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一课一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
一、读拼音,写生字。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rèn()yuè()上mó()天。
yí()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给划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黄沙百战穿金甲()
A.一百场战斗B.很多次的战役C.第一百场战斗
2.剑外忽传收蓟北()
A.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
B.获得
C.结束
3.青春作伴好还乡()
A.年轻人B.青年的时候
C.春天的景物
4.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孤城遥.望玉门关(远远的)
B.青春
..作伴好还乡(春天)
C.五千仞岳上摩天
..(一种旅游玩具项目)
D.不破楼兰终不还.(回来)
三、理解诗题,完成练习。
诗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从“将晓”可以知道作者写诗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感”说明这首诗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正确的朗读节奏是()
A.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B.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四、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穿”是________的意思,“金甲”是指________,“穿金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从中感受到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
誓言。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两句话包括四个距离遥远的地方,用加点的词串联起来,给我的感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用字准确: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所以用“______”;从巫峡到襄阳,顺流疾驰,所以用“______”;从襄阳到洛阳,改换陆路,所以用“______”。
五、下列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了一个“喜”字。
B.“满”描摹了诗人眼泪犹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诗人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用拟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白日放歌须纵酒”写出了诗人听到好消息后的狂态,体现了诗人不良的生活习惯。
六、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课三首古诗全部都是描写边塞的诗。
B.《从军行》的第一句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时无比欣喜的心情。
七、课内阅读
(一)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从军行”是_____________曲名,内容多写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孤城”的意思是孤零零的城池。
B.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C.“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打败敌人,绝不返回。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3.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做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三万里河”指的是__________,“五千仞岳”指的是__________。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________和很________。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A.比喻B.夸张C.拟人D.对比
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
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4.如果把本诗第三句的“尽”字换成“滴”字或“流”字好不好?为什么?
4.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不包含下列哪项?()
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
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
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2.“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的意思是()
A.春天。B.年轻的时光。
C.年轻的朋友。D.春天的歌。
3.“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远的距离,而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