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全

合集下载

《医道捷径》-----脉诊 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 把脉口诀

《医道捷径》-----脉诊 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  把脉口诀

《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2013-04-02 20:00:43|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春风《【转载】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

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人发明的诊脉法以三个手指确定病情是非常科学的,它实际是一种经络信息的诊断法。

古人讲“医生不懂经络,开方动手便错”,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诊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诊家正眼 四言脉诀精注精译精解

诊家正眼 四言脉诀精注精译精解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精注精译精解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学习中医脉学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巧。

这本书通过对人体脉搏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医生判断病情进展和治疗方向。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脉诊初探、脉诊细节、脉诊精微、脉诊技巧。

其中脉诊初探主要介绍脉搏的基本知识,包括脉象分类、脉的节律和脉质等。

脉诊细节则更加详细地介绍了不同部位的脉搏特征和对应的疾病。

脉诊精微则涉及到一些细微的脉搏变化,需要医生进行更加仔细的观察和分析。

脉诊技巧则是总结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计划。

总体来说,诊家正眼四言脉诀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中医学经典,对于学习和实践中医脉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本书,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临床效果。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哎呀,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你们知道吗?中医把脉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那么,如何学好中医把脉呢?这里就有一个简单易懂的口诀,叫做“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跟着我一起来学习吧!1. 1.1 观察手腕: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手腕,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哦!要用两只手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然后轻轻地摆动一下,这样对方就会自然地伸出手臂。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仔细观察对方的手腕了。

手腕上有三条主要的血管,分别是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三条血管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2 1.2 轻触皮肤:接下来,我们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触碰对方的手指关节处的皮肤。

这里的皮肤是人体最薄的地方,也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

通过轻触皮肤,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血液流动情况,从而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3 1.3 比较搏动:当我们轻触对方的皮肤时,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的这三条血管的搏动应该是均匀、稳定、有力的。

如果搏动过快、过慢或者无力,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健康问题。

1.4 1.4 感受心律:除了观察血管的搏动情况,我们还可以尝试感受对方的心律。

方法很简单,就是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按在对方的手腕上,然后慢慢地数数对方的心跳次数。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

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1.5 1.5 注意呼吸: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呼吸情况。

健康的人的呼吸应该是平稳、有规律的。

如果呼吸急促、浅表或者有喘息声,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呼吸系统问题。

2. 2.1 询问病史: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对方询问一些关于病史的问题。

比如说,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有没有失眠、头痛等症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五世家传《脉诀》诊脉口诀

五世家传《脉诀》诊脉口诀

五世家传《脉诀》诊脉口诀山西老中医萧通吾继承五世家传《脉诀》诊脉口诀萧通吾继承五世家传《脉诀》的基础上经过六十多年的临床实践,验证了各种脉象与疾病变化的关系。

浮脉左寸脉浮是伤风,目眩头痛风痰壅。

浮兼虚迟心气少,心神恍惚不安宫。

浮散心气虚烦躁,洪数心经被热攻。

左关脉浮主腹胀,数因风热入肝中,怒气伤肝脉浮促,心胸逆满不相通。

左尺脉浮小腹胀,膀胱风热是尿涩。

芤则男子必尿血,妇女崩带定无疑。

迟是疝气脐下痛,浮而无力是肾虚。

右寸脉浮肺受寒,咳嗽清涕寒风痰,如遇洪浮为肺热,浮迟喘咳吐痰涎浮细本是肺阴伤,干咳少痰声嘶哑。

右关脉浮是脾虚,中满不食郁气居,浮大涩来因吐食,浮迟脾胃虚寒余。

右尺脉浮下焦风,大肠秘结苦难通,若逢浮虚元气少,浮数风热大肠攻。

沉脉左寸脉沉心内寒,胸痛皆因饮与痰。

关沉痃癖小腹痛,沉伏肝寒胁刺连。

尺沉肾脏寒邪侵,腰背冷痛便浊频。

男子精冷女结血,沉细筋酸尿余淋。

右寸脉沉肺受寒,停痰咳喘气舒难,紧滑咳嗽因伤冷,细滑骨蒸寒热缠。

右关脉沉是胃寒,食积中满与吐酸。

右尺脉沉腰酸痛,若还沉细痢脐寒。

迟脉左寸脉迟心内寒,湿凌膻中布散难。

关迟手足皆拘急,胁下时痛因受寒。

尺迟肾虚小便浊,妇女月水定然难。

右寸脉迟寒入肺,冷痰气促胸不宽。

右关脉迟中焦冷,脾胃有寒食不甘。

右尺脉迟脏冷泻,小腹疼痛腰膝艰。

数脉左寸脉数口舌疮,咽喉疼痛苦难当。

左关脉数肝经热,头晕目疼邪火亢。

左尺数为下焦热,遗浊淋癃小便黄。

右寸脉数肺经热,吐红咳嗽内生疡。

右关脉数肺有热,呕逆痰壅火炎亢。

尺为相火炎上象,滋阴降火始能康。

滑脉左寸脉滑心热盛,实大心惊舌又硬。

关滑目痛肝有热,尺滑淋赤茎中痛。

右寸脉滑痰涎呕,毛焦咽燥晕在头,有时津涕粘而咳,须知肺热疗解瘳。

关滑脾热并口臭,食不化时吐逆咎。

右关滑因相火炎,肠鸣下痢不能安。

涩脉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浅散。

或一止复来,三五不调。

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

左寸脉涩心耗虚,冷气心痛有血淤。

关涩肝虚胸胁痛,筋失濡养身转疼。

详解台湾臧正传的臧氏脉学

详解台湾臧正传的臧氏脉学

关于臧氏脉学臧氏脉学是臧正传先生由其先辈传承,并经多年临床研究出的一套独立完整的脉学体系。

根基于《黄帝内经》,注重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并依脉将方切入,予以改善、调理体质及修复损伤脏腑,使五行逐步相因,进而解除症状,对各种疑难杂症有神奇的疗效、高治愈率。

见证了臧氏脉学的神奇疗效,感念臧正传先生中医传承之心,2002年开始,在台湾达观中医诊所林医师的支持下,达观中医诊所全力实践应用臧氏脉学,并于2008-2016年举办了5期臧氏脉学研习班。

为便于传播中医,2007年开始,臧正传先生在福建中医药大学进修学历,带教了数十名临床专业学生,义诊了大量病人。

与学生一起,2014年在福州市鼓楼区大儒世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初设诊所,2016年进入福州仓山区颐希堂中医门诊部,2017年在福州市鼓楼区创办福州同和堂中医门诊部。

期间,2015年在泉州、福州各举办了1次研习班,2017-2019年在同和堂连续举办了3次研习班。

2020年11月开始,臧氏脉学传承人与专业中医平台“中医家”合作。

不到半年,传播覆盖传统中医从业人士30%以上,连续3次成功举办线下精讲实操班,并已有普及性的线上课程。

主要学员有:私立医院院长、体制内名中医、民间名中医、连锁医馆创始人、中医博士、中医硕士、独立诊所经营人……,区域遍及全国大江南北。

臧氏脉学由来节录2016年台湾第五期臧氏脉学研习班的前言稿(下述),可了解臧氏脉学由来大致过程。

【今日有幸和诸位热爱中医朋友研讨体质调理的另类医学,非常欢愉。

它不是本人职业,更非事业,而是伴我一生的兴趣,进入临床,已逾40年,接触的患者,皆熟识亲友,1979年陆续治愈直肠癌、肝硬化等末期患者,慕名而来病人非常多,每个人都要结果,也跑不掉尝尽神仙、老虎、狗的感觉。

中医典籍记载的特效方、方剂学、伤寒、金匮、温病及清末名医如陈修园、王清任等家名方,皆曾试着去用,抱着满怀希望,初期效果梃好的,缓解酸痛,速度很快,过不了两日又犯,始终无法结案,期间死最惨的就是气喘病。

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重订诊家直诀序目医有四科,曰脉、曰证、曰药、曰方,知脉而后知证,知药而后能方,故脉尤汲汲也。

拙著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凡四种。

都十二卷,博采百家,参以已说,名虽四种,义实相承,卷帙既繁,脉络难贯,专取一种,又苦弗完,兹特撮其要者,简之又简,别为此编,名曰重订诊家直诀,其篇目如左:【卷上】【一】指法总义【二】八法总义【三】微甚兼独【四】二十四象会通【五】位数形势【卷下】【一】独取寸口本义【二】血气形势直解 1 【三】说神【四】初诊久按不同【五】脉有两侧【六】脉有动摇【七】脉有内曲外曲【八】脉有变易无定【九】外诊撮要【十】三关脉体通考【十一】左右表里直解【十二】辨止【十三】单诊总按不同【十四】脉有头本【十五】脉有俯仰【十六】脉有无数细丝【十七】脉有起伏中途变易2【卷上】【一】指法总义诊脉之指法,见于经论者,曰举、曰按、曰寻、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单持,曰总按、无求子消息七法。

曰上竟、下竟、曰内推、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更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举而复按,按而复举,是操纵指法,若是者,皆有旧论可考也。

至于私心所创获,与得诸益友所训示者,则又有移指法,直压指法。

夫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

(一)位者:浮、沉、尺、寸也(二)数者:迟、数、促、结也(三)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

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

(四)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势因形显,敛舒成形于广狭,伸缩成形于长短,进退成形于前后, 3起伏成形于高下,而盛衰则贯于诸势之中,以为之纲者也,此所谓脉之四科也。

指法即由此而辨,曰举法,以诊高深也。

曰上下,以诊长短也。

曰寻推,以诊皮广狭厚薄曲直也。

曰初持久按,以诊迟数滑濇止代也。

曰单持总按,以诊去来断续也。

病者,气口处骨肉不平,须用侧指法,病者,不能平臂而侧置,须用挽指法,俯仰者:三指轻重相畸也,辗转者:一指左右相倾也,操纵者,举按迭用,以察根气之强弱,难经所谓按之耎,举指来疾者此也惟三指总按,横度三关,三指缝中,各有其隙,若三部脉形不同,如寸濇尺滑,前小后大即,无由得其接续之真迹,昔有同学示以移指法4,如先诊三关,再略退半部,以食指加寸关之交,中指加关尺之交,终以有隙。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和特征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把脉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把脉口诀:1.把脉要有前后左右、上下左右、浮沉寸关问这句口诀意味着把脉时需要仔细观察前后左右的脉搏,同时还要触摸上下左右的脉搏,并且注意是否有浮脉、沉脉、寸脉和关脉等不同脉搏形态,最后还要向患者询问有关健康状况的情况。

2.寸脉为代表,其它肢脉逕观察这句口诀强调了寸脉的重要性,寸脉是指手腕尺泽穴处的脉搏,中医把脉时常常通过观察寸脉的形态和特征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而其他肢体的脉搏也是需要仔细观察的。

3.細數形色,毛糸色馬,此即心脉这句口诀是指心脉的判断方法,中医通过细心观察形态和颜色来判断患者的心脉状况,有时还可以通过触摸毛细血管和皮肤的颜色来判断心脏疾病。

4.看舌便知心肾和三焦,色苍藏红恶灼黄这句口诀是指通过观察舌头的颜色来判断心肾和三焦的健康状况,舌头苍白或者藏红可能意味着心肾功能失调,舌头恶灼黄可能意味着三焦有炎症。

5.紧查明或浮或沉大病老人的髓脉这句口诀是指对于大病和老年人,需要着重观察髓脉,大病和老年人的髓脉有时会出现浮脉或者沉脉的现象,中医需要仔细观察这些现象来判断病情。

6.表里虚实,主要是琼脉这句口诀是指通过观察琼脉来判断体内的虚实情况,中医大脉中的琼脉反映了人体的虚实情况,有时琼脉会有紧绷、滑腻、弦实等不同的感觉,这些感觉可以帮助中医判断病情。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把脉口诀,通过这些口诀中医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把脉方法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细致的观察才能熟练应用,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这门技术。

中医把脉方法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通过把脉可以及早发现疾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诊家正眼(全本)

诊家正眼(全本)

《难经》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何谓也?’扁鹊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处至高,受百脉之朝会,布一身之阴阳,故经曰,“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者是也。是以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肺家一经之动脉,可以见五脏六腑强弱吉凶之征兆也。)
脉辨至数 《诊家正眼》
日夜五十营 《诊家正眼》
--------------------------------------------------------------------------------
日夜五十营
《内经》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命曰狂生。(营,运也。经脉营运于身,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营五脏之精气。夫周身上下前后左右,凡二十八脉,其长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气,积于胸中,主呼吸而行经隧。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以一息六寸推之,则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五十周于身,则脉行八百一十丈。其有太过不及而不应此数者,名曰狂生。狂者,妄也,言幸而生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寸口,数其至也,(五十营者,五脏所受之气也。持,诊也。但诊寸口而数其至,则脏腑之衰旺可知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代者,止而复来也。盖脏有所损,则气有所亏,故不能营运也。若五十动而无止者,则终无止矣。五脏之气皆足,和平之脉也。)四十动而一代者,一脏无气。(《难经》曰∶‘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然则五脏和者气脉长,五脏病者气脉短。观此一脏无气,必先乎肾,如下文所谓二脏、三脏、四脏、五脏者,皆当自远而近,以次而短,则由肾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凡病将危者,必气促似喘,仅呼吸于胸中数寸之间,盖其真阴绝于下,孤阳浮于上,此气短之极也。庸工于此而尚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随扑而灭者,良可悲也。夫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聚散由乎阴,而残喘得以尚延者,赖一线之气未绝耳。此脏气之不可不察也如此。)三十动而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予,犹与也。短期,死期也。言死期已近也。终始者,十二经各有绝气先见,是名为始也。详见《灵枢·经脉篇》。)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以为常者,无病之常脉也。因此可以知五脏之气。若欲决其死期,则在乍数乍疏也。不满十至而代,则乍数乍疏矣。非代脉之外。别有乍数乍疏也。)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有关脉诊的内容非常重要。

以下是医宗金鉴中脉诊口诀的简要概述:
1.诊左右:观左右脉,了解身体状况。

2.察动静: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强弱。

3.分寸病:通过脉搏的细微变化来诊断疾病。

4.推沉浮:观察脉搏的沉浮变化,了解体内的阴阳情况。

5.切疾徐:观察脉搏的快慢,了解疾病的急缓。

6.监阳阴:观察脉搏的强弱和速度,了解阳气和阴气的平
衡状态。

7.辨虚实:观察脉搏的实虚情况,了解疾病的实质。

8.论表里:观察脉搏的表浅和深沉程度,了解表里关系。

这些口诀是医宗金鉴中脉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仔细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强弱等特征,结合整体病情和体质,中医医生可以进行辨证施治,判断疾病的性质、进展和阴阳失衡等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脉诊是一门复杂的技术,除了口诀外,医生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运用。

中医学习进阶——诊脉心法

中医学习进阶——诊脉心法

中医学习进阶——诊脉心法第一讲:诊脉应象与气候左手(主血):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尺部浮取为膀胱;沉取为肾(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太阳经,肾为少阴经)右手(主气):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尺部浮取为三焦;沉取为心包(三焦与心包相表里,三焦为少阳经,心包为厥阴经);右手尺部也候肾与命门。

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

整体来看: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第二讲:切脉机制答疑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答: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也。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答:《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

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

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

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脉诊是传统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在中医临床诊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脉诊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摸寸口、摸脉搏与辩脉象。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操作方法及其口诀。

1. 摸寸口(左、右手指动静法)摸寸口是指在人体两手掌手掌根部向尺侧推进到手腕处,寻找脉搏的位置。

摸寸口的操作方法有左、右手指动法和静法。

左、右手指动法的口诀:“尺寸之脉,问候宜尽重拜托,眼目心头,小指为宜胜于手中指;身百脉绝,指上先为正尺寸。

”左、右手指动法具体操作流程:1)身体放松,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顺着掌骨纵隔线推进到手腕处,留心触诊。

静法的口诀:“寸口动静两相夹,明寸声音是重大;寸口中心把握好,感寸脉象定方太。

”静法具体操作流程:1)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轻轻按压寸口,留心把握脉象,并注意观察脉搏的大小、形态、快慢和畅缓度。

2. 摸脉搏(左、右侧,寸、关、尺)摸脉搏是指通过触诊不同部位的脉搏,了解脉象的情况。

摸脉搏的操作方法包括左右手摸脉搏和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

左、右手摸脉搏的口诀:“尺脉手摸从左按,关脉心前约半寸;寸脉手摸正中间,脉点应在掌根基。

”左、右手摸脉搏具体操作流程:1)左手摸尺脉,右手摸关脉。

2)左手摸关脉,右手摸寸脉。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口诀:“手尺脉行从骨上,中指放在手腕下;两副关脉见动静,两侧平齐偏心心。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具体操作流程:1)摸尺脉:用中指按压腕横纹上面一横指的位置。

2)摸关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中间位置。

3)摸寸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下面一横指的位置。

3. 辩脉象辨脉象是指根据摸寸口和摸脉搏所获取的脉象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对脉象特点和可能病因的判断。

辩脉象主要有“脉诊四要素”即脉搏的浮、沉、细、数这四种特征,以及脉搏的宽、滑、长、急、洪等。

民间中医绝技之诊脉传心诀之要点

民间中医绝技之诊脉传心诀之要点

民间中医绝技之诊脉传心诀之要点: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

浮沉轻重指端详,迟数息中分缓急。

浮而无力即为虚,浮而有力便为洪。

脉沉无力是为弱,微沉有力便是实。

迟而有力滑脉居,迟而无力缓与涩。

数而有力为紧弦,数而无力为芤脉。

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

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

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

这种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诊脉方法,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

1、切头部脉新位置;一般切脉按寸、关、尺定位,本人临床诊脉发现,除此位置外,发现头部病诊脉位置,在寸脉前,大拇指掌骨下小头高起处(大多角骨上)。

此处脉专诊查头疼、头晕、头胀、咽部肿痛等证候。

此处脉出现,主要表现浮、滑、弦、紧、数等;如头晕,指下便有绿豆大小,浮而光滑之感觉,弦紧为头痛。

2、切脉部位是缩小的人体:它是头朝下,脚朝上,面向内,头向大拇指掌骨下弯曲,躺在切脉位置上,和耳穴图相同,是个倒人形,切脉时按其走行,能诊查全身疾病。

3、切高血压脉位置:高血压中医称为肝阳上亢;诊脉在右寸部肺脉上;因肺朝百脉,诊查以浮、弦有力为高血压,脉微、细小无力为低血压,不大不小脉象平和为正常。

根据患者脉象力量大小的程度来分辨血压高低数字,省时省力,要经常练习,靠手功技巧。

4、诊查肿瘤脉:肿瘤中医称为瘕、积、聚;癌为岩,表示坚硬如岩石,固定不移。

诊查此脉时,初起脉小而光滑流利,表示气血凝聚,肿瘤正在逐渐形成,其它部位脉,无变小之感觉;中期肿瘤部位脉弦滑逐渐增大,其它部位相对缩小,而晚期脉,滑紧弦大而有力,如切绞索,有一种坚实有力而大的感觉,而其它部位脉象十分微弱,这是邪盛正虚,气血供养肿瘤,肿瘤转移扩散的象征。

5、诊查孕脉:a、妇女气血和平,脉象有力,舌质舌苔正常。

老中医家传脉诀心法

老中医家传脉诀心法

老中医家传脉诀心法四字捷要脉诀脉理精微人不测,七表八里难分别。

我非歧黄非和意,独持四字捷要诀。

四字为脉之大纲,浮沉迟数为关节。

浮主表而数主热,沉主里而迟主寒。

更看有力与无力,虚实之间定分别。

表里寒热与虚实,四字抱着六家诀。

浮而有力则为风,无力气虚是本宗。

沉而有力则为积,无力气逆或上壅。

迟而有力痛难禁,无力寒痰在胸中。

数而有力则当热,无力血虚疮疡痛。

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

八里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几家,明其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用药饵,庶乎不差。

3、浮脉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用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而无力大虚火,浮而有力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至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里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而无力知是气,沉而有力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要部位分明,寸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心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里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大小肠两寸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勿斜视,勿妄听,澄心静虑验脉症,病在某脏,在某腑,虚当补,实当攻,寒宜温,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至诊脉时,稳呼吸,以己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接续。

一息四至平和脉,再加一至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脉,***十至将死期。

当医人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足把人混,当医人,阴阳不分,无怪乎,治死活人。

7、左寸浮脉(心)左寸浮,心火虚,不能生土;土困兮,金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自汗,归脾为主,去木香,易白芍,五味敛补;养心汤,补心丹,二方酌处。

归脾汤诗曰:参术龙芪神,远归香枣仁,甘草须用炙,水煎姜枣引。

养心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血足心自宁。

中医诊断脉诊全好PPT精选课件

中医诊断脉诊全好PPT精选课件

独取寸口
5
发展简史
平脉辩证
6
发展简史
脉经 24部脉 最早的脉学专著
7
发展简史
张景岳 脉神、正脉16部 脉之常变 脉之顺逆从舍
8
发展简史
李时珍 濒湖脉学 27部脉
9
发展简史
诊 家 正 眼
李士材 诊家正眼 28部脉
10
发展简史
李延罡 脉诊汇辨 张 澄 诊宗三味 黄宫绣 脉理求真 周学霆 三指禅
90
病理脉象
(二)沉 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其脉位 深沉,位于皮下筋骨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沉帮筋骨自调匀
91
病理脉象
【临床意义】沉脉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脉 理】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
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脉 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
脉诊
1
脉诊,亦名切脉, 是指医生用手指 对患者身体某些 特定部位的动脉 进行切按,体验 脉动应指的形象, 以了解健康或病 情,辨别病证的 一种诊察方法
2
发展简史 第一节 诊脉概述 第二节 正常脉象 第三节 病理脉象 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3
发展简史
三部九候
4
发展简史
11
诊脉概述
第一节诊脉概述
12
诊脉概述
脉 诊 原 理 诊 脉 部 位 诊 脉 方 法 脉 象 要 素
13
诊脉概述
脉诊原理
14
诊脉概述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15
诊脉概述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口诀一:一脉之理要记清,手腕寸关尺有名。

就像小路有三段,寸在最上近鱼际。

关在中间不偏离,尺部靠着手腕底。

左手心肝肾来应,右手肺脾命相依。

轻按为浮重按沉,浮取就像树叶轻。

风吹叶动飘又停,沉取好比石沉井。

仔细体会指下情,脉象不同病相异。

口诀二:把脉入门不犯难,首先知晓寸关尺。

寸关尺部像阶梯,一步一步往下递。

一寻浮脉如毛羽,轻轻搭手就觉起。

好似风吹浮柳絮,表证常常能触及。

二看沉脉力深沉,重按才把脉象寻。

仿佛水底石沉稳,里证可能把身侵。

缓脉四至平和态,不急不躁很自在。

若见数脉跳得快,一息六至病邪来。

口诀三:中医把脉有诀窍,一二三四要记牢。

一是脉象有部位,寸关尺部定位准。

好像地图标地点,找对地方才能诊。

二说脉象之形状,滑脉就像珠滚盘。

溜溜滚动很圆滑,痰饮食滞可能患。

涩脉恰与滑相反,往来艰涩不顺畅。

如同轻刀刮竹般,瘀血气滞要考量。

三看脉象之力度,有力无力意义长。

口诀四:把脉开始莫慌张,先找寸关尺地方。

寸关尺部似桥梁,连通气血之征象。

一观洪脉气势强,来盛去衰像波浪。

洪水滔滔奔流淌,热盛之证可推想。

二察细脉细如丝,丝线一般真纤细。

精血不足或湿痹,细脉出现要注意。

微脉更加微弱极,若有若无似游丝。

阳气衰微身体虚,看到微脉心忧思。

口诀五:学把脉呀趣味多,听我来讲小口诀。

寸关尺部先明确,如同家里三间屋。

一间住着心和肺,这是右手寸与关。

另一间里脾和胃,就在右手关尺间。

左手屋子肝肾连,寸关尺部各有专。

再看脉象怎分辨,一瞧弦脉像琴弦。

端直而长绷紧感,肝病常常现此弦。

二看紧脉如牵绳,左右弹手紧绷绷。

寒证疼痛它先行。

口诀六:中医把脉要入门,简单口诀心中存。

寸关尺部定好根,就像种树先挖坑。

坑挖好了苗才稳,部位找准脉才真。

一讲濡脉极细软,浮细无力水上绵。

好似棉花漂水面,虚证湿困会出现。

二谈弱脉沉而细,重按无力软兮兮。

像是小草被风欺,气血不足是根基。

散脉散漫无规律,浮散无根不整齐。

元气离散多危机。

口诀七:把脉入门有妙法,数字口诀来帮咱。

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重訂診家直訣序目醫有四科,曰脈、曰證、曰藥、曰方,知脈而後知證,知藥而後能方,故脈尤汲汲也。

拙著脈義簡摩,脈簡補義,診家直訣,辨脈平脈章句,凡四種。

都十二卷,博采百家,參以已說,名雖四種,義實相承,卷帙既繁,脈絡難貫,專取一種,又苦弗完,茲特撮其要者,簡之又簡,冸為此編,名曰重訂診家直訣,其篇目如左:【卷上】【一】指法總義【二】八法總義【三】微甚兼獨【四】二十四象會通【五】位數形勢【卷下】【一】獨取寸口本義【二】血氣形勢直解 1 【三】說神【四】初診久按不同【五】脈有兩側【六】脈有動搖【七】脈有內曲外曲【八】脈有變易無定【九】外診撮要【十】三關脈體通考【十一】左右表裡直解【十二】辨止【十三】單診總按不同【十四】脈有頭本【十五】脈有俯仰【十六】脈有無數細絲【十七】脈有起伏中途變易2【卷上】【一】指法總義診脈之指法,見於經論者,曰舉、曰按、曰尋、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單持,曰總按、無求子消息七法。

曰上竟、下竟、曰內推、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更有:側指法,挽指法,輾轉指法,俯仰指法,舉而複按,按而複舉,是操縱指法,若是者,皆有舊論可考也。

至於私心所創獲,與得諸益友所訓示者,則又有移指法,直壓指法。

夫脈有四科,位、數、形、勢、而已。

(一)位者:浮、沉、尺、寸也(二)數者:遲、數、促、結也(三)形者:長、短、廣、狹、厚、薄、粗、細、剛、柔。

猶算學家之有線面體也。

(四)勢者:斂、舒、伸、縮、進、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勢因形顯,斂舒成形於廣狹,伸縮成形於長短,進退成形於前後, 3起伏成形於高下,而盛衰則貫于諸勢之中,以為之綱者也,此所謂脈之四科也。

指法即由此而辨,曰舉法,以診高深也。

曰上下,以診長短也。

曰尋推,以診皮廣狹厚薄曲直也。

曰初持久按,以診遲數滑濇止代也。

曰單持總按,以診去來斷續也。

病者,氣口處骨肉不平,頇用側指法,病者,不能平臂而側置,頇用挽指法,俯仰者:三指輕重相畸也,輾轉者:一指左右相傾也,操縱者,舉按迭用,以察根氣之強弱,難經所謂按之耎,舉指來疾者此也惟三指總按,橫度三關,三指縫中,各有其隙,若三部脈形不同,如寸濇尺滑,前小後大即,無由得其接續之真跡,昔有同學示以移指法4,如先診三關,再略退半部,以食指加寸關之交,中指加關尺之交,終以有隙。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浮脉【体象歌】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 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 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 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 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 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 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 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 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 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 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体象歌】 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 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

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 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体象歌】 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 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学的。

当然,学会了,你也成了半个中医。

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说摸脉那么专业,自己很难学会,其实不然,给自己摸脉并不难学。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端正坐好,将一侧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垫一个小小的枕头,这样脉搏会更加清晰容易摸脉。

然后,用另外一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轻轻放到该手腕上,如果没有感受到脉搏,可以多换几个位置稍加寻找自己的脉搏,如果反复多次都摸不到脉搏,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就诊。

最后,摸到脉搏后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所以每次摸脉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同时还要感受脉搏跳动是否规律、脉搏的强弱情况,两边的手腕都要进行摸脉,可以作为一个对比。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订诊家直诀序目医有四科,曰脉、曰证、曰药、曰方,知脉而后知证,知药而后能方,故脉尤汲汲也。

拙著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凡四种。

都十二卷,博采百家,参以已说,名虽四种,义实相承,卷帙既繁,脉络难贯,专取一种,又苦弗完,兹特撮其要者,简之又简,别为此编,名曰重订诊家直诀,其篇目如左:【卷上】【一】指法总义【二】八法总义【三】微甚兼独【四】二十四象会通【五】位数形势【卷下】【一】独取寸口本义【二】血气形势直解 1 【三】说神【四】初诊久按不同【五】脉有两侧【六】脉有动摇【七】脉有曲外曲【八】脉有变易无定【九】外诊撮要【十】三关脉体通考【十一】左右表里直解【十二】辨止【十三】单诊总按不同【十四】脉有头本【十五】脉有俯仰【十六】脉有无数细丝【十七】脉有起伏中途变易2【卷上】【一】指法总义诊脉之指法,见于经论者,曰举、曰按、曰寻、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单持,曰总按、无求子消息七法。

曰上竟、下竟、曰推、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更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举而复按,按而复举,是操纵指法,若是者,皆有旧论可考也。

至于私心所创获,与得诸益友所训示者,则又有移指法,直压指法。

夫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

(一)位者:浮、沉、尺、寸也(二)数者:迟、数、促、结也(三)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

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

(四)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势因形显,敛舒成形于广狭,伸缩成形于长短,进退成形于前后, 3起伏成形于高下,而盛衰则贯于诸势之中,以为之纲者也,此所谓脉之四科也。

指法即由此而辨,曰举法,以诊高深也。

曰上下,以诊长短也。

曰寻推,以诊皮广狭厚薄曲直也。

曰初持久按,以诊迟数滑濇止代也。

曰单持总按,以诊去来断续也。

病者,气口处骨肉不平,须用侧指法,病者,不能平臂而侧置,须用挽指法,俯仰者:三指轻重相畸也,辗转者:一指左右相倾也,操纵者,举按迭用,以察根气之强弱,难经所谓按之耎,举指来疾者此也惟三指总按,横度三关,三指缝中,各有其隙,若三部脉形不同,如寸濇尺滑,前小后大即,无由得其接续之真迹,昔有同学示以移指法4,如先诊三关,再略退半部,以食指加寸关之交,中指加关尺之交,终以有隙。

而其真不见,后乃自创一指直压之法,以食指直压三关,而真象并露矣。

小儿脉位狭小,以食指横度脉上,而展转以诊之。

【二】二十四象会通:(一)浮沉:以诊气之升降也,阳不能降,则脉见于浮,阴不能升,则脉见于沉,前人每以脉之在浮在沉,与脉之能浮能沉相混,能浮能乃高深之义也(二)迟数:以诊气之躁静也,躁有因热,有因燥,静有因寒,有因虚,而皆有因郁 5按经:手躁足静,与迟数不同,手经之道近,其气至也迫,足经之道远,其气至也缓,故有躁静之殊也。

然先至者不能先去,必待后至者去,而始能与之俱去,故无迟数之异也。

滑伯仁谓:察脉须识上、下、去、来、至、止,至止即察躁静之事也,察其停于下者之久暂,又察其鼓于上者之久暂,而阴阳嘘吸之躁静了然矣。

(三)强弱:以诊势之盛衰也,应指有力谓之强,无力谓之弱,前人每以脉形之软硬,与脉势之盛衰相混,经凡言脉之大小,多指动势之盛衰也。

(四)刚柔:以诊形之软硬也, 6 形软有因血虚,有因湿热,形硬有因血实,有因风寒,此即经之所谓缓急也(五)滑濇:以诊形之枯润也,血有余则脉滑,血不足则脉濇,然血由气行,故亦可征气之盛衰云,气血必有津已载之,始能推行滑利,故经以滑为阴有余,濇为阳有余,阴即津液也。

(六)断续:以诊气血之通塞盛衰也,有形之断续,长短是也,有动之断续,促结濇代是也,此条专言动之断续,应指有力有神,属于通塞,无力无神,关于盛衰, 7 亦有无力而有神者,微衰而兼塞也,来去停匀,五十不代,谓之续,参伍不调,有来有去,谓之断。

其败也,虾游,鱼翔、屋漏,雀啄,塞者血塞也,衰者气衰也,败者气血俱败也。

(七)长短:以诊气之郁畅也,气畅则虽弱而亦长,气郁则虽强而亦短。

按气有出入,有升降,出入横也,升降直也,风寒外束,气出不利,脉来弦紧,痰饮中结,气升不利,脉来厥厥如豆,是长短皆有气郁也,经曰: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亦言其大概而已。

(八)高深:以诊气之嘘吸也,此指来去之远近,所谓息之深深,达之觉觉者,气之操纵也,浮是阴阳嘘翁之已然,高深是阴阳嘘翁之方然, 8一言气之所在,一言气之所至。

(九)厚薄:以诊血之盈虚也,以形体言,非浮沉之谓也,故有浮而厚,有沉而薄,浮中沉三候俱有,按之不断,谓之厚。

仅在一侯,按之即断谓之薄。

(十)宽窄: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也,气热则血涨,气寒则血消,血实则气充,血虚则气怯(一一)敛散:以诊气之寒热也,以两旁之边际言,非宽窄之谓也,宽窄指脉体之大小, 9 敛散指脉边之清浊,故气寒血盈,宽而亦清,气热血虚,窄而亦浊,亦非刚柔之谓也,一、刚柔指脉体之硬软,二、敛散指脉迟之紧松,故血虚气寒,软而亦紧,血实气热,硬而亦松,脉中有脊,而两边浑浑不清也。

(一二)粗细: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也,宽厚相搏谓之粗,窄薄相搏谓之细。

会通者,二十四象互相加乘,以求合于古脉,而诊百病也,如浮薄而硬,革也。

浮薄而耎,芤也。

浮厚而敛,弦也。

浮薄而散,微也。

长硬而敛,紧也。

10 短耎而散,濡也。

高而数,促也。

深而迟,伏也。

短而刚强,动滑也。

断而柔弱,结代也。

长厚硬敛,弦牢也。

长厚柔散,洪缓也。

是故:芤、血虚也,迟、气寒也。

伏、气闭也。

代散、气脱也。

血弱虚微、气血俱虚也。

细紧,气血俱寒也。

革、阴盛于上也。

牢、阴盛于下也。

洪促、气热于气分也。

动滑、气热于血分也。

浮数、气热于气分也。

11沉迟、气寒于血分也。

弦革、气寒于气分也。

紧结、气结于血分也。

细、血中气寒也。

缓、血中气热也。

长短、同有气郁。

气横于气分则长。

气结于血分则短也。

滑濇同有、血虚血实。

寒凝于血分则实而濇。

热亢于气分则虚而滑也。

而且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实极似虚,虚极似实。

如滑主痰也,而痰亦见濇,弦主肝也,而肝亦见濡,上气喘促脉虚虚大,也而亦有紧细伏匿,孕脉必滑也,而亦有虚濇不调,又弦缓相反也,而风弦与热缓相似, 12 滑濇相反也,而热濇与虚滑相似。

搏与散相反也,而抟而累累不续,即与散同论。

洪与伏相反也,而尸厥霍乱。

伏与洪同断,长与盛相反也。

而长而劲,短而搏,同主气逆气郁。

散与结相反也,而同主症痂。

正气未衰则结,正气既衰则散,亦有乍病食滞而脉敛者。

胃气新乱而未复也,或其人素有湿热,加之新伤,而中气溢溃也,有以无脉为病所者,芤脉中空,即主精血之伤也,有以有脉为病所者,紧脉浮数,即外主风寒之感也。

抑尤有要焉。

滑伯仁曰:察脉须识上下去来至止六字真诀。

故审脉者,凝神于指下起伏去来头本之势,而脉之真象无遁,即病之升降敛散之真机,亦并露而无遁矣。

明乎此者,必知脉证断无相反,何则,有所以相反者在也,脉病断无不应,何则,有所以不应者在也,仲景曰:邪不空见,中必有奸景岳曰:脉之假者,人见之不真耳,脉亦何从假哉。

13【三】八法总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以缓急大小滑濇立纲。

而以微甚纬之,实开千古诊法之奥,后世有以浮沉迟数分刚者,则其义浅而不备矣。

今拟合二者共十字,仍似微甚纬之,于十字中纵横离合,即二十八脉,不待拟议,而形状嘹然,然此特其形状耳,未足以尽脉理之妙也,(一)滑氏曰:凡察脉,须识得上下来至止,盖求明脉理者。

须先将位数形势,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位者、浮沉前后也,数者、迟数也,形者、虚实滑濇也,势者、即滑氏所谓上下去来至止也,四者为经,更纬之以微甚兼独,百病之虚实寒热,全从此八字上分合剖析,每诊一人,即于各部中按此八字,次第求之,反复寻之,则真假无遁情,而气分血分之病,亦到指便见矣。

此其泄天地之秘者也,指到脉上, 14即心先拟其脉,浮耶沉耶,在寸在尺耶,继存其息,迟耶数耶,继察其体,长耶短邪,虚耶实耶,滑耶濇耶审此三者,指下必已有定象,即就定象上,揣其微耶甚耶,独见一脉耶,兼见何脉耶,至此而气更定矣,于是玩其上下起伏之盛衰,动止之躁静,而本原无不并露焉,大抵诊脉,以察来去之势为最要,此阴阳嘘翁之气机也。

【四】位数形势(一)位数形势者,正脉之堤纲也。

位即三部九候也,或在寸,或在尺,或在浮,或在沉,数以纪其多寡也,数与滑促,其数皆多。

迟与濇结,其数皆少,即屋漏雀啄,虾游鱼翔。

举该于数之类也,至于形势,分见互见,各有妙蕴,挺互于指下而静者,形也,血之端倪也。

起伏于指下而动者,势也,气之征兆也。

(二)经曰:浑浑革革至如涌泉, 15又曰:脉至如火新然。

脉经曰:三部脉如釜中汤沸,此血不唯气,势之独见者也,经曰:其肝脉至,如循刀刃责责然,真心脉至,如循意苡子累累然,此气不运血。

形之独见者也,故形势分见者,皆气血偏绝之死脉也,若在平人,无不气血相融,形势相洽者,然气血稍病,即于相融相洽之中,不无彼此胜负之致,尤不可以不辨,(三)如形劲于外者:,气悍于中,是动与大也,气不堪悍,是弦与紧也,(四)若气甚歉,则为细矣,为芤矣,形微胜于气者此也,如形弱于外者:气悍于中,是洪与滑也,气不堪悍,是濡与弱也,(五)若气甚歉,则为散矣,为微矣,气微胜于形者此也,(六)是故人之诊脉也,指到脉上,先察其形之粗细硬软,再审其气之至也,充于脉管之中,微溢脉管之外,既将脉形撑宽,而又起伏高深有力,无来去盛衰之参错,斯为气血和同焉, 16何者?脉之正管,其四旁必有无数微丝细管,以达其气于肌肉,所谓腠理也,若寒盛而阳气不敌,则微丝细管先为寒束,脉气之来,不能旁溢,此即紧脉之象也,更有脾肺中气不足,不能充于脉中,往往脉形挺然指下,而气来如线,从脉中驰过,既不能撑宽,更不能起伏矣,此脉形虽粗,脉气自细也,更有中焦痰饮停结,其湿热浊气,上蒸肺中,肺气不能清肃,脉管为之膹莞,挺然指下,而中气为痰饮格拒,不能畅达,其来如绵,过于指下,既不能撑宽,亦不能起伏矣,此脉形虽硬,脉气自软也,此非脉管自硬,乃浊气壅塞使然,是动脉之中,有推荡不动之气也,士材论芤脉有云:一、其状加按慈葱,以指浮候之,着上面之葱皮,二、中候之,正当葱之中空处,三、沉候之,又着下面之葱皮矣, 17此非独芤脉之诊也,脉管本自如此,但有时紧时松,时盛时实之异,芤脉中虚,遂易显耳,(七)芤脉属浮,只动于上面之皮,其下面之皮不动也,此脉形虽厚,脉气自薄也,势有来去,有起伏,形有中边,有底面,(八)是故平人之身,荣卫调和,脉中脉外,气行度数相应,指下每不见脉之硬管,及气之来,乃觉正管既充,而又微见旁溢焉,且微丝管之所系大矣,倘卫陷入荣,中外隔绝,脉在指下,一条扛起,是壮火耗津,脉络不能濡润而闭塞也,往住有眩冒颠仆,偏枯痿易之虞,(九)昔者俞春山尝言:老人虚人,久病将死,其脉皆独然一条扛起,似与肌肉不相连络,是气血不交,荣卫相离,犹老树将枯,根上旁须,先见憔悴,不得土气矣,此察形之至微者也,至于察脉之势,非但察其来去之盛衰也,必且来去之间,循环相续,自从容上浮,自浮从容下沉,其情如环,无骤折之迹,(十)尝见有一种脉,其来也有顷而一掣,其去也有顷而一掣,一息亦不过四五至,未尝数于常脉,而指下鹄突,无容与迥环之度,此为津虚血热,气燥而旋转不利也,经谓之躁脉, 18故夏脉如钩者,以其来盛去衰,不能如环之圆,钩即环之缺其一面者也,躁则来去如一,并无所缺,而骤来骤去,不为圆转,而为直折,(十一)盖扁鹊所谓其至跳者,经又谓脉之动也,阳气前至,阴气后至,是又于脉气方动之顷,分别前后,以察阴阳之微机,于是难经有:前大后小,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短气之论,(十二)仲景有:脉来头小本大,其病在表之谈,后人有动前脉盛气有余,脉衰气不足,应后脉盛血有余,脉衰血不足之辨,是皆剖析微芒,脉学之上乘诊家之慧业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