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备课讲稿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文言文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文言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之一。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和区别文言实词指的是具有实在意义、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如“之、其、于、是、以”等;而文言虚词则是没有实际意义、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如“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等。
虽然虚词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它们在文言文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达各种语法关系和语气。
二、分析文言实词虚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文言实词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言实词虚词教学具有以下重要性:首先,文言实词虚词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思想。
其次,文言实词虚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使学生更加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文言实词虚词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的特点、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探究文言实词虚词的教学方法1.对比法对比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文言实词虚词的教学同样适用。
通过将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而”这个虚词在表示并列关系时和表示转折关系时的用法就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虚词的用法。
2.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是一种以语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语境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课件)
1.秦王必说见臣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城:确实 4.燕王拜送于庭
5.秦王还柱而走
6.卒起不意
1.“说”通“悦”,高兴。 2.“反”通“返”,回来。 3.“振”通“震”,害怕。 4.“庭”通“廷”,朝廷。 5.“还”通“环’,绕。 6.“卒”通“猝”,突然,仓猝。
赢粮而景从
译:人们挑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他。(贾谊《过秦论》)
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②名词作状语 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 饰或限制的作用。
(2)词类活用的分类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坚,形容词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③形容词作名词
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 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
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示仇恨、怀恨。
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 “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
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 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不开。
古今异义词的判定方法
(1)区分所给成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古代汉语往往以单 音词为主,双音节往往有其固定的义项。
般包含在古义当中。
以东”,今义特指“山东省”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 “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
了今天却变成另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今义转移为偷窃。
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分类。
1.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实词是指有具体意义,能够表示事物、动作、状态、属性等的词,如“山”、“跑”、“快乐”、“聪明”等;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主要起连接、助词、语气等作用的词,如“的”、“地”、“得”、“了”、“吗”、“呢”等。
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代词等。
虚词的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
学生进行实词和虚词的分类练习。
第二章:实词的词义辨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的词义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进行造句。
2.2 教学内容词义辨析的方法:从语境、词性、词义范围、词义轻重、词义转移等方面进行辨析。
实词造句的注意事项:选词准确、搭配得当、语义通顺。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词义辨析的方法。
学生进行实词词义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造句练习。
第三章:虚词的用法辨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
3.2 教学内容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从虚词的词性、位置、功能、搭配等方面进行辨析。
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起到引导、语气、助词等作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学生进行虚词用法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虚词在句子中的运用练习。
第四章:实词与虚词的搭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与虚词的搭配。
4.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要符合语言习惯、语义合理、表达清晰。
常见实词与虚词的搭配实例:如“跑得快”、“快乐地生活”、“聪明的学生”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的应用练习。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和虚词PPT课件
④“乎噫”吁和嚱“,哉危”乎处高于哉对!应(位李置白,《由蜀“道哉难”》是)表感叹的
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8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⑥隐藏
33
2、指出下列各句中古今异义词的意义
A、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指出,给人看。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品头或书面意见
B、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诸侯
古义:肴山以东、函谷关以西 今义:山东省
C、秦王大喜,传示美人及左右
古义:妃嫔 今义:美貌女子
D、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
④圣“焉心”备用焉在(陈荀述子的《语劝境学里》,)是语气助词。
6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在)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被)
(3)况于将相乎 ( 对于)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向)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从)
(6)赵尝五战于秦(同, 跟)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 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 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今义:读书用功或肯动脑筋
34
3、指出下列各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 C )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通“消”,消散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
B、小知不及大知: 通 “智”,智慧。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类型,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实词进行句子构建的能力。
3. 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用法的认识,并能够独立解析文本中的相关词汇。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的定义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2. 各类实词在句中的功能和用法。
3. 典型文言文段落的解读与实词应用练习。
4. 实词在语境中的辨析技巧。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了解情况,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系统阐述文言文实词的特点及分类,举例说明不同实词的用法。
3. 实例分析:选取经典文言文段落,指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实词用法。
4.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
5. 小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适时调整。
七、教学案例《出师表》节选:“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在此段落中,我们可以指出“先帝”、“创业”、“中道”、“崩殂”等实词,并分析它们的含义及在句中的作用。
通过具体的例子,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八、结语通过对文言文实词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力,还能够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份教案范本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有效的教学框架,帮助学生深入探索文言词汇的奥秘,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优秀课件
29
(3)为动用法 指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表示为动
词对象发出某个动作。例: 等死,死国可乎?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30
(4)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宾语: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②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秦地可尽王也 /范增数目项王/非能水也/沛公欲王关中 ④“而”前后的名词:去今之墓而葬焉/ 客逾庖而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于是余有叹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35
词类活用举例: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用作动词 2、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 3、孔子师郯子、苌弘 名词的意动用法
36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5、君将哀而生之乎 动词的使动用法 6、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7、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用作动词 8、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动词用作名词 9、宾主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用作名词
动”;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
24
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 作“征发,征调”;
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 “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
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 等。
注意
1、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 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 不断提高。
15
补充了解
归纳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 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 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 文章中也有朝廷吏。因而这类词语出现的机率是非常 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 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专题九第一讲文言实词、虚词精品文档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纲 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分析综合 C
考情 (1)筛选文中的信息
分析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 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出:
考 1.文言文测试材料多是叙事类文体——人物传记, 情 且都出自史传类著作“二十四史”;但在稳定中
朝代的名家大作(文集)阅读。
考纲 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从答案编制上来看,测试题目出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 。“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
是考生未学过的,题目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
考情 分析
有二:一是测试的知识是我们“教材”已学过的, 二是我们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运用。所以, 巩固好课内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复习的关键。
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当 年这件事,称赞那时的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 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
随后,何灌任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 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穿透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 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 引兵退走了。
3.从考查形式上来看,稳中有变,但仍以选择和翻
译为主。选择题难度适中,难度系数约在 0.4~0.6
之间,翻译题难度系数在 0.3~0.5之间,稍有难度。
考纲 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4.从命题趋势看,文言文阅读主观题的分值会有所
增加,但难度会降低,这不但符合考纲的规定,
而且有利于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对文言
二、命题规律 (1)考查以单音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教案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文言文实词进行翻译和写作的技巧。
4.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 文言文实词的定义与分类- 常见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文言文句子结构的分析- 文言文实词在句中的应用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实词的用法。
-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共同探讨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 实践操作法:通过翻译练习和创作练习,加深学生对实词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文言文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实词的重要性。
讲解知识点1. 定义与分类:明确文言文实词的概念,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并举例说明。
2. 实词意义:挑选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实词,详细讲解它们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3. 句子结构: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结构,指出主语、谓语、宾语的位置和特点。
案例分析挑选几个典型的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实词用法,并讨论其含义。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文言文段落,找出其中的实词,并尝试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实践操作1. 翻译练习:提供一些简短的文言文段落,让学生尝试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实词,编写简短的文言文小故事或对话。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给出改进建议。
作业布置- 完成一份文言文实词的练习题。
- 阅读一篇文言文文章,标记出所有实词,并尝试进行翻译。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计划。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邱玉兰考纲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07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
2005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
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教案文言文实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实词,学会区分实词和虚词;2. 学会辨别文言文中的实词,并能正确运用;3. 培养学生对实词的敏感性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中的实词,培养学生的辨别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文言文中的实词。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多张图片并让学生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发现描述中使用的实词,并介绍实词的概念。
2. 探究实词(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词的特点,帮助学生区分实词和虚词,并通过例子进行辨析。
3. 学习实词(15分钟):教师以教材中的实词为例,逐个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如“人”、“事”、“言”等,并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4. 实词辨析(20分钟):教师将教材中的几个实词列举出来,并让学生进行辨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5. 实词运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篇文言文短文,让学生找出其中所有的实词,并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短文的翻译。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要求学生掌握实词的特点和运用技巧。
七、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文言文短文,并找出其中的实词;2. 引导学生进行实词的运用练习。
八、教学评估:1. 课堂上观察学生对实词的辨析和运用情况;2. 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实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介绍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对于一些生僻的实词和特殊用法还需要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教师可以设置更多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第一章:文言文实词虚词概述1.1 实词与虚词的定义1.2 实词与虚词的作用1.3 实词与虚词的分类1.4 实词与虚词的用法第二章:文言文实词2.1 名词2.1.1 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的读音与用法2.1.2 抽象名词与具体名词的用法2.1.3 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等2.2 动词2.2.1 动作、状态、变化等的读音与用法2.2.2 动词的时态、语态、体态等2.2.3 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等2.3 形容词2.3.1 描述特征、性质、状态等的读音与用法2.3.2 形容词的等级、范围等2.3.3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等2.4 数词2.4.1 数量、顺序、比例等的读音与用法2.4.2 数词的复数、分数、小数等2.4.3 数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等第三章:文言文虚词3.1 介词3.1.1 时间、地点、方向等的读音与用法3.1.2 介词的结构、搭配等3.1.3 介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等3.2 连词3.2.1 并列、转折、因果等关系的读音与用法3.2.2 连词的连接成分、搭配等3.2.3 连词活用作副词、形容词等3.3 助词3.3.1 时态、语气、否定等功能的读音与用法3.3.2 助词的附加、连接等作用3.3.3 助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等3.4 叹词3.4.1 表达情感、态度等的读音与用法3.4.2 叹词的分类、搭配等3.4.3 叹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等第四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4.1 实词与虚词的辨别方法4.2 实词与虚词的运用技巧4.3 实词与虚词的常见错误分析第五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练习与应用5.1 实词与虚词的练习题型5.2 实词与虚词的练习案例5.3 实词与虚词的应用场景第六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词义辨析6.1 词义辨析的重要性6.2 词义辨析的方法与技巧6.3 常见实词与虚词的多义现象分析第七章:文言文实词虚词在文中的语境分析7.1 语境对实词虚词理解的影响7.2 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步骤7.3 实际例句分析与练习第八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特殊用法8.1 通假字与异体字的识别与运用8.2 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与运用8.3 词类活用的特殊情况分析第九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综合练习9.1 综合练习题型设计9.2 综合练习案例分析9.3 综合练习的答题策略与技巧第十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学习与研究方法10.1 实词虚词学习的资源与工具10.2 实词虚词研究的方法与路径10.3 实词虚词学习的长期坚持与进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词与虚词的定义及作用:重点关注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区分,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2. 文言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难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境中实词和虚词的运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2. 教学过程:第1课时:介绍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基本用法。
第2课时:讲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法。
第3课时:讲解数词、量词的用法。
第4课时:讲解代词、副词的用法。
第5课时:讲解介词、连词的用法。
第6课时:讲解助词、叹词的用法。
第7课时:分析具体语境中的实词和虚词运用。
第8课时: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9课时:总结回顾,查漏补缺。
第10课时:测试,评估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文言实词和虚词与现代汉语词汇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用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音频、PPT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阶段性的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古代汉语》、《文言文选读》等。
2. 参考书目:《汉语大词典》、《古汉语虚词词典》等。
3. 网络资源:利用相关在线教学平台、文言文学习网站等,丰富教学资源。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虚词1. 以(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连词,因为)(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介词,凭借)(3)臣具以表闻(介词,用)(4)谨拜表以闻(连词,表目的)(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2. 于(1)急于星火(介词,比)(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对,向)3. 之(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助词,的)(2)臣之进退(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二. 实词1. 通假字(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4)四十有四(通“又”)(5)五尺之僮(通“童”,童仆)2. 古今异义(1)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根据我微薄的经验给你总结了几条1、用成长符提升将领成长,做任务有,宗族奖励也会有,到时候分给你就是了2、闯嘉峪关,(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诉说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义:辛酸苦楚,苦衷今义:身心劳苦(7)臣欲奉诏奔驰古义:赶快往前今义:很快地跑(8)拜臣郎中古义:尚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3. 词类活用(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3)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5)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6)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7)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8)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9)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10)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11)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12)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患疾病)(1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4. 一词多义矜犹蒙矜育(动词,怜惜)小矜名节(动词,自夸)悯夙遭闵凶(名词,通“悯”,指可忧患的事)悯臣弧弱(动词,悲痛,怜惜)(3)薄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日薄西山(动词,靠近)三. 文言句式1. 判断句(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用“非”表否定判断)(2)今臣亡国贱俘(直接表判断)(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否定判断)2. 变式句(1)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3. 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四. 重点语句翻译1.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译文: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
2.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译文:我进退两难,处境十分狼狈。
3.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译文: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4.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文: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5.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6.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7.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译文: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项脊轩志》一. 虚词1. 以(1)娘以指叩门扉曰(介词,用)(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3)能以足音辨人(介词,凭借,根据)(4)以手阉门(介词,用)2. 而(1)而庭阶寂寂(连词,表并列)(2)墙往往而是(连词,表修饰)(3)客逾庖而宴(连词,表修饰)(4)而母立于兹(代词,你,你的)(5)呱呱而泣(连词,表修饰)3. 之(1)顷之,持一象笏至(语助词,调整音节)(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语助词,调整音节)(3)他日汝当用之(代词,代象笏)(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二. 实词1. 通假字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尔”,你的)古今异义(1)人至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2)吾妻来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还给(3)墙往往而是古义:处处今义:常常(4)比去,以手阉门古义:及、等到、并排的今义:较量、紧靠2. 一词多义得不能得日(动词,得到,获得)得不焚(助动词,能,能够)日日过午已昏(动词,指时间超过)不能得日(名词,阳光)过大母过余曰(动词,探望,看望)人往,从轩前过(动词,经过)归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吾妻归宁(动词,返回。
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书借书满架(名词,书,书籍)或凭几学书(名词,字,文字)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介词,自,由)从余问古事(介词,向)自余自束发(介词,从,由)自语曰(代词,自己)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安放)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当以当南日(动词,挡住)他日汝当用之(副词,理当,该当)3. 词类活用(1)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的前面)(2)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向西,朝西)(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4)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砌上围墙)(5)明月半墙(名词作动词,月儿明亮地照着)(6)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上朝)(7)垣墙周庭(形容词作动词,围绕着)(8)亦遂增胜(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景致)(9)时至轩中(名词作状语,时常)(10)客逾庖而宴(名词作动词,吃饭)三. 文言句式1. 判断句(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直接表示判断)2. 省略句(1)(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去主语“余”)(2)日过午(室内)已昏(省去主语“室内”)(3)使(之)不上漏(省去动词宾语“之”)(4)读书(于)轩中(省去介词“于”)3. 变式句(1)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于此居,介宾后置)(2)其制稍异于前(于前稍异,介宾后置)4被动句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不焚”,即不被焚毁)四. 重点语句翻译1.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译文: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枝影摇动,煞是可爱。
2.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译文: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动静)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3.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成就功名)了。
4.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5.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像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报任安书》一. 虚词1. 以(1)及以至是(通“已”)(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2. 为(1)为十表,本纪十二(动词,写成)(2)季布为朱家钳奴(动词,做了)(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动词,当作)(4)然此可为智者道(介词,给,替)(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介词,因为)(6)重为乡党所笑(介词,被)3. 且(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暂且,姑且)(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4. 于(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2)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5)无益于俗(介词,对)5. 乃(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竟然)(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3)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是) 6. 然(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代词,这样)(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表示转折)(3)阙然久不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二. 实词1. 通假字(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2)其次剔毛发(通“剃”,剃光)(3)被棰楚受辱(通“棰”,木杖)(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磨灭)(5)见狱吏则头枪地(通“抢”,碰撞)(6)幽于圜墙之中(通“圆”)(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散失)(9)则仆偿前辱之责(通“债”,债务,指下狱受腐刑)(10)及罪至罔加(同“网”,法网)2. 古今异义(1)所谓强颜耳古义:厚颜无耻今义:勉强装出笑容(2)下流多谤议古义:负罪受辱的处境今义:下游;卑鄙龌龊(3)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立身处世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4)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配偶(5)意气勤勤恳恳古义:诚恳,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6)南面称孤古义:面向南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古义:落入,沉没今义: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8)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自己的心愿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9)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不一般今义: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10)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古义:言论今义:谈话时所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3. 一词多义就卒就死耳(动词,接近,趋向)草创未就(动词,完成)用而用流俗人之言(动词,采用,引申为“附和”)用之所趋异也(介词,因为)重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形容词,慎重)重为乡党所笑(副词,更加)通通邑大都(动词,畅通,没有阻碍)通古今之变(动词,通晓,精通)通其狂惑(动词,达,这里指抒发)4. 词类活用(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2)倡优畜之(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3)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名词作动词,这里指囚禁)(4)太上不辱先(动词使动用,使……受辱)(5)且勇者不必死节(动词为动用,为……而死)(6)韩非囚秦(动词被动用,被……囚禁)三. 文言句式1. 判断句(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也”表判断)(2)李斯,相也(“也”表示判断)(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乃”表示判断)(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者,……也”,解释原因的判断)2. 疑问句(1)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2)与蝼蚁何以异(疑问代词“何”,表疑问)(3)安在其不辱也(疑问代词“安”,表示疑问)(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疑问代词“何”,表疑问)(5)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宁”与疑问语气词“邪”,表反问)(6)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无乃”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3. 省略句(1)(书)草创未就(省去主语“书”)(2)(先人职位)近乎卜祝之间(省去主语“先人职位”)(3)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省去宾语“之”)(4)声闻(于)邻国(省去介词“于”)(5)韩非囚(于)秦(省去介词“于”)4. 变式句(1)不得通其道(其道不得通,主语后置)(2)灌夫受辱于居室(于居室受辱,状语后置)(3)无益于俗(于俗无益,状语后置)5. 被动句(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表被动)(2)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3)韩非囚秦(“囚”,被囚之意)(4)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之意)(5)流俗之所轻也(省去的“为”与“所”,表被动)四. 重点语句翻译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