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心理学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男女心理差异的论文

关于男女心理差异的论文

关于男女心理差异的论文自亚当夏娃出现以来,男女有别的话题始终为人所热议。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男女心理差异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男女心理差异论文篇一《男女性心理差异以及择偶心理》【摘要】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他们都是靠上一代繁衍来得到传承。

而关于性,是与生俱来的。

青少年对于性,是懵懂的。

他们在慢慢探索,慢慢寻找刺激。

都说性会使人兴奋和满足。

但男性与女性心理差异是不相同的,其中有很多因素。

【关键词】性心理、择偶观女性,爱情是女性性欲产生的主要心理因素。

在女性的心目中,炽热的爱和温情往往居于首位。

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快对女性的性欲影响很大。

比如工作、事业上的不顺利,与丈夫发生口角,孩子不听管教,家务事的繁忙等等,都会破坏女性的情绪,使女性的精力分散,使提高刺激灵敏性的神经受到抑制,因而影响了性欲的产生。

女性在性生活中的心理状态要比男性复杂很多。

她们常常表现为扭捏、羞涩、不好意思。

因此,女性的性欲往往不能得到心情地、合理地、充分地发泄。

并且,女性的性欲和性冲动较之男性缓慢,由此女性在性生活前需要有性欲准备——爱抚阶段。

如果没有这阶段,女性在性生活中是很难达到性高潮的,相反会产生一种厌恶感。

视觉对女性性欲刺激不如男性。

女性裸露的性器官很快就可激发男性的性欲,使男性阴茎加速勃起,而男性裸露的性器官对多数女性不会起到刺激作用,相反,有时还会阻碍女性性欲的到来。

在激发性兴奋时,对女性触觉的作用比男性强大。

所以女性在性生活中,特别渴望丈夫去亲吻、抚摸性感部位。

而说到择偶心理。

女性择偶条件则比较具体、苛刻,更多考虑和关注现实问题,尤其是经济方面。

许多女性依赖性强,坐享其成心理突出,她们总想找一个有地位、有才华、富有的男性。

女性多注意男性的身材、气质、个性、才华等,理性的色彩浓厚。

她们对男性的个性与气概比对他的容貌、身材更感兴趣,她们对男性的内在素质更为看重。

女性容易受到同伴及社会流行的影响。

女性在择偶时常有攀比心理,这多是出于女性的自尊心和虛荣心。

男女交际中性别差异心理研究的论文(2)

男女交际中性别差异心理研究的论文(2)

男女交际中性别差异心理研究的论文(2)男女交际中性别差异研究的论文篇三:《交际中的性别差异在大学生中新体现》摘要: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上有所不同的观念已有很长的历史,许多学者也都在致力于对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语言选择和交谈方式各个方面的分析研究。

然而,导致男女在会话中产生差异的因素是会变化的,这种理论也因此需要发展,而对社会现象变化及相应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

为了帮助人们对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建立一个新的认识体系,本文在简要总结有关语言及性别理论的基础上,以学校环境来研究性别差异在会话中的新变化。

关键词:性别差异交际大学生1、引言在交际中,男性和女性存在差异,有时也就是这些差异导致了会话中的误解。

许多学者也在男女会话差异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然而理论研究不是止步不前的,为了不与现实脱轨,对男女会话差异的相关理论做进一步的研究是很必要的。

此篇论文将透过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洞察交际中性别差异的新变化。

文章着重从交际中性别差异的起因,当前的社会文化变化及会话性别差异在大学中的新体现。

2、交际中性别差异的起因所谓交际中的性别差异若从语言自身来讲,差异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发音和语调,词汇的选择及语言结构。

就会话风格而言:冗长,主题控制,礼貌,肯定,称赞,语言的准确性和说脏话和禁忌语等也能反映出性别差异。

在大学生中间,男生重要关注的话题是地理,政治,体育赛事,民族事件等;而女孩更喜欢谈论化妆,美容,娱乐等。

很显然,萨丕尔沃尔夫主要在阐述: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是语言上的体现,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长期以来,人们的思想在受父权制文化的影响,也正是这一主流文化构成了交际中性别差异的根源。

在社会分工上,男性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则是从属于男性。

“女主内,男主外”的思想在中国尤其是封建社会的中国尤为明显。

在政治与经济领域,男人往往占据优势地位,并渴望通过驾驭女性而获得的优越感。

当与女性沟通时,男人常常表现得很骄傲、冷漠、独断专横。

心理学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学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学的性别差异研究在心理学这个奇妙的领域里,性别差异就像一座神秘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探索。

我常常想,为啥男性和女性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会有那么多不一样的地方呢?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又有点让人头疼的问题。

就说情绪表达吧。

我有个男性朋友叫阿强,还有个女性朋友叫阿珍。

阿珍就像是一本打开的书,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

有一次,她在公司被领导批评了几句,回到家就扑到沙发上哭起来,边哭还边跟我们吐槽领导多么不公平。

而阿强呢,在工作上遇到很大的压力,可能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他也只是默默回到家,坐在那里抽烟,啥也不说。

这就像女性的情绪是一条奔腾的河流,遇到石头就溅起水花,让你清楚地看到水流的变化;而男性的情绪更像是一座沉默的火山,外表平静,可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不是在酝酿着什么。

再看看认知方面。

我记得上学的时候,在数学课堂上,男生好像对那些复杂的几何图形和数学公式理解得特别快。

我同桌的男生小李,每次老师一讲新的定理,他就像开窍了一样,马上就能举一反三。

可女生呢,像我的好朋友小美,她在语文和英语这些科目上表现得特别出色。

她能细腻地体会到文章里作者的情感,在英语写作中也能巧妙地运用各种优美的句子。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男性在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有优势,而女性在语言表达和情感感知方面更胜一筹呢?但这可不能一概而论啊。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心理学的小讲座,里面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实验人员让一群男性和女性去记忆一系列的图片,这些图片有风景的、人物的、还有一些抽象图案的。

结果发现,男性对那些带有空间布局特点的图片,像城市的地图之类的,记忆得更准确;而女性则对人物表情丰富的图片记忆得更好。

这就好像男性的大脑是一个精密的地图绘制仪,擅长捕捉空间和布局的信息;而女性的大脑像一个情感扫描仪,对人物的情绪状态特别敏感。

那这些性别差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环境影响的呢?这就像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有人说这是天生的,从生理结构上看,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结构就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两性心理学论文

两性心理学论文

性别差异心理学论文一、异性交往方面的自我剖析与女孩子交往我会害羞,尤其是面对漂亮的女生时。

我与女生相处的时候会有些放不开,会尽量让自己在女生面前表现得完美。

现在的社会,男女关系越来越开放,在街上随处可见相依相偎的情侣,甚至有当众拥抱亲吻的。

我觉得我是做不出这样的事情的,其实说到底我还是比较保守的。

但是我不会觉得别人这样做很突兀,我觉得很正常,因此我内心又是开放的。

总之,我觉得别人怎样做都很正常,但是自己去做的话就做不来了。

我是开放与保守的结合体。

现在我已经能够分析出原因了,为何我是结合体的原因。

首先来分析我的保守。

古时候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这成了古时候人们心中普遍的认识,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的一种民风。

男女之间的感情再浓烈也会考虑社会道德的约束。

我小时候所在的小学就是这样的。

虽然说只是小学,那时候我们都还只是小屁孩,但是我觉得人大部分的行为习惯还是受小时候的影响最多。

比如一个人性格孤僻,很有可能是在他小时候留下来的,比如说他是单亲家庭,或者他经常看到他的父母吵架,这样的童年经历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所以说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一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继续说的我小学,我的小学是农村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学校,学校设施差,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

当时在学校里如果一个男生与女生说一句话都有可能被别人起哄。

其实起哄只是同学间开个玩笑。

比如小明与小红坐得近一点,又说了几句话,这时候好事的同学就会起哄,说小明与小红有一腿。

大家都知道这是开玩笑的,都不会当真,当事人小明与小红也只是脸红一下。

但是这样的起哄经常发生,当时我们的心中就有了“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

我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也被别人起哄过,虽然我与那些女生都没什么,但是被别人起哄还是会有些不好意思,所以一直到现在我都受到了当时的影响,成了一个传统有点保守的人。

上了初中,尤其是上了高中之后,我的保守思想受到了冲击。

因为同学中出现了很多谈恋爱的同学,男女生的说话再也没有人起哄,即使是当众拥抱牵手大家也都视而不见。

性别差异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调查与分析

性别差异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调查与分析

性别差异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调查与分析摘要:本论文旨在调查和分析性别差异在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对性别差异在学习、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性别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性别差异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表现、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促进性别平等和优质教育的实现。

1. 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学科,而性别差异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性别差异在教育中的影响既是个体差异的一种体现,也是社会文化因素与个体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深入了解性别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并为实现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提供指导。

2. 性别差异在学习中的表现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在学习成绩、学习风格和学科选择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男性在数学和科学领域的表现通常优于女性,而女性在语言和社交能力方面表现较好。

这些差异可能与生理、认知和社会因素有关。

另外,性别差异还体现在学习风格上,男性更倾向于偏向竞争和实践,而女性更倾向于合作和理论。

3. 性别差异在发展中的影响性别差异还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不同的特点。

例如,男性更容易表现出外向和竞争性的行为,而女性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这些差异可能与生物学、家庭教育和社会角色等因素有关。

4. 性别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性别差异还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女性更容易受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困扰,而男性则更容易表现出外显行为问题。

这些差异可能与性别社会化、社会期望和应对策略等因素有关。

了解性别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助于制定针对性别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5. 性别差异的原因性别差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物学因素、认知差异、社会化和文化因素等都可能对性别差异产生影响。

例如,生物学因素可能导致男性和女性在大脑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学习和发展。

社会化和文化因素则通过传统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等方式塑造个体的性别认同和行为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时代,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及对策。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和表现存在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女性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而男性大学生则更易出现自信不足、攻击性、易怒等情绪问题。

这种性别差异在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上也得到了证实,女性大学生更容易罹患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而男性大学生则更易患有反社会行为障碍和酒精滥用等问题。

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的生理特征、社会角色以及心理发展等因素有关。

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存在性别差异。

一方面,女性大学生在面对来自社会的期望和压力时,更容易出现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另一方面,男性大学生由于对社会角色的需求感和竞争压力的增加,其心理健康问题可能表现为攻击性和易怒等负面情绪。

此外,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增加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风险。

第三,性别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和干预策略提出了挑战。

因为男女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差异,所以在治疗和干预时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策略。

对于女性大学生而言,注重提供心理辅导、自我认知和自我关怀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而对于男性大学生,则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需要营造一个安全宣泄情绪的环境。

总结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女性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男性大学生则更易出现攻击性、易怒等情绪问题。

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角色、生理特征以及心理发展等因素有关。

对于性别差异,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研究性别差异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理解性别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特征的差异。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角度,探讨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研究。

一、认知领域下的性别差异在认知领域中,人们一直对性别差异的存在和影响进行着深入的研究。

研究表明,在一些智力测试中,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异。

例如,男性在数学和空间能力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而女性在语言和记忆能力方面稍强。

这些差异可能部分归因于大脑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差异。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性别差异并不意味着某个性别智力上的优劣,而只是在某些领域上的略微差异。

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智力特点和潜能,这与性别无关。

二、情感领域下的性别差异在情感领域中,性别差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情感表达和体验上存在一些区别。

例如,男性常常更倾向于通过行为来表达情感,而女性则更倾向于通过言语和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

此外,女性更注重维护社会关系和情感联系,表现出更多的同理心和照顾他人的行为。

而男性则更注重自我竞争和地位的追求,表现出更多的竞争性和自我表现的行为。

这些差异可能与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等因素有关。

三、社会行为领域下的性别差异社会行为领域也是研究性别差异的重要领域之一。

一些研究发现,男性在领导能力和竞争性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而女性在社会交往和合作性方面相对更强。

另外,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也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男性被期望具有坚强、果断的特质,而女性被期望具有温柔、柔顺的特质。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认知观念的转变,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定义也在不断演变。

总结:尽管存在性别差异,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性别差异并不代表性别优劣,更不应该将个体的能力和潜力局限在性别标签之中。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潜能,超越性别差异的限制。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性别差异的机会。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研究性别差异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人们对于男性与女性在认知、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差异一直存在着普遍的认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性别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通过对性别差异在认知领域、情绪领域以及人格特质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以加深对性别差异的认识。

一、认知领域的性别差异研究在认知领域,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某些认知任务上存在差异。

例如,研究发现,男性在旋转能力、空间记忆和方向感等领域表现更为出色,而女性在语言表达、面孔识别和社会情绪感知等方面较为优秀。

这些差异可能与性别角色、社会化和生物学等多种因素有关。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注意力分配、艺术创造力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情绪领域的性别差异研究情绪是人类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情绪体验和表达上也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女性更倾向于体验和表达积极情绪,如喜悦、关怀和幸福,而男性更倾向于体验和表达消极情绪,如愤怒、压力和紧张。

这种差异可能与性别角色社会化、生物学因素以及文化背景等有关。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女性在情绪识别和情绪调节方面相对更为敏感和优秀。

三、人格特质方面的性别差异研究人格特质是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点。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某些人格特质上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男性普遍更具竞争性、冒险性和自信心,而女性则更具亲和力、合作性和细致性。

这些差异可能与社会角色定位、个体价值观和遗传等因素相关。

此外,还有研究指出男性和女性在性格特点上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

总结一下,从心理学视角看,性别差异在认知、情绪和人格特质领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在个体差异、社会化和生物学等方面有所根源。

进一步研究性别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的心理机制,也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和性别教育的发展。

注: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撰写时需根据具体研究内容及论证方法进行论述,以提高文章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性别差异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性别差异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性别差异研究在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然而,对于男性和女性学生来说,他们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需求上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并提出一些适应性的教育策略。

性别差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需要和问题。

首先,男性在心理问题的报告上相对较低。

因为社会认知中对男性的期望是坚强、勇敢的形象,因此男性往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困扰和弱点。

这也导致了大学男性学生在面临压力和心理问题时,常常选择内心自我疏导,并不容易向他人寻求帮助。

相比之下,女性更容易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展现出明显的困扰。

心理学研究发现,女性在面临困扰时更倾向于情感性寻求支持,善于通过倾诉和沟通来缓解压力。

这意味着,大学女性学生更容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

鉴于这种性别差异,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满足男女学生的需求。

首先,对于男性学生,应当突破他们的内部抵触心理,让他们意识到自我寻求帮助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引导男性学生放下自我形象上的顾虑并找到表达情感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此外,也可以设立独立的男性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提供一个更亲近、安全的环境,让男性学生更舒适地分享心理问题。

对于女性学生,则可以进一步加强社会和个体心理的平衡。

鼓励女性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培养她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避免过度强调女性的弱势和情感依赖,并鼓励她们树立自信、自主的形象。

除了针对性别的差异,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应该关注到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

大学一年级学生通常面临着适应新环境和建立新人际关系的压力,因此需要提供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支持。

而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则更加注重职业规划和人际关系的平衡。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结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阶段,精确准备不同的教育内容。

性别心理学论文

性别心理学论文

性别心理学论文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男女两性互为基础,性别差异客观存在。

两性的并存,使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以下是性别心理学论文,欢迎阅读。

性差异心理学是以研究男女两性心理差异为内容的心理学分支。

它是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新学科。

由于男女存在着生理机制、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早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男女就各自担负起了一定的社会职能。

男人多从事生产劳动,妇女则多从事家务料理、抚养子女。

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由于封建的道德、伦理及思想体系的束缚,这种分工被强化了。

于是,在人们的思维意识中男女之间的差别越来越绝对化。

认为须眉无论从哪方面都比裙钗优越。

男女在行为上的差异也被认为是先天就有的。

性差异心理学的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现象。

例如,每当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许多资本家常以童工、女工代替男工。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妇女能力的注意。

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部分男人去前线打仗,许多重要的社会工作由妇女承担,人们对妇女能力的传统看法受到了猛烈冲击。

因此,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妇女本身的能力及其与男人的差异。

性差异心理学大致有这样几个理论流派:一是源于精神分析说的“角色自居说”,这一理论强调模仿与情感作用;二是“自我归类说”,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发生认识论,强调性别特点形成的认识因素;三是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性别定型说”,把性别特点发展的决定因素归之于强化教育;四是苏联的性差异心理学理论,既承认性别差异的生物性,又肯定其社会性,强调后天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的群体(特别是同辈群体)活动的影响。

心理学家一般将男女心理差别,依一定的年龄界限加以划分,例如青春期前和青春期后。

青春期之前男女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有感知差异、语言差异、行为差异等。

青春期之后男女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有认识结构差异、神经机能活动特征的差异和感觉器官适应刺激速度差异等。

经实验证明,在这一时期内男女在心理发展上逐渐趋于平衡。

《教育心理学论文:性别差异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论文:性别差异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 教育心理学论文:性别差异对学习成绩的影响1. 引言性别差异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过去的研究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成绩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论文旨在探讨性别差异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并基于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深入分析。

2. 性别差异理论及背景知识2.1 社会角色理论根据社会角色理论,男生和女生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决定了他们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对他们学习成绩的影响。

2.2 生物性别差异生物性别差异指男生和女生由于遗传和激素等方面的不同,在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存在有所不同,从而可能对其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2.3 社会化因素社会化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制度以及文化背景等,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塑造个体价值观、行为模式和学习环境等方面影响男生和女生的学习成绩。

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3.1 美国中小学性别差异研究基于大量实证数据,研究表明在美国中小学教育阶段,男生相对于女生更容易受到注意力不集中、动作控制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某些科目的学习成绩上存在差异。

3.2 跨文化比较研究通过跨文化比较,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别差异对学习成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西方国家或地区,女性普遍在语言能力方面优于男性,而在数学和科学领域存在差距。

然而,在一些亚洲国家或地区,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较小。

3.3 影响性别差异的其他因素除了社会角色、生物性别和社会化因素外,个体特质(如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和教育政策等因素也可能对性别差异产生影响。

4. 性别差异研究的意义和启示4.1 教育制度改革建议通过深入了解性别差异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可以为教育制度改革提出相关建议,使教育环境更加公平和适合不同性别的学生。

4.2 培养性别平等意识通过研究性别差异,有助于培养学生和教育者的性别平等意识,促进男女在社会、职业发展中的机会均等。

5. 总结本论文探讨了性别差异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从社会角色理论、生物性别差异以及社会化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心理学毕业论文 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毕业论文 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毕业论文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代社会中,心理健康教育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育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而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着一些独特的问题。

本文将从性别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性别差异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 自我认同问题:女大学生在性别角色认同方面面临着社会预期与个人期待之间的矛盾。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经常面临社会期望与自我期望之间的冲突,这可能导致自我认同问题,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2. 家庭和社会压力:女大学生通常面临更多的家庭和社会压力。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女性被期望在家庭和职场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这给她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3. 人际关系困扰: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往往更加敏感。

她们可能面临友谊、爱情以及亲密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 提高自我认同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认同能力,理解自己在性别角色上的独特价值,进而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2. 缓解压力与焦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女大学生可以学会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健康。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教导女大学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解决人际关系困扰,提升她们的社交技巧和情绪管理能力。

三、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1. 提供信息与指导:高校可以组织性别角色教育课程,向女大学生提供关于性别、社会期望和自我认同等方面的信息,并给予指导,帮助她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2. 心理咨询与支持: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咨询与支持服务,为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倾诉与探讨问题的平台,帮助她们缓解压力和解决心理问题。

3. 培养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培训课程,女大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积极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如放松技巧、情绪管理等,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性别差异心理学论文

性别差异心理学论文

课程名称:性别差异心理专业班级:电子科学与技术121班姓名:***学号: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飞跃发展时期,人们在物质方面追求地同时,对精神方面有更广泛、更多层次的需求。

然而男女的性别差异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从1966年麦考比《性别差异的发展》和1974麦考比和杰克林合作《性别差异心理学》中我们可以很客观的发现男女的性别差异。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的发现历史人物的在面对性别差异时的看法和观点。

麦考比和杰克林的观点:第一,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胜过男性;第二,男性在视觉和空间能力测验(空间知觉:从不同角度识别相同图形)中胜过女性;第三,男性在算术推理、尤其是在靠视觉和空间技能的几何和三角推理上胜过女性;第四,男性在体力上胜过女性,而且在言语上比女性更富于攻击性。

然而这一切观点并不全都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名人们的性别心里差异。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西格蒙徳.弗洛伊德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他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

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

有关男女心理方面的差异论文(2)

有关男女心理方面的差异论文(2)

有关男女心理方面的差异论文(2)推荐文章男女交际中性别差异心理研究的论文热度:关于男女心理差异的论文热度:有关安全心理学论文热度: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论文热度: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论文热度:男女心理差异论文范文篇三:《浅谈性别差异及男女标志设计》【摘要】中国当代男女标志设计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性别贬抑,男权文化等性别意识问题。

这些标志很多已经应用到公共场所,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还继续存在着。

男权思想的潜移默化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变得麻木,对于司空见惯的性别歧视毫无察觉,甚至习以为常。

本文从男女标志的设计入手,列举男女的性别差异,历数男女标志的分类,将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归纳,并对新的发展趋势作了简练的总结。

运用具体标志事例,详细解析,从多方面深入揭示了性别政治的普遍存在:社会角色分工的不同,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异,把女性置于“第二性” 的位置,对女性价值的歪曲和发展的否认。

究其原因,不同的社会分工模式决定了男女在社会生产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也形成了一套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妇卑、男高女低、男主女从、男优女劣的价值判断体系。

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提高设计师自身的素养以外,最重要的是国家在政策上和法律上对女性地位的确认和维护,同时女性也要靠自身的努力来寻求发展。

【关键词】男女标志现状性别区分一、探讨的原由一篇关于公共厕所的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小小的男女标志,却暗含了一个社会存在已久的问题。

文章借助特殊的视角,从男女标志的设计中透析了性别意识问题的很多方面,男权主义的根深蒂固和性别歧视的普遍存在。

女性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也足以看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文章讲事实举例子,运用事实论据具体分析。

谨希望能够唤醒麻木的人群,更多的关注女性,尊重女性,向着男女平等的目标共同迈进。

1 当代国内男女标志设计的现状1.1 男女的性别特征男女标志主要应用于公共场所,最常见的是公共厕所,浴室,更衣间以及化装间等。

男女交际中性别差异心理研究的论文

男女交际中性别差异心理研究的论文

男⼥交际中性别差异⼼理研究的论⽂ 在男⼥交际活动中,男性和⼥性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定的差异。

下⾯是店铺给⼤家推荐的男⼥交际中性别差异研究的论⽂,希望能对⼤家有所帮助! 男⼥交际中性别差异研究的论⽂篇⼀:《男⼥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摘要:本⽂通过对133位受访者进⾏问卷调查,主要验证两个假设。

通过问卷分析,笔者发现在有些情况下,男⼥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确实存在,但主要体现为社会化或者⽂化适应合⼒的结果;⽽有些情况下,这种差异是不存在或者⽆⾜轻重的。

关键词:性别差异;问卷调查;社会化 ⼀、研究背景 R. Lakoff的《语⾔与妇⼥的地位》(1975)开启了“语⾔与性别”的系统性研究。

⽬前,基于美国社会中不同性别的⼈在对话时表现出的差异进⾏的研究不胜枚举,中国国内相关的实证研究却不多见。

事实上,与不同性别相适应的⾓⾊⾏为的刻板印象已然深⼊⼈⼼,男性交际表现为井然有序,等级分明,喜欢表现权威⾃信,⾏事果断,敢于冒险和挑战,交际中争取发⾔权以期引起别⼈对⾃⼰的关注。

⽽⼥性多寻求和谐共处,善于移情,主张交际时不同性别有平等发⾔的机会。

贾⽟新(1997)则认为,⽣理性别是导致交际差异的变量之⼀,起决定作⽤的是社会和⽂化因素。

性别⾓⾊,性别⾝份都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完成的。

⼆、⽂献综述 ⼥权运动的不断发展,尤其是1975年拉考夫作品的问世,使语⾔学家们的⽬光聚集到不同性别交际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化。

⽬前,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五个理论。

第⼀,以R. Lakoff为代表的语⾔学家从社会学⾓度,提出了“缺陷论”,认为男⼥交际中存在差异是⼀种正常现象。

跨性别交际时,⼥性⽤语被认为是“卑微的,有缺陷的”,这主要归因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第⼆,D. Zimmerman, C. West,P. Fisherman等⼈延续拉考夫的思想,从社会学的⾓度做进⼀步的研究,提出了“主导论”,指出男权社会下⼥性必然处于从属的地位。

第三,D. Tannen考量⽂化因素,提出了“差异论”,认为男⼥交际中的性别差异折射出的是⽂化上的差异,不同性别之间的交流即不同⽂化之间的交流。

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与干预策略

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与干预策略

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与干预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逐渐增加。

然而,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的性别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以及相应的干预策略。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在心理健康问题上,男性和女性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男性更容易面临着压力和焦虑。

由于男性通常承担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他们更容易感到沮丧和焦虑。

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更容易受到抑郁和情绪波动的影响。

这可能与女性对情绪的敏感性有关。

其次,男性和女性在处理心理健康问题时也存在差异。

男性更倾向于通过自我抑制来处理问题,而女性更倾向于与他人交流并寻求支持。

这可能是因为社会对男性的期望使得他们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女性在情绪表达上更自由,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烦恼。

最后,性别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因素也有影响。

男性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压力和挫折影响,从而增加了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女性则更容易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如荷尔蒙的变化等。

因此,性别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针对性别差异的干预策略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针对男性和女性的干预策略:1. 针对男性:- 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男性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鼓励他们主动寻求帮助。

- 促进情感表达:鼓励男性表达情感,提供情感释放的途径,如参加体育运动、参与社交活动等。

-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加强男性之间的社会联系,帮助他们分享问题和寻求支持。

2. 针对女性:- 提供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女性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应对方式,如情绪调节训练和放松技巧等。

- 增强自我认同:帮助女性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树立自信心,增强心理韧性。

- 提供社交支持:鼓励女性与亲友共享情感,提供心理支持和理解。

除了针对性别的干预策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来提高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 个性化干预: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两性心理有关的论文

两性心理有关的论文

两性心理有关的论文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普遍认为男女两性在表达爱情的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两性心理有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两性心理有关的论文篇一《浅谈两性心理学》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的角色和权利已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和认可。

但这一切仅仅是从社会角度而言,其实,男女两性除了生理上的不同之外,在心理和行为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关键词:两性心理;差别;研究一、引言生物学方法认为,生物学概念上的性别自然形成了性别身份。

它的观点是,遗传因素与荷尔蒙共同作用,形成了社会用以区分男女的个性和行为特征。

持此观点的人,经常引用研究所发现的男孩和女孩在幼儿时期行为或游戏举动的不同来支持自己。

心理分析理论建立在这样的观点之上:人类的思维活动很多部分埋藏于表面之下。

我们所意识到的实际只是一小部分。

潜意识记忆、情绪和性冲动是促使我们行动的力量。

心理分析学者相信,性别身份同个性的其他部分一样,也源于我们早期的经历,只是它们埋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让我们在平常的情况下意识不到。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该方法指出儿童是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学会适应恰当的性别角色的,其中包括古典制约、操作制约、条件制约及模仿和认同的社会学习机制。

二、两性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认识发展方法是科尔伯格1966年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活动性别身份的过程是分阶段的:2~5岁,性别形成期,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别,但不稳定。

5~6岁,性别稳定期。

6~7岁,性别坚固期。

获得性别身份的过程开始于界定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然后注意男孩或女孩的行为并建立自己对性别及相应行为的认识。

性别图示理论是类似于社会学习论与认知发展论的结合体的理论。

他们认为,一旦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性别,就会开始学习此性别“恰当的”行为规范。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发展出非常复杂多变的性别图式。

这些图式会知道他们的行为和活动的选择。

性别差异心理学结课论文

性别差异心理学结课论文

性别差异心理学结课论文性别差异心理学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中最敏感、也是最微妙的一种交往,异性间最简单的关系也比同性间复杂。

无论是从文化传统还是从社会现实中来看,男人和女人在恋爱上的心理差异始终存在。

正如英国诗人拜伦所说:“爱情是男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却是女人生活的全部。

”一、男女性别差异男人和女人都属于人这一种族,有其共同性。

在生物学上,男女同是一种高级动物。

在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

在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

虽然男人和女人具有很多共同性,但这也掩饰不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首先,在思维方式上,男人比较理性,女性比较感性。

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男人一般都比较冷静,遇事淡定,看问题比较客观,不会被私人情绪所影响。

而女人则做不到这一点。

女性在遇到事情后大多数会慌乱,不知所措,然后在对待或处理一个问题的时候会掺杂私人的情绪,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例如在遇到一些行乞的人的时候,男人会先去思考这些行乞的人是真是假,区别开后再选择不同的方法去对待。

而女人,只要自己觉得他们可怜就会不遗余力的帮组他们。

“觉得”是多数女性的处事方法。

而就是这种处事方法让女性处于一个不利的位置,容易上当受骗。

就像女人经常说什么“第六感”,或者“女性的直觉”,这些或许在什么情况下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靠的,而男性则不会相信“感觉”这个东西,这就是男女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本所在。

第二。

是观察能力的区别。

何为观察能力?观察就是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而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

观察能力强调的是细致,这就是关键之所在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女性比男性是要心思细腻的多的,而正是这份细腻,让女性在观察能力上胜过男性。

例如在平时的生活中,女性会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什么时候花开,什么时候叶落。

有关男女心理方面的差异论文

有关男女心理方面的差异论文

有关男女心理方面的差异论文男女性除了身体上存在差异,在心理上也存在着各种差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男女心理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男女心理差异论文范文篇一:《男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分析》【文章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成都市范围内二十余所高校大学生有关消费行为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通过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对男女大学生在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探求的男女大学生在以上几个维度存在的差异,从而真实地了解男女大学生消费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男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0 引言随着大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研究大众消费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根据刘珊和风笑天的统计表明,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群体消费和生活方式的研究日趋增多,而且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方法和视角多样化。

从内容上讲,有研究消费结构的,有研究消费内容的,有研究消费心理的以及其他方面;从方法上讲,有从经济学出发的,有从社会学出发的,更多的从教育学出发,还有从体育学等等角度出发。

但是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到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中的性别差异,即男女大学生在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然而,在大学生个体越来越个性化,以网购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男女大学生的在消费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也更加明显。

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甘伟平课题组在成都市范围年内二十余所高校收集的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调查数据,致力于分析男女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差异。

1 研究方法1.1 样本抽取本研究运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综合考虑类别、层次和区域,从成都市高校中抽取24所高校,并采取纸质和网络问卷方式,向抽取的高校发放问卷602份,回收问卷559份,回收率为93%,其中纸质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99份,回收率为99%,网络问卷发放202份,回收160份,回收率为7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差异心理学
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中最敏感、也是最微妙的一种交往,异性间最简单的关系也比同性间复杂.无论是从文化传统还是从社会现实中来看,男人和女人在恋爱上的心理差异始终存在。

正如英国诗人拜伦所说:“爱情是男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却是女人生活的全部。


一、男女性别差异
男人和女人都属于人这一种族,有其共同性。

在生物学上,男女同是一种高级动物。

在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

在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

虽然男人和女人具有很多共同性,但这也掩饰不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首先,在思维方式上,男人比较理性,女性比较感性.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男人一般都比较冷静,遇事淡定,看问题比较客观,不会被私人情绪所影响.而女人则做不到这一点。

女性在遇到事情后大多数会慌乱,不知所措,然后在对待或处理一个问题的时候会掺杂私人的情绪,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例如在遇到一些行乞的人的时候,男人会先去思考这些行乞的人是真是假,区别开后再选择不同的方法去对待。

而女人,只要自己觉得他们可怜就会不遗余力的帮组他们.“觉得”是多数女性的处事方法。

而就是这种处事方法让女性处于一个不利的位置,容易上当受骗。

就像女人经常说什么“第六感”,或者“女性的直觉”,这些或许在什么情况下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靠的,而男性则不会相信“感觉”这个东西,这就是男女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本所在。

第二。

是观察能力的区别。

何为观察能力?观察就是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而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

观察能力强调的是细致,这就是关键之所在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女性比男性是要心思细腻的多的,而正是这份细腻,让女性在观察能力上胜过男性。

例如在平时的生活中,女性会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什么时候花开,什么时候叶落。

而身为母亲的女性会做到更为细致一些,因为她们需要细心的照顾自己的孩子。

男性因为工作的压力,平时没有闲心去观察生活,这也就是男性不如女性的观察力强的原因了。

第三,是记忆力的差别。

女性一般是机械式的记忆,而男性则是理解式的记忆.何为机械式的记忆,顾名思义就是死记硬背,而理解式的记忆,就是先理解再记忆.大家都是读过书的,就背书这一点上就可以明白。

在背书时,女生往往选择死记硬背,虽然当时效果很好,能一字不差的记下来,答题的时候也能取得高分,但长此以往弊端就会显现,一次你可以记得,那第二次第三次以及以后呢?总有会忘记的时候。

而且只要是长时间不复习,这些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很快就会忘掉。

而男生则不会存在这样的烦恼.男生平时记东西都是靠理解的,先理解再记忆,虽然他们不能一字不落的记住,但是大致意思还是会记住的,这样在考试的时候,虽然不能全部答出来,但是总体方向不会出错。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他们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而女生记住的差不多会忘记,这样差别就显现出来了.加之男生在经验的累积上,会形成自己的答题方法以及思路,这样男女的差别就会更加显著了.
二、男女交往的好处
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好处至少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性方面。

只在同性范围内交往,我们的心理发展往往会狭隘,远不如既与同性又与异性的多项交往更能丰富我们的个性。

多项的人际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个性相互渗透,个性互补,使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也更为刚强。

保加利亚的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男人真正的力量是带一点女性温柔色彩的刚毅。

其次,智力方面。

男、女生在智力类型是有差异的。

男女生经常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就可以取长补短,差异互补,提高自己的智力运动水平和学习效率。

最后,情感方面。

人际交往间的情感是丰富而微妙的,在异性交往中获得的情感交流和感受,往往是在同性朋友身上寻不到的.这是因为在情感特点是有差异,女生的情感比较细腻温暖,富于同情心,情感中富有使人宁静的力量.这样,男生的苦恼、挫折感可以在女生平和的心绪与同情的目光中找到安慰;而男生情感外露、粗扩、热烈而有力,可以消除女生的愁苦与迷惑。

三、如何与异性正常交往
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淡化对对方性别的意识。

思无邪,交往时自然就会落落大方.
其次,交往关系要疏而不远,若即若离,掌握两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排斥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的接触。

假如我们在交往中发现对方的苗头不对,要调整自己的态度,使交往回复到波澜不惊、心静如水的状态。

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再次,要广泛交往,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

广泛接触,利于我们熟悉、了解更多的异性,对异性有一个基本的总体掌握,并学会辨别异性。

有的人外表像个迷人的小帅哥,但交往中会发现他华而不实,有的人学习成绩顶呱呱,却恃才傲物、颐指气使。

假如只进行有限的小范围个别交往,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异性的了解不但有限,大概还失之偏颇.所以,利用每一次集体运动的机会,有意识地在更广阔的人际范围内进行交往,是我们十分需要的。

四、异性交往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偏见
(1)表现欲望过度ﻩ
为了得到异性的好感,应此他(她)们总是会努力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

可是这种表现过分时,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健康的虚伪.因为,有时实际并没有能力或具备某种条件,但是他们为了能在异性面前得到好感就会夸大或吹嘘自己。

这些品质都是不太健康的,有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心理更加自卑ﻩ
和上述情况相反,有的人比较自卑,因为他(她)们确实在某些方面不如人家。

但是在异性面前往往会加重他们这种自卑的心理。

原因是他(她)们往往因为自己在某方面能力差而面前又有比自己优秀的同性,他(她)们就更加的自卑起来. (3)对异性的一种强烈的占有欲
这种心理往往表现在男女恋人之间。

当男女双方中提出和对方分手时,被要求分手的一方可能不愿意但又无法挽回他们可能就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

这都是一种占有欲在作祟.
五、我的性格缺陷以及调整的措施
我觉得自己是个喜欢独处的人,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中,对在生活、学习中如何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方面以及恋爱中如何与男朋友相处的问题有些烦恼。

第一、改变自我适应环境
学会改变自己,尝试主动与朋友们多交流、沟通,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尽可能地融入集体中,做到与朋友打成一片并不难。

相信只要我待人真诚、友善,朋友交往就会越来越好。

第二、勇于尝试新的处事方法
人际关系,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知道现在对人际关系的畏惧心理可能是多年积累的结果,虽然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但我还是要鼓足勇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朋友。

平时多观察朋友之间是怎样交流和沟通的,然后我可以学着他们的样子谈论一些既轻松又能让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乐于助人也是与人交往中很容易做到且能够获得他人好感的办法.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身边朋友解决一些小困难,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与大家融在一起。

六、对课程的建议
我很喜欢这门课,从中可以学到很多道理,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增进了异性间的了解,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共处.
课程本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现实中男女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理论、运用相关知识优化自身角色,做到两性间和谐相处、尊重理解宽容等等的目的,应该继续加强课程中老师与同学们的互动交流,让同学们融入其中.课程中搞一些反映心理学的小游戏,既能活跃氛围又能启示心灵.最后祝这个课程能够越办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