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先秦儒家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的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其思想体系的基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把仁义礼智信视为天下最重要的五种道德价值,这五种价值相辅相成,互相依存。

孔子强调仁爱和对他人的尊重,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协调、合作,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达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主张的仁爱观念被视为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重要基础。

儒家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认为人类天性本善,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得以表现。

孔子的学生们继承发扬了他的思想,在治理国家、教育人民、建立社会秩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儒家的“以心为本、立身处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子的地位非常重要,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孔庙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代表学术和文化的最高水平。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被广泛传承和应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等道路的选择和挑战。

如今,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儒家思想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如何将传统儒家思想和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优势和价值,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中国近代以来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和转型,现代化和全球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尽管如此,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的传承从未停止,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越来越成为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

总之,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之一,其重视仁爱和和谐的思想为中国人民注入了人间至美的理念,为历代人民所铭记和传承。

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为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和谐和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先秦的思想文化总结

先秦的思想文化总结

先秦的思想文化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孕育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和墨家等诸多思想流派相继兴起,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先秦的思想文化进行总结。

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以儒家学说为主,儒家关注人的政治伦理,主张君主专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仁爱、忠诚、礼貌、孝道等伦理道德观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国家才能有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派则主张无为而治,提倡放弃规范和行为准则,追求自然,反对人为的权力干预。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将政治权力和社会规范看作是人为的束缚,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墨家学派则强调兼爱和平等的伦理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兼爱和不求回报的精神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互帮互助和平等的相处,才能达到社会的最终目标。

在哲学思想方面,先秦时期也产生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说。

除了儒家、道家和墨家之外,还有名家学派、法家学派等。

名家学派强调辩论和辩证的思维方式,韩非子是此派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关注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和社会道德的实际效果。

法家学派则强调法治和权力的合法性,主张以法律和政策来规范社会,实现社会的治理和秩序。

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治和经济措施,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实用主义思想的代表。

在伦理道德方面,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也有丰富的思考和探索。

除了儒家的仁爱、忠诚、孝道等观念之外,墨子提倡的兼爱非攻也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准则和社会关系的理念。

道家强调的无为和追求自然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道德观念的伦理建构。

关于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重视教育,认为只有通过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并将其应用到政治治理中。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之后的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而其中的儒家思想则更是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的一个思想体系。

那么,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吧。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末期,当时诸侯之间的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孔子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思想探索,他认为社会的问题在于各种道德规范的缺失。

他强调一种名为“仁”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包括了尊重长辈、关爱家人、谦恭礼让等等。

这些道德规范被孔子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逐渐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它是指人类本性中的德行和道德情操。

儒家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通过“仁”的实践来建立有序和谐的社会关系。

要实践“仁”,首先要明确人生的目的,也就是“德性”的追求。

在儒家思想中,“德性”是指人们应该有的品行和思想,这些品行和思想要求我们去追求实现最高美德,包括了尽孝、尽忠、尽信、尽仁等。

三、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即强调关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安危。

而“义”则指行为的正当性,要求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公正和平衡;“礼”则是一种行为和心理的规范,它要求人在社会交往中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和礼仪,从而使人类社会得以有序、稳定和谐;“智”则指的是智慧和理性,儒家认为只有充分发扬智慧才能形成高度发达的文化和思想;“信”则是指诚信和守信用,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诚实守信,避免欺骗和虚伪行为,从而产生信任和信赖。

四、儒家思想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全面和深刻的影响,它被后来的文化和哲学所继承和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的演变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从古代到现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一部分。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旺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浮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旺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孔孟与儒家思想

孔孟与儒家思想

儒家是先秦时期由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学是儒家学派所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

孔子本人是流落民间的“儒”,他以自己的礼制、六艺知识,即礼、乐、射、御、书、数,传授弟子,创立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范畴的思想体系,教人做有道德修养的君子。

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

“儒”在古代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人。

在西周以前,“儒”是官府的官员,身份崇高,他们掌管教化,通习礼乐道艺。

西周末年,周王室衰落,社会秩序崩溃,“儒”丧失原有地位,流落民间。

由于他们是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家,凭自己一技之长,以教书、相礼谋生,成为社会上最早一批从事自由职业的文化人。

他们有专门的服饰,具备多元化的技能和专业,例如看风水、操办丧事等。

在秦代以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位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人物,他们都想通过提倡某些政治理想,令举国上下产生守礼爱人的思想,希望国民透过自我省察,达到爱人的目标,从而使社会和谐稳定。

孔子主张透过“仁”、“守礼”等伦理道德来恢复社会秩序;孟子主张回复人本来的善性,并加以发扬光大,便可以成就各种德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必须通过礼法,使各阶层的人安守本份,社会才会安定。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中庸》所述的是仁义本体理论,《大学》所记是修养方法,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春秋时代,周王室的力量和权威日渐衰落,周礼的法制不再受到诸侯贵族的尊重,他们公然违反周礼,不仅以下犯上,篡弒夺位,甚至互相攻伐,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十分痛心,于是决心提倡周礼,力求恢复西周初期的太平盛世。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它是天地之间的大道理、圣人的德行。

简单地说,“仁”就是爱人。

孟子曾跟从孔子的后人子思学习,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要发扬善性,必须修身立命。

仁、义、礼、智等各种善德在人身上皆有根芽,只要人们竭力求善,就能拥有善德,否则会带来恶行。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怎样的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怎样的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怎样的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许多经典的思想流派,其中儒家思想是其中最重要和最深远的一个。

儒家思想是在先秦时期形成的,引导了中国近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

而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本文将从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等方面来探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特点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成就和影响兴于细微之处、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儒家思想更是以其人性本善、重视教育、崇尚道德的特点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思想最为独特的特点是:注重人际关系、节制情感,崇尚勤勉、谦虚、诚信、忠诚等美德,强调教育、自我修养,思想深邃、理论体系完整、道德化学理论独树一帜。

二、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孔子的主要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他们被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标志和重要的文化遗产。

孔子不仅在自己的时代就受到了众人的推崇和尊敬,更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和不可忽视的,儒家思想被作为中国固有文化的中心,承载着人们的文化传承和思想探究。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不断被发扬光大和丰富多彩,先后出现了程颢、程颐、朱熹、邵雍、王阳明等一批批优秀的儒家学者。

他们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在近现代历史上,中国的思想界也不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评价和探讨。

如清末维新派要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儒家思想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用西方学问来拓宽中国的视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儒家学派则试图将儒家思想和现代科学和人文思潮整合,提出了“新儒家”、“中国化西学”等思想。

可以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思想固然也曾受到一些批判和质疑,但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容置疑的。

三、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文化史上,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建了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核心理念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479年之间,正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段时间中国处于分散的封建时代。

当时的中国社会出现了强烈的阶级斗争和道德沦丧,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出现了混乱。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孔子提出了重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思想。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它强调人际关系、道德行为和个人修养。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只有追求仁爱之心,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他还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来达到国家社会的稳定。

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他提出了“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通过践行这些价值观,个人能够培养良好的品德,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三、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在道德规范、家庭伦理和教育体系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认为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孔子主张孝道,即尊重父母和长辈,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

这种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扎根,至今仍然被人们所尊崇。

此外,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将教育视为国家发展的根本。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了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三纲五常”等教育原则,为后世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儒家思想还对政治和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君主要以德治国,而不是以暴力和压迫来控制人民。

他的政治理念影响了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四、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现代价值。

在当代中国,儒家思想被广泛运用于道德教育、社会伦理和领导力培养方面。

总结各阶段儒家思想的核心

总结各阶段儒家思想的核心

总结各阶段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从古代的夏商周时期到现代,儒家思想一直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各个阶段儒家思想的核心进行总结。

第一阶段:先秦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周朝时期,那时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并开始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和谐和有序的社会。

儒家思想在这个阶段主要由孔子和孟子等儒家经典所代表。

1.1 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强调“仁”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是一种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和言语中。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个人的自律和家庭的和谐,主张通过道德来统治和维护社会的秩序。

1.2 孟子思想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性相近,习相远”,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的培养,才能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他还提出了“王道”和“天命”的理念,主张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本,以人民的福祉为重。

第二阶段:秦汉儒学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经历了一段相对低落的时期,但仍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者开始将儒家思想与政治和治理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管理的论述。

2.1 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他主张“明王道,修王教”,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中心,并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

他的思想强调君主的良好统治和人民的自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2.2 扬雄思想扬雄是东汉时期的儒家学者,他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是以自我认知和个体发展为核心,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完善。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宋明清儒家思想在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演进,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

在这个阶段,儒学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得到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阐述。

3.1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以程颐、程颢和朱熹等学者为代表。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名丘,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学说被称为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及其核心内容。

一、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孔子生于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呈现出诸侯割据的局面,社会动荡不安。

孔子痛心于社会的混乱,认为根源在于人心的道德败坏,因此他致力于重建人的道德秩序。

孔子主张以仁爱来治理国家,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但在社会中会受到各种诱惑和恶劣环境的影响,因此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孔子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达到仁爱和和谐。

他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以孔子的学说为基础,其核心内容包括仁、义、礼、智、忠、信等。

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意为善良、仁爱、亲和。

儒家强调个人追求仁的境界,通过修养自己来实现个人的全面成长。

2. 义:义是一种道德责任感,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认为人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帮助他人共同进步。

3. 礼:礼是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一种行为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礼仪和道德修养。

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手段。

4. 智:儒家强调人的学问和智慧的追求,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发展自己的智慧,提高个人的素质。

5. 忠:忠是忠诚和忠心,指忠于个人的职责和责任。

儒家认为人应当对自己的家庭、社会和国家忠诚,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

6. 信:信指守信用,儒家坚持人的诚信和信用的重要性,认为信用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基础。

三、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影响孔子逝世后,他的学说被他的弟子继承和扩充。

儒家思想继续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文化也有深刻影响。

先秦思想内容总结概括

先秦思想内容总结概括

先秦思想内容总结概括先秦思想是指中国历史上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重要哲学家及其学派的思想。

这些思想家们生活在先秦时期,主要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思想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其中包括对人性、社会治理、人与天地的关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

以下将尝试对这些思想进行总结概括。

在先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关注和实践道德美德。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教养与修养,提倡“君子为学,以弘毅,以近凡事也”。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培养可以使人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儒家思想主张和谐的社会关系,通过尊重和忠诚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平,强调道德的力量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追求自然和谐的境界。

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皆有道,人应该顺应天道和自然规律来生活。

道家强调自由自在、无为而治,注重人的内省和修炼,主张放弃功利和欲望,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宁静。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传承者,他强调人性本善,但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认为人也具备自私和恶劣的一面。

他提出“性善论”和“天命论”,认为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和人性的善良,通过教育和修炼来达到成人的标准。

他还强调君主应具备仁德和担责任的品行,以便推动社会和谐的发展。

荀子是儒家学派中的法家代表,主张利用法律来治理社会。

他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和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

荀子强调政治权力的集中和合理分配,提倡以君主为中心的政治体系。

他强调个人的追求和私利,并认为社会是由个人的追求与私利的追求形成的。

此外,还有诸子百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对先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提出“兼爱”和“非攻”的原则,主张推崇平等和反对战争。

公孙龙提出“天意”和“人事”,讨论人的意志和天命的关系。

韩非子则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法治的合理性。

总的来说,先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先秦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先秦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教育对象: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育主体: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的人教育目的: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内容:(一)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最主要的内容是“仁”。

(二)文献知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春秋》包含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论,是孔子对学生进行政治和历史教育的教科书。

(三)体育锻炼孔子除教授书本知识外,还以一些技艺为教育内容。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射”和“御”即属此类。

“射”是射箭,“御”是驾车,都是当时上层社会对士阶层的要求之一。

教学方法(一)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因材施教(三)善于启发循循善诱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

(四)教学相长孔子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学习方法孔子认为学习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将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七个阶段: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时习和笃行(子曰:“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与“闻一知十”、“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名翟,鲁人,生卒年不详,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俨然一个宗教政治团体,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教育作用墨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总结先秦诸子的各家思想

总结先秦诸子的各家思想

总结先秦诸子的各家思想先秦时期诞生了诸多重要的思想家,他们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先秦诸子的各家思想的简要总结。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孔子提出了“仁爱”、“教化”、“君子”、“礼仪”等重要概念。

他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规范,主张通过教育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

他们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涉自然和个体自由来达到社会秩序的达成。

道家思想对于追求内心平静、追求自由和个体的完善有着重要影响。

墨家思想: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

他们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爱与和平。

墨家思想注重实践上的稳定和道德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有着重要影响。

法家思想:法家以商鞅和韩非子为代表,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

他们主张严厉的法律制度,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法家思想对于政治改革和国家治理有着重要影响。

纵横家思想:纵横家以韩非子和李斯为代表,强调实用主义和阶级斗争。

他们主张权谋和计谋,强调夺取权力和统治的策略。

纵横家思想对于国家政治的斗争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兵家思想:兵家以孙子为代表,主张战争和军事策略。

他们主张用战争和兵力来达到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兵家思想对于军事战略和国家防御有着重要影响。

这些先秦诸子的思想各有不同,但都对中国古代哲学、政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一)(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

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

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排名不分先后)1.儒家: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XXX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XXX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心。

2.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墨家:墨家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重视文化传承(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

4.法家:法家以法制为核心思想,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法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法家提出的思想,其范围涉及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5.阴阳家:阴阳家的思想——其思想主要源于XXX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许的"六经"。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看法,提出了宇宙演化论。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开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6.纵横家: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

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

所谓合纵连横,从策略上来说,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

纵横家,其实是一类杰出的谋士和辨家,一直是战国社会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并且举足轻重,被形容为“翻手为云,覆手变雨”,操纵战国斗争的局势。

概述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思想

概述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及中心思想
1、【孔子】杀身成仁。

孔子在春秋时期,诸侯互相之间还是相对讲求礼义的(就连宋襄公洪水之战也还是想保持君子风度)孔子希望克己复礼,讲求有等级的爱。

各安其份。

使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教育上希望“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

2、【孟子】舍生取义。

孟子已经在战国时期了。

诸侯互相吞并。

孔子的那套仁政,已经有些过时了。

(孔子反对杀生)孟子(则有所让步)提出,“义”(可以替天行道)字。

这点易中天在《帝国的崩溃》就认为是世道社会功利化、“堕落”的表现。

但是,孟子也提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依然是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3、【曾子】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荀子】提出“人定胜天”。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而荀子更加突出孔子(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爱”
的等级。

并要制定严格的制度进行约定,有了“法家的倾向”。

他的两个弟子李斯、韩非子,都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并不是铁板一块,在初期便有很多流派比如思梦学派与荀子学派等。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以下几位: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以好学著称,并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孔子一生的言行论著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美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

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和制度来讲,体现其秩序的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荀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

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

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董仲舒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先秦儒学的概念

先秦儒学的概念

先秦儒学的概念先秦儒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儒学主要涵盖了儒家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内容。

本文将从儒家的起源、根本概念、思想内涵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先秦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儒学最早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孔子所处的社会背景。

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战乱和动荡,社会秩序失序,道德风气败坏。

孔子致力于重建社会秩序,通过教育和修身来改善人们的道德品质。

在先秦儒学的体系中,核心概念包括仁、礼、孝、忠、信等。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仁是一种道德伦理的原则,它要求个体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秉持博爱、宽容、公正的态度。

礼是指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礼节。

孝尊敬父母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准则,儒家认为孝是一种美德,是对上天、祖先和父母的敬仰与尊重。

忠和信则是儒家要求每个人在言行举止中要忠诚和真实。

先秦儒学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人的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体修身可以达到外化社会,并最终实现天下大同。

儒家主张通过学习、修身、立心来实现道德修养,通过以身作则来引导他人。

个体修身需要遵循道德规范,塑造良好品质,只有个体修身才能影响他人和社会。

同时,儒家追求至善,强调实践和行为,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道德理念成为一种行为准则,成为一种习惯和习性。

先秦儒学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的政治、教育和伦理方面都有重要地位。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倡导君子之治,提倡了君权与民主的结合,建立了基于礼治的国家管理和社会秩序。

在教育方面,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以德育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并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准则。

在伦理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律和道德修养,提倡以德治国,以家庭为基础的伦理关系。

总而言之,先秦儒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得中国传统思想演变与发展得历程(一)(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她提出以“仁”为核心得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得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与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就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得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与编订得《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得“五经”。

战国:孟子就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得代表。

她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得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与得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得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得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得人定胜天观点,就是当时生产力进步得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得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得理论基础, 大多就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得道德规范与政治理想得治国原则;孟子得“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得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得政治势力与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得建议,实行野蛮得“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得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得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与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得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得需要。

浅谈儒家思想的仁与礼

浅谈儒家思想的仁与礼

浅谈孔子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礼众所周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其中儒家思想应该说是最为深入人心的思想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以其仁义、中庸之道,对后世思想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末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其核心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其中孔子提出的“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而他主张的“礼",则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1.礼的思想:礼属于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礼又是制度规范,其背后隐含的精神是做事要恰当,也是用以识别身份高低以及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界定谁应服从于谁,应当如何做,而制定的各种标准规则,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

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而他又主张回复到周礼社会,以达到拯救春秋乱世、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政治理想.企求建立一个互敬互爱、人人各得其志的和谐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这种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可以说是一种原始朴素的“和谐社会"的理想,这种想象的理想社会曾令中国文人崇尚近千年。

对于礼,虽然孔子所倡导的礼与周礼是一脉相承的,是一种贵族化的礼,但是孔子又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平民化"了,力求使他成为每个人内心的规范,他所希望的是礼不是贵族的专用品,而是成为每个人的内心道德法则.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还是逐渐演变成了封建统治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4「時代的演變」 ;3–「王官學的衰微」 、 「先秦諸子的流派」 、 「孔子與先秦儒家思想」 (中國文化史【部編本】 )
春秋賢者的言論–––人文思想
◎《左傳》 :魯桓公六年(706BC) …楚武王侵隨。

使薳章 (大夫)求成焉,軍於瑕以待之。

隨人使少師(大夫)董成, …(武)王毀 軍而納少師,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 「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

君 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 辭,信也。

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不知其可也。

」 公曰: 「吾牲牷肥腯,秶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 「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 致力於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

…奉 盛以告曰:潔秶豐盛,謂其三時 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於是乎民和而神降之 福。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

」隨 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史記》 :諸侯年表(544BC) 吳季扎謂子產曰: 「政將歸子,子以禮,幸脫於厄矣。

」 案:翌年(543BC),子產主政,諸公子爭權,互相殘殺,又欲殺子產,子成止之。

◎《史記》 :吳太伯世家(544BC) 季扎適晉,說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曰: 「晉國其萃於三家乎?」將去,謂叔向曰: 「吾子勉 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於難。

」 ◎《史記》 :鄭世家(541BC) 鄭使子產於晉,問平公疾,平公曰: 「卜而曰實沉、台駘為祟,史官莫知,敢問?」 對曰: 「高辛氏 (堯)有二子,…故參為晉星。

由是觀之,則實沉參神也。

昔金天氏 (少昊)有裔 :季札(吳) 子,…。

由是觀之,則台駘,汾、洮神也。

然是二者 (日月星辰之神、山川之神)不害君身,…若 君疾,飲食哀樂女色所生也。

」平公及叔向曰: 「善,博物君子也。

」厚為之禮於子產。

賢者的對話 子產(鄭) ◎ 《史記》 :諸侯年表(539BC) 晏嬰使晉,見叔向,曰: 「齊政歸田氏。

」叔向曰: 「晉公室卑。

」 叔向(晉) ◎ 《史記》 :晉世家(539BC) 齊使晏嬰如晉,與叔嚮語。

叔嚮曰: 「晉,季世也。

公厚賦為台池而不恤政,政在私門,其可久 乎?」晏子然之。

晏嬰(齊)
544~539BC
季梁 之言 706BC
◎ 《左傳》 :魯昭公六年(536BC)–––鄭,子產鑄刑鼎;晉,叔向責之。

…三月,鄭人鑄刑鼎。

叔向使詒子產書,曰: 「始吾有虞於子,今則已矣。

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 也。

猶不可禁禦,是故閑之以義,糾之以政,行之以禮,奉之以仁,…猶求聖哲之上、明察之官、 忠信之長、慈惠之師,民於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禍亂。

民知有刑辟而不忌於上,並有爭心,以 徵於書而僥倖以成之,弗可為也。

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 三辟之興,皆叔世也(案:政衰為叔世)。

今吾子相鄭國,作封洫、制參辟、鑄刑書,將以靖民, 不亦難乎?…終子之世,鄭其敗乎?肸聞之,國將亡必多制,其此之謂乎?」 (子產)復書曰: 「若吾子之言,僑不才,不能及於子孫,吾以救世也。

既不承命,敢忘大惠?」 案:當時鄭國公族侈汰,有斷獄不公、輕重失中之患,子產鑄刑書,因作此以令 之。

以時政之擾攘,子產也慨言:只是救當世罷了。


◎《左傳》 :魯昭公十七年(525BC) 冬,星孛于大辰西,及漢,申須(魯大夫)曰: 「彗,所以除舊佈新也,…」鄭裨灶言於子產曰: 子產之言 「宋衛陳鄭將同日火,若用我瓘斝玉瓚,鄭必不火。

」子產弗與。

525~524BC ◎《左傳》 :魯昭公十八年(524BC) 夏五月,火始昏見, …宋衛陳鄭…數日皆來告火。

裨灶曰: 「不用吾言,鄭又將火。

」鄭人請 用之,子產曰: 「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 遂不與,亦不復火。


522BC
◎《左傳》 :魯昭公二十年(522BC) 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 「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 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故寬難。




2 孔子 ◎ 《論語》 :八佾第三 ◎《論語》 :憲問第十四 對歷史與時 子曰: 「管仲之器小哉!」 *子曰: 「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 勢的省思 或曰: 「管仲儉乎?」 子路曰: 「齊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 曰: 「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焉 乎?」 得儉?」 子曰: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對管仲的 或曰: 「然則管仲知禮乎?」 如其仁!」 評價 曰: 「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

*子貢曰: 「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 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孰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 不知禮?」 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 《論語》 :子張第十九 子夏曰: 「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左傳》 :魯昭公廿九年(513BC)
孔子 對「刑鼎」 的看法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13 章 冬,晉趙鞅、荀寅帥師城汝濱,遂賦晉 「韓非及其他法家」 : 國一鼓鐵,以鑄刑鼎。

著范宣子所為刑書 春秋戰國時代,貴族政治敗壞之結果,一方面為 焉。

平民之解放,一方面為君主之集權,當時現實政治 仲尼曰: 「晉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晉 之一種趨勢,為由貴族政治趨於君主專制政治,由 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卿大 人治、禮治趨於法治, …以前「以人治人」的方法 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貴,是以能守 行之自有困難。

故當時諸國逐漸頒布法律,如鄭子 其業,貴賤不愆,所謂度也。

文公是以作執 產作刑書、晉作刑鼎,…叔向、孔子之言代表比較 秩之官,為被廬之法,以為盟主。

今棄是度 守舊的人的意見 , 不能改變當時現實政治之趨勢 。

… 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 孔子在當時是為守舊的。

業之有?貴賤無序 , 何以為國?且夫宣子之 刑,夷之蒐也,晉國之亂制也,若之何以為 ◎《韓非子》 : 「聖人自己出,聖法自理出。

法?」 己非理也,理非己也。


孔子
(551~479BC)
《論語》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 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 失矣。

天下有道,則政不在 大夫。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

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

孔子懼,作春秋。

孟子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 「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 (372~289BC) 的評論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 「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 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 『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 」
自述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