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合集下载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近年来,国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一再提升,尤其是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为更好地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及更好地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我国教育部拟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本纲要主要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教育要求和主要内容,以及学习及教学有关要求,进行指导和规范。

一、思想理念1、把培养信息技术素养作为中小学教育重要任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行动教育、课堂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户外实践教育、多媒体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

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以创新性思维及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逐步推行教学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

3、在设计课程教材时,要注重素质教育,将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等综合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加深理解,形成自我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基础知识内容:关于计算机基本概念、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表格、数据库、图形处理、教学模拟、网络技术及应用等;2、基本技能内容:关于计算机基本技能、电子技术及应用技能、多媒体技术等;3、通用能力内容:关于信息技术文化素养、信息安全素养、创新思维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

三、学习及教学方式1、以课堂教学、实践演练与协作研讨、实习与报告、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户外实践为主;2、以认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采取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检索、技能训练及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3、强调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全过程,来促进学生优良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4、结合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资源建设,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建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前,我国教育部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作为一个试行纲要提出,充分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规范各地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活动。

新课标(2024)信息技术选修3教学大纲

新课标(2024)信息技术选修3教学大纲

新课标(2024)信息技术选修3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根据新课标(2024)信息技术选修3要求设计的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信息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3. 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4. 培养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培养信息技术领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意识。

三、课程内容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概述- 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 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原理2. 信息技术应用- 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 图像和多媒体处理技术- 网页设计与开发- 移动应用开发3. 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 创新思维和创意设计- 信息技术项目管理- 信息安全和网络风险管理4. 信息技术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和伦理意识- 信息技术法律法规- 信息技术职业发展规划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工具的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创新项目,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项目:对学生参与的信息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六、参考教材1. 《信息技术基础教程》2. 《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3. 《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以上为新课标(2024)信息技术选修3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获得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1)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如鼠标、键盘)、
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 (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 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 的基本功能。
•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7)提供支持制作的资源 提供支持制作的丰富的资源,素材; 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对一些教
学难点或者技术实现的难点以范例或提供学 习网站来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 (8)客观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发挥好评价 的诊断、激励、促进作用
评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坚持客观、激 励、发展性的原则。评价的内容、主体、形 式多元化。
(5)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 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建构, 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
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信息 技术,分享资料、合作交流,通过讨论深化理解, 通过合作促进知识建构;引导学生学会在合作过程 中合理表述个人观点,恰当地应用他人观点,在利 用社会公共信息的基础上共享个人的信息资料,培 养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交流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
5、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及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 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 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 础,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 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 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 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学会运用合适的信息处理工具或软件(如文字 处理软件、画图或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机录音 软件等),导入/插入图画、文字、表格和声音, 并进行必要的编辑或修改,设置图像和文字效 果;制作或插入表格;录制或截取一段声音等。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江苏省初中信息技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江苏省初中信息技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 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 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 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 战的人生经历。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
——介绍与分析
常州市第一中学 林厚从
2008年1月17日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背景
随着我省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普及的硬件条件已成熟;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新定位和认识; 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推广执行,我省高考方案的调整; 积极探索一套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的基本理念
1、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2、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
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 产生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 4、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 5、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即时通信工具、下载工具; 4、信息的甄别和引用:对各种信息的评价,来源和形式,全面性、科学性、时效性等; 5、信息的管理:文件类型、合理使用文件夹管理个人电子信息、文件的(解)压缩等;
第1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是有价值的; 思考(信息)技术的存在和价值,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 初步了解信息、数据、编码的知识,体会编码的原理和目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0]35号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现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l、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一、引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旨在引导学生在信息时代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获取信息、创造价值,提高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该指导纲要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2. 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3. 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并进行创新思维;4. 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和合作;5. 具备信息安全和使用道德意识;6. 培养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课程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涵盖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等基本知识;2. 计算思维与编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编程语言和算法;3. 多媒体技术:学习图像处理、音频制作、视频编辑等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 网络与信息安全: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使用技巧以及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5. 数据库与信息管理:学习数据的组织和管理方法,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设计原则;6. 应用软件和工具:学习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多媒体软件和网页设计等工具的使用方法;7. 信息技术应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3. 实践操作: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动画、音频和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果;5.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和案例研究,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6. 评价和反思: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全面发展
通过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
跨学科学习
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 其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个体差异
个性化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 水平,信息技术课程应关注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培养其自 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材施教
0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 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01
02
03
全体学生
信息技术课程应面向全体 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 获得必要的信息素养和技 能。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 息道德等方面,是现代社 会必备的素质。
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其他学 科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如计算机原理、网络技术 基础等。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 具进行信息获取、加工、 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
培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正 确认识,形成积极的态度 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其 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指导纲要
目录
• 引言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系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目录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与反馈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建议
01
引言
课程背景与意义
时代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养。中小学阶 段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决定最迟于2002学年开始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其他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5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

为满足各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需要,我们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并参照《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和精神,编写了这套初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供装备了能够运行Windows95/98/2000系统的计算机设备,在初中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学校选用。

这套教科书分六册,每册可供一学期教学之用。

本书是这套课本的第一册,以“0起点”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安排教学内容,分三个单元介绍现代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的初步知识与操作。

第一单元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操作,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和Windows系统的界面及窗口,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鼠标与键盘的用法,为以后应用计算机完成信息处理任务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二单元介绍了因特网和局域网的初步知识,以IE浏览器软件为工具,帮助学生掌握访问网站、搜索相关站点、浏览和下载信息等方面的基本操作方法;以使用Outlook Express为例,帮助学生了解电子邮件在因特网上的传输过程,掌握收、发、管理电子邮件的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局域网的简单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局域网,使用局域网中的共享资源,把自己的资源在局域网中共享。

第三单元以使用“图画”程序和“照片编辑器”完成一些简单的处理任务为手段,介绍图形图像处理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操作,帮助学生掌握用计算机画简单图形、用磁盘存取文件、编辑与打印图形图像、截取屏幕上的画面等操作。

“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是这套教科书要尽力体现的特色之一,“注重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是这套教科书的教学策略。

课文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从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实用处理任务出发来展开,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动手实践,去完成相关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地了解有关的知识,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学习,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本文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和法制意识。

二、课程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处理与管理、多媒体技术、网络应用与安全、信息检索与利用、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内容。

三、课程要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常见的办公软件进行文档处理和演示,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和网络安全意识,能够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利用。

四、课程实施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课程评价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水平、考试成绩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课程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制定对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级各类学校能够认真贯彻执行,确保信息技术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内容和要点,并探讨如何在课程实施中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指导思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具备基本的信息科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评估、组织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时代中主动获取并理解所需信息。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和展示成果的能力。

4. 实现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提高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2. 计算机应用基础:包括办公软件的使用、多媒体应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3. 编程与算法:包括编程语言、程序设计、算法思维等方面的知识。

4. 数据库与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5. 信息科学与技术:包括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实践探究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项目驱动法: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水平,教育学生准确理解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合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表达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实行学习和探讨的水平。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理解,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实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协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展开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协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准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前苏联学者提出的“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文化论”的基础)的影响下,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5所大学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实验,产生了第一个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试验性教学大纲。

由此开始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历程。

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来未来。

”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观看两位少先队员进行电子计算机表演,摸着其中一个学生李劲的头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作为当时国家核心领导人,这一句高瞻远瞩的话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也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国计算教育发展的一个最高指令。

1986年第三次全国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后,受国际上通行的“工具论”的影响,原国家教委颁发了第二个试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增加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等应用软件,开课年级向初中发展,选修课名称改为“计算机课”。

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同年9月,确定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18所第一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教育发展中起示范和带头作用,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教育体系。

1997年又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把计算机课程分为可选的若干模块,开课年级从高中到初中,一直到小学。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等三个重要文件。

课程的名称正式由“计算机课”改成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

会后还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度变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技能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就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纲要进行探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安全等方面。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该涵盖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多媒体等多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游戏化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程实施方面,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

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同时,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品评价、平时表现等。

评价内容应该涵盖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应用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方面,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

为了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平台等硬件资源和优质的教学软件资源。

同时,应该注重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在课程管理方面,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和管理制度,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应该积极与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商业、科学研究等领域正在大规模应用到中小学教育当中,信息技术教育对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搭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激发学生发展潜力,优化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为此,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部已经出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重要性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不仅仅是把内容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拓展思考模式,发展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及时掌握信息技术的新趋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培养理解力、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人类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的重大作用。

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发布,必将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更大的发展,不仅可以在教育理念上实现实践,更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创新,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主要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主要指出: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强调学生的活动性和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潜力。

(2)以探究、实践、创新为主要内容,完善学生技能的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当前信息技术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3)强调与现代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效性,并促进学生优秀作品的创作。

(4)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强调学生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重要措施(1)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满足教育活动的要求。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修订版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修订版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修订版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一、课程背景与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制定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应用、编程语言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

2、第二学期:网络应用,包括浏览器、电子邮件、网络社交等。

3、第三学期:编程语言,包括Python、Java等。

4、第四学期:综合实践,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项目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程实施与管理本课程的实施将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室,保证硬件设备的配备。

2、安排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确保教学质量。

3、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4、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四、课程评价与反馈本课程的评价将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

同时,我们将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调整。

通过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本课程具有以下特色和创新点:1、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引入项目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3、跨学科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自主探究。

六、总结与展望本课程纲要的制定是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本课程纲要一、引言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理念、特色和优势。

2024年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说课稿

2024年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说课稿

2024年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说课稿尊敬的评委、教师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很荣幸可以给大家分享2023年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案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功能和使用方法等。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学科能力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科学思维。

4. 综合能力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计算机硬件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安排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导入与热身、知识教学、实践操作。

1. 导入与热身(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计算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哪些作用?”“你们想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吗?为什么?”“你们对计算机硬件有哪些认识?”等。

2. 知识教学(20分钟)2.1 讲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主机、显示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

2.2 讲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主机负责处理计算任务,显示器用于显示图像和文字,键盘用于输入指令和数据,鼠标用于控制光标和操作等。

2.3 讲解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主机通过中央处理器(CPU)来进行计算和处理,内存用于存储临时数据,硬盘用于长期存储数据等。

3. 实践操作(25分钟)3.1 分组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台计算机设备,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计算机硬件的使用方法。

3.2 实践任务: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任务,比如打开和关闭计算机、安装和卸载程序、调整显示器的亮度和分辨率等。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准备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讲解、讨论与问题解答、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初中
巩固兴趣发现特长
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
自主选择综合运用
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
高中
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
自选门类专业发展
信息→知识→智慧
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初中部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发表时间:10月20日20:41
知识目标பைடு நூலகம்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课程标准。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