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
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全册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汇总
a.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大;
B.氧气化学性质活泼,与电极发生反应,消耗了氧气。
(4)、结论: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9、氢气
(1)氢气是二十一世纪最理想的能源:①氢气燃烧释放的热量多;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iiii)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三)氧气制取
1、工业制取: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方法):利用各成分沸点不同,氮气的沸点低,先分离出来
b镁带、铝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MgO 、Al₂O₃)。
c铜丝在空气中灼烧
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CuO)。
(ii)非金属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d氢气和氧气的反应: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在烧杯壁上出现水珠(H2O)。
(iii)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2、加热液体的方法: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要用试管夹持试管,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45°角。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管口切勿朝人。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一.化学研究对象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知识解读】12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
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知识解读】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种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
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
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
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性质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
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第二节化学之旅一、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知识解读】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鲁教版 九年级 化学 各章节 知识点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复习主要内容:1. 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明确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的物质生成。
2. 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3. 学会药品的取用,对物质加热,收集气体,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知识要点:一. 奇妙的化学2. 元素:每一类原子二. 化学之旅:1.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2.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基本环节。
3.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它必须保证实验的公正性。
4. 科学探究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三. 走进化学实验室:1. 药品的取用(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A. 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B. 取用药品注意节约;C. 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
(2)固体药品的取用:A. 块状镊子B. 粉末状、药匙(或纸槽)C. 使用后的镊子或药匙要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3)液体药品的取用A. 胶头滴管B. 细口瓶里取用试液2. 量筒的使用(1)“放平稳”,“凹液面最低处”(2)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用来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用来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3)精确度:0.1ml(4)量筒没有0刻度。
3. 酒精灯的使用(1)外焰、内焰、焰心。
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有:烧杯、烧瓶等。
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等。
(3)先均匀受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给固体加热时,一般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给液体加热时,应使试管倾斜,跟桌面大约成45°角,且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1/3,试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
九年级鲁教版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鲁教版化学知识点鲁教版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与能量的转化相关的科学。
在九年级鲁教版化学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介绍。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而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
2.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通过加热或降温可以使物质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
3.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第二章:溶液与中和反应1.溶液的概念: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而溶剂是指用来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2.浓度的计算:浓度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来表示,具体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3.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是指能产生H+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产生OH-离子的物质。
第三章: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特性与应用1.金属元素的特性: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特点。
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电器、建筑和制造等方面。
2.非金属元素的特性:非金属元素多数为非导电体,具有较高的电负性。
非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医药和半导体等领域。
第四章:空气与氧气1.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和氧气的含量最高。
2.氧气的性质与应用:氧气是生物呼吸过程中必需的气体,同时也是许多燃烧反应的氧化剂。
第五章:酸碱盐与pH值1.酸的性质与应用:酸具有酸味、腐蚀性和导电性等特点。
酸广泛应用于化肥、食品加工和制药等方面。
2.碱的性质与应用:碱具有苦味、腐蚀性和导电性等特点。
碱广泛应用于肥皂、洗衣粉和药物等领域。
3.pH值的概念: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pH值小于7表示酸性,pH值大于7表示碱性,pH值等于7表示中性。
鲁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册)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一、化学改变了世界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竹子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化肥、农药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一)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1、点燃镁条(1)现象:①发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热量③生成白色粉末点燃(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Mg O2MgO2、氢氧化钠溶液与无色酚酞试液的作用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成红色)。
3、锌与稀盐酸反应(1)现象:产生气泡(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Zn HCl ZnCl2 H2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CuSO4 NaOH Cu(OH)2↓ Na2SO4注意: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语言中,不能出现物质名称,它不同于实验结论。
如:实验现象是蜡烛燃烧发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实验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3、伴随能量变化:能量的释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能量的储存:光合作用(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发光、发热等。
(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三、物质构成的奥秘1、在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等。
描述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或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而不能说: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原子构成的物质:铜是由铜原子构成,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一、认识空气的组成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现象:紫红色的铜丝变成黑色 (2)结论:铜+氧气 氧化铜 Cu O 2 CuO(3)问题: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足1/5的原因: ① 铜丝不足② 没冷却到室温就读数 ③装置漏气(4)空气组成:(体积分数) 氧气:21% 氮气:78%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水蒸气和杂质:0.03% 二、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1、氧气的工业制法(物理变化)降温 氮气先蒸发出来(沸点低) 气态空气 液态空气 加压 氧气后蒸发出来 (沸点高) 三、关注空气质量 1、空气的污染可吸入固体颗粒空气的污染 化石燃料的燃烧 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 工厂排放的废气 汽车排放的尾气 2、空气的防治 (1)植树造林(2)工厂排放的废气经净化后排放 (3)汽车排放的尾气经净化后排放 3、空气质量报告(1)空气质量报告的内容: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一、元素和元素符号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2、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Ca 、Fe 、Cu 、Mg 等 非金属元素:O 、H 、Cl 、C 、P 等加热稀有气体元素:He、Ne、Ar等4、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O2、H2、C、P 、Fe、Cu等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CuO、MgO、NaCl、NaOH等5、氧化物: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如:CuO、MgO6、在地壳中的分布:O、Si、Al、Fe、Ca7、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该元素氧元素例:O 2O:2个氧原子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一个氧原子固态非金属元素该元素铜元素金属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例:Cu 一个铜原子稀有气体元素该物质铜二、化学式的意义1、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MgO、H2O、CO2表示该物质表示该物质的组成2、意义: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该物质一个分子的构成水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例:H2O 2H2O :2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三、化合价与化学式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金正非负单质零,(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为零)正负总价和为零。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一.化学研究对象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知识解读】12、结构:指物质一个分子中有几个原子及原子间的结合方式。
如图 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如图 。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知识解读】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性质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注意: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时,要抓住关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较复杂的变化,可以根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种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
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
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
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
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常见的污染:第二节化学之旅一、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知识解读】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点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一.化学研究对象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知识解读】12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
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知识解读】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种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
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
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
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性质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
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第二节化学之旅一、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知识解读】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大全(鲁教版)
【知识梳理】步入化学殿堂1、镁条燃烧(1)现象:(2)化学方程式:2、化学变化:(1)特征:(2)伴随现象:(3)伴随能量变化:转化为、、。
3、物理变化: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5、水是由构成,水由组成,一个水分子由构成,铜是由构成,氯化钠是由、构成。
氧气是由构成。
6、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7、使用天平时物码,称量腐蚀性药品必须装在里,称量的质量精确到克。
一同学药品和砝码放反了,他得到的质量是5.8g,则药品的实际质量应为。
8、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三部分,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用加热。
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为酒精灯容积的—;熄灭时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2)固体的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引起试管炸裂;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在加热。
(3)液体的加热: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9、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杯壁有出现证明产生水;再向烧杯中加入,有现象证明产生二氧化碳。
探秘水世界1、水的三态变化: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的和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和,这样的变化属于变化。
2、水受热时,水分子能量,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遇冷,水分子部分能量,导致其运动,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气态变回液态。
3、分子的特点:分子很,分子间有,分子在。
气体被压缩后减小了。
4、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能量,水通过,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5、天然水的人工净化:①沉降:加入明矾,促进水中的而沉降,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明矾作剂。
②过滤:一贴二低、三靠、、过滤的作用:只能分离出固体,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③吸附:疏松多孔,表面积很大,具有较强的作用,水或空气中的一些有颜色或气味的杂质很容易附着在其表面而被除去。
④消毒:通常加入液氯,除去水中的。
⑤蒸馏:给水加热使之变为水蒸气,再将水蒸气冷凝得到液态水的过程叫做水的蒸馏,其作用是除去水中的杂质,蒸馏得到的水称为。
九年级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一、物质的组成1.原子:介绍了原子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的电子结构、质子数、中子数等。
2.元素:介绍了元素的特征,包括元素的性质、周期表排列等。
3.化合物:介绍了化合物的特征,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的区别。
二、物质的变化1.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2.物质的状态变化:介绍了物质的状态变化的条件和特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物质的化学变化:介绍了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特征,包括颜色变化、发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三、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酸和碱:介绍了酸和碱的性质和区别,包括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以及中和反应的原理。
2.盐:介绍了盐的性质和常见的用途,包括盐的分类以及盐的制备方法。
3.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介绍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包括导电性、延展性、硬度等。
四、化学能与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能:介绍了化学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燃烧反应和其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化学反应速率: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五、物质循环与资源利用1.大气和水的循环:介绍了大气和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等。
2.石油和煤的利用:介绍了石油和煤的形成过程以及利用方式,包括化石燃料的利用、石油化工等。
3.非化石能源的利用:介绍了非化石能源的特点和利用方式,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六、化学实验技能1.实验器材与操作:介绍了常见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包括试管、烧杯、量筒等。
2.常见实验操作:介绍了常见的实验操作,包括过滤、结晶、滴定等。
3.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介绍了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包括数据图表的绘制、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全册的知识点概述,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能与化学反应速率、物质循环与资源利用以及化学实验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科学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总结(鲁教版)---副本.docx
1、镁条燃烧(1)现象:①发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热量③生成白色粉末占燃(2)结论:镁+氧气’尸氧化镁Mg O2 MgO2、锌与稀盐酸反应(1)现象:产生气泡(2)结论:锌+盐酸一氯化锌+氢气Zn HC1 ZnCl2 H2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2)结论: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NaOH CuS04 Cu (OH)2 I Na2S04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3)伴随能量变化:能量的释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能量的储存:光合作用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三、物质组成的奥秘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如: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等。
原子构成的物质:铜是由铜原子构成,金属元素,稀有气体,石字旁元素。
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各种盐。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注意:元素只分种类不分个数。
只能用于对宏观物质的描述不能用于微观对分子的描述。
如水分子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错);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错)。
二、实验基本操作1、原则:“三不”(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3)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用量:(1)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2)未指明用量时,取用最少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3、剩余药品的处理:三不一要(1)不能放回原瓶(2)不要随意丢弃(3)不要拿出实验室(4)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4、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固体:一般用药匙或银子取,操作为“一横二放三慢立”(2)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操作为“一横二送三慢立”5、液体药品的取用:(1)较多量:倾倒法(瓶塞倒放、试管倾斜、标签向手心、瓶口挨着试管口)(2)较少量:用胶头滴管吸取(一捏二吸三悬空,不能倒置或平放防止污染胶头)(3)极少量:用玻璃棒蘸取移液作用)6、物质的加热A、酒精灯(2)火焰: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3)二查:①检查灯芯顶端是否平整或烧焦②检査灯座内酒精量不超过灯座容积的2/3(4)二禁:①禁止酒精灯对点②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5)二要用:①点燃时,要用火柴②熄灭时,不可用嘴吹灭,要用灯帽盖灭B、仪器(1)固体: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2)液体: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等C、注意事项(1)用外焰加热,不要与灯芯接触(2)均匀受热(可移动试管或酒精灯进行预热)(3)加热盛药品部位,液体加热试管的中下部(4)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给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45。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奇妙的化学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二、观察化学变化1、镁条燃烧(1)现象:①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生成白色粉末点燃(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 MgO2、锌与稀盐酸反应(1)现象:产生气泡(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Zn HCl ZnCl2 H2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 氢氧化铜 + 硫酸钠NaOH CuSO4 Cu(OH)2↓ Na2SO4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铜是由铜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第二节化学之旅一、从问题开始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一、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试管酒精灯滴瓶量筒烧杯锥形瓶集气瓶水槽坩埚钳长颈漏斗分液漏斗胶头滴管铁架台玻璃棒托盘天平二、实验基本操作1、原则:“三不”(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3)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用量:(1)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2)未指明用量时,取用最少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碘的酒精溶液)(5)性质:(1)导电性:有些溶液能导电如:酸、碱、盐溶液(2)混合物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3)溶液的温度升高或降低如: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2、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3、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乳化:举例:洗涤剂洗油污等4、电离:物质溶于水时或受热熔化时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溶质质量溶质质量1、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100%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2、例题1:将4g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46g水中,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100%解: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4g4g+46g =8%答:3、例题2:若要配制100kg质量分数为15%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00kg15%=15kg 水的质量为:100kg-15kg=85kg答:4、溶液的浓缩与稀释A、浓缩方法:(1)加溶质(2)蒸发水分例题:将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制成20%的溶液,需要加入氯化钠固体或蒸发水分多少克?解:设需要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X100%=20%100g10%+X100g+XX=12、5g答:解: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Y100%=20%100g10%100g-YY=50g答:B、稀释方法:加水稀释例题:将100g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制成10%的溶液,需要加水多少克?解: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100% =10%100g20%100g+XX=100g答:三、溶液的配制1、步骤: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装瓶2、涉及公式: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3、例题:市售浓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8gcm-3。
九年级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常见的酸和碱》一、生活中的酸和碱1、常见的指示剂有石蕊和酚酞。
常见的指示剂有石蕊和酚酞。
石蕊遇酸变石蕊遇酸变石蕊遇酸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色,色,遇碱变遇碱变遇碱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色;酚酞遇酸酚酞遇酸____________________色,遇碱变色,遇碱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
色。
色。
2、溶液的酸碱性有、溶液的酸碱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酸性溶液的三种。
酸性溶液的pH_______7pH_______7,能使紫色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蕊试液变_____________________色,使无色酚酞试液色,使无色酚酞试液色,使无色酚酞试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碱性溶液的色;碱性溶液的pH_________7pH_________7,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________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中性溶液的色;中性溶液的pH________7pH________7。
3、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有哪些、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有哪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②、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③、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4、溶液的酸碱度通常用pH 表示,其范围是表示,其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H 越小,溶液的酸性越越小,溶液的酸性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H 越大,溶液的碱性越溶液的碱性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一、化学研究对象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知识解读】1、组成:指物质含有哪些元素。
如,由电解水试验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结构:指物质一个分子中有几个原子及原子相互的结合方式。
如图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知识解读】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区别宏观没有生成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本身没有变化,一般只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即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外观特征一般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不但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且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注意: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时,要抓住关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较复杂的变化,可以根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
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
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决定决定变化性质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
鲁教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單元化學改變了世界第一節奇妙的化學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來就存在的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銹鋼等通過化學變化制的的,屬于化學制品2、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環境保護、能源開發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過程探索等二、觀察化學變化1、鎂條燃燒(1)現象:①發出白光②放出熱量③生成白色粉末點(2)結論:镁+氧气氧化鎂Mg O2 MgO2、鋅與稀鹽酸反應(1)現象:產生氣泡GAGGAGAGGAFFFFAFAF(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Zn HCl ZnCl2 H23、硫酸銅與氫氧化鈉的反應(1)現象:生成藍色沉淀(2)結論:硫酸銅 + 氫氧化鈉→氫氧化銅 + 硫酸鈉NaOH CuSO4 Cu(OH)2↓ Na2SO44、化學變化:生成新物質的變化(1)特征:有新物質生成(2)伴隨現象:發光、放熱、變色、生成沉淀、產生氣體(3)伴隨能量變化: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光能、電能5、物理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6、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7、綠色化學:課本P7 又稱環境無害化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綠色化學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質,原料百分之百轉變成產物,生產對環境友好的產品。
三、物質組成的奧秘1、物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構成如:水是由水分子構成GAGGAGAGGAFFFFAFAF銅是由銅原子構成氯化鈉是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2、物質是由元素組成如: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第二節化學之旅一、從問題開始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二、通過科學探究解決問題基本環節: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證據(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等)、獲得結論、交流評價三、對探究活動進行反思一、實驗基本操作1、原則:“三不”(1)不能用手接觸藥品(2)不要把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氣體的氣味(3)不得品嘗任何藥品的味道2、用量:GAGGAGAGGAFFFFAFAF(1)嚴格按實驗規定用量(2)未指明用量時,取用最少量(固體只需蓋滿試管底部,液體取1—2ml)3、剩余藥品的處理:三不一要(1)不能放回原瓶(2)不要隨意丟棄(3)不要拿出實驗室(4)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內4、固體藥品的取用:(1)塊狀固體:一般用藥匙或鑷子取,操作為“一橫二放三慢立”(2)粉末狀固體:用藥匙或紙槽取,操作為“一橫二送三慢立”5、液體藥品的取用:(1)較多量:傾倒法(瓶塞倒放、試管傾斜、標簽向手心、瓶口挨著管口)(2)較少量:用膠頭滴管吸取(一捏二吸三懸空,不能倒置或平放)(3)極少量:用玻璃棒蘸取6、一定量藥品的取用:(1)固體:用托盤天平稱量A、構造:托盤、指針、分度盤、標尺、平衡螺母、底座、游碼。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一、化学研究对象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知识解读】12、结构:指物质一个分子中有几个原子及原子相互的结合方式。
如图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知识解读】以根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
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
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决定决定变化性质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
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
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二、观察化学变化1、镁条燃烧(1)现象:①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生成白色粉末点燃(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Mg O2 MgO2、锌与稀盐酸反应(1)现象:产生气泡(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Zn HCl ZnCl2 H2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NaOH CuSO4 Cu(OH)2↓ Na2SO4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铜是由铜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第二节化学之旅一、从问题开始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一、实验基本操作1、原则:“三不”(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3)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用量:(1)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2)未指明用量时,取用最少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3、剩余药品的处理:三不一要(1)不能放回原瓶(2)不要随意丢弃(3)不要拿出实验室(4)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4、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固体:一般用药匙或镊子取,操作为“一横二放三慢立”(2)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操作为“一横二送三慢立”5、液体药品的取用:(1)较多量:倾倒法(瓶塞倒放、试管倾斜、标签向手心、瓶口挨着管口)(2)较少量:用胶头滴管吸取(一捏二吸三悬空,不能倒置或平放)(3)极少量:用玻璃棒蘸取6、一定量药品的取用:(1)固体:用托盘天平称量A、构造: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平衡螺母、底座、游码。
称准到时0.1g。
B、步骤:①放在水平桌面上②检查天平是否平衡(游码在零刻度处)③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④左物右码(固体粉末放在纸上,易潮解的或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里)(先加质量大的法码,再加质量小的法码)(左=右+游)⑤称量完毕,法码回盒,游码回零。
(2)液体:用量筒量取(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大仰小),滴管滴加。
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7、仪器装配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A、仪器装配(1)要求:整洁美观,大小比例搭配得当(2)顺序:从下至上,从左到右(拆卸则相反)(3)方法:①玻璃管插入橡皮管:沾水润湿,转动插入②连接玻璃管和橡皮管:管口平圆,沾水润湿③在容器口塞橡皮管:双手平拿,旋转塞紧④在铁架台上固定仪器:高低适宜,方向正确B、气密性检查(1)步骤:连接仪器,把导管的一端插入水中,用双手紧握容器外壁(2)现象:若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移开手掌,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3)判断:符合上述现象的装置不漏气8、气体收集(1)排水法:适用于不易溶于水、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如H2,O2(2)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如O2,CO2(3)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如 H29、物质的加热A、酒精灯(1)构造:灯座、灯芯管、灯帽、灯芯(2)火焰: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3)二查:①检查灯芯顶端是否平整或烧焦②检查灯座内酒精量不超过灯座容积的2/3(4)二禁:①禁止酒精灯对点②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5)二要用:①点燃时,要用火柴②熄灭时,不可用嘴吹灭,要用灯帽盖灭B、仪器(1)固体: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2)液体: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等C、注意事项(1)用外焰加热,不要与灯芯接触(2)均匀受热(可移动试管或酒精灯)(3)加热盛药品部位,液体加热试管的中下部(4)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给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45º角,试管不能对着自己或有人的方向(5)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6)试管外壁不能有水(7)加热完毕不能立刻用冷水冲洗(8)铁夹夹在距试管口的1/3(9)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须垫上石棉网);不可加热的仪器:集气瓶、量筒、漏斗等。
10、洗涤仪器A、方法:(1)在试管或烧瓶内注入半管或半瓶水,振荡(2)用试管刷时可使试管刷;转动或上下移动B、难溶物的洗涤:(1)油脂: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溶液洗涤(2)不溶液性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用稀盐酸洗涤C、洗净的标志: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D、放置:倒放在试管架上或指定的地方11、粗盐的提纯A、溶解1、仪器:烧杯、玻璃棒B、过滤1、仪器: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铁架台2、操作要点:(1)一贴:制作过滤器时,滤纸紧贴漏斗内壁(2)二低:①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口边缘②漏斗内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3)三靠:①倾倒液体时,烧杯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③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原因:(1)、液面高于滤纸边缘(2)、滤纸破损(3)、仪器不干净C、蒸发1、仪器:铁架台及铁圈、酒精灯、玻璃棒、烧杯、坩埚钳2、操作:(1)放好酒精灯,并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节铁圈的高度(2)放好蒸发皿,倒入待蒸发的液体(3)加热蒸发,不断用玻璃棒搅动液体(4)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3、注意事项:刚加热完毕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粗盐的提纯中都用到哪种仪器?各其的作用?玻璃棒、(1)、溶解:搅拌,加速溶解(2)、过滤:引流(3)、蒸发: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第二单元水和溶液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一、水的三态变化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间存在间隔(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二、水的天然循环(自学)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三、水的人工净化1、水的分布:淡水资源缺乏,不到总水量的0.3%2、水的净化沉降→过滤→消毒或杀菌(化学变化)→煮沸3、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例:空气、河水、泥沙、矿泉水等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例:氢气、氧气、二氧化碳、蒸馏水等4、物质的提纯过滤法:(固不溶于液)物质的提纯蒸发:(固溶于液)蒸馏:(液溶于液)5、硬水和软水(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一、水的分解1、电解水正极体积小氧气1水2负极体积大氢气通电2、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H2O H2 O23、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4、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5、微观解释电解水过程水分子分成氢原子、氧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生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在一起生成氧气;每两个氢原子结合生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在一起生成氢气。
5、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例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特征:(1)原子的体积、质量小(2)原子在不断的运动(3)原子间存在间隔(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6、物质、分子、原子间的关系物质成构构成分子构成原子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铜是由铜原子构成二、水的合成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现象:(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水生成点燃结论:氢气+氧气水H2 O2 H2O2、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3、氢能源:(1)来源广(2)放热多(3)无污染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第二节 原子的构成一、 原子的结构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带正电,占体积小,质量大)中子(不带电) 原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占体积大,质量小)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二、原子中的电子 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电子层:1、2、3、4、5、6、7 离核距离:近 远 能量高低:低 高 2、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质子数3、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2)稳定结构 4、离子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阳离子:带正电的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化学式NaCl5、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元素符号三、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2、公式: = 该原子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 质子数 + 中子数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举例: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蔗糖溶液、氯化铁溶液等。
(2)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3)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固、液、气(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通常为水(4)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b、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c、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5)性质:(1)导电性:有些溶液能导电如:酸、碱、盐溶液(2)混合物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3)溶液的温度升高或降低如: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2、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3、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乳化:举例:洗涤剂洗油污等4、电离:物质溶于水时或受热熔化时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1、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 ×100%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2、例题1:将4g 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46g 水中,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8%答:3、例题2:若要配制100kg 质量分数为15%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00kg ×15%=15kg 水的质量为:100kg-15kg=85kg 答:4、 溶液的浓缩与稀释 A 、浓缩方法:(1)加溶质(2)蒸发水分例题:将100g 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制成20%的溶液,需要加入氯化钠固体或蒸发水分多少克? 解:设需要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X X=12.5g 答:解: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Y Y=50g 答:B 、 稀释方法:加水稀释例题:将100g 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制成10%的溶液,需要加水多少克? 解: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 X=100g 答:三、 溶液的配制1、 步骤: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装瓶2、 涉及公式: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3、 例题:市售浓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8g ·cm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