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

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

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招生难、就业难 生源竞争激烈,扰乱了正常的办学秩序, 在我国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 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形势严峻,成为制约高等职业院校毕 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局性问题就是就业工作问题, 就业工作问题时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职业模式的固定僵化
实地教学,产学结合
在教学中应针对自己的办学定位,强化实训,提高学生的 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结合专业实际需要,近一步加强师资建设
首先学校可根据现有准专业的实际需要,在不影响正常 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派部分教师, 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到相关院校和企业进行专业理论和 技能的培训,培养真正的“双师型”的教师;


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培养应用型人才 明确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 高素质的劳动者,在此定位的前提袭,建立有别于学历教 育的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同 时,应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上,形 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特殊的竞争力。 就业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 民办职业院校应加强和优化其的品牌专业,在市场竞 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对已经没有市场需求或需求较 少的专业要进行及时的跳帧和撤销。在开设新专业时,应 展开管饭的市场调研,并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 论证,在保证优势专业不受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合理添加 新专业,建立警犬专业设置,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结合专业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可根据现有专业的实际需要,在不影响正常教 学工作的前提下,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派部分教师,尤其是 中青年教师到相关院校和企业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训, 培养真正的“双师型”的教师。 其次可根据新开设专业的需要积极引进优秀的毕业生, 并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 再次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聘请相关企业的优秀技 术人才,并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 担任兼职教师。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与逻辑理路基于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与逻辑理路基于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 与逻辑理路基于政策文本的质性分
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摘要
目录
02 一、引言
03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 育政策的历史演变
04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 育政策的逻辑理路
05 参考内容
基于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与逻辑理路
摘要
本次演示以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为基础,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 变和逻辑理路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 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文章梳理了政策变迁的轨迹,并从逻辑角度剖析了政策演变 的动因和影响因素。
从地区分布来看,民办高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地区,如:广东、 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等省份。
三、政策文本分析
1、国家政策对民办高等教育发 展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对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例如,教育 部在《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设立高等学校,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并对民办高 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
4、转型升级阶段(2013-至今)
自2013年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对民办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 的要求。在这一阶段,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进行了转型升级。在这一阶段, 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2016年,《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 进一步明确了鼓励和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2、地方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 支持
除了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例如,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积极 支持民办高校发展,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资料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资料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 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逐步发展起来了,民办高等教育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已经形成相当规模。

但是,生存与发展仍然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

民办高等学校有必要总结历史经验,吸取自己和他人的教训,改革和创新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寻找民办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实现民办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一、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其成就(一)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民办教育经历了以下六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清理整顿阶段。

1951 年,政府开始接办外国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

到1956 年私立学校几乎绝迹,从而确立了由国家为主的办学体制。

第二阶段,民办萌发阶段。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第三阶段,规模扩张阶段。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发展纲要》)制定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

民办高校由1993 年的450 所激增至1995 年的1209 所。

第四阶段,依法管理阶段。

1997年7月。

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确立了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标志着中国民办教育进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新阶段。

第五阶段,共同发展阶段。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伴随着大扩招的步伐,民办普通高校迅速发展。

如表1 所示,从学校数量上看,1978年到1998年总共批了21所民办普通高校,平均1 年才增加1所;1998年到1999年增加4所,平均1 个季度增加1所:1999年到2000年增加12所,平均1个月增加1所;2000 年到2001年增加52 所,平均1周增加1所。

反思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政策

反思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政策

反思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政策[摘要]文章从公平与效率角度审视民办教育发展的目的与意义,从《民办教育促进法》分析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政策。

同时,对家族制、集团制、国有民办制的办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论述了促进民办教育如何从边缘到主流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民办教育公平与效率办学模式政策建议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8年4月的《教育统计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9.52万所(不含民办培训机构2.23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583.50万人。

其中民办幼儿园77616所,在园儿童868.75万人;民办普通小学5798所,在校生448.79万人;民办普通初中4482所,在校生412.55万人;民办职业初中6所,在校生2250人;民办普通高中3101所,在校生245.96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958所,在校生257.54万人,另有非学历教育学生29.34万人;民办高校297所,在校生163.07万人,其中本科生21.12万人,专科生141.94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22.36万人;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62万人,其中本科生165.68万人,专科生20.94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0.87万人;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906所,各类注册学生87.34万人。

可见,民办教育在我国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规模,并逐渐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一、从公平与效率角度审视民办教育发展的目的与意义1.从公平角度审视民办教育发展的目的与意义。

教育公平是政府为公民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和平等质量,让每个人都具有基本知识和技能,都获得基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劳动关系。

发展民办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

其一,可以引进民间资本,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其二,可以为整个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并为高收入阶层的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其三,可以引进民间资本,节省国家的公共资源,从而为更多的贫困弱势人群提供教育,有利于扩大教育公平。

我国教育变迁史心得体会

我国教育变迁史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基石。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全民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顾我国教育变迁史,我深感教育对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以下是我对我国教育变迁史的心得体会。

一、古代教育:启蒙与传承在我国古代,教育主要以私塾教育为主,官学教育为辅。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启蒙与传承,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私塾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学识的人才。

然而,由于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很多人无法接受教育。

心得体会:古代教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教育经验。

我们应该珍惜这份遗产,传承和发扬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二、近代教育:变革与探索近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教育改革成为时代的需求。

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才。

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普及教育、男女平等、教育民主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

心得体会:近代教育变革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深刻认识近代教育的宝贵经验,坚定教育改革的信心,努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三、现代教育:普及与均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然而,我国教育发展仍存在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心得体会:现代教育普及与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亮点。

我们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民办教育的发展史[全文5篇]

民办教育的发展史[全文5篇]

民办教育的发展史[全文5篇]第一篇:民办教育的发展史民办教育的发展史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私立教育源远流长。

远在春秋时期,孔子等就开始兴办私学。

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私学“百家争鸣”的局面。

自此以后,私立学校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民办教育的近代史1982年11月26日,彭真委员长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提出“两条腿”办教育的方针。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

这个时期出现的民办教育多是非学历的文化补习性质的培训机构。

1992年以后,随着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的发表,中国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同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报告指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

民办教育推进到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领域。

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规范民办教育的行政法规,标志着中国民办教育进入了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新阶段。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政府加大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力度。

1999年夏,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会议决定,在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格局。

2002年底,中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经发展到6.12万所,在校生总规模已达1115.97万人。

其中,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202所,民办普通中学5362所,民办职业中学1085所,民办小学5122所,民办幼儿园4.84万所。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回顾与思考_蔡迎旗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回顾与思考_蔡迎旗

#!收费制度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这涉及两个方面的问
题: 盈利和生均成本的计算。我国民办园九成以上是投资办园, 盈利是不争的事实。但我国政府尚未区分盈利性和非盈利性民 办园。在这种情况下, 税收上“一刀切” 式地都享受国家的相关 优惠政策或都按民营非企业标准, 甚至是企业的标准收税。这 不公平, 也不利于充分调动社会的办学资源。另外, 由于各民办 园的高、 中、 低档次不同, 办园条件差别悬殊, 开支种类繁杂, 生 均成本实际上很难计算。因此, 目前各民办园收费标准差别很 大, 家长也难判断自己的缴费是否公平合理。 师资状况令人担忧。 民办园难得有转 %!教师权益难有保障, 档落户、 职称 评 定 、 进修学习、 评奖等机会; 福利待遇普遍差于 公办园; 一般实行聘任制, 教师有临时工的心态。因此, 民办园 的老师一般流动性大, 学历层次低, 敬业爱岗意识淡薄, 普遍感 到前途渺茫。 三、 发展民办幼儿教育的建议 民办幼儿教育是我国民办教育的主体部分, 其问题通常是
事 业 发 展 与 管 理
/) $*- 万、 /) (+* 万、 -) - 万和 -) -.*, 万所,分别占当年幼儿 园 总 数
的 1/) .0 、 1() ++0 、 *+) --0 、 *.) +/0 和 /") $-0 , *++1 年民办园中的 幼儿约 /-* 万人, 占全国在园幼儿(*+*1) $- 万人)的 1,) +.0 。〔 /〕 从 *++1 年民办幼儿教育的规模可以看出, 民办幼儿教育确已成 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民办幼儿教育不仅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 也是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主体部分。据*+++ 年统计, 我国 共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 万多所, 其中民办幼儿园就有 -) - 万所, 占民办教育机构的 (/) //0 。〔 -〕 二、 民办幼儿教育的特点和问题 (一) 民办幼儿教育的特点 从总体局势和分布而言, 我国民办幼儿教育具有如下四个

新中国六十年教育历程及反思

新中国六十年教育历程及反思

新中国六十年教育历程及反思中国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一,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有了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教育为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改革开放及各项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培养了大量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素质逐步提高。

第四,教育的布局,结构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日趋合理。

第五,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若干成果,为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仍然较低。

第二,教育发展不平横,学校之间水平差距过大,教育公平的问题仍然突出。

第三,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模式仍然左右着教育。

第四,行政化,官本位的色彩仍然较为浓厚,教育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五,教育经费依然短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完全落实。

中国教育的主要经验教训第一,教育发展应该以理论作指导,一实验为依据。

第二,教育发展不能成为政治运动的附庸。

第三,教育发展不能搞群众运动。

第四,教育发展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

第五,教育发展应该强化学校的自主权。

第六,教育发展应该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外国的教育经验和理论。

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回到教育起点。

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的更加美好的事业。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

第三,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第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生活之中。

朱永新.中国教育学刊.2009.11。

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国民素质、缓解就业压力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办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五个春秋,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民办高等教育要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从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历程机遇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依靠石油、煤炭等物质资源,还要依靠科学技术。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科技创新与高质量的人才密切相关,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所以说经济的提升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公立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就应运而生了。

一、民办高等教育的界定学术界的众多研究者们对民办高等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前对什么是民办高等教育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

潘懋元先生在《关于民办高等教育体制的探讨》一文中从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和资金来源两方面指出:“民办学校,实质上相当于私立学校。

”陈宝瑜教授从经费来源的角度出发,认为“民办,应理解为学校固定资产的投资大部分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教育经费”的高等教育。

黄藤教授则从由谁来经办或营办的角度出发,认为:“无论投资主体是谁,凡不是由政府具体经营、自主办学的所有学校,我们都可以统称为‘民办学校’或‘民营学校’”。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到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但从这些专家学者的定义中可以看到民办高等教育的某些主要特征,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民办高等教育的内涵理解为:其举办主体是除了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或个人;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利用社会资金,自筹资金;其产权是归属于某一个体或团体或者若干个个体或团体;其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是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或培训。

中国教育目的60年演变与反思

中国教育目的60年演变与反思

中国教育目的60年:演变与反思作者:郭冰来源:《中国教师》2009年第21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作为教育总指导思想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由于在我国教育实际工作中起普遍指导作用的是成文的教育目的,即政府文件中规定的教育目的,因此本文以成文的教育目的为关注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教育目的往往与教育方针融合在一起,或者说,我国的教育目的大多以教育方针的形式出现,所以,为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教育目的的演变,本文中对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不作区分。

一、我国教育目的60年的演变过程我国的教育目的60年来几经变化,明文规定的就有近20个。

这些成文的教育目的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按照“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可将60年教育目的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为新民主主义服务阶段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教育目的存在时间短,仅有建国初期的几年。

严格地说,它仅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存在。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49年12月。

时任教育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的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显然不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教育目的很快就成为历史。

真正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教育目的随之出现。

必须注意,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在教育目的表述中。

但“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这些带有浓厚社会主义改造意味的提法,使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被掩盖于政治斗争之下。

(二)“为无产阶级服务”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了对新时期教育目的的不断探索。

民办教育发展历史脉络

民办教育发展历史脉络

民办教育发展历史脉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教育得以再次崛起,与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大背景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之初公有制一统天下,政府无所不包,也无所不在,没有民营企业,没有个体行医,更没有私人办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各级政府成为经济发展型政府,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客观上为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这些领域创造了条件。

自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个体经营首先从经济领域获得突破,很快在医药、卫生、教育等领域也开始生根发芽,相比之下个体行医比私人办学更早获得政府正式许可。

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为形成国有、集体、个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

1982年《宪法》修正案正式认可个体经济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合法地位,民办学校开始大量涌现。

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直接影响到卫生医疗、教育等领域民间社会资本活动的范围、规模和地位。

1988年《宪法》修正案视私营经济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但私营经济被限制在指定范围,必须接受国家引导、监督和管理。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

1999年和2004年《宪法》修正案都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宪法》修正案还提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非公有制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前的资本主义尾巴,到公有制补充,再到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不断提高。

同时,国家从未放松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监督和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并没有真正获得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地位。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历程、现状与挑战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历程、现状与挑战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历程、现状与挑战作者:方建锋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33期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办教育整体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体制改革成效初步彰显。

但是,在当前经济发展条件下,民办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仍需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民办学校的共同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办教育发展历程恢复期(1978-1991年):蓬勃发展的非学历教育。

我国民办教育的恢复,以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起点。

在此期间出现的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多为文化补习性质的培训机构。

如1978年北京市出现了一些由离退休教师组织的为参加各类考试人员进行考前辅导的实习小组和实习班。

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自修大学”题写校名,1982年彭真同志为“ 中华社会大学”题写校名,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快速增长期(1992-1996年):学历教育开始出现。

1992年,民办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布,《纲要》指出,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并提出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

此期间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教育机构开始出现。

规范发展期(1997-2009年):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逐步健全。

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解决民办教育的规范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从而催生了一批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

从那时起,先后出台的教育法律中,均有涉及民办教育的条款。

如《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

原国家教委于1993年8月发布《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带有规范性质的民办教育行政法规。

《条例》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了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此前后,各地也相应出台了大量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力求把民办教育纳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教育改革与发展60年——实践经验与反思

教育改革与发展60年——实践经验与反思

祖国教育60年的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变革之我见淡如水6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即有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也面临艰巨的挑战和全新的机遇,任重道远、充满生机。

我是出生在70年代后的一代人,也是经历了祖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代人。

自“文革”后,邓小平同志就打破原有教育思想、平反冤假错案、主持拨乱反正、恢复整顿教育,使基础教育耳目一新。

原来我们的上一辈,他们绝大部分不能进入学校学习,得不到正规的教育。

而我们这一代就遇到了一个好时机,有学上了。

自党的十二大召开后,基础教育开始全面改革、战略地位才得以确立,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也有学可上,有书可读,真的好高兴。

在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后,基础教育便以“两基”和“两全”为重点,进入了深化改革的阶段。

才使我们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市场经济得到一个飞跃的发展。

通过改革,国家确立重中之重“基础教育”的地位。

基础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是教育事业的基石,面向全体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教育。

改革开放之前,在70年代我国有普通高中约5万所,初中约11万所,小学约95万所,导致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过于集中,职责不明,效率低下,不利于办学。

想想我读小学的时候,一个学校也就5—6个老师,缺桌少凳的,一个小学阶段也要在两个学校才能完成,真不是滋味。

改革开放以后,从80年代起我国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采取适度规模办学,到1997年共有高中约1万所,初中约7万所,小学约63万所。

在1985年的《决定》和 1993年的《纲要》中强调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 在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种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在1995年《教育法》中进一步得到明确,特别是近年来县一级对基础教育的统筹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得到确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最新教育文档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最新教育文档

1999年:民办教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如果说1992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从顾虑太多、包袱太重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投入民办教育的办学热情中去的话,那么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出,则使民办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加速度的发展时代。

1999年我国政府为了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目标,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随着这一政策转变,催化了积蓄于社会大众中强劲的对教育消费的需求欲望。

由于政府经费投入的困难,发展民办教育成为突破教育投入瓶颈的有力举措,得到政策的扶持,从而加速了发展的步伐。

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对此前严禁或约束的政策进行了开禁,如先前国家明文规定严厉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民办高等学校只能举办非学历教育等。

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重申“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可以迈出更大的步伐”,为社会力量介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创办注入了强心剂。

当年,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继续在数量和规模上获得较大发展,据统计:有民办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1277所,在校学生共148.8万人,其中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学校增长到37所,在校学生达4.6万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机构370所,在校生25.8万人;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1240所,在校生118.4万人。

至此,民办高等学校及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占到我国高中后教育机构总数(3182所)的39%,在校生总数(837.3l万人)的14.1%。

③2001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将民办高校、民办职业高校的审批权下放到地方,进一步加大了民办高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随着20世纪90年代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教育自身发生了诸多的新变化:第一,民办教育迈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国家开始制定针对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的法律条文,在鼓励民办教育大发展中也对民办教育进行了规范管理。

这以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为标志,民办教育逐渐被纳入国家规范化管理的道路上。

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

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

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摘要:我国民办高校随着改革开放兴起,并逐步发展壮大,大致经历了探索孕育、确立地位、快速发展和内涵建设四个阶段。

尽管民办高校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仍然亟待改善。

关键词: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回顾思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民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民办高校随着改革开放兴起,并一步一步发展壮大。

2010年,全国民办高校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在校生476.68万人,占到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20%以上。

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1 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回顾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探索孕育、确立地位、快速发展和内涵建设四个阶段。

1.1 改革开放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1978~1991) 1978年,在经历十年动乱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1977年底,中断了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无数学子搏击高考,期望实现读大学的梦想。

由于招生名额很少,能够幸运成为“天之骄子”的只是极少数,大多数成为失意的落榜者。

一时间,社会上各种高考补习班纷纷兴起,由此产生了一种以“高考补习”和“自学考试辅导”为主要途径的民办社会大学,这一类学校的典型代表有湖南中山进修大学和黄河科技大学。

改革开放后国家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各种专业人才非常短缺,公办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于是,产生了另一种以“职业培训”为主要途径的民办社会大学,它们的典型代表有北京中华社会大学、西安翻译学院、太原中医业余大学。

早期的这些民办社会大学条件非常简陋,在既无校舍场地又无教师队伍的情况下,依靠租借校舍教室、聘请公办学校退休教师或代课教师白手起家,逐步积累了办学资源。

他们在民间办学的组织形式、办学模式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孕育了民办高校的雏形。

这一时期的民办高等教育主要是在非正规的培训领域发展,仅仅是作为公办高校的补充,起到“拾遗补缺”作用。

试论国内民办教育的发展历史、当前情况及未来展望

试论国内民办教育的发展历史、当前情况及未来展望

试论国内民办教育的发展历史、当前情况及未来展望作者:贾建邦来源:《教师·中》2015年第11期摘要: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促使着民办教育逐渐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当前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出民办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供同行商榷讨论。

关键词:民办教育;发展历史;未来展望一、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历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民办教育主要经过了六个时期。

(1)清理整顿。

政府于1951年开始接手国外的私立学校与教会学校,到了1956年,私立学校便全部消失。

在当时限制论的情况下,民办教育成为历史。

(2)民办萌芽。

1982年,我国宪法鼓励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开展各种教育事业。

民办教育由限制论逐渐向补充论转变。

(3)扩张规模。

1993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制定了十六字方针,即“大力支持、积极鼓励、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民办教育机构至此从1993年的400多所直线上升到1995年的1200多所。

民办教育由补充论逐渐向协同论转变。

(4)依法管理。

国务院于1997年7月颁布相关条例,明确民办教育机构的法律地位,也意味着我国民办教育进入到依法管理、依法办学的新时期。

民办教育由协同论逐渐向组成论转变。

(5)共同发展。

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相关条例指出,促成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共同发展局势。

这一时期,公办普通高校和民办普通高校均发展迅速,实现了共同发展。

民办教育由组成论逐渐向共同发展论转变。

(6)快速上升。

黄河科技学院于2000年最先实行了民办院校专升本,随后,在4年期间有8所民办学校陆续实现专升本。

2005年,又有十多所民办职业院校实现了专升本。

2011年,成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的民办院校陆续出现。

民办学校的发展呈快速上升趋势。

二、我国民办教育的现状我国当代民办教育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发展的。

我国民办教育经历了二十多年发展,目前,已经得到了蓬勃发展,且渗入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的教育事业当中。

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发展

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发展

06
政策建议与行业建议
对政府部门的政策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民办教育法律法规,明确民办教育的地位和权益,为民 办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加大财政支持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民办 教育领域,推动民办教育发展。
强化监管力度
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监管,确保其办学质量和安全,维护受教育者 的合法权益。
民办教育特点
民办教育具有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 形式多样化、教育服务个性化等特点 ,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
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历程
01
02
03
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办 教育开始起步,主要集中 在高等教育领域。
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 开放的深入,民办教育逐 渐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等领域拓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 培训等方式,提高民办教育机 构的师资力量。
创新招生方式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开展特色 课程等方式,提高民办教育机 构的招生吸引力。
强化质量监管
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教育质 量监管,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 和监督机制。
05
创新发展与未来趋势预测
创新发展案例分享
案例一
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教育市场的不断扩大,民办教育机构面临着 来自公办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激烈竞争。
教育质量监管不力
目前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监管不够严格, 导致一些机构存在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
解决方案探讨
降低办学成本
通过合理规划场地、设备采购 等方式,降低民办教育机构的 办学成本。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民办教育行业的 政策支持力度,稳定政策环境 ,促进行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08SJD8800038)民办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我们熟悉的孔子的私学,还是宋代的书院,抑或近代的教会学校,都构成了我国古代、近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民办私立学校在社会主义的公有化改造中逐渐消失,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得以重新恢复和快速发展。

60年来,民办教育的消失和发展繁荣,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回顾和总结60年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办学经验,非常有意义。

而如何在快速发展之后继续发挥民办教育不可分割的教育主体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私学发达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消失在传统社会,私学与官学构成互补的教育体系,而且兴旺发达,形成了我国教育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其办学成绩和影响力甚至在某些阶段超过官学许多,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据新中国成立前的统计数据显示①,教会和私人办学的数量甚至占据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

这一大规模存在的私立学校,对中国的文化教育的发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私学不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的发达推动了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

.争鸣还是宋代书院、近现代的教会学校、私人办学,其办学的成绩和学术的交流都反映了私学的发达对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私学的发达,弥补了官学的不足,起到了文化普及的作用。

特别是从宋代开始,各种形式的私学如村学、冬学、义学、族学、家塾、社塾、学馆、书屋、书堂、书院、村塾遍地开花,大批知识分子热心于社会教化的推导工作,在教育的平民化普及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私学的发达,使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呈现出十分发达的局面。

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十分发达,多数来自于私学积累,特别是在蒙养教育和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上。

但是,私立发达的景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即告一段落。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对旧教育包括私立学校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1950年2月20日,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全国学联扩大执委会上作《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报告并提出:“坚决地和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

”1950年8月14日,教育部经政务院批准颁布了《私立高等学校暂行管理方法》规定,私立学校的行政权、财产权及财产所有权,均应由中国人掌握,所有高校到1952年底全部改为公立。

依据这一精神,195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接办中小学的指示”,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将全国的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管,改为公办。

随着这项工作的完成,民办教育在中国土地上消失。

.将私立学校全部改为公立,同时取消新中国成立前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从而确立了教育由国家统一办理的体制。

随着这项工作的完成,民办教育在中国土地上消失。

这种机械模仿前苏联的做法,切断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之路和先进经验。

中国的私学从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到书院制度的确立,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私学教育理论,近代以西方的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为基础的私立教育,办学的成绩已十分惊人,如燕京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等,但这些学校都在新中国成立后或解散,或整合,被人为切断了私立学校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从此也就失去了自身发展的独立空间和价值取向。

二、改革开放30年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改革开放30年是民办教育恢复和发展的30年,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作为一个教育体系得到真正发展的时期。

30年来民办教育的复苏与发展轨迹,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一)1978~1991:民办教育的复苏随着1977年后高考的恢复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向和社会强烈的求知热情,激励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体制的垄断所造成的弊端也孕育着国家这一单一办学模式必将被打破。

以1982年《宪法》对民办教育合法性的确定和1987年《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民办教育迈入全面复苏,规定》对民办教育规范化的规定为标志.和着手规范管理的阶段。

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提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鼓励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离退休干部和知识分子、集体经济单位和个人,遵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积极自愿地为发展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对地方办学、社会力量办学给予鼓励。

1987年7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第一次明确了民办教育的性质和地位:“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办学的补充。

”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民办教育有了显著的恢复和发展,到1991年,仅民办高校(非学历)达到450所。

但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是民办教育的复苏阶段,刚刚起步。

国家对民间办学的范围主要限定在文化补习和职业培训上,这在1984年教育部转发的《北京市社会力量办学试行办法》里有明确的界定:民办教育“应举办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及文化补习班。

其课程设置、招生对象要尽可能与在职人员培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师进修和社会青年职业培训相配合”。

各种冠以高校、大学之名的民办学校实际上只是自学考试助考机构。

因此,就性质来说,它们还不是完全的高等学校,社会对它们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业余补习、充电的理解上。

(二)20世纪90年代民办教育的空前发展20世纪90年代民办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两个时间点,一是年。

1999二是,年1992.1992年:民办教育开始进入活跃和发展的阶段。

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来说,1992年是一个意义非同寻常的历史机遇。

这一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我国市场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这给民办教育培育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顺应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形成国家办学为主,社会充分参与办学、多形式的办学模式是国家政策的一个主要的方向。

1992年9月,当时的国家教委根据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精神,公布了《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目前要特别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以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和助学性质的高等教育为主的各类教育。

接着,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表述了国家关于发展民办教育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

这个方针一出台,为民办教育此后的发展确定了大胆发展的基调。

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民办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全国各地出现高涨的办学热情。

据不完全统计,到1996年底,在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中,民办幼儿园24466所,占幼儿园总数的13%;在园学生130.3902万人,占幼儿在园总数的4.8%;民办小学1453所,占总数的0.22%;民办小学在校人数46.322万人,占总数的0.34%;民办普通中学(含初中、高中、完全中学)1467所,占总数的1.83%,民办中学在含初中、(民办职业中学0.58%;占总数的,万人29.2282校人数.高中)568所,占总数的5.65%,在校生12.9463万人,占总数的2.73%。

在民办高等教育中,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学校21所,在校学生1.4万人,高等教育文凭考试试点机构四所,在校学生5.1353万人;其他不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109所,其中面授的有1020所,函授的有89所,在校生108万人中,面授生57万人,函授生51万人。

②我国的民办教育不仅数量大增,而且在办学类型和发展规模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不再局限于此前的补习班、培训班的规模和层次,开始扩展到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这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999年:民办教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如果说1992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从顾虑太多、包袱太重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投入民办教育的办学热情中去的话,那么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出,则使民办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加速度的发展时代。

1999年我国政府为了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目标,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随着这一政策转变,催化了积蓄于社会大众中强劲的对教育消费的需求欲望。

由于政府经费投入的困难,发展民办教育成为突破教育投入瓶颈的有力举措,得到政策的扶持,从而加速了发展的步伐。

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对此前严禁或约如先前国家明文规定严厉控制社会力量举,束的政策进行了开禁.办高等教育机构,民办高等学校只能举办非学历教育等。

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重申“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可以迈出更大的步伐”,为社会力量介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创办注入了强心剂。

当年,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继续在数量和规模上获得较大发展,据统计:有民办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1277所,在校学生共148.8万人,其中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学校增长到37所,在校学生达4.6万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机构370所,在校生25.8万人;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1240所,在校生118.4万人。

至此,民办高等学校及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占到我国高中后教育机构总数(3182所)的39%,在校生总数(837.3l万人)的14.1%。

③2001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将民办高校、民办职业高校的审批权下放到地方,进一步加大了民办高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随着20世纪90年代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教育自身发生了诸多的新变化:第一,民办教育迈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国家开始制定针对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的法律条文,在鼓励民办教育大发展中也对民办教育进行了规范管理。

这以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为标志,民办教育逐渐被纳入国家规范化管理的道路上。

第二,出现民办公助和独立学院形式。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许多公办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名校,凭借自身的优质资源,纷纷办起了民办学校,甚至一些地区的名校初中部完全转为民办。

这种发展势头十分凶猛,至1998年全国已有在吸引了大量优质生源,师资力量雄厚,所。

由于名校改制1000.的同时,通过高额收费,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待遇大幅度提高,与普通的一般公立学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公立大学的二级民办独立学院自1999年教育部批准试办第一所独立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诞生以后,逐渐形成公办高校创办民办二级学院的热潮,截至2006年5月26日,根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7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