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遗传学与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猪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Nearest gene
p value
Name
Distance (bp) F4ab
F4ac
SENP5
35104
6.47E-06 9.18E-06
TNK2
31111
3.25E-05 NS
TNK2
6127
7.01E-07 8.97E-07
TNK2
48
9.08E-07 8.14E-07
TNK2
within
– 个体的抗病性存在遗传差异 – 遗传力:低-中-高
单基因决定的疾病
– 大部分遗传缺陷,猪的应急敏感性(氟烷基因)
多基因决定的疾病
– 绝大部分传染性疾病的抗性都是多基因决定的, 并受环境的影响
抗病育种的基本方法
直接方法 - 根据动物的发病状态进行选择
方法
正常生产条件下 观察 对候选个体攻毒 对候选个体的同 胞或后裔攻毒 对克隆个体攻毒
猪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张勤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抗病育种的意义
疾病的危害性
影响生产效率
– 降低生产性能 – 降低遗传改良效率 – 降低产品质量 – 增加死亡率和淘汰率 – 增加兽医治疗成本 – 增加管理成本
影响生物安全
– 药物残留 – 人畜共患病
疾病控制策略
针对动物的措施
– 接种疫苗、淘汰发病个体、选择具有抗性的个 体
问题与展望
分子育种技术将成为抗病育种的主要手段
– 目前对动物抗病性的分子遗传基础的了解还很 有限
– 绝大多数与疾病相关的性状都是复杂性状,全 面揭示其分子遗传机理难度很大
–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系统生物学方法是目前抗 病性遗传基础研究的主要趋势
动物遗传育种技术的最新进展

动物遗传育种技术的最新进展近年来,随着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物遗传育种技术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最早的人工选育,到现在的基因编辑技术,动物遗传育种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下面,本文将从遗传育种基础知识、基因编辑技术、育种植入技术等几个方面探讨动物遗传育种技术的最新进展。
一、遗传育种基础知识要想了解遗传育种技术的最新进展,首先要了解遗传育种的基础知识。
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借助遗传学原理,在繁殖过程中有选择地传递某些重要的性状,继续选育并提高种畜的品质。
遗传育种的核心是基因。
在动物遗传育种中,选育目标是动物的性状,如体型、生长速度、繁殖性能等。
二、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遗传育种技术之一。
它通过人工修改基因,来调整某些性状的表达,从而实现对动物品质的选择性增强。
在动物遗传育种中,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以前无法实现的目标,如精确地调整动物性状,从而提高高产性、瘦肉性等重要性状。
基因编辑的方法主要包括CRISPR-Cas9技术和TALEN技术。
CRISPR-Cas9技术最为成熟,操作简单、成本低,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
TALEN技术相比之下操作较为复杂,但其定点精准,具有“无痕”修改等优势,可用于一些对定点修饰较为敏感的重要性状。
三、育种植入技术育种植入技术是最常用的动物遗传育种方法之一。
它通过人工将优质种畜的性状植入到另一只动物的身体中,实现优良性状的提取。
育种植入技术主要有单次植入、多次植入和克隆植入等几种,具体选择何种技术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四、遗传鉴定技术遗传鉴定技术是一种用于测定动物品质的技术,是选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它可通过对动物的DNA序列进行测定,来预测动物在繁殖过程中的表现和品质。
遗传鉴定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可用于动物品种的鉴定、亲子关系的确认等方面。
总的来说,动物遗传育种技术的最新进展,主要表现在基因编辑技术、育种植入技术、遗传鉴定技术等方面。
动物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可以使用序 列比较和 同源性分析, 在现有的
生物 数据库 中找到畜禽经 济性状 与同源序
 ̄ U : f 0 同源基 因的主要基因及其定位相关, 建
立育种和动物育种相关的基因组数据库, 并
大幅度的提升。 它通过提升在抗病参数 以及 育种 值估 计准确性上来提升, 使得畜禽整体
一
项工作。
子进化 . 可以比较和分析不同进化阶段动物 物种 的基 因组结构和功能, 以阐明动物基因
的起源和进 化, 演化 的结构和功 能, 发现动
2现代 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 当前分子生物技术快速的发展 , 为动物 育种带去 了一种新 的活力。 通过多种现代生
物技术的整体使用 , 并且按照传统 的育种方
研 究与 探讨
动物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林 炳 江
( 广东 省江 门市 鹤 山市址 山镇 畜牧 兽 医站 , 广 东 江 门 5 2 9 7 2 9 )
摘 要 针 对动物 抗 病 育种方 法进 行研 究 , 能 够很 好 的提升 动物 自身的 育种 效果 。 本 文 主要 阐述 了动 物数 量抗 病 学和动 物育 种的相 关研 究动 态 , 并且 对现
2 . 3转基因技术与动物育种
代初快 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技术, 当前
已经 被美国科学促进会纳入到 了 1 9 9 8 年自
然科 学领 域的十大进展之一。 当前基 因芯片
技 术在动 植物 的抗病育种 里发挥 着非常主
转基 因技术主 要是把外 源基 因转 移到 动 物受精 卵内使其 能够构成 一个新 的融合 基因, 另其能够在动物体内融合 以及进行表
上 所处在 的位 置都并不是十分的了解。 分子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摘要:对动物遗传育种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动物育种效果。
论文系统阐述了动物数量遗传学与动物育种研究动态,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概况,探讨了动物遗传育种发展趋势,旨在为畜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动物育种方法;现代生物技术;研究进展随着遗传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动物遗传育种技术经历了表型和表型值选种技术育种、DNA重组技术育种、分子技术育种3个阶段。
其中,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动物育种已进入分子水平,朝着快速改变动物基因型的方向发展,即开始分子育种技术阶段。
国内也紧跟国际步伐,主要研究畜禽遗传育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为我国21世纪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先进技术。
现在,动物分子育种仍占据着动物育种大部分的领地,并将主导21世纪动物遗传育种的发展趋势。
一、数量遗传学与动物育种数量遗传学是遗传学原理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群体数量性状的一门科学,在动物育种实践中起着主导作用。
数量遗传学原理应用于育种实践,是在选择时通过提高群体中有利基因的频率,降低不利或有害基因的频率,进而使群体的生产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它通过提高在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准确性上来提高畜禽整体生产性能。
重复率、遗传力和遗传相关构成了数量遗传学的三个基本参数,是数量遗传学的核心。
三个遗传参数对于实际育种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借助遗传参数可以从表型值估计推断育种值,从而定量化地作出育种决。
因此,估计遗传参数便成了动物育种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
二、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给动物育种带来了新的活力。
通过各种现代生物技术的综合应用,结合传统的育种方法,可大大加快育种进展。
(一)基因芯片技术与动物育种基因芯片技术是2O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已被美国科学促进会列1998年自然科学领域十大进展之一。
目前基因芯片技术在动植物的遗传育种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基因的表达水平的检测。
由于基因芯片可以固定成千上万个探针,使众多基因同时检测成为可能,不仅可以比较一个基因组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录水平差异,也可以比较不同基因组中对应的基因的转录水平差异。
家蚕抗病机制与免疫遗传学研究

家蚕抗病机制与免疫遗传学研究家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其丝绸产业占据了世界市场份额的70%以上。
然而,家蚕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菌和病毒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和质量下降。
因此,研究家蚕的抗病机制和免疫遗传学对于提高丝绸产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家蚕的抗病机制主要由免疫系统和非特异性保护机制组成。
非特异性保护机制包括家蚕的消化道菌群、蚕丝蛋白、体液凝集酶等组成的生物障碍。
免疫系统包括家蚕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组织特异性免疫三个方面。
细胞免疫是家蚕抗病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外界的病原体进入家蚕体内后,家蚕的血液中会激活一些免疫细胞,如血细胞凝集素、血淋巴细胞等,这些免疫细胞通过吞噬和杀死病原体来保护家蚕的健康。
同时,这些免疫细胞还可以产生一些免疫因子,如蛋白分解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这些免疫因子可以进一步加强家蚕细胞的免疫能力。
体液免疫是家蚕抗病机制的另一种方式,它主要体现在血液中的一系列反应链的产生。
当外界病原体进入家蚕体内时,它会刺激家蚕体内产生一些特异性抗体分子,这些抗体分子可以识别出特定的病原体并对其进行抗体介导的杀伤作用。
与免疫系统相伴随的是免疫遗传学,它研究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参与免疫反应的基因,以及这些基因在控制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和机制。
在家蚕的免疫遗传学研究中,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免疫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鉴定;二是免疫相关基因的调控和表达机制。
先前的研究表明,家蚕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组织特异性免疫反应都与一系列基因的表达相关,例如,丝绸蛋白基因家族和热休克蛋白基因家族在家蚕免疫反应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还有一些免疫相关基因,如酸性粘液蛋白、抗菌蛋白和抗菌肽等,也在家蚕的免疫应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原体类型、抗原刺激、温度、湿度等。
因此,家蚕免疫遗传学研究不仅需要对免疫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还需要对这些基因的调控和表达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草鱼免疫基因研究进展

草鱼免疫基因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草鱼免疫基因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草鱼的免疫相关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发现了一些与草鱼抗病能力相关的基因。
研究人员发现,草鱼中Toll样受体(TLR)和内源性抗菌肽(AMP)等免疫相关基因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刺激后会显著上调,从而起到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信号通路和调节因子,如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转录因子STAT家族等。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草鱼的免疫机制、筛选和培育抗病性优良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草鱼免疫基因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草鱼的抗病能力,还有望为淡水鱼类免疫基因研究提供借鉴。
目前,虽然人们已经对一些经济鱼类的免疫基因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一些淡水鱼类,特别是中国特有的经济鱼类,其免疫基因的研究仍然相对薄弱。
草鱼作为我国淡水养殖业中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免疫基因研究成果的分享,对于推动我国淡水鱼类的免疫基因研究具有积极作用。
加强对草鱼免疫基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草鱼的抗病能力,还可以为我国淡水鱼类的免疫基因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草鱼免疫基因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难点。
一方面,草鱼的基因组序列尚未完全解读,导致一些免疫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分析受到一定的制约。
草鱼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对病原微生物的抗性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草鱼的免疫基因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免疫机制的全貌。
草鱼的免疫基因研究还需要结合传统免疫学、细胞免疫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以期取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草鱼免疫基因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草鱼免疫基因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点。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草鱼免疫基因的研究,以提高草鱼的抗病能力,推动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为淡水鱼类的免疫基因研究提供借鉴和经验。
动物疾病免疫机制的研究与创新

动物疾病免疫机制的研究与创新动物疾病的免疫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的推进,我们对于动物免疫机制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介绍动物疾病免疫机制的研究现状以及最新的创新进展。
一、免疫机制的基础知识动物的免疫系统是一套多层次、多组分协同作用的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动物天生具有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主要由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炎症反应等组分参与;获得性免疫是通过曾经感染病原体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主要由淋巴细胞和抗体等组分参与。
二、动物疾病免疫机制的研究现状随着遗传学、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对于动物疾病免疫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
例如,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在先天免疫中的重要作用,它们能够识别和吞噬病原体,并释放抗菌活性物质,起到清除病原体的作用。
另外,在获得性免疫中,研究人员发现淋巴细胞和抗体对于清除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至关重要。
三、动物疾病免疫机制的创新进展在动物疾病免疫机制的研究中,最新的创新进展涉及到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使得对动物基因进行精准编辑成为可能。
研究者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地构建了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并通过研究这些模型,深入了解动物免疫系统中关键基因的功能。
这些创新进展为我们深入理解动物免疫机制的调控和疾病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手段。
四、动物疾病免疫机制的研究意义动物疾病免疫机制的研究不仅对于保护动物健康、提高畜禽产能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人类疾病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很多病原体在动物和人类之间都具有传染性,因此对于动物免疫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此外,动物疾病免疫机制的研究还为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总结:动物疾病免疫机制的研究与创新一直在进行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于动物免疫机制的了解会越来越深入。
最新的创新进展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动物免疫机制的新思路和技术手段。
畜禽抗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WENKU DESIGN
猪抗病育种案例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和基因编辑技术,发现并验证了多个与 PRRS抗性相关的基因,成功培育出抗PRRS的猪品种。
猪瘟(CSF)
利用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出与猪瘟抗性相关的基因,并在生产中 推广抗猪瘟的种猪。
鸡抗病育种案例
PART 02
畜禽抗病遗传育种基础知 识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抗病性的遗传基础
01
抗病性基因
抗病性基因是决定畜禽抗病能力 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这些基因, 可以了解抗病性的遗传机制。
02
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研究有助于发现与抗病 性相关的基因和变异,揭示抗病 性的遗传基础。
03
表型与基因型关联 分析
牛病毒性腹泻(BVD)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基因编辑技术,发现并验证了多个与牛病毒性腹泻抗性相关的 基因,培育出抗牛病毒性腹泻的牛品种。
PART 05
结论与建议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研究结论
01
畜禽抗病育种研究取得显著进 展,成功培育出多个抗病性能 强的新品种,有效提高了畜禽 的抗病能力和生产效益。
高育种效率。
完善育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 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 动抗病育种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畜禽抗病的分子机制 和遗传基础,为抗病育种提供
更加精准的育种靶标。
探索新型育种技术与方法, 如基因编辑、细胞工程等, 提高抗病育种的技术水平和
效率。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的抗病育种技术和理念, 推动全球畜禽抗病育种研究的
猪的疾病抗性与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猪 的 疾 病 抗 性 与 抗 病 育 种 研 究 进 展
砘 启 顺 柳小春 马海 明( 南农 业大 学动 物科技 学院, 湖 长沙 4 0 2 ) 1 1 8
摘
要
本 文 分 别 介 绍 了猪 的 单 基 因 和 多基 目 控 制 的 疾 病 敏 感 性 或 抗 性 , 以及 时 免 疫 反 应 遗 传 控 制 的研 究 进 展 , 此 基 础 上 探 讨 了抗 痛 育 种 的 可 能 逢 径 。 在
分 别 为 1 . 、16和 4 。 69l . 7 猪的 侏 儒 症 或 软 骨 发 育 不 全 有 多 种 类 型 , hr. To n sn等 ( 00 在 猪 的 C i a 基 因 上 检 测 到 一 个 自然 发 e 20 ) ot l
生的显性 突变 , 该突变使 x胶 原 的羟基末 端改变 了一
个 氪基 酸 , 致 腔 原 分 子 不 能 形 成三 重螺 旋 , 表 型 结 导 其 果 是 长骨 生长 盘 功 能 异 常 , 致 矮 小 症 及 干 骨 骺 软 骨 导 发 育异 常 , 种 异 常 与人 的 Sh d 骨 骺 软 骨 发 育 异 这 emi 干 常 (MC 一 致 . S D) 因此 可 作 为人 S D的 动 物 模 型 MC Ha n等 (0 0 在丹 麦 猪 一 个 突 变 家 系 中 发 现 L s a 20 ) —g l o 一内酯 氧 化 酶 基 因 ( 0) 全 缺 失 可 造 uo —Y n G 完 成 维 生 素 c缺 乏 症 , 基 因位 于 l 该 4号 染 色 体 . 哺 乳 是 动 物 肝 脏 中 台 成 L —A c 末 期 必 需 的 一 种 催 化 酶 sA 分 子 检 测 发 现 . 生 素 c缺 乏 症 动物 的 G L 基 因的 维 UO cN D A上 缺 乏 外 显 子 Ⅷ , 且 内 吉 子 Ⅶ 缺 少 32 p 内 而 8b . 含 子 Ⅷ缺 少 前 1 2个 b 。 8 口 引 起 仔 猪 泻痢 等 疾 病 的 大 肠 杆 苗有 多 种类 型 , 其 中 E. c “ K8 有 三 种 变 异 体 ( 8 a , 8 a 0 8 K 8 b K 8e
猪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等发现并命名。根 据干扰 素的基因序列
和 受 体 的 特 异 性 可 将 其分 为 I 型、 I I 型 和 Ⅲ型 ,其 中 I型 主 要 包 含 I F N—a、
二聚 体 。 I F N —y 主 要 由 N K细 胞 、T细
胞 、B细胞和 巨噬细胞等产生 ,而被糖 皮质激 素 和环 细胞毒 素 A等 抑制 。
当前猪 抗病 育种 面临 的 问题 提 出 了相应 的解 决 措 施 , 以期 为猪 的抗 病 育 种 工 作 起 到 一定 的参 考 作 用 。
关 键 词 :猪 :抗 病育 种 :候 选 基 因 中 图分 类号 :S 8 1 3. 2 , ¥ 8 2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3 — 4 6 4 5 ( 2 O l 3 ) 0 5 — 0 0 3 6 — 0 3
普 及 和 高 瘦 肉 率 猪 的 育 种 观 念 ,使 得猪 的 总 体 体 质 和 抗 病 力 急 剧 下 降 ,尤 其 是
一
些传染疾病 更是反复在 猪群 中发生 ,
病毒作用 并不是直 接杀伤或 抑制病毒 , 而 主 要 是通 过 细 胞 表 面 受体 作 用使 细 胞
给 养 猪 业 带 来 了 巨大 的 经 济 损 失 , 同时
此 外 ,猪 养 殖 过 程 中大 量 用 药 不 仅 增 加
1 抗病 性状候 选 基因 的研 究进展
1 . 1 干 扰 素 基 因
产生抗病毒蛋白,与此同时还 对 自然杀
伤 细胞 ( N K细胞 ) 、 巨 噬 细 胞 和 T淋 巴细 胞 的 活 力 起 到 增 强 作 用 。
干扰素 (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 I F N) 是 一
猪抗病性遗传育种研究

猪抗病性遗传育种研究引言:猪是重要的农业养殖动物之一,但它们常常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导致养殖效益的下降。
因此,开展猪抗病性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猪抗病性遗传育种研究进行全面的介绍,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遗传机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
一、研究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对猪抗病性的遗传基础以及遗传变异的关系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猪抗病性的遗传育种研究是为了选择出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并减少药物使用量,以促进绿色养殖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猪抗病性遗传育种研究主要依靠遗传育种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进行。
遗传育种学方法主要包括群体选择、家系选择和亲本选择等。
从整体上提高猪群的抗病性。
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全转录组测序和基因编辑等。
这些方法可以更精确地确定与抗病性相关的基因位点和基因。
三、抗病性遗传机制:猪抗病性的遗传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基因、多个信号通路以及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其中,主要包括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个方面。
天然免疫是猪身体最早产生的免疫反应,通过作用于病原体表面的配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识别病原体并迅速消灭病原体。
适应性免疫则是指猪免疫系统对特定病原体进行免疫应答,并形成记忆细胞以提高对再次感染的免疫应答。
抗病性的遗传机制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猪的免疫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动物的抗病性研究提供借鉴。
四、抗病性相关基因: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许多与猪抗病性相关的基因。
例如,猪Toll-like受体基因家族的成员在猪的天然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细胞凋亡基因、干扰素基因以及多种免疫相关基因等也与猪抗病性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通过全转录组测序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不断地挖掘和鉴定抗病性相关基因,为猪抗病性育种提供了更多潜在的遗传资源。
五、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猪抗病性遗传育种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展。
首先,可以利用遗传育种学方法对猪的抗病性进行长期选育,通过家系选择和亲本选择等手段,选出具有强抗病性的猪品种。
草鱼免疫基因研究进展

草鱼免疫基因研究进展草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草鱼在养殖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疾病威胁,严重影响了其养殖业的发展。
研究草鱼的免疫基因对于提高草鱼的抗病能力和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对草鱼的免疫基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为草鱼的免疫基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草鱼免疫系统研究现状1. 免疫基因的鉴定和分类近年来,科研人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基因组学技术,成功地鉴定和分类了一大批与草鱼免疫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包括了免疫球蛋白基因、T细胞受体基因、MHC基因等,这些基因在草鱼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研究,科研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草鱼的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为提高草鱼的抗病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2. 免疫基因的表达调控除了鉴定和分类免疫基因之外,科研人员还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这些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
他们发现,草鱼免疫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饲养环境、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等。
研究人员还通过对免疫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草鱼的免疫系统在应对外界侵害时的一些重要反应途径,为提高草鱼的免疫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 免疫基因的功能研究三、草鱼免疫基因研究的意义和前景草鱼免疫基因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免疫基因的研究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草鱼免疫系统的特点和机制,为提高草鱼的抗病能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免疫基因的研究可以为草鱼的疾病防治提供重要的工具和方法,通过对草鱼免疫基因的研究,可以培育出抗病种质,提高草鱼养殖的抗病能力。
免疫基因的研究还可以为其他鱼类养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通过对草鱼免疫基因研究的应用,可以提高其他鱼类养殖的抗病能力,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未来,草鱼免疫基因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科研人员们共同努力。
需要进一步完善草鱼的免疫基因数据库,为草鱼免疫基因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和信息。
博士生的创新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家禽抗病能力

博士生的创新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家禽抗病能力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农业科技领域的研究对提高家禽抗病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博士生在其创新研究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改良家禽的抗病能力。
本文将介绍博士生的创新研究以及基因工程在家禽抗病能力改良中的应用。
首先,博士生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验,探讨家禽抗病的遗传机制。
他们分析了家禽抗病能力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抗病基因。
这些基因可以增强家禽的免疫系统,并提高其对常见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进一步研究,博士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家禽抗病能力的调控机制,并为后续的基因工程改良奠定基础。
基于对抗病基因的识别,博士生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改良家禽的遗传特性。
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或基因转导等方法,将抗病基因导入家禽的基因组中。
通过改良家禽的基因,博士生能够提高家禽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其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这种基因工程改良的方法可以提高家禽的综合抗病能力,不仅减少了疾病传播的风险,还提高了家禽养殖业的盈利能力。
另外,博士生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改良家禽的消化系统和肠道菌群。
他们通过改良家禽的消化道功能,提高养分的吸收效率,并降低肠道感染的风险。
博士生可以通过改变家禽肠道菌群的组成,使其富含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这种基因工程改良不仅提高了家禽的消化能力,还改善了家禽的整体健康状况。
此外,博士生的研究还包括对基因编辑工具的优化和创新。
他们不断尝试不同的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系统,以提高基因编辑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这些技术的创新,博士生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基因的精准编辑,从而实现家禽抗病能力的最大提升。
综上所述,博士生的创新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家禽抗病能力的方法是一种有前景的技术。
通过深入研究家禽抗病的遗传机制,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家禽的遗传特性,博士生能够提高家禽的免疫系统功能和消化能力,从而增强其抵御病原体的能力。
植物和动物免疫学的新进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植物和动物免疫学的新进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医学、生物学方面,免疫学一直是个重要的领域。
人们不断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研发出新技术,为科学研究和医学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在免疫学当中,植物和动物免疫学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和动物免疫学的新进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一、植物免疫学的新进展随着对免疫系统的了解加深,人们开始在植物抵抗病原体方面进行研究。
植物的抗病能力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病原体也会不断进化对抗植物的免疫反应。
现在,研究员们正在通过利用新技术,强化植物的抗病能力。
其中,一项名为“新型效应器分析平台”的技术被广泛应用。
该技术通过研究植物的分泌蛋白来了解植物推动免疫反应的机制,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员更深入地了解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此外,通过研究植物基因组的变化,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抗病机制。
他们可以通过表征大量的基因来确定哪些基因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研究员们甚至已经发展出了一种名为“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植物的基因组,以增强植物的抗病机能。
二、动物免疫学的新进展近年来,动物免疫学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发现,这将在未来极大地改善我们的医疗水平。
例如,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种名为“CRISPR/Cas9”技术,在基因编辑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这种技术已经应用于人类的免疫疾病治疗中,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免疫系统的机制,并且改善我们的治疗方法,以治疗一些常见的免疫疾病,例如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同时,人们正在不断开发新的免疫疗法,例如利用单克隆抗体作为治疗手段。
通过产生人体没有的特定抗体,研究人员能够定向破坏病原体,这种方法被证明可以有效治疗许多类型的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除此之外,人们还在不断研究动物的抗病机制,并利用这些机制来开发新的免疫疗法。
例如在研究新冠病毒抗体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BNT162b2的疫苗,该疫苗通过“诱导人体天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方式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遗传学在畜禽传染病方面的案例

遗传学在畜禽传染病方面的案例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新的促进禽流感病毒复制的宿主基因,揭示了禽流感病毒-鸡全基因组范围内蛋白功能性结合规律,为进一步解析鸡感染禽流感的机制拓宽了思路,为鸡抗病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免疫学前沿(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7.561)上。
禽流感的爆发不仅使家禽业蒙受巨大损失而且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
流感病毒自身不具备复制能力,而是通过感染宿主并借助宿主细胞系统进行复制。
因此,能与病毒蛋白产生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对病毒致病力具有重要影响。
筛选病毒和宿主之间的互作蛋白并鉴定宿主蛋白在流感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成为解析宿主抗病力形成和病毒致病机理的关键和基础。
基于遗传学的动物抗病性研究

基于遗传学的动物抗病性研究研究背景动物的免疫系统在对抗疾病和保持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同动物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些动物更容易受到感染,而另一些则能更好地抵抗病原体。
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基于遗传学的动物抗病性研究旨在深入探索这些差异的根源,并为改良畜禽养殖和保护野生动物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遗传变异与抗病性遗传变异是指个体之间基因组中所存在的差异。
对于动物的抗病性而言,存在两种主要类型的变异:基因型和表型。
基因型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体携带不同基因等位基因所致。
例如,有些动物可能携带一种能够提高其免疫力的基因,而另一些则缺乏这个基因。
表型差异则是由于个体对于病原体的感染和抵抗能力不同。
这些差异可以通过遗传分析方法来确定,并用于进一步研究抗病性的基础机制。
编码免疫相关基因在动物中,许多与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已经被鉴定和描述。
这些基因编码各种免疫系统中关键组分,如细胞因子、受体、抗原呈递分子和免疫调节因子。
通过研究这些基因的遗传变异,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动物个体之间的抗病性差异。
例如,在人类中,通过对HLA基因的研究,我们可以确定个体对于特定疾病的风险。
在动物中,类似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其抗病性的遗传基础。
遗传多样性与进化动物的遗传多样性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结果。
在自然环境中,对于动物个体的压力和选择往往会导致一些变异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增加,以提高整个群体的抗病性。
这种进化过程在野生动物的抗病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畜禽养殖中,由于人工选择和遗传漂移的影响,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往往下降,因此容易受到疾病的威胁。
因此,基于遗传学的研究对于保护种养殖动物的健康至关重要。
基因组学的应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能够对动物基因组进行全面的分析。
基于遗传学的动物抗病性研究可以通过分析动物个体的基因组,了解其遗传异质性和与抗病性相关的基因。
例如,通过比较抗病个体和易感个体的基因组,我们可以鉴定与抗病性相关的候选基因。
动物生产中的抗病性状遗传研究

动物生产中的抗病性状遗传研究在动物生产中,疾病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对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动物的抗病性状遗传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和应用遗传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改善动物在抵抗疾病方面的表现。
1. 抗病性状的定义和意义抗病性状是指动物在面对病原体感染时,能够抵御疾病的能力。
这些性状包括了动物的免疫系统功能、抗体水平、疫苗反应能力等,对于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和筛选具有较强抗病性状的动物品种,可以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2. 抗病性状的遗传基础抗病性状在动物种群中存在遗传变异,部分由基因控制。
基因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从而影响后代的抗病能力。
遗传基础的深入研究可以为选育具有更好抗病能力的动物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抗病性状的遗传程度以及其遗传背景与具体的病原体种类和性状有关。
3. 抗病性状的遗传评价为了评价抗病性状的遗传能力,可以利用遗传统计学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抵抗性状的遗传程度,选择具有更好抗病性状的动物进行繁殖,从而提高整个种群的抗病能力。
常用的遗传评价指标包括遗传变异系数、遗传相关、遗传进化和遗传改良值等。
这些值的计算和分析需要结合大量的相关数据和统计模型。
4. 抗病性状的环境因素和遗传与环境互作用抗病性状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如气候、饲养条件和生长环境等可以影响动物的免疫系统功能和疾病抗性。
此外,抗病性状的遗传与环境互作用也需要考虑。
例如,某些基因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更强的抗病效果,而在其他环境条件下可能没有这种效果。
因此,在抗病性状遗传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5. 抗病性状的遗传改良策略了解动物抗病性状的遗传特征后,可以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
一种常见的遗传改良策略是选择合适的亲本进行杂交,利用亲本的遗传优势来获得具有更强抗病性状的后代。
家养动物免疫和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家养动物免疫和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在人类的生活中,家养动物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
它们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陪伴,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和疾病。
但同时,家养动物的免疫和免疫疗法也成为了我们需要重视的话题。
一、家养动物的免疫在人类生活中,动物疾病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存在。
因此,我们需要让我们家养的动物免受一些疾病的影响。
1. 家养动物的免疫意义在动物的生长过程中,免疫系统是起到保护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
如果没有免疫系统的保护,动物就难以生存了。
在许多情况下,免疫系统的保护可以大大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2. 家养动物的免疫措施为了让家养动物不受一些疾病的影响,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一系列的免疫措施。
例如,对于宠物狗来说,我们需要为它们注射疫苗。
疫苗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避免许多狗瘟、细小病毒等疾病的发生。
二、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免疫疗法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常见的治疗方法。
在动物疾病的治疗中,免疫疗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免疫疗法的基本原理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注射治疗性抗体、细胞等方法,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和抵抗力的治疗方法。
免疫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治疗性抗体或细胞注射到动物体内,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抵抗力,来对抗疾病。
2. 免疫疗法的种类免疫疗法包括多种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可以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制剂、生物免疫疗法等方法,来有效地治疗肿瘤疾病。
对于一些传染病的治疗中,可以使用免疫治疗、同种联合治疗等方法,来有效地治疗传染病。
3. 免疫疗法的优势与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相比,免疫疗法有着更好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
由于免疫疗法是一种“定制化”的治疗方法,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从而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不得不承认,养动物的同时也会增加一些疾病的风险。
这就需要提高意识,对家养动物进行免疫注射等措施。
未来,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也必将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法和更好的生活品质,使得我们的家养动物更加健康和快乐。
动物抗病育种研究

猪抗病育种研究进展蒋思文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现代养猪生产,生产性状与抗性性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颉颃,表现为负遗传相关,单纯追求高产目标通常导致抵抗性降低。
如高产乳牛的应激能力差,猪的瘦肉率超过一定限度导致应激能力和肉质下降,肉鸡追求生产率导致腹脂过度沉积而引起一系列繁殖性状上的相关反应。
同时猪场疾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猪的健康和养猪生产的效益。
由于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占畜牧业产值的12%~15%。
尽管预防接种发挥了重要的防治作用,但未能完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
从长远来看,采用遗传学方法从遗传本质上提高猪对病原的抗性,开展抗病育种具有治本的功效。
国外已将抗病性、适应性和繁殖力纳入猪育种目标。
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报道了不同鸡品种对马立克氏病敏感性存在差异,并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对猪或其它畜禽抗病有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和生物制剂的应用,大部分传染病都通过预防接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抗病育种受到一定的冷落。
8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抗病有种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使人们重新重视对抗病育种的研究。
1.抗病性的遗传基础1.1抗病性病原体在传染过程中,会遇到3道防御机制,即上皮防御机制、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和特异性防御机制。
当个体受到病原体侵染时,会调动这3方面的防御机制加以抵抗。
猪是否发病取决于侵染和防御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防御机能强的猪便表现出自然抗病力。
广义的抗病性是指一般所称的抗逆性或抗性,即在现有饲养条件下,畜禽抵抗不良外界环境如缺乏饲料、不适气候及抵御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狭义抗病性是指动物对寄生虫和传染病的抗病力。
按抗病力的遗传基础的不同可分为特殊抗病力和一般抗病力。
特殊抗病力是指对某种特定疾病或病原的抗性或易感性。
主要受一个主基因位点控制。
特殊抗病力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寄主体内存在或缺乏某种分子或其受体。
而这种分子或受体可以决定异体识别或决定病原体的特殊附着力,并在传染因子进入体内后决定是否导致寄主发病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猪遗传抗性与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猪遗传抗性与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严燕;殷宗俊
【期刊名称】《猪业科学》
【年(卷),期】2007(24)6
【摘要】本文从抗病力和抗性基因的遗传性出发,综述了猪主要的抗性基因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猪抗病育种的可能途径.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严燕;殷宗俊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
【相关文献】
1.猪的遗传抗性和抗病育种 [J], 陈晓辉
2.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抗性遗传及r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J], 周娜;陆景伟;郑阳;胡燕;陶伟林
3.猪的疾病抗性与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J], 施启顺;柳小春;马海明
4.家蚕对病毒病抗性遗传及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J], 邵榆岚;钟健;唐芬芬;廖鹏飞;白兴荣
5.猪遗传抗性和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J], 成贵;王英;鲁绍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OKAMOTO H,NISHIZAWA T, TAWARA A,et al. TT virus mR-
[ 4] McKEOWN N E, FENAUX M, HALBUR P G,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porcine TT virus, an orphan virus, in pigs from six different countries[J] . Vet Microbiol, 2004 , 104 ( 1 /2 ) : 113 - 117. [ 5] TAIRA O,OGAWA H,NAGAO A,et al. Prevalence of swine Torque teno virus genogroups 1 and 2 in Japanese swine with suspected post - 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 and 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J] . Vet Microbiol, 2009 , 139 ( 3 /4 ) : 347 - 350. [ 6] 王礞礞, 周艳君, 陈宗艳, 等. 我国猪群中 TTV 的鉴定及其分子 . 中 国 预 防 兽 医 学 报, 2009 , 31 ( 10 ) : 751 - 流行病学 分 析[J]
( 006 )
《黑龙江畜牧兽医》 科技版 连锁的基因群, 其编码 的 产 物 ( 主 要 组 织 相 容 性 抗 原) 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发生密切相关 。 主要组织 相容性复合体是在研究小鼠的移植排斥反应时发现 的,它是由紧密连锁的高度多态基因位点组成的染 [1 ] 色体上的一个遗传区域 ,在动物的免疫系统中发 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定位于第 17 号染色体, 位于第 6 号染色体。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可分为 3 类基因群。Ⅰ类基因: 对于人类而言包括 3 个基因 B、 C, 即 A、 其编码产物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 位点, DQ、 DR 3 个 体Ⅰ 分子或抗原。 Ⅱ 类基因: 分为 DP、 亚区, 其编码的经典产物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Ⅱ 类分子或抗原, 能够结合外来抗原并在抗原递呈中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Ⅲ类基因: 编码产物为主要组织相 容性复合体Ⅲ 类分子或抗原。 1. 3. 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与抗病性 主要组织 相容性复合体在遗传上的稳定性及多态性使它很有 可能成为一个良好的遗传标记而被应用于动物育种 及血缘关系鉴定等方面。同时,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 、 体与许多疾病的抗性 易感性有密切关系,对抗病起 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鉴定并克隆出与疾病抗性 相关的基因从遗传上控制疾病,将会促进抗病转基 [2 ] 因动物的研制开发 。 此外, 研究主要组织相容性 复合体与疾病的相关性及探索某些疾病发生的免疫 遗传机制 对 疾 病 的 预 测 及 早 期 预 防 也 有 着 重 要 的 意义。 1. 3. 3 干扰素基因 1957 年, Isaacs 在进行鸡胚细 胞流感病毒感染试验中首次发现一类能干扰和抑制 病毒复制 的 可 溶 性 细 胞 分 泌 物,故 取 名 为 干 扰 素 ( IFN) 。免疫活性细胞经丝裂原或抗原刺激后 , 产生 [3 ] 一类对酸敏感的干扰素,称为免疫干扰素 。 目前, 依据干扰素对酸的敏感性通常分为 Ⅰ 型干扰素 ( 酸 敏感型) 和Ⅱ型干扰素 ( 耐酸型) 2 类。几乎所有脊 椎动物均可产生这 2 类干扰素,根据产生干扰素细 胞种类的不同, Ⅰ型干扰素至今已发现 6 种类型, 而 Ⅱ型干扰素迄今为止仅发现 1 种。 干扰素具备的广 谱、 高效抗病毒功能及其对免疫系统的关键调节作 成为当今免疫学、 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 用, 。 点 大量试验结果表明,猪干扰素对于传染病病毒 具有防御和抑制作用。一系列体外试验结果表明, 用 IFN - γ 处 理 感 染 猪 繁 殖 与 呼 吸 综 合 征 病 毒 ( PRRSV) 的猪巨噬细胞, 可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 征病毒增殖; 用重组干扰素处理 Marc - 145 细胞后, 可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野毒株和细胞适应 性毒株增殖; 猪 IFN - α / β 能有效抑制口蹄疫病毒的 活力; 猪重组 IFN - γ 可抑制感染传染性胃肠炎冠状 也可 病毒的猪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中的病毒复制 , 抑制感染猪瘟病毒的单核细胞和肺巨噬细胞的病毒
755. [ 7] 孙泉 云, 李 凯 航, 张 维 谊, 等. 上 海 地 区 猪 和 奶 牛 血 清 中 TTV ( Torque Teno virns ) 感 染 的 检 测[J] . 中 国 动 物 传 染 病 学 报, 2009 , 17 ( 2 ) : 78 - 81. [ 8] BRASSARD J, GAGNE M J, LAMOUREUX L, et al. Molecular detection of bovine and porcine Torque teno virus in plasma and feces [ J] . Vet Microbiol, 2008 , 126 ( 1 /2 /3 ) : 271 - 276. [ 9] KEKARAINEN T, SIBILA M, SEGAL S J. Prevalence of swine Torque teno virus in post - 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 ( PMWS) - affected and non - PMWS - affected pigs in Spain[J] .J Gen Virol, 2006 , 87 ( Pt4 ) : 833 - 837. [ 10] 王亚君, . 黄朝阳, 程金平. 滚环扩增体系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2005 , 7 ( 1 ) : 73 - 75. 临床输血与检验, NAs detected in the bone marrow cells from an infected individual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0 , 279 ( 2 ) : 700 - 707.
2011 年 6 月( 上) 47 复制。动物体内试验的结果表明,同时注射猪瘟疫 苗和干扰素,可增强对猪瘟病毒的防御能力。 1. 3. 4 天然抗性相关的巨噬蛋白 ( Nramp ) Nramp1 基因是 Nramp 基因家族的一员, 该家族至少包括 2 。 , Nramp1 个成员 目前 研究最多的是 基因。 最初发 现小鼠对细胞内病原微生物侵染所具有的抗性或敏 Ity 或 Lsh 控制 感性是受 1 号染色体上显性基因 Bcg、 的,由此将该类基因命名为天然抗性相关的巨噬蛋 白。作为一个较为保守的基因,Nramp1 基因主要在 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 ) 及外周血细胞 中特异表达,影响动物的固有免疫,与沙门杆菌及 多种胞内寄生病原菌的抵抗作用有关,对疾病的抗 性是非病原特异性的, 所以可作为畜禽综合抗病力的 Vidal 等在通过对病菌侵染 良好候选基因。1995 年, 具 有 抗 病 性 和 易 感 性 小 鼠 的 研 究 中 发 现, 由 于 Nramp1 基因突变导致该基因功能丧失的小鼠只在感 染早期免疫力低下,在感染后期免疫功能正常。 说 明 Nramp1 基因在巨噬细胞与寄生虫互作的早期免 [4 ] Nramp1 基因高 疫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 研究表明, SNP SE 度保守区的 的多态性与青年鸡 疫苗接种及 病原攻击后的免疫应答相关。 由此推测 Nramp1 基 因或相邻的基因控制 SE 疫苗的应答性状。 研究还 Nramp1 基因可影响小鼠分枝杆菌疫苗引起的 发现, 体内 T 淋巴细 胞 免 疫 应 答 和 体 外 巨 噬 细 胞 活 性 水 平。有人用体细胞杂交方法将 Nramp 定位于猪的第 15 号染色体的 q23 ~ 26 之间,在第 1 外显子到第 3 外显子的 1. 6 kb 的基因组 DNA 上用 Hinf Ⅰ 酶切开 从 11 个品种 84 头猪的群体中 发了一个 RFLP 标记, Nramp1 与猪的 15 号 发现 3 个等位基因。研究表明, S0149 和 S0284 连锁。 对小群 染色体标记的 S0088 、 体的研究表明, 所测试品种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很 A 等位基因只在母系 ( 色 ) 中存在,相应的 C 等 大, 位基 因 只 在 公 猪 ( 有 色 ) 品 种 中 发 现。 猪 的 不 同 Nramp1 基因型与抗病力差异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 [5 ] 研究。吴宏梅等 采用 PCR - RFLP 法对 165 头大 白猪和 109 头松辽黑猪 Nramp1 基因第 6 内含子多 态性与免疫功能 ( 中性粒细胞还原力和单核细胞细 结果表明品种内 胞毒百分率) 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Nramp1 不同 基因型与免疫功能间存在着显著相关 ( P < 0. 05 ) ,Nramp1 基因可作为抗病力性状的一个 主要候选基因。 1. 4 抗病力、 免疫应答与生产性状的关系 抗病力、 免疫应答能力和生产性能之间关系的试 验研究还很缺乏, 结果也不一致。 研究发现, 马立克 病和产蛋性能间的关系呈负相关 。同时, 有人还发现 生长率与接种了支气管败血巴氏杆菌商品疫苗或伪 狂犬病毒疫苗后的免疫应答呈负相关 , 具有肠道 K88 受体的猪生长较快, 饲料利用率较优。 猪的 SLA 基
46
Heilongjiang Animal Scien011
动物免疫遗传学与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朱
中图分类号: S852. 36
1 2 1 刚, 侯玉华 , 哈依拉提
( 1. 新疆昌吉州阜康市滋泥泉子镇兽医站 , 新疆 阜康 831500 ; 2. 新疆昌吉州阜康市畜牧局, 新疆 阜康 831500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7034 ( 2011 ) 06 - 0046 - 03 代则肿瘤被排斥; 移植给抗原Ⅱ阳性子代则肿瘤不被 排斥。 研 究 表 明, 抗原Ⅱ是一种组织相容性抗原 ( H - 2) , 由单一基因所控制。研究还发现, 组织相客 , 性抗原的特异性可以在淋巴细胞上检出 开创了对白 小鼠的组织相容 细胞抗原的研究。随后的研究表明, 性抗原并不是由单个基因而是由若干紧密连锁的基 因所控 制。 这 些 基 因 构 成 主 要 组 织 相 容 性 复 合 体 ( MHC ) , I、 S、 G、 位于小鼠第 17 号染色体上, 分为 K、 D / L、 T 6 个区。人体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称为 决定人白细胞抗原的复合座 人白细胞抗原 ( HLA ) , C、 B、 D / DR 几个 位在 6 号染色体短臂上, 已知有 A、 每个座位都有很多共显性复等位基因 。猴和狗 座位, 的相应基因复合体分别称为 RhLA 和 DLA。 1. 2 抗体遗传 由 2 条轻链和 2 条重链 抗体分子是免疫球蛋白, 组成。轻链和重链都可按氨基酸顺序变异的程度划 分为可变区 ( V ) 和恒定区 ( C ) 。 高等动物和人体能 够产生大量的不同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 是不是每 个个体都有这么多的轻链基因和重链基因呢 ? 伯内 特的克隆选择学说在细胞水平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 按照这一学说, 每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或少数几种 抗体, 每个个体无数的浆细胞合在一起就可产生出无 数种类的抗体分子。 1. 3 主要的抗性基因 1. 3. 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