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10.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成语归纳: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基础知识1.字音愠.( yùn ) 三省.吾身( xǐnɡ) 逾.矩( yú) 罔.( wǎnɡ) 殆.( d aì) 箪.食( dàn ) 好.之者( hào ) 曲肱.( ɡōnɡ) 笃.志( dŭ)2.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却)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读wèi,替)为可以为师矣(动词,读wéi,担任,充当)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他的)其其不善而改之(代词,那些)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知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4.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名词作动词,吃)5.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重点归纳一.重点词语解释二.名句积累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2.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3.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句子是:4.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5.“处处留心皆学问”是说我们不仅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还要谦虚,时常向他人请教,这正如《论语》中所说的:6.一个人多读书并且勤于思考,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也就是:7.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孔子的话:8.《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句子是:9.谈时间之易失难得的句子是:10.古人谈读书说要把“厚书读薄,薄书读厚”,所谓“薄书读厚”即孔子所说的:(五个字)11.谈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2.中华民族向来是个好客的民族,我们引用孔子的话:来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
13.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三、语境题:⑴、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是学习的方法;“”是学习的乐趣;“”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⑵、曾子道德修养很高,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⑶、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这一阶段人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⑷、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
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
⑸、《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⑹、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困难的乐观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在陋巷,”,。
这样在快乐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理想。
论语十二章背诵要点
《论语》12章背诵要点一、黑体字解释与句子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问题,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句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小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其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修身养性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对《十二章》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1.仁:《十二章》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的品质,即关心他人、善良、宽容、谦虚等。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对待他人要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2.人际关系:《十二章》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帮助,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提倡“和而不同”的观念,即在保持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3.学习:《十二章》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是修身养性的途径。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有目的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4.修身养性:《十二章》中还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的心性得到改善和提高。
他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观点,即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而不是追求物质利益。
5.教育:《十二章》中还涉及到教育的问题。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教而不厌”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持续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能力。
6.知行合一:《十二章》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知识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社会。
他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观点,强调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不断改进自己的行动。
7.君子:《十二章》中对君子的要求进行了描述。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道德高尚的人,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以身作则,对他人负责,为社会作出贡献。
8.礼:《十二章》中还涉及到礼的问题。
《论语十二章》重点总结
《<论语>十二章》重点总结一、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词义的不同1.朋:(古)志同道合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
)(今)彼此友好的人。
2.君子:(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不亦君子乎?)(今)对别人的尊称。
3.可以:(古)两个词。
可以,凭借。
(可以为师矣)(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4.三:(古)表示多,虚指。
(今)表示确数。
5.罔:(古)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蒙蔽,没有7.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8.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三、词类活用1.传不习乎?(v.→n.,老师传授的知识。
)2.温故而知新。
(a.→n.,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3.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4.饭疏食饮水(n.→v.,吃饭。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a.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6.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日。
)四、文言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固定句式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3.文言虚词的用法①之:它,它们。
他,他们。
(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于我如浮云(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
③其人不堪其忧(他的),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④而:“而”字的用法有:表转接:表转折(可是,但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可是,但是,却)表顺接:表承接或顺承(然后,就)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然后)表并列:并且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并列)表修饰:地如:面山而居。
(表修饰)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2)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表承接)(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7)曲肱而枕之(表修饰)(8)不义而富且贵(表承接)(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4.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其:人不堪其忧(他的),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其中第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章,共收录了多个有关人际关系、修身养性、教育等方面的言论。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汇总。
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2.1):这句话强调的是人们应该关注自己是否了解他人,而不是过分在意他人是否了解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了解他人比被他人了解更为重要。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这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简化版。
它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遵循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原则,不要给他人带来不愉快或伤害。
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2.15):这句话描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胸怀坦荡,行事光明正大,因此心境开朗;而小人心胸狭窄,动辄戚戚不平,因此常常忧心忡忡。
4. 朝闻道,夕可死矣(12.19):这句话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它表示即使只能一天听到一点道理,也应该珍惜并付诸行动。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5. 君子无终食之间迂,过而不改(12.22):这句话强调君子的修养和自律。
君子应当避免盲目追求享乐,要保持适度,并且在犯错误后能够及时改正。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2.22):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从十五岁起,人们开始培养学习的志向,到三十岁成家立业,再到四十岁摆脱迷茫,五十岁认清自己的天命,六十岁保持谦逊和听从,七十岁则追求自由。
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2.24):这句话警示我们要有远见和长远计划,因为如果只看眼前利益,将会带来潜在的危机和忧虑。
8. 不学诗,无以言(12.24):这句话表达了学习诗歌的重要性。
诗歌能够培养我们的情感和表达能力,让我们拥有正确、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
9. 言念其可,行思其难(12.25):这句话强调将言语与行动相一致。
《论语》十二章 重点字词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1.食:n-v,吃饭。
2.敏于事而慎于言:状后句。
而:表并列。
3.就:靠近。
4.而:表顺承。
5.正:使动,使……正,修正,匡正。
翻译: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勉,说话小心,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1.而:如果。
2.如礼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怎么对待礼呢?翻译: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三)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1.朝/夕:n-状,在早上/在晚上。
2.闻:听说。
翻译:在早晨得知真理,可以在晚上为真理而死。
(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1.喻:明白。
2.于:在……方面。
翻译: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1.贤:adj-n,贤人。
2.齐:adj-v,看齐。
3.内:n-状,在内心。
4.自省:反省自己,宾前。
翻译:见到贤人思考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在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1.质:朴实。
2.文:鄙俗。
3.胜:超过。
4.史:虚饰、浮夸5.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6.然后:这样之后,古今异义。
翻译: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是君子。
(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章》1.弘毅:胸怀宽广。
2.以为:把……作为。
3.不亦……乎:不也……吗?固定句式。
4.已:停止。
翻译: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论语十二章》知识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整理一、字形字音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不愠yùn传chuán不习乎三省xǐnɡ罔wǎnɡ殆dài 焉yān恕shù逾yú矩jǔ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好hào之者曲肱ɡōnɡ笃dǔ志如斯夫fú匹pǐ夫雍yōng也子罕hǎn二、词语归纳(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①可以:古义为“可以凭……” (“可以为师矣”),今义为“能够”。
②三:古义为多,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义为数字三。
③疏:古义为“粗劣” (饭疏食饮水),今义为“疏通、疏散”。
④水:古义为“冷水”(饭疏食饮水),今义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⑤匹夫:古义为“普通人、男子汉” (匹夫不可夺志也),今义为“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⑥忠:古义为“办事尽心竭力”(为人谋而不忠乎),今义为“忠心”。
(三)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③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④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意动。
以……为乐(四)常见虚词“而”1.表顺承学而时习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2.表修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3.表并列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4.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五)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不亦乐乎三十而立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三、重点词语解释及全文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不亦……乎:句式,表委婉的反问语气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谋:谋划,办事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矩(jǔ)罔(wă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 yì)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第一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归纳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归纳1.时习之:按时;温习;指知识2.亦说乎:是;同“悦”,愉快;吗3.朋自远方来:从4.不知而不愠:了解;表示转折关系,却;生气,恼怒5.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德的人6.曾子曰:说7.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8.为人谋而不忠乎:替;谋划;竭尽自己的心力9.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和;诚信10.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11.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12.志于学:在;学习13.三十而立:有所成就14.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15.五十而知天命:命令16.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17.七十而从心所欲:顺从;想18.不逾矩:越过;法度19.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20.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当,担任;了21.学而不思则罔:却;就;迷惑22.思而不学则殆:疑惑23.一箪食: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24.人不堪其忧:能忍受;指陋巷25.不改其乐:指颜回;乐于学2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的人2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28.饭疏食:吃29.饮水:冷水30.曲肱而枕之:胳膊;指胳膊31.乐亦在其中矣:这32.不义而富且贵:正义33.于我如浮云:对于;像34.必有我师焉:一定;相当于“于此”,在其中35.择其善者而从之:指他们的;…的方面;学习;指善者36.子在川上曰:河流37.逝者如斯夫:往,离去;河水;语气词,表示感叹38.不舍昼夜:舍弃39.三军可夺帅也:指军队;改变40.匹夫不可夺志也:平民百姓;改变;志向4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坚定;恳切;当前42.仁在其中矣:仁德;这;中间,里面;了。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论语》十二章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孔子说:“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能约 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 说:“请问行动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 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依照这话去实践。”
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 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子 罕》)
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 天下归(称赞)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 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
7.《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君子把“仁”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是一件重大的使命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论语》十二章认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一辈子直到生命结束都不能停息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论语》十二章中运用比喻来说明做学问、做事情仅仅差一点就成功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0.拥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拥有仁心的人不会忧愁,拥有勇气的人无所畏惧,《论语》十二章中体现以上观 点的三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君子要约束自我,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先王之礼,这样才能达到儒家所说的 “仁”的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人一旦做到自我约束,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人都会称赞他是仁人君子的两句 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涵盖了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论语》中的第十二章是《子张》篇,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张的对话和互动。
下面是对《论语十二章》中的重要知识点的整理:1.仁爱:《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说明了仁爱是人类高尚的情操,是修身养性的关键。
2.知行合一:《论语十二章》中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即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孔子曰:“《诗》云:‘君子如怀土,载欲行之;室家如怀水,载欲济之。
’君子淡泊明志,好学近乎身。
”这表明只有将道德原则融入实际行动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格完善。
4.道德风范的力量:《论语十二章》中通过孔子的言行,强调了道德风范的力量。
子张曰:“愿闻子行之。
”孔子曰:“复闻之,与其进也,不与其止也。
可能!绎有始也,虽不绎,可;有终也,虽不终,可。
”这说明了孔子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子张进行教育和启发,以展示仁爱的道德风范。
5.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修己以敬。
”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实现真正的仁爱。
6.平衡与中庸:《论语十二章》中提到了平衡与中庸的思想。
子张问:“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悲色。
”孔子回答:“中庸之道也。
”这告诉我们只有在事物中保持平衡和中庸的态度,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7.人生的追求:《论语十二章》中提出了人生的追求。
孔子曰:“若有圣人者,其何如而不闻也?冉子退朝,复言对曰:‘非不说子之道。
力不足也。
’使试行之。
”这说明了孔子希望弟子们不仅只是理论上学习和追求道德理想,还要在实践中去验证和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而言之,《论语十二章》是一篇通过孔子和子张的对话,阐述了仁爱、知行合一、学习与修身、道德风范、修身养性、平衡与中庸、人生的追求等重要思想的篇章。
论语十二章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主旨归纳《〈论语〉十二章》主要谈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等。
文章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参考译注《〈论语〉十二章》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
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⑦[信]诚信。
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论语十二章》重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论语十二章》重点总结
《论语十二章》的重点总结如下:
1. 仁:本章通过讨论仁的概念,强调了仁是一种基本的人类道德品质。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广泛的情感和行为,包括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体谅。
他还
指出,一个人必须先有仁德,才能成为一名有能力和品质的领导者。
2. 学: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不断学习并追求知识和智慧,以成为更好的人。
他还提出了学习的三个阶段:学而时习之、问而思之、仁而有勇。
这表明,学习不仅仅是积累知识,还要思考和实践。
3. 曾子之三问:这一部分记录了曾子提出的三个问题,即:治国、修身和为人。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孔子强调了一个人应该从修身做起,通过个人的努
力来改变和影响整个社会。
4. 季氏:孔子对待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时的态度。
他认为,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重要的是他们的品质和能力。
孔子强调平等和公正,反对任人唯贤或只
看重血缘关系。
总的来说,《论语十二章》强调了人的道德品质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以
及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它还强调了孔子对待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时的态度和价
值观。
第1页/共1页。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1.《学而》-学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推崇了德行的培养和修养。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强调了个人品德和才能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努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2.《为政》-君子的品德:"君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政:曰仁、曰不由、曰多闻、曰知、曰行",强调了君子的品德与为政的重要关系,建议要具备这五种能力。
-以德治国:"政得其道,民易使也",主张以德治国,通过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引导来维持社会秩序。
3.《八佾》-乐的作用:乐的目的是培养和陶冶人的品德,提倡以乐为教材,通过音乐和舞蹈来教育人民。
-机变节奏的重要性:提倡乐舞的节奏要机变多样,认为节奏是形成乐舞艺术魅力的关键。
4.《里仁》-里仁:"里仁者,省则自体,亲则民化,亲尊者,民有所亲;官尊者,国有所庙",重视家庭和家族的关系,认为家庭是培养道德人的基石。
-亲尊者与官尊者:亲尊者即对家人亲近尊敬;官尊者即对官员尊重,认为国家要有建立和维持的庙宇。
5.《公冶长》-宗法制度:主张通过宗法制度来更好地管理家族和家庭,并认为家族的德行和品质是很重要的。
-人君的道德榜样:人君应该成为家族成员的道德榜样,以规范家族的风尚和家庭的行为。
6.《子罕第十三》-孟武伯问孝:被问到孝道的本质,孔子回答说孝顺可以通过养生、明理、审时和事效四种方式来体现。
-孝的重要性:"孝于亲也,而后尽于事国",强调了孝顺亲人是成为好公民的重要前提。
7.《雍也》-儒学的核心:强调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只有自己先做到这些,才能够影响他人和整个社会。
-学问的目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提倡要持之以恒地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8.《述而》-听从人的借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认为君子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小结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
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
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
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
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