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世界观
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如“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以及“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等。
2、品味爱因斯坦严谨的语言表达。
3、提升自己的境界,努力培养自己正确的健全的世界观。
教学设想:【重点】品味爱因斯坦严谨的语言表达。
【难点】提升自己的境界,努力培养自己正确的健全的世界观。
一、导入课文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人是为谁而生存的?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世界观?这些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爱因斯坦热爱真理,追求正义,深切关怀社会进步的精神给世人以巨大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爱因斯坦1930年发表的名文《我的世界观》
二、作者简介
1、关于作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称为现代物理学之父,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他提出的侠义相对论为原子能的利用以及星际旅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提出的广义相对论为现代宇宙学膨胀宇宙论、引力的存在以及黑洞成因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提出量子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他的辐射量子论为今天的激光技术打下了理论基础。
从容离别人间
爱因斯坦生前就反对个人崇拜,遗嘱中说死后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写悼词,不建坟墓,不准把他的住地作为朝圣的地方。1955年4月18日凌晨,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离开了人世,终年七十六岁。当天下午4点钟,他的遗体在特伦顿火化,火葬场的灵堂里只有他的亲朋好友12人,默默地与他告别,遗嘱执行人纳坦念了首诗,这诗是歌德用来悼念席勒的,用它来悼念爱因斯坦,也是最合适不过了。诗的末尾一句是:“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把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结合。人类感激他——科学给人类造福无穷尽!历史记着他,他和牛顿、达尔文一样,受到举世的敬仰。”
三、写作背景
《我的世界观》是爱因斯坦1930年发表的名文;最初题为《我的信仰》,展示了
爱因斯坦恢宏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他热爱真理,追求正义,深切关怀社会进步的精神给世人以巨大深刻的影响。
四、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1-4)在文章开首,作者就提出这样一个基本的世界观:“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这是爱因斯坦对人生命终极意义的深入思考,也是他生成后面一系列观点的基本。爱因斯坦相信简单纯朴的生活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这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和核心。
全文的第一段“总有一死”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生命的体验无论如何是最重要的,而在这些体验中,“首先是那些人”指的就是我们家人和亲友,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的全部幸福,除此之外,每一个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的其他成员,无论工职的高低贵贱,性格是否与我们相投,我们的生活时刻都离不开这些人,可以说我们的愿望和行动都同别人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吃农夫种的粮,穿裁缝、纺织工人做的衣服,住泥土工人辛苦搭建的房子。。。。。。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以,人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他人而独自活着,人是为他人而存在的。我应当感恩于这些事,生活俭朴,积极回馈,从不因自己的身份或财产而偏见和歧视别人。
“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要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做与不做这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但是你想要的,能不能得到,就不是由你决定的,而是要看别人愿不愿意给你。所以爱因斯坦常用叔本华的这句名言来启示自己,应尽量做自己想做的,不要去奢求得到些什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以笑容待人。
对于人生,爱因斯坦说: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指的就是理想,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理想,它决定着自己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爱因斯坦从不把安逸和享乐当作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是追求真、善、美,他觉得追求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是可鄙的。
“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孤独的旅客”真实剖析了作为科学家的自己有必要“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我们亦应做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该做的,想做的,能独立思考的,能靠自己做的
就能发挥自己的所能,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生活。读书、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应有自己的主见,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有自信。这里为我们展现了在爱因斯坦心目中,真理才是他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那么这一部分为我们反映的人生观就是: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这是他的人生基本理念,而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对俭朴生活的认同,对别人的足够宽容,则是这以人生理念的具体体现。
第二部分(5-6)接下来爱因斯坦很自然地谈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剖析当时的俄国、意大利的政治制度:“暴力”“暴君”“被强迫”以及美国的政治制度:“民主”。精辟而深刻地提出“民主主义”的精华是“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受到尊重”,“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爱因斯坦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逐步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爱因斯坦对“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使我厌恶的军事制度”进行抨击,尖刻地认为,这种“群众”,“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单单一根脊髓就可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这是爱因斯坦对当时德国军国主义盛行的群众基础的深入剖析,对意大利、德国法西斯专制势力的严厉斥责。
这一部分为我们阐述的他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主要体现在他对“很快就会腐化堕落”的专制制度的极度反感和对“罪恶渊蔽”的战争的深恶痛绝。
第三部分(7):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爱因斯坦提出,“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也就是说探索奥秘经验在爱因斯坦心中是最美好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情感;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他把这种情感的体验上升到宗教(即个人信仰)的层面,他认为这种信仰是“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
这些内容为我们揭示了他的宗教信仰: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秘的虔诚心态,是对探索奥秘、追求真理的坚守。
这篇文章是已经获得巨大声誉的爱因斯坦就人生、社会的重大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也是向世界的真诚告白,文中他也对人类提出了自己的希望。文章一个内容为一段,不事雕琢,不太讲究章法,类似于答记者问。虽然他谈论的是类似人生意义等一些比较抽象的话题、对政治的见解以及做人的道理,但说得坦率、朴素,直抒胸臆不拐弯抹角。他在科学研究与社会道德责任方面均称模范,有巨大的成就、人格的魅力和生活经验为底蕴,因此他的文章显得自然、真诚、可信,而不是如一些空头政治家般的空洞说教。
他还高度评价人类对“奥秘”的勇于探索精神,坚守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可以说,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他身上得到真正的统一。
五、要点把握:
1、爱因斯坦的世界观:人是为别人而存在,体会并理解这句话。
2、理解“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3、总结爱因斯坦的人生观、政治理想、宗教情感的内容。
4、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