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完整版).ppt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完整版).ppt
脾体干燥有利于脾气升运。
病理:
湿邪容易困遏脾气。
治疗:
“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最新.课件
45
(三)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生理:
脾化生精气以养肌肉。 脾气健运 → 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
病理: 脾气虚 → 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
最新.课件
46
足痿软
最新.课件
47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 狂躁谵语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睡、意 识朦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最新.课件
12
治疗方面
治法
清宫汤、清 营汤、安宫 牛黄丸
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 养心血、清心火、活血化 瘀、祛痰开窍
清心开窍
多种外感热病的危重阶段 热病神昏、危重急症等
最新.课件
13
(二)心的生理特性

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最新.课件
54
肾所藏之精
活力资助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不断培育充养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 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 的精微物质。
最新.课件
55
肾藏精,精化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 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 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 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 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 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 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 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 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ppt课件

五脏

2.中医肾的组成 主体--肾 内系--膀胱、骨、耳、二阴、唾、发、志、恐 外应--水、北、冬、寒、黑、咸
(二)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
概念:肾具有贮存,封藏先后天精气的生理功能。
藏-闭藏、贮存 精-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广义-泛指体内一切精微和作用十分重要的 物质(如:气、血、津液、水谷精微 精以作用分 等) 狭义-生殖之精
形象-体内脏腑的形态
现象-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表现于外的生命现象。
(二)脏象学说: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为 中 心、结合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以 及 三、中医学研究脏腑的主要方法 脏腑与自然界关系的学说。 由表知里
活体观察法
以象测脏
第一节
一、肾
(一)概述 1.肾的阴阳属性和功能要点 阴脏、阴中之阴 藏精、主水、主纳气
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1)运化水谷 脾运化水谷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消化-帮助胃肠将饮食分解为精微,糟粕
运化水谷 ②吸收-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 ③运输-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输往全身
脾运途径
①上输于肺 ②直接输往全身(经络)
(2)运化水液:
脾气健运
上输于肺,肺宣发,肃降水液
下输于肾,肾气化水液
升清降浊,水液环流
下面将脾的整个运化功能综合阐述如下: 脾 气 健 运 谷化 精、气、血津液化生有源,水液代谢正常 人体营 精生 养充分,生命力强盛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 水行 生化之源”。
三、命门的功 能
(一)主生殖
(二)调节全身阴阳之枢纽
二、脾
(一)概述
1.脾的阴阳属性和功能要点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2024/11/12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
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
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 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
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演示文稿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演示文稿

(1)运化食物
食物
脾主运化
胃 A.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
B. 脾的自转输
精微
全身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现在是39页\一共有90页\编辑于星期六
运化食物功 能失调
(2)运化水液
腹胀、食欲不振(纳呆)、便溏或完 谷不化、倦怠、消瘦
脾主运化
多余的水液
肺、肾
体外
现在是40页\一共有90页\编辑于星期六
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现在是15页\一共有90页\编辑于星期六
2、在窍为舌 舌 --- 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 生理: 心气通于舌 → 舌能知五味,活动自如。 病理: 心火上炎 → 舌生疮糜烂 心神失灵 → 舌强语謇
无无 (除 (除 胆) 胆)
第一节 五 脏
一、心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心的生理特性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现在是4页\一共有90页\编辑于星期六
部位形态
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包裹。
现在是5页\一共有90页\编辑于星期六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肺失肃降 → 咳喘气逆,小便不利、面目水肿。
现在是29页\一共有90页\编辑于星期六
(三)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 --- 指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 生理:
(1)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
(2)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ppt课件
脾转输 与散精

输布和营养全身
糟粕→大肠。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31
生理: 气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壮实。
病理: 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 消瘦等。
32
运化水液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多余的水
肺宣发到皮毛→汗
肾与膀胱→尿液
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
病理:水液内停 湿、痰、饮、
69
脾虚运化失调 痰饮水湿内停 肺失宣降 咳嗽喘息
70
肺气虚衰
无法通调水道 水湿内停 腹胀、便溏、水肿
71
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涉及气机的调节。
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升降 协调,则气机通畅。
72
肝升太过 肺降不及
气火上逆
胁痛、易怒、 咳逆、咯血
73
肝火犯肺
肺失清肃 燥热内停
影响及肝
肝失疏泄, 气机郁结
3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 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 粕;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4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子宫), 似腑非腑;似脏非脏。
5
脏腑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
方面: 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 象的观察 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
24
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 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清气和水谷精微、津液向下布散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25
3.通调水道
①概念: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 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 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②与肺的宣发肃降有关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讲实录第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讲实录第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

第19 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同学们,现在开场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一、调节精神情志,二、促进消化吸收。

下面我接着往下讲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

第三、它能够维持气血运行。

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维持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呢?一、气。

肝主疏泄的功能怎样能够保证气在人体上下内外不断地进展升降出入呢?气机运行正常保证了人体各个脏腑上下内外升降出入全都正常。

气机是气的一种运动,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就意味着气的运行正常。

肝主疏泄作用,通过调节气机保证全身各脏腑经络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正常,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功能能维持或者调节气在全身的运行。

那么为什么说它能够维持血液的运行呢?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与五脏都密切相关。

我们前面讲了心主血脉,又讲了肺助心行血,脾统血,这里面又讲到肝主疏泄能参与血液的调节。

在这里,中医理论在论证肝主疏泄的功能——调畅气机、推动气的运行、推动血液的运行统称为维持气血运行的机制时,中医理论叫做气行那么血行。

其一、血液正常运行也必须依赖于全身气机的通畅,这是一个依据。

那么肝主疏泄功能通过调畅气机,使血液在全身运行正常。

其二、我们后面将讲到气血之间的关系,气有推动血液循行的作用,叫做“气行那么血行〞。

那么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调整全身的气机,使气运行通畅,从而促进血液在全身运行通畅。

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功能具有维持气血运行的生理作用。

中医理论将肝这样一种功能抽象出来一个结论,叫“气行那么血行〞。

这个结论就〔把〕肝主疏泄功能维持气血运行这个理论讲出来〔了〕。

在病理状态下,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必然影响气血运行,由此,又得出来一个结论、原理,叫“气滞那么血停〞。

这一个原理,在理论上说明了全身气机调畅是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其中肝主疏泄的功能是保证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的机制。

在病理情况下,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调,不能够起到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那就会影响气血的运行,气不行那么血必停。

(推荐课件)中医脏腑学说脏PPT幻灯片

(推荐课件)中医脏腑学说脏PPT幻灯片

病理意义
影响宣降运动
肺病生悲——肺气虚,气机消沉——易悲伤。
.
30
脾spleen
.
31
脾spleen
1主运化
Dominating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2主统血
Commanding the blood
3主肌肉,四肢
Controlling the muscles and limbs
.
12
心heart
1主血脉
Dominating the blood vessels
2主神志
Dominating the mind
3主汗液
Dominating the sweat
4开窍于舌
Opening into the tongue
5其华在面
Manifestation in the face
.
13
.
25
通调水道
Regulation of water metabolism
是指肺气有促进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作 用。肺的这一功能是由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来完成的。
肺为水之上源
The lung is the upper source of water.
.
26
外合皮毛
Correlating with the skin and hair
The liver is capable of retaining blood and regulating its volume in circulation.
.
42
主筋Domination of the tendons
能曲能直 刚柔相济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ppt课件

VS
详细描述
肾在五行中属水,藏精气,主生长发育与 生殖,主水液代谢。肾所藏之精气包括先 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构成人体胚胎及维 持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 质。肾主水液代谢则是指肾气具有调节体 内水液平衡的作用。
03
六腑详解

总结词
胆是储存胆汁的器官,具有疏泄功能,有助于消化。
详细描述
胆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储存在胆囊中,有助 于消化脂肪。胆还具有疏泄功能,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气机调畅。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中医五脏六腑概述 • 五脏详解 • 六腑详解
01
中医五脏六腑概述
五脏定义及功能

主疏泄,主藏血,与 情绪、筋脉、眼睛、 指甲等有关。

主血脉,主神志,与 舌、面、汗液等有关 。

主运化,主统血,与 肌肉、口唇、涎液等 有关。
大肠
传导和排泄糟粕。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人体生理 功能。
五脏与六腑在生理上 相互协调,在病理上 相互影响。
五脏主藏精气,六腑 主传化物,两者相互 为用,互为表里。
02
五脏详解

总结词
主宰精神意识,主血脉,藏神志
详细描述
心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 主宰。“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藏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总结词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详细描述
肺在五行中属金,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维持人体气体的正常交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ppt课件

七、五脏与食物
黑色食品养肾 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木耳、核桃等。中医认为 黑色食品具有强肾作用。黑木耳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脑 磷脂,称之为清洁血管、软化血管的“清道夫”,每餐 吃5克-10克黑木耳,就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心脑血 管疾病。黑芝麻含有的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维生素E、 维生素B1的作用参与下,能加速人体的代谢功能;黑芝 麻含有的铁和维生素E是预防贫血、活化脑细胞、消除血 管胆固醇的重要成分;黑芝麻含有的脂肪大多为不饱和 脂肪酸,有延年益寿的作用;中医中药理论认为,黑芝 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的作 用,可用于治疗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须发早白、 脱发、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步履艰难、五脏虚损、皮 燥发枯、肠燥便秘等病症,在乌发养颜方面的功效,更 是有口皆碑。
ppt课件 4
一、脏象学说的内容
• 1、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 • 2、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
ppt课件
5
二、中医脏腑概念的特征
• 中医脏象学说的“脏腑”表述的是以 某一脏腑名称为代表的某一系统的生理病 理概念; • 西医学所说的“内脏”则是指解剖形 态上的具体脏器与他的生理病理功能。
ppt课件
21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ppt课件 25
七、五脏与食物
白色食物养肺 白色食品,例如山药、燕麦片、雪梨、银耳、百 合、莲子等。近些年,燕麦的好处渐为人知,它含有 丰富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 血糖,治疗便秘改善血液循环,是减肥的最佳食品。 梨子自古被尊为“百果之宗”,有润肺、止咳、消痰 、降火等功用。在秋季若因气候过度干燥,继而出现 口渴、便秘、干咳等;或因内热导致烦渴、咳喘及痰 黄等症状,可多食梨。现代营养学认为,山药中含有 较多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还富含钾、镁等矿物质 元素,具有营养滋补、诱生搅扰素、增强机体免疫力 等功效,还能改善冠状动脉及微轮回血流,可治疗慢 性气管炎、冠芥蒂、心绞痛等。天气枯燥,易伤肺津 ,招致阴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等病症, 此时进补山药最为适合,因山药是安然平静之品,为 26 ppt课件 滋阴养肺之上品。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ppt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ppt

中医提倡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饮食 ,不过度饮食或饥饿。
中医认为劳逸结合是养生的重要原则,避免 长时间工作或学习导致的身体疲劳。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应用
中西医结合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 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病后调理
中医在病后调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 势,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调整脏腑 功能等方法帮助患者康复。
经络系统是人体统一整体的基础,当 经络系统某一局部发生病变时,可影 响到全身其他部位,并在全身出现各 种病理变化。
03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的方法
01
02
03
观察症状
通过观察患者症状,如面 色、舌苔、脉象等,辨析 脏腑病变的性质和特点。
分析病因
根据患者病史、环境、饮 食等方面分析病因,推断 脏腑病变的位置和原因。
约本脏。
表里关系
五脏之间存在表里关系,即某一 脏腑与另一脏腑之间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如肝与酸味、绿色、 春季相应。
母子关系
五脏之间存在母子关系,即某一脏 腑为另一脏腑之母,负责滋生和促 进另一脏腑的功能。
02
脏腑经络系统
脏腑经络系统的组成
1 2 3
五脏
心、肝、脾、肺、肾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调节 人体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
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脏腑虚实病变பைடு நூலகம்
人体各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经络之间 ,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影响到其 他脏腑,故在临证时应全面分析病情 ,掌握病变的规律。
虚证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实 证为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进;虚实 夹杂则为虚实并存,既有正气不足又 有邪气亢盛。
经络病变
预防保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主运化: 运化是指脾脏具有把饮食物化生为精微,并将精微
运送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1)运化水谷精微:
营养脏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湿:
专指对于水液的吸收、转输与布散作用。 脾脏——肺脏——肾脏。水液停留则生痰湿。脾为生痰之源。
脾胃是后天之本,在防病、养生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起也”。保护脾胃对于健康和长寿 十分重要。
5、肺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忧:悲忧伤肺。 (2) 在液为涕: (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皮肤、汗腺、毫毛)依赖 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滋润,成为抵御外邪的屏障。和肺的宣发 密切相关。
(4)在窍为鼻:
(二)脾脏
特点:脾主升清;脾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升清,统血。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演示文稿
五脏
心:君主之官 肺:相辅之官 脾:仓廪之官 肝:将军之官 肾:作强之官
生命活动的中心,行使生 命活动的主要功能。藏精 气而不泄。
(一)心脏
特点:心主阳气;心恶热;心主喜
心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 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1、心主血脉
主血:推动血液循环。三大
宣发:宣发和布散。肺气向上向外的功能趋势。 有助于营养的布散。(浊气、皮毛、汗出)
肃降:清肃、洁净、下降。肺气向下的通降,有
助于呼吸道的通常和洁净。(清气、清气精微下送、 肃清呼吸道)
3、通调水道: 肺的宣发肃降对于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
调节作用。宣肺气能发汗,降肺气能利尿
4、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肺循环)有助于心主血脉的功能,推动血液循行。
要素:心气充沛是关键、血液充盈、
脉管通利。心气不足则血流不畅或虚 或瘀
主脉:脉是心的延伸,从
脉搏测心力、心率、心律 (人迎、寸口、趺阳)
2、心主神志:
广义之神: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面 色、眼神、反应、声音、活动等等。“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狭义之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于脏 腑的功能有深刻影响。
(4)开窍于耳及二阴:生殖、二便
六腑
胆、胃、 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
确保代谢畅通, 排泄糟粕
(一)胆 贮存胆汁,帮助消化。胆汁的化生和
排泄由肝的疏泄调控。 (二)胃
主受纳腐熟水谷。“有胃则生,无胃 则死”。
主通降,以降为和。胃气宜降。 (三)小肠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四)大肠: 形成粪便,传化糟粕。与胃、肺、肾
2、主升清:
脾脏的运化趋势和形式以“升清”为主。升,向上(头面、 心肺)输送、提升;清:营养精微。营养头面上焦,维持内脏 位置。
3、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溢出脉外。
4、脾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思:过度思虑,气滞气结,脾气不行。
(2)在液为涎:
(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肌肉的丰满健壮和四肢的正常活 动与脾的运化密切相关。
肾精的功能活动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 面:肾阴、肾阳。是一身阴阳的调节中心根本。 肾阴虚、肾阳虚。水不涵木、心肾不交、肺肾 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
2、主水: 蒸腾气化是津液循环不息以及尿液生成和排泄的主要动力。
3、主纳气: 有助于肺的吸气,防止呼吸表浅,保证体内外气体交换。肾为气之
根。
4、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1)在志为惊恐:惊恐令人气下气乱,影响肾“藏”的功能。 (2)在液为唾:唾液中较为稠厚的部分。 (3)在体合骨、其华在发:肾藏精,精生髓,髓充骨,齿为骨之余,脑 为髓海。精血互化,发为血之余。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4)在窍为舌。
(二)肺脏
特点: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喜清 润、恶燥热。
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 忧,在液为涕。
1、肺主气,司呼吸:
一身之气
先天精气(肾) 水谷精气(脾)
自然清气(肺) 2、主宣发和肃降:
肺的呼吸均匀和调深 入是气生成和气机条畅 的根本条件
有关。 (五)膀胱:
贮尿和排尿。与肾的蒸腾气化相关。 (六)三焦:
主持诸气,通行水道。
脏腑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生理:心主血脉,肺司呼吸。心主
血,肺主气。两者是气与血的关系、呼 吸与循环的关系。在气血的运行方面, 两者要密切配合,气行则血行。
病理:肺气不畅则心血瘀阻(肺心 病);心血瘀阻则肺失宣降(心力衰竭)
肾主藏精、主水。开窍于耳,其华 在发,在志为惊恐,在液为唾。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藏精是指肾脏对于精气有闭藏作用,不使 精气无辜流失,使精气能够发挥正常的生理作 用,确保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精气是构成 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物 质基础。
人体 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和肾精的盛衰 直接相关。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意义:制约肝阳 过亢;防止出血;调节外周循环血量;月经;
3、肝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1)在志为怒:大怒伤肝;肝阴血不足易于发怒。 (2)在液为泪:目干涩或目眵增多、迎风流泪。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甲:依赖肝血濡养 (4)开窍于目:
(五)肾脏
特性:肾主封藏;肾恶燥;肾为水火 之脏。
2、心与脾:
生理:血液发挥正常的营养功能要依赖于脾的化 生、升清以及心气的推动运行(充盈与畅通) ,缺 一不可。心主血、主神依赖脾的化生和统血;脾的运 化依赖血脉的滋养。
(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口味食欲的正常与否。
(四)肝脏
特点:主升发;喜条达,恶抑郁 ; 体阴而用阳。
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其 华在爪甲,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1、主疏泄: 疏通、发泄、升发。主升主动,刚脏。
(1)调畅气机(郁结、横逆) (2)推动血液、津液运行(瘀血、痰湿) (3)促进脾胃运化 (4)调畅情志 (5)月经周期 2、主藏血:
心主血脉,供养神志活动,是神志活动的物 质基础。心血虚、心血热、心血瘀均会出现神的 异常变化:失眠、多梦、烦躁、神志不宁,狂躁 不安;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昏迷、不省 人事。
3、心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1)在志为喜:本为良性情绪,可以促进血脉 循行。过喜则心神涣散。
(2)在液为汗:心主血脉,血脉循行皮毛肌肤, 血化生汗液,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 则心气、心血虚。反之亦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