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差异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专题述评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需要从制度入手,尤其是以竞争中性为原则完善产权制度,加强欠发达地区产权保护公平程度,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交易成本;产权保护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界定、测度及降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BJL0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行政审批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45)中图分类号:F0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54-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的差距,对前者,国内外学者有对“中国奇迹”的理论解释,而对后者,则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本文对这三种主要观点进行述评和比较,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为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改革目标提供参考。
一、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主要基于要素投入与配置的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的差距,主要围绕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差异、资本稀缺程度、技术能力、要素配置效率展开。
这类文献核心观点认为资源配置效率与丰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
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
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
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分析——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因 ; eo lse 等学者认为人力资本是造成 区域经 B lnF i r t eh
差异 ; 范剑勇 、 谢强强认为产业 集聚 的本 地市场效 应 只能促进产业集聚的产生而不会扩大地区间收入差距 ,
沿 海地 区产业 集 聚与 区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是 可 以兼 容 的 , 中 国的 区域 经 济 发 展 差 异 的 原 因 是 劳 动 力 的 不 公 平 待 遇 造 成 的 区 域 收 入 的 差 异 ; 外 学 者 B sh a和 国 o m e Fekn rne 、 o h a M rn 等 利 用 进 化 论 的模 型 Bs m 和 ai e t
() 2 以新经 济 地 理 理 论 为 基 础 , 产 业 集 聚 视 角研 从 究 区 域经 济 发展 差 异 问题 。周 兵 、 勇 健 以 西 部 交 通 运 蒲
输业的产业集聚为例证 明了区域经济增 长与产业集 聚 呈正相关命题 ; 朱英 明认为产业集聚促进 了城市地区
的经 济增 长 , 成 了集 聚地 区与 不 集 聚 地 区 的 经 济 发 展 造
长, 即产业集聚和产业集 群的空 间产业组织形式对区域 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差异 的作用分析。
() 1 以经 济 理 论 为 基 础 的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的 因素 研
究 。Maa i ui shs r ja和 D p n u分 析 了 1 8 - 19 a t a e gH 9 5 9 4年
13626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了各个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指出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是关键。
同时,我们建议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制定出详细的区域发展规划。
一、国内区域经济差异1.1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十分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其中,沿海地区的发达程度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同时还反映在教育、交通等方面。
1.2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非常复杂,下面我们仅列举几个重要的因素:1.2.1 土地资源我国是一个占人口多、土地少的国家,土地资源的分配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些发达城市在经济发展早期,就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成功地将土地资源转化为经济财富。
1.2.2 人口因素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此,城市的人口密度越高,经济发展的潜力也越大。
而一些中西部地区因人口基数小,缺乏人口优势,使得其经济发展缓慢。
1.2.3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土地开发政策等,可以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政策环境的稳定与公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3 发展路径和对策针对不同的区域,我们需要探索出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
基于现有经济条件,应实施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例如,内陆地区可通过发展物流业扩大市场,而沿海地区则应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二、国外区域经济差异2.1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和差异,尤其是欧洲大陆区域的经济差距不小。
例如,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可能发展的比较均衡,而东欧地区的经济相对欠缺竞争力。
2.2 影响因素分析2.2.1 地理因素国家和地理位置的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些拥有发达港口和交通工具的地区,可以更容易地发展世界贸易和物流业。
中西部与东部收入分配差异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
中西部与东部收入分配差异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原因: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产生和扩大,是旧的制度体系局部沉淀及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的特殊过程的一个结果。
探讨地区收入差距产生和扩大的原因,必须考虑到制度变迁。
(一)历史原因历史和传统体制所形成的初始条件差异是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放前,我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东北、上海、天津),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得我国的产业分布极为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差距一直是在业已存在的东、中、西阶梯差距基础上进行的,必然离不开地区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差异的作用。
(二)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的基础条件及收入差距通常还会形成很强的“马太效应”,越是发达的地方,其聚集资源的能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居民收入也就越高;基础条件差的地方则相反。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出海条件,又处于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辐射圈内,使广大农村经济很容易与城市经济紧密联系起来,顺利被纳入城市经济的辐射范围内,使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中西部地区处于内陆较封闭的地带,没有东部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不便、城市数量少,城乡之间缺乏应有的经济联系。
总之,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水土资源状况和气候条件,使各地区比较劳动生产率不同,从而形成劳动者不同的收入水平。
(三)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推行了梯度式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国家加大对东部沿海地区人、才、物的投资力度,并给予东部沿海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
从各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来看,2004年东部投资达到11786亿元,中西部为10186亿元,大量优惠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大量社会资金流向东部地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情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做出很大调整,由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开始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国家制定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沿海地区经济迅速腾飞,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差距。
中西部地区物产资源丰富,同时强而有力的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充裕,工业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但因缺乏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东北地区发展势头有所减弱。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1.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分布差异以及不同级别开发建设程度所引发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分布差异巨大。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但耕地却是北多南少,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平原广阔,水陆交通发达,沿海区位优势明显。
中西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敏感而脆弱。
在自然地理条件中,交通条件是区位条件中的基础性因素。
从地理区位和交通通讯来说,东部均具备较强的优势。
2.工业技术条件和工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在我国经济产业链的发展中,工业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在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下,西部地区发展比较落后,企业规模小,大型工业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因此经济发展其他地区是为落后,而在沿海地区,极早开放口岸,招商引资,科技投入较多,对东部地区产业的形成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鲜活力,具有良好的工业技术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因此其经济发展良好。
而中西部地区始终以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报率低的农业及重工业为主,转型困难,所以还延续着东部沿海地区重工业基地的角色,长此以往对中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使其与东部地区在经济上的差距扩大化。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个以庞大人口为基础的国家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从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城市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背后,不同地区推力的差异极大,东南沿海地区依然保持着引领全国发展的态势,而中西部地区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差异呢?一、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优劣势。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处于传统的农业经济体系,且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形式,初期的改革开放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先天优势势不可挡。
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标志是要到1990年代后期,这个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成型。
二、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本地的资源禀赋,如工业、基础设施、人口等。
一些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如江浙沪地区,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开发较早、沿海便利的交通等因素,先天优势明显,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西部地区山地较多,土地面积小,如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由于地理上的局限性,资源的利用难度较大,因此区域经济开发水平较为滞后。
而东北地区的历史原因使得其经济结构转型较为困难,导致了当前形势不佳。
三、市场环境差异市场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市场环境差异较大。
东南沿海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具有更为完备的市场机制,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更加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更为先进的市场经济机制和更高效的法律、财务等服务体系,这些有利的条件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的配套条件要差得多。
四、政策差异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拥有着重要作用。
不同地区的政府政策不同,可能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东南沿海地区依托于政策优惠和迅速提升的发展氛围,支付了巨大的发展代价。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并从多个尺度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内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将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文章将首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进行概述,明确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现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出发,分别探讨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条件、政策导向、资源分配、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因素。
宏观尺度将关注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布局,中观尺度将分析区域内部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微观尺度则将深入到企业和个人层面,探讨其经济行为和决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文章将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国家、区域、企业等多个层面。
文章也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显著而复杂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部与北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区域,凭借其地理优势、政策倾斜以及较早的开放政策,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全国的经济增长极。
这些地区不仅工业化程度高,而且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得较为成熟。
相对而言,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相对恶劣、交通不便、资源有限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
3
107.1
1400.5
内地
8.42
19.64
105.2
1655.5
4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
1792.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
(1949
-
1984)
[M
].
北京
: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4:
137.
在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失误和中国的实际困境之后,
随着我
国实施改革开放,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平衡发展向非平衡
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及有
色金属矿产资源。
西北地区相对来讲则资源十分贫瘠,
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使得
农业生产几近困境。
有一些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小规模的交
通问题,
但是资源问题始终是难以依靠人力解决的,
因此这成了一个区域经济发
展的致命伤。
不可弥补的缺陷不仅仅使得一些地区的发展具有先天性的困难和不
崎岖不平。这样差异的影响要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A.
地形地势差异造成的交通问题,东南及北方地区交通发达,交通网密度
大,而西南、西北地区交通条件差。这又引发了以下的问题:
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交通不发达使得很多可开发资源不能得以利用。
交通的发达有利于信息的沟通交流,也有利于人才的流通和技术的
发展。
交通的作用不仅仅具体的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交通也会为枢纽城市
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经
济地带,
开始实施重点发展内地,
推进区域平衡发展战略。
这是中国区域经济发
中 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居民收入等方面,还受到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经济总量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代表的城市群,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
例如,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传统产业如资源开采、初级加工等仍占据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居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直接指标。
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高,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都较为丰厚。
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
居民收入差距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拉动。
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便于开展对外贸易和物流运输。
同时,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促使其更加注重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中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但由于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等因素,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政策环境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差异研究
为了缩小地 区经 济差距 ,中央政府 实施 了 生产率 的地 区差距仍 然在 扩 大 ,缩小 区域差 距
・
收稿 日 期 :2 0 1 3 — 0 9 — 1 2 基金项 目:2 0 1 3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 目 “ 多重约束下 的中国区域分工演化 与协 调发展研 究” ( 项 目编号 :1 3 C J I D 6 2 )
长 ,但总体而言 ,东部 沿海 地 区的经 济增长 水 了探讨 ,认为造 成这 些差 异 的因素 主要有 市场 平 明显 高 于 中部 和西部 地 区。 已有研 究 表 明 , 化进程 、人 力 资本 、产业 结构 、劳动力 和 资本 在改革初期 ,东部 地 区的经济增 长率 比中西部 要素投 入 、全 要 素 增 长 率 等。王 小鲁 ( 2 0 0 4 )
二、模型的设定 1 、 区域划分方法 的选择
已有 的文 献 中,对 于 中国东 中西部有 两类
对外开放程度 、产业 结构 、资本 与人 口因素 是 划分方法 :一是根据 地理 位 置和 经济发展 水平 东 中 西 部 经 济 差 距 的 重 要 原 因 ] 。潘 建 华 划分 ( 王小鲁 ,2 0 4 ;陈 国阶 ,1 0 9 9 7等 ) ¨ 儿 引; ( 2 0 1 1 )通过多 元 回归 分析将 各 地 区经 济 增 长 二是用统计学 的聚类 分析方 法 ,按某 一样 本数
地 区平均水平高 1 %左右 ;到了上世纪 9 O 年代 , 分析 了物质资本 、人力 资本 、劳动 力和 制度 等 这个差距 已经 扩大 到 了 2 %左 右 ,并 且呈 上升 因素在各地 区的差 异 ,认 为各地 区 间资本 的差 趋势… 。 一
距 由于资本 的持续 流动 已经有 缩小 的趋 势 ,但
中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中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引言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国家。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其中,中国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较为成熟,产业结构也相对较为先进;而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也相对落后。
本文旨在对中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研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中国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较早,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较为完善。
同时,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先进,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1.1 金融发展情况中国东部地区的金融业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东部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金融方面,东部地区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这些金融机构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创新。
1.2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东部地区主要依靠传统的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需求的调整,东部地区逐渐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型。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二、中国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相对不完善。
同时,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农业和传统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缺乏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1 金融发展情况中国中部地区的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相对较少,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这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产生了不利影响,也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部地区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大金融机构的引进和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金融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升级。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又广泛的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及快速发展中,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发达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本文将从地理、人口、资源和政策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1.地理因素中国的地理特点是广袤而多样的,在地理和气候条件上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更多的机会。
这些地区更容(易)吸引外国投资和先进制造业,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本和技术,也更适合发展高端产业。
相反,西部地区则多为内陆和山区,地理环境和气候都相对恶劣,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差很多。
此外,中国海陆形态也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带,由于地理位置和贸易条件的优势,各个经济带培育出了广泛而深厚的产业基础,使得这些地区成为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但是,西部地区缺乏相应的发展平台,促使该地区发展的速度比东部地区要慢得多。
2.人口因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具有众多规模庞大的人口。
地区人口的情况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东部地区具有比较发达的城市化程度和更高的人均收入,吸引了来自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进城。
由于人口聚居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比如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产业更为集中和发达,因此这些地区的区域经济也更为强盛。
而西部地区因为地广人稀,人口稀少,迁出人口数量大,因此相对较落后。
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移民到城市,尤其是迁移到东部沿海城市,为工业和服务行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但也造成了西部地区的落后。
人口因素对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和优化资源配置。
3.资源因素中国的资源分布也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在面积较小的东部地区,资源利用相对集中和发达,如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均比较集中,这些产业支撑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反,在辽阔的西部地区,大量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导致了区域经济增长出现瓶颈。
造成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四个主要原因
造成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四个主要原因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既有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本身方面的原因。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导致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东西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差异,是导致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西部地区的黄河上中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经济社会重心逐渐南移。
但沿海地带经济的发展,内陆相对衰落这种宏观地域结构的变化,则主要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的结果。
2、2、沿海开放的区位优势和先发效应区位条件的不同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沿海各主要城市均与世界经济有广泛联系,整个地区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备,这对吸引外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而中西部地区却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气候条件也差,远离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心。
因此,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难以引来外资,形不成生产力。
3、3、政策倾斜与投资倾斜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速度,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国家对区域发展采取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东部地区给予了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政策,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就建起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边中心城市。
同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引进外资、人事制度等方面赋予诸多优惠政策,使这些地区在全国逐步削弱计划控制的改革中,先期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客观上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深层的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由产业结构差异所导致的效益差异,是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
4、有利于加快西南区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西南区兼有"沿海"、沿江与沿边及距东南亚与南亚诸国位置近便的区位优势,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口,发展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10年内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1、拉动了沿线各地的经济发展。2、促进了大西南资源优势与南部沿海的区位优势的结合,使西南拥有最便捷的出海通道。A、利于西南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B、利于促进西南与沿海地区经济交往和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带动西南经济发展。4、西南内部有处于沿海开发地带的广西,还有通过长江沿岸经济带与东部沿海地区贯通的成渝地区,因此有实施这一方针的良好地域条件。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化程度逐渐明显.选用经济总量加权系数的方法来测量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并根据经济区位熵公式和相关区域的经济数据,来度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非常有意义.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本投入、技术和政策支持,以缩小我国各区域内经济差异,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期刊名称】《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3【总页数】8页(P48-54,112)【关键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增长;实证【作者】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系列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经济政策得以推行,这不仅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在总体上有了飞速发展,而且也使国内东中西部各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度推进,隐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即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化程度越来越趋于不平衡的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例如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上,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的差距达到了10倍之高,其中,东、西部地区的指标差距就达2.5倍。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这一差距又有了显著性的扩大。
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会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该差异超出适度范围后,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宗教等问题[1]。
近年来,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研究第一章: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民族的大国。
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的原因、表现以及对应的政策建议。
第二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的原因2.1 地理因素。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多样。
南北气候、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理环境下人们生计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西南山区因地形复杂、内陆距海远等地理原因,经济发展长期相对滞后。
2.2 历史文化因素。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不同地域在传统文化、历史发展和观念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
比如,西北地区受西域文化影响较深,习俗、与邻国接壤等因素使其与东南沿海地区产生的差异较大。
2.3 经济制度因素。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变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制度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
比如,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投资被广泛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东部大城市的经济相对滞后。
第三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的表现3.1 GPD总量差异。
中国各个省份GDP总量的差异非常大,东部发达省份的GDP总量远大于西部地区,例如广东省和贵州省。
3.2 产业结构差异。
中国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不同。
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主,而中西部地区以资源型经济为主。
在全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相对滞后。
3.3 资源条件差异。
中国不同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也不同,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例如,广东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缺乏煤炭等矿产资源,而新疆则相反。
第四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的政策建议4.1 经济政策调整。
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扶持,支持其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此外,应注重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旅游业,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4.2 地域政策调整。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地域政策,推动各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均取得快速的增长,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例如:杨为民(1992)采用基尼系数分析了我国的区域差距,认为三大地带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是缩小的。
杨开忠(1994)采用变异系数方法对各省区1952~1990年间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各省区经济差距变化以1978年为转折点,呈“U”型变动趋势,即各省区间的经济差距在1952~1978年问逐渐缩小,而在1978~1990年间逐渐扩大;并认为在开放的外向发展阶段,地区差距变动主要决定于地区投资分配。
魏后凯(1997)考察了各地区人均GDI、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收入在1952~1995问的β收敛情况,认为地区经济差距在1952~1965年间一度缩小,在1965~1978年间差距扩大,在1978~1995年差距缩小;并认为,省际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有50%以上是由工业发展差距引起的。
万广华(1998)、张平(1998)利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分别对全国28个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1984~1996年、1980~1995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均发现农村居民省际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李实(1999)利用泰尔指数调查了1980~1994年间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认为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变动的总趋势是不断扩大的。
胡鞍钢(2003)利用相对差距系数对全国各地区人均GDP1952~1995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论是:1952~1978年间差距不断扩大,1978~1991年间差距不断减小,1992~1995年差距重新出现上升趋势。
林毅夫(2003)采用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方法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人均GDP1978~1999年问的数据进行了研究,认为地区差距在1990年后趋于增大,并认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差距。
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es[M].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1996. [2]雷小清.关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综合判断和分析[J].广东 职 业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1999 ,(1). [3]李 娟 文 , 王 启 仿 .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阶 段 理 论 与 我 国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阶 段 现 状 分 析 [J]. 经 济 地 理 ,2000 ,(4). [4] 林 振 山 . 长 期 预 报 的 相 空 间 理 论 和 模 式 [M]. 北 京 : 气 象 出 版 社 ,1993. [5] 姚 聪 莉 . 中 国 经 济 发 展 新 阶 段 战 略 转 型 及 其 政 策 取 向 [J]. 求 索 , 2007,(9). [6]白 雪 梅,赵 松 山.我 国 各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阶 段 的 判 别 分 析 [J]. 经 济 研 究 参 考 ,1999 ,(14). [7]施 能 ,陈 家 其.中 国 近 100 年 来 4 个 年 代 际 的 气 候 变 化 特 征[J].气 象 学 报 ,1995,53(4). [8] 徐 建 华 . 现 代 地 理 学 中 的 数 学 方 法 [M]. 北 京 :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2002.
模型是二次多项式,即用人均收入的二次函数表示污染物排
放量。 本文侧重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对比研究,所选
模型不宜过于复杂, 所以本文采用二次多项式模型来进行。
3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东、中、西部差异(讲义)
3异(讲义)1. 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和划分依据;2.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3.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二】重难点提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一】东、中、西部发展差异2. 产业结构差异4. 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1〕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从沿海到沿长江、陇海—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东、中、西部地带出现了明显的对外开放差异。
〔2〕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原因是:①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②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外开放程度等许多方面,这些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堂练习】1. 以下城市由西向东,分别位于西、中、东三个经济地带的是〔〕A. 乌鲁木齐、西安、郑州B. 成都、武汉、南昌C. 沈阳、太原、西安D. 昆明、长沙、福州答案:D思路分析:A项中的乌鲁木齐、西安都位于西部经济地带,郑州位于中部经济地带;B项中的武汉、南昌均位于中部经济地带;C项三个城市分别位于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2. 以下能够实现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做法是〔〕A. 把部分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B. 将高能耗企业向东部转移C. 在中西部的农牧业地区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D. 将高科技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答案:C思路分析:中西部地区生态坏境较为脆弱,故不能将严重污染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短缺,不宜发展高能耗企业;但东部地区经济、科技均较为发达,适宜发展高科技产业;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适宜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兼论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形成和缩小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兼论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形成和缩小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兼论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形成和缩小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快速,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人力资本结构的高级化水平差异所致。
本文将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形成与缩小的原因。
首先,人力资本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力资本的高级化水平,即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对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高级化的人力资本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向更加先进和高附加值的发展阶段迈进。
其次,人力资本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增长带动人力资本的高级化,而高级化的人力资本又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人力资本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同时,高级化的人力资本也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和技术引进,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东、中、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水平上存在差异,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
东部地区由于实施了早期的改革开放政策,先发展的机会以及对外开放的优势,人力资本高级化水平较高。
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这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人力资源配置不均等因素所致。
为了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其次,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水平。
此外,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注重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以提升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竞争力。
总之,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主要源于人力资本结构的差异。
为了缩小差距,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水平,同时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资本存量存在争议,参照已有文献的研究方 法[1],选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 ( 单
位: 亿元) 。
Y: 产出,选取 GDP 这一指标 ( 单位: 亿 元) 。
第 30 卷第 147 期 2014 年 2 月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Vol. 30 No. 147 Feb. 2014
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差异研究
耿康顺1 王 昆2
(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2. 江西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3、生产函数的选择
目前经济学研究中最常见的生产函数形式
有三种: 柯布 -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CD 生产
函数) 、常替代弹性生产函数 ( CES 生产函数)
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 1) CD 生产函数
其一般形式为:
Yt =
ALat
K
b t
0 <a <1
0 < b < 1,a + b = 1
( 1)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的原因包括 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 ( TFP) 提 高两个方面。其中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来源于 技术进步、规模报酬递增等因素。西方学者认 为,全要素增长率是产出增长率和所有投入要 素增长率的加权和之差,即 TFP 是一个余值, 它反映了所有投入要素无法解释的部分。随着 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TFP 将趋向 于 0 ( Jorgenson,1967) [6]。然而,在现有的经 济理论中,TFP 是解释经济增长的必要指标之 一,它衡 量 的 是 技 术 水 平 和 规 模 报 酬 等 因 素, 即要素投入以外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国内 对 TFP 的研究集中于对 TFP 的测算及其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这些文献的测算方法主要有指数 法和经 济 计 量 法,根 据 生 产 函 数 的 假 设 不 同、 样本区间的选择不同,得出的结果略有不同。
其中 Y 表示产出、A 表示希克斯中性技术
进步、L 表示劳动要素投入、K 表示资本要素
投入,a + b = 1 表示假设规模报酬不变。
CD 生产函数的优点是应用方便,由于数据
特性,其参数估计一般较为准确; 缺点是隐含
约束条件较多。
( 2) CES 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为:Fra bibliotekYt =
A
[δK
- t
ρ
+
( 1 - δ)
L ] - ρ - 1 /ρ t
( 2)
其中 Y 表示产出、A 表示希克斯中性技术
进步、L 表示劳动要素投入、K 表示资本要素
投入、ρ 表示要素替代弹性参数。特别是当 ρ→
0 时,CES 生产函数将退化为 CD 生产函数。
CES 生产函数的优点是放宽了替代弹性恒
为 1 的假定。
( 3)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份或自治区。
( 2) 变量选择
A0: 基期技术水平,令其为 1,则 ( 6) 式 中常数项为 0。
t: 时间变量,从 1 取到 27。
L: 劳动要素投入,选取就业人数这一指标
( 单位: 十万人) 。
K: 资本要素投入,在研究中通常使用永
续盘存法计算资本要素,但由于这一方法需要
确定基期资本存量,而具体到中国各省份的基
汇编》 和各地统计年鉴。东中西部各地区数 据
由其所属省份进行汇总计算所得。
其中,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划分按前文选择
的划分法,即东部地区包括: 辽、京、津、冀、
鲁、苏、沪、浙、闽、粤、琼 11 个省份或直辖
市; 中部 地 区 包 括 晋、吉、黑、皖、赣、豫、
鄂、湘 8 个省份; 西部地区包括桂、蒙、陕、
甘、青、宁、疆、川、渝、黔、滇、藏 12 个省
一般性; 其缺点是各变量之间共线程度较高,
不利于计量模型准确估计参数。
( 4) 模型中的生产函数
根据前文假定,中国的技术进步为劳动节
约型而非希克斯中性。考虑到引入劳动节约型
技术进步以及参数估计问题,选用 CD 生产函
数并加以修改,以满足前文设定。
107
修改后的生产函数为:
Yt =
(
ALt )
a
K
b t
105
还 要 经 历 一 个 相 当 长 期 的 过 程[1]。 裴 怀 娟 ( 2004) 认为东中西部的经济增长差异主要由 资本投入差距引起,且各地区的全要素增长率 有所差异[2]。张新春 ( 2008) 分别从产出角度 和分配角 度 探 析 中 国 东 中 西 部 经 济 差 距 成 因, 通过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认为市场化程度、 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资本与人口因素是 东 中 西 部 经 济 差 距 的 重 要 原 因[3]。 潘 建 华 ( 2011)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将各地区经济增长 因素按影响力强弱进行排序,其中各地区影响 最强的因素都是人力资本因素,但东部和西部 地区的产业结构因素不显著、中部地区的政策 因素不显著[4]。李剑 ( 2013) 在分析中国东中 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时,选取了医疗、教 育、交通等六大民生要素指标建立空间计量回 归模型,认为民生要素呈现空间聚集性,即对 本地经济起促进作用,对相邻区域则具有负的 空间溢出效应[5]。
与已有文献的研究不同,笔者借鉴 TFP 分 解的分析方法 ( 陶建宏,2012 ) [7],将 TFP 增 长的来源 划 分 为 技 术 进 步 和 规 模 报 酬 两 方 面, 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中国的技术进步类型,并在 生产函数中引入相应类型的技术进步因子。在
此基础上对东中西部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相 关指标和参数进行经济计量学估算,以此来分 析各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差异。
a
K
b t
( 5)
线性化后可得:
lnYt = alnA0 + art + alnLt + blnKt
( 6)
上式即模型中使用的生产函数,下文将根
据这一函数估计各参数。
4、样本与变量选择
( 1) 样本选择
选取中国东中西部 1985 - 2011 年间 27 个
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为 《新中国 60 年统计资料
106
年不变价计算所得,数据来源 《新中国 60 年统 计资料汇编》和各地统计年鉴) 。
图 1 中国东中西部资本劳动比 ( 单位: 亿元 /万人)
图 2 中国东中西部资本产出比 ( 单位: 亿元 /亿元)
从图 1 可以看到,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 的资本劳动比总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在上世 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资本劳动比上升较为 平缓,甚至出现微弱下降; 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 来,该指标呈现加速上升趋势。
二、模型的设定 1、区域划分方法的选择 已有的文献中,对于中国东中西部有两类 划分方法: 一是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 划分 ( 王小鲁,2004; 陈国阶,1997 等) ; [1][8] 二是用统计学的聚类分析方法,按某一样本数 据 ( 如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等) 将中国的 地区 划 分 为 若 干 个 层 次 ( 金 相 郁,2004 ) [9]。 笔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区域地理意义,结合地 理位置特征和 “西部大开发” 战略涉及到的省 份名单,将中国划分为三个区域。 东部: 辽 宁、北 京、天 津、河 北、山 东、 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 中部: 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 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 广 西、内 蒙、陕 西、甘 肃、青 海、 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 2、中国东中西部的技术进步类型 在经济理论中,技术进步通常有三种类型: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 中性技术进步。 根据希克斯的定义,假设要素的价格保持 不变,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劳动比下降,则该 技术进步为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若技术进步 导致资本劳动比上升,则该技术进步为劳动节 约型技术进步; 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劳动比不 变,则该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 根据哈罗德的定义,假设利润率不变,若 技术进步导致资本产出比下降,则该技术进步 为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 产出比上升,则该技术进步为劳动节约型技术 进步; 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产出比不变,则该 技术进步为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其中,哈罗 德中性技术进步属于劳动节约型。 图 1 和图 2 分别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资本 劳动比和资本产出比的趋势 ( 图中数据为 1985
其一般形式为: lnYt = β0 + βKlnKt + βLlnLt + βKK( lnKt) 2 + βLL( lnLt) 2 + βKLlnKtlnLt ( 3) 其中 Y 表示产出,L 表示劳动要素投入、K
表示资本要素投入。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优点是不受替代弹性
不变假设的约束,同其他生产函数相比更具有
,0
<
a
<
1,0
<
b
<
1
( 4)
其中 Y 表示产出、A 表示劳动节约型技术
进步、L 表示劳动要素投入、K 表示资本要素
投入。由于规模报酬指标是笔者的研究内容之
一,所以没有在生产函数中约束规模报酬不变。
令基期技术水平为 A0,平均技术进步率为
r,则 ( 4) 式可以改写为:
Yt =
(
A0 ertLt)
·收稿日期: 2013 - 09 - 12 基金项目: 2013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多重约束下的中国区域分工演化与协调发展研究” ( 项目编号: 13CJL062) 作者简介: 耿康顺 ( 1986 - ) ,男,江苏扬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技术进步与 经济增长; 王 昆 ( 1983 - ) ,男,河南开封人,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分工与贸易理论、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