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环境设计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设计研究【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当今学生学习知识与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结构
的重要途径。
如何利用相关技术设计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我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以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涵义为切入点,提出了设计原则、设计策略,并对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设计模型进行了构建。
一、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的含义
学习环境的设计是指设计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环境,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武法提博士等学者对于学习环境的定义,我们认为,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不仅包括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还应包括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网络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它具有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信息表征与加工方式、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等方面的功能。
二、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1、突出情境创设的原则
突出情境创设是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重要原则。
一些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的获得必须依赖于情境化问题的设计,情境创设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发生。
网络学习环境的情境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到情境的真实性、情境的问题性和情境对学习者个性的关照。
2、重视资源设计的原则
网络学习资源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必须重视学习资源的设计。
资源设计的重点在于对资源的适度加工与组织和提供多样的认知工具。
3、强化交流、互动、协作的设计原则
为了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协作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时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营造师生平等的学习氛围、最大程度的发挥网络功能,从而促进学生交流和提供良好的互动支持。
三、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策略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处于网络环境下,通过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遵循学习规律,积极主动的对学习的程序、工具及方法进行有效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操作对策,即适应网络学习活动规律的、新颖的方式方法。
主要包括探索式策略、支架式策略、抛锚式策略等相结合的综合学习策略。
1、探索式策略
探索式策略主要以问题的探索为导向,将学生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要求学生根据先导知识和相关材料,围绕课题进行研讨,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得出初步结论,并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来解决实际性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本领。
2、支架式策略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邻近发展区”。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进行小组协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并通过效果评价。
3、抛锚式策略
在抛锚式策略中,“锚”指的是包含某种问题、任务的真实情境。
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在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背景中,产生研究探索兴趣,并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学习小组中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抛锚式策略旨在创设有趣、真实的情境以激励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探索。
四、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模型
按照环境的内容,我们可以把网络学习环境分为技术环境、人文环境和信息环境,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创造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并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1、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位于网络学习环境的最底层,主要是指构成网络环境的物理设施和教学支撑平台,包括服务器、主机、通信设备等其他终端设备和支持网络学习活动的各种工具、手段(如教学通讯工具、
共享技术等)和教学管理系统。
它是网络学习环境中信息环境和人文环境存在的物质基础,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技术支撑。
2、人文环境
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人文环境主要是指学习者、教师、家长,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教学材料、支持系统等之间在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氛围。
相对于传统教学,网络教学特有的“时空准分离状态”造成了当前网络教学缺少“人文关怀”这一不足。
通过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学习引导、提供人性化的交互帮助以及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学习共同体,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从而激发和提升网络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性,推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人文环境主要包括问题情境、交互帮助、学习共同体等等。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利用网络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设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又不能超过学习者现有的认知水平。
只有这样,学习者的思维才最活跃,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最高。
通常问题情境的创设由以下几种方式:由实际问题引入概念、创设问题情境;由旧知识拓展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索结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
(2)交互帮助
一方面,学习者通过阅读学习材料、收看视频课程、利用测试题进行自我测试以及查找相关学习资源展开学习,对复杂课程内容的学习及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学习内容的选择、表现形式以及组织结构直接决定着学习者与内容的交互程度,影响着自主学习活动。
通常网络,学习内容采用超文本形式,如设置文字超文本,即热字,也可以将图片、动画作为交互对象,具有灵活、非线性存储、随机通达各节点信息等特点,以实现学习者与内容的友好交互。
另一方面,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尽管学生与老师之间处于准分离的状态,但由于网络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的特性,为师生交互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他们之间不但可以通过qq、在线聊天室、视频会议系统等方式进行实时交互,还可以通选择bbs、e-mail、留言薄等异步交互方式,满足不同需求学生的需要。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多方启发,积极诱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给他们以信心和动力,消除学生心里障碍,实现师生之间在空间、时间和心理上同步与异步交互的“零距离”。
(3)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使得学习者彼此间的交互活动会对其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并通过人
际沟通和情感交互,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从而增加克服困难、投入学习的动力。
此外,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使学习者之间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得以分享,并形成一种共同的学习文化。
3、信息环境
网络信息环境主要包括为实现网络的教学功能而专门设计的或者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各种信息资源。
网络环境在技术环境的支撑下,与人文环境共同支持学习者以协作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探究活动。
(1)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一般指网络课程)是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学习对象。
在设计时紧密结合学习者的特点,注意内容的综合性、实用性和开放性,集音频、视频、动画、图片、图表、文字于一体,并配有详细的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在线题库和优秀学生作品。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培养多种感观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内容设计者应以所选的学科教材、教学目标为基础,抓住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部分,在充分分析学习者特征的情况下,选择内容及呈现形式,组织课程内容的结构等。
(2)教学资源库
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的特点,它能使教育资源被充分共享和利用。
我们通过建立内容完备、实用的教学资源库,能
够方便学生能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资源,在对所获取的资源进行学习、评价和重组的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目的。
由于学习者是以自主学习为主,所以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如何为学习者提供最好的学习资源,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这其中包括网络源、文献资源、案例库、素材库和疑难解析。
在资源库内容的组织结构上,应采用超媒体、多层次的立体化链接方式,以适应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此外,资源库必须有强大的检索功能,能方便、快捷地检索信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3)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支持是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检验学习绩效的重要标准。
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检验学习效果,还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网络学习的信心,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同时,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应该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评价手段和相应的反馈意见,及时提供各类成绩数据,并结合各类信息及时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信息,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当今社会,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已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凭借其资源丰富性、信息时效性、表现形式及交互方式多样性的特点,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尽管目前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但随着网络学习理论的逐步完善,以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新发展,相关方面的研究必定会有更加深入和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职卫星,刘峰,汤跃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软件导刊,2008(1)
[2]华建祥.基于校园网的网络学习环境的探究[j]:福建电脑,2008(12).
[3]谢百治,殷进功,祝文生.网络课程开发[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接第295页)之地。
(三)确保法官独立的审判权
法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运用法律,公正裁决。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给予法官独立的审判权,使这些法官享有独立裁决的权力,根据法律条文和法律原则公正正确地适用法律,不受行政制约,不受外界干扰。
在我国法官主要是通过合议庭和独任制来行使审判权的,因此应强化独任制和合议庭的职能作用,赋予其独立的审判权,并且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实行法官任职终身制,非经法定理由和法定程序不得免职、撤换或强令退休。
(四)建立法官的职务、经济保障制度
吸引优秀的律师、法律专家进人到法官队伍中,光靠提高其在社会上的政治地位是不够的,还应该建立职务和经济保障制度,优厚其物质待遇。
试想,如果法官收人比照律师待遇相差甚远,谁还
愿意当法官呢?因此,应该给予法官极其优厚的待遇,实行法官退休保障制度、人身安全保障制度等内容,这是我们为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维护法律权威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这代价应足以抵挡住任何诱惑。
(五)建立法官惩戒制度
给予法官极大的权力,还应对其权力进行制约。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因此,国家应量化规定法官的行为准则以及违反准则应受的处罚,并设立专门的惩戒机构,建立惩戒程序、严格规定惩戒理由,使法官在执业过程中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严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法官的权威。
实现法官精英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鉴于我国国情,法官精英化不可能一步到位。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进行了一次尝试,从一级律师、法学教授和研究员中选拔高级法官。
法官精英化也应从较高级别的法院开始实行。
首先应在中级及中级以上法院试点,再扩展到基层法院,最终使法官队伍成为精英群体,重树法律的权威,真正使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上册).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20-328.
[2](日)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85.
[3]汤维建.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北京:中国法制
出版社,2001:102.
[4]肖扬.加强全国法院队伍建设.中国法院国际互联网站,2002-07-22.
[5]张志铭.从“法官精英化”到“法官职业化”.人民法院报,200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