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doc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doc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设计理念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含学科德育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四年级(1)班共有学生40 Ao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

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

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五、教学时数1课时六、教学过程(含学科德育过程)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1142+814=1956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己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 (2) (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1956 — 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己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2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2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预设:生:青藏铁路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预设: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预设:814+1142=1956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预设: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6.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预设: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加法定义)7.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8.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包括第73页至第74页的加法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具体内容有:1. 加法的意义: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之间的差,求其中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即加法中的和等于减法中的被减数与减数的差。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将加减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关系。

2. 讲解加法的意义: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过程,强调加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3. 讲解减法的意义:以购物场景为例,讲解已知两个数之间的差,求其中一个加数的过程,强调减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4. 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的关系。

具体设计如下:1. 加法的意义: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之间的差,求其中一个加数。

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互逆运算,和等于差加上减数。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加法的意义。

2. 请用一句话描述减法的意义。

3. 请用一句话描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答案:1. 加法的意义: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之间的差,求其中一个加数。

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互逆运算,和等于差加上减数。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多**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

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A. 2元B. 3元C. 8元
-小华有10个苹果,吃掉了4个,还剩下几个?
A. 5个B. 6个C. 7个
3.应用题:
-小刚去超市购物,买了一个苹果3元,一袋牛奶5元,他给了收银员10元,应找回多少元?
-小红有20元,她买了一个笔记本7元,还剩下多少元?
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方面表现良好,能够通过实例来解释这两个概念。然而,在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掌握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巩固。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加、减法的例子?”,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如计数器、数轴、PPT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加减法的积极性。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了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学生在拓展活动中,拓宽了知识视野,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激发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生能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与同学、老师进行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数学故事会——加减法的起源与发展》
这本阅读材料通过趣味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加减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在不同文明中的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历史背景,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4.加、减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物品增减等。
5.练习与巩固:通过课本练习题,提高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堂检测:
1.判断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及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及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及教案第一章:加法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意义。

能够使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加法的定义和例子。

加法的实际应用问题。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被加数。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加法的概念。

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体验加法的意义。

使用图表或flashcard展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测验或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加法概念的理解。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

检查学生对加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

第二章:减法的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意义。

能够使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减法的定义和例子。

减法的实际应用问题。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减数、被减数。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减法的概念。

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体验减法的意义。

使用图表或flashcard展示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测验或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减法概念的理解。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

检查学生对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加法和减法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互相转换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

加法和减法的互相转换例子。

实际应用问题:运用加法和减法互相转换解决。

3.3 教学方法通过例子和实际问题展示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使用图表或flashcard展示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测验或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加法和减法关系的理解。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

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评估学生对加法和减法关系的理解。

第四章: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_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_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_教案第一章:加法的意义1.1 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即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1.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明白加法的实际应用,如购物时计算总价。

1.3 讲解加法的各部分名称:被加数、加数、和。

1.4 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加数+ 加数= 和。

第二章:减法的意义2.1 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即已知两个数的和和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2.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应用,如退货时计算应找回的金额。

2.3 讲解减法的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2.4 引导学生发现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差。

第三章:加法与减法的关系3.1 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即加法和减法是相反的运算。

3.2 讲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法中的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减法中的差加上减数等于被减数。

3.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题,体验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4.1 引导学生掌握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如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4.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熟悉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过程。

4.3 讲解加法与减法运算中可能出现的进位和借位现象。

第五章:加法与减法的实际应用5.1 引导学生将加法与减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家庭收支管理、购物计算等。

5.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问题。

5.3 讲解加法与减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题,体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加法与减法的练习与应用6.1 设计和提供一系列的加法与减法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加法与减法运算的理解。

6.2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悉不同难度的加法与减法问题,并能够迅速准确地解答。

6.3 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折扣后价格、分配物品的数量等。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你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觉得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后简单回馈交流后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互动新授(1)教学加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一情境图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要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绘制并进行展示,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 师:结合加法算式,说说这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你觉得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算式,叫做加法。

师:你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吗?交流后明确: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观察并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第(2)(3)题都是分别已知了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教师情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师: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做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加减法的意义与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集体备课课时教案.doc

加减法的意义与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集体备课课时教案.doc

薛家湾第六小学XUEJIAWAN NO.36PRIMARY SCHOOL课时集体备课教案(目标)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时间目标知识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能力目标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情感目标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学生:预习相关知识薛家湾第六小学XUEJIAWAN NO.6 PRIMARY SCHOOL课时集体备课教案(流程)设计意图教学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化修改为新课作铺垫培养自学、互学、归纳、概括的能力练习提高, 巩固新知一、复习引入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三、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读下面各题,说说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85+23二76-18二1、理解加法的意义。

(1)完成导学案:(2)学生汇报例1(1)师补充:能用线段图来表示信息吗?规范加法的意义,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板书。

2、理解减法的意义(1)学生汇报例1(2)解决办法同上(2)学生汇报例1(3)解决办法同上3、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上面的这些算式, 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四道算式中数的位置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学生汇报导指名回答要求:先独立完成导学案,再组长组织小组交流意见,然后分小组上台汇报第…小组汇报:1、2、3、4第二小组汇报:1、2、3、4第三小组汇报:1、2、3、4第四小组汇报:1、汇报;2板书、3邀请;4指名“读下面各题说说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由”计算下面各题,指两名同学说说算哩”改过来的.例1的处理,通过集备,老师们建议全部让学生自学,然后汇报.并要求学生说说对加减法的意义的理解.四、过关检测五、总结六、作业学案第三板块4、完成导学案四围绕导学案谈谈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

第1单元 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Word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下

第1单元 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Word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下

第1单元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Word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加、减法的意义。

2. 加数、减数、和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 理解加数、减数、和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具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教具的名称。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教具的数量关系。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加法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合并”的概念。

2. 教师讲解减法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去掉”的概念。

3. 教师讲解加数、减数、和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点评。

四、巩固提高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加、减法现象,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点评,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注:本教案为Word教案,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的第四部分——巩固提高。

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巩固提高环节是非常关键的。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运算法则。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加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加、减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对于多数小学生来说,学习加、减法的难点就在于两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首先,教师展示一些各种物品,如苹果、橙子、香蕉等,然后问学生:“你们学过加减法吗?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2.讲授在讲授加减法之前,需要先教导学生根据大小进行排序,然后在学生掌握“大小”的概念后,开始进行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的讲解。

加法的概念:教师需带领学生一起实际操作,例如,在纸上画上若干个点,然后再向学生出示若干个图案,学生通过图案来进行加法的操作,以加深对“加法”的概念的理解。

加法的运算法则:1.加法满足交换律。

2.加法满足结合律。

3.加法的结果是两个加数的总和。

例如,1+2=3,4+3=7,9+7=16。

减法的概念:同样地,教师需要在纸上画出某些数字或图案来进行减法的操作,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减法的概念。

减法的运算法则:1.减法不满足交换律。

2.减法不满足结合律。

3.减法的结果是被减数减去减数的差。

例如,4-2=2,9-5=4,13-7=6。

3.练习教师会先让学生从小到大排列一些数字或图案,然后将一些图案从中取走以进行加法操作,最后让学生得出答案。

跟着教师的指导进行操作,让学生学会加法运算的基本代码和思路,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一些图案以进行加法操作。

学生熟悉加法的概念和操作规则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减法的讲解操作。

通过多个例子演示,让学生了解减法的核心思想和操作规则,让学生将这些规则和代码固化在脑海中,以方便进行加减法的快速计算。

4.导出最后,教师总结上述的加减法概念和操作规则,并对学生进行总结性的商讨和提问,以确保学生完全掌握加减法的知识。

教学亮点:1.教师对加减法的规律进行演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2.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差异,重点讲解加、减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直接提高学生对加、减法的学习兴趣。

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概念: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减法的概念: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

4.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介绍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总结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强调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5.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加法和减法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加法和减法的概念,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_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_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_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归纳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初步学会加、减法运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和参与合作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灵活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3.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欢迎来到四年级的数学课堂,相信我们一起努力,会学到更多本领,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遨游数学知识的海洋吧。

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法。

a、15+75=读作(15加5等于),表示15和75相加等于90.b、75-15=读作(75减15等于),表示75和15相减等于602.创设情景。

师:我们班有男生29人,女生24人,那么求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算?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又怎么算呢?29+24=53(人)29—24=5(人)师:这就要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板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探究新知,出示例1。

一、理解加法的意义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km)或 1142+814=1956 (km)师:(1)为什么用加法呢?从线段图很清楚的看出:从西宁到拉萨的距离是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加上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2. 减法的意义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整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1)加法的意义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即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减法的意义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即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等。

3.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法、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可按以下内容进行设计:1. 加法的意义2. 减法的意义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数学教学中,加法和减法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运算。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熟练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但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熟练进行加、减法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熟练进行加、减法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熟练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黑板等教学用具。

2.练习题、作业本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小明的苹果比小红的多2个,小红有3个苹果,请问小明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的意义。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加、减法的定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加法:a + b = c,减法:c - a = b”。

同时,通过具体的例题,如“23 +17 =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加、减法的练习题,如“35 - 18 = ?”,“42 + 27 = ?”,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和心得体会。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并能够用加法表示出来。
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够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并能够用减法表示出来。
3.掌握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学会使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计费等。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利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故事讲述的是小熊和它的朋友们去果园摘水果,小熊摘了3个苹果,又摘了5个橘子,最后它想要数一数总共有多少个水果。通过这个故事,我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熊如何将摘到的苹果和橘子的数量合并起来,从而自然引入加法的概念。接着,我会提出问题:“如果小熊吃掉了2个苹果,那么它还剩下多少个水果?”这样,学生就会接触到减法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加减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解题能力。
3.针对学生运算速度和准确性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心。
5.能够正确进行加减法运算,并掌握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技巧,如进位、退位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知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操作教具、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4 页。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3. 逐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明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学习准备:课件等。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出示习题,让学生思考并作答。

回顾知识,将相关知识点一、复习导入学生思考链接出来,对本节课所学知
识有引导作用。

1.出示P2 页例题,提问:“从西宁
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学生仔细思考,并小组讨论解答,说
出自己的思路。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课件
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显示主要的分析思路,以及详细的解题过
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程。

学生讨论
际问题的能力。

提示:人教新改版后,将加、减法的交流并回答
二、新知探究
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列为重点,请教师问题。

在讲解时参照课件里面的详细过程。

3.P3 页两道例题及详细解答过程,重
点阐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将减法
中各部分名称着重强调,以及和加法中各
部分的关系。

提示:在减法中,已知两数的和叫做
被减数,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
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4.总结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详见课件。

5.P3“做一做”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批改。

出示习题(如图)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
学生进行思
三、巩固应用生将知识点进一步熟练应
考、解答。

用。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
学生思考并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
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和创造能力。

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