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南越国金印
_文帝行玺_帝印_之_玺_印_考辨

考古中国文物报/2004年/08月/13日/第007版/文帝行玺 、 帝印 之 玺 印 考辨刘瑞1985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的考古发掘中分别出土一枚 文帝行玺 金印、一枚 帝印 玉印及两枚 帝印 封泥。
过去在为何同样身份是 帝 却一用 玺 一用 印 的问题上讨论不多。
今据文献及近年考古发现,试为之释,是否成立,请方家指正。
第一, 文帝行玺 和 帝印 的发现表明!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南越王称帝一事确凿无疑,证明 婴齐嗣立,即臧其先武帝、文帝玺 中反映的南越国将帝号入印的记载无误。
第二,从文献看,秦汉时期天子印章专称为 玺 。
!独断∀: 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印曰玺。
但是这种专称固定下来的时代应在秦始皇时期。
!独断∀: 玺者,印也。
印者,信也。
古者尊卑共之。
!月令∀曰:∃固封玺%;!春秋左氏传∀曰:∃鲁襄公在楚。
季武子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此诸侯、大夫印称玺者也。
卫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唯其所好。
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
群臣莫敢用也% 。
文献记载清楚表明到秦始皇统一后才将天子用印的称呼固定下来,在此之前玺、印一直混用。
近年的考古发现已证明此记载无误。
如在2001年西安汉长安城内北部相家巷新发掘出土的秦封泥中就发现有 丰玺 、 寺工丞玺 、 &&丞玺 等与 玺 有关的多枚封泥,此外还发现了 酆丞 、 寺工丞印 等可以与上述封泥内容对读的封泥。
研究者已据玺印内容、字体风格等指出 寺工丞玺 的时代要比 寺工丞印 早。
秦封泥的新发现说明秦始皇统一之前玺、印混用无别。
第三, 玺 印 所具有上述记载的印章主人等级上的区别在南越王墓的出土印章也有具体体现。
如南越王墓发现 右夫人玺 龟纽金印、 左夫人印 、 &夫人印 、 泰夫人印 龟纽鎏金铜印。
简单对比就可发现,它们除了在印章的材质上具有明显区别外,还在主人身份同是 夫人 的情况下,具有了用 玺 和用 印 的差异。
南 越 故 事

南越故事(给小学生的解说词)各位同学: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在很久很久以前,广州出现了一个很传奇的国家,名叫“南越国”,赵佗就是这个国家的第一代国王。
相传赵佗的陪葬品里有大批金银珠宝,为了防止有小偷光顾,聪明的赵佗想出了一个妙计,他吩咐亲信,在他死后出殡时,让四辆一模一样的灵车同时从四个城门驶出,同时全城响起一片哀乐,使人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2000多年来,一直有人不断探寻着这座神秘的王陵。
希望能发现“新大陆”。
可是都是失望而归。
(指墓原址)这座古墓并不是赵佗的,而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墓。
墓室一共有七个房间。
(进前室说明模型),这是用来防盗的顶门器的模型,它是由五块石板构成,两边的石板是固定的,中间三块是活动的,五块石板前轻后重,石门从外面关上时,石板会自动将门顶死,再也无法打开。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墓主人的客厅,四周绘满了红黑两色的卷云纹,富丽堂皇,这里埋葬了一位能干的管家。
东面的音乐间内出土了一批乐器、酒器,还有一名年轻的乐师。
西边的仓库是用来储放各种用品、药品和玩具的;主棺室是墓主寝宫,也就是他休息的地方,里面出土了很多稀世珍宝;东侧室是南越王4位妃子的房间,她们都各有一枚印章;西侧室是仆人的住所,一共有7人。
他们的残骨和猪、牛、羊的骨头放在一起,说明他们的身份十分低下,后藏室是储放炊具,容器的地方,就等于现在的厨房,在里面还找到了很多美味的食物,光禾花雀就有200多只呢!(出墓室)接下来我们要去珍宝馆,其中所陈列的文物都出自墓中。
走出墓室,同学们会发现,博物馆设计也是很有特点的,到处都是红砂岩作外衬的墙壁,墙上的浮雕形象也是出自墓中文物的。
(进入珍宝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00多年前南越国的领土疆域:(手指疆域图),它包括了今天的的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的一部分,疆域十分辽阔。
这是南越国的世系表,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是秦始皇征服岭南时的一名将领,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服岭南后,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从岭南出土文物看南越国后宫制度

30从岭南出土文物看南越国后宫制度“右夫人玺”金印“左夫人印”鎏金铜印“泰夫人印”鎏金铜印贵县罗泊湾M2“夫人”玉印“□夫人印”鎏金铜印但由于政治和地理环境上的相对独立,南越国的制度也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后宫制度即其中之一。
1983年,位于广州象岗山的南越文王墓被发现,墓中东侧室有墓主南越文王赵眜的四位夫人殉葬,出土了四位夫人的印章及与后宫宫官有关的文字资料。
南越王墓及两广地区其他汉墓出土的相关文物,为研究西汉时期南越国的后宫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
后妃名位制度秦始皇始立皇后之号,建立了以皇后为首的后宫制度。
西汉建立后,沿袭秦制,逐步确立后宫名位制度,后宫自皇太后以下有了较为明确的名号与等级,以分尊卑,即“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皇帝正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
”除此之外,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称号。
汉武帝时期,增加了婕妤、娙娥、容华、充依等名号,至元帝时又增设昭仪。
汉代后宫嫔妃的名位可以类比外朝官员爵位和官秩的编制,汉初各同姓封国“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后妃名位亦大体如是。
西汉时期,在汉廷与王国后宫之中,夫人通常指帝王之妾,皇后或王后以下的婕妤、美人等妃嫔皆为夫人。
赵佗建立南越国时,“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
他实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在将中原文明引入岭南的同时,也使进入岭南的中原人越化,南越国后宫仿效秦汉制度建立,也保留了越族的部分传统。
在南越文帝赵眜墓所在的象岗山上,并未发现王后之墓。
虽然南越国残存了人殉制度,但应当不会以王后殉葬。
南越王墓东侧室为四位夫人的葬所,出土了“右夫人玺”龟钮金印一枚、“左夫人印”、“泰夫人印”和“□夫人印”鎏金龟钮铜印共三枚。
四位夫人均为赵眜之妾,其中又以右夫人为尊,印章的材质与名称鲜明地展现了这一地位差距。
汉朝并没有左、右夫人,右夫人的封号仅见于《汉书·西域传》:“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
南越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广州为都城的国家

南越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广州为都城的国家南越国是西汉时期在岭南地区存在的一个独立国家,国都位于番禺(今广州市内)[1],疆域包括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的大部分地区,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小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
南越国是秦朝灭亡后,由南海郡尉赵佗于前203年[2]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
前196年和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外臣”。
前112年,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与西汉发生战争,被汉武帝于前111年所灭。
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南越王[3]。
1 历史1.1 立国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七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
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
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
秦始皇接着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
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
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继位。
前209年,由于秦二世的暴政激起了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接着就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
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侵犯;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
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臵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
前206年,秦朝灭亡。
前203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1.2 赵佗统治时期前202年,经过多年征战,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并平定了中原包括项羽在内的其余军事势力。
而此时的中原,已经兵乱多年,百姓生活劳顿困苦,所以刘邦决定不用军事剿灭的方式来对付南越国。
金器

战国鹰形金冠顶、金冠带战国错金几何纹带钩战国错金嵌松石带钩汉代随葬金灶魏国错金铜蟠龙唐代六臂观音金函唐代金棺银椁西汉南越国赵昧金印隋代嵌宝石金项链唐代舞伎八棱金杯南宋菊花形金碗南宋瓜形金盏元代忽必烈圣旨金牌圆环明代金蝉玉叶清代黄金碗盘清代黄金盆清代太和殿内铺设的金砖金器金的色泽稳定,不易氧化生锈,延展性强,容易加工。
在我国,商代已经有金制品,出土了金箔、耳环、臂钗、发笄等物。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在铜器上错金银,金器主要是带钩。
长江流域则以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为代表,出土的金器有碗、盏、匕、杯等。
匈奴金银器主要出土于内蒙古和新疆自治区,以金牌饰为代表。
在金片上锤出或者模压隐起的动物图案,具有浮雕效果。
两汉时期,金币打量进入流通领域。
在西安北郊谭家乡出土了219枚金饼,总重量54公斤。
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还出土了马蹄金,中空,形似马蹄。
在我国,银器的出现比金器要晚,春秋战国时方见银制品,汉代以后银器有所增加。
魏晋南北朝时期,首饰多为金器,生活用具多为银器。
代表墓葬为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山西太原北齐娄叡墓、大同封和突墓、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
这时出现了具有西亚风格的金银器,如盘、壶、高足杯。
唐代金银器的制作技术及数量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官营或民间的手工业作坊。
出土金银器较多的有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扶风法门寺地宫,甘肃泾川大云寺地宫,江苏丹徒丁卯桥窖藏等。
唐代已普遍采用捶揲、浇铸、焊接、切割、抛光等工艺,器类包括饮食器皿、生活用品、宗教用具、首饰等。
纹饰华美富丽,以鸳鸯、鹦鹉、狮纹为主。
宋代金银器已普及到民间,主要出土地有江苏溧阳小平桥窖藏、南京幕府山北宋墓、四川彭州窖藏、德阳孝泉镇窖藏等。
造型古朴、文雅,纹饰常见写实的花卉、瓜果纹。
金银器上常刻有款识,多为打制该器的匠户的商号,少数为年款或拥有者的姓氏。
辽代金银器多为契丹贵族所用,主要出土地点有内蒙古赤峰赠卫国王驸马墓、奈曼旗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阿里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等。
南越王博物馆讲解稿FINAL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讲解稿(中英文)The Chinese-English Notesforthe Western Han Nanyue King Tomb Museum编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梁科Edited by: Terrence Leung in GDUFS二零零四年四月五日April 5, 2004各位朋友:欢迎来到南越王墓博物馆。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博物馆的基本情况。
我们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有三个部分。
在大家右手边的是第一展馆――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这个我们可以在回程时再参观。
那么在上面还有另外两个展馆,一个是南越王墓原址,一个是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
大家跟我上来吧。
Welcome to the The Nanyue King Museum. It’s cloudy outside, but I will try my best to cheer you up.Well, first I would love to give you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museum. There are all together three exhibition rooms and on your right hand is the first one. It displays the more than 200 ceramic pillows donated by hongkong collector Mr.&Mrs.Yeung. We will enjoy them when we are on our way back.. Now please follow me and I will lead you to the original site of the tomb.(在去墓原址的途中) 说到南越王墓的发现,这确实是个偶然。
它是在1983年6月建筑施工中被发现的。
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

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
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南越王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越秀山公园西面的象岗,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彩绘石室墓,共7室,深藏于岗顶之下20米,1983年6月被发现,是近年来我国五大考古发现之一。
该墓主人是南越开国之南越王墓博物馆君赵佗的孙子——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其尸身穿丝缕玉衣。
陵墓的建造距今已有2100多年。
陵墓中有15名殉葬人和1000多件珍贵的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和青铜器。
南越王墓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以及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问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发掘后,墓室就地保护,并在其旁边辟建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南越王墓深藏于岗顶之下20米,1983年6月因基建被发现。
墓主身穿丝缕玉衣,用一棺一椁。
从贴身随葬的龙钮“文帝行玺”金印和一枚“赵昧”玉印,确认了墓主是南越开国之君赵佗的孙子,即第二代南越王赵昧。
公园前214年象郡3郡,任命任嚣为南海尉,设郡治于番禺,并建城。
秦末汉初,赵佗继任南海尉,他乘中原战乱,据地自立,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占地14000平方米。
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
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
现在,全馆共有10个展厅,4800多平方米。
1988年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175万人。
现在,南越王墓博物馆已被选进世界80个著名博物馆之中。
该馆是广州越秀山一象岗文化史迹游览线的主要景点,建筑以轴线对称布局,按参观路线依山建馆,拾级而上,把展馆、墓室及扩建之展室连成有机整体。
滇王之印与南越王墓出土玺印之比较

口 徐 晶
1 9 5 6 年云南省考古所对晋 宁石寨 山古墓群进行第 二次发掘工作 时 ,在考古发掘 编号 为 M6的墓 中发现 “ 滇 王之印” 一方。自“ 滇王之印” 出土 以后 , 学界就不断 对其 开展着多角度 的研究 , 其 主要研究 成果有“ 滇王之 印” 真伪的探究 、 “ 滇 王之 印” 形制、 制作 工艺 、 主人身份 以及与“ 汉委奴 国王” 印的比较研究等。从 中国古代史 、 考古学 、 民族学 、 人类学 、 艺术学等多角度挖掘 了“ 滇王 之印 ” 背后蕴藏的信息 , 为研究两汉时期 中原与西南边 疆 的历史 、 文化提供 了更 加丰富的线索和依据 。 1 9 8 3年广东省 的考古工作者在广州解放北路 的象 岗山上 , 科 学挖掘 了西汉南越王墓 。 该墓共出土玺印 2 3 方, 其 中有篆 刻文字 的金印 3 方, 分别 为 : 主棺 室 出土 的“ 文帝行玺 ” 、 “ 泰子 ” 印、 东侧 室出土 的“ 右 夫人玺 ” 。 除篆刻文字 的金印外 , 还发现有文字 的鎏金铜 印三方 , 分别 为 : 东侧 室 出土 的“ 左 夫人 印” 、 “ 泰 夫人 印 ” 以及 “ ( 部) 夫人印” 。 古滇 国与南越 国 同为西汉 时期边疆 地 区政 权 , 从 地理 、 文化到 与汉朝 的关 系 , 两者 既有所相似 , 又不尽 相 同。本文拟从“ 滇王之印 ” 和南越王墓 出土玺 印的对 比人手 , 浅谈笔者对两 国文化的看法 。
犹可辨识 , 篆书 , 白文 四字 , 日‘ 滇王之印 ’ 。” 翻
南越王墓 出土金印三方 , 鎏金铜 印三方 。 三方金印 中“ 文帝行 玺 ” 和“ 泰子 ” 金 印均 出于主棺 室 , “ 右夫 人 玺” 出于东侧室 。 根据发掘报告 , 主棺室内长 4 . 8 4米 、 宽 1 . 8 4 米、 高2 - 3 米。 其左 、 右、 后三面都有过道与东侧室 、 西侧室和后藏室通连。墓主的棺椁位于主室正 中 , 四周 分置随葬器物。“ ‘ 文帝行 玺 ’ 金 印出墓 主身上 , 位当胸 部, 斜靠在 D 7 0 铁剑 的颈部处 。 方形 , 龙钮。 印面有 田字 界格 , 阴刻小篆 ‘ 文帝行 玺 ’ 四字 , 书体 工整 , 刚健有力 。 字划 的文 道很深 , 如一条直 沟 , 沟壁垂 直光滑 , 表明印 文是铸后加工刻凿 的。沟底像鳞 片一样 , 满布一条条等 距的小横划 , 这是用利凿刻凿过 留下的痕迹 。四字文道 笔直 , 宽窄一致 。印钮为一游龙 , 盘 曲成 ‘ s ’ 形, 龙首伸 向一角 , 蟠然有生气 。龙鳞及爪是铸后凿 刻的。经 电子 探针测定 ( 印台部位 ) 含 金量 9 8 %强。印台长 3 . 1 厘米 、 宽 3厘米 、 高0 . 6 厘米 、 通钮高 1 . 8 厘米 , 重1 4 8 . 5 克。 此 印出土时印面沟槽 内及 印台的四壁都有碰撞 的疤痕与 划伤 。显然是墓主生前 的实用物 。” “ ‘ 泰子 ’ 金印与 1 枚‘ 泰子 ’ 玉印 和 1 枚无文 字玉 印同出于玉衣上面约腹部位置 。方形 , 龟钮 , 印文小篆 ‘ 泰子’ 二字 , 有边栏 和竖界 , 文道较 深 , 沟道 两壁光平 且直 , 沟槽底呈 波浪形起伏 的刻凿痕 , 当属先铸 后凿 , 印面光平如镜 。 , 铸作工艺 比‘ 文帝行玺 ’ 尤为精致 。印钮 龟背上点线组成 的鳞状纹是铸后刻 出的。 印台长 2 . 6 厘 米、 宽2 . 4厘米 、 台高 0 . 5厘米 、 通钮高 1 . 5厘米 , 重7 4 . 7
滇王之印与南越王墓出土玺印之比较

滇王之印与南越王墓出土玺印之比较作者:徐晶来源:《重庆行政》2016年第06期1956年云南省考古所对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进行第二次发掘工作时,在考古发掘编号为M6的墓中发现“滇王之印”一方。
自“滇王之印”出土以后,学界就不断对其开展着多角度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有“滇王之印”真伪的探究、“滇王之印”形制、制作工艺、主人身份以及与“汉委奴国王”印的比较研究等。
从中国古代史、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角度挖掘了“滇王之印”背后蕴藏的信息,为研究两汉时期中原与西南边疆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线索和依据。
1983年广东省的考古工作者在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科学挖掘了西汉南越王墓。
该墓共出土玺印23方,其中有篆刻文字的金印3方,分别为:主棺室出土的“文帝行玺”、“泰子”印、东侧室出土的“右夫人玺”。
除篆刻文字的金印外,还发现有文字的鎏金铜印三方,分别为:东侧室出土的“左夫人印”、“泰夫人印”以及“(部)夫人印”。
古滇国与南越国同为西汉时期边疆地区政权,从地理、文化到与汉朝的关系,两者既有所相似,又不尽相同。
本文拟从“滇王之印”和南越王墓出土玺印的对比入手,浅谈笔者对两国文化的看法。
一、“滇王之印”的发掘情况根据石寨山发掘报告,“滇王之印”出自晋宁石寨山古墓群M6,“在墓葬结构上,M6属于土坑墓,为择岩石空隙挖掘成坑而葬的,在没有岩石的边上则加一条木板以为范围,其中北边的木板上还加钉铜皮,增加坚固性。
墓葬的填土下层接近随葬品处,还加夯一层小鹅卵石。
M6东西长约4.20米,南北宽约1.90米,深为2.85米,是第二次发掘的墓葬中最深的墓葬。
从各墓随葬品的排列位置可见其方向向东略偏南”[1]。
金印出自M6西南角,根据发掘报告“西南角有漆棺残迹,出玛瑙、绿松石、黄金珠子、扣子甚多,一部分还保留着串缀成幅的原状,又出铜镜一件,金印一件,金鞘铜柄铁剑及铜饰、玉环和其他饰品若干件,原来都是放置在棺内的。
此印(M6:34)出于漆棺底,通体完好如新。
从南越王墓看南越王国

作者: 黄展岳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100-105页
主题词: 南越王墓;行玺;象岗;阴刻;墓主;汉墓;考古发掘;印面;南越国;赵佗
摘要:1983年8月,在广州发掘了一座汉代南越王墓,这是继满城汉中山靖王墓和长沙马王堆汉轪侯墓之后,又一重大发现。
1983年8月,在广州象岗山发掘一座大型汉墓,墓主身上有一颗龙钮金印,印面阴刻篆文'文帝行玺'四个字,还有'赵昧'私印,'帝印'封泥、'文帝九年'铭刻,可以确定这是第二代南越王的墓葬。
这颗金印,书体端庄,刀法谨严;钮背蟠龙疾走,霍霍有生气(见图)。
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一颗汉代金印,也是考古发掘出来的唯。
南越王墓博物馆

南越王墓博物馆篇一:南越王墓博物馆英语稿你们好,我是博物馆的解说员,看你们对这个物品这么感兴趣,就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Hello,I am the narrator of the museum. I findthat you are so interested in it. So let me introduce it to you.这个“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
The Golden Administrative Seal Of “Emperor Wen” is the biggest archaeologically discovered Western Han Dynasty’s golden seal in our country up to now.秦汉时期的帝玺都以白玉为材料,以螭虎为印钮,印面尺寸为“方寸二”,相当于2.7到2.8厘米,而这枚“文帝行玺”金印印面的长和宽都是3.1厘米,不同于秦汉帝玺的规制.During Qin and Han dynasty, white jade often be used to make seals with print button which like a tiger. And the print dimensions are about 2.7×2.8cm. But this seal which made of gold is 3.1×3.1cm. It’s different with the former.问题:为什么这个玺这么小的?Why does the seal so small?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纸,人们都使用竹简的。
那么用小的玺会更加的方便。
Em,Because there was no paper at that time when people used bamboo slip,smaller seal would be more convenient.你们是怎么发现这个是文帝的行玺的呢?How did you find this was the administrative seal of “Emperor Wen”?当我们发现这个金印的时候,它是放在墓主人的胸前的。
西汉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

西汉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
西汉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 )”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
A、文帝行玺
B、右夫人玺
参考答案:A
解析日记:“文帝行玺”是一枚龙钮的玺印,也就是把手是龙的形状,也是目前出土文物中西汉时期最大的金印,也是目前最早以龙形为钮的玺印,它的主人是赵眜,南越国第二任君主,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出土。
我们熟知的传国玉玺,它就是以玉为材料做的,一说是蓝田玉,一说是和氏璧镌刻,玺印就是一国之君的权力象征,世代传国,谁拥有它谁就是正统皇帝,只要守得住;。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讲解线索:南越王墓简介——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银盒、银洗与银带钩——铜鼎、铜壶与铜提壶——铜镜、铜鉴和铜熏壶——钮钟、甬钟与铜句”金翟”——铜戈、铜剑与铜虎节——铜钫与印花铜凸版——铁剑、铠甲与错金银铜间铁矛——玉璧、玉盒与丝镂玉衣——玉印、玉佩与玉角杯——陶鼎、陶瓮与长乐宫器——主人殉葬与奴隶制度残余南越王墓简介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
赵昧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这个大墓,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
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工友7个室。
前室居中,室内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
象征朝堂。
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
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1000多件(套),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
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
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而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虫离”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
“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从未曾见过。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是饰物。
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
银盒、银洗与银带钩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
【广东导游词】广州南越国史迹导游词

【关键字】广东导游词广州南越国史迹导游词一)南越国史迹1.南越国宫署遗址[赵佗与南越国]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
赵佗在公元前220xx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赵佗,河北省正定(真定)县人。
19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
公元前220xx年,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
公元前220xx年,创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帝”。
他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地社会,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下历史伟业,成为一代伟人。
从任嚣、赵佗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发展冶铁业,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历史上许多赞颂赵佗的诗篇,表明了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封建王国,是一个地方性政权。
是赵佗在公元前220xx年建立的,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其后又臣属西汉,接受汉朝封王。
都城设在番禺(今广州),广州是岭南地区的第一个古都。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反抗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四方诸侯、豪杰互相争夺,中原陷入战乱。
这时,拥兵数十万的赵佗与北方的冒顿并称“北强、南劲”。
赵佗按照任嚣关于“秦为无道,天下苦之。
……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 可以立国”的临终嘱咐,封关,绝道,筑起了三道防线,聚兵自卫。
任嚣所说的“番禺负山险阻”主要是指横卧在江西、湖南和广东、广西边境的五岭。
所谓五岭,就是江西大庾县与广东南雄县联界的大庾岭,湖南郴州与广东交界的骑田岭,湖南蓝山县与广东西北交界的都庞岭,湘桂交界的萌渚岭,广西兴安县和湖南交界的越城岭。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倚山临海(古代珠江河面宽阔,称为海)是广州的山形地势。
北控五岭,近扼三江,是广州的攻防要势。
赵佗洞悉广州防御要领,为了防止北方战乱南延,加强对岭南的控制,严封五岭的四关————横浦关、诓浦关、阳山关、湟溪关;断绝4条新道————江西入广东南雄一路,湖南入广东连州一路,湖南入广西贺县一路和湖南入广西静江一路;构筑了捍卫番禺的三道防线:乐昌————仁化————南雄防线,英德————清远防线,石门要塞防线。
文帝行玺中的南越政治生态

文物解码1983年6月,考古学者在广州市越秀区象岗山发掘了一座墓葬。
经后续研究考证,墓主系南越国第二代国王。
在墓主的胸部区域,出土了一枚龙钮方形金印(图1)。
金印印面有田字界格,印面刻小篆“文帝行玺”四字。
字体刚健而工整,为金印铸成后刻凿而成。
印钮塑造为游龙形象,盘曲成“S”形,栩栩如生。
印台长3.1厘米,宽3厘米,高0.6厘米,重148.5克。
经科技检测后发现,金印含金量超98%,为汉代不可多得的精品。
文帝行玺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实证墓主身份为南越王赵眜(又名赵胡)。
其二,揭示出帝王用玺的造型特征。
此前与最高统治沟村出土的“皇后之玺”玉印(图3)。
金印的出的资料。
其三,区域个性的体现。
印面虽仅寥寥四2024.NO .9 文物解码Cultural Relics字,但却足以管窥南越地方政权独特的文化与政治抉择。
其四,精巧的艺术特征。
印钮铸龙与设计巧思是后世审视秦汉印章艺术的宝贵材料。
节制一方,别于汉制南越国作为秦末至西汉中期的地方割据政权,其用印制度具有区域特殊性。
该情形可从金玺印文的“行玺”与“文帝”二词分别解释。
行玺关乎天子用玺制度,仅是天子玺印的类别之一。
天子用玺之数历来有六玺与三玺两说。
东汉卫宏所著《汉旧仪》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
”六玺各司其职,其中“皇帝行玺”便是专用于“凡封”之事,即负责册封事宜。
三玺的说法则见于唐代学者颜师古《汉书注》引三国时代学者孟康的话:“汉初有三玺,天子之玺自佩,行玺、信玺在符节台。
”无论具体数量为何,最重要的用玺印是“皇帝信玺”与“皇帝行玺”两枚。
例如“勃海郡妖贼盖登”反叛后便私刻了“皇帝信玺”与“皇帝行玺”。
两玺不仅记载于《汉书·霍光传》,而且出现在汉代律令之中。
张家山汉简的《二年律令·贼律》便规定:“伪写皇帝信玺、皇帝行玺,腰斩以徇。
揭秘西汉广东最高水平的金银器

黄金、白银是人类较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
虽说在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金银都未曾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标志性产品,也不代表特殊的考古文化内涵,但由于它们所拥有的自然魅力与永恒价值,即使在时空上相隔甚远,且缺少密切关联的人类文明之间,对于金银的喜爱都如出一辙。
1983年发现的西汉南越王墓是迄今为止广东出土金银器中最为重要,也是年代最早的发现,共出土有金银器300余件,种类有印玺、器皿、服饰品和配饰等。
其中既有裂瓣纹银盒、金花泡这样明显具有异域风格的器物,也有银洗、银匜这类造型与中原汉墓所出毫无二致的器皿,玉龙金钩、漆杯金座等的出土则证实了南越宫廷不仅有金银手工业作坊,还拥有技艺高超的工匠,制作出不同于中原特色的金银工艺品。
总体来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金银器反映了此时期广东金银器的最高水平,开创了岭南地区使用金银器的传统。
文/图:李岩“文帝行玺”金印“右夫人玺”金印“泰子”金印传承中原传统的浸润南越国使用金银器受到中原北方影响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墓中所出金印,与汉朝颁赠给诸侯王、列侯和外藩首领印是一致的,唯钮式不同。
例如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滇王墓出土蛇钮金印“滇王之印”、江苏徐州簸箕山西汉宛朐侯刘埶墓出土龟钮金印“宛朐侯埶”、徐州龟山西汉楚襄王墓出土“刘注”龟钮银印;陕西阳平关出土东汉龟钮金印“朔宁王太后玺”、江苏扬州甘泉2号汉墓出土东汉龟钮金印“广陵王玺”;海外则有日本天明四年(1784)出土的“汉委奴国王”蛇钮金印。
“文帝行玺”金印金制,方形,龙钮。
印文是铸后加工刻凿。
印面有田字界格,阴刻小篆“文帝行玺”四字,书体平正,刚劲有力。
印钮是一条三爪游龙,盘曲成“S ”形,首尾和两足分置于四角上,首微昂,作欲腾跃疾走之势,庄重浑厚,堪称冠绝一时的杰作。
“文帝行玺”金印不仅是我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出土的汉代“皇帝”印,而且还是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
以龙钮代螭虎,印面规格超方寸的常规,印文不用“皇帝行玺”而用自尊号“文帝行玺”,充分反映了南越国在承袭秦汉之制的同时,还具有浓郁的本地区政治文化色彩。
此墓寻找了2000年,震惊世界的南越王墓是如何重见天日的?

此墓寻找了2000年,震惊世界的南越王墓是如何重见天⽇的?1983年,⼴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个名叫象岗的⼩⼭丘,还只是⼀个喧闹的建筑⼯地。
当时的⼴东省政府办公厅要在那⾥削平⼭头,修建⼏栋宿舍。
6⽉8⽇,建筑⼯⼈开始在削掉了将近18⽶的⼭顶上挖掘地基,突然就挖到了许多巨⼤的⽯板。
⽯板之间隐约露出⼀些裂缝,透过缝隙看去,下⾯⿊乎乎的⼀⽚,好像是⼀个地下室。
民⼯纷纷猜测是不是地主⽼财藏宝的地⽅,或者是⽇军侵华时修建的秘密军⽕库,于是就有⼈找来⼯具,试图撬开⽯板探个究竟。
幸亏⼀位名叫邓清友的⼯地负责⼈,有点⽂物知识,马上制⽌了民⼯的冒失⾏为,并⽴即向上级作了报告,考古部门获悉后当晚就对其进⾏了勘查。
事后⼈们才知道,这⾥就是被誉为近代中国五⼤考古新发现之⼀的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代王赵眜的陵墓。
南越王⼤墓宝藏视频讲解,⼗分受⽤学习!赵眜,在《史记》中称为赵胡,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的第⼆代王,公元前137年⾄前122年在位,是南越国第⼀代王赵佗的孙⼦,僭称“南越⽂帝”。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保存最好的⼀座汉代⽯室墓,墓中出⼟珍贵⽂物1000多件。
此墓的发现,不但震撼岭南⼤地,⽽且惊动全国,闻名世界。
有⼈评价这是“令⽆数⼈苦苦探寻了2000多年的隐秘,中国考古史上最辉煌的发现之⼀”。
墓中的宝贝则被冠以 “独⼀⽆⼆”、“精美绝伦”、“⽆法替代”等顶级评价,国家⽂物局2002年发布的《⾸批禁⽌出国(境)展览⽂物⽬录》,共有64件(组)⼀级⽂物禁⽌出国(境)展出,南越王墓中出⼟的“⾓形⽟杯”和“铜屏风构件5件”分别位列53、54位,可见其稀罕之程度。
1988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南越王墓原址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展⽰王墓原址及出⼟⽂物。
站在墓葬原址展⽰区,可以想象这秘藏于象岗⼭腹⼼深处20余⽶,并采取了种种严密防盗措施的王陵,要不是现代的基建⼯程,将是如何地难以被发现。
考古发现,在很多时候带有⼀定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也让⼈们对赵佗墓的发现再次充满了期待。
100件古代金印欣赏

100件古代金印欣赏
西晋
印面2.5×2.5厘米,重165.8克
1991年安乡县黄山镇刘弘墓出土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
南京博物院藏
汉·委奴国王金印
日本福冈市博物馆藏
■“文帝行玺”金印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位置。
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应是南越文王的发布命令的官印。
■“右夫人玺”金印
“右夫人玺”金印
东汉“偏将军印章”金印
三峡博物馆
“镇南将军章”金印
西晋印面2.5×2.5、高2.2厘米,重131.5克1991年安乡县黄山镇刘弘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龟纽“关中侯印”金印
晋印面2.4×2.4、高2.1厘米,重125克
1957年长沙市陈家大山20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关中侯金印
范阳公章金印
十六国
通宽2.6厘米印面2.27*2.25 座高0.63厘米印通高1.87厘米重100克
蛇纽“蛮夷侯印”金印
晋印面2.3×2.3、高2厘米,重91.2克
1990年平江县梅仙镇钟字林出土平江县文物管理所藏
东晋·“关中侯印”金印
南京市栖霞区直渎山东晋墓葬出土;藏于六朝博物馆
■诸国侯印
“魏归义氐侯”金印
甘肃省博物馆
石洛侯金印正面
白兰王金印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致力于古玉收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千年前的南越国金印
西汉南越王墓是中国华南地区已知的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有1000多件文物,有陶、铜、铁、玉、石、金、银、玻璃、玛瑙、水晶、漆木、丝织以及象牙和药物等,其功用可分为礼乐器、兵器、饮食器具、服饰、杂用品、玉石雕刻、金银细工等7大类。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帝行玺”“泰子”和“右夫人玺”3方金印。
“文帝行玺”金印,篆书“文帝行玺”4字外加“田”字格。
长宽高分别为3.1×3.0×1.8厘米,重148.5克。
经电子探针分析,含金量98%以上。
印文书体平整,布局整饬,刀法精工。
印钮为一蟠龙,首尾及两足分置四角上,龙首微昂,作欲腾跃疾走状,庄重浑厚,堪称冠绝一时之杰作。
此印出土时印面沟槽内及印台
的四壁都发现有碰撞的疤痕与划痕,显然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
秦、汉时期的皇帝印玺至今未有发现。
与此有关的是1968年陕西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了一枚“皇后之玺”和《封泥考略》中著录的“皇帝信玺”封泥。
关于皇帝用玺制度,《汉书?霍光传》载:昌邑王“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就次发玺不封”。
孟康注:“汉初有三玺,天子之玺自佩,行玺、信玺在符节台。
”
卫宏《汉旧仪》云:“秦以前,民皆以金印为印,为其所好。
自秦以来,惟天子之印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
”《后汉书?光武纪》建武三年注引蔡邕《独断》:“皇帝六玺,皆玉螭虎钮,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又有传国玺,合称为七玺(参阅《宋书?礼志》五)。
《汉旧仪》曰:“皇帝行玺,凡封之玺赐诸侯王书;
信玺,发兵征大臣;天子行玺,策拜外国,事天地鬼神。
玺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中约署。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可证《史记》《汉书》记载的南越第一、第二代主皆称帝的事实。
同时可以看出南越国与中央皇帝用玺制度的区别,印文不用“皇帝行玺”而用“文帝行玺”。
在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中出土玉印4枚,其中2枚分别刻有“信”“私信”印文,另2枚无字。
刘胜妻窦绾的墓中出土铜印一枚,印分正、背两面,分别铸篆体阴文“窦绾”和“窦君须”,是墓主人的私章。
满城汉墓出土的印皆为私印,说明当时中原的诸侯王不以官印随葬。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印玺显然与汉制不合,但也正印证了史籍中有关南越国第三代王赵婴齐迫于汉朝压力藏其先武帝、文帝玺的记载,并说明南越国将帝号入印的记载无误。
在中国历史上,帝王生前自称帝号的有秦始皇嬴政和南越武帝赵佗和文帝赵。
《史记》《汉书》记载赵死后,谥号为“文王”。
“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以及其他一些有地位、有名望的人死了以后,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和行为,给他评定的一个称号,以褒贬善恶。
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汉复其旧,历代因之,至清止。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而大臣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文帝行玺”金印无论是质地、印钮、规格等,与秦汉官印都有迥异之处。
以龙钮代螭虎钮,印面规格超过方寸的常规,印文不用“皇帝行玺”而用自尊号“文帝行玺”更具特色。
充分反映了南越国在承袭秦汉之制的同时,还具有浓郁的本地区政治文化色彩。
以龙为钮和秦始皇称“祖龙”相吻合,把作为皇帝象征的龙与
代表最高权力的帝玺结合起来,可谓是南越国的创举。
“文帝行玺”4字书体端庄,先铸后凿,字画的沟槽侧壁光洁垂直,槽底凿痕道道可见。
游龙形钮也是先铸,然后凿刻鳞爪,昂首盘体,神气活现。
“泰子”金印、“泰子”玉印和一枚无文字玉印同出于玉衣上面腹部位置。
金印方形,龟钮,印台长2.6厘米,宽2.4厘米,高0.5厘米,通钮高1.5厘米,重74.7克。
印文为小篆,有边栏和竖界,字道较深,沟道两壁光平且直,沟槽底有波浪形起伏的刻凿痕,当属先铸后凿。
印面光平如镜,制作工艺比“文帝行玺”更为精致。
印钮龟背上点线组成的鳞状纹是铸后刻出的。
经电子探针分析,含金量98%。
古时“泰”“太”相通,“泰子”即“太子”。
《史记集解》徐广曰:“太子及诸王金印,龟钮,朱绶。
”南越王墓出土的这枚金印,可以印证这种说法。
“泰子”印属于谁?有认为是赵的父亲的遗物,理由是赵佗与赵为祖孙关系,赵就不可能为太子。
此说不确。
刘瑞先生认为,祖立孙为储君同样是太子制度,并征引《史记》相关记载,如《史记?周本纪》:“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泄父蚤死,立其子琳,是为桓王。
桓王,平王孙也。
”《史记?秦本纪》:“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赐谥为诤公。
诤公之子为太子,是文公孙也。
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
诤公子立,是为宁公。
”据此可以说明,孙子也可以被立为太子。
再者,印章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是个人信誉的凭证,乃随身之物。
所以,“泰子”印是赵本人之物应该不成问题。
“右夫人玺”金印,有田字格,龟钮。
长2.2厘米,宽2.2厘米,高1.6厘米,重65克。
有使用痕迹,说明是主人生前的实用器。
从印玺的多寡和随葬品的数量、质量来看,右夫人无疑地位最高,或者是最为得
宠。
“赵蓝”象牙印与右夫人玺同出,“赵蓝”应为右夫人的姓名。
以象牙为印在此之前的考古发掘中尚未见到。
按常理,古人“同姓不婚”,右夫人赵蓝与南越王赵同姓,估计右夫人是随夫姓。
又汉人女子一般皆有姓,右夫人可能是越人,本来无姓,婚后从夫姓。
迄今为止,我国西汉时期的金印总共才发现了5枚,除了南越王墓出土的这3枚外,另外两枚分别是1956年云南石寨山古滇国墓中出土的蛇钮“滇王之印”和1994年山东徐州簸箕山刘艺墓出土的“宛朐侯艺”金印。
责编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