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名词解释
神经生物学 考试习题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神经胶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
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作用。
2.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3.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4.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5.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神经纤维的全或无现象有两点内容: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幅度不依赖刺激强度变化而变化;②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不因传到距离增加而衰减。
6.电压门控通道:指通道的开放或关闭与通道所在部位的膜两侧的跨膜电位改变有关,当膜电位改变时,当膜电位改变时,可引起通道蛋白构型发生改变,而使通道开放或关闭。
二、单选填空1.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C)A、在静息状态下,Na+、K+通道处于关闭状态B、细胞接受刺激开始去极化时,就有Na+通道大量开放C、在动作电位去极相,K+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缓慢D、Na+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2.关于细胞膜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D)A、动作电位的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B、动作电位复极相主要又K+外流引起C、静息电位水平略低于K+平衡电位D、动作电位复极后,钠和钾顺电浓度梯度复原3.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E)A、具有许多突触B、具有转运代谢物质的作用C、具有支持作用D、没有轴突E、没有细胞分裂能力4.神经元主要的组成和功能部分分为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终末。
5.蛋白质合成仅发生在胞体和树突,轴突的蛋白质主要在胞体和近端树突合成,再通过轴浆运输等途径运到末梢。
6.轴突起始段膜的兴奋阈最低,是神经冲动的发起部位。
7.通过快速轴浆运输将膜性细胞器顺向运输到神经终末,也可以使其逆行回到胞体。
胞浆和细胞骨架蛋白质则以更慢的形式进行的顺向的慢速轴浆运输。
2、神经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神经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第九章神经系统第一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01. nerve impulse (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的一个个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02. axoplastic transport (轴浆运输)轴突内的轴浆经常流动,进行性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称为轴浆运输。
第二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03. synapse (突触)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根据媒介物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04.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05.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06. after discharge(后放)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
07. non-directed synaptic transmission(非定向突触传递)神经递质从轴突末梢的曲张体释出后通过弥散作用到达效应细胞,与其相应的膜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
第三节神经递质与受体08. 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膜释放,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09. 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递质共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可以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的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第四节神经反射10.nonconditioned reflex (非条件反射)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先天就具有的反射,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11.conditioned reflex (条件反射)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在后天形成的反射,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神经生物学概述

新技术治疗
如干细胞治疗、基因 治疗等,为神经系统 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 的可能性。
06
神经生物学的前沿研究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
神经干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再生和修复的关键,具 01 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神经系统的发 02 育和功能,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如孤独症、智力障碍等,与大脑发育异常 有关。
神经感染性疾病
如脑炎、脑膜炎等,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 起。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与机制
遗传因素
部分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遗 传倾向,如亨廷顿氏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环境因素
如长期压力、缺乏运动、 不良饮食习惯等,可能增 加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
脑部损伤
如脑外伤、缺血缺氧等, 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疾病。
突触的结构与功能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关键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 膜组成。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 合,引发电位变化,实现信息的传递。
突触的传递可以是兴奋性的或抑制性的,对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具有重要 意义。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01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信息传递具有重要影响。
感染与免疫异常
如脑炎、多发性硬化症等 ,与感染和免疫异常有关 。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与进展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神经系统疾 病,开发了多种药物 ,如抗抑郁药、抗癫 痫药、抗精神病药等 。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神经系统疾 病,如脑瘤、脑血管 疾病等,手术治疗是 重要的治疗手段。
康复治疗
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引 起的功能障碍,采取 康复治疗措施,如物 理疗法、职业疗法等 。
神经生物学复习题答案

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1、神经元: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3、神经胶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
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
二、问答题:1. 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神经元的主要结构包括胞体(营养和代谢中心)、树突(接受、传导兴奋)、轴突(产生、传导兴奋)。
分类: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分类: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2)、根据树突分类:①按树突的分布情况分类:双花束细胞、a细胞、锥体细胞、星形细胞。
②按树突是否有棘突:有棘神经元、无棘神经元。
③按树突的构型:同类树突、异类树突、特异树突神经元。
3)、根据轴突的长度分类:高尔基I型神经元、高尔基II型神经元。
4)、根据功能联系分类:初级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5)、根据神经元的作用分类: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
6)、根据神经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元、单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
2. 简述突触的分类。
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分类:1)、根据突触连接的成分分类:轴—体、轴—树、轴—轴三种最为主要。
2)、根据突触连接的方式分类:依傍性突触、包围性突触。
3)、根据突触连接的界面分类:I型突触(非对称性突触)、II型突触(对称性突触)。
4)、根据突触囊泡形态分类:S型突触、F型突触。
5)、根据突触的功能特异性分类: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6)、根据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分类:化学突触、电突触。
3. 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化学突触:通过神经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突触。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突触间隙三部分构成。
1)、突触前成分:神经末梢膨大的部分,含有神经递质的囊泡状结构,是递质合成、贮存和释放的基本单位,也是神经递质量子释放的基础,可分为①无颗粒囊泡②颗粒囊泡。
神经生物学

名词解释: 量子释放: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神经细胞: 运动单位 反射:皮层功能柱: 最后公路 (fianl common path ):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学习: 神经诱导:
Motor neuron pool Neurobiology Long-term potentiation(LTP 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 Nerve growth factor(NGF)) Brain Axon Synaps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NE Muscle spindle 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AP) Neuron Resting potential Ion channel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 Ach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Golgi tenden organ
问答题 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神经递质? 简述海兔缩腮反射习惯化机制 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有什么区别? 请说明肌梭的结构、感受机制和功能。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区别是什么? 请绘图简要说明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右顶叶联合皮层受损或病变的病人表现有哪些? 。 弥散调制系统的神经元有哪些共性? 举例区分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化学门控离子通道、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和水通道 绘图叙述内毛细胞的声电换能过程。 帕金森氏病的发病机理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神经生物名词解释

神经生物名词解释1,突触: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相互联系和信息传递的特化结构称突触。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及突触后成分组成。
2,突触后电位: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突触后膜的电位的变化,具有局部电位的性质。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5,突触传递的可塑性:是指突触的反复活动会引起突触传递效率发生较长时间的增强或减弱。
6,强直后增强: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高频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
(钙离子在突触前神经元内积累)7,长时程增强(LPT);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收到快速重复的刺激后,在突出后神经元快速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EPSP增强。
(突触后神经元内的钙离子增加)8,长时程抑制(LTD):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
9,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10,神经调质:由神经元产生,不起信息传递的作用,而是调节神经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这类化学物质称为。
11,受体:指能与内源性配基如递质,调质等或相应药物与毒物结合,并产生特定效应的细胞蛋白质。
12,受体调节:13,上调:凡使受体数量增多的调节。
反之为下调。
14,失敏:是指在长期使用某一种激动剂期间或以后,组织或细胞对该激动剂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的现象,也叫脱敏和耐受。
15,增敏:又称超敏,他可因激动剂水平降低或应用拮抗剂而引起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升高的现象。
16,递质的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或以上的递质,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功能。
17,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形式低级的反射活动。
神经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丁字裤:一、名词解释:1.微管结合蛋白(MAP):在细胞内,微管除含有微管蛋白外,还含有一些同微管相结合的辅助蛋白,这些蛋白质总是与微管共存,参与微管的装配,称MAP。
其在细胞中起稳定微管结构、促进微管聚合和调节微管装配的作用。
2.Tau蛋白:有5种不同的类型,由同一基因编码,是一类低分子量辅助蛋白,也称装饰因子,存在于神经细胞轴突。
其功能是增加微管装配的起始点和促进起始装配速度,进而促进二聚体聚合成多聚体。
控制微管延长的作用。
3.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化结构。
分类:化学性、电突触。
4.神经递质:神经系统通过化学物质作为媒介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称为化学传递,化学传递物质即神经递质。
5.神经调质:有一些神经调节物本身并不直接触发所支配细胞的功能效应,只是调节传统递质的功能和作用,称为神经调质。
6.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可溶性多肽因子,其表达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周期性,为神经系统提供了一个营养因子的微环境。
7.细胞通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导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反应的的过程。
方式:细胞间隙连接、膜表面分子接触、化学通讯。
8.信息物质: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
9.细胞间信息物质:是由细胞分泌的调节靶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的统称,又称作第一信使。
10.第二信使: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子物质,如:cAMP、cGMP、Cer、IP3、DAG、Ca2+和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等。
第二信使系统:腺苷酸环化酶系统,NO与鸟苷酸环化酶系统,肌醇脂质信使系统和IP3、DAG 分叉信息转导通路,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途径。
11.第三信使:负责细胞核内外信号转导的物质。
是一类可特异结合靶基因、调节基因转录的蛋白,又称DNA结合蛋白。
12.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白质,个别的是糖脂。
【大学考试资料】-神经生物学复习题

希望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然后带着下列的问题重点复习一、名词解释神经元、神经调质、离子通道、突触、化学突触、电突触、皮层诱发电位、信号转导、受体、神经递质、神经胚、神经诱导、神经锥、感受器、视网膜、迷路、味蕾、习惯化、敏感化、学习、联合型学习、非联合性学习、记忆、陈述性记忆、非陈述记忆、程序性记忆、边缘系统、突触可塑性、量子释放、动作电位、阈电位、突触传递、语言优势半球、RIA、LTP、CT、PET、MRI、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儿茶酚胺、神经递质转运体、神经胚、半规管、传导性失语、离子通道、神经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组织化学法、细胞外记录、EEG、突触小泡、纹外视皮层、半侧空间忽视、二、根据现有神经生物学理论,判断下列观点是否正确?说明其理由。
1、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从神经胚到形成成熟的神经系统,其神经细胞的数量是不断增多的。
2、在神经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西班牙的哈吉尔(Cajal)、英国的谢灵顿(Sherrinton)和俄国的巴甫洛夫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哈吉尔主要是因创立了条件反射理论,谢灵顿主要是因创立神经元的理论,而巴甫洛夫主要是因创立反射(突触)学说。
3、神经元是神经组织实施其功能的主要细胞,但其数量在神经组织并不是最多的。
4、海马的LTP与哺乳动物的学习记忆形成的机制有关。
5、神经系统的功能学研究方法和形态学研究方法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方法,因此迄今尚没有办法把功能学和形态学研究结合起来。
6、一个神经元一般只存在一种神经递质或调质。
7、大脑功能取决于脑的重量。
8、神经肌肉接头处是一个化学突触。
9、10、Bernstein 的膜假说和Hodgkin等的离子学说均能很好地解释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
11、EPSP有“全和无”现象1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与氯通道激活有关,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与钠通道激活有关。
13、视锥决定了眼的最佳视锐度(空间分辨率),视杆决定视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eurulation in vertebrates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neural tube, which gives rise to both the spinal cord and the brain.
脊椎动物的神经外胚层细胞形成神经管(最终形成大脑和脊髓)的过程,称为神经胚化
Neuron proliferation:
1.Cell processes extension while cell body stay in ventricular zone
(G1,细胞发出突起)
2.During the synthesis of DNA, cell body migrate away from
ventricular zone (S,细胞向表层移动)
3.After the synthesis, cell body move back to ventricular zone along
its process(G2,细胞核返回)
4.Cell process retract (突起缩回)
5.Cell division(细胞分裂)
growth cone (生长锥):The growing tip of a neurite is called a growth cone (生长锥), which is specialized to identify an appropriate path for neurite elongation.
Synaptic capacity (突触容量):
Each neuron (突触后) can receive on its dendrites and soma a finite number of synapses called synaptic capacity (突触容量)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Hebbian theory
Primary brain injury: (原发性脑损伤)
the damage that occurs at the moment of trauma when tissues and blood vessels are stretched,compressed, and torn.(组织和血管被拉伸,压缩,撕裂。
) Bleeding 出血, Hematoma formation 血肿形成, Fracture 骨折
Secondary brain injury:
a complex set of cellular processes and biochemical cascades that occur in the minutes to days following the trauma.
Synaptic stripping (突触剥夺) :
processes of microglia and astrocytes星形胶质 extend into synaptic cleft then reduce the synaptic activity.
a.The two input neurons in one eye (top)
fire at the same time. This is sufficient to cause the top LGN target neuron to fire but not the bottom one.
b.This is the same situation that the two
input neurons in the other eye (bottom) are active simultaneously, causing the bottom target neuron to fire.
c.Over time, 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Notice also that input cells that fire out of sync with the target lose their link.
Neurotrophic factors:A family of proteins that induce the survival,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function of neur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