。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因此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青年时期《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安史之乱时期《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长安一片混乱,官军一再败退)“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息)成都时期《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老年时期《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二、了解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回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三、体裁:古体诗题材:叙事诗四、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诗歌结构开端:暮投石壕村(交代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有吏夜捉人(全篇的提纲)。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发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捕吏凶暴,老妇凄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转折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转折2)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家无壮男,凄婉可怜)。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
高潮:(转折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
初一文言文练习(三)杜甫诗三首(含答案)
初一文言文练习(三)杜甫诗三首(含答案)初一文言文练习(三)杜甫诗三首一、《石壕吏》1.解释下列加点字:三男邺城戍()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犹得备晨炊()如闻泣幽咽()如闻泣幽咽()2.理解性默写:①诗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②诗中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诗中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④既暗示老妇已经被抓走,又和开头“暮投石壕村”遥相呼应的句子是:明日登前途,独与老翁别3.下面加粗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B )A.老翁逾墙走(越过)B.一男附书至(书写)C.二男新战死(最近)D.急应河阳役(应征)4.《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 B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5.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6.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C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石壕吏》与《新安吏》、《潼关吏》组成了杜甫“三吏”组诗。
D.《石壕吏》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
二、《又呈吴郎》1.解释加点字堂前扑枣任西邻()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2.理解性默写①表现妇人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这样的诗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②集中体现作者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的同情的语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石壕吏》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石壕吏》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1、《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石壕吏》中,表现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石壕吏》中,表现人民长期深受兵役之苦的语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也写出了兵荒马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5、《石壕吏》中,年迈的老妇只得自请去应役的句子是: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6、《石壕吏》中,“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是老妇向官兵陈述家中无男丁的句子。
八下07《石壕吏》-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字词理解:①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②投:投宿。
③一何:多么。
④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⑤戍(shù):防守。
⑥附书至:捎信回来。
⑦新:最近。
⑧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⑨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⑩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⑪完裙:完整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
⑫老妪(yù):老妇。
⑬幽咽(yè):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内容描述:(作者我)傍晩投宿石壕村,冇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应付差役。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作者我)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全诗赏析:本诗叙述了一家在官府乱征兵役中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三男在战场服役,老妇已被捉走;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不敢放声痛哭。
“独与老翁别”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这首叙事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阅读鉴赏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1.内容主旨:
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概括《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叙事诗有吏夜捉人
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3.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本诗中写夜色有什么作用?
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6.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7.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
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9.理解性默写:
(1)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3)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4)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5)暗示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6)《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7)《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8)《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