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讲义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
民无信不立。” 3.上述材料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明确】民本思想。
4.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哪三个条件?其中哪个最重要?为什么? 【明确】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具备“足食”“足兵”“民信”三个条件, 其中“民信”居首要位置。如果只有兵和食,而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 样的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古义:_这__样__以__后__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产生另一件事情
五、判断下面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 译文:_懂__就__是__懂__,__不__懂__就__是__不__懂__,__这__就__是__聪__明__。__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判断句) 译文:_犯__了__错__误__而__不__改__正__,__这__就__是__错__误__啊__!__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宾语前置) 译文:_严__于__要__求__自__己__,__而__少__要__求__别__人__。 4.其何以行之哉?(宾语前置) 译文:_它__靠__什__么__行__走__呢__?__
【疑难交流群】 【课文图解】
【研讨展示】 1.本课集中反应了孔子生存的大智慧。具体如下表。 【点拨】
课文原句
人生智慧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正视自己的无知,并想方法改变自己的无知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②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 ③小人之过也必文
这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之一,于2013年获得世界马克思经 济学奖。
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髓传承下去,是卫兴华做学问的一项重要使 命。
在多年教学中,他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的教学和阐释,要结合国内外的经济社会实际,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的科学性,且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阅读》第一单元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课稿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阅读》第一单元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课稿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阅读》第一单元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课稿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阅读》第一单元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选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 联系实际,品读选文,感悟人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学习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自己的品性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词、句。

难点:联系实际,品读选文,感悟人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清除疑难字词,初步感知选文内容。

第二课时重在鉴赏品读。

该设计为第二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两小儿辩日》寓言故事导入新课。

二、朗读并试背诵课文,检查预习。

三、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落实段落)2、提出重点词语、句子(可由老师直接摆出来,也可由学生提出)3、尝试翻译(先学生代表翻译,后老师点拨)四、巩固练习:完成《同步解析与测评之当仁,不让于师》5小题二课时:三、品读课文,感悟人生。

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对应下列一个问题,分组讨论,列举相关事例,完成口头小论文。

并请各组代表总结发言。

每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1、选文中1、2则是孔子启示人们面对自己的无知的,其观点是什么?2、选文3、4、5是关于哪个话题的?3、选文8、9、10是孔子关于处理政事的思考,大家能从获得哪些启示呢?4、剩下的6、7、11、12则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其实人们的呢?教师总结1:聪明的人应正视自己的无知,并努力解决问题以减少自己的无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应实事求是,而不能胡乱猜测,妄下结论。

前不久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一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1.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0-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1.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0-人教版

民(人)无信不立
徙木为信 尾生抱柱
徙木为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 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 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
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尾生抱柱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 去,抱梁柱而死。”(《庄子·盗跖》)
课堂总结
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 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 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 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作业
完成本课《创新方案》练习
谢谢
课堂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分享阅读体会。
思考:
1.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实事求是,正视自己的无知是不是就要安于自己的无知呢? 关于这一点,孔子又是怎么说的呢?
君子之过与小人之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
知之为知之 不知网络知
青松 作者:陈毅 元帅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鲁迅先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第三境也。”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君子之过
温家宝总理 2009年10月12日,温家宝总理给新华社总编室发来了 一封更正信,更正信中称:“贵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 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而耻学于师
C解.析君:子例博句学与而A日项参均省为乎使己动用法D,.“左生右”欲,刃使相…如…活; B项,意动用法,以……为耻;C项,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D项,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答案:A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诚信问题?
明确:文章一开始就对诚信问题展开了论述,以“知” 与“不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只有明白“知”与“不知” 的区别才算真正的智慧,紧接着就如何对待过错的问题表达 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说明了君子之过与小人之过的区别,这 些都是诚信的重要内容。这几部分的阐述,表明了孔子对诚 信的基本观点。
(2)巧设譬喻,形象而蕴藉。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斯夫,不舍昼夜!’”用水的流淌不断来比喻人的精神境界 的修养是没有止境的,也说明了人应该抓住每分每秒来不断 地充实自己。这种以比喻来说理的话语在《论语》当中比比 皆是,在学习中要认真体会这种语言风格。
归纳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集反映了孔子生存的大智慧,孔子的很 多观点,诸如:要正视自己的无知,并想方设法改变自己 的无知;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要以诚信为本,取信于人;要坚守自己的志向节操,经得 起各种考验;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等等观点, 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必不得已而去连词,表因果
四、古今异义 1.是知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表肯定 2.足食,足兵 古义:武器装备 今义:军人,军队
五、词类活用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过错
名词作动词,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 (27张PPT)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 (27张PPT)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诲你的知识明 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 态度才是明智的!
启示: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 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人的知识再丰富, 总有不懂的问题。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 不知网络知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无末如之何也已矣!"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一、解题
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 知道,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 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这才是所谓的 “知”。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哲人的思 辨。
二、文本探讨:
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 别从哪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
人,我也拿他也没有办法。"
启示: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 己的无知。遇到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 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勤于思考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 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 而不改正,这就是错误!”
启示: “人非圣贤,孰能无 过?”正视错误很重要,而改正 错误更重要。
高晓松 知错就改是条汉子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 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道: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 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 大人。
角度: 为人处事----境界是自己修炼
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 矣。"
6、_人_无_而_信__,__不_知其_可_也_。大车无 輗 ,小车无軏 ,__其_何_以_行_之_哉_?_。 7、 岁寒,__然_后_知_松_柏_之_后___。 8、 逝者如斯夫,_不_舍_昼_夜__!

高中语文 第1单元《论语》选读 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02

高中语文 第1单元《论语》选读 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02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全部内容。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诲.(huì)女莒父..(Jǔfǔ)(ní)(yuè)彫.(diāo)人皆仰.(yǎnɡ)之人能弘.(hónɡ)道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诲女知之乎(“女”,通“汝")(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3)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不要)(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衰落)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过错误!(2)知错误!(3)信错误!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承接连词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名词用作动词,犯过错)(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形容词用作动词,严格要求)(3)欲速.则不达(形容词用作动词,快速完成)(4)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动用法,使……足够、充足)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 (22张PPT)

《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 (22张PPT)

11.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 柏是最后零落的。”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 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
【启示】
孔子认为:人应像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 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 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 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把有限 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 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 而不改正,这就是错误!”
启示: “人非圣贤,孰能无 过?”正视错误很重要,而改正 错误更重要。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 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注释扫清阅读障碍
过程与方法:通过翻译语句,分析理解文 中透露的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孔子的深层智慧, 体会文中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人生格言
一、解题
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 知道,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 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这才是所谓的 “知”。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哲人的思 辨。
启示: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贪 求小利。做任何事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 则“欲速则不达”。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 “一个人不讲信用,是 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 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 样,那它靠什么行走 呢?”
5、无欲速,无见小利。_欲_速_则_不_达 _,

高中语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新人教版高二《先秦诸子选读》语文

高中语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新人教版高二《先秦诸子选读》语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要点: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1、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6、10、11、12那么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那么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那么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那么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二、疏通12那么语录〔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那么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

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词,"这".弘:扩大、发扬躬:自己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兵:武器岁:时令舍:停止〔3〕翻译12那么语录。

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不懂装懂的吃菱人有个人学识很浅,却又喜欢不懂装懂。

一次,他去人家那儿做客,主人端上一盘菱角。

他不认识这东西,更不知道怎么吃,就随手拿一只连壳一起塞进嘴里嚼起来。

主人忙教他:“别忙,得剥了壳再吃。

〞他不想承认自己的无知,就说:“这谁不知道!我不过是想连壳吃清清火而已!〞主人又问:“这么说,你老家也种菱角?〞这人很神气地回答:“当然啦,我们家乡前山后山种的都是菱角树呢!〞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这两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莒.父(jǔ) 2. ( n í) 3.( yu è) 4. 彫.(di āo) 二、通假字1.是知.也 通智,聪明 2.诲女.知之乎 通汝,你 3.如日月之食.焉 通蚀 4.无.欲速 通毋,不要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通凋,衰落 三、古今异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在动作或情况之后四、一词多义 1.知⎩⎪⎨⎪⎧ ①知.之为知之 知道②孰为汝多知.乎 知识③其无知.,悲不几时 灵魂④绝宾客之知.交情⑤君何以知.燕王 了解⑥其真不知.马也 识别2.过⎩⎪⎨⎪⎧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过错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经过③花过.而采 过去④愿枉车骑过.之 拜访3.文⎩⎪⎨⎪⎧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 掩饰②独其为文.犹可识 文字4.而⎩⎪⎨⎪⎧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连词,表转折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连词,表并列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连词,表假设④必不得已而.去 连词,表因果 5.信⎩⎪⎨⎪⎧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可 名词,信用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相信③信.可乐也 副词,确实④低眉信.手续续弹 副词,随意 五、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过.而能改 过:犯了错误 2.小人之过也必文.文:掩饰(二)使动用法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使……弘扬,使……扩大 2.则远.怨矣 远:使……远,远离 3.足.食,足.兵 足:使……充足 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表判断) 2.是知也(“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于孔子)(省略状语) 2.于斯二者何先(去)(省略动词) (三)宾语前置句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自”作“厚”的宾语,前置) 2.其何以行之哉(疑问代词“何”作“以”的宾语,前置) (四)状语后置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于人”作状语,后置) (五)固定句式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如之何”为固定结构)[课文·译注](1)子曰: “由, 诲 女 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知为不知,不懂就是不懂,⎣⎢⎡⎦⎥⎤诲:教导。

女:通“汝”,你。

之:代词,代教给的内容,道理。

为:是。

是知也。

”这就是聪明。

”⎣⎢⎡⎦⎥⎤这是一个判断句。

是:代词,这。

知:通“智”,智慧,聪明。

(2)子 曰: “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 吾末如之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拿他是何也已矣!”没有办法了!”⎣⎢⎡⎦⎥⎤曰:说,念叨、考虑。

如之何:固定结构,怎么办。

末:无。

也已矣:语气词连词,强化肯定语气。

(3)子曰: “过 而 不 改,孔子说:“犯了错误却不改正错误,⎣⎢⎡⎦⎥⎤过:名词作动词,犯了错误。

而:转折连词,却。

是 谓过矣!”这才是错误啊!”⎣⎢⎡⎦⎥⎤是:指示代词,这。

谓:叫做,称做,是。

过:名词,错误。

(4)子贡曰:“君子之 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子贡说:“君子犯了错误,就好像日食月食:⎣⎢⎡ 君子:品格高尚⎦⎥⎤的人。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食:通“蚀”。

过 也, 人皆 见之; 更 也,犯了错误,人们都看见了;改正错误, 人皆仰之。

”人们都景仰。

”⎣⎢⎡⎦⎥⎤之:代词,代“过”“更”。

更:改正。

仰:景仰。

(5)子夏曰:“小 人 之 过 也 必 文。

”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小人:品格卑下的人。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也:用在句中表停顿。

必:一定。

文:掩饰。

(6)子曰: “人能 弘 道, 非 道 弘人。

”孔子说:“人能使道光大,不是道能使人显耀。

”⎣⎢⎡ 弘:使动用⎦⎥⎤法,使……光大,显耀。

道: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7)子曰: “躬 自 厚 而 薄 责于 人,孔子说:“对自己要求多而严,对别人要求少而宽,则 远 怨 矣!”就能避免怨恨了!”⎣⎢⎡ 躬自:自己,自身。

厚:多而严。

薄:少而宽。

而:连词,表并列。

责:要求。

于:对。

⎦⎥⎤则:就。

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避免。

(8)子夏 为 莒 父 宰, 问子夏担任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向孔子请教施政政。

子曰: “无 欲 速, 无 见 小方面的问题。

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求快,不要只计较小的利。

欲 速 则 不达, 见 小 利 则利益。

做事情贪求快就达不到目的,只顾及小的利益就办大事不成。

”不成大事。

”⎣⎢⎡⎦⎥⎤为:动词,担任。

莒父:鲁国城名。

宰:城邑的长官。

无:通“毋”,不要。

(9)子曰:“人 而 无信, 不 知 其 可 也。

孔子说:“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做人哩。

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就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车子靠什么行走呢?”⎣⎢⎡ 而:假设连词,如果。

信:信用,守信用。

其:代词,前者代人,后者代车子。

可:可以,能够。

:古代大车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

:古代 ⎦⎥⎤小车车杠前端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

何以:以何,靠什么。

之:用在动词“行”后,凑足音节。

(10)子贡 问 政。

子 曰:子贡向孔子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

孔子说:“足 食, 足 兵, 民信 之矣。

”要使粮食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让老百姓信任政府。

”⎣⎢⎡⎦⎥⎤足:使动用法,使……充足。

信:信任。

之:代词,政府。

子贡曰:“必 不 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何 先?” 曰: “去 兵。

”中哪一项先去掉?”孔子说:“去掉军备。

”⎣⎢⎡ 必:假使,如果。

而:连词,表因果。

⎦⎥⎤去:去掉,丢弃。

于:在。

斯:这。

子贡曰:“必 不 得已而 去, 于斯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二者 何 先?” 曰: “去 食。

自古剩下的两项中哪一项先去掉呢?”孔子说:“去掉粮食。

自古皆 有 死, 民 无 信 不 立。

”以来人都有一死,而假如百姓不信任政府,政府就站不住脚。

”(11)子曰: “岁 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孔子说:“到了严寒时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彫也。

”凋零的。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彫:通“凋”,凋零,衰落。

(12)子 在川上曰: “逝 者 如斯夫, 孔子站在河边说:“流逝的时间就像这河水啊,不舍昼夜!” 日夜不停地流淌!”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评析]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你懂了吗?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 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也总会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评析] (做事情)贪求快就达不到目的,只顾及小的利益就办不成大事。

这是孔子教导弟子为政的原则。

朱熹认为:“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作为一个领导,要有远大的目光,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够做出很大的政绩来,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而花费太多的心力,要顾全大局,高瞻远瞩。

对于个人的为人处世来说,道理也是一样。

[问题1] 选文1与选文2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明确] 选文1告诉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无知,选文2进一步告诉我们,正视自己的无知,并不是安于自己的无知,而是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2]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3到选文5的主要内容。

[明确] 启示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

[问题3] 选文6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阐明了哪些关系?[明确] 阐明了人与道的关系,告诫我们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

[问题4] 选文7说“则远怨矣”,怎样才能做到?[明确] 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问题5] 选文9中说“大车无,小车无”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明确] 比喻。

阐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问题6] 如何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这句话?它对我们有何启发?[明确]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这句话是从为人处世角度来说的。

它告诫我们,人应像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问题7] 阅读第3~12则,试分析孔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明确] ①《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用言语。

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

②巧设譬喻,形象而蕴藉。

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水的流淌不断来比喻人的精神境界的修养是没有止境的,感叹自然界万物瞬息万变,惋惜生命短暂,说明了人应该抓住每分每秒来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这种以比喻来说理的话语在《论语》当中比比皆是,在学习时要认真体会。

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诲女知之乎B .如日月之食焉C .于斯三者何先D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解析:A 项,“女”通“汝”;B 项,“食”通“蚀”;D 项,“彫”通“凋”。

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其.何以行之哉其.何伤于日月乎 B.⎩⎪⎨⎪⎧ 其何以行之.哉是故哂之. C.⎩⎪⎨⎪⎧ 子夏为.莒父宰愿为.小相焉 D.⎩⎪⎨⎪⎧ 小人之过也必.文必.不得已而去解析:A 项,代词,代车子;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

B 项,音节助词;代词,代子路。

C 项,均为动词,担任。

D 项,一定;假使。

答案:C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浴乎沂,风.乎舞雩 A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D.欲速.则不达解析:A项,使动用法;C项,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D项,形容词作动词,“快速完成”;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B4.下列加点词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如日月..之食焉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解析:C项,“然后”古义是“这样以后”,今义为连词,表示一件事情后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其他选项古今意义相同。

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5~8题。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