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ZJNU)2015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就是技术领域的创新行为,泛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技术发明仅仅只是一个构想或设计,它并不一定在商业中应用。

它可以是一种创新,但不一定申请专利,也未必就带来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然而,技术创新是指一个新想法或新装备(产品、工艺、系统)在商业上的实现。

技术发明强调以技术解决问题,技术创新不仅包含技术活动,而且更关注技术方案的商业价值,强调的是以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简言之,技术创新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是以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为目的,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或过程。

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

当代多数技术创新是在诸多创新主体,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高技术创业型企业以及在这些组织中从事创新活动的技术专家和商业家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技术创新的特征是:(1)技术的新颖性;(2)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3)技术创新的中介性;(4)技术创新的阶段性和周期性;(5)技术创新过程的系统性。

技术创新的分类:(1)按技术变化强度,可分为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2)按导致生产要素节约的不同,分为节约资本型、节约劳动型和中性的技术创新。

(3)按创新的对象不同。

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二、简述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技术创新往往是多元主体参与协作的活动。

(1)科学家是技术创新路径的提供者。

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往往都蕴涵着新的技术原理,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同时,用于科学的实验室装备,是科学家进行技术原理性探索的现成平台,成为孕育新技术的摇篮。

如晶体管的发明就得益于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场效应原理为电子放大器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2)发明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导致重大技术突破的关键。

如爱迪生现实了电灯的商业化、照明的产业化,成立了“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内容一、进化与退化的内涵、辩证关系以及进化产生的根据和条件①什么是进化与退化?进化一般指的是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过程,或者说是时间推演引发的对称性破缺的结果。

退化则指的是相反的过程。

在热力学、协同学、控制论和信息论中,分别用熵、序参量和信息量来表示,序参量、信息量增加的一般可以表示进化,而熵增加的则表示退化。

②进化与退化的辨证关系(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

在自然界的演化中,以进化为主的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反之亦然。

例如,从猿到人,无疑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件最伟大的事情。

但从局部功能来看,像攀越能力、消化能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都有一些退化的趋势。

因为,很难看到纯粹的进化和退化现象。

(2)进化和退化共存共生。

进化和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

它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例如,工业化推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

但是,工业化消耗了地球的几十年来的大量资源储备,向自然界排放了难以计数的废气、废物和废水,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

(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

进化和退化往往是交替进行、相互转化的。

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会转入退化;退化过程也可以转入进化。

按自组织理论观点,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经涨落和起伏,会从无序趋向有序,从而形成耗散结构。

然而,时空有序结构会在一定的外部控制参量条件下进入混沌状态。

总之,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中两种相反趋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使自然界演化过程呈现出周期性。

③进化的根据和条件A、远离平衡态B、系统必须是开放的C、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经此相干性而协调动作,促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D、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E、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的条件二、渐变和突变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根据1 “突变”一词,法文原意是“灾变”,是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的意思。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一)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主要内容和它们各自的积极意义。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

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

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

自然辩证法2015答案

自然辩证法2015答案

2015年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1.你如何理解和认识自然辩证法?试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或作用。

(共910字,无专业结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和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意义作用: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

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以正确方法的运用为前提的,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要求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到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观察食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

(3)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想。

科学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哲学史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学问,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造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p1 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p3(前言)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

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

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

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

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

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

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

”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

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

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

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

”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

比如:“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进化的一种社会文明。

生态自然观在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上指明了方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是人们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生态自然观的深化与完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体现了我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总之,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自然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从我做起,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答: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这一时期,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中天文学走在最前面。

在医药方面,已有关于多种疾病的名称和药物的记载。

从公元前5世纪到15世纪,人们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把握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描绘自然界的总面目。

基于这种认识,产生了力求囊括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自然哲学。

虽然那时已出现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地学等专门化知识,但都包含在统一的自然哲学中。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政府监管措施的滞后性和“山寨文化”制造者的创新意识不足,“山寨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

山寨的创新很多是建立在侵犯人家品牌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的,这不是创新,充其量只能算模仿。

一些山寨厂家,多是些不挂执照的小作坊,偷税漏税,谋取巨额利润,这种行为对正牌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另外,网络“山寨文化”带来的危害,不仅是造成价值失落与文化危机,而且还削弱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知法守法的意识。

因此,政府应对“山寨现象”保持清醒的认识,一个品牌的形成和立足是相当不容易的,必须加以珍惜和保护。

企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如果对山寨现象加以正确引导,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强产品开发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产生新的品牌,“山寨”现象就是个转折切机,利用好了同样也是创新。

18.中国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原因内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涉及到近代科学产生、发展的内部机制,以及由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否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问题。

近代科学的内部机制应该是逻辑性、真理性、简单性和创新性。

近代科学的特点是(1)严密的逻辑推理,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2)严密的理论体系;(3)分科。

而西方科学的特点是:(1)采用分析方法;(2)采用逻辑方法;(3采用)科学实验方法。

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这与西方科学的内部特点是分不开的。

而中国古代科学的特征是(1)重实用,轻理论;(2)重整体、直觉、模糊、体悟的理解问题的方式;(3)重经验描述和总结。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①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②迷信效果:是指一定时代的迷信看法主体在事先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迷信看法和实际中需求处置而又未处置的矛盾,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的和应对域,但尚无确定答案。

迷信效果是一种与未知的结合体、接壤③迷信理想:是指经过观察与实验所取得的阅历理想,是经过迷信整理和鉴定确实定理想。

④范式:范式是指经过一个详细迷信实际为范例,经过处文迷信中关键性、全局性的效果,给人们提供了关于世界全体的图式,即世界观。

⑤迷信假说:是依据的迷信理想和迷信原理,对所研讨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

它是自然迷信实际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

⑥检验包括:依据一定的条件,从一个全称命题逻辑上肯定推出一个单称命题,对这一单称命题的检验即是对全称命题的检验。

这种条件和相应单称命题成为检验命题。

⑦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技术客体与主体发作相互作用中完成的,它来源于技术自身所具有的属性.⑧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发作的伦理关系中的品德现象和品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作的伦理关系中所应具有的品德质量、应该遵照的品德规那么和应该尽到的品德职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系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

⑨迷信的社会建制:是指迷信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从迷信家的社会角色、迷信专业、迷信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迷信与社会的关系。

⑩有形学院:把神学和政治扫除在讨论范围之外,而专门停止一些详细的实验任务和有关自然的实际效果的研讨.这一集团最后被称作〝哲学学会〞.由于没有一定的组织方式和规章制度,把它称为〝有形学院〞.二简答,论述题1.简明评价现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答:现代自然观的特点有:朴素的唯物论:占主导位置,当然也有唯心的局部朴素辩证法:由于它从事物的联络、变化、演化、运动的方面来看待事物,但由于事先科技的落后,没有树立在少量的迷信技术发现的基础之上,这种自然观只能是朴素的,这是人类早期智慧显示的标志。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答: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基本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④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学科性质:①哲学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②中间学科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③交叉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2、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答:相互关系:①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

②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③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2015年12月24日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2015年12月24日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2015年12月24日《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导论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属性?答: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是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们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3、自然辩证法包括哪些内容?答: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什么样的自然科学背景下创立了自然辩证法?答: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5、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答: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考察和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和规律, 形成了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和普遍发展的学说, 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期末思考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期末思考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全书由论文、札记、计划草案共181篇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共6部分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1.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

(简述)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1)元素论。

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原子论。

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

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3)宇宙论。

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古代的自然观都摆脱了上帝或神灵创造世界的束缚,开始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东西寻找世界的本源。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

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

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

(论述)相同点:(1)它们都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原子在虚空中存在运动着;(2)认为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粒子,数量无限;(3)原子即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

2015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背诵版

2015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背诵版

一、 名词解释1.科学方法论(P107)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2.创造性原则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3.可行性原则(P121)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4.科学性原则(P120)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5.模拟实验(P127一种间接实验,先设计出反映对象属性的模型,然后用实验手段作用于模型,通过模型实验了解原型(对象)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

6.机遇(P135)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

7.自然观(P19)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8.)并进行严密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9.逻辑思维(P147)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

10.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归纳推理。

11.直觉思维(P160)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12.科学概念(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它是科学思维的“细胞”,是思维结构的基本单位。

13.科学(P255)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直接职能是不断探求和系统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科学”这个概念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即知识体系;科学这种知识体系还可以物化为社会生产力。

(也可以直接回答为)科学是知识体系和由知识所转化生产实践活动的统一。

14.技术(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是反映现代技术形象的科学界说。

江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江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26-P42(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了解,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P33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6题*10分=60分
分析题2题*20分=40分
思考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重要理论基石包括哪些?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4、生态自然观的确定、基本思想及实现途径
5、谈谈你对科学及其判据的理解
6、科学及其本质特征
7、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
8、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主要领域。

9、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

10、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征。

11、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重要理论基石包括哪些?
“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运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借鉴当代人文社科学术新成果,力图以作出自己的回答。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
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

•自然辩证法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二、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内容: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有利于深化对人和自然、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认识
•2、有利于理解科学,消除科学与人文冲突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基本思想:
–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
–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产物)
主要特征:以实践论为基础
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

第三,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重大意义
第一,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面临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问题的情况下,人们从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的反思和对现实与未来的忧患中领悟出来的。

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发展的必要性、完整理解的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危机、安全、未来的共同性→共同行动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代际公平、代内公平
4、生态自然观的确定、基本思想及实现途径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
•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
•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
整体、循环、平衡、多样性等观念
基本思想
(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必然途径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物质层面
生态产业
•社会制度层面
规范行为
•思想观念层面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
5、谈谈你对科学及其判据的理解
科学的判据
•1.科学注重实践理性原则。

•2.科学注重可重复性原则。

•3.科学注重逻辑完备性原则。

•4.科学注重理论的简单性原则。

6、科学及其本质特征
•(一)对科技的理解
•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精神武器、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
•技术的本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二)科学的分类
•根据运动形式
•(三)科技与哲学的关系
•推动制约
•(四)科技是生产力
•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科学的本质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
•2、国外学者
•3、科学的本质特征
7、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
一、分析和综合
二、归纳和演绎
三、从抽象到具体
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主要领域。

9、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

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
1、技术引进
2、技术转移
3、技术贸易
4、境外技术开发
5、技术联盟合作开发
不同国家要据此制订出适合自身条件的科学技术运行的目标、体制与保障措施,打破和利用这一不平衡性
10、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征。

基本内容
•科学技术的功能观
•战略观、人才观
•和谐观、创新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
•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
11、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

•(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