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毒性

合集下载

急性毒性作用的名词解释

急性毒性作用的名词解释

急性毒性作用的名词解释引言毒性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概念,是指某种物质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或危害的影响。

而急性毒性作用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通常以近期暴露于毒性物质后迅速出现的症状和效应为特征。

本文将深入探讨急性毒性作用的定义、机制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I. 急性毒性作用的定义1.1 概述急性毒性作用是指在短时间内暴露于某种毒性物质后导致的毒性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在接触后的24小时内发生,有时甚至可以在几分钟内产生。

1.2 毒性类别根据毒性作用的严重程度,急性毒性作用可以分为四个类别:致死性、严重毒性、有毒和轻度毒性。

这些分类依赖于物质的剂量和接触途径。

II. 急性毒性作用的机制2.1 生物学效应毒性物质通过干扰细胞内的生物化学过程来引发急性毒性作用。

它们可能与细胞膜、结构蛋白或酶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干扰正常的生物学功能。

2.2 毒性传递途径毒性物质可以通过吸入、皮肤接触、摄取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

不同的途径会导致不同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急性毒性反应。

III. 急性毒性作用对人类的影响3.1 健康风险急性毒性作用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暴露于有毒物质后,人体可能出现眼刺激、呕吐、头痛、呼吸不畅以及中毒等症状。

严重情况下,急性毒性反应可能导致死亡。

3.2 职业暴露工作环境中的化学品和有毒物质是导致职业性急性毒性作用的常见原因。

工人暴露于这些有害物质后,不仅会影响其个人健康,还可能对其家庭和社区造成影响。

IV. 急性毒性作用对环境的影响4.1 水体污染某些具有急性毒性作用的物质进入水体系统后,可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破坏性影响。

这种污染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也可能对整个食物链产生连锁反应。

4.2 大气污染空气中存在的有毒气体和颗粒物也可能对生物体产生急性毒性作用。

这些物质悬浮在空气中,被人类和动物吸入后可能引发病理反应。

结论急性毒性作用是一种近期暴露于毒性物质后迅速出现的毒性反应,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都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急性毒理实验的名词解释

急性毒理实验的名词解释

急性毒理实验的名词解释急性毒理实验是一种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急性毒性的试验方法。

它主要通过给予实验动物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观察和记录其产生的毒性反应,以此来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程度和安全剂量。

本文将对急性毒理实验中涉及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1. 急性毒性:急性毒性指的是在短期内(通常为24小时至14天)发生的、由短暂或单次接触物质引起的中毒反应。

急性毒性实验旨在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短期暴露后的毒性效应,有助于判断这些物质的危险程度及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威胁。

2. 实验动物:实验动物通常是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和繁殖的动物,如小鼠、大鼠、兔子、狗等。

选择实验动物时需考虑其生理、解剖和代谢特征,以及对特定观察指标的敏感性。

同时,需要遵守伦理准则,确保实验过程中动物获得合适的照顾和保护。

3. LD50:LD50是绝大多数急性毒性实验中使用的一个重要参数,表示致死剂量的中位数。

它代表了给予特定物质时,使一半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LD50值越低,说明物质对生物体越具有毒性。

4. 进食、吸入和皮肤吸收:进食、吸入和皮肤吸收是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的三种主要途径。

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体内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毒性效应。

通过急性毒理实验,可以评价各个途径对生物体的毒性贡献,并据此提供有关使用和处理化学物质时的安全措施和指导。

5.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包括一系列机体和行为上的异常反应,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的损伤,毒素积累、肿瘤形成等。

急性毒理实验通过监测这些毒性反应的发生和程度,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

6. 安全剂量:安全剂量是指在给予化学物质后,使生物体不受显著毒性反应的剂量范围。

急性毒理实验的目标之一是确定最低致死剂量和最高安全剂量之间的剂量范围,以确定化学物质的潜在风险。

急性毒理实验是化学品安全评价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它在科学研究、新药研发、化学品安全监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毒性作用的概念

毒性作用的概念

毒性作用的概念毒性作用是指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影响,它可以是有意识的对抗性行为,也可以是意外或无意的结果。

毒性作用可以来源于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也可以是生物体内部产生的代谢产物。

毒性作用不仅仅限于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也包括对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的危害。

毒性作用的分类毒性作用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1.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一次或短期内暴露于高剂量毒物后引起的毒性反应。

急性毒性通常造成短暂但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2.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是指长期暴露于低剂量毒物后引起的毒性影响,通常表现为慢性疾病或器官损伤。

3.局部毒性: 局部毒性是指毒物直接接触到局部组织或器官引起的毒性反应,如化学烧伤或皮肤过敏等。

4.系统毒性: 系统毒性是指毒物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全身引起的毒性反应,影响多个器官或系统。

5.致突变性毒性: 致突变性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遗传物质造成损害,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

毒性作用的机制毒性作用的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1.直接作用: 某些毒物直接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作用,导致它们结构或功能的改变,进而引起细胞损伤或死亡。

2.间接作用: 有些毒物通过代谢作用生成活性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能比原毒物更具毒性,例如一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引起肝脏损伤。

3.抑制作用: 某些毒物能够抑制生物体内的特定生物化学反应或酶活性,干扰正常的生物代谢过程,引起毒性反应。

4.刺激作用: 有些毒物通过刺激性作用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或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或炎症症状。

毒性作用的评估和控制毒性作用的评估是重要的毒理学研究领域,通过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可以评估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强度、毒性机制和暴露的风险。

毒性作用的控制是保护人类和环境健康的重要手段,包括立法控制、监测评估、危险解析以及替代和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等措施。

总之,了解毒性作用的概念、分类和机制对于毒理学研究和毒物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只有做好毒性作用的评估和控制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人类和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步骤和操作要点
1
试验设计
2
确定试验物质的给药途径、剂量和
暴露时间,合理设计试验组和对照
组,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可比性。
3
数据分析
4
收集和整理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和结果解读,评估化学物质的毒
性潜力和危害等级。
试验准备
准备动物和试验物质,并遵守试验 室安全和伦理规定,保证试验过程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试验操作
按照设定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严 格控制剂量和暴露时间,记录动物 的毒性反应和不良效应。
试验结果的解读和评价标准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一般以LD50值为指标进行解读,在国际上有一系列评价标准,用于评估化学物 质的毒性程度和危害等级。
试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1 动物模型的局限性 2 测试方法的改进
动物模型不能完全代 表人类生物反应,因 此在试验结果的解读 和评估时需要谨慎考 虑。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是一种评价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短期毒性潜力的试验方法,通 过暴露一定剂量的物质给实验动物,观察其对动物的毒性反应以及产生的不 良效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程度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 为了规范评估过程,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标准。
常用的试验方法和原理
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 进更精准、准确的试 验方法,以提高试验 结果的预测性和可比 性。
3 替代和替补模型
发展替代和替补模型, 例如体外细胞实验和 计算机模拟,以减少 对动物实验的依赖。
试验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急性毒性试验在化学品安全评估、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LD50试验 通过确定半数致死剂量(LD50)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以毫克/ 千克体重作为单位。 急性口服毒性试验 通过将一定剂量的物质通过口服给予 动物,观察其对动物的毒性反应,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毒害程度。 急性皮肤 毒性试验 通过将一定剂量的物质涂抹于动物皮肤上,观察皮肤反应和毒性症 状,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皮肤刺激和毒害作用。

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急性毒性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通常为24小时内)通过吸入、食入或皮肤接触而引起的有害效应。

毒性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毒性分级标准来进行评估和分类。

毒性分级标准是根据物质的毒性和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来划分的,它对于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急性毒性分级标准通常包括急性毒性分级、LD50值、毒物种类等内容。

急性毒性分级是根据物质对人体的毒性程度而划分的,通常分为剧毒、高毒、中毒和低毒四个级别。

剧毒物质的LD50值很小,即摄入量很少就能导致死亡;高毒物质的LD50值较小,摄入一定量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中毒物质的LD50值适中,摄入一定量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低毒物质的LD50值较大,摄入一定量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其次,LD50值是急性毒性分级的重要参数,它是指半数致死量,即在动物实验中,使一半实验动物死亡所需要的最小剂量。

LD50值越小,说明物质的毒性越大,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越高。

根据LD50值的大小,可以将物质划分为不同的毒性级别,从而指导化学品的使用和管理。

此外,毒物种类也是急性毒性分级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毒物的化学性质和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可以将毒物分为化学毒物、生物毒物和物理毒物三大类。

化学毒物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金属物质等,它们通过吸入、食入或皮肤接触都能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生物毒物主要是指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如细菌毒素、真菌毒素、病毒毒素等,它们通过食入或接触都能引起中毒;物理毒物是指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物理因素,如辐射、高温、高压等,它们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是对化学品毒性的评估和分类,它包括急性毒性分级、LD50值、毒物种类等内容。

通过对化学品的急性毒性进行分级,可以指导其安全使用和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对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急性毒性实验内容

急性毒性实验内容

实验动物的标记
方法一:
6
按右前肢、右肋、右后肢、颈部、背中、尾根、左
前肢、左肋、左后肢,顺序编号为1~9号,不染色 为10号。在动物相同部位涂染另一种颜色染料表示 十位,两种颜色可编1~99号。 方法二:
以头部为1号,顺时针方向依次从右耳、右前肢、右
后肢、颈部、背中、尾根、左耳、左前肢、左后肢 染色,分别为2~10号。
同一品系的实验动物、用相同染毒条件所得 到的LD50值相同或相似,但其毒作用带或致 死剂量范围却有明显的不同,表明化学物的 实际毒性存在差异。


急性毒性试验不等于LD50测定
可用少量动物测定ALD,并进行临床观 察、化验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当口服剂量大于5g/kg或注射剂量大于 2g/kg时,不产生急性毒性或死亡,则不 必准确的测定LD50
20只小鼠按随机区组设计分组表
随机分配到各组的动物
剂量选择及分组

剂量选择
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估计毒性中值
预试,求出待测化学物0 %~100 %或
10 %~90 %的大致致死剂量范围 设计正式试验的剂量和分组
剂量分组
i=lgLD100-lgLD0/n-1 或i=lgLD90-lgLD10/n-1 n:设计的剂量组数
实验动物分组
目的: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原则:按统计学原则随机分组,使非处理
因素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提高每组实验
动物间的均衡性。 常用方法:完全随机和随机区组
完全随机设计
将实验动物编号,从随机数字表上任意横 行或纵行的任意数字开始,顺序取下数字, 标于每个动物号下,然后用计划组数去除 随机数字,所得余数即为所属组别。如将 20只动物分为4组,从随机数字表的第 11行开始,顺序取20个数字,用4除 的余数即为组别。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Sx50=0.0307 logLD50及其95%可信限 =0.6329±1.96×0.0307=0.6329±0.0602 小鼠的经口LD50为4.29g/kg,其95%可信范围 为3.74~4.93g/kg

急性毒性评价
外源化学物相对毒性分级标准
急性毒性分级(WHO)
鱼类急性毒性分级
LD50的局限性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一、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指人或动物一次或24 h
之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
期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致死 效应。
一次:指瞬间给实验动物染毒,如经
口、经静脉注射染毒。
24 h之内多次:指外源化学物毒性过 低,需给予动物较大剂量。
急性毒性效应出现的快慢和毒性反应的强 度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染毒剂量的大小 有关。
20只动物的完全随机分配
完全随机分配后各组所属动物号
20只动物完全随机分配的结果
20只动物的完全随机分配
动物编号 随即数字 除4后余数 1 54 2 2 83 3 3 80 0 4 53 1 5 90 2 6 75 3 7 53 1 8 78 2 9 93 1 10 47 3 11 72 0 12 09 1 13 54 2 14 66 2 15 95 3 16 44 0 17 68 0 18 67 3 19 67 3 20 86 2
由急性毒性试验可得到两类毒性参数

上限参数 是以死亡为终点的毒性,包 括绝对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 死量、最大耐受量等;

下限参数 是以非致死性急性毒作用 为终点的毒性,包括急性阈剂量和无 作用剂量等。
用小动物试验可求出外源化学物对一种或几种 实验动物的急性LD50或LC50; 用 大 动 物 试 验 可 求 出 近 似 致 死 剂 量 (approximate lethal dose, ALD); 根据LD50 (LC50 )值可进行急性毒性分级,以 初步评价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大小和急 性毒作用的强度。

急性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作用
需要注意
急性接触的次数
一次,24h多次
中毒效应出现的时间
不仅以接触毒物后毒性症状出现的时间,主 要以接触毒物的时间,观察时间:7~14天 强度 一次性大剂量,中毒症状明显,常发生死亡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求出致死剂量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 观察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 初步评价毒物的毒效应特征 为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选择观 察指标的依据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急性毒性的参数 半数致死剂量:LD50
急性毒性的参数 剂量-反应曲线
急性毒性的参数 ED,TD
急性毒性的参数 TD
急性毒性的参数
急性毒作用带:Zac=LD50/Limac
LD50的几种计算方法
霍恩法(Horn) 平 均 移 动 内 插 法 ( moving average interpolation) 改进寇氏法 Bliss法 最 大 似 然 性 法 (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最精确的计算方法
实验动物的预检
给药前检疫观察
大、小鼠、兔、豚鼠1周,犬猴2~3周
适应新环境,减少环境和生理条件变化可
能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筛检健康状况不符合试验要求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给药前禁食处理 经口途径染毒,实验动物胃肠道内食物存
留பைடு நூலகம்对化学毒物的毒性可产生较明显的干
扰 大、小鼠隔夜禁食,染毒2h后提供饲料 经口多次染毒可不禁食
非啮齿类(nonrodent species)
犬或猴
实验动物的物种和品系
根据接触途径选择实验动物
急性经口和吸入毒性试验 大鼠、小鼠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成年大鼠、豚鼠、家兔

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分级标准毒性分级标准是指根据毒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进行分类,以便对毒物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毒性分级标准一般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癌性等指标,通过对毒物的毒性进行评估和分类,可以有效地指导毒物的使用和处理,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首先,急性毒性是指毒物对人体造成急性危害的能力,通常以LD50(半数致死量)来评价。

根据LD50的大小,毒物可分为高毒、中毒和低毒三个级别。

高毒物指LD50小于50毫克/千克,中毒物指LD50在50-500毫克/千克之间,低毒物指LD50大于500毫克/千克。

对不同级别的毒物,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急救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急性中毒事件的发生。

其次,慢性毒性是指毒物长期接触或低剂量暴露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

慢性毒性的评价一般包括长期接触毒物的毒理学效应、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等指标。

根据这些指标,毒物可分为无慢性危害、有慢性危害和潜在致癌物三个级别。

对不同级别的毒物,应采取相应的监测和控制措施,以减少慢性毒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最后,致癌性是指毒物对人体造成致癌的能力。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评价结果,毒物可分为致癌物、可能致癌物和非致癌物三个级别。

对致癌物应采取严格的监测和控制措施,以减少致癌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综上所述,毒性分级标准是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依据,对毒物的合理管理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准确地评价和分类毒物的毒性,可以有效地指导毒物的使用和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希望各行各业都能重视毒性分级标准,合理使用和管理毒物,共同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急毒、亚急毒名词

急毒、亚急毒名词

名词解释编辑急性毒性试验是指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的试验,是毒性研究的第一步。

要求采用啮齿类或非啮齿类两种动物。

通常为小鼠或大鼠采用经口、吸入或经皮染毒途径。

急性毒性试验主要测定半数致死量(浓度),观察急性中毒表现,经皮肤吸收能力以及对皮肤、粘膜和眼有无局部刺激作用等,以提供受试物质的急性毒性资料,确定毒作用方式、中毒反应,并为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及剂量分组提供参考。

2概述及染毒方法编辑一、概念和试验目的(一) 急性毒性概念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但须指出化合物使实验动物发生中毒效应的快慢和剧烈的程度,可因所接触的化合物的质与量不同而异。

有的化合物在实验动物接触致死剂量的几分钟之内,就可发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而有的化合物则在几天后才显现中毒症状和死亡,即迟发死亡。

此外,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的方式或途径不同,“一次”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凡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是指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所以“一次”含有时间因素。

(二) 实验目的1.求出受试化合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剂量(通常以LD50为主要参数),以初步估计该化合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3.利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化合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及其动力学变化。

也可用于研究急救治疗措施。

二、实验动物和染毒方法(一) 实验动物选择在卫生毒理学领域中,体内试验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最终是为了阐明受试外来化合物对人的急性危害性质和危害强度。

所以选择实验动物时,要求在其接触化合物之后的毒性反应,应当与人接触该化合物的毒性反应基本一致,虽然利用任何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结果向人外推都必须十分慎重,但这一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仍非常重要。

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对外源化学物毒性反应与人近似易于喂养管理 以便试验 操作易于取得 繁殖生育力强 数量较大能够保障 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2、 试验动物旳年龄与体重
动物
大鼠 小鼠 豚鼠 兔 犬 猫
成年年龄(周) 3 2 2 3~4 3~4 3~4
体重(克) 150 15 250 1.5kg 7~15kg 1kg
寿命(年) 2~3 2~3 6~8 4~9 15~20 10~12
经过预试,找出受试化学物引起动物死亡 旳大致剂量范围,以此为根据设计正式试验旳剂量和 分组。
按下式设计剂量组:
r n 1 b a
式中:r—相邻两组剂量旳比值,一般为1.2~ 1.5,
b—最低全致死剂量量, a—最高不致死剂量, n—设计旳组数。 分组恰当是否也是确保试验成果精确旳条件之 一。因为组数过多,需要消耗较多旳动物,还可 能出现较大剂量组动物死亡率低于较小剂量组; 组数过少,不能较精确求出LD50。
如:丙烯腈,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
丙烯腈经口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试验目旳
评价丙烯腈旳毒性作用,求出半数致死 量LD50,并根据LD50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掌握试验动物随机分组旳措施和经口灌 胃旳技术。
观察丙烯腈急性中毒症状;为后续试验 提供根据;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器材与试剂
1、试验动物 ICR小鼠(健康成年小鼠) 2、试验器材 灌胃针、注射器、吸管、
完全随机分配后各组所属动物号
组别
动物编号
一4 7 二1 5
9 12 8 13 20 14
三 2 6 10 15 18 19
四 3 11 16 17
20只动物完全随机分配旳成果
组别
动物编号
一 4 7 9 12 19

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毒性是指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能力,而急性毒性则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影响。

为了对化学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应对突发化学品事故,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制定了一套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这些标准是基于大量实验数据和毒理学研究成果,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评估化学品的毒性,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急性毒性分级标准通常包括了对化学品的毒性级别、毒性浓度和毒性症状等内容。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常见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主要包括了LD50值、LC50值和急性毒性类别等内容。

LD50值是指半数致死剂量,它是一种衡量化学品急性毒性的重要指标。

LD50值越小,说明该化学品的毒性越大。

根据LD50值的大小,通常将化学品分为高毒、中毒和低毒三个等级。

高毒指LD50值小于50毫克/千克,中毒指LD50值在50-500毫克/千克之间,低毒指LD50值大于500毫克/千克。

LC50值是指半数致死浓度,它是衡量化学品对生物体急性毒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LC50值越小,说明该化学品对生物体的毒性越大。

根据LC50值的大小,通常将化学品分为高毒、中毒和低毒三个等级,其划分标准与LD50值相似。

根据LD50值和LC50值,国际上通行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将化学品分为四个急性毒性类别,分别为,急性毒性I类、急性毒性II类、急性毒性III类和急性毒性IV类。

其中,急性毒性I类是指LD50值小于5毫克/千克或LC50值小于20毫克/升的化学品,属于高毒物质;急性毒性II类是指LD50值在5-50毫克/千克或LC50值在20-200毫克/升之间的化学品,属于中毒物质;急性毒性III类是指LD50值在50-300毫克/千克或LC50值在200-1000毫克/升之间的化学品,属于低毒物质;急性毒性IV类是指LD50值大于300毫克/千克或LC50值大于1000毫克/升的化学品,属于微毒物质。

在实际工作中,对化学品进行急性毒性分级有助于科学评估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程度,有利于采取相应的防护和应急措施。

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是指根据化学品对人体的急性毒性效应,将化学品分为不同的毒性等级,以便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和管理。

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对于化学品的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保护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的相关概念。

急性毒性是指化学品在短时间内(通常为24小时内)通过口服、吸入或皮肤接触等途径,对人体产生的急性危害效应。

而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则是根据化学品对人体的急性毒性效应,将其分为不同的毒性等级,通常分为致命性、严重毒性、中等毒性和轻度毒性四个等级。

在实际应用中,急性毒性分级标准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生产管理,根据化学品的急性毒性分级,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加强对化学品的安全生产管理,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化学品标识和包装,根据化学品的急性毒性分级,确定相应的标识和包装要求,以便对化学品进行正确的识别和处理。

3. 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和储存,根据化学品的急性毒性分级,确定其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相应管理措施,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4. 急救措施,根据化学品的急性毒性分级,制定相应的急救措施,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治。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化学品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合理使用和管理化学品,保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急性毒性分级标准,以适应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需要。

总的来说,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对于化学品的安全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保护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我们应该加强对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化学品安全管理水平,共同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急性毒性实验内容

急性毒性实验内容
如:丙烯腈,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
ppt课件完整
4
急性毒性试验目的
了解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的强度,求出LD50 了解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性质、毒效应的特征
及可能的靶器官,初步评价外源化学物的危险 性。
探求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为亚慢性毒性、蓄积毒性和慢性毒性及特殊毒 性试验染毒剂量的设计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 参考。
初步了解动物致死的原因,为研究毒作用的机
制提供线索,进而为制定中毒急救治疗措施提
供依据。
ppt课件完整
5
由急性毒性试验可得到两类毒性参数
上限参数 是以死亡为终点的毒性,包 括绝对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 死量、最大耐受量等;
下限参数 是以非致死性急性毒作用 为终点的毒性,包括急性阈剂量和无 作用剂量等。
适用于大、小鼠。
ppt课件完整
18
烙印法: 将铸铁号码加热后,在动物体表部位烧烙,以 破坏毛囊,留下印记。适用于大动物。
挂牌法: 用金属或塑料制成号牌,固定在动物的耳部或 系于其颈部。适用于较大动物。
ppt课件完整
19
实验动物分组
目的: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原 则:按统计学原则随机分组,使非处理因素 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提高每组实验动物间 的均衡性。
ppt课件完整
41
校正公式
ppt课件完整
42
LD50的标准误
ppt课件完整
43Βιβλιοθήκη LD50 的95 %可信限
LD50 的95 %可信限 =log-1(log LD50±1.96×Sx50)
ppt课件完整
44
i—组距,即相邻两组剂量对数剂量之差
Xm—最大剂量对数 P—各剂量组死亡率(死亡率均用小数表示)

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药剂,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杂草和病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对农药的毒性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分级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农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农药的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农药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危害的能力。

通常通过LD50(半数致死量)来评价农药的急性毒性,LD50值越小,说明农药的毒性越大。

根据LD50值的大小,农药的急性毒性可以分为高毒、中毒和低毒三个等级。

高毒农药是指LD50值小于50毫克/千克的农药,它们对人体和动物的毒性非常大,一旦误食或接触可能导致严重的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在使用高毒农药时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中毒农药是指LD50值在50-500毫克/千克之间的农药,它们的毒性属于中等程度,对人体和动物的危害较小,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谨慎。

使用中毒农药时,要注意正确使用和储存,避免接触皮肤和呼吸道,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低毒农药是指LD50值大于500毫克/千克的农药,它们的毒性较小,对人体和动物的危害极低。

但即使是低毒农药,在使用时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来正确使用,避免对自身和周围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总之,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是对农药毒性的科学评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农药,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在使用农药时,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农药的毒性等级来选择,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安全防护措施来正确使用,以确保农药的有效使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毒性级别的划分标准

毒性级别的划分标准

毒性级别的划分标准毒性级别是指化学品对人体或环境的危害程度的分类。

根据毒性的不同,化学品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毒性级别,以便于进行安全使用和管理。

毒性级别的划分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

下面将对毒性级别的划分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化学品一次或短期接触所引起的毒性效应,通常包括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的刺激,以及对神经系统、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急性损害。

慢性毒性是指长期或反复接触所引起的毒性效应,通常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等效应。

二、毒性级别的划分。

根据毒性的不同,化学品的毒性级别通常被划分为高毒、中毒和低毒三个级别。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1. 高毒,对人体具有极强的毒性,一次接触即可引起严重的急性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例如剧毒药物、高毒农药等。

2. 中毒,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性,一次接触可能引起中等程度的急性中毒反应,长期接触可能引起慢性毒性效应。

例如一些常见的化工原料、某些农药等。

3. 低毒,对人体具有较弱的毒性,一般需要较大剂量的接触才能引起急性中毒反应,长期接触也不会引起明显的慢性毒性效应。

例如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制品、食品添加剂等。

三、毒性级别的划分依据。

毒性级别的划分主要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通过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确定化学品的LD50值(半数致死量)来判断其毒性级别。

2. 慢性毒性试验结果,通过动物慢性毒性试验,确定化学品的致癌、致突变、致畸等效应来判断其毒性级别。

3. 人体暴露情况,根据人体接触化学品后的中毒症状和毒性效应来判断其毒性级别。

4. 累积毒性情况,根据化学品在人体内的累积情况来判断其毒性级别。

四、毒性级别的标识和管理。

根据毒性级别的不同,化学品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不同的标识和管理:1. 高毒化学品应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严格控制,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

2. 中毒化学品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标识和管理,以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

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

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

2、预试验
➢ 以此预期毒性中值为待测化学物的中间剂量组,再上下各推1~2 个剂量组做预试验(每个剂量组间的组距可以大些,有利于找出受试 化学物的致死剂量范围)
➢ 根据确定的剂量组进行染毒
➢ 根据预试验的死亡资料确定组距
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剂量分组:
○ i=(lgLD90-lgLD10)/(n-1) 或:i=(lgLD100-lgLD0)/(n-1) 式中i为组距(相邻的两个剂量组对数剂量之差);
以灌胃器轻轻压其头部,使口腔与食道成一条直线,再将灌胃针沿 上腭壁轻轻进入食道,当灌胃针进入约3cm左右时即达胃内。
2. 经呼吸道接触
1
2
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或在生产过 程中 和生活过程中以蒸气、气溶胶、 烟、粉尘 状态污染生产与生活环境空 气,此时就有 可能经呼吸道吸入。
吸入接触分为两种方式 : ○ 静式吸入 ○ 动式吸入
观察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生理学、血液学及 其它化验检查所提供的深入细致的毒性信息。
急性毒性替代试验
A
B
固定剂量法
上-下移动法
四、急性毒性分级和评价
实验动物选择
性别
➢ 急性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应当是雌、雄各半 ➢ 如果在研究中发现待测化学物对雌、雄动物的 毒性大小有明显差异时,应分别求出雌性与雄性 动物各自的LD 50 值 ➢ 如果试验是为致畸试验作剂量准备,也可仅做 雌性动物的LD 50 试验
实验动物分组和数量
❑在利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化学物LD 50 时,实验设 计中对动物数的要求不同
➢ 霍恩氏法测 LD 50 时要求有 4个剂量组, 每组4 或 5只动物
➢ 改进寇氏法、概率单位法、Bliss法测定则要求5 -7个 剂量组,每组10只动物或10只以上

急性毒性试验讲解

急性毒性试验讲解

在化学品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在化学品安全性评价中,急性毒性试验是评估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 产生危害的重要步骤。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可以初步了解化学品对生物体的毒性 作用和潜在风险。
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可以为化学品的分类、标签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有助于制 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急性毒性试验的局限性
常用动物
大鼠、小鼠、兔子等。
02
急性毒性试验操作流程
实验前准备
明确实验目的
在开始急性毒性试验之前,必须明确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化学物质、 药物或其他物质的毒性,还是为了其 他目的。
准备实验材料
准备好所需的化学物质、药物或其他 质,以及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如注射器、秤、笼子等。
选择实验动物
细胞模型
利用特定细胞系或干细胞 分化得到的细胞,模拟体 内环境进行毒性测试。
计算模型
基于已知化合物的毒性数 据,建立预测模型,实现 对新化合物的快速毒性预 测。
微流控技术
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实现 细胞与分子的复杂交互, 为药物筛选和毒性测试提 供新途径。
急性毒性与其他毒性试验的整合
整合多种毒性试验
将急性毒性试验与其他类型的毒性试验(如慢性毒性、生殖毒性 等)相结合,全面评估化合物的潜在危害。
目的
了解受试物质的毒性性质,为后续的 亚急性、慢性毒性试验以及毒理学研 究提供依据,同时为化学品的安全评 估和危险度评估提供重要数据。
试验方法
实验设计
根据受试物质的特点和试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如大鼠、小 鼠、兔子等),确定受试物质的剂量范围,设置对照组。
给药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经口、皮肤、吸入等),确保 受试物质能够被动物充分吸收。

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

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
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
急性毒性是指暴露于毒性物质后,在短时间内引起的不良反应和严重损害。 了解其评价方法对保护人类和环境健康至关重要。
什么是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暴露于高剂量毒性物质后,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危害和损害,主要包括生物学效应、组织损 伤和死亡。这些毒性反应可能是由于化学物质对细胞、组织和器官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动物实验评估
大鼠实验
大鼠实验是最常用的动物实验之一。通过观察 大鼠对毒性物质的反应,了解其对人类的潜在 风险。
兔眼刺激试验
兔眼刺激试验是评估化学物质对眼部的刺激性 的一种常见方法,但存在动物伦理和科学有效 性的争议。
鱼类毒性试验
鱼类毒性试验可以评估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的 影响。这些试验提供了对水环境中的潜在风险
毒素组学
毒素组学是通过分析候选标志物来评估毒性,这些标志物可以指示暴露后的生物效应和身 体反应。
评价结果解读
评价结果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剂量-反应关系、毒物学机制和暴露情况。一个只有轻微影响但在高剂 量下仍然不安全的物质可能被认为有潜在危险。
现有挑战
急性毒性评价面临一些挑战,如不同物质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和剂量响应的变异性。此外,动物实验的 使用引发了伦理和道德的争议。
体外细胞培养
体外细胞培养是一种通过使用细胞模型评估急 性毒性的替代方法。它允许控制实验条件并提
替代性方法
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模拟可以预测化学物质的毒性效应,同时避免了动物实验的使用。这种方法基于对 分子结构和生物反应的理解。
体外模型
体外模型使用以人类来源细胞构建的人工系统进行毒性评估。这种替代性方法更接近真实 人体情估急性毒性,我们需要继续开发替代性方法,如体外模型和计 算机预测。同时,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以提高评估精 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本标准第4章、第6章、第7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与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其有关技术内容与GHS中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利兵、李宁涛、尚为、冯智颉、刘绍从、张园、陈文。

本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实施;自2008年12月31日起在流通领域实施,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为标准实施过渡期。

目录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和定义 (4)4 分类 (4)4.1 物质的分类 (4)4.1.6 吸入毒性的特定考虑 (6)4.2 混合物的分类 (6)4.2.4 有整体可用急性毒性试验数据时混合物的分类 (7)4.2.5 无整体可用急性毒性试验数据的混合物的分类:搭桥原则 (9)4.2.6 按混合物组分进行混合物的分类(加和性公式) (10)5 判定流程 (11)6 类别和警示标签 (15)7 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 (17)8 警示性说明 (19)8.1 防止可能的误用和接触使健康遭受影响的说明 (19)8.1.1 通风控制 (19)8.1.2 卫生措施 (19)8.1.3 个人保护用品 (19)8.1.4 呼吸保护装置 (20)8.2 发生事故时阐明适当措施的说明 (20)8.2.1 泄漏 (20)8.2.2 消防 (21)8.3 急救 (21)8.3.1 总则 (21)8.3.2 吸入引起的事故 (21)8.3.3 由摄入引起的事故 (22)8.3.4 由皮肤接触引起的事故 (23)8.3.5 由眼睛接触引起的事故 (23)8.4 环境保护和适当处置的说明 (23)8.4.1 环境保护 (23)8.4.2 处置 (24)8.5 消费者的专门说明 (25)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判定流程、类别和警示标签、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及警示性说明的一般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按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的危险性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6944-2005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3 术语和定义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经口或经皮肤摄入物质的单次剂量或在24 h内给与的多次剂量,或者4 h的吸入接触发生的急性有害影响。

4 分类4.1 物质的分类4.1.1 以化学品的急性经口、经皮肤和吸入毒性划分五类危害,即按其经口、经皮肤(大致)LD50、吸入LC50值的大小进行危害性的基本分类见表1。

表1 急性毒性危害类别及确定各类别的(近似)LD50/LC50值表1(续)4.1.2 急性毒性协调分类系统的规定适合现有各制度的需要。

急性毒性系统中包括了五个类别。

4.1.3 评价化学品经口和吸入途径的急性毒性时的最常用的试验动物是大鼠,而评价经皮肤急性毒性较佳的是大鼠和兔。

在用本标准再分类这些化学品时应采纳现有各化学品分类制度中已适用的试验数据。

当有数种动物的急性毒性的试验数据时,应采用科学的判断,选择有效的和良好实施的试验中得出的最合适LD[sub]50[/sub]值。

4.1.4 类别1是最高毒性类别,其最大的急性毒性见表1,现在主要用于运输部门以包装组别的分类。

4.1.5 类别5是针对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学品,但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对敏感群体具有危害性。

鉴定类别5的物质毒性指标见表1其经口或经皮肤LD[sub]50[/sub]值范围是(2000~5000)mg/kg体重或吸入接触的相当剂量。

注:第5类的吸入值指导: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统一分类并没有在表1中纳入急性吸入毒性第5类的数值,而是规定了口服或皮肤途径(2000~5000)mg/kg体重范围的“当量”剂量(见表1的角注c)。

4.1.6 吸入毒性的特定考虑4.1.6.1 吸入毒性LC[sub]50[/sub]值是以实验室动物的吸入接触4h试验为依据的。

当使用吸入接触1h的数据时,它们可将1h的LC[sub]50[/sub]值除以因子2或除以因子4来转换成4 h相应的值。

4.1.6.2 吸入毒性的单位与吸入物的形态有关。

对于粉尘和烟雾是以mg/L表示,气体的数值是以mL/L表示。

由于确认受试蒸气的相态存在着困难,它们中有一些是由液相与蒸气相的混合物组成,所以表中是以mg/L表示其浓度。

然而,对于近似气相的那些蒸气均应根据mL/L表示的毒性数据来分类。

4.1.6.3 蒸气的吸入数值用于所有运输、包装等物品门类的急性毒性的分类,大家公认化学品的饱和蒸气浓度,在运输部门中用作分类化学品划分包装组别的附加要素。

4.2 混合物的分类4.2.1 应用致死量数据(试验结果或推算的)的急性毒性分类法是进行化学品危害分类的准则。

急性毒性分类方法可分层进行,这取决于对混合物本身及其组分现有的信息。

图1的流程图概括了要遵守的过程。

4.2.2 混合物分类的急性毒性可采用各种接触途径的毒性数据,但其组分也必须是同一种的结果。

如果对急性毒性的测定多于一种接触途径时,则应选用毒性危害最大的数据进行分类。

在表述危害信息时,应考虑所有可利用的信息和所有相关接触途径的数据。

4.2.3 为了应用所有可得到的数据来分类该混合物的危害性,已做出了某些假设,将其使用在分层评估方法中的适当层次中:a) 混合物中“分类相关组分”的存在浓度为1%(固体、液体、粉尘、雾和蒸气按质量分数,气体按体积分数)或更大,除非有理由提出混合物中组分的1%浓度与该混合物的急性毒性有关联。

混合物的“相关组分”是按浓度为1%或1%以上表示的。

除非有理由推测浓度小于1%的组分仍与混合物的分类急性毒性有关。

这一点对未做过毒性试验的混合物而其某些组分为类别1或类别2时显得特别重要。

b) 混合物中一个组分的急性毒性估计值(ATE)可用以下数值推导:——LD[sub]50[/sub]/LC[sub]50[/sub](能得到时);——一个组分的毒性范围试验结果有关的适当转换值,见表2;或——一个组分的分类类别有关的适当转换值,见表2。

c) 已分类的混合物用于另一个混合物组分时,如用4.2.6.1和4.2.6.2.3中的公式计算新混合物分类,可采用已分类混合物的实际或推导的急性毒性估计值(ATE)。

4.2.4 有整体可用急性毒性试验数据时混合物的分类在混合物确定了其急性毒性时,则可按表1中所列的其他物质所用的同样方法进行分类。

如果该混合物的试验数据不可利用,则应按下面提供的程序。

表2 由试验得到急性毒性范围转换成相应接触途径的急性毒性点估计值表2(续)4.2.5 无整体可用急性毒性试验数据的混合物的分类:搭桥原则4.2.5.1 在该混合物没有试验过急性毒性时,但有其个别组分和类似的试验过的混合物的足够数据就能证实该混合物的危害性,这些数据可按下列搭桥原则予以使用。

这就保证了该分类过程中使用可利用数据达到最大程度,可进行该混合物的危害性分类而无需额外的动物试验。

4.2.5.2 稀释如果混合物用一种与最小毒性的原组分相当或较低毒性类别的物质进行稀释时,同时预期该物质不会影响其他组分的毒性,则新的混合物可以视同原混合物进行分类。

另外,可应用4.2.6.1中的公式。

如果一混合物用水或无毒物质进行稀释时,则该混合物的毒性能够按稀释混合物样品得出试验数据计算。

例如,如果具有LD50为1 000 mg/kg体重的混合物用等体积的水进行稀释,则冲稀后的混合物的LD50将为2 000 mg/kg体重。

4.2.5.3 产品批次一个复杂混合物的一个生产批次的毒性可以设定为同样商业产品或在同一制造商控制下生产的另一生产批次的毒性相等,除非有理由认为该批的毒性有显著的变化。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则必须进行新的分类。

4.2.5.4 高毒性混合物的浓度如果某混合物被分在类别1,并且该混合物中列入类别1中的组分浓度增加了,则新混合物应分在类别1而不需额外的试验。

4.2.5.5 在一个毒性类别内的内推法三种有同样组分的混合物,A和B属于同样的毒性类别,而混合物C有同样的毒理学活性组分,其浓度在混合物A和B的活性组分浓度之间,那么可认为混合物C与A和B属于相同的毒性类别。

4.2.5.6 实质类似的混合物给定如下情况:a) 两种混合物:1)A+B,2)C+B;b) 组分B的浓度在两种混合物中是相同的;c) 组分A在混合物1)中的浓度等于组分C在混合物2)中的浓度;d) 有A和C的毒性数据,并且实质上相等,即它们是处于同样危害类别且预期不会影响B的毒性。

如果混合物1)已根据试验数据分类,则混合物2)能被(指)定为同样的危害类别。

4.2.5.7 气溶胶气溶胶形态的混合物应按已试验过非气溶胶形态的混合物的经口毒性和经皮肤毒性分至同一危害类别,其前提是在喷雾时增加的推进剂不影响该混合物的毒性。

气溶胶型混合物吸入毒性的分类则应单独考虑。

4.2.6 按混合物组分进行混合物的分类(加和性公式)4.2.6.1 所有组分都有可用数据为了保证该混合物的分类准确,并对所有系统、部分和类别只需进行一次计算,对各组分的急性毒性估计值(ATE)应考虑如下:考虑属于统一分类制度任一急性毒性类别的急性毒性已知的组分;不考虑没有急性毒性的组分(例如水、糖);不考虑口服极限试验计量没有显示急性毒性为2000 mg/kg体重的组分。

属于本段范围的组分可认为是急性毒性估计值(ATE)已知的组分。

根据下面的经口、经皮肤或吸入毒性式(1),通过计算所有相关组分的ATE值来确定混合物的ATE:式中:c[sub]i[/sub]——组分i的浓度;n——n个组分和i是由1~n;ATE[sub]i[/sub]——组分i的急性毒性估计值。

4.2.6.2 混合物的一种或多种组分有可用数据4.2.6.2.1 在该混合物的个别组分的ATE不可得到时,但可得到如下所列的信息而能提供一个转换值时,则可应用4.2.6.1中的式(1)。

这可包括对以下各项的评估:a) 在经口、经皮肤和吸入急性毒性估计值之间外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