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演化过程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2)气候旋回 气候的变迁
6亿多年来,地球气候史是以温 暖时期和寒冷时期交替演变为其基 本特点的。另外,还有干-湿变化
纪内旋回������ 超世纪旋回������ 冰期一间冰期旋回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1h8 y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1h5 y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1)地质旋回 岩层的沉积层序非常鲜明
地反映了地质旋回的节律性
例如:地层剖面由老渐新
反复出现: 砾岩 - 砂岩 –页岩 - 石灰岩 反映:从海退到海侵或从 地壳上升到下降的旋回节律。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1h6 y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4 y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2)地貌的发展
戴维斯(Davis)地貌侵蚀循环理论:
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3)风化壳的发育及土壤的形成
波雷诺夫(Полынов)的风化发育阶段: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
富钙阶段→富硅铝阶段→富铝铁阶段
退,河流变浅,湖泊水位下降。 竺可桢,中国5000气候变迁,有400年,
800年和1200年,1700年的周期。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地质旋回节律延续时间很长 例如:
加里东时期:延续2亿年,前半期地壳 沉降占优势,后半期地壳上升占优势, 随着沉降发生海侵或褶皱运动。
海西时期:延续时间稍短,为125百 万年,前半期也以沉降占优势,后半期 以上升占优势。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1h7 y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岩石、地形、土壤。
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氧气的平衡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特别提醒](1)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水循环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纽带之一。
(√) 2.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中,气候是最活跃的要素。
(×) 3.湿润地区往往植被茂密,因此土壤肥沃。
(×) 4.大肆砍伐热带雨林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二、人地协调观——读图填空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1、自然地理环境进化具有方向性 2、原始自然地理系统的形成 3、天然生态系统的形 4、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
1、自然地理环境进化的方向性
• (1)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是不可逆的 • 自然界存在着一日之间的白天与黑夜,一月之间的月圆月缺,一
年之间的春、夏、秋、冬等周而复始的“可逆”现象,但这毕竟 是表面上的可逆。因为每一次重复出现都有别于从前,包含着时 间对称性的破缺。它们不是原地打圈,而是螺旋式前进。 • (2)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圈层均存在显著的不可逆现象 • 1) 岩石圈的形成过程(按康德—拉普拉斯假设):混沌→地壳→ 地幔→地核,绝不会倒转过来。 • 2) 地壳演化规律(按地洼学说):→地槽→地台→地洼→,螺旋 式向前发展,不可逆。 • 3) 大气圈的演化:原始大气→二氧化碳大气→现代大气。 • 4) 水圈的演化:原始海洋(低盐、少水、高钙)→现代海洋(高 盐、多水、低钙)。
17世纪,因果理论,自然综合体
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发 展 演 化
系统论 结构与功能
2>1+1 (优化组合) 2=1+1 (合理组合) 2<1+1 (内耗占统治地位)
非平衡结构 → 对称破缺(分叉)→ 混沌(远离平衡态)→ 涨落放大 → 高级耗散结构……”
• (4) 氧气形成: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 碳(CO2)减少,其中碳以碳酸盐岩类固定在沉积岩中。O2 不断增加,并在大气圈中出现臭氧层,吸收了对生物体有害 的紫外辐射(波长<0.29μm的紫外光),为生物在自然地理 环境中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氧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喜 氧生物大量产生。而由于有了氧呼吸,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 量转换效率提高了大约19倍。
• 4、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导图

生物 河流 气候 地貌
自 然 带
纬度 热量 海陆 水分
决 气候 影 定 类型 响
植被 土壤
形 成
自 然 带
特 点
具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分布
表现
冰原带
冰原气候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土壤肥力下降
促使其形成
向海延伸
海拔
河口
积雪冰川带
(米)
土壤功能:联系有机界 与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NW
高寒荒漠带
6000
SE
5000
土壤构成:土壤是由矿物质、 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
蒸发
CO2 绿色植物 下渗
针叶林带
4000 3000
物质组成,有机质含量决 定土壤肥力高低,生物是 土壤肥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海 平 面 上 升
淹 没 沿 海 低 地
大气
水 地貌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青藏高 原隆起 产生的 影响
青 藏
东亚 南亚
高
原 隆
中来 西亚
起 黄土高原
引发并加强 亚洲季风
形成“干旱 核心”
亚洲 太平洋 地区
黄河 下游
特种丰富、 生产量高
地上河
异 性
地 域 分 异 规 律
平
分
异 地
带
性 规 律
自 然 带
特 点
具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分布
表现
冰原带
冰原气候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 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土壤、岩石、大气、水、生物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功能。
需要依靠多个地理要素共同完成,即单一地理要素不具备平衡功能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规律)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与规律不吻合)★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主要以热量变化为基础(2)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3)低纬、高纬地区最明显★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主要以水分变化为基础(2)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现东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3)中纬地区最明显★垂直地带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以水分和热量共同变化为基础(水热变化)(2)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呈现垂直方向有规律的更替(3)高差较大的山区比较明显? 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与从赤道向两极变化规律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山麓(基带)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垂直高差越大,垂直带谱越完整? 阳坡与阴坡相比,受热量变化影响,同一自然带分布一般阳坡高于阴坡? 迎风坡与背风坡相比,受水分变化影响,自然带分布也会出现差异★非地带性在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自然带出现与规律不吻合的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学指南)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三大循环简图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主要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性质指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保持环境稳定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稳定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自然基础。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 水 土壤
自然地理环境
生物 岩石
地形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组成要素通过大 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 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 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 互联系的整体。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 成分
土壤与 生物
土壤→生物 生物→土壤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表现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①什么是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植物生长过程是通过作用才能生产有机物? 光合作用
大气循环
水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案例 读P85案例1(以生物为例)
思考:生物循环对大气、水、岩石、土壤、 产 生怎样的影响?
1、改变了大气成分 2、改变了陆地水的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造岩石圈,促使土壤的形成 4、改变地球面貌,形成地理环境
示意
大气 水 岩石 土壤
无机物
化学能 有机物
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举例
地球大气中的CO2保持稳定,大气本身没有减缓或 增加CO2的能力,但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 和海水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就减少了大气 中的CO2。此外,陆地植物大量吸收CO2,使大气中CO2 减缓。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才有这个平 衡功能。
可可西里---藏羚羊
高考中图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件(共89页)

【探索应用】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加固训练】 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示意黄土高
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300 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 复的植被。据此完成下列1~3题。
1.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的月份是 ( )
A.6月
B.7月
C.8月
D.10月
2. 与 其 他 时 间 相 比 较 , 该 区 域 7 月 、 8 月 表 层 土 壤 含 水 量 较 低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在土壤受到侵蚀的同时,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长期的流水侵蚀使沟谷不 断加长和加深,进而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 盖度随着水土流失持续下降,并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地方气候趋于干旱化。 河流挟带的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河道淤高,河流改道,形成泛滥平原。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会给黄河下游地区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示: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形成“地上河”,使黄河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 (2)此材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性? 提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4选D,5选D。第4题,其原产地接近沙漠,D处位于阿拉伯半岛,沙漠面积 大,适合该植物生长。其他选项中没有大面积沙漠分布。第5题,该植物喜高温 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酷暑,其原产地接近沙漠,花土中掺入沙粒、长时间 阳光下暴晒、花土干裂才浇水都不会影响;不耐寒,室内温度比较低,可能导致 植株慢慢枯萎。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3)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岩石,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是水和生物要素。
2.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课本P86)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二、自然带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三种地域分异规律(课本P91~94)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例如: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课本P39图2.16,P91图5.6)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表1. 气候分布规律图表2. 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习题1.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C.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2.下列山地自然带分异最多的是()A.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B.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C.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D.北美洲的落基山脉3.下列山地的相对高度接近,但由于它们各自所在的纬度位置不同,自山麓到山顶垂直地域分异也不相同,判断其中所处纬度最高的是()4.亚洲东部地区,从中南半岛到白令海峡,自然植被分布顺序,正确的是()①落叶阔叶林带②苔原带③常绿阔叶林带④雨林和季雨林带⑤针叶林A.②—⑤—①—③一④ B.④—③—①—②—⑤C.③—④—①—⑤—② D.④—③—①—⑤—②5.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杆,加速有机质的还田速度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D.江南丘陵地区使用石灰等物质,中和土壤酸度6.下列四副图示中,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读天山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7—8题:7.天山北坡比南坡积雪冰川海拔低的原因是()A.北坡是阳坡 B.南坡是阴坡C.北坡是迎风坡 D..南坡是迎风坡8.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到()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荒漠草原 D.山地草甸草原图2—5—12表示的是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9-12题。
1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主讲教师: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表现: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 统一的 ,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其他各个要素 的演化。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 ” 某一自然地理 要素的变化
其他要素 的改变 整个地理环境 状态的改变
案例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过程是地貌、 汉代的黄土高原,草肥水 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 美、山青水秀。自唐代以后, 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这种 大兴土木、连年战争,森林 统一变化形成的,说明自然地 理各要素相互作用引发的发展 植被被大量砍伐,土壤受流 演化具有整体性。 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 表面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 降,植被生长慢,气候变得 干旱,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 沟谷,沟谷不断加深扩大, 最终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案例一: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及产生的影响 大量使用矿 物燃料 砍伐森林 植 被
大气 co2 增 多
气 温 升 高
大 气
气 候 变 暖
冰川 融化 海水 膨胀 水
海 平 面 上 升
淹没 沿海 低地 地貌
全球降水、干湿状况变化 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改 善 生 态 环 境
净化 空气
涵养 水源
浮尘、扬沙天 气增加
水旱灾害增加 沟谷纵横、风 化加速 水土流失加剧
保持水土
补充土壤 有机质
腐殖质减少
生 态 环 境 恶 化
森林 面积 锐减
多人 工林 或天 然次 生林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案例四: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五单元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
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教师精讲]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
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
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D 生物要素具有平衡功能
8 热带雨林地区进行毁林造田,其结果是:
A 局部地区气候得到改善B 淋溶作用减轻,土壤腐殖质增多
C 加速地面径流,,导致对土壤的侵蚀D 获得肥沃的耕地,符合可持续发展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9—10题。
解析: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分解作用是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化合作用是把矿物质合成有机物质。
(2)土高原土质疏松,且夏季多暴雨,加上植被破坏,易产生水土流失。
答案: (1) C(2)C
典题2、据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气候要素
。
13、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1 东北地区的黑土原本非常肥沃,但由于长期以来重利用、少养护,肥力下降。
材料2 华北地区春旱严重,蒸发旺盛,使地下水中的盐分大量积聚到地表,形成大面积的盐碱化土壤。
材料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退化,甚至沙化。
(1)人类对土壤的耕作和经营,是否会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请说明理由。
近五十年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锐减,湖泊小时了1000多个。据此回答2—3题:
2 湖泊面积大量减少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A 加剧长江洪涝灾害B 生物物种减少C 加剧土壤盐碱化D 湖泊环境容量增大
3 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措施有:
A 扩大水田面积B 退耕还湖C 加强中上游堤防 D 禁止在长江采沙
(2)泥沙淤积造成的湖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依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明)该问题主要与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而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河、山应当综合治理。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

知识点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 到了元古代,有机体开始参与沉积岩的形成过 程。 (细菌和藻类等有机体 )
❖ 总之,组成岩石圈的岩石,随着自然地理环境 发展而不断地进化,由原来火成岩占优势的单 调圈层逐渐演化成具有种类繁多的岩石组成的 圈层。尤其是沉积岩层的出现更标志着岩石圈 发展的高级阶段,因为它是自然地理环境各圈 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具有方向性。
(1)地球的发展和它的起源有 直接关系3-1
❖ 大多数人相信地球是由固体的冷物质积 聚而成的。
❖ 在积聚过程中,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蜕变 放热,以及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不断使 地球增温。地球热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就 可以使地球内部的物质由刚性改变为可 塑性,从而为重力分异创造了有利条件。
(1)地球的发展和它的起源有直 接关系3-2
时间的推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到了距 今19—10亿年前,它在大气组成中取得优势地位, 从而使原始大气转变成二氧化碳大气。
3.现代大气2-1
❖ 由于生物继续发展,尤其是陆生植物大量出现,光 合作用广泛而持续进行,氧气不断从二氧化碳中分 解出来,使得大气中的氧越来越多,而二氧化碳逐 渐稀释,有人推测,大气中的游离氧在距今30亿年 前约为现代游离氧水平的0.1%,20亿年前增加到 1%,10亿年前增加到10%,此后,大气中的游离 氧又经过多次变动,然后达到现代的水平。大气中 氧含量的增加导致了一个对生物进化极有意义的事 件,那就是大气臭氧层的出现。
三、水圈发展的方向性3-1
❖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以结晶水 的形式贮存于地球内部。后来地内温度逐渐升高, 结晶水转化为水汽,这些水汽通过火山活动等方式 逸出地表。
高中地理必修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两幅漫画各反映了什么?
现代“女娲”补天
全球变暖
臭氧层空洞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孕育
人
改造
活动:请你谈谈人与环境是什么关系。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造成自然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 不利的方面。
太古代 • • • • • • • 海陆分布: 小块陆地散布海洋中 地壳运动: 火山活动频繁 生物进化: 最低等原始生命体 矿产:铁
34亿年前的古细胞化石
元古代
海陆分布:大部分为海洋,陆地面积增大 地壳运动:剧烈 生物进化:浮游动物;藻类植物
古生代
• 海陆分布:亚欧、北美大陆雏 形基本形成 • 地壳运动:升降剧烈 • 动物进化: • 早—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 中—脊椎动物(鱼类) 晚—两栖类 • 植物进化:蕨类植座
完成课本第67页活动题
动物界 植物界
爬行动物时代 鱼类时代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1 2
3 4 5
1
2
陆上孢子植物时代
被子植物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 海生藻类时代
人类时代
3
4
6 7
哺乳动物时代
两栖动物时代
代 新生代 中生代
纪 第四纪 第三纪 白垩纪
距今年代(亿年) 0.03~0.02 0.7 1.4
酸雨
酸性气体增多 燃烧矿物燃料排 放出二氧化硫、 氧化氮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遵循 自然规律 人类活动违背 自然规律
人地和谐
人地矛盾
课堂练习
自然地理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
读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循环示意图,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
入到空方框内,使系统成立(每一字母限填一次)
A 、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B、耕作技术、方式落后
C、人均耕地减少
D、燃料需求增加
E、植被破坏
F、需要更多劳动力
G、增产增收无望
H、粮食短缺
人口增长 生产力低
①C ②D
③H ④G ⑤B
⑥F
毁林开荒
⑦E
⑧A
土地退化
自然地理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要素的统一演化 过程
自然地理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
思考 回答
1、本景观图反映的是 我国哪个地区的自然地 理环境?
黄土高原地区 2、该地区主要的地貌 特征是怎样的?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形成该特征的原因 是什么?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地理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
水
土
流 植 被失 破 坏严
雨林面积 不断减少
大气CO2 含量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 淹没沿海低地
两极冰川融化
自然地理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 案例四 东北森林砍伐导致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恶性变化
1 4
2
3
55
请在方框内填上合适的选项
森林植被破坏
大气湿度下降 气候变干 农业生产受损 黑土肥力下降
地表蓄水能力下降 地表径流增加 洪涝灾害增加 土壤冲刷加剧 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地理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
经过a
b
c
d
e五个
阶段的演化,地形、气候、生物、土壤、和水文都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
地形:湖泊变成了陆地
气候:湿润变得干燥ຫໍສະໝຸດ 生物:水生生物变成了陆生生物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演化具有统一性

生物 在地 理环 境形 成与 演化 中的 作用
?
对大气圈的改造?
对水圈的改造? 对岩石圈的改造? 对地球面貌和地理环境 的改变
说一说 (1)图中有哪几种 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 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 间是如何传递的?
新 生产功能
含义
请
功 能
举 例 说
平衡功能
含义
明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 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D
“一山不能容二虎”反映了地理环境所具备的
A 生产功能 B 消费功能 C 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解析:一定范围山林生态系统中老虎的生长 繁殖都要受到食物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老虎 和其他各物种的数量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动态 平衡,各物种在一定时期基本恒定,老虎也 是这样。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演化具有统一性?
干气旱候
发肥土育力壤差低 风地蚀地貌貌
生少物数(耐植被) 旱植物
热带雨林 的破坏
C DA B
A、冰川融化 B、海平面上升 C、二氧化碳增加 D、气候变化
试以东北森林 变化为例,说明单个 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 整体变化的影响?
东北森林的例子
寒温 带针 叶林
温带 针阔 混交 林
净化
改 空气
善 涵养 生 水源
有 机 物
水
尘埃 降水、风能
相互制约
岩石
相互渗透”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水循环 地质循环
大气循环
生物循环
正是由于它们的存 在,才把地理环境 各组成成分融合成 自然综合体,构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的含义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 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 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 联系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解决问题。
思考
• 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知识点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型 循环目的
土壤 、地貌等 气侯、水文、 生物 、 水循环、 生物 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进行物质迁移和 能量 交换
循环结果
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 相互联系 的整体
知识点二
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 的演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 全身 ”。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练一练
读图,根据图中信息完成3~4题。
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 根本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六个字来理解记忆,即 “关联性”、“制约性”。关联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 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就是指某一要 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以及一个 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气候 ( )
形成潮湿 的泥质滩地
是红树植物和候 鸟珍禽以及海洋 生物的栖息地
整体性表现 环境 要素 气候 热量、水分来自于地面,地面性质(地貌)直 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水文 各种水体间存在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 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交换,水文是各 地理要素影响的综合表现 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 风、地下水等影响 植被 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影响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 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因素及时间因素综合 作用的产物
练一练
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码①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是 (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D.矿物养分的富集 过程
2.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 要原因是( ) A.针叶林广布,枯枝落叶丰富 B.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C.降水稀少,有机质淋失少 D.多沼泽,水生生物多
感受高考题(校本教材109页)
一、选择题: (2011年高考广东卷)1、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 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 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 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2010年上海秋季文综)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 影响,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 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 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地区之间、圈层
之间的物质交换、 能量传输
谢 谢 大 家!
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 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 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 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 景观发生了变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 理 环 境 各 要 素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目标导学]
1.掌握各个自然地理要素在三大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吗?
案例1:
撒哈拉沙漠 (受副热带 高压带及信 风带控制)
气候( )、 降水稀 少 外力中(
地表水(
)作用显著
)
大片 ( )
地表(
)稀少
案例2:
人类乱 砍滥伐
热带( ) 遭到破坏
( ( )稀少
)流失
全球气 候变化
生态 环境 失调
案例3:
深圳红 树林(位 于亚热带 海岸)
水循环 ①使水体不断更 新,维持全球水 的动态平衡;②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①促进自然界
物质和化学元
①形成了丰富的
矿产资源;②改
缓解不同纬度热
意义 量收支不平衡的 矛盾;③海陆间
素的迁移运动,变了地表形态, 能量的流动、 转化;②联系 塑造了各种自然 景观;③实现了
自然地理环境 联系的主要纽带, 中的有机界和 不断塑造地表形 无机界 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