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质 灾 害 防 治 制 度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本(3篇)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本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___《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结合我镇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灾害现状,特编制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一)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特征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和滑坡两种类型,全镇已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有___个,包括滑坡___个、崩塌___个,分别占灾害总数的___%和___%。
从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上看,崩塌和滑坡大多发生于雨季内(5~___月)。
旱季发生的崩塌、滑坡,一般都发生在露采矿山的边坡、排土场和公路沿线等人为工程活动比较剧烈的地段。
(二)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简况我镇地质灾害高发期为6~___月,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主要是月山村、盖山村、虎山在汛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土方坍塌现象,我镇相关部门与所在地村(社区)委员会积极参与和配合,认真履行职责,较好的地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和工作,汛前及时预报,及时疏散、转移群众。
由于措施得当,整个雨季中并未造成人员受伤。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⒈降雨趋势预测单点暴雨及长时间连续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
我镇1~___月降雨量偏少;___月降雨量正常稍偏多,全年雨季在___月中旬前后开始;主汛期为6~___月;9~___月降雨量正常至偏多,有一般性的秋季连阴雨天气;雨季在___月中旬前后结束。
⒉人为致灾因素变化我镇近年来城镇发展迅速,房屋、公路、矿山及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活动逐年增强。
辖区内一些在建和拟建的大型工程,均可能成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段。
磷矿采空区、采砂场、采石场也将是矿山地质灾害多发区。
根据我镇地质灾害现状和危害特征及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预测,预测我镇地质灾害有如下特征:1.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类型仍以自然因素诱发的中小型山体滑坡和崩塌为主,其次为人类工程活动(公路建设、采矿等)诱发的崩塌、滑坡等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实施制度
范文:________ 地质灾害防治实施制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第1 页共6 页地质灾害防治实施制度一、全县主要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全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等突变型和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缓变型灾害。
经过多年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截止年6月底,全县共查明仍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39处,灾害类型均为崩塌、滑坡。
其隐患点、危险点主要分布在的山、、及其它废弃塘口,的北坡,乡的山、,镇山以及乡、乡的水库开采关闭塘口。
其中的山、、以及北坡共4处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二、地质灾害威胁对象及范围我县地质灾害虽然大多数类型属小型,但部分地段靠近居民区和在景区范围内,对附近居民和游客造成安全威胁。
北坡地质灾害隐患点紧靠公路,在一定程度上对该段交通安全构成影响。
三、年地质灾害防治任务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是突发性强的地质灾害灾种,一旦发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重点防治地区一是的山北坡、东坡,北坡,北坡、北坡共4处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地灾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直接受威胁人数为290人,潜在经济损失800万元,是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
尤其是北坡地灾隐患点险情还特别严重,旅游经济区管委会要会同人民政府对景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定期进行监测,落实防灾责任人,切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北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县交通运输局要配合人民政府做好安全第 2 页共 6 页防护设施建设定期进行监测工作。
山周边地区废弃或在采的采石塘口,南坡,山南侧,山西北侧等地区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涉及乡镇人民政府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巡查工作,建立档案,公布于众,加强宣传,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的群测群防责任制,将监测、预防措施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某年度实施方案
03
实施预算管理与审 计
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对项目资 金的使用进行实时监控和审计, 确保资金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06
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风险识别与分析
确定风险源
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如降 雨、地震、山体滑坡等。
涉及全国范围内多个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项目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案
任务分工
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 职责和任务,建立完善的地
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
1
资金保障
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的 支持,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
技术支持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科技 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 方法,提高防治水平。
宣传教育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 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防灾 意识和能力。
04
重点防治项目及实施计 划
项目概述
项目背景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 系建设某年度实施方案。
项目目标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减少灾害损失,维 护社会稳定。
项目范围
招聘专业人员
根据项目需要,招聘具备地质灾害防治、风险评估、工程实施等专 业技能的人员,充实项目实施团队。
培训与能力提升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 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技术支持与合作
国内外技术交流
加强与国内外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开展 技术交流和研讨,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壳运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在工作中,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第七条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如下表所示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五条病害防治工作,应当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制定。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责任分担。
第六条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自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第七条的民间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国务院职责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其他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国土资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县级四至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八条国家鼓励第五条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防控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知识。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四篇)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地下水运动、地质构造、地貌发育等原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带来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预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专家、技术人员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预防地震、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角度,提出地质灾害预防方案。
一、预防地震灾害:1. 建立完善的地震预警体系:建设地震监测网络,提高预警准确率和时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逃生和防护措施。
2. 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采用抗震设计和施工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一定的震动。
3.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通过开展地震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地震科学知识,培养人们的自救互救意识,提高地震应急能力。
4.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反应流程,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应对能力。
二、预防地面塌陷灾害:1. 加强地质调查和监测: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力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地下水位变动、地下空洞等危险因素,做好预警工作。
2. 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和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地面塌陷。
3. 实施土地整治和防控措施:对地面塌陷区进行土地整治和防控,采取固结填土、地下排水等工程措施,增加地基稳定性。
4. 普及防控知识和技能:开展地面塌陷防控培训,提高公众对地表下陷灾害的认识,教育人们如何正确应对和预防地下水调查。
三、预防山体滑坡灾害:1. 加强山体环境保护:保护和恢复山体植被,防止大规模砍伐和过度开发,减少山体土壤侵蚀,提高山体的稳定性。
2. 建立山体滑坡监测体系:建立山体滑坡监测网络,通过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地下水位和地震等数据,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对已发现的山体滑坡隐患点进行治理,采取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和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预防地质灾害制度1
预防地质灾害制度为了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在地质灾害中生命安全,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为增强师生遇到灾难时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师生自救和互救能力,特制定此预案。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了更好应对地质灾害,特成立抗灾救灾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应急安全办公室,专门应对和处理校园地质灾害等突发事故。
1、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刘武耀,负责全面领导工作。
2、副组长:杨应方,负责具体指挥协调工作。
3、成员:张华、肖大燕,负责综合指挥、协调学校安全救援、抢险、善后和事故处理。
4、救护小组:李再敏、谭佰琼、赵宾、负责以最快速度赶赴事故现场,采取积极措施抢救受伤人员,尽最大努力保护生命安全。
提供援救物质,转移伤员,做好安抚工作。
5、地质灾害信息发布员:赵灿,统一负责灾害情况的收集和发布,在第一时间内上报教育局。
报告内容: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伤亡人数、损失情况、危害程度及已采取的措施等。
二、具体措施及办法:1、积极防范暴雨、雷电、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学校、师生的危害。
学校按照有关要求,主动与气象、地质、水利等部门沟通联系,加强对危及学校的各类气象和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准备。
结合当地实际,抓住重点环节,加紧排查校园安全隐患,针对暴雨、洪水、雷击、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事故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当地政府防汛指挥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落实专人严密监控,做好包括灾害监测、报警、人员疏散预案、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防灾救灾方案。
计划一旦发现险情苗头,就立即做好人员和财产的转移工作,避免人员伤亡。
对有安全隐患的围墙、校舍等设立警示标志,并进行加固维修排危,认真落实防汛、防地质灾害、防雷电等工作措施,严防雷电、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袭击校舍导致师生伤亡事故的发生。
2、强化教育,不断提高师生自护自救能力。
学校完善本地本校的安全应急预案。
集中开展对师生预防各类气象和地质灾害的安全教育,在广大师生中普及预防各类气象和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并针对暴雨、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校舍倒塌等灾害事故,组织师生开展专门的紧急疏散和自救、互救与逃生演练活动,引导学生在暴雨季节不外出游玩,避免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我们应该做好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欢迎阅读。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
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
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
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
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
根据分公司《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四条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施工处项目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自上而下逐级监管的原则。
第二章地质灾害分类及报告第五条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控制
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控制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它不仅会带来人员和财产损失,还会给社会和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
本文将从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的角度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预防是最好的治疗,预防地质灾害也是如此。
预防地质灾害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和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预防地质灾害的方式:1.1 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有一定的前兆和规律,通过监测地面变形、地震、气象等因素,可以提前预警,从而避免灾害的发生。
1.2 山体治理山体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地,对于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塌方等灾害的山体,可以采取加固、挡土、排水等方式,减少灾害的发生。
1.3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减少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通过修建护岸、梯田、防洪堤等工程,抑制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1.4 科学规划在城市和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科学规划,避免在地质不稳定区域建房或种植作物,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 控制地质灾害的措施即使我们采取了预防措施,地质灾害仍然可能发生。
因此,我们还需要采取控制措施,对灾害进行治理和减轻其影响。
以下是一些控制地质灾害的方式:2.1 应急处理地质灾害往往是突发事件,出现后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应急处理包括疏散人员、提供救援、抢险等措施,可以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2.2 治理地质灾害的治理包括加固、开挖、护坡等方式,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加剧。
治理也包括对灾害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环境维护。
2.3 后期管理地质灾害治理后,需要对治理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同时要做好后期管理,对工程设施进行维护和修缮,确保治理效果持久。
3. 建立协调机制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协调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为此,建立一套协调机制非常重要。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等机构,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同时加强地质调查和研究能力,提升早期预警和灾害风险评估能力。
地质灾害治理报告5篇
地质灾害治理报告地质灾害治理报告5篇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质灾害治理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质灾害治理报告1山西是产煤大省,全省91个县(区、市)的小煤矿绝大部分是县以下的煤矿,多数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煤矿发展迅猛,最多时有10000多座小煤矿。
长期以来,煤矿多、分散的格局和粗放落后的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给山西带来了严重后果,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直接影响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
一、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以沙峪煤矿为例,沙峪煤矿矿区范围内分布着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0xx余人。
矿区内沟谷发育,地形破碎,土地较贫瘠,受采煤的影响,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土地退化、荒芜、房屋裂缝、水源干枯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
煤炭的大规模开采造成了对矿山环境的较大破坏,采空塌陷、地面裂缝、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煤矸石堆放、矿坑排水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相继发生和出现。
沙峪煤矿是一个具有34年开采历史的集体矿山,采掘生产机械化程度中等,回采率达65%,累计原煤产量110万,t采动面积约2.6km。
采煤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位下降据调查,沙峪煤矿现采***煤,矿坑排水主要来自其顶板(多层)砂岩裂隙水,达300~500m3/d,由于其集中排放,改变了地下水运移状态,周边地下水向井下巷道汇流,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使煤层之上含水层储水结构遭到破坏。
矿区中部出露于二叠系石盒子组砂岩中的1眼天然泉以及各村中8处水井,浅层均先后干枯,使矿区内的村庄、居民及大小牲畜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而矿坑排水大多数直接排放,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2、采煤引发的地面裂缝、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沙峪煤矿采用长壁式采煤法,全冒落顶板管理,回采率65%以上,煤矿投产34年来,采动面积达2·6km2,因井田地处低—中山区,地表大面积黄土覆盖,松散层厚度30~70m。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篇一」我乡高度重视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接到通知要求后,严格按照《中共德格县委办公室德格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县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积极认真的查漏补缺、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深入扎实地开展了相关工作,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现将我乡防汛减灾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一、地灾点基本情况我乡山体滑坡严重、隐患点人员集中、色曲河、金沙江横贯我乡辖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地,每年5—8月雨季属重点检测和防范期。
我乡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处,主要分布于康公、秧达、折学、龚垭、普西、洞庄6个村,威胁3处单位、215人,以及农户38户、338人。
其灾害类型主要为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崩塌;我乡共有沿公路隐患点13处,诱发因素多为降雨-地震-人为因素;我乡共有山洪危险区4处,主要分布于洞庄村、折学村、秧达村3个村。
二、防治工作开展情况针对我乡地灾的基本情况,我乡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群策群防”的防御工作方针,县乡村三级密切配合,周密部署,精心安排,认真贯彻县会议精神和各项工作要求,将我乡地灾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我乡历来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一把手为组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充实了领导机构,确保地灾防治工作高效开展。
各村也相应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
(二)制定防治方案,加强摸底排查。
为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下发了《20xx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修改完善了《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召开工作会议,对全乡地灾防治工作进行早安排早部署,下发了防治方案和预案,充分做好动员工作。
各村也结合排查、巡查工作成果,制定了村级年度防治方案,群众转移方案。
(三)做好防范警示,强化宣传教育。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预测预报,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进一步提高矿井地质管理工作,防治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结合矿井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第一条成立矿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工程管理科,工程科科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地质灾害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条领导小组职责:1、对本矿的地质灾害防治全面负责;2、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3、处理因采掘引起地质灾害的纠纷工作;4、组织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5、定期组织开展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并制定专项措施。
第三条各部门职责1、工程管理科:负责牵头组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改、复验。
2、调度室:负责信息的传递,协调有关各部门的工作。
3、综合办公室:负责牵头开展地质灾害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牵头处理因采矿引起的纠纷工作。
4、施工单位:负责各自施工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包括防治措施和发生灾害后采取的应急处理方案的具体实施。
5、其它部室:负责按照职责分工及领导组的分配,配合有关工作。
三、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第四条地质隐患排查时间规定:工程管理科每月至少组织矿属各部门、区队及施工单位进行矿区范围内的巡查,重点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调查和监测,并登记在册。
每年的6月1日至9月31日期间,工程管理科每月至少组织两次矿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专项检查,重点对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并制定专项措施。
第五条在矿井建设、开始生产、生产后的不同阶段,对开采区地面的地貌、建筑、公路等拍照留存,以便对比和观测。
第六条工作面开始回采后,重点对开采影响区范围内的村庄进行巡查。
对采矿塌陷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拍照、观测。
第七条矿井地测人员因定期、不定期的开展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改《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并及时完善相应的防治措施。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宁陕地处秦岭南麓,境内山高坡陡、沟深地薄,断裂构造发育,岩体强烈风化破碎,易滑地层分布广泛,地质环境相当相当脆弱,加之人类不规范的工程活动,极易发生地质灾害,每年都有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遇到雨水相对较丰的年份,还常常造成大量的群死群伤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因此该县被省市有关部门列为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区。
根据2002年地质灾害区划调查资料,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2处,其中滑坡48处,不稳定斜坡30处,泥石流4条。
直接威胁1196户7028人、5289间房屋、多处公路的安全,其中威胁3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35处。
城关、汤坪、梅子、四亩地、龙王等集镇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地质灾害威胁。
经过近几年来的强降水作用,又引发了许多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2007年的统计,全县列入各级防灾方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76处。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三种类型。
其特点一是隐患点多、分布广、突发性强;二是形成灾害主要受强降雨作用、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三是山区突发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危害严重,防灾和救灾的难度大。
四是到了汛期,受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急剧增加。
自2002年开始,先后完成了原宁陕小学后山滑坡的勘查和3#教学楼浅层滑坡的治理;王家湾沟谷泥石流的勘查和治理可研报告;县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四亩地柿树坪隐患点危险性评估;太山中学隐患点危险性评估。
二、存在的问题在经历了2002年“6·9”、2003年“8·29”两次特大自然灾害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汛防滑工作,狠抓了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县防洪防滑应急能力大大提高。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钢筋质量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进场钢筋均应检查产品合格证或出厂检验报告,并应按规范要求进行现场见证取样送检,复检合格才能使用。进场钢筋应按规格、型号、批号分开堆放,钢筋下方用道木架空,并挂标识牌,注明钢筋的型号、批号、检验状态。
03
钢筋制作安装
01
钢筋制作场地宜选择在钢材能顺利进场,且距抗滑桩较近的位置,场地应进行硬化处理。
3 抗滑桩施工
一般规定
抗滑桩的施工次序应根据滑坡的稳定性确定,一般可采取先两侧后中部、先浅桩后深桩的开挖顺序。
挖孔过程中须跟踪进行施工地质编录,应将开挖施工视为对滑坡进行再勘查的过程,完整记录开挖地质情况,详细记录和描述滑带的位置及地质特征,以利于反馈设计。
开挖的弃碴应及时外运,不得堆放在孔口附近。
1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 14、《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 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 50204) 16、《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 17、《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 18、《道路工程术语标准》(GB 124) 1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 20、《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 21、《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 2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 23、《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01) 24、《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 ……
应对桩孔有毒气体进行检测,采取必要的通风措施,由地面专门设备向孔内送风,孔底凿岩及爆破时应加大送风量。孔内空气质量不达标时严禁下孔作业。
3 抗滑桩施工
桩孔开挖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本(四篇)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本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作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和损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就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1.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通过部署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监测网,实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
2. 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利用地质、气象、地形等数据,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危险区域,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中心。
该中心汇集来自各地监测站点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读,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相关部门和民众提供实时、准确的灾害预警。
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1. 制定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标准和技术规范。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背景、气候条件和人口分布等因素,确定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使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工作。
根据已有数据和监测信息,对全国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划定,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并加强对危险区域的巡查和管理。
3. 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
在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限制和引导相关建设活动,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三、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1.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和评估。
对采矿、建设工程等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遏制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2. 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地点进行治理,采取加固、削坡、植被恢复等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升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机衔接。
四、加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1.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制定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应急工作的协调有序进行。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本(5篇)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本地质灾害是影响我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主要灾害之一,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____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____决定》(国发[____]____号)和《盂县____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盂政____发[____]____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地质环境条件,特制定本方案: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灾害隐患点情况根据我乡地域的特点,构成我乡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是:1、公路两侧及建筑物,省道____线切坡坡面较多,岩石裂隙发育、风化较强,在汛期期间易形成滑坡、崩塌,造成交通堵塞、危及房屋等地质灾害。
2、阳五高速公路施工废渣废石胡乱堆放,易造成泥石流、河道堵塞等地质灾害。
经排查,我乡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
处,其中滑坡。
处,泥石流、河道堵塞____处。
二、重点防范区、巡查工作重点和防范期1、重点防范区根据灾害形成的特点及区域,我乡初步确定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村为。
樊家汇、上细腰、下细腰、碾子坪、河西、泽泊、会里、。
2、巡查工作重点根据我乡的环境地质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汛期前地质灾害巡查。
巡查工作要调查黄土陡崖下建房、挖窑洞以及近年来造地、造林等人为工程造成的隐患点。
公路沿线要重点巡查调查潜在影响交通安全的灾害隐患点,受地质灾害等威胁的中小学校舍存在的各种次生地质灾害。
3、重点防范期根据我乡历年的降雨以及往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确定我乡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6—____月,及冬季降雪及冰雪消融期。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我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政府领导、部门各负其责、责任单位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各村、各单位要严格落实责任,做到具体情况有人抓,要按照相关职责,明确具体责任人,加强监管力度,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责任重大的工作,各村、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地质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防治措施来减少其危害程度。
首先,地质灾害防治可以减少人员伤亡。
例如,在地震发生时,如果建筑物经过加固,就能够减少倒塌的几率,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其次,地质灾害防治可以保护财产安全。
比如,在山体滑坡频发的地区,可以通过合理布置房屋、搭建抗震设施等措施来减少山体滑坡对房屋和财产的破坏。
此外,地质灾害防治还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地质灾害可能导致交通堵塞、水电供应中断等问题,影响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
首先,地质条件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
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地质岩性等因素,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程度也会不同。
其次,气候条件也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例如,降雨量过大或降雨时间过长可能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再次,人类活动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过程中的采矿、开发建设等行为可能改变地质环境,从而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
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通常具有突发性,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警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其次,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
在城市规划中,应优先考虑避免灾害风险区域的开发和建设,避免建设在地质灾害高发区。
另外,在建造房屋和基础设施时,要考虑抗震、防滑等因素,增加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此外,提高公众的灾害防护意识和能力也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关键。
加强公众教育,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让公众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和预防方法,能够在灾害来临时正确应对,减少伤亡和损失。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整改报告
【导语】地质灾害治理⼯程项⽬主要是保护地质灾害危及区⼴⼤城镇居民⽣命财产安全和⽣产、⽣活环境及⼯程设施安全。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地质灾害治理⼯作整改报告,欢迎阅读!【篇⼀】地质灾害治理⼯作整改报告 省国⼟资源厅各位领导: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检查20xx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作,现我县相关⼯作汇报如下: ⼀、**县地灾防治⼯作基本情况 **县地处⾼⼭峡⾕地带,地质结构脆弱,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线长、⾯⼴,历来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
20xx年我县经过汛前的巡排查,现有灾害隐患点220个(不包含磨西、新兴),“4.20”**地震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2个,遍布全县各乡镇,地理环境复杂,涉及群众众多。
地质灾害类型多样,泥⽯流111处,滑坡45处,崩塌24处,不稳定斜坡39处,地⾯塌陷1处,地质灾害防治⼯作任务⼗分艰巨。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作开展情况 (⼀)⾼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安排部署地质灾害防治⼯作 县⼈民政府编制印发了《20xx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预案》,成⽴了**县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作领导⼩组,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相关部门负责⼈和乡镇⼈民政府主要负责⼈组成,设⽴了综合协调、事故调查、现场抢救、治安防范、医疗救治、交通管理、善后处理和办公室等抢险救援⼯作组。
形成政府主导,国⼟部门组织协调抓落实和有关部门分⼯负责,社会公众参与的齐抓共管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和机制,为地质灾害防治⼯作提供了强有⼒的组织保障。
20xx 年5⽉27⽇,县政府召开全县安全⽣产⼯作会,专题安排部署20xx年地质灾害防治⼯作。
同时,县政府落实了专项经费,保障地质灾害防治⼯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宣传,普及知识,进⼀步提⾼社会各界的防灾意识 提⾼全民防灾意识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作的重要环节。
为此,县国⼟资源局把加强防灾宣传、普及防灾知识作为重点,20xx年3⽉19⽇,县国⼟资源局组织了全县各乡镇分管地灾防治⼯作乡镇长和国⼟员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作培训;4⽉3⽇,县国⼟资源局在德威乡组织召开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汛前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会。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过程造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的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安全和经济发展。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各国纷纷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分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规范地质灾害的监测对于及时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规范包括浅层地震监测、岩石滑坡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地表位移监测等方面。
其中,浅层地震监测要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站网、确定监测点位、收集、分析和解释地震监测数据等一系列措施,提供地质灾害防治决策的科学依据。
二、地质勘察技术规范地质勘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工作,它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点进行现场勘察、野外实际踏勘、土壤和岩石样品采集等工作,全面了解地质环境背景,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和数据。
地质勘察技术规范应包括地层岩性判读、地下水水系和水力特性测定、地震地质条件判读等内容。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规范是保证工程质量和防治效果的关键。
该规范应涵盖地质灾害区域的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土地开发工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其中包括工程布置与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选择与布置、工程施工要求和工程验收等。
四、应急救援技术规范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很强,因此,建立科学的应急救援体系至关重要。
应急救援技术规范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队伍的组织和培训、救援装备和器材配备情况等方面。
此外,要建立多层次的监测预警系统,确保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向相关部门报告。
五、灾后重建规范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是恢复地质灾害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键。
灾后重建规范应包括灾害追踪分析和防治效果评估以及重建方案制定等内容。
在重建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避免将灾害再次带来。
以上是关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的论述,包括地质灾害监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五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目录1、汛期值班制度2、灾情险情速报制度3、汛前调查制度4、汛中巡查制度5、汛后复查制度6、新津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巡查制度7、新津县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值班制度8、新津县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制度9、新津县地质灾害速报制度10、地质灾害月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为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增强应急反应能力,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汛期地质灾害值班时间定为每年的5月1日至10月31日。
特殊情况下需要提前或推迟值班时间另行通知。
二、汛期值班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做好地质灾害日常预警、预防和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对辖区内地质灾害点的监测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巡回检查;在出现突发性地质灾害时,迅速、准确、及时上报有关情况;与相关部门做好协调联系,为组织抢险救灾工作提供准确依据。
三、在汛期值班期间,值班领导和值班工作人员不得离区外出。
特殊情况必须外出的,须报经分管领导或主管领导批准,并做好工作移交。
四、汛期值班期间,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必须保证手机、值班电话24小时处于良好的通讯状态,确保联系畅通。
五、值班人员在接到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报告时,必须认真做好记录,并将情况及时上报值班领导或主要领导。
隐瞒不报或拖延时间上报,造成重大损失的,将追究责任。
灾情速报制度一、地质灾害灾情分级地质灾害灾情依据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含)以上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含)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二、地质灾害灾情速报的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发生的时间,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发生地质灾害涉及的范围,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三、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中,值班人员接到地质灾害灾情报告时,必须迅速详细了解灾情,做好书面记录,并在规定时间内将详细情况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
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1小时中型和小型地质灾害:6小时四、汛期值班人员玩忽职守,对地质灾害灾情隐瞒不报或拖延时间上报,造成重大损失的,将追究责任。
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为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发生、发展规律,科学合理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特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称的“汛前”是指每年5月1日前;本制度所称的“汛前调查”,是指汛前进行的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类型、规模、危险程度、危害性等勘测调查活动。
二、排查主要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已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三、对已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应向基层了解情况,存在重大隐患的,赴现场调查核实,并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四、排查结束后,及时编制地质灾害排查报告,并将报告主要内容通报当地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
为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监督管理,强化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称“汛中”是指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本制度所称“汛中巡查”是指对辖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进行巡回检查。
二、地质灾害汛中灾情险情巡查应做好书面记录。
三、地质灾害汛中巡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方式进行。
四、巡查中发现新增地质灾害隐患,应查明隐患规模和受威胁人数、潜在经济损失、成因及发展趋势,提出防灾措施,填写《地质灾害隐患报告表》。
五、巡查内容:领导是否重视;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是否到位;监测人员工作是否认真负责;是否采取有效的监测方法;监测记录是否完整;是否按规定发放“两卡”(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监测人员是否掌握险情发生时组织群众转移的路线、避灾地点;防灾预案制定和落实情况、监测人员及预警信号、值班制度执行情况、交通通讯系统建设情况、隐患点发展趋势等。
六、巡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点变化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称“汛后”是指每年10月31日后;本制度所称“汛后核查”是指对辖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进行全面复查、核查。
二、汛后要对各隐患点、危险点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研究发展趋势,指导下一年度防灾预案的制定。
每年汛期防灾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总结资料应归档。
三、针对本辖区内各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提出监测、搬迁、治理的建议,并通知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四、实地调查时,观察要仔细、描述或素描要客观,记录要清晰。
必要时要拍摄照片或视频存档备查。
五、核查结束后,及时编制地质灾害核查报告,并将报告主要内容通报当地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报告主要内容如下:(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执行情况(二)地质灾害隐患点(区)防灾预案执行情况(三)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地质灾害月报制度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在每个月的月底以前将本行政区域内上月26日至本月25日发生的所有地质灾害灾情成功预报实例,按照统一要求报市国土资源局环境科。
二、对次月和下季度地质灾害发展趋势作出简明扼要的预测说明。
三、按照要求填报以下主要内容:(1)是否造成人员伤亡;(2)无人员伤亡但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元。
四、必须在本月25日前进行上报。
新津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印发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的通知各镇乡人民政府:为加强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全县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特制定《新津县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巡查制度》、《新津县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值班制度》、《新津县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制度》、《新津县地质灾害速报制度》,请遵照执行。
附:1、新津县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巡查制度2、新津县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值班制度3、新津县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制度4、新津县地质灾害速报制度二○○九年四月十日附件1: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巡查制度一、本制度所称“汛期”是指每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本制度所称“巡查”是指对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进行巡回检查。
二、县级主管部门负责巡查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以及所有列入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隐患点、危险点,相关乡(镇)政府负责组织辖区内所有隐患点、危险点的巡查。
三、汛期巡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方式进行。
定期巡查应在5月份完成。
四、汛期巡查中发现新增地质灾害隐患应及时启动调查程序进行应急调查,制定新增隐患点紧急预案。
五、巡查内容:防灾预案制定和落实情况、监测人员及预警信号、值班制度执行情况、紧急避险路线及避险组织人员、交通通讯系统建设情况、隐患点发展趋势等。
六、巡查中若发现地质灾害隐患问题,要及时按灾情级别报告制度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附件2:新津县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值班制度一、汛期值班从每年5月1日开始到9月30日结束,实行每天24小时值班制度。
在此期间,值班人员应严格按照值班安排表值班,做到不溜岗、不顶岗、不漏岗、不迟到;遇特殊情况不能值班时,应事先按有关规定向主管领导请假,待同意后方可离开。
二、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要有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守工作岗位,认真接听灾情电话、电传,做好电话记录,填写值班日志和地质灾害值班记录,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三、值班人员应准时交接班,做到交接班事项清晰明了。
四、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不得擅离职守,不会客访友,不做与防汛无关的任何事情。
五、值班人员必须认真及时处理班内事务,由于特殊原因未处理完的事务应向下一班交代清楚,不得出现人为原因,贻误时机而造成任何损失。
六、值班人员要经常检查通信设备是否畅通,如果检查有故障时,应及时和电信部门联系,加快维修,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防灾信息畅通。
严禁拨打与值班内容无关的电话以确保线路畅通。
七、值班人员在值班时,一旦发现有险情出现,应立即向带班领导汇报,做到上连下通。
同时,按灾情报告制度报告各级主管部门。
八、凡在值班期间脱岗、离职、大意而造成严重损失者必须按情节追究责任,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附件3: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制度一、指导、督促各地质灾害监测点开展日常监测工作。
二、不定期抽查地质灾害监测点在三个时段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不断提高监测质量:非汛期每15天应巡查监测一次;汛期每天应巡查监测一次;大风暴雨期间应加密巡查监测,每天次数不少于二次。
三、认真分析、处置地质灾害监测点上报的灾情信息,及时上报全县灾害点的受灾情况和灾情预报,为县政府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四、与气象部门紧密配合,及时向相关村组发布气象——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五、汛期和大风暴雨期间,坚持24小时值班,做到有警必接、接警及时、信息上传下达渠道通畅。
六、做好值班记录本和上报的监测数据等资料的年度归档管理工作。
七、认真、及时完成县国土资源局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附件4:新津县地质灾害速报制度一、地质灾害分级地质灾害分为一般级、较大级、重大级、特大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一)一般级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不大者。
(二)较大级因灾死亡3人(含)以上,1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5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较大者;(三)重大级因灾死亡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者;(四)特大级因灾死亡30人(含)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以上,社会影响极大者。
二、速报要求速报原则:情况准确,上报迅速,县为基础,具体要求:(一)发生一般级地质灾害,所在乡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向县级主管部门上报,并由县组织调和作出应急处理。
(二)发生较大级地质灾害,所在县人民政府应于3小时内上报市政府主管部门,同时越级上报省市主管部门,由市组织及时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
将详情上报主管部门。
(三)发生重大级地质灾害,所在县人民政府应于2小时内报市政府主管部门,并同时越级上报省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由省组织及时调查和作出庆急处理将详情上报国务院主管部门。
(四)发生特大级地质灾害,所在县人民政府于1小时内上报市政府主管部门,并同时越级上报省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或委托省有关部门组织及时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
三、速报内容(一)在3小进内提交的速报报告,应根据已获得信息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人数、地质灾害类型,并尽可能说明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
同时提出主管部门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结束后,应及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1、发生位置,包括行政区、县、乡(镇)、|村等;2、发生时间、伤亡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