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结构方案的创新设计

合集下载

第七章设计的评价与交流复习学历案-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必修《技术与设计1》

第七章设计的评价与交流复习学历案-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必修《技术与设计1》

第七章设计的评价与交流【课标要求】1.阐述技术试验的意义、特点,结合技术作品的设计与评价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写出技术试验报告,并体验技术探究、技术革新活动的乐趣。

2.从技术的功用性、可靠性、创新性和文化性以及专利保护等角度对作品(产品)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整体评价,写出评价报告,并形成初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通过技术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培养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思维品质。

【单元目标】1.了解技术试验的特点和类型,理解技术试验的重要性。

2.了解技术试验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

3.培养学生的核心技术素养及科学严谨的技术责任感。

4.掌握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基本方法,理解设计评价的重要作用。

5.初步掌握功能性、美观性、人机适用性等几种优化设计的途径和方法。

6.能综合运用评价手段对设计产品提出改进建议,形成优化方案。

7.知道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作用和一般结构。

8.知道产品维护的重要性,了解产品维护的一般方法。

9.能根据设计要求编写简单的产品使用说明书。

10.树立“质量、诚信为本”的意识。

【单元知识结构】【设计说明】本章所涉及的技术试验、设计方案的优化及产品的使用和维护等内容,是技术设计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与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紧密联系,引领学生经历技术设计的完整过程。

本章主要是通过对产品讲行技术测试,取得反馈信息,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对已有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优化方案或者更换方案,以获得最佳设计效果;确定最终设计方案并制作出成品,最后撰写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技术的表达与交流,让用户了解产品特性,正确安全地使用产品,并了解产品常用的维护方法和服务途径,最终达到设计的最佳目标——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

本章学习内容与设计目标的实现、设计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蕴含了形成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工程思维核心素养的教育内容。

第七章TRIZ理论与方法

第七章TRIZ理论与方法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G. S. Altshuller)在1946年创 立的。Altshuller发现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创新和 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是有规 律可循的。在他的领导下,TRIZ的研究团体,分析了世界近250 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 式,建立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 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 理论体系。
最终理想解(IFR)有四个特点: 1、保持了原系统的优点; 2、消除了原系统的不足; 3、没有使系统变得更复杂; 4、没有引入新的缺陷等。
40个发明原理
TRIZ中最重要的、具有普遍用途的40个发明原理
1、分割;2、抽取;3、局部质量;4、非对称;5、合并;6、 普遍性;7、嵌套;8、配重;9、预先反作用;10、预先作用; 11、预先应急措施;12、等势原则;13、逆向思维;14、曲面 化;15、动态化;16、不足或超额行动;17、一维变多维;18、 机械振动;19、周期性动作;20、有效作用的连续性;21、紧 急行动;22、变害为利;23、反馈;24、中介物;25、自服务; 26、复制;27、一次性用品;28、机械系统的替代;29、气体 与液压结构;30、柔性外壳和薄膜;31、多孔材料;32、改变 颜色;33、同质性;34、抛弃与再生;35、物理/化学状态变化; 36、相变;37、热膨胀;38、加速氧化;39、惰性环境;40、 复合材料等。
TRIZ的不足和发展
2003矛盾矩阵表增加了37个发明原理,9个工程参数。
TRIZ的不足和发展
1.仍依赖个人能力与经验 TRIZ理论认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可由如下公式描述: S=Pc×Pkn×(1+M)×(1+T) 其中:S-成功的设计;Pc-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Pkn-领域知识的水 平与经验;M-TRIZ方法论与哲学思想的运用;T-TRIZ工具的运用。 在公式中,Pc和Pkn 都与领域知识有关。 2. TRIZ法采用一整套独特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人们要经过一定的学 习和培训,才能掌握TRIZ法。 3.通用工程参数、标准解和发明原理仍不够完备。

管理学习题(含答案)创新

管理学习题(含答案)创新

第七章创新职能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项不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

A.组织 B .领导 C .控制 D .创新2.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创新分为()。

A.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 B .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C.局部创新与整体创新 D .系统初建期的创新与运行中的创新3.最先给出创新的定义的人是()。

A.约瑟夫·熊彼特 B.罗纳德·科斯C.哈罗德·孔茨 D.彼得·德鲁克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创新活动的是()。

A.设备的更新改造 B .产品的开发C.质量的检验 D .工艺的改进5.制度创新需要从()角度来分析企业系统中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A.社会经济 B.技术 C.社会变化 D.组织结构6.不断寻找机会,通过创新满足需要,赋予资源以生产财富能力的人称为()。

A.开创者 B .企业家 C.企业家精神 D.领导者7.经营制度的创新方向是()。

A.寻求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个人所有”与“共同共有”的最适度组合B.不断地追求和实现报酬与贡献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C.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D.不断寻求企业生产资料最有效利用的方式8 .在特定时期内对某一社会经济系统(组织)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下述内容:(1)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协调各部分的关系,使他们的工作相互衔接、平衡地运行(2)制定并选择可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3)注视内外条件的变化,寻找并利用变革的机会,计划并组织实施系统的变革和发展(4)分解目标活动,据此设计系统所需要的职务、岗位,并加以组合,规定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形成一定的系统结构(5)检查和控制各部门的工作,纠正实际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使之符合预定的要求(6)根据各岗位的工作要求,招聘和调配工作人员(7)确立系统的目标,即人们从事某项活动希望达到的状况和水平(8)发布工作指令,组织供应各环节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信息条件,使系统运行起来上述活动正确的逻辑顺序是()。

管理学习题(含答案)创新

管理学习题(含答案)创新

第七章创新职能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项不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

A.组织 B .领导 C .控制 D .创新2.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创新分为()。

A.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 B .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C.局部创新与整体创新 D .系统初建期的创新与运行中的创新3.最先给出创新的定义的人是()。

A.约瑟夫·熊彼特 B.罗纳德·科斯C.哈罗德·孔茨 D.彼得·德鲁克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创新活动的是()。

A.设备的更新改造 B .产品的开发C.质量的检验 D .工艺的改进5.制度创新需要从()角度来分析企业系统中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A.社会经济 B.技术 C.社会变化 D.组织结构6.不断寻找机会,通过创新满足需要,赋予资源以生产财富能力的人称为()。

A.开创者 B .企业家 C.企业家精神 D.领导者7.经营制度的创新方向是()。

A.寻求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个人所有”与“共同共有”的最适度组合B.不断地追求和实现报酬与贡献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C.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D.不断寻求企业生产资料最有效利用的方式8 .在特定时期内对某一社会经济系统(组织)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下述内容:(1)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协调各部分的关系,使他们的工作相互衔接、平衡地运行(2)制定并选择可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3)注视内外条件的变化,寻找并利用变革的机会,计划并组织实施系统的变革和发展(4)分解目标活动,据此设计系统所需要的职务、岗位,并加以组合,规定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形成一定的系统结构(5)检查和控制各部门的工作,纠正实际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使之符合预定的要求(6)根据各岗位的工作要求,招聘和调配工作人员(7)确立系统的目标,即人们从事某项活动希望达到的状况和水平(8)发布工作指令,组织供应各环节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信息条件,使系统运行起来上述活动正确的逻辑顺序是()。

《战略管理教程》第七章

《战略管理教程》第七章

第七章战略实施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战略实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以及组织结构、资源配置、领导者、信息系统、企业文化等因素构成的支持系统在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和匹配关系。

本章重点:1、战略实施的模式2、战略和组织机构的关系3、战略实施与组织结构的选择4、战略实施与资源的关系5、信息系统在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性6、战略实施与企业文化的关系7、战略实施与文化关系的管理8、企业文化的再造9、战略领导者的素质本章难点:1、战略实施的模式2、战略和组织机构的关系3、组织结构的战略创新4、企业战略资源配置5、战略实施中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6、战略实施与企业文化的关系7、战略实施与文化关系的管理8、企业文化的再造9、战略领导者的行为模式第一节战略实施的原则与模式一、战略实施的基本原则:权变原则权变原则要求我们不只是笼统地提出战略需要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还应对可能发生的特定变化及其对企业战略实施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应变方案都要有足够的了解和准备,从而具备足够的应变能力。

二、战略实施的支持系统在企业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着战略转化为行动,这些因素构成了战略实施的支持系统。

这些因素包括组织结构、资源配置、企业文化、信息系统、控制激励制度和各级领导等。

这些因素并非各自孤立发挥作用,而是相互联系地综合起来对战略实施发挥作用。

三、战略实施的模式(一)指挥型:特点是企业总经理考虑的是如何制定一个最佳战略的问题。

1、企业采用指挥型战略的条件(1)总经理拥有较高的权威(2)战略比较容易实施(3)有准确快速的信息系统(4)规划人员客观公正2、这种模式的缺点:战略制定者(高层管理者)与执行者(低层管理者)分开导致下层管理者缺少执行战略的动力和创造精神,甚至会拒绝执行战略。

(二)变革型:与指挥型模式相反,在变革型模式中企业总经理考虑的主要是如何实施企业战略。

他要为有效的实施战略而设计适当的行政管理系统。

(三)合作型:在这种模式中,企业总经理考虑的是如何让其他高层管理者同他一起共同实施战略。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2. 掌握人因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了解人体生理和心理特点;3. 了解人因工程学在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和提高工作效率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人因工程学原理分析实际案例,提出改进方案;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设计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会使用人因工程学相关工具和软件,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人因工程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人因工程学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关注弱势群体,提高对人类福祉的关爱。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人因工程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但可能对人因工程学概念较为陌生。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引言部分:介绍人因工程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使学生对人因工程学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章节:第一章 引言2. 人体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探讨心理特点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人体生理和心理特点3. 人-机-环境系统:讲解人、机器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阐述人因工程学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三章 人-机-环境系统4. 人因工程学原理与应用:介绍人因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四章 人因工程学原理与应用5. 设计原则与实践:讲解人因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原则,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南京理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南京理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南京理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学习并运用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如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等,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任务;3.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制作和测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机械设计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进行机械零件的绘制和装配;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项目实践,学会与团队成员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有创意的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习动力;2. 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机械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价值;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本课程结合南京理工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针对高年级学生已具备的相关知识基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工程师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要求和原则,以及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设计概述- 内容:机械设计的基本任务、设计过程与设计方法。

2. 机械零件设计:学习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如轴、齿轮、轴承、联轴器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章 机械零件设计- 内容:各类机械零件的结构特点、设计计算和选用。

3. 机械制图与CAD软件应用: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运用CAD软件进行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机械制图与CAD技术- 内容:制图规范、CAD软件操作技巧、二维和三维绘图。

4. 机械设计实践:结合实际项目,完成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到制作和测试的完整设计过程。

第七章 反求工程与创新设计

第七章 反求工程与创新设计

六、关键零件的反求设计与创新
LOGO
因为机械是可见的实物,容易仿造,所以任何机器中都 会有一些关键零件,也就是生产商要控制的技术。这些零件
是反求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进行反求设计时,要找出这些
关键零件。 对机械中关键零件的反求成功,技术上就有突破,就会 有创新。不同的机械设备,其关键零件不同。关键零件的确 定,要视具体情况。一般情况下,关键零件的反求都需要较
LOGO
测绘时要基本按比例画出零件草图,然后标注测量尺寸。


2)关键零件的尺寸要进行多次测量。
3)对功能性尺寸要测量到小数点后三位数字,没有公差 的非功能性尺寸,仅测量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字即可。 4)测量具有复杂形面的零件时,要边测量、边画放大图, 及时修正测量结果。

5)不能直接测量到的尺寸,要根据产品性能、技术要求、
采用基轴制:
基本尺寸-轴的实测值≤1/2轴公差(IT11级)
实测值是知道的,基本尺寸可以计算出来,故二者的差值 是可求的,并由二者的差值查阅公差表。根据基本尺寸,选择 配合精度,按二者差值小于或等于所对应公差的一半的原则, 最后决定出公差的精度等级和对应的公差值。
2.形位公差的反求设计
LOGO
根据对样机的实测Leabharlann 果选择形位公差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LOGO
化学成分分析法
微探针分析法
2.材料的组织结构分析
LOGO
材料的组织结构分析是指材料的宏观组织结构和微 观组织结构。进行材料的宏观组织结构分析时,可用放
大镜观察材料的晶粒大小、淬火硬层的分布、缩孔的缺
陷等情况。利用显微镜可观察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
3.材料的工艺分析
LOGO
材料的工艺分析是指材料的成形方法。铸造、锻压、 挤压、烧结、焊接、机加工以及热处理等是最常见的工

《从零到卓越——创新与创业导论》第七章

《从零到卓越——创新与创业导论》第七章
21
二、创业计划书的基本结构
3.2 .2 扉页
第三节
撰写与评价创业计划书
扉页主要由上、下两部分内容构成:上半部分提出保密要求或展示创业者或创业项目的 情况简介,以便阅读者对项目进行初步了解,这些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或删 除,有时也可省略不写;下半部分写明创业者的联系方式,如团队名称、地址、网址、邮编、 负责人或联系人的姓名、电话、传真等信息,以便阅读者(投资者、合作者)核实情况并及 时与创业者取得联系。
摘要是对整个创业计划书做出的精华式的总结,所以通常在计划书的主体完成后编写。 一份出色的摘要应简短而精练,1~2页纸即可。
24
二、创业计划书的基本结构
3.2 .3 正文
第三节
撰写与评价创业计划书
2)主体
主体是对摘要的具体展开。为了让读者一目了然,一般采取章节式、标题式的方式逐一描述。主 体的内容具体包括企业介绍、市场分析、组织结构介绍、前景预测、营销策略描述、生产计划展示、 财务规划和风险分析等。 3)结论
封面也称“标题页”,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 (1)编号。 (2)保密等级:秘密(机密、绝密)。 (3)标题:×××公司(或×××项目)商业计划书。 (4)落款:公司名称。 (5)时间:××××年××月××日。 其中,标题应该体现核心主题,使人一目了然;保密等级
表明商业项目的保密程度;编号体现档案管理水平。
类比是指通过比较不同产 品或服务的优缺点,从中 发现问题,提出想法。
分解是把想法进行划分和 进行具体化的工作。在分 解阶段,使用较多的方式 是提出假设。
5
二、 研讨创业构想
1 对创业构想进行论证
第一节
产生与研讨创业构想
有了初步创业构想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其进行谨慎认证。认证时常用的方法是市场调查。

机构创新设计实例

机构创新设计实例
如果将长度等于kc2的一个构件ed连接于导引杆b0d上,并将一个长度为=c0c2的构件ek接于k、e两点,就形成了平行四边形c2ked,则构件ek相对于构件b0d的运动与kc2相对于构件c0c2运动相同,于是,铰链点e描绘的曲线ke与连杆点k的连杆曲线kk相同,因此,所得到的图7-6b所示的机构将引导互k杆作精确平行于自身的运动。由于这个被平行导引的构件de可以用三个四杆机构的六个导引杆中任一个相连,所以总共有六个机构能够将一个导引杆沿着同一条连杆曲线作平行导引。平面导引六重实现为综合平面导引机构创造厂条件。
利用机械设计方法学基本原理将联轴器的主要分功能作为可变元素,运用各种创造技法对可变元素进行变化,列出形态矩阵表,从表中组合,获得新方案。确定元素为:a-联接功能;b-传递功能;c-补偿调节功能,运用智力激励法、相似类比法等创造技法,对可变元素进行变化,分析如下
①实现联接的作用效应有形联接、力联接、化学分子联接等。联接性质:刚性、弹性。
平面导引机构:是一种在参考平面上引导一个物体颠序通过给定位置的装置。当采用连 杆机构作导引机构时,连杆一般用作导引杆,常要求连杆相对机架作导引。
图7-5 描绘相同连杆曲线的两个六杆机构
下面应用罗伯持——契贝谢夫定理,在求解图7-5a所示描绘相同连杆曲线的六杆机构的基础上.分析六杆导引机构。如图7-6所示,因为b0bl和c0c2的交角b1b0d=角b3kc3,因此平行于c0c2的等长的导向杆b0d与b0bl固联,于是产生了与连秆三角形a1b1k相似的三副件b0bld。
1.连杆点k位于连杆两铰链连线上的同迹连杆机构
图形缩放原理如下图7-1a所示为一平行四边形机构,由平行四边形obkd与机架在o点铰接而成。a点为bk杆延长线上的一点。连接ao得交点c。当a点沿任意给定轨迹运动时,c点将给出与a点相似但缩小了的轨迹。⑴ao除以co与ab除以kb的值是相等的为常数m(射线定理)。⑵当此四边形作为一刚体绕o转动一角度时,a点转到a',按射线定理有aa'与cc'的比值与ao与co的比例等于常数m。a点的一切运动都是这两部分运动的合成。因此c点的运动是以缩小的比例模拟a点的运动,反之亦然。

服装设计创新思路与方案

服装设计创新思路与方案

服装设计创新思路与方案第一章创新思维与方法 (2)1.1 创新思维的培养 (2)1.1.1 开阔视野 (2)1.1.2 跨界学习 (2)1.1.3 激发好奇心 (2)1.1.4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1.2 创新方法的应用 (2)1.2.1 头脑风暴法 (2)1.2.2 逆向思维法 (3)1.2.3 创新矩阵法 (3)1.2.4 设计思维法 (3)1.2.5 实验法 (3)第二章趋势分析与预测 (3)2.1 时尚趋势分析 (3)2.2 市场趋势预测 (4)第三章设计理念与风格 (4)3.1 设计理念的形成 (4)3.2 设计风格的塑造 (5)第四章材料创新与应用 (5)4.1 新型材料介绍 (5)4.2 材料创新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6)第五章色彩搭配与运用 (6)5.1 色彩搭配原理 (6)5.2 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7)第六章结构设计创新 (7)6.1 结构设计原理 (7)6.2 创新结构设计方法 (8)第七章细节设计创新 (9)7.1 细节设计要点 (9)7.2 创新细节设计技巧 (9)第八章配饰设计与搭配 (10)8.1 配饰设计原则 (10)8.2 配饰搭配技巧 (10)第九章个性化定制设计 (11)9.1 定制设计需求分析 (11)9.2 个性化设计实现方法 (12)第十章绿色环保设计理念 (12)10.1 环保材料的选择 (12)10.2 绿色设计在服装中的应用 (13)第十一章跨界融合与设计 (13)11.1 跨界设计概念 (13)11.2 跨界设计案例分析 (14)第十二章产业发展与推广 (14)12.1 产业现状分析 (14)12.2 产业发展策略与推广方法 (15)第一章创新思维与方法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创新思维与方法则是实现创新的核心动力。

本章将围绕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方法的应用展开讨论。

1.1 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寻求变革的思维方式。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四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四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四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机械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力学分析等;2. 了解机械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设计理念,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掌握机械设计课程中所涉及的公式、图表和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运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绘制和装配,具备一定的机械绘图能力;2. 掌握机械设计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机械设计,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团队协作,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3. 增强学生对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发展。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四版,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机械设计有一定兴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结合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设计概述内容:机械设计的定义、分类及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零件设计内容:机械零件的分类、性能及选用原则;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方法。

3. 教材章节:第三章 机械结构设计内容: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结构设计中常见的连接、传动和支承结构。

4. 教材章节:第四章 机械材料选择内容:常用机械材料的性能及选用原则;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5. 教材章节:第五章 力学分析内容:力学基本概念;机械零件受力分析及计算方法。

6. 教材章节:第六章 机械设计实验内容:机械设计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实验设备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教案及记录

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教案及记录

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教案及记录第一章: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概述1.1 活动背景介绍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的背景,包括活动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

1.2 活动目标明确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的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1.3 活动对象确定活动的对象,即适合参加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的学生群体,如对科技创新有兴趣的学生、科技竞赛参与者等。

1.4 活动组织结构介绍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的组织结构,包括活动负责人、指导老师、参与者等角色。

第二章:科技创新社团活动计划2.1 活动时间安排制定详细的活动时间表,包括活动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等。

2.2 活动地点确定活动的地点,包括活动的主要场所、实验室、会议室等。

2.3 活动内容安排规划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讲座、项目研究、团队讨论、作品展示等环节。

2.4 活动资源准备列出活动所需的资源,包括书籍、设备、材料、软件等,并负责资源的准备和分配。

第三章: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实施3.1 活动宣传与招募制定活动宣传方案,包括海报、宣传册、社交媒体等宣传渠道,并进行活动的招募工作。

3.2 活动启动与分组举行活动启动会议,介绍活动目标和安排,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背景进行分组。

3.3 活动指导与培训组织专业老师或行业专家进行活动指导与培训,帮助学生掌握科技创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4 活动进展与监督定期组织活动进展会议,监督各小组的工作进展,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第四章: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成果展示与评价4.1 作品展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新成果,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4.2 评价与反馈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创新作品进行评价,并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4.3 优秀作品选拔与推荐选拔优秀作品参加相关科技竞赛或展览,并推荐给学校或社会组织,增加学生的曝光和机会。

第五章: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总结与反思5.1 活动总结会议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总结会议,回顾活动的整个过程,分享经验与教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结构设计
• 一、弹性结构 • 零部件联结多用运动副连接,运动形式越 复杂,需要的运动副越多,机器越复杂。 • 而弹性结构设计方法不用运动副构成零部 件的连接,而是通过弹性变形构成连接, 由于省去了运动副,结构更简单,体积更 小,制造安装维护都方便。
• 二、快动联结结构 • 对于经常拆卸的零部件,不但要求联结可 靠,还应拆卸操作方便,并且具有一定的 寿命,尽量减少拆卸中的磨损。
• 基本方法:首先通过对结构设计方案的分 析,得到一般结构设计方案中包含的技术 要素的构成。 • 然后,再分析每一个技术要素的取值范围, 通过对这些技术要素在各自的取值范围内 的充分组合,就可以得到足够多得独立的 设计方案。
• 目的:为设计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设计 方案,使设计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评价,比 较和选择,并进行参数优化。 • 一般机械结构的技术要素:几何形状,零 件之间的联结和零件的材料及热处理方式。
• 仪表摆放在方便认读的位置为标准,水平 80CM视距为最佳认读区域,正负20度范围。 大于正负24度认读时间增加,垂直方向为 水平方向及水平线下15度范围内。 • 重要仪表应摆放在视区中心,相关的仪表 应分组集中摆放,有固定使用顺序的仪表 应按使用顺序摆放。
• 减少操作错误的设计 • 在有多个控制器时,应使操作者准确迅速 地分辨出不同的控制器,这就需要在控制 器形状、尺寸、位置、颜色等方面加以区 分。
联结的变异
• 零件通过联结组成机器 • 通过联结限制零件的某些自由度,保留机 器的功能所必须的自由度,使机器在工作 中能够实现确定形式的运动关系。 • 联结的作用是通过零件的工作表面与其他 零件的相应表面的接触实现的,不同的接 触表面采用不同的联结,所施加的紧固力 不同,从而对零件的自由度形成不同的约 束。
• 有两个人一起出差,其中一个人逛街时看到大街上有一老 妇在卖一只黑色的铁猫。这只铁猫的眼睛很漂亮,经仔细 观察,他发现铁猫眼睛是宝石做成的。于是他不动声色对 老妇说:“能不能只卖一双眼珠。”老妇起初不同意,但 他愿意花整只铁猫的价格。老妇便把猫眼珠取出来卖给了 他。 他回到旅馆,欣喜若狂地对同伴们说,我捡了一个大便宜。 用了很少钱买了两颗宝石。同伴问了前因后果,问他那个 卖铁猫的老妇还在不在?他说那个老妇正等着有人买她的 那只少了眼珠的铁猫。 同伴便取了钱寻找那个老妇去了,一会儿,他把铁猫抱了 回来。他分析这只铁猫肯定价值不菲。于是用锤子往铁猫 身上敲,铁屑掉落后发现铁猫的内质竟然是用黄金铸成的。
功能面的变异
• 机械结构的功能面主要是靠机械零部件的 几何形状及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 系实现的。 • 表面构成形状,一个零件有多个表面,与 其他零部件相接触的表面,与工作介质或 被加工物体相接触的表面为功能面。 • 功能面决定机械功能,是零部件设计的核 心问题。
• 零件几何形状的变异设计主要是功能面的 变异。 • 主要参数有表面的形状,尺寸的大小,表 面数量,位置,顺序等。 • 钉子有平头,钉杆环纹,钉尖锐利,钉头 抛光柱型,可以凹陷入木材,美观,钉杆 倒刺环纹联结可靠。钉杆螺纹型,钉尖鸭 嘴型。
• 减小接触应力 • 高副接触强度和刚度都与接触点的综合曲 率半径有关,设法增加接触点的综合曲率 半径是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措施。
提高精度的设计
• 误差均化 • 在机构中如果有多个联结点同时对一种运 动起限制作用,则运动件的运动误差决定 于各联结点的综合影响,其运动精度高于 一个联结点的限制作用,如螺纹。
7.3 结构的宜人性设计
• 国外统计数据显示,58%-70%的生产事 故都是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人的因素造成的。 • 因此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因素 来开发产品
适合人的生理特点的结构设计
• 人体的几何因素。 • 身高、体形、肢体尺寸及比例等,因性别 和人种不同,1994年俄国一名宇航员超过 美国标准只好换人,使计划受阻。
• 1、减少疲劳的设计 • 静态肌肉施力状态,操作人员长时间保持 某一种姿态时,身体的某些肌肉长期处于 收缩状态,压缩血管使血流受阻,不能为 肌肉提供足够的氧,肌肉的这种工作状态 为静态施力。 • 能量消耗,以卧姿为能量基准,则坐姿能 耗增加3%-5%站8%-10%弯腰50%- 60%跪30%-40%
载荷分担
载荷平衡
• 减小应力集中 • 应力集中是影响承受交变应力的结构承载 能力的重要因素,应设法缓解应力集中。 • 零件截面形状的变化越突然,应力集中就 越严重。结构设计中应尽力避免使结构受 力较大的零件形状突然变化。
• 由于结构定位等功能的需要,在绝大部分 结构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结构尺寸及形状 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引起应力集中,应 避免多种应力源集中。
• 机械结构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设计问题 的多解性。 • 机械结构设计的任务是在众多的可行结构 方案中寻求较好的或最好的方案。
7.1 结构方案的变异设计
• 就是从一个已知的可行结构方案出发,通过变换 得到大量的可行方案,通过对这些方案参数的优 化,得到多个局部最优解,再进行比较分析,得 到较优解或全局最优解。 • 目的要求满足设计要求的独立的设计方案,以便 对其进行参数优化设计,通过变异设计所得到的 独立的设计方案数量越多,覆盖的范围越广泛, 通过优化得到全局最优解的可能性就越大。
• 跪姿:消耗能量大,尽量不采用,但有时 装配低部位零件,擦洗设备,擦洗地板, 取物等必须用 • 卧姿:在军事行动,修理汽车等场合采用。
• 设计操作机器原则:首先选择操作姿态 (优先选择坐姿)操纵力的施加方向应选 择易于发力的方向,施力方式应避免长时 间保持一种姿态,当操作者必须以不平衡 姿态操作时,应为操作者设置辅助支撑物。
• 人的持久性 • 人长久工作,特别是以固定的姿势作固定 的动作时,肢体感观和大脑都会产生生理 和心理性疲劳,出现如:体力下降,睡意 上升,注意失控,思维迟钝,工作意识衰 退等现象,要经过一段时间休息才能恢复, (设计自动化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人的环境承受力 • 适应环境的能力有限,对温度、光亮、声 响、振动、冲击、有害气体承受能力差, 应设计考虑保护,高温生产线隔热控制舱, 点焊光设置遮挡,太空服等。
• 2、方便加工 • 切削加工所要求形成的几何表面的数量, 种类越多,加工所需要的工作量就越大, 结构设计中,尽量减少加工表面的数量和 种类是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 • 设计中如果为加工过程创造条件,使得某 些加工过程可以成组进行,将会明显地提 高加工工作效率。
• 3、简化装配、调整和拆卸 • 装配易于保证精度,易于识别安装,装配 的独立性 • 易损件应便于更换并预留更换空间。
• 设计者要充分地了解所选材料的力学性能, 加工性能,使用成本等信息。 • 塑料强度刚度低易老化,作连接件的避免 尖角,优先使用圆形或梯形螺纹。 • 链条冲击加橡胶垫
7.2 提高性能的设计
• 性能参数:强度,刚度,精度,工艺性 • 一、提高强度刚度的设计 • 正确的设计可以减小单位载荷所引起的材 料应力与变形量,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 在外载荷不变的其情况下,降低机构受力 是提高强度和刚度的有效措施。
• 劳动强度 • 短期爆发力与长期负荷能力的差异是很大 的劳动强度反映人在 一个完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劳动过程 中平均体力或脑力消耗,通常用心率搏出 量,需氧量等指标来衡量。 • 搏出量为每次搏动从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 血量。
• • • • •
正常人心率60-100次/分安静状态 100-125中等强度 125-150强劳动 175以上极强劳动 根据以上生理特点设计我们的结构。
人的主要作业姿态选择参考
• 坐姿:持续时间长的工作,应尽可能坐着 工作 • 精确细致的工作 • 需要手足并用的作业
• 立姿:经常改变体位的超作。 • 控制器分布面广,手足需作较大幅度的活 动 • 没有容膝空间的设备旁 • 需要较大力气的作业,站着容易使劲 • 当作业显得单调时,立姿可以适当走动。
适合人的心理特点的结构设计
• 1、减少观察错误的设计 • 人的作用主要是对机械系统的工作状态进 行调节,正确的调节来源于正确地观察和 了解判断,应能及时正确全面地了解机器 的运转状态。 • 状态的观察主要是通过显示仪表等视觉显 示器实现的。
• 因此显示仪表的设计中应使操作者方便观 察,观察后容易正确地理解仪表显示的内 容(这样应正确地选择仪表的显示形态, 仪表的刻度分布,仪表的摆放位置以及多 个仪表的组合实现。应符合操作者的认读 习惯,顺时针,从左到右,从下向上增加。
• 销联结,平键联结,半圆键,花键,切向 键,成形连接,楔键,顶丝,过盈等。
支撑的变异
• 支撑的变异设计包括支点位置变异和支点 轴承的种类及其组合的变异。 • 两支撑 • 两轴承支撑的组合 • 支点承受轴向载荷的方式。
材料的变异
•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不同的材料 对应不同的加工工艺,结构设计既要根据 功能的要求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材料,又要 根据材料的种类,确定适当的加工工艺, 并根据加工工艺的要求确定适当的结构。
• 设计工作台高度 • 人在静态施力状态下能够持续工作的时间 与施力大小有关。最大能力施力时,供血 几乎中断,只能持续几秒钟,当施力等于 最大施力的15%时,施力时间可持续很长 而不疲劳。 • 等于最大施力的15%时的施力纹静态施力 极限。
• 容易发力的设计 • 手臂发力规律:右手》左手,向下发力》 向上,向内发力》向外,拉力》推力,沿 手臂方向》垂直手臂方向。
• 形状:圆尖方 • 大小:旋钮直径差为12。5毫米,厚度为10 毫米,能够准确分辨。紧急关机按钮一般 大而且红色,拍下就可。 • 位置:垂直间距》130毫米,水平》200毫 米不易出错。 • 控制器的操作应有一定的阻力,有阻力才 有反馈信息,可以提高操作过程的稳定性 和准确性。
• 应考虑控制器与显示器的位置关系,应容 易识别。 • 控制器与相应的显示器尽量靠近,并放置 在显示器下方,或右方,控制器的运动方 向与相应的显示器指针运动方向的关系符 合人的习惯模式,顺时针旋钮仪表数字增 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