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星座流星雨天象记录精编合集
古代天文学夜观天象的发现记录

古代天文学夜观天象的发现记录古代天文学夜观天象的记录有哪些吗?古代天文学夜观天象时,发现了什么?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天文学夜观天象的发现记录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古人经过长时间夜观天象的经验累积之后,发现星座移动的方向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和地球上气候变化相吻合的。
所以在4000年前中国的古书《鹖冠子》,曾有这样的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下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这是以黄昏时观察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判断当令的季节。
而这种观察天象有规律的变化来定四季,就叫做“观象授时”。
在没有历法的时代,曾经为古人使用过一段很长的时间。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懂得从观察天象来计算每天的潮汐涨退和日出时间。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不少迷信的成分,常常对当时无法解释成因的天文现象穿凿附会,比如说将日食和月食等现象视为天象示警,认为这些现象是将有大灾难降临的预兆,必须举行祭祀仪式才能平息上苍的怒火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年、月、日、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运动,交食,晷影,漏刻,恒星出没,天空分区,等等。
因此,中国古代历法有现今天文年历的性质。
现在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历书。
伺候历书众多。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星占术曾超过它独有的作用。
正是因为星占术的需要,古代许多星占家大量观测记录天空现象,编写星象著作,其中包括许多天文知识。
所以中国古代不少天文著作都同星占术结合在一起。
《石氏星经》是现在见到的最早的一本天文星占著作,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魏国石申所著。
书的原名叫《天文》,内容涉及太阳、月亮、行星、交食、恒星、古代天文名词、宇宙概念等多方面,尤其是恒星部分价值更高。
《五星占》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份帛书,专讲五大行星运动和一些天文知识,共有九部分,八千字。
古代中国对天象变化的纪录与观测方法

古代中国对天象变化的纪录与观测方法天象变化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太阳、月亮、星座、彗星等天体的观测和纪录,不仅是科学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人民对天象变化的纪录与观测方法。
一、太阳与月亮古代中国人民对太阳与月亮的观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他们发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而月亮也有相似的轨迹。
通过观察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的方位,中国人发现了太阳的运动规律,即夏至时太阳升起最北,冬至时太阳升起最南。
这种观测和纪录天体运动的方法,被称为方位观测法。
除了方位观测法,古代中国人民还通过观察月亮的形状和位置来纪录天象变化。
他们发现,每个月亮周期(约29.5天),月球会经历新月、第一季、满月和第三季等不同阶段。
通过观测月亮的形状和位置,中国人记录了数千年的月亮运动数据,为后世研究和预测天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星座古代中国人民对星座的观测也有着丰富的纪录和深厚的研究。
他们根据天体的位置和形状,将星星连接起来形成各种图案,并赋予了这些图案不同的名称。
这些星座的名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承,并与中国的历法、农历等联系在一起。
例如,古代中国人民将七个亮星连接成北斗七星,作为导航的重要参考;还有牵牛、织女、玉兔等富有浪漫色彩的星座,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紧密相关。
通过观测和纪录星座的位置与形状,古代中国人民发现了很多重要的天体现象,例如天狼星、天琴座的琴鸟、南极星等。
这些观测结果对于农业、渔业和天文学等领域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彗星彗星在古代中国的观测和纪录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彗星的形状、亮度和位置,纪录了许多彗星的出现和消失。
彗星被看作是祸福的预兆,对于古代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彗星有很多,例如公元前 Halley's 彗星、比较新的有洪氏彗星和国际彗星次彗星等等。
这些彗星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民间的祈祷、庆祝和对未来的预测。
中国古书中的UFO记录

中国古书中的UFO记录浩瀚中国古书中有太多的记录,无法用天文知识及一般常识来解释。
任何一位坚决否定飞碟存在的人,面对着这些历史上的记录,只有瞠目结舌的份,因为事实已证明:飞碟早就来过地球!中国古代天文史料是全世界最多的,而天文成就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古人对天上的日、月、星现象相当了解。
因此本文列举的全是以“无法用当代天文科学认知来判断”的内容,绝非牵强附会。
这是首先要交待的重要观念。
像日头但非太阳《古今图书集成卷十九日异部》:西元前一九一四年‘夏帝八年,十日并出’,‘竹书纪年’也同样记载“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
一六二一年,《明通鉴》“明熹宗天启元年二月廿二日,辽阳有数日并出,又日交晕,左右有珥,白虹弥天。
”天上出现数个太阳,更妙的是“左右有珥”,明白指出这个发光体的形状就像当今大家熟悉的圆盘状中间突出的UFO。
《资治通鉴》“西晋愍帝建兴二年(参一四年)正月辛未,有参日相承,出西方而东行”,此事件在《晋书愍帝本纪》中也有“正月辛未辰时,日陨于地,又有参日相承,出于西方而东行”,《古今图书集成》也有“正月,日陨地,又参日并出”。
参一七年,“西晋愍帝建兴五年正月庚子,参日并照,虹蚬弥天,日有重晕,左右两耳”。
《晋书本纪》也记有“五年正月庚子,参日并出”。
参五七年,《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五》“晋穆帝升平元年六月,秦地见参日并出”,注意这个记载,只写秦地,可见这参个“太阳”高度不高,只出现在局部地区。
《天文占》曰:“参四五六日俱出并争,天下兵作”,《天文志》也说:“参四五六日俱出并争,天下兵作亦如其故”,可见这是不常见的现象。
西元前一五九○年,《古今图书集成日异部》“商帝辛四八年,二日并出”。
西元八○九年,《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二日异部》“唐宪宗元和四年闰参月,日旁有物如日”。
九六○年,《续通鉴》“宋太祖建隆元年正月癸卯,匡胤军中知星者河中苗训,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汤”。
一一二五年,《续通鉴》“宋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庚申,日有五色晕,挟赤黄珥,又有重日相汤摩,久之乃隐”。
狮子座流星雨

7.天琴座流星雨 天琴座流星雨 天琴座流星雨一般出现于每年的4月 日至 日至23日 天琴座流星雨一般出现于每年的 月19日至 日, 通常22日是极大日。该流星雨是我国最早记录的流星 通常 日是极大日。 日是极大日 在古代典籍《春秋》中就有对其在公元前687年 雨,在古代典籍《春秋》中就有对其在公元前 年 大爆发的生动记载。彗星1861 I的轨道碎片形成了天 大爆发的生动记载。彗星 的轨道碎片形成了天 琴座流星雨, 琴座流星雨,该流星雨作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 一在天文学中也占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2.双子座流星雨 双子座流星雨 双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2月 至 日左右出现 日左右出现, 双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 月13至14日左右出现,最高时 流量可以达到每小时120颗,且流量极大的持续时间比较长。 流量可以达到每小时 颗 且流量极大的持续时间比较长。 双子座流星雨源自小行星1983 TB,该小行星由 双子座流星雨源自小行星 ,该小行星由IRAS卫星在 卫星在 1983年发现,科学家判断其可能是“燃尽 的彗星遗骸。双子 年发现,科学家判断其可能是 燃尽”的彗星遗骸。 年发现 燃尽 的彗星遗骸 座流星雨辐射点位于双子座,是著名的流星雨。 座流星雨辐射点位于双子座,是著名的流星雨。
流星

流星
天文现象
01 产生原因
03 历史记载 05 观测方法
目录
02 相关名词 04 研究发现 06 观测条件
流星(Meteor)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埃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接近地球时被地球 引力吸引,在高速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发生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光迹。大部分流星体在落到地面之前便会被消耗殆尽, 少部分则会掉到地面上,称之为陨石。大部分可见的流星体都和沙粒差不多,重量在1克以下。流星体进入大气层 的速度介于11km/s到72km/s之间,各个流星的颜色会因其燃烧程度而有所不同。
当地球运行至流星体群时,大量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在夜空中看起来像是有许多的流星从天空中一个所 谓的辐射点发射出来的天文现象。天文学中一般用流星雨辐射点所在的星座或附近比较明亮的星名来命名这个流 星群,例如双子座流星雨的辐射点就位于双子座中。
辐射点或视辐射点是流星雨在天空中的发源处,流星看起来似乎都来自该处(对行星上的观测者)。
流星雨的出现,中国古代存在一些记录。如天琴座流星雨的一次记录: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五 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宋书·天文志》) 这是在公元461年。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
流星体坠落到地面通常为陨石或陨铁或者其他金属类石头,这一事实,中国也有记载。《史记·天官书》中 就有“星陨至地,则石也”的解释。到了北宋,沈括更发现陨石中有以铁为主要成分的。他在《梦溪笔谈》卷二 十里就写着:“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 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 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

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天象意思是指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规律的运动现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注意到物侯和天象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开始了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
此后,中国人长期不断地辛勤致力于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种记录。
这些天象纪事不仅内容详实,年代延续,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至今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1、日出黄有黑气——黑子的记录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漩涡,由于其温度比太阳其它部分的温度低,所以光芒也较之其它处幽暗一些,从地球上看仿佛是太阳表面出现了黑色的斑点或斑块,所以又称日斑。
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
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
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
2、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记录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
彗尾是彗星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彗发的气体和微尘推开生成的,形状像一把大扫帚,所以在中国民间又把彗星叫做“扫帚星”。
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
我国古代称彗星为“星孛”,《春秋》上记录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3、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日食的记录日食是一种太阳被月球遮蔽的现象。
当月球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走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这时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位于影子里的观测者便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住,这就是日食。
我国古代星座流星雨天象记录精编合集

我国古代流星雨天象记录精编合集中国古代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旧五代史·天文志》《新五代史·司天考》我国最早有关狮子座流星雨的记录,出现在新旧《五代史》。
后唐明宗长兴二年九月丙戌(西元931年10月16日),晚上约十点多,开始见小流星出现,黎明前数目更大量增加,在中天和四方可见百余颗流星「流注交横」的壮观景象。
当晚,也曾出现两次大颗的火流星:其中之一,大如半升容器,此一火球初小后大,光亮足以照亮夜空,它以极快的速度划至奎宿而灭,尾迹凝结在天,屈曲似云;另一颗火流星的大小则如大桃般。
第二天晚上,仍然可以看到「众星交流而殒」的现象。
谭普─塔托彗星该次的回归,很可能留下相当多的碎片,此故,三年之后,也就是愍帝清泰元年九月辛丑(西元934年10月13日),再度出现「众星交流」的奇景,近黎明时,更可见一颗颇大的火流星,赤色,尾迹长数丈,稍后,凝结云的形状盘屈如龙。
下面让我们再看看几则中国古书中有关狮子座流星雨的生动记载:(一)宋真宗咸平五年九月丙申(西元1002年10月12日)有星出东方,西南行,大如斗,有声若牛吼,小星数十随之而陨。
戊戌,又有星数十,入舆鬼,至中台,凡一大星偕小星数十随之。
其间两星如升器,一至狼,一至斗灭。
(二)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十月己巳(西元1366年10月22日)流星如酒杯大,分为三星,紧相随,前星色青明,后二星色赤,尾约长二丈余,起自东北,缓缓往西南行,没於近浊(指地平线)。
(三)明嘉靖十二年十月丙子(西元1533年10月24日)夜,南方流星如盏。
壬辰、戊戌,并如之。
庚子,昏刻,北方流星如盏,发光如碗,有五小星随之。
自中台东北行,近浊(近地平线),尾迹化为白气。
四更至五更,大小流星纵横交行,不计其数,至明乃息。
天星散落如雨。
(四)万历三十年九月辛未(西元1602年10月27日)有大小星数百,交错行。
(五)清康熙五年十月十一日(西元1666年11月8日)四更,有大星见东南,众小星随之,或上或下,倏左倏右,大星陨,小星亦随之而陨。
中国古代天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天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天文学常识一、长沙彗星图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长沙彗星图二、长沙彗星图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
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
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
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
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
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臵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
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
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三、折叠登封观星台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
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流星雨天象记录精编合集中国古代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旧五代史·天文志》《新五代史·司天考》我国最早有关狮子座流星雨的记录,出现在新旧《五代史》。
后唐明宗长兴二年九月丙戌(西元931年10月16日),晚上约十点多,开始见小流星出现,黎明前数目更大量增加,在中天和四方可见百余颗流星「流注交横」的壮观景象。
当晚,也曾出现两次大颗的火流星:其中之一,大如半升容器,此一火球初小后大,光亮足以照亮夜空,它以极快的速度划至奎宿而灭,尾迹凝结在天,屈曲似云;另一颗火流星的大小则如大桃般。
第二天晚上,仍然可以看到「众星交流而殒」的现象。
谭普─塔托彗星该次的回归,很可能留下相当多的碎片,此故,三年之后,也就是愍帝清泰元年九月辛丑(西元934年10月13日),再度出现「众星交流」的奇景,近黎明时,更可见一颗颇大的火流星,赤色,尾迹长数丈,稍后,凝结云的形状盘屈如龙。
下面让我们再看看几则中国古书中有关狮子座流星雨的生动记载:(一)宋真宗咸平五年九月丙申(西元1002年10月12日)有星出东方,西南行,大如斗,有声若牛吼,小星数十随之而陨。
戊戌,又有星数十,入舆鬼,至中台,凡一大星偕小星数十随之。
其间两星如升器,一至狼,一至斗灭。
(二)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十月己巳(西元1366年10月22日)流星如酒杯大,分为三星,紧相随,前星色青明,后二星色赤,尾约长二丈余,起自东北,缓缓往西南行,没於近浊(指地平线)。
(三)明嘉靖十二年十月丙子(西元1533年10月24日)夜,南方流星如盏。
壬辰、戊戌,并如之。
庚子,昏刻,北方流星如盏,发光如碗,有五小星随之。
自中台东北行,近浊(近地平线),尾迹化为白气。
四更至五更,大小流星纵横交行,不计其数,至明乃息。
天星散落如雨。
(四)万历三十年九月辛未(西元1602年10月27日)有大小星数百,交错行。
(五)清康熙五年十月十一日(西元1666年11月8日)四更,有大星见东南,众小星随之,或上或下,倏左倏右,大星陨,小星亦随之而陨。
中国历朝都设置有官方的天文机构,并聘用专职人员负责观测天象。
但我们目前在台湾已无钦天监的编制,也没有一座国家天文台,那么谁要负起观象并且记录的责任呢?古代流星雨天象记载在繁星密布的夜晚,仰视天空,常常会看到一道白光飞流而逝,这就是流星现象,人们也称它作贼星。
有时候又可以看到从天空中一个公共点,有无数亮光四下飞流,这就是壮丽的流星雨现象。
后人通常以流星雨起始点所在的星座命名它的名称,如天琴座流星雨(群)、狮子座流星雨(群),等等。
中国古人对流星雨、流星的记载,也早于其他民族。
古书《竹书纪年》中写道:“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
” 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最早、最详细的记录,见于中国的《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 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
对于公元461年南北宋时代出现的一次令人惊心动魄的天琴座流星雨,《宋书·天文志》做了十分精彩的记述:“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
……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晚而止。
”这是在公元461年。
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
天琴座流星雨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
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7次。
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将是重要的资料。
在中国古人《新唐书·天文志》的记录中,英仙座流星雨出现时的壮丽情景,真扣人心弦:“唐开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贯弱极,小者不可胜数,天星尽摇,至曙乃止”。
天琴座流星雨是出现在每年的4月15日至4月28日的著名流星雨,最大期在4月22日,因此也称为4月天琴座流星雨,而因辐射点在天琴座α(织女星)附近,所以也称为天琴座α流星雨。
这个流星雨已经被观察了2,600年之久,他的母体是C/1861 G1佘契尔彗星。
中国人民把天琴座想像为织女用的梭子,而古希腊人民则把它想像为一把七弦琴。
天琴座内有一流星群,彗星1861 l的轨道碎片形成了天琴座流星雨,辐射点在k星附近。
该流星雨作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一,在天文学中占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天琴座流星雨一般出现于每年的4月19日至23日,通常22日是极大日。
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
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
最详细的记录见于《春秋》:“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
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天琴座流星雨也是我国最早记录的流星雨。
中国古代的流星雨纪事达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了大约10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大约7次。
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又一份珍贵的天文史料,对于现代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众所周知,流星体在地球大气中燃烧不完坠落到地面,便是陨石或陨铁。
这一事实,中国古代史书中也不乏记载。
对《春秋》所载鲁僖公16年“陨石于宋五”的记载,在《左传》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此“陨星也”。
而《史记·天宫书》说得更加准确:“星坠至地,则石也。
”到了宋代,中国著名科学家沈括首次发现陨石中有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陨石,他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中明确地写道:“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这件史实的记载是在公元1064年。
而欧洲在公元1768年曾发现三块陨石,人们莫名其妙,巴黎科学院特推举当时一著名科学家进行研究,他研究的结论是:“石在地面,没入土中,电击雷鸣,破土而出,非自天降。
”两相比较,相形见绌。
古代四川对陨石与陨石流星雨的记载陨石和陨石雨现象,文献记载,首见于<春秋>,其书一则曰:“陨石于宋五。
”再则曰:“星陨如雨。
”这就表明了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公元前5世纪,就对这种现象,有所观察。
惜乎当时的观察,记述简略,以致后人不能依据文献,而明了坠落的情景。
一直下到南北朝时,才对此有较详描述。
按《陈书·周文育传》说:初文育之据三陵,有流星坠地,其声如雷,地陷方一丈,中有碎炭数斗。
<陈书>所记情况,与这次科学观察木彗相撞的情形相一致。
木彗相撞时,即释放出相当tnt炸药爆炸时的巨大能量,且在木星表面上留下了黑斑,即撞击后的深坑。
与<文育传>称“声如雷”和“地陷”完全吻合,深深地表明了古人对这一过程,观察之细致。
其后对陨石的记载,越来越多,除<廿四史·五行志>外,在野史笔记中,也有不少记录。
仅就笔记中摘录数条如下:1.唐贞观八年十月丙申后,汾州并州文水县两界,天大雷震空中,云内落一石下,大如碓咀,脊高腹平,其文水县丞张孝静同汾州官同奏(《法苑珠林》)。
2.伊阙县令李师晦,有兄弟作任江南官,与一僧往来,尝入山采药,暴风雨避于桤树,须臾大震,有物瞥然坠地,倏而晴朗,僧就视,乃一石,形如乐器,可以悬击(<酉阳杂俎>)。
3.唐天复十年庚午夏,洪州■(陨)于越王山下昭仙观前,有声如雷,光彩五色,阔十丈,袁、吉、江、洪四州之界,皆见光闻声。
观前五色烟雾,经月而散。
有石长七八尺,围三丈余,堕于地上。
节度使刘威命舁入昭仙观内,又斋数日,石长尺余,今只有七八寸,留在观内(<集异记>)。
4.长兴中,云州雷震,坠一坚物,视之,有一石如拳(<新编分门古今类事>)。
5.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又震一声,移著西南,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见皆火光赫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熄,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下视之极深,星在其中,乃一一圆石(<宋朝事实类苑>)。
6.建隆中,南郡一夕星陨如雨点,或大或小,光采粲然,未至地而灭。
景{右沂州夜中,星陨极多,明日视之,皆石也(《宋朝事实类苑》)。
7.甲午乙未间,河北山东多陨石,大者如屋,陷深入地丈余。
洛阳有大星陨地,滚行数十丈,草木皆焦。
北抵山石,其土石皆融液而流(《草木子》)在上举资料中,以《集异记》所述为详,不仅对陨石坠落过程出现的声、光和碎片大小及颜色,描述得很具体。
尤其对陨星坠落后,逐渐冷却而逐渐缩小的情形,也作了较详的记述。
而这样的记述,在我国典籍中,都未予注意,所以更值得重视。
至于四川,也发生过陨石坠落的现象。
元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卷1说:宋端平乙未,天狗星坠准安军金堂县境。
其声如雷,六州之人皆闻之,及相与观看,皆为碎石,其色红赤,识者谓为干戈之兆,次年蜀将曹友闻死,元大举入蜀,蜀祸始此。
《湖海新闻》把流星坠落,一叫做“天狗星坠”,这是我国历史上星象家的专用词,与迷信有别,不足深究。
然从其“皆为碎石”的“皆”字,就可知坠落者,不止一块,而是一场陨石雨。
至于坠落的石色“红赤”,则是陨星在大气中燃烧尚未冷却现象,而坠落时发出的爆炸声,史籍与小说笔记,如《留青日札杂抄》说是“天鼓鸣”。
四川除有陨石雨的记载,在史籍上,也有陨石的记载。
如《明史·天文志》说:“正德六年八月癸卯,有流星如箕,尾长四、五丈,红光烛天,自西北转东南,三首一尾,坠四川崇庆卫(崇庆县),色化为白,复起绿焰,高二丈余,声如雷震。
”又《五行志》说:“正德十三年正月已未,邻水陨石一”。
又《清史稿·灾异志》说:“顺治十年四月,泸州星陨化为石,大如斗”。
像这种从天上飞来的石块,我以为四川也并非在明清时才有,如《成部通览》谓支机石为“当年之陨星”,就是一个例子。
考支机石的来源,<太平御览>卷8引《集林》说:“昔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
乃与一石而归。
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
<集林>此说,又见于《博物志》及《蜀中广记》,虽传言的可靠性小,但同谓来源于“天河”,很可能指它本是陨石而言。
而且支机石的石质,与成都附近出产的石质不同,故说它是陨石,也并非毫无根据。
由于它是从天而降,在原始封建社会,人们的知识水平低,不可能用科学来解释,遂以为是神灵示警降灾,而祈求免灾者有之,烧香许愿求福者亦有之,这就成为大石文化的起源。
大石文化乃原始巫术崇拜对象,成都人不仅表现在对支机石的崇拜,对天涯石也同样如此。
而《太平寰宇记》还说简州的玉文灵山有乞子石,<云笈七■>则说昌利化圆元观也有乞子石。
其他类此者尚多,都是四川大石文化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