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药酶诱导剂及抑制剂对

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

【目的】

以戊巴比妥钠催眠时间作为肝药酶体活性指标,观察苯巴比妥及氯霉素对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从而了解它们对肝药酶的诱导及抑制作用。

【原理】

苯巴比妥为肝药酶诱导剂,可诱导肝药酶活性,使戊巴比妥钠在肝微粒体的氧化代谢加速,药物浓度降低,表现为戊巴比妥钠药理作用减弱,即催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持续时间缩短。而氯霉素则为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活性,导致戊巴比妥钠药理作用增强,即催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

【动物】

小白鼠8只,18~22g

【药品】

生理盐水、0.75%苯巴比妥钠溶液、0.5%氯霉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

【器材】

天平、鼠笼、秒表、注射器1 ml×4、5号针头×4

【方法与步骤】

一、药酶诱导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小鼠腹腔注射0.75%苯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每天1次,共2天。

2、于第三天,给各小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观察给药后小鼠的反应。记录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计算戊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及睡眠持续时间。

二、药酶抑制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小鼠腹腔注射0.5%氯霉素溶液0.1 ml/10g;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

2、30分钟后,给各小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观察给药后小鼠的反应。记录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计算戊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及睡眠持续时间。

【统计与处理】

以全班结果(睡眠持续时间,分)作分组t检验,检验用药组与对照组有无显著性差异。(参见“数理统计在药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注意事项】

1、催眠潜伏期为开始给药到动物翻正反射消失的间隔时间,睡眠持续时间为翻正反射消失至恢复的间隔时间。

2、本实验过程中,室温不宜低于20 C,否则戊巴比妥钠代谢减慢,使动物不易苏醒。

3、氯霉素溶液有结晶析出时可在水浴中加热溶解。

4、吸取氯霉素溶液的注射器应预先干燥,否则易结晶堵塞针头。

【思考题】

1、何谓肝药酶诱导剂与抑制剂?

2、试从理论上解释苯巴比妥及氯霉素对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影响。

实验二家兔血浆中水酸钠

浓度测定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

【实验目的】

1. 以水酸钠为例了解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时量关系。

2. 了解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实验材料】

1.动物:家兔1只,雌雄不限,体重(

2.5+0.5)kg。

2.器材:试管5支、离心管3支、试管架、小玻棒、l0ml吸管、注射器(1 ml、

5ml、l0ml)、手术器械、动脉插管、动脉夹、721分光光度计、离心机

3.试剂和药品:25%氨基甲酸乙酯、10%及0.02%水酸钠溶液、10%三氯醋酸溶液、

10%三氯化铁溶液。

【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

取离心管3支及试管5支,编号备用,麻醉(乌拉坦4ml/Kg),1~3号离心管及4、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10%三氯醋酸7ml

2.手术:

颈动脉取血2ml,放入1号离心管

3.给药:

耳缘静脉注入10%水酸钠,150mg/Kg,取血(5,35min分别取血2ml放入2、3号离心管,4、5试管分别加入蒸馏水及0.02%水酸钠2ml)

4.离心:

2000r/分,5min,取上清液6ml,加入10%三氯化铁(12滴),比色(5min后,波长510nm),计算结果。

【注意事项】

1.注意颈总动脉插管术。

2.取血时,要先用0.1%肝素润湿注射器和针头,取血后用肝素封管,避免血液

凝固,每次取出血第1ml 弃去不用,再吸取2ml 置于离心管。 3.给药时间及给药后取血时间要记清。

4.取上清夜时,要先将上清液倒入编号相对应的试管中,再吸取所需的ml 数,以免吸入沉淀影响比色,注意吸管要对号使用。

5.计算Vd, CL 时注意单位换算。

【实验结果】

管号 光密度(X ) 水酸钠浓度(Y )g/100ml 标准管(5号) X 0.02 给药后5min (2号) X 1 C 1 给药后35min (3号) X 2 C 2 计算:

1、半衰期(t 1/2): K=y/x

C 1=kx 1,C 2=kx 2(单位:g/100ml)

t 1/2=

t

C C ∆-/)2log 1(log 301

.0 (单位:min )

注:k 为清除速率常数,y 为0.02g/100m1,x 为标准管即5号管的光密度值; C1, C2分别为给药后5、35分钟取血时的血药浓度;△t 为两次取血的时间差。 2、表观分布容积(Vd ):

C 0=C 1×lg -1(0.301×t 1/t 1/2)(单位:g/100ml) Vd=

D 0/C 0(单位:L/Kg )

注:D 0为用药初始剂量(150mg/Kg ),t1为用药后到第一次取血的时间间隔 3、清除率(CL ):

CL=0.693/t 1/2×Vd (单位:ml/min.Kg )

实验三氨茶碱的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

研究

【实验目的】

掌握血清中氨茶碱血药浓度的紫外测定法,掌握血清中茶碱提取法,验证氨茶碱的动力学模型,掌握二房室动力学模型的参数计算方法。用有机溶剂将血清中的氨茶碱提出,用紫外测定法根据标准曲线测出氨茶碱浓度,用残差法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曲线描绘及参数计算,从而验证氨茶碱动力学模型,使大家对药动学研究有一初步的了解。

【实验原理】

1.氨茶碱为临床常用平喘药,由茶碱与乙二胺缩合而成。在酸性条件下,可用

有机溶剂从血清中提取出茶碱,再用碱液将茶碱从有机溶剂中提出。测量λ274和λ298处的吸光度(A274为茶碱和本底,即溶剂、血清的吸光度,A298为本底的吸光度),ΔA= A274-A298。

2. 氨茶碱经静脉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进行组织分布,达到平衡后转入消除相。时量曲线呈二房室动力学模型。

3. 房室模型是抽象的数学模型,它的划分与解剖学部位或生理学功能无关。药物转运速率相同或相近的部位可划分为同一房室。房室模型可以分为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多室模型。大多数药物在体的转运和分布符合二室模型。即药物静脉注射入血后,首先快速进入血流量大的组织,如心、肝、肾、肺、脑等,然后缓慢地向血流量小的组织,如脂肪组织、静止的肌肉组织等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