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意象
唐诗三百首意象的诗句意蕴及出处

唐诗三百首意象的诗句意蕴及出处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那一轮高悬的明月可是寄托了多少思念啊!想想看,当我们远离家乡,抬头看见那月亮时,是不是就好像亲人也在通过月亮看着我们一样呢?就像李白说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的这句诗多妙啊!那大漠就像雪一样洁白,月亮宛如钩子一般。
哎呀呀,这画面感简直绝了!当我们想象自己身处那广袤的沙漠之中,看着那弯弯的月亮,是不是觉得特别震撼呢?3.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的这首《绝句》多生动呀!黄鹂在柳树上欢快地叫着,白鹭向着蓝天飞去。
这就好像在春天的公园里,我们能听到鸟儿的欢唱,看到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多美好的场景啊!4.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真的太会写啦!那几枝桃花在竹林外绽放,鸭子最先感受到江水变暖。
这不就像我们在春天的河边,看着桃花盛开,看着鸭子嬉戏,多有意思呀,难道不是吗?5.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的诗就是这么美啊!那江边的花红得比火还耀眼,江水绿得如同蓝色颜料染过一般。
这就仿佛我们亲眼看到了那灿烂的江花和碧绿的江水,怎能不被吸引呢?6.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的这句诗太神奇了吧!那雪就好像一夜之间春风吹来,让千万棵梨树都开花了。
想想冬天的时候,突然看到一片银白的世界,就像那满树的梨花,多让人惊喜呀!7.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的这句诗多有童趣呀!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回来,赶紧趁着东风放风筝。
这多像我们小时候呀,一放学就呼朋唤友地去玩耍,真快乐啊,对吧?在唐诗三百首中,这些意象真是太丰富、太精彩啦!它们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情感,看到那一个个美丽的画面,简直就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宝藏啊!。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包括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包括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包括:
1.明月:常常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表达深沉的乡愁和思念之情。
2.长江:常常象征着时间流逝和历史的深远。
3.长亭:常被用来比喻离别之地,因为古代的驿道边常常建有亭子,供行人
休息或送别。
4.杜鹃:常常象征着悲苦、哀伤和思乡之情。
5.草木:常用来比喻人的命运和性格,如“红豆”代表爱情,“菊花”代表
隐逸和淡泊名利。
6.柳树:常被用来表达离别和留恋之情,因为“柳”与“留”谐音。
7.蝉:常常象征着高洁和清雅。
8.鸿雁:常常用来表达书信和思乡之情。
9.梅花: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高洁,也与傲骨和独立的人格相联系。
10.山水:常常用来比喻人的品格和情操,也可以表达壮志豪情。
这些意象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古诗词中有许多经典的意象,诗人通过意象的选用表达出不同情感,托物言志便是古诗词中常见手法。
于是找了一篇关于古诗词中意象的文字,分享给朋友们,对爱好古诗词的你肯定有所帮助。
一百个关于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典故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古诗词中充满了许多经典的意象,这些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其中,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关于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一百个典故,希望对喜爱古诗词的读者有所帮助。
1、冰雪意象常被用来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
例如XXX的《芙蓉楼送辛渐》中“一片XXX在玉壶”,意指高洁的心性。
2、月亮意象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愁。
例如XXX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XXX 的《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达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意象常被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
自汉代以来,人们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这种情感。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俗始于汉而盛于唐,唐代的灞陵桥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地点。
例如XXX的“绿杨陌上多别离”和XXX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XXX,XXX残月”等诗句都表达了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们栖息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
古人常以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例如,《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XXX在《在狱咏蝉》中写道:“无人信高洁。
”XXX在《蝉》中表达了“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的思想。
而XXX在《蝉》中则写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常被用来反衬荒凉,以表达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如,XXX在《扬州慢》中写道:“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XXX又长出新枝,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
这里是以XXX的繁茂衬托荒凉。
XXX在《蜀相》中写道:“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XXX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南浦是古代中国诗歌中的水边送别之所。
XXX在《九哥河伯》中写道:“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整理

古诗中的罕睹意象之阳早格格创做(一)树木类1.紧柏紧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寡人讴歌的对付象.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热,紧柏有赋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紧柏那样脆贞,正在所有情况下皆要脆持下净的本量. 李黑《赠书籍侍御黄裳》:“愿君教少紧,慎勿做桃李.”韦黄裳一背谄谀权贵,李黑写诗规劝他,期视他搞一个正直的人.2.竹子竹子具备“性直”“心空”“节贞”等特性,用以比较君子的品德建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奏琴复少啸.深林人不知,明月去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3.杨柳“柳”谐音“留”,常做留客之意,又果柳丝柔少,风吹而成缱绻易舍之状,故昔人常合柳支别.乐府《横吹直辞-合杨柳》“上马不捉鞭,反合杨柳枝,蹀座吹少笛,忧杀止客女.”即与此意.将别情用柳化成局里语句的是柳永,他正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醉那边?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协共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画得淋漓尽致.4.梧桐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少疑秋词汇》:“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去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北宫浑漏少.”写的是被褫夺了青秋、自由战幸运的少女,正在凄凉寥寂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尾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陪衬了一个萧瑟热寂的氛围.元人缓再思《单调·火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面芭蕉一面忧,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降战雨挨芭蕉写尽忧思.其余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薄暮、面面滴滴”(李浑照《声声缓》)等.“芭蕉”战“梧桐”的意象好已几,皆是离情别绪孤独忧忧的象征.时常与孤独忧忧特天是离情别绪相通联.北圆有丝竹乐《雨挨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浑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阳谦中庭.阳谦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快乐、烦闷一古脑女倾吐出去,对付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那边合成忧?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面绛唇》:“忙忧多少,梦逐芭蕉雨.”雨挨芭蕉本本便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逃觅,更令人感触凄恻.6.合桂比圆科举及第.温庭筠《秋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后代》:“犹喜故交先合桂,自怜羁客尚飘蓬.”《晋书籍》:“武帝于东堂会支,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付曰:‘臣举贤良对付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人权德舆《伏受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果献之》:“握兰中台并,合桂东堂秋.”7.怀桔指孝顺单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睹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天.术谓曰:‘陆郎做去宾而怀桔乎?’绩跪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唐人弛祜《支魏尚书籍赴镇州止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支詹道子熏陶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正在黑云边.”(二)花草类传情之物.朱淑真《恨秋》:“碧云疑断惟劳梦,黑叶成诗料到秋.”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中火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黑叶,后珍躲起去.宣宗搁宫女娶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便是正在黑叶上题诗的人.厥后借指以诗传情.如下明《二郎神·秋怀》:“无情黑叶偏偏背御沟流,诗句上明隐永配奇,对付景触目恨悠悠.”秋风萧瑟,降叶飘整,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时常指凋整大概好人早暮之意.王勃《山中》:“况属下风早,山山黄叶飞.”司空曙《喜中弟卢纶睹宿》:“雨中黄叶树,灯下黑头人.”刘少卿《酬李穆睹寄》:“欲扫柴门迎近客,青苔黄叶谦贫家.”许浑《咸阳乡西楼早眺》:“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温庭筠《支人东归》:“荒戍降黄叶,浩然离故关.”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死渭火,降叶谦少安.”3.采薇借指隐居死计.《史记·伯夷列传》纪录:“武王已仄殷治,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荣之,义不食周粟,隐于尾阳山,采薇而食之.”道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家,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举才天道疑,尾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近,降日当西归.”厥后也表示脆守节操.文天祥《北安军》:“山河千古正在,乡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止采薇.”4.黑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恋爱的疑物,比圆男女恋爱大概伙伴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黑豆死北国,秋去收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死于北国的黑豆,抒收了对付朋友的怀念之情.浑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黑豆底,日日坐相思.”睡正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5.芳草“芳草”意象的使用,近可逃溯到战国时期,伸本所做《离骚》最引人注手段意象之一即是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伸本以香草自喻,抒收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下净情怀,寓含了自己对付好好真物死死不息的探供疑奉.唐宋二代是诗词汇下度繁枯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正在那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正在唐宋诗词汇中,漫漫无边沿的离离芳草拜托了几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欲觅芳草去,惜与故交违.”苏轼《蝶恋花》:“天涯那边无芳草.”李煜《浑仄乐》:“离恨恰如秋草,更止更近还死.”晏殊《玉楼秋》:“绿俯芳草少亭路,年少扔人简单去.”古典诗词汇中常以近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死的秋草去喻离别的忧绪;秋草茂衰,秋光撩人,易免引起思妇登楼伫视,故也表黑对付近圆伊人的思念;草枯草枯,也常惜时,叹人死苦短之意.“降花”的意象,往往代表死命的短促,惜秋、伤时的惆怅战对付于牺牲的焦急、忧伤.诗人由花降而叹息人死的无常,那是华夏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中心.如李煜《浪淘沙》“流火降花秋去也,天上人间”,唐诗人刘希夷《代悲黑头翁》“洛阳女女惜颜色,坐睹降花少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降去,似曾相识燕归去”,元知名氏《往天子•庐山》“客去斋馀,人去茶罢,叹浮死指降花.楚家、汉家、搞了渔樵话”.7.菊花动做傲霜之花,它背去得到文人朱客的亲睐,有人歌颂它脆强的性格,有人欣赏它浑下的气量.伸本《离骚》:“往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降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止的下尚战杂净.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偏幸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黑了诗人对付脆贞、下净性格的探供.其余“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降百花中”(宋人郑思肖《热菊》)、“寥寂东篱干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尾》)等诗句,皆借菊花去寄寓诗人的粗神本量,那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8.梅花梅花正在热热中最先开搁,而后引出绚丽百花集出的芳香,果此梅花与菊花一般,受到了诗人的敬重与赞颂.宋人陈明《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搁的特性,写出了不怕挨打挫合、敢为天下先的本量,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去.”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果风布近,又含蓄天表示了梅花的杂净净黑,支到了香色俱好的艺术效验.陆游的《咏梅》:“整降成泥碾做尘,惟有香如故.”借梅花去比圆自己备受培植的不幸遭遇战不肯共流合污的下尚情操.元人王冕《朱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浑气谦坤坤.”也是以冰浑玉净的梅花表示自己不肯共流合污的本量,止浅而意深.9.莲由于“莲”与“怜”音共,所以古诗中有很多写莲的诗句,借以表黑恋爱.如北往乐府《西洲直》:“采莲北塘秋,莲花过人头;矮头弄莲子,莲子浑如火.”“莲子”即“怜子”,“浑如火”象征恋爱的杂净.那里是真写也是真写,采与谐音单关的建辞,表黑了一个女子对付所爱的男子的深少思念战恋爱的杂净.晋《子夜歌》:“雾露隐芙蓉,睹莲不明隐.”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里目,莲叶可睹但是不甚明隐,那也是利用谐音单关的要领,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天感触男圆爱恋着自己. 10.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是的才搞.唐人卢纶《宴赵氏昆季书籍院》:“咏雪果饶妹,书籍经为爱鹅.”据刘义庆《世道新语》:“开太傅热雪日内集,与后代道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黑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女曰:‘洒盐空中好可拟.’兄女曰:‘已若柳絮果风起.’公大笑乐.”另睹《晋书籍·王凝之妻开氏传》东晋开道韫智慧有才辩,其叔女央供比较黑雪,开郎谓空中洒盐,而她问以柳絮果风起,深得开安赏识.厥后“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是才搞.《黑楼梦》(第三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便是林黛玉非凡是的咏诗才搞.11.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浑涟而不妖”,素去是杂净、浑下的象征. 北北往萧衍的《子夜四时歌》“江北莲花开,黑光覆碧火.色共心复共,藕同心无同.”此尾以莲藕为喻,写女子期视战情人深结共心,永近相爱.(三)鸟兽类1.杜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视帝)果志愿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便成为凄凉、忧伤的象征了.李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降尽子规笑,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忧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正在萧瑟悲惨的自然风景中寄寓告别感慨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歉富设念,表黑对付朋友的无限吊唁与深切共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堪凄断,杜鹃笑血.”三更月光照正在庭院里洁黑的梨花上,杜鹃鸟正在凄厉天鸣喊着,使人不由得倍加思念亲人,快乐欲绝.词汇人通过形貌凄浑的风景,拜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余又如“可堪孤馆关秋热,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瞅《踩莎止》)、“子规夜半犹笑血,不疑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支秋》)等,皆以杜鹃鸟的哀鸣,去表黑哀怨、凄凉大概思归的情思.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更而迁徙,喜欢成单成对付,出进正在人家屋内大概屋檐下.果此为昔人所青睐,时常出当前古诗词汇中,大概惜秋伤秋,大概渲染离忧,大概拜托相思,大概感慨时事,意象之衰,寓情之歉富,非其余物类所能及.(1)表示秋光的好好,传达惜秋之情,如欧阳建《采桑子》:“笙歌集尽游人去,初觉秋空.垂下帘栊,单燕归去细雨中.”晏殊《破阵子》:“燕子去时新社,梨花降后腐败.”韦应物《少安遇冯著》:“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2)表示恋爱的好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诗经·燕燕》:“燕燕于飞,不对其羽,之子于归,近支于家.”(晏几道《临江仙》:“降花人独力,微雨燕单飞.”晏殊《破阵子》:“罗幔沉热,燕子单飞去”等.(3)表示时事变迁,抒收昔衰今衰、人事代开、亡国破家的感触战悲忿,如刘禹锡《黑衣巷》:“旧时王开堂前燕,飞进觅常百姓家.”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降去,似曾相识燕归去,小园香径独徘徊.”弛炎《下阳台》:“当年燕子知那边,但是苔深韦直,草暗斜川.”(4)代人传书籍,幽诉离情之苦,如唐代郭绍兰《寄妇》:“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籍,热情凭燕翼,寄于痴情妇.”冯延巳·《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单燕去时,陌上相遇可?” 弛可暂·《塞鸿秋·秋情》:“快乐燕脚留黑线,恼人鸾影忙团扇.”曹雪芹《黑楼梦》:“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籍,热情凭燕翼,寄于痴情妇.”等,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3.鹧鸪鹧鸪的鸣声听起去像“止不得也哥哥”,极简单勾起旅途艰险的奇像战谦腔的离忧别绪.如“降照迷茫秋草明,鹧鸪笑处近人止”(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早正忧余,山深闻鹧鸪”(辛弃徐《菩萨蛮·书籍江西制心壁》)等,诗中的鹧鸪皆不是杂客瞅意思上的一种鸟.4.热蝉热蝉(秋蝉)是悲惨的共义词汇.唐人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北冠客思深.”以热蝉下唱,渲染自己正在狱中深深吊唁故里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热蝉凄切,对付少亭早,骤雨初歇.”还已间接形貌分别,“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头,酿制了一种脚以触动离忧别绪的气氛.“热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黑马王彪》)等诗句也表黑那样的情思. 5.鸿雁鸿雁是庞大候鸟,每年秋季北迁,时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战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降雁后,思收正在花前.”早正在花开之前,便起了归家的念法;但是等到雁已北归,人还不归家.诗人正在北往仕进时,出使北往陈,写下那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另有“夜闻归雁死相思,病进新年感物华”(欧阳建《戏问元稹》)、“残星数面雁横塞,少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少安秋视》)、“星辰热降碧潭火,鸿雁悲鸣黑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去指代书籍疑.鸿雁传书籍的典故大家比较认识,鸿雁动做传递书籍疑的使者正在诗歌中的使用也便一致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火多”(杜甫《天终怀李黑》)、“朔雁传书籍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6.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证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维.厥后文人用去借指迷惘的梦幻战变更无常的真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仆供,庄周蝴蝶二俱空.”7.单鲤代指书籍疑.汉乐府《饮马少乡窟止》诗云:“客从近圆去,遗我单鲤鱼.呼女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籍.”厥后即以单鲤借代近圆去疑.《敦煌直子词汇·鱼游秋火》:“凤箫声绝沆孤雁,视断浑波无单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里上好像是浑波上无单鲤跳跃,本去是指千里除中,烟波浩淼,音疑齐无.浑人宋琬《喜周华岑睹过》:“不睹伊人暂,曾贻单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单鲤鱼)思人.8.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刘义庆《世道新语·识鉴》:“(弛翰)正在洛,睹秋风起,果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死贵得适意我,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ū)菜羹:菰菜、莼(chún)羹.厥后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比圆:辛弃徐《泌园秋·戴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忙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缓自华《慧僧先死解职归睹》:“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9.哀鸿比圆忧伤苦痛、流离得所的人.考其泉源,“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qú,劳苦)劳.“诗歌写使臣止于四圆,睹流民如鸿雁飞集于家,流民喜使者到去,皆合词汇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连接.厥后以鸿雁正在家、百孔千疮喻指百姓流离得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哀思)哀鸿思,九月无襦淮火湄.”写的便是群寡痛苦流离的死计.10.青鸟青鸟是传书籍的疑使.传道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疑使,前去给汉武帝报疑,其余二只随西王母而去,并服侍正在王母身旁.北唐中主李有诗:“青鸟不传云中疑,丁香空结雨中忧.”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热情为探瞅.”11.沙鸥沙鸥,是诗人们经时常使用去抒收内心果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籍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戚.飘飘何所似,天天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火天空阔,沙鸥飘整,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少似岁忙圆觉,事大如山醉亦戚.”共样含有飘整之意.黑鸦果局里不好,喊声易听,时常使用以形貌荒凉之景,表凄浑之情;也指“小人、雅客、庸妇”.李黑《黑夜笑》:“黄云乡边黑欲栖,归飞哑哑枝上笑.”弛继《枫桥夜泊》:“月降黑笑霜谦天,江枫渔火对付忧眠.”李黑《黑栖直》:“姑苏台上黑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宽维《丹阳支韦从军》:“日早江北视江北,热鸦飞尽火悠悠.”李商隐《隋宫》:“至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瞅《谦庭芳》:“斜阳中,热鸦万面,流火绕孤村.”马致近《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火人家.”陈英《山坡羊》:“朝鸡初喊,昏鸦争噪,哪个不去黑尘闹.”弛可暂《合桂令·九日》:“回尾天涯,一抹斜阳,数面热鸦.”源于大自然对付人的效率而积淀下去,内涵是忧忧凄厉.那种悲忧常与思乡、怀人大概迁谪的痛苦相通联.如杜甫《九日》:“殊圆日降玄猿哭,故国霜前黑雁去.”王昌龄《卢溪他人》:“止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付忧猿.”刘禹锡《竹枝词汇》:“巫峡苍苍烟雨时,浑猿笑正在最下枝.”孟浩然《登万岁楼》:“天热雁度堪垂泪,日降猿笑欲断肠.”14. 黄莺黄莺擅于歌唱,是秋天的象征.“千里莺笑绿映黑,火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北秋》),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北优好的秋光;“几处早莺争温树,谁家新燕啄秋泥”(黑居易《钱塘湖秋止》),黑居易用黄莺鸣笑、燕子沉飞去证明秋天的去到.(四)自然局里1.残阳夕阳残照,能引起无贫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接织,感触万千.诗人笔下的夕阳(包罗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得降凄凉、漂泊沧桑之感. 李商隐的《乐游本》:“夕阳无限好,不过近薄暮.”昔人时常使用“夕阳”收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汇“青山保持正在,几度夕阳黑”,李黑的《忆秦娥》词汇终“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皆以“夕阳”写怀古,充谦履历沧桑感.昔人还时常使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的《八声苦州》:“渐霜风凄紧,关河热降,残照当楼”,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火,芳草无情,更正在斜阳中,”浑往纳兰性德的《面绛唇》“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降”.皆是借帮“夕阳”去渲染男女念念不记而不得相睹的伤感情思.2.黑云睹月怀人,视云思友,是古代诗词汇中常表示的情感. 如唐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浑宵坐,忆弟瞅云黑日眠”,诗人卧瞅止云,倦极而眠,借黑云直合的表示了吊唁亲人的无限情思.唐刘少卿的《谪仙怨》“黑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期视悠悠的黑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戴给千里万里除中的朋友. 黑云往往共隐者通联正在所有的.北往时,陶弘景隐居正在句直山,齐下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做诗问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黑云”.今后黑云与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黑云自由不羁,净黑无瑕,是隐者性格的最佳象征.如李黑的《黑云歌支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黑云,黑云到处少随君.少随君,君进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火.湘火上,女萝衣,黑云堪卧君早归”,黑云拜托着诗人对付刘十六归隐死计的羡慕.3.黑衣苍狗亦喊黑云苍狗,比圆世事幻化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调云似黑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去共一时,人死万事无不有.”人事变更,犹如浮云,一会女像黑云,一会女像灰狗.宋刘克庄《泌园秋·战吴尚书籍叔永》:“笑利害浮论,黑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死是利害非如共天上黑云,变更无常,易以顺料,惟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4.月明月明是诗人抒情达意争相采用的一种意象.它正在许多诗人笔下皆是思乡、念亲的标记.李黑的《静夜思》中写道:“举头视明月,矮头思故乡”,月已成为千百年去人们思乡的意象.杜甫正在《月夜忆舍弟》中“露从彻夜黑,月是故乡明”,游子流浪正在中,思念家乡,总感触无论什么真物皆是故乡的好,连天上的月明也是故乡的又圆又明.“月是故乡明”是同乡游子对付家乡深切思念的中现.流火时常能引起人对付时光流逝,忧绪绵少,履历变迁的叹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战歌辞》)诗人睹流火思年华易逝;“抽刀断火火更流,举杯消忧忧更忧”(李黑),“问君能有几多忧,恰似一江秋火背东流”(李煜《虞好人》)火流的持绝不竭而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正在,潮挨空乡寥寂回”(刘禹锡《石头乡》)流火戴着热心冷静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荒凉,人死凄凉的感慨. 6. 细雨、烟雾细雨受受,烟雾无边,拜托诗人无边的忧绪战郁闷的心情.“无边丝雨细如忧”(秦瞅),细雨绵绵,忧也弥漫.“日暮乡关那边是,烟波江上使人忧”(崔颢)归家不得,大概者漂泊他乡,不知家正在那边,缓缓降起的烟雾使人死出诸多忧绪.(五)时令节日秋是正在自然节序变更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其最初的内涵是温温、死命、兴衰.后降华出富裕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征意思,如青秋年华、男女情爱、好好理念等,寄寓的简直情感体验又如大概叹惜黑颜易驻,青秋易逝,大概惆怅好奇不睹,思虑煎人,大概逃觅安憩的故里,大概憧憬人死的理念,大概体贴国运时世,大概叹惜功名,惜秋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灵的旋律之一.秋风多厉,草木凋降,万物蛰伏.正在那样的死理体验战情绪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喜剧性的情绪影象.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忧怨战悲伤.如刘禹锡《秋风引》:“那边秋风至,萧萧支雁群.往去进庭树,孤客最先闻.”施闺章《舟中之秋》:“老迈畏闻秋,年光逐火流.”3.中秋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好节,所以人们正在那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唐王建《十五夜视月》:“彻夜月黑人尽视,不知秋思降谁家?”4.重阳九月初九日,昔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昔人有登下饮酒的风气.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得病起登江上台.”节日名,腐败节前一天大概二天.传道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去仕进,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怀念介予推,正在其牺牲之日克制举火,只吃热食.该节由此而去.唐韩翃《热食》:“秋乡无处不飞花,热食东风御柳斜.”“热食”与热浑、荒凉有关.6.腐败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比圆杜牧的《腐败》:“腐败时节雨纷纷,路上止人欲断魂.”(六)特定天面古代路旁皆置有亭子,供止旅停息戚憩大概饯别支止,当时十里一少亭,五里一短亭.“少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李黑《菩萨蛮》:“那边是归程,少亭更短亭.”写离人视着短亭少亭而不睹人归去的快乐情景.王真甫《西厢记》:“遥视睹十里少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收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的鉴赏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的鉴赏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受到了世人的广泛赞赏。
在众多的唐诗之中,意象和意境被视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本文将从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鉴赏和解读。
一、唐诗中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通过物象和形象的描绘,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唐诗以其独特的意象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唐诗中的意象富有色彩和生动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通过描绘月亮的清冷和床前明月光的形象,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这些形象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动人的意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
其次,唐诗中的意象充满了自然的韵味。
唐代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诗作层出不穷,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然界的美与人生的哲理融合在一起。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河景色,给人以宏伟壮丽之感。
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表现出深深的闲适之意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最后,唐诗中的意象常常反映出社会和人生的辛酸和痛苦。
诗人们以婉约的笔触刻画出了弱者与命运的斗争,抒发了对时代和世事的感慨与思考。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对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剧爱情的描写,反映了宫廷政治和君王专制的无情残酷。
二、唐诗中的意境意境是指通过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段,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唐诗以其独特的抒情性和意境创造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唐诗中的意境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唐诗的规律和韵脚让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使得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又通过音乐般的诗句和语言韵律,增添了诗歌的美感和感染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诗句的整齐有序、韵律连贯的安排,展现了壮丽的山河景色。
其次,唐诗中的意境常常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诗人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对比了秋夜的凉爽与人生的烦忧,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沉思。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内涵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 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 听南宫清漏 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 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 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其他如“一叶 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 人温庭筠《更漏子》)、“梧 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11、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故古人常以此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 “咏蝉 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 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 一型。 骆宾王 《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 远,非是藉秋风。”皆属此类。 12、鸿雁——苏武牧羊时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 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 表示 盼望、惦念外出之人的音讯,传达思念之情,也表达的游子漂 泊思乡之情; 因大雁总是结队迁徙,途中常掉 队的孤雁,诗 人常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表达或孤独、或孤 高、或受尽迫害等情感。 南朝乐府 民歌《西洲曲》:“忆郎 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 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 旧相识。”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 思念。
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 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 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 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羌笛是出自古代西 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 边塞诗中经 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范仲淹《渔家 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羌管 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 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屈原《离骚》:“朝 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 餐花象征自己品 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 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 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 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中国古诗词意象100种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诗中意象词翻译

唐诗中意象词翻译
常用这样的一些问法来考察我们的文学积累,但如果让我们记住所有可能出现的诗词以及他们的含义、作者、出处、背景等内容就非常困难了。
一、树木类的意象:
1、松柏:傲雪斗霜的典范,常用去寓意正直,忠贞,不屈不挠。
2、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3、芭蕉:常与寂寞忧伤,离愁别绪二者联系。
4、柳树:送别。
二、花草类的意象:
1、菊花:隐士、斗士;以及伤感。
2、梅花:高尚、不怕压制挫折;以及敢为天下先及精神。
3、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4、滞后:惜春,受伤时;对于生命较长时间的伤感。
三、鸟兽类的意象:
1、杜鹃(子规):悲凉、哀伤。
2、鹧鸪:离别的伤感惆怅或对故乡的思念。
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四、自然现象类的意象:
1、月亮:倾注春草之情,抒写思乡怀人之美感。
2、残阳:家国之悲,身世之感,男女不得相见的伤感情思。
3、流水: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时期,其诗歌成就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
在唐诗中,通过精致细腻的描写和充盈情感的表达,诗人们成功地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常见的意象类型,并分析其中所营造的丰富意境。
一、自然景观唐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应当属自然景观。
诗人们以深刻洞察力和对大自然细微之处的敏感表现出山水、天空、四季等自然元素。
1. 山水唐诗中山水是一个重要而常见的主题。
通过对山川河流、云雾日月等景物特征的独到描绘,传递出壮美、静谧或凄凉之情感。
例如,《登鹳雀楼》(王之涣)描绘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壮丽江山: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天空唐诗中常常用天空的景象来表达情感或寓意。
明媚的晴朗、迷蒙的云雾、璀璨的星空等,为诗人们提供了丰富而灵感激发的意象。
例如,《静夜思》(李白)以月亮为主题,表达出孤独和怀乡之情: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四季受到自然界影响,唐诗中描绘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
这些意象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传递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起伏的感悟。
例如,《登高》(杜甫)描述了秋天的景色及背后所蕴含的思考: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人物形象除了自然景观外,在唐诗中可以涌现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诗人们成功地塑造了文人才子、美丽佳人、战士将领等各类人物。
1. 文人才子唐代有众多文人墨客,他们以精湛的才华和独特的个性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种形象常常与自然景观结合,创造出优雅、深思或浪漫之意境。
例如,《月下独酌》(李白)描述了诗人独坐悬崖边,把酒起舞,并赋予了它一种伤感深沉的意境: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 美丽佳人唐代美女众多,她们的形象成为了许多诗歌中动人的意象。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和文化内涵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和文化内涵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在这些古诗词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意象,如花鸟山水、美食佳肴、节令天气等等。
这些意象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对时代背景的反映,更是对古代文化的生动表现。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其中的一些意象和文化内涵。
一、花鸟山水花鸟山水,是唐诗宋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唐代以景写人,宋代以物写人,因而花鸟山水作为景物就成了古诗词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在唐诗中,花鸟山水的描写以秀丽清新为主,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里的“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对江南春天美好景色的写照。
在宋词中,花鸟山水的描写更加细腻、多变。
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云霞出海曙,潮平两岸阔。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的“云霞”、“潮平”、“江山如画”都是苏轼对三国赤壁之战胜景的感叹与称赞。
花鸟山水不仅是古诗词中的意象,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追求。
花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人墨客们常用的表现其高雅情趣的手法之一。
鸟则寓意着自由、灵动和神秘,比如常见的鹦鹉、孔雀和凤凰等,都是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象征。
山水也同样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山代表着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灵魂,水则是变幻不定,清澈灵动,常寓意着人生中的波澜和艰辛。
在古代文化中,山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山水画和山水诗更是被誉为文人墨客们达到精神境界的一种方式。
二、美食佳肴除了花鸟山水,古诗词中还有极多的描述美食佳肴的诗句。
古人尤其喜欢吟咏秋天,因为这个季节的美食品种丰富,如菊花、菱角、柿子、石榴等,被赞美为“秋膳”、“菊食”。
例如苏轼的《杨梅诗》:“欲食琼瑶豆,将炮白芷薤。
一杯府前绿,几日郡前月。
”这里所述的绿茶、白芷、薤黄,都是在秋天享用的药膳佳肴。
宋代词人欧阳修在其名篇《醉翁亭记》中,也记述了当地著名的菜肴:“木皮豆腐、穿心风、三套泥、金锭儿鹅、雪里蕻头……”这写处处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美食佳肴的热情和品味。
唐诗中的意象与象征

唐诗中的意象与象征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之一,而唐诗更是其代表之一。
唐诗之美常常源于其独特的意象和象征。
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唐诗通过意象和象征将情感、哲理、社会观察等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的意象与象征,并分析其在文学艺术中的作用。
一、花的意象与象征花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
具有浓厚的感官色彩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中的“江枫渔火”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花的象征意义也体现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与故乡的联想,通过花这一意象得到了传递。
二、山水的意象与象征在唐诗中,山水是另一个常见的意象。
山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壮美的山川、静谧的湖泊,还有急流、瀑布等等。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描绘了一幅秋夜的美丽景象,通过山水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而花山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景色,融入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对功名的追求和人生的思考。
三、季节的意象与象征唐诗中的意象还常常与季节紧密相连。
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情感。
在孟浩然的《春晓》中,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到来,表现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和人们的愉快心情。
而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了秋天的壮丽景象,给人以壮丽和豪迈之感。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季节作为意象和象征,不仅能够传递自然景观,还能够抒发诗人的情感和人生观念。
四、动物的意象与象征动物在唐诗中也是常见的意象之一。
动物常常被用来隐喻人的品质、社会现象等。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将“乌啼”作为暗喻,抒发了诗人思乡之痛。
而李商隐的《锦瑟》中,以猿为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动物这一意象和象征手法,丰富了唐诗的艺术表达方式。
总结起来,唐诗中的意象与象征丰富多样,它们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词鉴赏-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100种意象 精品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100种意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古诗中常见意象及其含义

古诗中常见意象及其含义一、诗歌常见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诗歌常见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古诗词常用意象100例及常见意象-及寓意

古诗词常用意象100例及常见意象及寓意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中的意象

示例
• ①《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 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 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膏河畔草,绵绵思 远道”。 • ③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 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④近人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 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 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 •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 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的考验, 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 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 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 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 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 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 风霜的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 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 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 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 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 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 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 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 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 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 发。” •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
• 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 正人君子。 • 例诗: • ①菊花枯尽香犹在,又付东篱一醉眠。——陆游 • ②与霜更斗晴天日,斗得霜融菊不融。——杨万里 • ③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古诗词常用的意象

古诗词常用的意象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古诗词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常用的意象,只要你搞定了它们,也就能搞定古诗词!一.树木类柳:送别、留恋、伤感。
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诗人常用它来警世自勉或表达自己高尚的品节。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积极向上。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二.花草类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多赞其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莲花:①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②用于表达自己的美好品质。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身份地位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梅子:以其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三.动物类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燕子:候鸟,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屋内或屋檐下,为古人所青睐。
①将其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②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é hóng鸟上下飞),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唐诗中的意象

唐诗中的意象
1.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那可真是太神奇啦!就像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在这里不就像是个陪伴他的朋友吗?
2. 还有那唐诗里的山水意象,哇塞,多有意境啊!比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山水不就仿佛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吗?
3. 唐诗中的花草意象也很有意思呀!像“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些花草是不是让你感觉春天就在眼前呢?
4. 飞鸟意象在唐诗中也常常出现呢!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些飞鸟多欢快呀,好像在给我们表演呢!
5. 唐诗中的风雨意象也别有风味啊!比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风雨是不是让你也感受到了那种豪迈与悲壮呢?
6. 边塞意象在唐诗里那可是相当震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画面感,不就像你也站在了那辽阔的边塞吗?
7. 饮酒意象在唐诗中也不少见呢!“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喝酒的场景多热闹啊!
8. 思乡意象总是那么让人感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难道你看到这不会也涌起思乡之情吗?
9. 送别意象也很经典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送别时的情谊多深厚呀!
10. 时光意象在唐诗里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不是在提醒我们珍惜时光吗?
我觉得唐诗中的这些意象真的是太丰富太精彩了,它们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古人的情感和生活,也让我们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 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 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 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 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 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 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 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 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 喻志同道合之 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 美好的前途, 人,兰途 美好的前途 兰质——如兰一 如兰一 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唐代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 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明代徐渭的《 莫讶春光不属侬,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 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 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 间脑麝风。 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 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 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 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 多少倍。 多少倍。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 玄学家、隐士、 玄学家 境谈玄论道, 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 的诗作中。 的诗作中。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①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 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 禅房花木深。 处,禅房花木深。”
唐诗中的意象
见识一下
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莲花 — 高洁 落叶 — 失意 落日 — 惆怅 鸿雁 — 思远 大漠 — 苍凉 红豆 — 相思 秋虫 — 凄凉 枯藤 — 萧瑟 杨柳 — 惜别 春风 — 得意 冬雪 — 冷峻 流水 — 叹惋 旷野 — 凄清 竹林 — 闲趣 故园 — 乡愁 古琴 — 知音
菊花 — 高雅 月光 — 思念 浮云 — 飘零 秋雨 — 忧愁 落花 — 感伤 美酒 — 壮行 孤灯 — 孤苦 归燕 — 温情
①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 与虚心。 与虚心。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 ②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 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 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说得满通俗但也更 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 识了。 识了。
4.菊花(黄花、东篱 .菊花 黄花 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 黄花、 临秋而开, 临秋而开 颜色淡雅—— 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 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 隐 士君子。 士君子。 (1)临秋而开 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 凌冰傲霜, 临秋而开 凌冰傲霜 不畏权贵, 节——志士 志士
当其人格化之后, 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 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例诗: 例诗: 菊花枯尽香犹在,又付东篱一醉眠。 ①菊花枯尽香犹在,又付东篱一醉眠。——陆游 陆游 与霜更斗晴天日,斗得霜融菊不融。 ②与霜更斗晴天日,斗得霜融菊不融。——杨万里 杨万里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③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郑思肖
详细咀嚼
(一)草木类
1.梅花 . 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 敢为人先, 最先开放,傲霜斗雪 敢为人先 不畏权贵——君子 不畏权贵 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 严寒中最先开放, 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 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碧草连天——触动忧思 触动忧思 碧草连天 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思念绵绵 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 一年一度春草绿” 草随时序而流转, 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 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 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畔草, 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畔草, 绵绵思远道” 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 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 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 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故古诗文中凡写到 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序而流转
示例
①《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 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 兮萋萋” 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青膏河畔草, 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膏河畔草,绵绵思远 道”。 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离离原上草, ③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 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近人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④近人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 . 清雅幽香、 清雅幽香 姿态优美——追 追
求淡泊——君子隐士 君子隐士 求淡泊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 古代通指香草, 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 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 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 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 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 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 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 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 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 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兰 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 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 ”“兰蕙”这些称谓, 兰蕙 们今天所说的“ 也就是国兰。 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 中国的传统花卉, 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 在的审美特征。 在的审美特征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 . 本固性直、 本固性直 心空节贞、绿竹葱茏—
—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正直谦虚,坚贞高洁 正直谦虚 隐士君子
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 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 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 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 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 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 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 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 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 . 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 ”“性 来。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 ”“心空”“节贞 等特点, 心空”“节贞” 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 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 咏竹》 养。王丹桂的《秦楼月 咏竹》将这种比拟关系很形 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 柔枝嫩叶堪图写。 性贞洁, 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 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 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 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2)颜色淡雅 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 淡薄名利, 颜色淡雅 淡薄名利 不求闻达——隐士 隐士 菊以“ 而言,无倾国之色; 而言,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 无馥郁浓香; 而言,无滋口甜甘; 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 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 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 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 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菊的 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 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 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 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 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例诗: 例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陶渊明 饮酒》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菊花。 孟浩然《 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孟浩然 过故人庄》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 ③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与穷 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杨万里 杨万里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 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的考验, 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的考验,不因环 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 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 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 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 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死的斗魂; 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 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 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 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 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 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的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 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的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