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100108106 张誉婷1、梁启超生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
他自小熟读经史,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拜康有为为师,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报刊。
在他56岁的生命历程中竟有27年的报人生涯,亲自创办、主编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达到17种。
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一人,善于利用报刊进行舆论宣传是他一生政治活动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他的如椽大笔在中国政海曾几度搅起过巨波狂澜。
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对我国报业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和现实意义。
2、梁启超主要办报经历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出资,梁启超主编。
由此,梁启超在其报业生涯中迈出了第一步。
1895年11月中旬,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北京建立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称为该会的机关报,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记闻》,内容主要以评论洋务为主,梁启超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1月20日,《中外记闻》遭到清政府查禁被迫停刊,这是,黄遵宪等人在上海筹办《时务报》,邀梁启超南下办报,梁启超毅然来到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梁启超在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其撰写的文章不仅风靡一时,而且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文风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报纸文体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梁启超。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在日本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
梁启超、 邵飘萍、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办报活动中:(一)认为报刊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
他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认为“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关之谓也”。
(二)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
梁启超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在于“去塞求通”。
他认为报纸的作用就是要上下相通,内外相通。
(三)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他认为报管的政论文章应该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形成风气,才能使报刊成为政治活动的先导。
(四)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也有深刻地认识。
梁启超认为读的报纸越多,人越聪明,报馆越多,国家越强大。
(五)他在办报的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时务文体”,其特点对以后的新闻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形式自由,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可用俗语。
在平易之余,热情奔放,富于煽动”当然梁启超的这些新闻思想,也体现了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愿望,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1. 独立的办报方针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
它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
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
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
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
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2. 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记者应该具有品性。
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
“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
记者的独立精神。
记者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
记者的责任。
记者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上,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 致力于新闻改革邵飘萍提倡唯物主义的新闻反映论,认为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迅速的再现。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新闻121班:惠才贤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活动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一、维新变法时期在此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
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为双日刊,不署出版时间和地点,自撰文章不署名,每期有一篇论文,主要表达变法维新的强烈要求,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将其转为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署出版时间、地点,报刊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经济实力雄厚,内容更加丰富。
《强学报》:康于1896年1月创立《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比北京的两份报纸更加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变法维新,提出“明定国是”、“开议院、立议员”等激进的政治主张。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成为办报活动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内容设“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初期由汪任总经理,梁担任主笔,在每期卷首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
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
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
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1、梁启超的身份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
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
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
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文体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是从参与编辑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后来黄遵宪在上海办起《时务报》,梁启超担任主笔,所有的编撰工作都有他一个人来完成。
每天要写4千多字的评论,还要撰写、修改2万多字的文稿。
但是他当时是一个热情洋溢的青年,20岁出头,因此不知疲倦地夜以继日的工作。
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六月酷暑,洋蜡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梁启超这个时候开始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被世人称之为“时务文体”。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继续撰写大量的政论文章。
结合时代背景论述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办报思想
结合时代背景论述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办报思想摘要:梁启超是中国办报活动的先驱,在中国办报活动和办报思想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本文主要从梁启超对办报活动做一些介绍。
关键词:梁启超办报活动办报思想1从属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政治活动的报业活动阶段梁启超从1895年起涉足报坛,到戊戌政变之前,他的办报活动始终服务于维新派的政治活动,有京师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还有《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批判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梁启超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办报实践,提出一套办报主张,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报业的主张。
在1896年《时务报》上发表了他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他开创的“时务文体”,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
2戊戌政变后康梁保皇立宪主张下的报业活动阶段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仍继续他的办报活动。
此间梁启超发表大量主张民权、自由、革命、独立的文章,但总倾向是鼓吹君主立宪。
这一时期,梁启超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和宣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创刊、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以及《政论》杂志、《国风报》。
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本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文中阐述报馆的地位是“政本之本”、“教师之师”;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1902年,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在《新民丛报章程》中说:“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3];报馆需要“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师之诱蒙童”[4]那样去指导国民,这样才能变成“新民”。
另外,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政府《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在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少,人称“新民体”,在当时许多报纸都跟着学习,这标志着报刊新文体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摘要:一、梁启超简介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2.办报救国思想3.党性新闻思想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2.推动新闻改革3.培养新闻人才四、梁启超的名词解释1.民众报刊2.办报救国3.党性新闻4.新闻启蒙正文:一、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不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而且在新闻传播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活动始于戊戌变法时期,他主张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梁启超认为,民众报刊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载体。
他主张办报应以民众为中心,关注民众的利益和需求,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社会的作用。
在他的倡导下,民众报刊逐渐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办报救国思想梁启超提出的办报救国思想,强调新闻媒体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办报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手段,更是抵抗外敌、振兴民族的精神武器。
通过宣传民族优秀文化、倡导民主自由、推动教育改革等途径,办报救国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3.党性新闻思想梁启超主张新闻事业要有党性,即要坚持真理、公正无私。
他认为,新闻媒体应当成为党的事业的忠实代表,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这一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梁启超先后创办了《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新型报纸,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革新。
这些报纸以民众为中心,关注国家时事,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的新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2.推动新闻改革梁启超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新闻改革。
他主张新闻媒体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时事,提倡新闻评论的独立性,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又是一位报刊活动家、新闻理论家。
在他56岁(1873年—1929年)的人生中,就有长达27年(1895年—1922年)的新闻实践。
他亲自创办、协助和支持过的报刊就有29家。
一、新闻的使命。
二、梁启超在《<时报>发刊例》中,提出了“论说”四条、“纪事”五条。
“论说”四条:“公”、“要”、“周”、“适”。
“公”,就是要以社会利益为重,不附于一党之见;“要”,就是要拣“一国一群之大问题”,不能用小事来误导读者;“周”,就是要分清主次;“适”,就是内容要适合中国国情。
纪事五条:“博”、“速”、“确”、“真”、“正”。
“博”,就是广博;“速”,就是讲求时效;“确”即准确;“直”,就是要嫉恶如仇;“正”即正直。
以上内容,基本诠释了新闻的时效、广泛、客观、公正等使命三‘为谁办报刊用上“报刊”二字,是因为在梁启超时代,报纸也如杂志,如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的旬刊《时务报》,每期20多页——且将“报刊”作“报”用。
梁启超说:“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
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为目的者,一人之报也;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党之报也;以国家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也;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者,世界之报也。
”又说,“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之范围也。
”梁启超倾向为国家办报。
他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指出,报纸应该“脱离一党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国报之范围,且更努力渐进,以达于世界报之范围。
”三、报刊的宗旨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清议报》是梁启超流亡日本后1898年12月创办的。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专业:新闻学学号:201013000627 姓名:姚金沯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人。
在他56年的生命历程中,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这包括他的报刊功能观、报刊舆论观、党报理论,以及他对报刊编辑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梁启超在办报活动的前期,认为报刊的功能在于“去塞求通”,而后期则发展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在报刊舆论观中,他认为舆论不仅监督政府,还具有反映的功能,在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方面,他一直努力不懈地追求;党报理论,也是梁启超新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报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完善了他的编辑思想,提出报刊“论说”、“纪事”写作要求,并且对报刊版面编辑和报章文体方面作出积极创新。
(一)报刊功能观梁启超报刊功能观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早期他认为报刊具有“去塞求通”功能,把报刊之“通”功能与国家兴亡相联系。
1902年以后,梁启超认识到报刊具有“向导国民”、“监督政府”两大天职。
1、去塞求通,通耳目喉舌之功能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期上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报馆作用的新闻学术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内外上下是通是塞;中国的落后受侮,原因在于上下内外不通,有“废疾”;他将报纸的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
2、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之功能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这一报刊功能上认识的转变,体现出他在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
(1)监督政府的功能梁启超认为,政府受公众委托管理国家事务,权力重且大,若没有限制、监督,不免会存在权力滥用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是政府的监督者,报馆操纵着舆论。
(2)向导国民的功能梁启超重视报刊的向导国民的作用。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一位声誉卓著的学者,政治家和新闻工作者,他把办报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有力手段,为一个有着敏锐感觉的报人。
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
关键词: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舆论观;功能观;自律观;编辑观;文体观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由于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只有报刊这一种方式,所以谈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实际上也就是指他的报业思想。
梁启超的报业思想,主要体现在报刊舆论观、功能观、编辑观、自律观、文体观五个方面,下面加以阐述。
(一)报刊舆论观普遍的新闻学观点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霎擎有公开胜,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新闻界称作舆论界,把新闻媒介称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界从舆论界中吸取力量,舆论借助新闻媒介作为公开展示力量的舞台。
1、舆论之定义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真实意见梁启超曰:“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二是故少数人所表意见,不成为舆论,虽多数人怀抱此意见而不公表之,仍不成为舆论。
”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
”刚梁氏的舆论含义的核心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意见。
这种意见必须是大多数人内心所有的真诚真实的意见,被胁迫者的意思是不成其为舆论的。
舆论是一种独立的、自主的意见的表达。
2、舆论可分为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在梁氏的舆论含义中,把舆论分为健全舆论和非健全舆论。
健全舆论是多数人正确意见之结合。
他在《国风报叙例》中说,“夫健全舆论云者,多数人之意思结合,而有统一性继续性者也。
非多数意思结合,不泛以名舆论。
非统一继续,不足以名健全。
”梁启超清醒地看到,在封建专制统治的二千多年里,因为当局惯用愚民政策,提倡对政权统治相辅的消极舆论,“以警相普,无补于颠仆,以狂监狂,只益于号咖”这种言论导致民众没有分辨能力,是一种误国的“妄论”,对于这种当局有意而为之的“妄论”,应该群起而政之,对之进行鞭答。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报刊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这与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报刊宣传不再只是代表个人意见,而是代表了他所在的整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新闻活动
3. 参与创办《新民丛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此期 间,他参与创办了《新民丛报》。该报成为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宣传政治主张的重要平台
PART 2
新闻思想
新闻思想
1. 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
梁启超非常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他认为, 新闻应该以其特有的形式和特点来传达新思 想、新文化。在"公车上书"运动中,他运用 了各种形式来争取舆论支持,如游行示威、 联名上书等。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传达了他 的主张,也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新闻思想
2.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梁启超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他认为,新闻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他在办报过程中,注重实地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他要求新闻记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 道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虚假宣传。这种新闻理念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新闻思想
3. 倡导新文化运动
梁启超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主张推广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在《新民丛 报》上,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这些文章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结
总结
1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倡导为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深入学习和研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和活动,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THANKS 感谢恩师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
新闻活动 新闻思想
总结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他不仅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 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 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
试论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
能是代 表 国民公议 的机关 , 而不仅仅是 以 往的 “ 宣德达情 ”的工 具 , 的新 闻传 播 他 思想也 跃入 了资产 阶级思想体 系 。 某 以 “ 为报馆有两 大天职 , 日对 于政 府而为其 一 监督 者 ,二 日对 于 国民而 为其 向导 者是 也 。 9 2年 1 梁启超 于 《 ”10 0月 敬告 我 同
一
政 论是 主要 的 ; 在 新 闻报 道 中 , 是 多 即便 也
就总的变法宣传来说 ,梁启超充分利 用了近代报刊这样一种传播 的形式 ,通过
见政治意见的发表 , 常常寓评论于报道中。 梁启 超在戊 戌变法 失败 后被 迫流亡 日本 。 间他 仍将报刊作为利器 引领舆 论 期
引 领 潮 流 ,利 用 报 刊 活 动 来 开 展 救 国 运
NSOD媒介纵横 E R WW LI
, ^、 阜 _ 试 论 梁启 超 的新 闻传 播 木目
。桂 琪 玉
【 摘
要 】梁启超是近代 中国声名远播 的学者和政治 家, 同时也 是一位著名 的新 闻工作 者。 的政 治生涯和他的新 闻活动特 别是 他
报 刊活动紧密相 连。 他一生 的政治活动 中最 突出的特点是利用报刊进行舆论 宣传 , 宣传革命 主张的主要 途径便是报刊 , 办报 办刊 其 在 过程 中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新闻传播 思想 : 对报 刊功 能, 新闻 自由, 舆论 监督 , 刊业务 , 者意识 , 报 读 报刊 自律 以及报刊 言论 独立性都 有
启 超 认 为 报 刊 有 强 烈 的政 治 性 和党 派 性 , 是进 行 政 治 斗 争 的重 要 力 量 武 器 。 提 出 他
梁启超的办报历程及其新闻思想体系研究
梁启超的办报历程及其新闻思想体系研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薛超前言梁启超作为清末明初著名资本主义启蒙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维新派代表人物和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一生所从事的政治、学术活动皆与“办报”两字紧密相连的。
梁启超自1895年至1922年共27年的办报生涯中,亲自参与创办或作为主编的报纸杂志多达11余种,著文达到1400万字,每天平均执笔约为3000字左右,这么“高产”的报人在我国整个近代新闻报业史的发展中是及为少有的。
作为一名爱国报人,被人誉为“舆论骄子”的梁启超在长期办报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其所提出的“耳目喉舌论”、“党报理论”、“报刊使命”、“舆论观”等重要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在我国的报刊史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甚至对今天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仍然起着重要影响。
下面我们就回顾一下他的办报历程以及在办报历程中所提出的一些著名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关键词:“耳目喉舌”论、报纸的“政治功能”、“时务”文体、新闻自由思想(一)“耳目喉舌”论与报刊的使命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这篇文章中,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取决于信息通塞与否,中国社会的症结之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和言论不通畅。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依靠办报“去塞求通”,他曾这样评价过报刊的作用,“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其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曰:惟通知故”。
所以他说国之有报纸,犹人之有耳目喉舌。
他把“报刊”当做社会的“耳目、喉舌”,如果无“耳目和喉舌”,就像聋子瞎子哑子,是曰“废疾”。
梁启超认为要维持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得创办报纸,“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他主张我国应该学习西方先进强国,国家要积极保护并推动民间报刊的发展,充分发挥报纸“内外通”、“上下通”“去塞求通”的特性,使国家富强。
除了把“报刊”作为社会“耳目、喉舌”的作用外,梁启超还曾为报纸提出过四种重要的办报原则。
一,是宗旨定而高。
新闻学考研资料-中国新闻传播史-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新闻学考研资料-中国新闻传播史-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新闻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轩在向其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一系列新闻思想: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的论文《日报》提出“通民隐”、“达民情”的主张。
林则徐,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用名)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
《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9月改名《彙报》,以求政治上的庇护,实际产权未变。
后于1857年再次改名为《益报》.广州中国人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述报》。
《循环日报》:1874年、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王韬: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
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学年论文__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学生:施妍学号:2010221109120006专业:新闻学指导老师:杨翠芳【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名远播的学者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他的新闻传播思想主要是通过报刊传播,在办报过程中梁启超形成了他自己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
他提出了‚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且有办报的四原则,并提出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
最后还提出了党报的观念。
【关键词】去塞求通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办报四原则舆论党报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报人,梁启超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其新闻思想‚是半个世纪国人探索新闻传播规律的最高成就,因其标志着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萌芽期的结束‛。
一、梁启超及其办报活动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人称‚梁任公‛。
广东新会县茶坑存人。
生于1873年2月23日,殁于1929年1月19日,终年57岁。
他从小熟读经、史,"八岁(1880)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梁启超《三十自述》,1902年)。
12岁考中秀才。
15岁进广州学海堂就学。
17岁考中举人。
次年入京会试,但未考中。
南归途中,经过上海,‚够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见《三十自述》),并见到上海制造局译出的若干中西书。
梁启超接触西学自此始。
回到广州后,由同学陈通甫的介绍,得见康有为,并拜康氏为师。
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当时的梁启超异常倾倒,他在《三十自述》中回忆说:‚先生乃以大海潮音,做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
自辰入见,及戌始退。
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
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
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
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19实际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其中,尤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挥了主力作用。
对于梁启超,人们常了解的大多是他的变法维新思想,殊不知,梁启超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笔名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40余个。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小熟读经史,17岁中举人,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遂于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
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于1985年和康有为一起晋京会试,其间参与了“公车上书”,之后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后《中外纪闻》被迫停刊,他的衣服、用具、书籍均被没收,“流浪于萧寺中数月”而“办报之心益切”。
不久,受黄遵宪之邀南下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1897年10月,又接受湖南时务学堂的邀请,赴湖南长沙就认时务学堂总教习,并参与《湘报》的筹办事宜。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积极参与各项新政活动。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后又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1929年病逝北京。
回顾梁启超的一生,其办报生涯自1895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其办报实践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亦有深远影响。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1、梁启超的身份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
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
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
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文体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是从参与编辑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后来黄遵宪在上海办起《时务报》,梁启超担任主笔,所有的编撰工作都有他一个人来完成。
每天要写4千多字的评论,还要撰写、修改2万多字的文稿。
但是他当时是一个热情洋溢的青年,20岁出头,因此不知疲倦地夜以继日的工作。
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六月酷暑,洋蜡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梁启超这个时候开始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被世人称之为“时务文体”。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继续撰写大量的政论文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在爱国救亡中的报刊活动及特色
梁启超在爱国救亡中的报刊活动及特色梁启超作为维新派人士,在爱国救亡的过程中,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是从事报刊活动。
该文分析了梁启超在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并总结了他在办报活动中体现的六种特色:形成时务文体;报刊活动与当时社会民主化运动紧密结合;报刊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变与不变在梁启超报刊活动中的辨证体现;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使中国近代形成第一次办报高潮;过分强调报刊的政治功能。
从1898年的戊戌维新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派人士、近代宣传启蒙思想的先锋主力,为了救亡图存,发起参与了清末民初的一系列民主化现代化运动。
在追求民主化道路中,梁启超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是从事报刊活动。
他的报刊活动不仅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而且对社会起到思想启蒙和教育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梁启超在各个时期的报刊活动(一)戊戌运动时期梁启超为推行变法,先行办报制造舆论。
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他主编的近代中国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在京城引起轰动,“朝士乃日闻所不闻,识议一变焉”①,后被查封。
梁启超看到了报刊的巨大作用,“自审舍言论外未由致力,办报之心益切”②。
梁启超又《时务报》为中心,宣传维新变法。
数年之后,梁启超不无得意地回忆道:“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③自《时务报》创办至1898年3月梁启超在《时务报》论说中居于核心地位。
他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以《变法通议》一文最为著名,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
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
此外,梁启超还策划和支持了澳门的《知新报》、上海的《农学会报》、《蒙学报》、《演义报》和《萃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梁启超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专业:学号:姓名:梁启超作为清末明初著名资本主义启蒙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维新派代表人物和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一生所从事的政治、学术活动皆与“办报” 两字紧密相连的。
梁启超自1895 年至1922 年共27 年的办报生涯中,亲自参与创办或作为主编的报纸杂志多达11余种,著文达到1400万字,每天平均执笔约为3000字左右,这么“高产”的报人在我国整个近代新闻报业史的发展中是及为少有的。
作为一名爱国报人,被人誉为“舆论骄子”的梁启超在长期办报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其所提出的“耳目喉舌论”、“党报理论”、“报刊使命”、“舆论观”等重要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在我国的报刊史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甚至对今天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仍然起着重要影响。
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
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
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
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
《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㈠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
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
1 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
2 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
他将社会比之于人,把报馆的作用比作一个人的耳目喉舌。
㈡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
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新民丛报章程》、《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
1 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
2 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
3 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
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标准,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
④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式——“浸润”和“煽动”。
对于两种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
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
“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
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
3.对梁启超的评价
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
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
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
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
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
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
“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
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