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落日扁
鄂教版语文八下《长河落日扁》word同步测试
10、长河落日扁[识记与积累]1. 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汉字,或给划线汉字注音。
(1)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的痕迹。
(2)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
(3)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海市蜃()楼。
2. 给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3. 根据提示,在后面括号里写上相应的词语。
(1)比喻幻想中的美妙境界。
()(2)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课文解读·感悟体验]几年前,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
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有一点扁的。
这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圆的吧!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
后来的亲眼所见,又证实了这一点。
4. 这一段主要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文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另外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体味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表达上的作用。
(1)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圆的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短轴约比长轴短1/5。
八年级语文长河落日扁
湖北省武汉市北大附中武汉为明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长河落日扁》导学案(学生版)(无答案) 新人教版
《长河落日扁》导学案(学生版)姓名:班级:第一课时【课前导学】一、品读王维的诗《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大意: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西下的太阳在长长的黄河上显得那么圆。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都护们正在燕然前线。
二、你了解科学小品吗?(见教材131页)科学小品是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兼有科学与文学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科学小品显得越来越重要。
科学小品文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科学性。
科学小品与科学童话、科学小说不同,它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必须以科学理论和实验为依据,符合科学实践的客观实际。
第二,文学性。
它要求描写具体形象,生动有趣。
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文学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第三,通俗性。
科学小品的语言通俗易懂,说理深入浅出,便于读者接受。
【自主学习】一、自主读文、整体感知1、要求:标出段落,划出生字、词。
2、在以下横线写出你不能理解的词语二、独立完成以下题目1、借助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雕琢..海市蜃.楼椭.圆..奚落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仙山琼阁。
海市蜃楼。
司空见惯。
【合作探究】一、合作(接龙)读文、理清文章结构。
二、文章可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分四人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复述第二部分的内容。
要把这部分列举的4个例子尽可能概括清楚。
四、思考:作者为什么认为“落日”是“扁”的?【课外链接】自读:你了解光的折射吗?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长河落日扁
麻旺中学学案2015级学科:语文执笔:刘苹审阅:审核: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根据汉字写出拼音: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惟余莽莽()竟折()腰风骚()红装素裹()2、解释下列词语:1)、须晴日:等到。
2)、看红妆素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3)、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 4)、稍逊风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二、提出问题(根据你所预习提出)三、合作探究1、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
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
“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2、下阕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
第一,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评价了五位英雄人物。
“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
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也非常准确。
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
3、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它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
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
“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旧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光复中华的真正英雄。
八年级语文《月迹》、《长河落日扁》鄂教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月迹》、《长河落日扁》鄂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9. 《月迹》、10. 《长河落日扁》9. 《月迹》预习导引:1. 目标点击〔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的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2. 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对美词美句进展圈点。
〔2〕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复述作者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迹〞,复述时要用描绘语言。
〔3〕品味语言。
〔4〕围绕“童趣〞这个话题讨论、交流,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题资讯:1. 作者简介:贾平凹,生于1952年,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某某丹凤人。
他的散文有其鲜明的特色:一是不矫饰,不做作,自由地抒发自我诚挚的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体验。
如《一棵小桃树》。
二是着重描写生活常态和平易事物,他认为“赫然的寓意往往产生于极平易的事理里〞,他告诫人们要“注意那些微细之处。
妙微精深,微的东西才往往是表现了深的东西〞。
三是讲究气氛的营造和情绪的捕捉,从而构成一种艺术境界。
四是常以小说的笔法去写散文。
此外,在语言的运用上,以长短、强弱、深淡、简繁,构成了一种和谐的节奏,以与浓郁的某某韵味。
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腊月·正月》等,长篇小说有《浮躁》《废都》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贾平凹散文选集》等。
2. 背景资料贾平凹自小在山区长大,1976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来上了三年大学,毕业后又回故乡去了。
他说:“我最愿意回到生我养我的陕南家乡去,那里是我的根据地,虽然常常东征西征,北伐南伐,但我终于没有成为一个流寇主义者。
北伐,我莫于爱去陕北,黄土高原的风物会给我以浑厚、拙朴;南伐,莫过于爱去某某,西南盆地的风情,会给我以精光、灵秀;东征西征,我莫过于爱去黄河两岸,他给我以水的外表貌似平静、温柔而内藏排山倒海的深沉和力量。
〞3. 题目解说《月迹》是贾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长河落日扁》
五、精练——当堂训练,提升能力1、下面加点字注音、汉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雕琢.(zhuó)捣.鬼(dǎo)贴切海市蜃楼B、痕迹.(jì)拱.形(gǒng)蓬莱夏日炎炎C、稀薄.(bó)曲.折(qū)渤海仙山琼阁D、倒.影(dào)奚.落(xī)荒漠司空见贯2、下列各项词语填入句中恰当的一项是()(1)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
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的。
(2)这使在荒漠上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
(3)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A、均匀备受习以为常B、均匀备受司空见惯C、平均倍受习以为常D、平均倍受司空见惯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他的教育,使我明白了遵守规则是为了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的道理。
B、这美妙的声音,一直浮现在我眼前,萦绕在我耳边。
C、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样重要,甚至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希望。
D、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4、下面句子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一处是()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
(A)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
(B)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的眼睛,并且形成倒影。
(C)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
(D)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象!动人春色不须多王本道①常听朋友抱怨说,北方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又匆匆离去。
北方,简直就没有春天!②其实,相对于南方的“四季如春”,北方的四季当属最分明的了,只是因了北方的春天在热烈之中不乏有种平淡——纯粹、悠远、平和而寂寥,春色似乎是在春夜里潜滋暗长着。
这种不事张扬的“暗长"、使得众多的人难以察觉。
每年立春过后,尽管依然寒气逼人,但是大地已经苏醒,万物开始复苏,雨水过后就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了。
“长河落日扁”导学案
长河落日扁
第四单元一课时课型自读课设计人:邱志凯学生
教学寄语擦亮你的眼睛
教学目标:
一、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二、学习本文有条理、生动形象地说明科学道理的方法。
三、注意观察自然和生活,养成质疑的习惯。
四、培养敢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自主预习:(组长分工,组员自学,交流收获,整合答案)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2查找王维的诗《使至塞上》,读熟并理解。
3初步读懂课文,疑难之处记下来,对课文进行质疑。
合作讨论
1长河落日扁”的成因是怎样的?明确:光的折射
2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解释“长河落日扁”的成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海上观日、筷子实验、海市蜃楼举例说明
3作者从落日中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司空见惯的事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探究学习
1你从作者颠覆一个司空见惯的事理的写作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2如果让你去劝说一个人接受某种观点,你将会如何表达?
(有思考,个性化表达)
板书设计:
长河落日扁
海上观日
落日扁——折射(成因)筷子实验举例说明——道理:司空见惯的事常常不一定
海市蜃楼符合科学道理
导学反思: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重点不在于了解认识光的折射原理,而在于通过学生的学习理解本文有条理、生动形象地说明科学道理的方法。
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本导学案的教学实践较好地突出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
学生能对说明文形成了初步的理解认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比较高,效果明显,但学生参与面过窄,教师的有效激励诱导力度仍需加强。
长河落日扁阅读答案大全
篇一:长河落日扁阅读答案大全二、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1.总分式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①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
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②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③分——总。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
如《》。
3.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
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的不同:1.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
语文课本上的《》《》等等。
2.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
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①了解事理。
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
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②安排写作顺序。
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顺序(事物的、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说明文阅读步骤及技巧: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掌握为说明对象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和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还需要掌握文章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另外说明文阅读中也会考察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
《长河落日扁》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水中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要深
“海市蜃楼”就 是这种现象
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幻景,是地球
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海市蜃楼简称蜃景。 海市蜃楼是近地面层气温变化大,空 气密度随高度强烈变化,光线在铅直方向 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进入观测者 眼帘造成的结果。
海市蜃楼常会发生在离海岸线大约6 英里(9.6千米)的沙漠地区。 分为上现、下现和侧现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
问题思考
文中为了说明“落日扁”的原
因举了哪几个例子?
文中为了说明“落日扁”的原因
举了三个例子:
1、落日扁,亲眼见。 2、筷入水,折两段。
3、“蜃楼”景,曲线“祸”。
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如海市蜃楼、筷子的折射
现象等。 2、作比较和列数字,如:“据观察是 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 3、打比方,如“隔着面纱似的薄 雾……”
“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 不会是圆的吧!”
“怕”是表推测之意,如果去掉 “怕”,句义变得太肯定,不合实际情况。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长 河 落 日 扁
李 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出使边塞时,记录沿途 所见风光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归雁北翔、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悲壮苍茫的画面, 尤以颈联为千古绝唱。
词语解释
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
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
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我们奇妙的世界》类文阅读《长河落日扁》含答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我们奇妙的世界》类文阅读《长河落日扁》含答案长河落日扁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zhé shé)射现象在捣鬼。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zhé shé)成两段的。
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
为什么呢?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接近地球表面的地方大气浓厚,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bó b áo)。
这种差别并不大,所以我们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
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
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
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
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造的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道理呢!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画出。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本文提到的两种现象分别是和,都是光的造成的。
3.通常说“长河落日圆”,可在本文中为什么说落日是扁的?用“”在文中标出。
4.光的折射现象对人类有哪些帮助?5.读短文最后一句话,你有哪些感受或想法?参考答案:1.画:zhé shé bó2.插入水中的筷子变折了看到的落日是扁的折射3. 画: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接近地球表面的地方大气浓厚,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
这种差别并不大,所以我们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
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
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
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4.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设计制造了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人们的眼界。
黄天祥《落日的幻觉》全文阅读及教学参考
黄天祥?落日的幻觉?全文阅读及教学参考20落日的幻觉[⑦]黄天祥早晨日出,黄昏日落,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你用心观察过这样的自然现象吗?喷薄而出的朝阳与缓缓坠落的夕阳是否勾起过你美妙的遐思呢?你又是否考虑过其中蕴含的一些科学道理呢?自读本文,你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人们都喜欢欣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欣赏、吟咏描绘。
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⑧]〞。
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⑨]〞的诗句吗?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⑩],而且神秘、迷人。
假如有时机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
假设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煳拊疲?灰??腔赝罚?慊岱⑾直澈蟮奶炜罩邢殖錾衩氐睦痘疑?祷。
?祷⊥饷婊瓜庥忻飨缘牧粱6?诎祷『土粱∩仙?耐?保?鞣教炜栈够岢鱿置匀说淖瞎猓?孀盘?舻淖孤洌?瞎庀乱疲?咏?仄较呤辈畔?А?上д庵置览龅淖瞎獠⒉欢嗉??BR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
可是欣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11]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
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才能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
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外表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间隔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12],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
长河落日扁PPT课件1 鄂教版 (共16张PPT)
赏析课文语句,学习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1)、短轴约比长轴短1/5。
(2)、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 圆的吧! (3)、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 定符合科学道理。
分析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
折射现象在捣鬼。
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来解释 其成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例 子
临海观日
筷子实验 海市蜃楼
作
用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出自己的猜测。
引出光的折射这个概念。 为了进一步证明确实是因为光的折射 而使得”落日扁”.
作者从“长河落日扁”中 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 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但常常不一定符合明光 的折射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
第四部分(8):首尾呼应, 得出深刻道理:司空见惯似乎 理所当然,但不一定符合科学 道理。
作者认为“长河落日扁” 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由 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太阳落山时, 阳光斜着通过大气产生折射,折射 贴近地面,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 曲折的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向两小儿学习:
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 勇于探究的精神!
落日是圆的, 还是扁的?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长河落日扁
蔡甸区新农中学 孙慧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雕琢( zhuó )
奚落( xī )
海市蜃楼( shèn )
司空见惯( sī )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或词语的意思:
雕琢 海市蜃楼
可望而不可即
奚 落 司空见惯
秋 毫
使至塞上简短翻译
使至塞上简短翻译1.使至塞上翻译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原文:《使至塞上》【作者】王维【朝代】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扩展资料:《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赏析:此诗一改边塞诗“捕风捉影”(郑振铎语)的创作常态。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以诗记述这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非常值得珍视的是此诗的现场感。
诗人“在场”,也在状态,单车问边,塞外飞蓬,胡天归雁,沙漠浩瀚,狼烟孤直,黄河流长,落日坠圆,赵殿成笺证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王右丞集笺注》卷九)这是充分肯定了王维在边地的现实感受,强调了生活经验对于王维的意义。
2.使至塞上的翻译是什么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中译文]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英译文]使至塞上Onmissiontothefrontier王维Wangwei单车欲问边,Asinglecarriagegoestothefrontier;属国过居延。
长 河 落 日 扁 导学案
《长河落日扁》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生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感知课文1、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熟悉重点字词并为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雕琢薄雾海市蜃楼仙山琼阁蓬莱仙境奚落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画出文章的结构图。
(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讨论交流。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仔细阅读课文,作者认为“长河落日扁”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又列举了哪些事例加以说明?这些事例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这种方法好吗?好在哪里?(常用的说明方法共有九种: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据、打比方、下定义、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朗读体会,品味语言本文语言准确简练而又生动形象,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按照例句的模式进行品析。
例1:“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
”品析: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意境优美。
八年级语文《长河落日扁》学习要点
《长河落日扁》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和举例说明的方法2.学习本文有条有理、生动形象的说明科学道理的方法3.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生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作者介绍李海沧:本文选自980年1月11日《上海科技报》。
有关资料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基础知识1.给下列粗字注音雕琢(diāo)偶然(ǒu)薄雾(báo)跃然(yuè)椭圆(tuǒ)短轴(zhóu)炎炎(yán)蜃楼(shèn)琼阁(qióng)蓬莱(péng)倒影(dào)奚落(xī) 2.辨析下列形近字3.多音字组词4.理解下列词语雕琢:过分地修饰(文字)。
海市蜃楼: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通称海市蜃楼。
蜃,大蛤蜊。
仙山琼阁:亦作“仙山楼阁”,古代传说中神仙的停息,比喻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仙山,神仙居住的山。
琼,美玉砌成的楼阁。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幻影:虚幻的景象,幻想中的境界。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
宏大:巨大,宏伟。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讥讽嘲笑。
大可不必:非常不必要。
司空见惯:相传唐代司空(官名)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刘禹锡喝酒,刘禹锡作诗一首,其中两句为“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现在用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5.积累词语秋毫海市蜃楼雕琢宏大奚落大可不必司空见惯课内学习1.概括课文主旨分析: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作者通过认真探究“长河落日扁”的事理,告诉我们:司空见惯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2.分析课文结构分析:课文共七节,可分为四个部分。
文档:课文解析优秀奖
第19课《长河落日扁》课文解析一、作者简介李海沧,上海激光研究所副研究员。
曾任上海市第五届优秀科普作品奖专家评委会翻译。
作品有《最强的光》《长河落日扁》。
二、段落大意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是把客观事物所显示的道理作为说明对象,侧重阐释其本质、特征、状态、发展过程以及功能、作用等。
本文说明了“长河为什么落日扁”这个道理。
作者从科学的角度阐释它,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来说明它,逻辑性特强。
全文共八个段落,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由古诗引出说明对象。
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写出了大漠的广袤、荒凉等特征,它的艺术魅力无庸置疑。
作者用“但是”一转折,引出要说明的话题,即从科学的角度去审视这一诗句。
第二部分(2—6段):主要说明“长河落日扁”形成的原因。
作者在大海观日时看到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联想到落日怕也是扁的吧,并从书中找到了答案,亲眼所见得到了证明。
第3段承上启下。
第4段,用筷子实验说明光的折射的原理,引出下段说明。
第5段说明落日扁的原因: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产生折射,折射贴近地面,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第6段写海市蜃楼也是由于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使光线曲折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第三部分(7段):光的折射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第四部分(8段):作者通过探究“长河落日扁”的事理,告诉我们:司空见惯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三、主题思想本文作者采用逻辑顺序,主要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向读者阐明了“长河为什么落日扁”的道理,同时还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司空见惯是理所当然,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1. 写作特色(1)逻辑性强。
文章从王维的著名诗句引出说明对象,接着作者从书中,从生活中找到了证据,说明了“长河落日扁”。
为什么长河落日扁呢?作者举了筷子在水中产生折射的例子,引出光的折射这个概念,下文就紧接着写“落日扁”的原因是空气密度不均匀,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不一样造成的。
《长河落日扁》两案(叶瑛)
《长河落日扁》学案设计者:叶瑛【课前预学】1、查阅王维的诗《使至塞边》,读熟并理解,力求背诵。
《使至塞上》王维(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习课文《长河落日扁》,圈画生字新词并查工具书把握其音、形、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雕琢.()跃.然()椭.圆()仙山琼.阁()(2)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整个词语。
xī()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市shèn()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空见guà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望而不可j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清课文的结构,仿例填空: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探究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7段):补充说明一点: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第四部分():得出深刻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中“光的折射”一节中的有关内容,对比本文体会文学性介绍与科学性介绍的不同之处。
【课中思考】1、举例子是这篇课文中用得最多的说明方法,举出实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A.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
()B.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
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河落日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说明的对象。
2.学习举例说明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清思路。
难点:生动形象有条理的说明科学道理。
第一课时:预习案
一、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李海伦,上海激光研究所副研究员。
2、相关知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两句。
对仗工整,平仄相对。
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试想,那茫茫天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远处独起的一股炊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壮其神韵。
“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
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真如《红楼梦》中香菱所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竞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
二、预习,自读课文。
1、字词积累:
①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②跃然:形容活跃地呈现。
③捣鬼:暗中使用诡计。
④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
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⑤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即,接近。
⑥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
⑦.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讥讽嘲笑。
⑧司空见惯:意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⑨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2、补充:说明方法
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①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②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③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④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⑤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⑥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⑦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⑧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⑨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第二课时:探究案
探究一:
1、本文的说明对象:
2、理清文章脉络:
全文共8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探究二:学习举例说明的方法
1、作者为了说明“落日”是“扁”的,列举了哪些例子?请概括。
2、举这些例子分别有什么作用?
探究三:本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现在,我们知道了“长河落日扁”的原因,也明白了“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这些认识是我们在对课文的阅读中得到的体会。
那么,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表现了什么精神?学了课文后,你对“科学的追求”有了怎样新的认识?
第三课时:训练案课外阅读:
《长江作业》P86《落日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