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章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资本论》第一章第一篇内容的感悟
读过了资本论的第一章,商品在我眼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至于不止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去听,用手去摸。
我像是朝着某地下宫殿扔了一束火把,《资本论》映出了它的光辉,又展现了资本主义的地下世界。
但是我可以理解我们的劳动所制造的物品在使用和流通过程中具有的不同的价值定义以及这个流通的世界是如何通过这种双重性质的转化来运转的。
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的介绍了何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不只局限于具体的实物上,他所强调的是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中得到实现。
那么问题来了,比如我们去足疗店接受足疗等对他人的非物质劳动这些都是有使用价值的。
因为各种物有了使用价值,所以,不同的物的交换会产生一种关系或是比例即交换价值。
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必定是能够找到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的其它种商品。
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价值上等同的东西。
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即它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
注入马克思所举的例子,一夸特小麦,总能同x量鞋油或y 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
我们所讨论的物,商品,均是由人来进行加工生产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
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
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也就不形成价值。
当马克思剜掉商品的使用价值,分析商品的价值时,把它归纳为单纯的人类劳动的结晶。
这让我对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改变自己,产生了新的看法。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资料,才能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劳动不再仅是个人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活动,而成为了推动全人类进步的动力,这么说来,劳动的确是最为光荣的行为。
但我们必须注意,劳动的质是多变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再有价值上的差异,取而代之的是劳动量与劳动时间。
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人民的不可动摇的原则的时候,才能从黑幕中抽身出来。
最初的商品的交换是为了满足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下的人们的生存需要,而后的经济社会却一步步的走向了我们经常提及的“剥削”。
凝结在商品之中的“无差别”的劳动——所有的劳动都产生了相同的价值。
而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
在物质的交流过程中,总会有人的劳动被低估——而他本身绝对不会是资本的占有者,也不会是社会的强势群体。
在此时此景,物品的交流违背了其本身的初衷——有一方的初衷在于对另一方的剥削,强行占有对方的劳动成果。
马克思在第一章第一篇中提到了“商品拜物教这个概念”。
期初,我们小组的同学对这个概念以及该小节的内容感到疑惑而不知所措。
但在老师对我的疑惑答复之后,我对商品拜物教有了新的认识。
借百度百科中商品拜物教来源的解释,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商品生产者相互隔开,他们彼此独立经营,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商品生产者无法精确了解社会的供求状况,社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他并不清楚;对于他的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承认,他是没有把握的。
如果在市场上,他能够顺利地通过交换,卖掉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他就实现了价值,他的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而且他还能换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
自己的需要。
如果自己的商品卖不出去,或是只卖出一部分,他就要面临亏损、破产的危险。
商品的命运支配和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本来由商品生产者的双手生产出来的东西,倒成了统治着商品生产者的力量。
在市场盲目的自发势力作用之下,商品与商品相互交换的关系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拜物教就由此出现了。
所以,在以私有制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里,商品拜物教的产生是同人们盲目地受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的支配分不开的。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商品就从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变成了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
在这种商品拜物教的神秘色彩下人们逐渐对未知的商品产生了一些潜意识里的恐惧,进而对风险有了相应的回避的心理,“剩余价值”的占有者才会有机可乘。
资本家正是基于对资本的占有以及对于人们这种对于“未知”的规避心里,才得以完成他们的剥削。
不同于19世纪,在生产力日新月异的的现代,当人们不满意自己的劳动力被低估时,信息的作用凸显出来。
与可以依托于商品而存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同的是,信息是一个极度难于量化流通、极度难于进行交易的部分。
然而他对于今天的经济社会的影响又是那么的显著。
当人们对资本家的剥削逐渐明了时,却根本难于理解相对于资本而言更加集中、更被垄断的信息是如何来剥削自己的。
信息经常被人们忽视而单向流通,最终汇聚到极少数人的手中并由他们借此完成对资本的自私的支配。
人们会高呼自己的不公正待遇,但没有人注意到“信息的不公正性。
”
2、《资本论》第一章重要概念的意义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劳动二重性的发现,为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
劳动创造价值是威廉·配第首先提出来的,但他未作详细分析。
斯密继承了这一观点并向前发展,但他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经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使古典经济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由于他不懂得劳动二重性,不懂得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无法回答木匠的劳动和铁匠的劳动不同,为何能进行比较的问题;由于不懂得形成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错误地把创造价值看成是劳动的自然属性,结果处于自相矛盾的混乱状态中。
马克思创造性地分析了劳动二重性,论证了劳动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采取价值这种形式,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固的科学基础。
第二,劳动二重性的发现,为建立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基础。
劳动二重性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而劳动价值论又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石。
如果不懂得劳动二重性,无法正确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也就无法理解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无法发现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第三,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马克思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如果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就无法理解价值的实质,不可能对价值形式作科学分析,也就无法理解货币的产生及其实质。
不懂得劳动二重性,无法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就不可能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系列理解,都与劳动二重性有密切联系。
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的书的最好的地方是:在第一章就着重指出了按不同情况表现为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的劳动二重性(这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
3、对马克思的写作、论述手法的感悟
《资本论》中马克思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值得学习。
他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从各个方面让人理解从而接受他的观点。
我不是指他常用的例证法,这一点许多其他学者也运用的炉火纯青,而是指他的辩证否定的论证态度,在讲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时,他提了一个看似可以驳倒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越懒他生产的商品价值越高?”。
这个论题当然是荒谬的,但又出色地以社会劳动时间的提出解决了它。
怎样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开始分析的商品的性质?我认为是从简单商品开始分析的,但是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子来进行分析的。
第一,从内容上看,这里所分析的商品,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和前提的商品”,不包括劳动力商品,不包括剩余价值,不体现资本家和受雇佣者的关系。
它所体现的是一般私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是抽象掉资本主义特殊规定性的简单商品。
第二,从研究对象看,《资本论》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一开始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单纯原子般的关系”,也就是抽象掉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
第三,对马克思研究的逻辑的看法。
在这一章中,首先研究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以及价值的质和量的问题;然后研究了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问题;然而再研究价值形式,如何由简单的价值形式历史地发展为货币形式,简述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最后再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物和物的关系如何掩盖着人和人的关系。
这些内容,都是在《资本论》第一章之后提及的种种条件不抽象掉的前提下,进行论述的。
4、资本主义的新现象
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原有的剥削关系发生了改变:例如,公司职员出工资外,得到一部分该公司股票作为回报。
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企业在工人中发行股票,想以此把企业利益和工人利益拴在一起,模糊劳资界限。
在这个国家资本主义的时代,垄断商品(石油、盐、天然气等)与新型商品的出现(如洁净空气、知识产权、专利、虚拟货币、游戏装备等)又应该怎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