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首都基础教育云开启泛在学习之门
建设学习型城市 打造中国学习之都
建设学习型城市打造中国学习之都摘要: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召开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会议。
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主导、条块结合、社会参与的创建工作领导体制,从理顺一个体制、强化两个支撑、完善三项机制、健全四方面保障等方面进行工作,形成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北京模式,为将北京打造成中国学习之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习型城市;全民学习;创新;北京市教委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发端于教育领域,又不局限于教育领域,已经扩展到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与公共服务等方面。
北京市委市政府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学习与教育已经不再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而是事关整个城市发展基础性、全局性的关键工作。
建设学习型城市,不仅是教育领域的变革,而且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北京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核心内容。
一、明确定位,深刻理解学习型城市建设意义(一)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学习型城市建设源于教育理念的变革,与教育现代化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方向。
从教育改革的视角,教育现代化要实现三个方面的飞跃:一是变阶段性教育为终身教育,即打破教育的时间限制,使人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享有学习的权力和机会;二是变学校教育为社会教育,即打破教育的空间限制,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三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实现教育主体由施教者向学习者的转变,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使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和服务者。
基于上述理念的教育改革,构成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场宏大的教育变革和学习革命。
它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完善现代教育制度,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特别是充分依托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完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努力为每个公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便捷和有效的学习服务,最大限度地服务个人和组织的全面发展。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研 究”(编 号 :201701937)成 果 。
【作者单 位】刘晨光 ,王彦英 ;华北理工大学
普适计算 和泛 在技 术的发展 ,大大促 进 了信 息技 术与教 育教学 的深度 融合 。在 此 背景 下 ,泛在 学 习逐 渐兴起 ,并成 为教育技术 领 域 的研究 热 点 。泛 在学 习称 做 U—Learning, “U 9Y是 英 文 Ubiquitous的 缩 写 ,是 无 处 不 在 的 意 思 。 泛 在 学 习被定义 为任何 人在 任何 时间 、任 何地 点 、基 于任何 智 能终 端设备获取任何所需 学习资源 、享受无处 不在学 习服 务的学 习过程 。l】 与传统学 习方 式相 比 ,泛 在学 习具有 学 习 的情境 性 、适应 性 ,学 习资 源的动态性 、互动性 和易 获取性 。泛在学 习使学 习没有 时空的限制而更 自由 ,不受设 备 的限制 而更便 捷 ,内容具有可选择性 而更 高效。泛在 学习情境 下学 习者将 通过 网络 利用 碎片化的时间进行 碎片化 的内容学 习 ,从而形 成终身学 习的习惯 。教 育 资源 的建设 和共 享是 泛 在学 习得 以实现 的保 障 ,泛在学 习环境下 ,如何 将普 适计算 、泛 在技术 与碎 片化 学习方式 、终身化 学习模式相 结合建 立适应 泛在学 习理念 的资源库 ,是 当前教 育信 息化背 景下对 高校教 育提 出 的新 课 题 。
三 、高 校 教 育 资 源 建 设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一 )优 质资源欠缺且忽视对学 习者 的需求分析 ,导致供 需脱节 。教育资源 的建设 、完 善 是泛 在学 习 的基本保 障,虽 然近年来我 国教育 部 门和许 多高 等院校 建设 了海 量 的教育 资源库 ,但 是这些资 源利 用率 并 不高 。究 其原 因 ,一是 教育 资源数量虽多 ,但 是质量 良莠不齐 。相 当多 的教育 资源库存 在一次建设多年使 用 ,缺少 互动 和反 馈很 少更 新 ,内容 上载 体单一 、形式 生硬 、内容 陈旧。资源呈 现方式单 一 ,多是文本 形 式 ,精 品课 名不副 实 ,教 育资 源鱼 龙混 杂。高校 教 育资源 库里的优质资源欠 缺 ,很容 易淹 没在 海量 的教 育资 源 中 ,学
“云课堂”下泛在学习教学质量的调查与反思
“云课堂”下泛在学习教学质量的调查与反思作者:汪明向永知来源:《江苏教育》2021年第08期【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使学校教育教学面临严峻挑战,全国大规模的居家学习和“线上教学”实践,催生了教育的新样态,使得我们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未来教育有了诸多思考,也有机会反思传统教育形态的某些顽疾。
基于对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的解析,从理论层面对“线上教学”带来的变局进行反思;从实践层面对“云课堂”下泛在学习的路径进行展望,以期让智慧教育成为适合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云课堂;线上教学;泛在学习;无边界课堂;智慧学习平台【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7-0032-03【作者简介】1.汪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03)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向永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03)教师,高级教师。
“云课堂”教学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是一个新课题。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居家学习模式,一方面凸显了线上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能够暂时摆脱实体课堂教学的惯性,有机会反思传统教育形态的某些顽疾。
疫情期间,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以备课组为单位,按教学计划进行了“云课堂”的线上教学资源包开发与共享,并辅以“教师在线答疑”。
学校“云课堂”线上教学以视频为载体的自主学习课程与“教师在线答疑”相结合,其质量状况既体现在学科知识点的逻辑演绎,也体现在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影响线上教学的主体因素上。
那么,如何科学评估学校线上教学总体情况,客观分析线上教学的影响因素,改进线上教学,促进居家学习,并为将来进一步推进“泛在学习”提供参考依据呢?一、“线上教学”质量调查解读2020年3月,学校使用“问卷星”在线调查系统,发放了“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表。
我们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管理、家庭支持等四个维度,全面调查了线上教学状况,共回收学生问卷616份和教师问卷56份,现解读如下:1.教师线上教学投入大、负担重,但教学进度偏快、容量偏大,学习效果难以检测。
“泛在学习”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泛在学习”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创新。
在这个背景下,泛在学习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泛在学习强调学习的无处不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移动学习、网络学习、社交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也需要进行改革和探索,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和发展。
一、泛在学习背景下的教育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泛在学习强调学习的无处不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
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学习更加灵活和便捷。
泛在学习还注重个性化学习,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习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泛在学习已经成为了未来教育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是指在整个课程中贯穿政治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更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课程思政要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体系泛在学习强调学习的无处不在,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
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可以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结合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设备,建设在线教学平台,提供课件、教学视频和在线讨论等资源;利用社交学习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政治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移动学习设备,设计移动学习应用,提供移动学习资源。
这样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开展个性化的政治教育泛在学习强调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习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教育云”开启“泛在学习”之门
“教育云”开启“泛在学习”之门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教育云”已经成为现实,并逐步走进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改变着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概念与现象。
当“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移动学习(m-learning)”、“泛在学习(u-learning)”与“绿色学习(g-learning)”相继进入大众的视线,惊叹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思考:“教育云”在为我们“泛在学习”带来哪些变化?提供哪些方便?就此话题,本刊记者对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任少波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首先,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我刊的专访。
您认为,“教育云”的出现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它是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泛在学习”效率的?任少波:我记得是2008年初,“教育云”开始在业界出现。
这个概念一提出,就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教育界的同仁们深刻地意识到这一技术将对全人类的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将变得极为容易和便捷,中国的在校大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得国外一流高校,如斯坦福大学的各类优质精品课程;(2)泛在化的学习将逐步流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类终端获得他们想要了解的各类知识;(3)针对性的学习将成为可能,这种学习方式将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
例如,浙江大学出版社最近就在和浙江移动合作,打算构建一套面向中小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题库。
届时,系统将会根据同学们答题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知识薄弱点,自动遴选合适试题,有针对性加强训练,提升同学们对难点知识的巩固与掌握。
记者:每一阶段信息技术的革新都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行学习,可以说“泛在学习”无处不在,而且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那么,您认为,“教育云”给我们“泛在学习”提供了哪些资源,最终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任少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指出,“教育云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一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8 4 5 4 ( 2 0 1 4 ) 0 3 — 0 0 2 9 - 0 4
、
引 言
边 环境 到社会情 境 以及 不 同设 备 、 不 同学 习情 境 、 个 性 化学 习需求 加强 等现象成 为现 实 , 应该 开发系 统 、 有 规 划、 具有 开放性 、 能进化发 展的各类学 习资源 , 使 得这些 学 习资源 可 以充分适应海 量学习者学 习的同时 , 也能充
摘 要: 泛在 学习环境是 一个共建 、 共生的教 育生 态 系统 , 学习资源是其 实现“ 无 处不在” 学 习的前提
保 障 。本 研 究从 泛在 学 习 中学 习资 源 存 在 的 现 状 及 发 展 需 求 出发 , 从 教 育 生 态 学 角 度 剖析 泛 在 学 习资 源 的
生 态建设与应 用发展 , 最终提 出教 育生态学启示下泛在 学习内容 的发展原 则。
乱无章 , 学 习的针对性不强 , 共享 困难 , 难 以达 到 有 效 的 泛 在 学 习 目的 。 无 限 学 习群 体 的海 量 资 源 需 求 。 泛 在 学 习环 境 下 的
展原 则 , 为健康 、 可持 续发展 的泛在 学习 资源建 构提供
参考 。
二、 泛 在 学 习 资 源现 状 与 发 展 需 求
性、 情境性 、 社会 性 、 非 正式性 、 适应 性 、 自然 性 、 永 久 性
1 . 当前泛在 学习环境下 学习资源存在的 问题
无 统 一 的标 准 和规 范 制度 。 我 国 教 育 部 制定 的 教 育
“泛在学习”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泛在学习”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泛在学习理念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泛在学习以其高度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全方位的学习资源,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在这一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改革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
本文将探讨泛在学习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并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泛在学习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多维度、灵活性强的学习方式,其核心特点是随时随地、个性化、自主性。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移动设备、虚拟现实等多种媒介进行学习,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革新。
在泛在学习背景下,课程思政改革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泛在学习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传统的课程思政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资源主要来自于教师讲授和教材阅读。
而泛在学习打破了这种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开放式课程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使课程思政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教师也可以结合泛在学习的特点,设计更具创新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都能接触到课程思政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泛在学习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共享。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微课程、教育APP等方式获取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包括文字、音频、视频、互动式学习等,使课程思政的教学更加生动、形式更加多样化。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和学习评价,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泛在学习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更广泛的教学参与和教学交流平台。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学交流受限。
而泛在学习的特点是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全国 ja的师生进行教学交流和学习合作,加深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的协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构建分析
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构建分析作者:荣益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39期摘; 要:网络以其“无处不在的网络、无所不通的业务”正在全方位,深层次的渗透在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领域。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主流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深刻改变,泛在学习作为目前非常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得到了师生一致的认可。
它是指无时无刻地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让学习摆脱课堂的束缚,让学习真正走进学生们的生活,让学生全面地受到学习的熏陶。
本文重点探讨在移动互联网络下如何构建泛在学习空间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移动; 互联网; 泛在学习; 空间构建; 社交网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宽带和移动技术的成熟,正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
现在中职生每人都有手机,都可以随时利用网络展开学习,中职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对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有着绝对的优势。
他们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和移动性无时无刻地学习和交流,这虽然给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也有不可掩饰的不足,由于每个教学工作者教学方式的不同,可能存在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没办法足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就导致这部分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设备在网上浏览新闻或者打游戏[1]。
对职业教育课堂来说,互联网设备呈现着有利有弊的影响,这给职业教育如何利用好移动互联网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了机遇和考验。
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泛在学习的开展互联网技术迅速地更新换代,操作越来越简单,用户体验感越来越有品质,很多的手机软件满足了人们更多的个性化要求。
介于手机终端设备的便于携带,突破时空的限制和位置共享等优势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关注和使用。
移动互联网下泛在空间的构建是在无限宽带发展的前提下得以实现,也为泛在学习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通过电脑和手机,把零散的时间,用于学习活动的开展。
可以总结成在无线网络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环境进行任意的学习活动。
无线互联网的进步给予了泛在学习切实可行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
教育信息化下泛在学习的探索
者身 上 短暂 停 留 现有 的有 线 因 特 网提 供 的 服务 .主要 在 空 间制 约 性 上有 所 限 泛在 学 习在 这 个 理论 基 础 七提供 了技术 支 持 随着 计 算 机 和 制 . 这 一点 也 是将 数 字 化限 制在 校 同 内 的… 个原 因所 在 . . 而 无线 网
源 的便 利 性 和移 动性 3 _ 3学 习终 端 方 面
传 统 的 信 息 化 校 园 中运 用 得 最 普 遍 的 是 个 人 电脑 和 手 提 电 脑. 这 些终 端 在最 近 几 年应 用 率有 明显 的 下滑 . 这 是 整 个 信息 化 社
的本 质看 作 是个 体 与 他人 环境 参与 实 践 所构 成 活 动行 为 的境 脉 中 会 的 大发 展 . 个 人 终端 朝 着 更小 更 移动 更智 能的 方 向发 展 。 而这 些 获得 经验 的过 程 通 过社 会 化 的经 历 所 习得 的知 识 体 系才 能 得 到 方 向正 是 泛在 学 习 中要 普遍 应 用 的 . 平板 电脑 . 智能手机 , 都 是 学 泛” 字 的优 势所 在 学 习 者真 正 的 运用 和 理解 个 体 的参 与才 是 知识 获 得 的根 本 . 而没 习 者 能感 受泛 在 学 习 的“ 有 将 概念 置 于应 有 的 情境 .抽 象枯 燥 的 知识 理 论 多 半 只是 在 学 习
2 . 2建 构 主 义 理 论
续 地 提供 服务 . 所 传 送 的资 源质 量 得 到 了 良好保 证
3 . 5服 务 方 面
建 构 主义 的思 想认 为 学 习 者 不 是 被 动 接 受 外 界 带 来 的 刺激 在常 时性 学 习 服务 上 来 说 .泛 在 学 习突 破 了 如今 基 于 有线 因 的, 而 是 主 动对 外 界刺 激选 择 性 地 进行 加工 的主体 所 以给学 习者 特 网提供 的 服务 .学 习终 端 的移 动 便 携化 让 无 处 不在 的常 时性 学
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
2014年第5期(总第412期)EDUCATIONAL RESEARCH科技的大踏步发展为教育系统变革和教育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通过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着重解决国家教育信息化全局性、基础性、领域共性重大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推进数字教育,破解教育难题,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抉择。
数字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活动的新型教育方式,具有高效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征。
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为突破数字化教育发展瓶颈、提升教育整体智慧提供了重要机遇。
一、数字化教育发展面临瓶颈经过十多年的大力投入和持续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然而,信息化推动下的数字化教育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发展瓶颈。
第一,信息系统维护瓶颈。
学校部署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多样,在享受信息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的管理问题,带来很多额外的工作负担,包括设备维护、信息安全、数据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杨现民余胜泉[摘要]当前我国的数字化教育面临信息系统维护、数据与资源共享、科学管理与决策、技术与教学深层次整合等方面的诸多瓶颈。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
泛在学习、智慧教学、智能管控和基于数据的科学评价成为数字化教育转型的风向标。
我国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路径包括:升级改造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环境;创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教育发展;建设国家级数字化教育云服务平台;创新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内容与模式;建设、汇聚海量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管理与运行机制,政产学研用五方联合。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发展研究作者:罗庆倩杨子艳贺思德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4年第02期摘要:泛在学习环境是一个共建、共生的教育生态系统,学习资源是其实现“无处不在”学习的前提保障。
本研究从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存在的现状及发展需求出发,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剖析泛在学习资源的生态建设与应用发展,最终提出教育生态学启示下泛在学习内容的发展原则。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泛在学习;学习资源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29-04一、引言泛在学习是继E-Learning、M-Learning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学习模式,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活动。
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手边可取的终端设备无缝获取所需的信息的学习方式,具有易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情境性、社会性、非正式性、适应性、自然性、永久性等特点。
然而,泛在学习及其环境的建设与应用仍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
泛在学习的实现与普及不仅仅需要基础设施、智能学习环境、人文学习环境的建构,还需要学习资源的建设,也就是在学习内容层面,考虑如何为泛在学习环境提供适合泛在学习特征的学习资源。
[1][2] 从泛在学习的特点分析,建构具有生成性、动态性、智能性、联通性、开放性和适应性等特性的学习资源是其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的基本保障。
本研究从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特性、存在的现状及发展需求出发,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剖析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生态建设与应用发展,最终提出教育生态学启示下泛在学习内容的发展原则,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泛在学习资源建构提供参考。
二、泛在学习资源现状与发展需求泛在学习的交互空间是一种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无缝对接,从“人—机”交互回归到“人—人”交互,让设备“消失”—学习者在获取信息时注意力集中于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感知不到设备的存在。
因此,学习资源就成为了学习行为发生到结束的中间导向。
夯实教育强国基点,探索基础教育创新之路
夯实教育强国基点,探索基础教育创新之路作者:李刚刚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3年第12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
探索基础教育创新之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2023年10月29日,北京市教育学会组织召开主题为“夯实教育强国基点,探索基础教育创新之路”的第三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暨北京市教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
论坛由主论坛和分论坛组成。
在主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晃桂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洪荣、北京教育考试院院长孙其军、北京教育学院院长张永凯、北京市第二中学校长薛丽霞分别作了主旨报告。
六个分论坛分别聚焦党建引领、“双减”行动、农村教育、学前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等主题,围绕基礎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了深入探讨。
论坛聚焦高质量发展要义、考试评价、教师队伍、办学体制机制、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等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行了讨论,深化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为深入开展高质量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能的参考。
1.把握高质量发展要义,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在此指导下,与会者分享了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理解,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即发展范式、发展特征、发展着力点。
在发展范式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提出,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全局战略的“生命线”,不能再盲目聚集资源求增长,要着力应对周期性教育人口变化和本地人力、空间等资源有限的双重挑战,从“要素性地解决资源问题”向“结构性地解决体系问题”转变,主动创新与建构绿色低碳减量的教育发展范式,根本要求是实现学校育人水平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
推进教育无线城域网建设打造泛在学习环境--瓯海教育无线城域网建
安全的上 网环 境 采用 实名认证 系统,解决非法 用户
接 入 问题 。 没 有 通 过 认 证 的 用 户 访 问 网 络 , 即 使 采 用 公 用 密 码 也 无 济 于 事 。 我 们 直 接 取 消 了 公 用 密 码 的 功 能 。解 决 了 非 法 获 得 学 校 无 线 密 码 , 接 入 无 线 校 园 网 ,通 过 校 园 无 线 网络 访 问 非法 站 点或 者 发表 言论 的 问 题 。
出 现 了许 多 潜 在 问题 ,主 要 表 现 为 :没 有 统 一 的 建 网 规 范 、
和 资源 的重 要 途径 ,校 园无 线 网络 建设 对 教 育发 展有 着 重要 影 响 。 目前 ,传 统 无线 校 园网存 在诸 多问题 ,如建 设标 准 不统 一 , 造 成 建 网效 益 不高 ; 用户 校 际 间不 能漫 游 ,使 用 体验 差 ;不 能 做 到 集 中管 理 ,安 全 上存 在 重大 隐 患等 。 为 了解 决上 述 问题 ,
安全性 、方便 管理 的无线城 域 网,我们 结合本 区实 际,设
计 并 提 出 了新 的 基 础 教 育 无 线 城 域 网 建 设 方 案 , 通 过 区 级 层 面 集 中 用 户 、 设 备 、 日志 等 管 理 , 实 现 全 区学 校 无 线 漫 游 功 能 , 弥 补 了 传 统 无 线 网应 用 上 存 在 的缺 点 与不 足 。
教育云开启泛在学习之门
1 国 育 络21 6中 教 网 0 16
政策 与焦点
云 ( g e d ct nn e s a oa C mp t g lu ) 文 东师范大学上海数 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 Hi r uai ed t n l o ui o d。 h E o N i nC
章认 为云计算 能够有效削减科研 基础设施 的建设成本 , 开始这方 面的探 索工作 , 目前正领衔 电子书包 云服务标
种商业模式 中,出售的不是软件产品 , 而是计算 能力或 信息 系统 的效能 ;教育和科研被认为是云计 算最具 发腱
软件服务 , 用户 可以根据 自己的需要 购买计算 能力或软 潜力的应用领域之 一 。从 长远来看 ,云计算在教育信 息
件服务 ,实现按需付 费。
云计算有 多种形式 , 根据服务 的层 次可 以将 云计 算 分成 Ia 、P a 、S a aS aS aS等小 同的形式。 对于上述 3 云计算形式 , 种 应用层次越低 , 用户要做
E CUE DU A S 主要研究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有效应用 云计算 可费昂贵 的缺点 , 采用商业软件构建 云服务需要较高 的
此外 ,也有一些机构在研 究教育云 , d Cod 盟 成本 e u lu 联 主要研 究云计算在基础 教育领域 ( 的应用推广 , k 2) 1 而
技术 。
商业 软件 具有易用 、 稳定 的优点 , 但是也有软件许 成本 。为了能更 广泛地应用教育 云 , 我们需要研究如何
利用 开源软件构建稳定 可靠的教育云平 台。
的 作就越多 ,但灵活性也越好;反之 ,应用层次越高 ,
化的应用有 口能改变教育与科研的 式 r
教育云之国际观察
早任 2 0 年 1 ,美国就 有专家在 IfWol J发 09 月 no r d
基于泛在学习的信息化课程建设研究——以“建筑材料”课程为例
第12期(总第236期)工作研究・基于泛在学习的信息化课程建设研究—以“建筑材料”课程为例陈艳琼(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根据泛在学习特点,改革与创新“建筑材料”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模式与综合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提出了建设符合高职学生实际,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泛在学习要求的“建筑材料”课程资源建设思路,形成产教融合、多元架构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推动了"建筑材料”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随时可学、随地可学。
关键词泛在学习;课程建设;课程资源;教学模式;信息化0引言21世纪是信息技术为王的时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与通信技术等发展迅猛,从而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量,也给各行各业发展提出巨大的挑战。
教育行业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利用即将到来5G技术深化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是整个行业教育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本文以“建筑材料”课程为例,基于泛在学习课程信息化建设研究,探讨产教融合、多元架构的信息化课程学习资源建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及课程考核体系改革创新。
1基于泛在学习的信息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1.1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髙职教育面临一个很大问题是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成绩较低,缺乏学习热情,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特别差,课上不想学,或课上学了容易忘,自学能力差,遇到学习问题,往往不会独立思考,不去查阅资料,依赖教师来解决。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而高职学生学习习惯差,对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几乎不感兴趣,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听课效果差。
另外,传统教学方式只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无法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利用手中设备进行学习O 如何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让学生根据需要随时学、随地学,并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这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teffi题。
构建泛在的学习空间
研究50EDUCATOR构建泛在的学习空间梁景萱 / 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引子:一个“馒头”引发课堂“变革”2017年3月28日上午,在青岛市实验小学的课堂上,曹仙芸老师正在执教一节与众不同的课——“食物去哪了”。
说它与众不同,是因为这节课的焦点不是老师,而是“VR”,重点知识也不是通过老师讲解,而是由学生感知——学生化成一个“小馒头”,被人“吃掉”,然后到人体的消化道里走一圈。
抽象的、复杂的知识变成了形象、直观的“情景”,学生从“观众”变成了“演员”,教师从“主演”变成了“导演”,教室从“学习场”变成了“体验场”。
VR技术的运用,让一直以来科学老师头疼不已的问题,在短短一节课中就轻松地得到解决,真是一个“小馒头”解决了大难题。
青岛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116年历史的百年老校。
对教育本真的坚守,丰厚的历史积淀是其成长的丰厚土壤;同时,在继承中敢于突破,不断变革,不断创新,又使其历久弥新,保持旺盛生机。
一个“小馒头”让老师们尝到了甜头,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巨大魅力,学校迅速做出反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将人工智能引入校园,以课堂的技术变革带动教学模式的转变,以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场“教育革命”在校园里悄然兴起。
风起于青之末:一个平台的搭建学校认为,追求教育的本真,就要坚持教育面向人人,因材施教,适性发展;理念只有落实到课堂,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美丽的教学理想却遭遇到了瓶颈。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标准化、程式化,主要表现为: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重灌输轻探究,重教材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
这种封闭性的课堂结构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动手能力不强,思考不能深入,其本质是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对儿童欲求的约束。
我们认为,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方式”,这样他们的天性才会自然展现,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热情。
针对传统教学的短板,学校借力现代信息技术,以“云平台”“大数据”“智能手环”“VR技术”为依托,推进教学模式的重构,实现课堂要素的良性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首都基础教育云开启泛在学习之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长期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创新与变革,是我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
“质量提升”、“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是新时期教育公共服务必须面对的关键主题词。
就首都来说,也面对这些领域的挑战。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长期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创新与变革,是我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同年,《2010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简称NETP)颁布,标题为“改革美国教育:技术支持的学习”,提出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显著提高教育生产力。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实践探索的体会,以及首都基础教育云的整体设计思路。
一、教育信息化要破解教育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信息化热潮。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序幕随之拉开,如今,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极大完善,软件资源较为丰富,但应用效果不佳。
究其原因在于,重建设、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
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信息技术游离在教育的边缘、没有直击教育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教育变革、教育实践等没有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以至于“无用论”甚嚣尘上。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未来十年要努力推动技术成为在实际教育过程当中的关键性因素,直面和解决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问题,如教育公平的问题、减负的问题、素质教育问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问题等。
教育信息化要围绕“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来开展工作。
信息技术要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就不能回避国家的战略与重大问题,应该在落实和支持国家战略方面做出表率。
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破解的首要难题是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学校教学方式根本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未来的十年,“应用驱动”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
应用是真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设备和软件是基础,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但不是目标。
应用是一个过程,一种实践,一种结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及学习相结合的过程,是信息时代“环境”、“人”和“资源”互动的一个社会性过程。
每位学生、每位教师都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提高、改变。
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才真正有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
技术要直面教育的实际问题,融合于教育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破解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题。
唯此才能找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找到推进教育信息化真正有效的路子,才能真正实现“规划”提出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这一目标。
“质量提升”、“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是新时期教育公共服务必须面对的关键主题词。
就首都来说,也面对这些领域的挑战。
1.多样化的教育供给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生们对教育需求的差异化越来越大。
如何为广大学生和家庭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公共服务,实现教育公平?2.教育质量城乡差异问题:郊区县教育发展相对于中心城区还比较滞后。
如何将中心城区优质资源辐射到这些学校,实现教育均衡?3.北京有一大批外籍人士、外交人员子女就学,他们到国外学习后,回到国内时,无法跟上国内的教育进度。
如何给这些特殊需要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4.各个学校都存在“学困生”,如何给“学困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5.减负问题:还存在很多无效的学习,课外辅导班繁多,有效学习时间不足。
……这些问题很多是常年积淀的,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可以很好地助力破解这些难题。
为此,我们在准确把握新时期教育公共服务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在运用信息技术来构建适合新时期教育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开展了一些新的探索。
二、信息化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近些年来,北京市紧紧围绕“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建立基础保障环境和管理运行机制,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
(一)初步构建起数字化的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环境。
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铺设光纤5000芯公里,全市1900多所中小学校都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班班通”。
二是建立市、区县、学校三级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CMIS)。
这项工作从2000年开始实施,实现全市中小学生的电子学籍管理,2006年以来,免费发放学生IC卡140万张,推行“小升初”、“中招”持卡入学注册,在规范招生行为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全市基础教育数据体系的建成为学生自主选课、学业质量监控、社会实践的实施与评估、综合素质评价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创建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
创新资源建设机制,采用“教师先选择,财政后付费”的政府采购优化模式,极大丰富资源内容,提高资源品质;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有效避免了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
目前,平台已拥有条目类资源69万条,资源服务频道18个,实名访问教师人数超过13万名,日访问量平均5000人,月下载量平均超过1.5T。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拥有12万种、104万册数字图书,向中小学师生免费开放,提供330万种中文图书、10亿页文献数据的查询和检索。
四是建立普通高中综合管理系统。
2007年开通了北京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和新课程管理平台。
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应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评价制度,引导和促进每位学生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管理平台为高中学校顺利进入新课程改革、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工作程序、实现学分制管理及学生自主选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建立北京市教师研修网。
2007年面向全体教师搭建了网络研修平台,为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及教研机构提供新课程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我,获得专业成长;提供针对教师个体研修的个性化服务,为教师群体提供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的交流服务平台。
目前,平台已建成覆盖中小学27个学科的专题讨论区;建成专家、名师和个人博客4000余个;开展网上音视频互动教研活动154次,开展专题讨论89次,发表作品6万余篇。
六是创设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
2008年全面启动建设,整合利用北京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课外活动管理提供科学的手段,为各级行政管理决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是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技术支撑。
目前,统筹市级资源545家,市、区两级资源1260家。
七是探索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控系统和学生体质测试及反馈系统,对区域学业成绩、体质健康等进行科学客观的监控,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所具有的诊断、反馈和促进发展的功能,促进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建设北京数字学校,打造首都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2012年以政府实事的形式推进名师同步课程建设,推出北京数字学校。
这是在首都基础教育迈向现代化,北京市为转变基础教育供给方式,丰富基础教育供给内容,改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做出新的尝试和突破。
北京市教委按照教育规律和实际需求,以三步走的工作策略稳步推进。
一是精心建设名师同步课程,在网络和电视双平台播出。
选拔全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区级骨干教师3000余人参与课程开发,培训500余名电教老师开展课程录制工作;制定“3+1”审查模式,聘请近百名专家参与课程技审、政审,确保授课、录课和播出质量。
目前已全部完成9500节课的制作,上线4000多节。
2012年9月1日,通过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和歌华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平台两个渠道,将名师课程资源送到全市中小学校和广大家庭。
发行北京数字学校校报,并免费发放到每个中小学生手中。
二是开展应用模式试点,实现多层面教学教研深度融合。
在东城和门头沟2个区开展区域性试点,在远郊区县遴选47所中小学试点校,开展7种应用模式研究,探索在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师资培训、学校管理、德育活动等多个层面的资源应用范例,探索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与学校课堂教学和教师教研的深度融合。
三是建立北京数字学校,构建优质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北京数字学校是将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无缝衔接的尝试,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
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系列公共教育服务:提供名师课程点播和直播服务;提供网络自主学习英语朗读、听力、口语训练辅导和评价服务;引进部分外省市优秀教育资源,帮助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尽快适应北京的学习生活;为在外地或境外生活的京籍适龄儿童提供学习服务;整合和开放虚拟课堂、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学校联盟等服务;提供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学生通过学籍卡可访问名师同步课程资源,可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和共享资源。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逐步积累形成了首都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从基础设施、教育管理、海量资源汇聚与服务、教师研修支撑、学生学习与发展、新课程实施与管理、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整体提升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与能力。
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推进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在现有基础上将取得的成果更加有效地应用在教育教学、管理、教研等基础教育的关键业务中,开展大规模深层次的资源、系统及跨越组织边界的整合和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成长服务,为学生打造融合课堂内外的信息化支撑环境,培养学生在线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三、谋划建设首都基础教育云,开启泛在学习之门2011年《地平线报告》指出,云计算已经改变了因特网用户对计算与通信、数据储存与读取以及协同工作的观念。
(一)云计算给教育信息化带来新的机遇IBM 公司于2007 年底宣布了云计算计划,云计算概念开始出现在大众面前。
云计算未来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构建与应用程序紧密结合的大规模底层基础设施,使得应用能够扩展到很大的规模,另一个是通过构建新型的云计算应用程序,在网络上提供更加丰富的用户体验。
在云计算应用的构造上,很多新型的社会服务型网络,如Facebook 等,已经体现了第二个发展趋势,通过云计算基础平台将多个业务融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