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斌《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_课件1(1)
(1)有过突出成就:
①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 ④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借鉴经验。
(2)消极:
①经济上:存在严重弊端(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A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 B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 C伤农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D长期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2、内容及特点 问一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在哪里?新经济政策
农业:余粮征集制 我们还不能实现 农业:固定粮食税;
工 业商易强全业业和制:商劳部:大取品动国中消买 ,有单特 种 币小自(卖“不化点 所关由提企一计劳贸示( 有系公划:“制来从主渡该作会节产新所形发有经… ,小义利为主力有”作生的用小义的所)式展制制济为产直生的手以资:存社和提到接产段中我本→→在在会经高社过和、间们主济公,主允利生会社途环应义管有利义工国国商 复分理许用制用经业家和货业配体商的济:所外币:私市:制允废关有国品主。流)许有 场系; 资除、导通自国本中实和市下制 机由家家小物商允场命经企贸存 制分品许和脉营业易配交在多货企;允,制换业许恢;;归本
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 段控制社会的运转。
如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贡献?受伤的 是谁?“错”在哪里?)
温馨提示:(时间2分钟) 1.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讨论。 2.集思广益,力争形成最全面的答案。
3、全面认识
材评料价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 国积家极里:战胜能地最主大和资限本度家地。我集们中取全得了国胜物利力……财应力当,说我保们障实军行 “事战胜时利共产,主保义卫”是和一巩种固功劳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材包材实消了料却却际农极二属属国脱:于于民:情离你你1积超9。了们们20极越幻俄;。年想水国苏性了”属俄以小。生于农此农引产我民直经们发力流接济,传了水过占鱼这平1渡优却样9,属2的到势1于说纯(违年你法粹即背的们:的生经;政“社产森土济治会力林地规、属属主落律于经于义后我我,济。)们们的挫危,,这伤机木面一。
读书与我们的历史教学吴子胜
三:复兴后的再审视
(二)存天理灭人欲
唐代的节妇烈女有51人,宋代有267人,到明代猛增 至36000人.这个数据,会让你对存天理灭人欲产生 怎样的观点? 再插一句:由267到36000又佐证了什么? 王安石惊世骇俗之举:逼儿媳改嫁。 —南宋●杨湜《古今词话》 李清照惊天动地之举:改嫁休夫。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佛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佛。 怎样成佛,是那个时代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新儒家的最终目的 是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 理学继承了儒学的传统,它对人们的引导采取了另外的形式, 它不像一般宗教那样去渲染现实的困苦和忧烦,而是倡导一种 高尚的精神生活。理学是一种“学圣人”的思想运动。 ——姜光辉《理学与中国文化》
南宋官方哲学
→明初统治思想
三:复兴后的再审视
(二)存天理灭人欲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熹《朱子语类》 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 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 充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阏;果人欲也,则 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滞。”。 ——朱熹《戊事封事》
三:复兴后的再审视
历史老师为什么要读书
历史课堂如何是活的课堂? 如何打造厚重的历史课堂?
阅读改变课堂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郭富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一个阅读广泛的老师,
二:更新中走向复兴
(一)更新 3:“理应如此”(价值观)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朱文公文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 陆九渊认为“多欲”是“吾心之害”的根源,是人们不能 “存心”的重要原因。他说:“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 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故君 子不患乎心之不存,而患乎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 ——《宋明理学——一种文化学的诠释》 他(王阳明)认为,许多人不能认识自我良知,不能自明本 心,是由于受到私欲的干扰,因此,要能“自明本心”,必 须首先去掉欲弊习害。王阳明说:“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 非自外得也。 ——《宋明理学——一种文化学的诠释》
评郭富斌的教学实录
评郭富斌的教学实录——《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任世江(历史教学社)郭富斌这个名字我耳闻已久,但没读过他的文章。
2010年8月,我和他才有了第一次交淡的机会。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思想,第二是阅读广泛。
但这次看到他为《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所开列的参考书目(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10期,郭富斌:“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文后附录),共61种,说实话,其中很多书名我不知道,要我开这样的书单,我至多能写十几种。
他是一位非同一般的中学历史教师。
他的“《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实录,”(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10期。
这是郭富斌在上海为历史教师教育学会做的一节公开课的实录)我仔细阅读了两遍,也看了后面的评论文章,感觉要听懂富斌这节课,理解他的教学思路,还需诠释,于是撰文。
抓住历史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内容,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技分成三大模块,但不是只有最后一个模块才涉及思想理论问题,有些专题本身就有理论色彩,如:必修l“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中课程应该重视现象背后的理论问题,包括不同史观的解释,否则从史实到史实,初高中就只有详略的差异,学生并不能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
课程标准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本史实大家都很熟悉。
这个专题的教学教师如果只在补充史实,或方法手段上下工夫,很难引发学生的思考。
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点是这个专题的“魂”,用这个“魂”贯穿这个专题,苏联经济建设的道路选择就解释清楚了,否则就是一堆史实,到学生那里就是死记硬背。
富斌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他把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比喻为“一场悲壮的实验”,实验又分成三次:“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历史: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必修二)_OK
政策(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2021/7/31
32
5、(2002上海1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
农业制 资本主义大农
度
场
经济体 市场经济体制 制
政治制 君主立宪制、
度
内阁制、两党
制。 2021/7/31
全盘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30
1(2000.广东.3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
消极影响:超过限度,不利于提
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2021/7/31
15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 和发展情况
生机勃勃的工厂
2021/7/31
16
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耶戈列夫斯克
地方农民的积极性迅速提高,这是他们
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
2021/7/31
17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
20
2021/7/31
在集体农庄务农是我们 最大的幸福(宣传画)
画农 业 集 体 化 宣 传
21
战争即将爆发,所以必须尽 早实现工业化 (宣传画)
2021/7/31
钢铁工人们生产钢铁 (宣传画)
22
海报202《1/7/3完1 成五年计划》
回看清秋不改其乐_特级教师郭富斌访思录_郭富斌
回看清秋不改其乐———特级教师郭富斌访思录郭富斌1徐赐成2(1.西安中学,陕西西安710018;2.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总第664期Sum No.6642013年第03期No .03,2013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关键词]教学,阅读,教师,专业成长[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3-0055-10【收稿日期】2012-12-10编者按:中学特级教师作为一线教师中的成功群体,一直是我刊的关注对象,从2013年起,我刊将不定期刊发“特级教师访谈”,受访对象为全国范围内的历史特级教师,希望从中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学特色和其对目前教学的思考。
刊载内容力求实效并具有思想性,希望通过这种交流来为广大教师的专业之路提供借鉴和指导,最终厚实我们的历史课堂。
徐赐成(以下简称“徐”):郭老师您好,请简要介绍一下您是为什么选择了历史学科的?郭富斌(以下简称“郭”):我是因为对历史的热爱才进入陕西师大的。
当年一本院校我报了四所学校,四个志愿专业清一色的是历史系。
在我的潜意识中,历史是我的生命归宿,历史的神奇(神秘)深深地吸引着我。
报考陕西师大是因为当年日本右翼篡改历史教科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陕西师大历史系教授声讨日本的新闻,我深深地为他们的情怀所感染。
我是被历史牵着手走入大学校门的。
成为一名历史教师是我一生的幸运,因为它能把我的职业与我的兴趣结合在一起,我是准备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历史的。
徐:由此可见,“热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但热爱历史属于个人兴趣,历史教师则有了责任和使命的要求,二者间的转换是需要过程和条件的。
郭:对,这可能与我的求学经历有关,我有一位启蒙老师,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我的班主任老师。
他当时只是一位年轻的民办教师,一直生活在农村,但儒雅帅气,多才多艺,会弹管风琴,会拉二胡、手风琴,又能歌善舞,上课说一口没人会说,也不愿说的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衣着虽然朴素但很干净得体,同样是红卫服就比别人穿着合体,特别是冬天,爱穿一件很少见的浅灰色的对襟罩衫,围一条素雅的带格子的围巾,加上一米八二的身高,显得是那样与众不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
看材料分析斯大林模式的作用
当资本主义经济被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所震撼时, 在苏联,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例如,法国、 英国、德国、美国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 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 业增长7.5倍,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 11倍左右,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 工业大国
二新经济政策
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 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 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 们。”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 产党人参加”的口号。苏维埃政权的形式十 分危急。 材料反映了什么?
• 新经济政策视频
1920年苏俄发生示威游行
针对某些水兵中爆发的不满情 绪,列宁在深思着,酝酿着实 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苏联实行高度集中 经济体制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 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把全国 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 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它的特征是经济高度计划性,政治高度 集权化
看视频总结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手段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借古鉴今』
从苏联在探究中不断的改革,给我们 什么启示?
启示:我们在制定政策是必须要符合国情,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政策是否符合生产 力水平,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 还要注重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
感谢下 载
(一)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亟待恢复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的不满与日俱增, 国家也无能力组织所有企业生产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DOC)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袁万书听课要求:带着问题和思考来上课——做一个有“问题”的学生。
导言一、概念解析——何为经济体制?定义: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或制度模式。
经济体制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制度、交通运输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
经济体制的不同,体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同,而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经济体制不同。
二、必修一知识回顾——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推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三、革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即将面临一系列更加复杂而艰巨的问题。
材料一:列宁的困惑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十月革命后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一个是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一个是现实问题:就是“生存斗争”,在列强包围下的苏维埃政权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可能。
如何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当时包括列宁在内的人们都满腹疑惑。
怎么办?怎么办?……问渠那得清如许?……。
对于的社会主义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祖师爷马克思是如何阐述的呢?材料二: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见自教材P64 根据材料,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第一,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第二,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第三,“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的这段话最早出现于《共产党宣言》中。
教师的学养与教学智慧一听郭富斌老师《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札记
教师的学养与教学智慧一听郭富斌老师《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札记特剐关注魏痂期骠霜蜀魏喾摺营? ?听郭富斌老师《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本记。
赵亚夫为过。
本文仅从郭富斌老师《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引子体制的建立》一课中摘录几则内容,谈点粗略的看法,并年月日,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借他“读书的边界,就是教师教学的边界”的语义转化为第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晋元高级中学隆重召本文题目,以便读者更直截了当看到这节课的目的??开,其间,当下最知名的两位特级历史教师李惠军、郭富向学生传达历史智慧。
斌老师现场上课,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破题的功力其一,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宗旨之一是“以服务为目的”。
服务的对象当然是历史教育抑或广大的岳麓版必修Ⅱ第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历史教师。
怎样上课,上什么样的课;教师专业发展与涉及《课程标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一位“学养”与的两条内容:“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教养”双馨的历史教师他的课堂究竟怎样,委员会理应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通过其学术活动有直观的呈现。
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其二,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不仅是一个自由践中的经验教训。
”其中,作为时代大背景的“十月革的学术交流共同体,而且还是一个自愿的学术投入的共命”,已在必修第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有同体。
因此,它的所有会员都有义务包括有同等的机较为详尽的交代。
会贡献学术智慧。
李惠军、郭富斌老师具有学会领导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两个经济政策”和“一个国者和名师的双重身份,他们的行为本身充分展现了“以家建设模式”。
前者有“了解”和“认识”两个学习层次。
学术为引领,以研究为基础,以服务为目的”的深刻“了解”的基础是学生已知“十月革命”的内容,需“认内涵。
识”的部分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评郭富斌的教学实录《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评郭富斌的教学实录《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作者:任世江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12期[关键词]理论,用教材,学生,认知水平[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l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3-0003-07郭富斌这个名字我耳闻已久,但没读过他的文章。
2010年8月,我和他才有了第一次交谈的机会。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思想,第二是阅读广泛。
但这次看到他为《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所开列的参考书目(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10期,郭富斌:“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文后附录),共61种,说实话,其中很多书名我不知道,要我开这样的书单,我至多能写十几种。
他是一位非同一般的中学历史教师。
他的“《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实录”(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10期。
这是郭富斌在上海为历史教师教育学会做的一节公开课的实录)我仔细阅读了两遍,也看了后面的评论文章,感觉要听懂富斌这节课,理解他的教学思路,还需诠释,于是撰文。
抓住历史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内容,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技分成三大模块,但不是只有最后一个模块才涉及思想理论问题,有些专题本身就有理论色彩,如:必修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中课程应该重视现象背后的理论问题,包括不同史观的解释,否则从史实到史实,初高中就只有详略的差异,学生并不能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
课程标准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本史实大家都很熟悉。
这个专题的教学教师如果只在补充史实,或方法手段上下工夫,很难引发学生的思考。
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点是这个专题的“魂”,用这个“魂”贯穿这个专题,苏联经济建设的道路选择就解释清楚了,否则就是一堆史实,到学生那里就是死记硬背。
富斌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他把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比喻为“一场悲壮的实验”,实验又分成三次:“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实录
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实录【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理解这一政策的影响。
(2)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认识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地位。
(3)知道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认识这一体制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1)直接引用马克思的论述导入新课,直奔主题,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价值。
(2)教师准备相关的材料,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掌握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的的内容、特点,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学习能力。
(3)设计必要的问题,使学生对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合国情,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2)明白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其探索与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财富。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认识。
导课: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但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马克思是这样设想的(投影):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教师: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具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实行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取消商品经济。
教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正确。
但历史的发展从来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偏偏建立在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俄国。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响。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因此,理解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利弊等,难度不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形成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2、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点、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表和文字材料2、经济政策的比较3、历史现象联想4、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究充满艰难和曲折。
2、经济建设要符合生产力水平。
3、以史为镜,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五、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用具采纳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㈠新课导入使用投影,放映幻灯片,导入新课、㈡师生互动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和材料,介绍当时苏俄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课堂探究问题1 分析《内战时期的苏俄形势》图和中间的小字,从哪些方面体现实行战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过程: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归纳提炼主要内容。
提示:①从地图看:外有英、法、美、日,从东西两面进攻苏联国土,内有捷克军团和白军发动叛乱、②从文字看:红军只控制全国的1/4,原料缺乏,铁路瘫痪,工厂大量停工,粮食短缺,人民忍饥挨饿,反革命活动猖獗,列宁被刺。
结论: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只能采取特别措施。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政治经济形势严峻;苏俄试图以此直截了当过渡到社会主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归纳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西大附中郭秀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2)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的背景,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理解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3)客观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
过程与方法:(1)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学生培养解读、提取历史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填写表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归纳知识的方法。
(3)通过教师讲述,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概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其探索与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财富。
(2)通过学习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合国情,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历史储备知识有限。
本课理论性很强,而且内容较多,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做好知识铺垫,利用谈话、文字、图片、表格等方式点拨启发。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视频《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片段(1分07秒)教师:苏联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引人注目的大事,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社会实践,它的经验和教训,都成为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
我们今天来学习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展示课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关于社会主义理想PPT展示材料: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见自教材P64教师:根据上面这段文字,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请注意: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第一、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第二、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第三、“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建立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8.521.8.517:53:5417:53:54August 5, 2021
•
14、市场营销观念:目标市场,顾客需求,协调市场营销,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创造利润。2021年8月5日星期四下午5时53分54秒17:53:5421.8.5
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
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
普京
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1999年12月30日)
七十多年前的观察
泰戈尔的判断:“这种疗法不能持久” —— 《俄罗斯书简》(1930)
罗曼·罗兰的困惑:两个不吻合的斯大林 —— 《莫斯科日记》(1935)
纪德的悲观: “生虫的红苹果” —— 《从苏联归来》 (1936)
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社 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 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 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 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让它见鬼去)。
1、斯大林模式的建立途径
• 社会主义工业化
• 农业集体化
阶级斗争尖锐化
2、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1)重工业为先导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 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 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 始。——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 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 化。”
————普里马科夫《临危受命》
数代人吞食的苦果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
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
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
历史课魂在于有“根”
二、扎根学生,关注健康成长
学生是教育落脚点,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成
功成长;历史教育引导学生走向健康成长。培根说 “学史能使人聪慧”[7],具体体现在这些方面。
1. 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历史教育不同于技能教育、基础教育,它有一 种胸怀、情怀、责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陕西西安中学郭富斌老师反复教导学生:“历 史教育需要世界视野”,因为“文明交汇是现代社 会的重要动力、外来文明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资源、 融入世界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课题、双重误读是中国 进步的重要瓶颈、了解世界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 务”。他在讲《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 立》一课是这样开头的:“站在 21 世纪的门口, 回望 20 世纪,有一个特别引人关注的现象,那就 是在世纪之初人类命运的抉择中,集中出现了四大 实验……四个实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现在的 资本主义制度不满;德国用暴力手段改变资本主义 的世界秩序;美国想在资本主义框架内进行自我调 整和完善;瑞典则是在资本主义肌体上嫁接社会主 义的因素;苏联的理想最高远,它要在推翻资本主 义的基础上重建一个全新的社会。我们今天就看一 看,这个直接影响了 10 多亿人命运的体制是怎样 建立起来的。” 这里的国际视野,应当是培养学生站在世界历 史发展的潮头上观看历史的发展动向,或者说是站 在地球之外来观看地球的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标准强调历史教育要“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 国际视野”[8]。历史教育让学生在不同阶段观察历 史的变化,获得不同的人生启示。学生们以后无论 是从事跨国经营,还是埋头乡间黑土,视野宽广决 定着他们事业做多大,胸怀宽广决定着他们事业走 多远。 国际视野是一种看事的眼界,学生在历史课堂 上习得的经验,会助力他前瞻分析。 2.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历史教育的根在传统文化里,新时代中国学生 首先要有扎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须,要有中 华文化自信,“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不断增 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 中华文化的认同”[9]。 在国家三科统编教材培训中,北京四中王冉老 师讲《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她在纵向发展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代人吞食的苦果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 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 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 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 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 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 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付出代价; 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 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 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 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 普 京 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我们可能走得太远 了,以至于忘了当初之 所以出发的目的。 ——柯林伍德
回到“实验的” 原点—— 无论物质的海拔还是精神的海拔, 原点最终都是一个,那就是人的解放。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 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 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 始。——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 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 化。” ——《斯大林选集》(下卷)
(2)高速度为灵魂; 材料1:“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 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 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 们被人打倒。” 材料2: “为把我国从一个农业国变成工 业国总共用了约13年的时间”
2 1 4 3 4
2 2 3 4 3
1 1 2 3 3
由落后的农业国跃为强大的工业国
两个冰冷的回应
回应1:大卫· 科兹,莫斯科,1991年6月 • 支持改革前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大约9.6%; • 拥护改革,并希望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主化12.3%; • 应当实行资本主义的79.7%。 ——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 回应2:俄罗斯社会和民族问题独立研究所,2000年 • 14.6%:20世纪俄罗斯的成就超过其他任何世纪; • 13.2%:这是俄罗斯最不成功和最困难的一百年; • 2/3: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遭受了空前损失。 ——吴恩远《苏联史论》
• 斯大林模式的神圣化、唯一化
1、现实的因素
2、苏联的因素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 (1936年) • 《联共(布)简明党史教程》 (1938年) •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954年)
3、民族文化的因素
“俄罗斯人的使命是拯救欧洲和全世界。”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 人类的导师
三百年苦难的群体
《喀秋民
“党直截了当地说:这件事情需要 有重大牺牲,如果我们真想达到目的, 我们就应该公开和自觉地忍受这种牺牲。
失去财富—— (贡税+剪刀差) 失去土地—— (强制集体化) 失去自由—— (城乡分治) 失去生命—— (大饥荒、消灭富农 冷酷的法律)
•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想预设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 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列宁的实践困境——
俄国“至今还没有摆脱半亚细亚的 不文明状态” “我们还要进行多少顽强繁重的工 作,才能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 水平” ——列宁
苏联国徽 俄罗斯三色旗
独一无二的国歌:《国际歌》 前所未有的国名: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一场悲壮的实验——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 ——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一个中国人的实验观察
“来俄之前,往往想,俄罗斯现在是‘共 产主义实验室’,仿佛是他们‘布尔塞维 克的化学家,依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式 ’,用‘俄罗斯民族的元素’,在‘苏维 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 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西伯 利亚旅行的教训,才使人知道大谬不然。” ——瞿秋白《饿乡纪程》
一个世纪的回望——
• • • • • 20世纪人类四大实验 民主社会主义实验:(瑞典,1932) 法西斯主义实验:(德国,1933) 资本主义调整实验:(美国,1933) 社会主义的实验:(苏联,1936)
第14课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的建立
斯大林模式的 神圣化、唯一化
斯大林
一个时代的迷雾
(1999年12月30日)
七十多年前的观察
泰戈尔的判断:“这种疗法不能持久” —— 《俄罗斯书简》(1930) 罗曼· 罗兰的困惑:两个不吻合的斯大林 —— 《莫斯科日记》(1935) 纪德的悲观: “生虫的红苹果” —— 《从苏联归来》 (1936)
• 21世纪,我们的思考和回答……… 你怎样看待斯大林模式?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构想 2、前所未有的危机 3、灭火后的反思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 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 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 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 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 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社 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 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 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 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让它见鬼去)。
1、斯大林模式的建立途径
• 社会主义工业化 阶 级 斗 争 尖 锐 化 • 农业集体化
2、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1)重工业为先导
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1、一个勇敢的调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 经 济 政 策
农业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 方面 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工业 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方面 商业 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 方面 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3、国家计划为指令 沃兹涅辛斯基:计划就是法律。
一五计划宣传画
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份骄人的答卷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发展表
1913年 世界 工业总产值 机器制造业 电力 煤 钢 1928年 世界 1932年 世界 欧洲 1937年 世界 欧洲
5 4 15 6 5
5 4 10 6 5
3 2 7 4 5
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2、付出就有回报
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了这么美妙的灯, 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 但是苏维埃政权却做到了。为煤油和松明操 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安静地等待 黄昏时刻的到来,看那灯光闪烁起来,照亮 我们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 住要高声喊叫: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 色!”
冷酷的法律 斯大林1932年8月亲自 制定《关于保护社会 主义财产的法令》 (五穗谷物法)规定 盗窃农庄财产者可以 处以最高刑罚—枪毙 并没收全部财产。到 1933年根据此法令判 处了54645人 。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 制改革史论》
饥饿的农民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 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
“应当从整体上考虑俄罗斯农民的命运。 他们不仅是忍受了各种苦难的伟大劳动者, 也是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的保护者。俄罗 斯农民蒙受了多少苦难啊!给成千上万人 造成致命打击的‘没收富农的财产和土 地’,夺去了数百万人生命的饥饿,数十 年的集体农庄的无权地位。蕴藏着巨大朝 气蓬勃力量的农民忍受住了。今后怎么 办?” ————普里马科夫《临危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