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胚胎细胞系BmE_SWU2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合集下载

家蚕bmn培养细胞昼夜节律生物钟基因的表达特征

家蚕bmn培养细胞昼夜节律生物钟基因的表达特征

家蚕bmn培养细胞昼夜节律生物钟基因的表达特征中国家蚕bmn培养细胞昼夜节律生物钟基因的表达特征一、简介中国家蚕bmn培养细胞的昼夜节律生物钟基因是控制昼夜节律生理活动的重要分子机制。

主要有CM1位点、BM2位点、CL1位点等三个基因,是家蚕昼夜节律生物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家蚕昼夜节律生物钟研究1.钟械蛋白的形成过程CLOCK-BMAL伴随着家蚕的昼夜节律变化,会形成一套相互制约的蛋白复合物,称为钟械蛋白。

其中CLOCK是一种转录因子,BMAL 也是一类转录因子,两者一同作用可促进大量的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节律信息的传输。

2.基因靶向特定调控除了节律性调控外,家蚕昼夜节律生物钟中的三个基因更细致地进行靶向调控,即其在特定条件下会主动调控某些目标基因的表达,以达到有效控制机体行为的目的。

三、家蚕CM1/BM2/CL1的表达特征1. CM1位点家蚕CM1位点的表达已经在昼夜节律生物钟中被证实。

研究表明,只有在 BMC2 靶向抑制后,CM1 基因表达才可以受到调控,而且 CM1 的抑制能够进一步促进 BMC2 的抑制表达,以达到加强昼夜节律调控的作用。

2. BM2位点BM2 位点的表达对于家蚕昼夜节律生物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家蚕睡眠-活动周期中。

研究发现,BM2 基因不仅参与到机体昼夜节律的调控,还能参与家蚕的活动行为的调节,以及机体的精神活动的调控。

3. CL1位点CL1 位点的表达是家蚕昼夜节律生物钟的关键组成部分。

根据研究指出,CL1 基因的表达和家蚕的活动昼夜节律之间有明显的平行性,也能够参与家蚕的睡眠-活动周期的调节。

四、结论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家蚕bmn培养细胞昼夜节律生物钟基因的表达特征主要为CM1、BM2和CL1三种基因,它们能够调节昼夜节律及家蚕的活动行为,以及机体精神活动,从而维持睡眠-活动周期的稳定性和规律性。

关于蚕的研究报告

关于蚕的研究报告

关于蚕的研究报告标题:蚕的研究报告引言:蚕是氮蛋白质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农业和纺织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蚕的特性和生命周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态特征、繁殖习性以及与人类的互动关系。

本报告将探讨蚕的分类、解剖结构、生命周期和经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蚕的分类:蚕是昆虫纲鳞翅目蚕科的一种昆虫。

它们属于蛾类,与蝴蝶等有相似的外形。

蚕的学名为家蚕(Bombyx mori),是最常见和被研究最多的蚕种之一。

二、蚕的解剖结构:蚕的体长大约为3-5厘米,呈圆筒状,由头、胸和腹部构成。

头部包括眼睛、触角、口器等结构,用于感知外界环境和采食。

胸部有三对腿和两对翅膀,用于移动和飞行。

腹部包括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呼吸器官等重要器官。

三、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在卵的阶段,雌性蚕产卵,经过一段时间后孵化成为幼虫。

幼虫主要以桑叶为食物,并通过蜕皮多次生长。

当幼虫没有足够的食物时,会停止进食并转变为蛹。

在蛹的阶段,蚕会形成纺丝腺,并用来制造蚕丝茧以保护自己。

最后,蚕蛹变为成虫,从茧内钻出。

成虫期通常只有几天,主要用于繁殖。

四、蚕的经济价值:1. 丝绸生产:蚕丝是最有名的蚕的产品之一,被用来制造丝绸。

通过养殖蚕,我们可以收集蚕丝茧并进行加工,生产出优质的丝绸产品。

2. 营养价值:蚕的幼虫被视为一种高营养蛋白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

蚕蛹也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在一些地方被广泛消费。

3. 医学研究:蚕受到广泛的医学研究关注,因为它们被认为可以产生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有益。

结论: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在农业和纺织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蚕的分类、解剖结构、生命周期和经济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它们。

同时,蚕也是人类食物来源的一部分,通过合理饲养和利用,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促进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蚕宝宝的研究报告

蚕宝宝的研究报告

蚕宝宝的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蚕宝宝是家蚕的幼虫阶段,也是人类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农业和生物资源之一。

其重要性包括:作为蚕茧的生产源,产出丝绸;作为生物实验的模型生物;作为食品和药材的来源;以及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蚕宝宝的生态特征、生命周期、繁殖和养殖方式等方面的知识,本研究报告将系统地介绍蚕宝宝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

二、蚕宝宝的生命周期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

下面将对每个阶段进行详细介绍:2.1 卵期卵期是蚕宝宝的发育起始阶段。

雌性成虫产卵后,经过一定的孵化期,卵变成蚕宝宝。

蚕宝宝卵呈椭圆形,直径约为0.5毫米,外表呈现白色或黄色。

卵经过适宜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孵化,孵化出的蚕宝宝即进入下一个阶段。

2.2 幼虫期幼虫期是蚕宝宝最长的一个阶段,也是其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蚕宝宝会通过不断摄食桑叶或人工饲料来获取营养,同时进行体内组织和器官的发育。

蚕宝宝的幼虫期一般分为五个龄期:第一龄、第二龄、第三龄、第四龄和第五龄。

每个龄期之间通过蜕皮过程来完成,即蚕宝宝将外层皮肤脱落,替换为新的皮肤,从而实现身体的生长。

2.3 蛹期蛹期是蚕宝宝从幼虫到成虫的转变阶段。

在幼虫期结束后,蚕宝宝进入蛹期,在这个阶段,蚕宝宝的身体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丧失食欲和活动能力。

蚕宝宝的蛹期一般持续7-10天,蚕宝宝在这个阶段会将自己包裹在茧中,通过分泌丝绸形成茧壳。

茧壳内部的蚕宝宝将经历一系列的形态和生理变化,最终进入成虫期。

2.4 成虫期成虫期是蚕宝宝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其繁殖和传宗接代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经过蛹期的发育,蚕宝宝会破茧而出,成为一只完全发育的成虫。

成虫的寿命一般为5-10天,雌性成虫在此期间会产卵,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周期。

成虫期还是蚕宝宝性成熟的阶段,一些行为和性征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雄性成虫发出的嗡嗡声和雌性成虫产卵的行为。

三、蚕宝宝的繁殖和养殖蚕宝宝的繁殖和养殖是人类利用蚕宝宝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与蚕宝宝相关研究的重要领域。

家蚕组织培养技术的改进和应用

家蚕组织培养技术的改进和应用

家蚕组织培养技术的改进和应用家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养蚕种类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蚕茧等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家蚕的养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改进和应用家蚕组织培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各家蚕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家蚕组织培养技术方面的研究突飞猛进,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技术改进和应用的一些方面。

一、家蚕细胞系的建立细胞系是指从同一个个体中获得的,经多代传代而得到的具有相同遗传基础的细胞群体。

在家蚕组织培养技术中,建立和应用家蚕细胞系具有重要意义。

家蚕细胞系的建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原代细胞法,即直接从家蚕的不同组织中分离出并培养细胞以建立起细胞系;另一种方法是转化细胞法,即利用已建立的某一家蚕细胞系,将该细胞系转化为其他组织或异种组织所需的细胞系。

可以通过家蚕细胞系对蚕茧等蚕丝产品进行大量的生产,这种方法具有高效、节省成本等优点。

家蚕细胞系的建立也为家蚕育种、毒力测定、神经生物学研究、疫苗研发等领域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二、家蚕胚胎外壳的人工去壳技术家蚕胚胎外壳人工去壳技术是现代家蚕组织培养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人工技术去掉家蚕精卵表面的外壳,可以使得精卵与营养液充分接触,从而保证精卵中的胚胎发育顺利进行,促进家蚕幼虫的出生、成长和繁殖。

传统的家蚕胚胎外壳去壳方法十分繁琐,操作难度大,效率较低。

近年来,利用智能生物装置的科技手段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改进,通过高精度的图像识别和机械臂操作,使得家蚕胚胎去壳的操作更加快捷、高效,并保证了去壳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家蚕组织培养技术在家蚕育种中的应用家蚕组织培养技术在家蚕育种中的应用,可以实现不经过传统人工育种方法的品种改良。

通过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家蚕身体中,从而实现家蚕的优良性状改良,如增长速度、抗逆性、生育力等。

同时,基于家蚕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实现基因组编辑、基因突变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家蚕自身的遗传质量和种群的健康状况。

基于Bmamy2基因的家蚕起源与分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Bmamy2基因的家蚕起源与分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Bmamy2基因的家蚕起源与分化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基于Bmamy2基因的家蚕起源与分化研究研究背景与意义:家蚕(Bombyx mori)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家蚕。

自公元前2700年我国就开始了家蚕的驯化,其生产的丝绸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对家蚕的起源和分化机制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Amy2基因是家蚕唾液腺中表达的淀粉酶基因,其编码蛋白质在家蚕摄取植物淀粉时发挥重要作用。

先前研究表明,家蚕的起源可能源于中国野蚕,但其起源地点仍然存在争议。

Bmamy2基因具有比较突出的种间意义,因此可以作为解决家蚕起源和分化历程的基因标志。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计划利用Bmamy2基因作为标志,通过基因序列比对和分析,揭示不同地理分布的家蚕和野生近缘物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和演化关系。

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 家蚕不同亚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及演化关系研究通过对全球多个地区的家蚕亚种进行Bmamy2基因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相似性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揭示各亚种间的遗传关系和分化过程,以确定家蚕的起源及其分化历程。

2. Bmamy2基因与野生近缘物种的遗传差异及演化关系研究通过对几种野生近缘物种进行Bmamy2基因序列测定,和家蚕的Bmamy2基因进行比对分析,并利用系统进化分析方法,探究野生近缘物种与家蚕之间的遗传关系和进化过程,进一步确定家蚕的起源地。

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可以通过对家蚕和野生近缘物种的Bmamy2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为家蚕起源和分化历程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解释。

同时,对于家蚕的分类、种质资源保护和推动品种育种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这些重要的研究结果也将有助于提高丝绸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丝绸工业的发展。

家蚕BmN细胞的微载体培养及HBeAg的高效表达

家蚕BmN细胞的微载体培养及HBeAg的高效表达

家蚕BmN细胞的微载体培养及HBeAg的高效表达
邓小昭;刁振宇;朱应
【期刊名称】《中国病毒学》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无
【总页数】1页(P237)
【作者】邓小昭;刁振宇;朱应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几种化学药剂对家蚕微孢子虫在家蚕BmN细胞中发育、增殖的抑制 [J], 钱永华;王建芳;黄金山;李宏;鲁兴萌;金伟
2.重金属元素在家蚕体内累积及其对家蚕细胞(BmN)的急性损伤 [J], 崔勇华;朱玉芳
3.稳定转化家蚕BmN细胞表达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J], 李曦;赵越;周文林;曹广力;薛仁宇;贡成良
4.用微载体培养家蚕BmN细胞高效表达人α-干扰素基因的实验研究 [J], 邓小昭;张林元;周永春;陈宜峰;李光富;刁振宇
5.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向家蚕BmN细胞接种与增殖的观察 [J], 钱永华;鲁兴萌;金伟;王建芳;黄金山;李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蚕高产基因的研究与构建

家蚕高产基因的研究与构建

家蚕高产基因的研究与构建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普及,基因工程逐渐成为了人类越来越关心的研究领域。

在农业方面,基因工程技术不断进步,已经实现了作物的高产,抗病等方面的突破。

而在家畜繁殖领域,家蚕也成为研究基因工程的重点之一,目的在于提高家蚕的繁殖效率并提高纺织品的质量。

一、家蚕是怎么养殖的?在介绍家蚕高产基因的研究与构建之前,我们需要先简单了解一下家蚕的养殖方式。

家蚕是人类非常重要的经济生物,由于其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成分,被广泛用于纺织品、食品、药品等领域。

而家蚕蛾的幼虫,也就是俗称的“家蚕”,是一种集体性寄生动物,在自然界中生长发育需要过三到四个阶段才能变成成虫。

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我们通过大量的人工饲养,已经将家蚕的生存环境转化为跟它们在自然环境下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保证了它们的生命规律不被干扰。

同时工业化的养殖方式,也大大提高了家蚕的繁殖效率,加速了家蚕工业化生产的进程。

二、为什么需要研究高产基因?然而,尽管现代化的工业化养殖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家蚕的繁殖效率,但是由于某些自然基因的限制,家蚕的生产效率还存在限制。

在进行家蚕的工业化生产时,由于一些家蚕的遗传性质,产出的蚕茧品质、数量等方面还存在不稳定性,因此,需要对家蚕的繁殖效率进行深入的研究。

高产基因的研究是为了提高家蚕的繁殖效率,改善其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缺陷。

研究表明,家蚕的繁殖能力主要由多个基因组成,因此研究家蚕的高产基因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支持。

三、家蚕高产基因的构建在确定家蚕高产基因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之后,需要开展具体研究工作。

家蚕高产基因的构建是一个比较复杂和综合的工程,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定位关键基因首先是通过双向交叉滴答法、显微操作技术、分子标记、克隆等手段定位关键基因。

通过定位这些基因,我们可以准确的锁定这些基因的作用范围,确定高产基因的发挥机制和关键节点。

2. 连接基因与表型其次就应该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解析基因,了解基因如何影响家蚕的表型特征。

家蚕关键品质性状分子解析及分子育种基础研究

家蚕关键品质性状分子解析及分子育种基础研究

工程名称:家蚕关键品质性状分子解析及分子育种根底研究首席科学家:夏庆友西南大学起止年限:依托部门:重庆市科委教育部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1.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根据国家蚕丝产业开展重大需求和蚕业科学开展长远需要,以“十一·五〞家蚕“973〞工程研究为根底,“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家蚕关键品质性状,重点解决如下两个关键科学问题:第一:家蚕关键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家蚕因食桑产丝,才可供人类利用,其关键品质性状主要有三:第一,丝蛋白合成与分泌机制。

丝蛋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决定了蚕丝关键品质性状。

研究说明,家蚕丝的各种工艺性状,包括纤度〔茧丝直径〕、茧丝长度、净度〔茧丝外表结构〕、强伸力、抱合力以及解舒性能〔丝胶溶解性〕等,均受丝腺合成与分泌机制所调控;第二,发育变态与调控。

家蚕是典型的完全变态昆虫,现行蚕桑生产体系,无不是根据家蚕生长与变态发育特征来安排。

特别重要的是,家蚕生长与发育特征〔例如个体大小、蜕皮和化蛹时期、成虫孵化时期〕决定了蚕丝蛋白合成时期与合成量,整体上决定了家蚕的蚕丝生产特性;第三,对疾病的抵抗性。

家蚕经过数千年人工驯化,尽管获得了适合群居饲养和发育整齐等有利于生产的特性,同时也有大规模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不利性状。

尽管蚕桑生产过程中的疾病防控受到高度重视,但每年蚕农因蚕感病造成的损失仍然高达25%,并且高居不下。

上述三个生理过程〔或性状〕,是家蚕诸多影响蚕丝产量和品质中最为关键且相互联系的因素,决定了蚕丝生产的整体水平与效益,是本工程将要解决的第一关键科学问题。

在前一个工程中,家蚕性别决定、丝蛋白合成、发育和免疫等四大性状是作为其中的一个课题来布局的,并翻开了关键的突破口。

本期工程把性别决定之外的三个性状上升为三个课题,同时布局家蚕干细胞与不同组织器官变态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根底研究,因为干细胞与组织器官再生与家蚕丝腺发育、变态发育和免疫防御有着重要的密切关系。

家蚕新基因Bm-X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研究的开题报告

家蚕新基因Bm-X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研究的开题报告

家蚕新基因Bm-X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家蚕(Bombyx mori)是一种经济昆虫,以其高质量的丝绸蛋白和丰富的营养物质被广泛用于纺织和食品生产。

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家蚕作为一种生物模型,被广泛用于遗传工程和基因功能研究。

基因表达调控是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基因转录、转录后调控和蛋白质合成等多个层面。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为生物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表达数据,大量新基因的发现为家蚕基因组研究提供了契机。

Bm-X是一种新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尚未被清楚的了解。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其表达情况和亚细胞定位,以探索其在家蚕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中的作用,为家蚕功能基因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二、研究内容及步骤1. 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家蚕新基因Bm-X的表达情况和亚细胞定位,验证其在家蚕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中的作用。

2. 实验步骤(1)分析Bm-X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量:通过RT-qPCR技术检测Bm-X基因在幼虫、蛹和成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探究其在家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和调控机制。

(2)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Bm-X蛋白质在不同细胞器中的表达和定位情况:通过在家蚕细胞中转染Bm-X-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检测Bm-X蛋白在细胞核、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不同细胞器中的表达和定位情况。

(3)CRISPR/Cas9敲除Bm-X基因功能: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Bm-X基因敲除的家蚕突变体,进一步验证其在家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

三、预期结果及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1)探究Bm-X基因在家蚕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中的表达和调控机制,为家蚕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的线索;(2)揭示Bm-X蛋白在家蚕细胞中的定位和功能,为家蚕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思路;(3)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Bm-X基因,进一步验证其功能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突变体资源。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肠上 皮 的柱状 细胞 , 而 B V则 与 血 腔 和 体 腔 内许 多 组织 细胞 发生 特异性 作用 。O D V和 B V进入 宿 主细
2 B m N P V 内最 新的蛋 白质组鉴定
在2 0 1 1年 , K a t s u ma , S等 对 B m N P V基 因组 的 转录单 位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鉴 定 。从 感 染 B m N P V 的
( O B ) 。 自然 界 中 , B m N P V 以包 含体 O B 的形 式 存
病, 感染后期常流出脓汁, 俗称脓病 , 是一种急性传 染病 。在 感染 大 约 l 2一l 8小 时 后 , B m N P V触 发 宿 主家蚕基因表达和蛋 白质合成的总体关闭。该病传 染性极强 , 常呈爆发态势 , 难 以控制 , 致死率很高 , 常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对家蚕 B m N P V的生物
形成有 囊膜 蛋 白包被 的 O D V, 然 后 多角 体 蛋 白包裹 O D V形 成 O B 。在 家 蚕 死 亡 和 液 化 后 , 释 放 在环 境 的O B重 新启 动新 一 轮感染 。 .
1 B m N P V的生物学特 性
B m N P V为环状双链 D N A病毒 , 属于杆状 病毒 科。由囊膜、 衣壳和髓核组成 , 衣壳与髓核构成核衣 壳。B m N P V有两种形式 : 一 种为包 含体衍 生病 毒 ( O D V ) , 另一种 为细胞外芽生病毒 ( B V ) 。O D V和 B V的囊膜是 由不同途径产生的 , O D V的囊膜 能结 合多角体蛋白, 它能保护病毒颗粒在外界传播过程 中免遭环境因素的破坏而失活以及保证病毒颗粒在 适 当 的位 置释 放 , 引起 感 染 。O D V能特 异 性 感染 中

家蚕实验动物介绍

家蚕实验动物介绍

家蚕实验动物介绍家蚕(Bombyx mori)属于无脊椎动物,分类地位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是一种以桑叶为食物的寡食性完全变态昆虫。

作为唯一产业畜牧化饲养的昆虫,家蚕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饲养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养蚕、蚕体解剖、生理、病理、遗传等理论知识。

1.基础生物学家蚕属于完全变态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 4 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才能完成一个世代。

整个发育过程都是在内分泌系统各种激素的调控下完成的,共需 7-8 周。

其中,胚胎期 1.5 周、幼虫期 3.4周、蛹期 2-2.5 周、成虫期寿命 0.5-3 周。

家蚕以卵繁殖,刚孵化的幼虫体呈褐或赤褐色,形似蚂蚁,又名蚁蚕。

蚁蚕通过摄食桑叶迅速生长,体色逐渐变淡转为青白色。

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蜕去旧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

幼虫是家蚕唯一进行取食活动的阶段,一般要蜕皮 4 次,共需经历 5 个龄期。

幼虫最大体长可达5-7 cm,最大体幅 0.8-1cm,最大体重 1.5-2.5 g。

5 龄末期逐渐停止食桑,蚕体收缩呈透明,并开始吐丝结茧(需 2 日)。

幼虫在茧中发生剧烈蜕变,成为蛹。

蛹再经历 10-15 日羽化为成虫,从茧壳内钻出。

雌雄成虫交配产卵,经 7 日左右成虫自然死亡,完成一个世代。

2.解剖生理学家蚕解剖生理学是其他蚕业科学的生物学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包括:蚕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态、位置、构造和功能,蚕的营养和物质代谢、呼吸、循环、排泄、感觉、运动、生长发育、丝物质的形成和生殖发生等方面。

蚕的消化系统是一条由口腔至肛门纵贯体腔中央的大管道,可以分为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是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和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

蚕的血液系统为开放式,营养物质和内分泌激素需要靠血液运送到各组织细胞中去,同时各组织的代谢废物也由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从而排出体外。

蚕的脂肪体组织几乎充满于体壁下面,并以弹力纤维与肌肉及各器官相连,是营养物质的储存和能量供应的场所,同时还是代谢外源毒物的重要器官。

蚕研究报告

蚕研究报告

蚕研究报告
标题:蚕研究报告
1.概述:
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广泛用于丝绸生产。

本研究报告旨在深入了解蚕的生物学特性、饲养管理以及丝绸产业的发展现状。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调研、实地观察和实验等方法。

分析了大量关于蚕的文献资料,并与蚕养殖户和丝绸生产企业进行了访谈。

3.研究结果:
(1) 生物学特性:蚕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蚕的幼虫主要以桑叶为食,蛹期是丝绸的原料。

成虫交配产卵后,寿命较短。

(2) 饲养管理:蚕的饲养需要注意温度、湿度和饲料等方面的
控制。

合理的饲料、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疾病防控措施对于蚕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3) 丝绸产业发展:丝绸是重要的纺织品原料,丝绸产业具有
悠久的历史。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丝绸生产和消费国。

丝绸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丝绸产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4.研究成果和建议:
(1) 对于蚕的饲养管理,应加强对温度、湿度和饲料等因素的
研究,以优化蚕的生长条件。

(2) 需要加强疫病防控措施,提高蚕的健康免疫力。

(3) 丝绸产业应继续发展新技术和创新,提高丝绸质量,拓宽市场渠道。

(4) 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丝绸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5.结论:
蚕的研究既涉及到生物科学领域,也与丝绸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本研究报告,我们对蚕的生物学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和发展建议,以促进蚕业的健康发展和丝绸产业的繁荣。

家蚕和蚕丝蛋白的生物学研究

家蚕和蚕丝蛋白的生物学研究

家蚕和蚕丝蛋白的生物学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蚕丝是一种珍贵的材料。

而家蚕便是生产蚕丝的主要动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家蚕和蚕丝蛋白的生物学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家蚕和蚕丝蛋白的生物学特点,以及应用范围两个方面,对家蚕和蚕丝蛋白的研究作一介绍。

1、家蚕的生物学特点家蚕,也称棕色家蚕,是由野生昆虫家蚕蛾人工驯化而来的经济昆虫。

其体长3至4厘米,卵圆形。

幼虫期长约25天,茧丝产量大,是蚕丝生产的主要动物。

对家蚕的生物学特点的研究对于蚕丝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家蚕基因组测序已完成,为其遗传基础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数据。

2、蚕丝蛋白的生物学特点蚕丝蛋白是蚕丝的主要成分,是一种透明的、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柔软性的炎症蛋白质。

蚕丝蛋白的基本组成为Alanine-Glycine-Serine-Glycine-Rich (AGSGGR),具有高度重复性。

其蛋白质结构包括α-螺旋和β-螺旋构成的层板结构。

蚕丝蛋白在蚕的中肠壁细胞产生,经丝腺分泌到茧壳中。

蚕丝蛋白的医学、工业和农业方面的应用正在不断拓展。

3、家蚕和蚕丝蛋白研究的应用范围(1)蚕丝的工业应用蚕丝由于其良好的柔软性、透气性、吸水性及光泽度等特性,被广泛用于高档服装、家居装饰等工业领域。

而蚕丝淋巴腺病毒也是家蚕疾病中最大的威胁之一,蚕丝质量下降。

因此,对蚕丝蛋白的研究,有利于改进蚕丝质量。

(2)蚕丝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蚕丝蛋白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生物可吸收性等优点,因此可以在医学领域中应用。

例如,蚕丝蛋白可用于复杂骨折和有受损或消耗性组织的整形手术,如胸唇裂、面部组织缺失等。

(3)家蚕的畜牧业应用家蚕除了生产蚕丝外,还是畜牧业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和贵州等山区的畜牧业中,牧民养蚕蛋是增加养殖收入的有效途径。

此外,蚕茧火腿、蚕茧酱等蚕丝产品也有一定的区域性市场,而这些产品需要养殖大量的家蚕。

综上,家蚕和蚕丝蛋白的生物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蚕学研究蚕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

蚕学研究蚕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

蚕学研究蚕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蚕(学名:Bombyx mori)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被广泛用于丝绸生产及相关研究领域。

蚕学作为研究蚕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的学科,探索了蚕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遗传特性、行为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本文将分别从这些方面来介绍蚕学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应用。

一、蚕的形态结构蚕的形态结构主要包括腹足类昆虫的一般特点,如头胸部、腹部、触角、眼睛等。

蚕的头部有一对复眼,用于感知周围环境。

在触角的末端,有感受外界信息的感觉器官。

蚕的身体由多个节构成,背上有细毛状的鳞片,足部结构适应了蚕的爬行和吐丝的特殊需求。

二、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通过观察蚕卵、幼虫、蛹、成蚕四个阶段来研究。

蚕卵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孵化出幼虫,幼虫饲养后会经历数次蜕皮过程,吃掉大量桑叶生长壮大。

当幼虫体长到一定程度后,会蜕皮形成蛹,通过蛹化过程实现从幼虫到成蚕的转变。

最后,成蚕会破茧而出,然后进行交配和产卵,进入新一轮的生命周期。

三、蚕的遗传特性蚕是一个重要的遗传模式生物,通过研究蚕的遗传特性,可以深入了解遗传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蚕具有较为复杂的遗传系统,拥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纯合系的条件。

研究者通过挑选和育种,培育出了多个基因型的蚕种,用于生产不同品种的丝绸。

同时,通过基因组测序和分子标记技术等,揭示了蚕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为蚕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四、蚕的行为习性蚕的行为习性包括寻找食物、建造茧、发出信息等方面。

蚕的食物选择是以桑叶为主,而且对桑叶的营养品质和食量有一定的选择性。

当蚕感受到饥饿时,会用特殊的行动方式通知养蚕人。

此外,蚕会产生丝蛋白,并通过头部的丝腺吐丝形成茧,这也是蚕特殊的行为之一。

五、蚕的相关应用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在农业、医学和生态学等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蚕的丝蛋白具有一定的医疗和材料应用潜力,如用于缝合线、修复组织等。

其次,蚕的遗传研究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模型,有助于揭示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家蚕Bme细胞自噬与凋亡关系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家蚕Bme细胞自噬与凋亡关系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家蚕Bme细胞自噬与凋亡关系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背景介绍:
细胞自噬是一种维持细胞基础代谢机能的重要细胞进程,可以通过
将细胞内有害蛋白质、细胞器等物质包裹形成内质网进行降解,同时也
能够调节细胞的凋亡程度。

凋亡作为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在细胞
发育、器官形成、免疫防御等生理状态的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这两个可逆性细胞进程的相互关系鲜为人知,目前尚缺乏能有效证实自
噬和凋亡间关系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以家蚕Bme细胞为模式,对该类昆
虫细胞在自噬和凋亡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究家蚕Bme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关系:
1.观测在刺激或阻断自噬过程的条件下,家蚕Bme细胞的凋亡水平。

2.研究自噬调控所产生的细胞信号与凋亡间的反馈机制。

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揭示自噬和凋亡受到相互调节的复杂机制,并为基于昆虫
细胞模型的有关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光显微镜和荧光探针实时观察家蚕Bme细胞在刺激或阻断自噬过程的条件下凋亡水平的变化;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进行家蚕Bme细胞自噬和凋亡信号通路的解析,同时利用qRT-PCR 技术细胞内关键相关基因的信号表达情况。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揭示自噬、凋亡两个复杂细胞进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奠定重要基础,为有关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相关治疗探索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家蚕性状研究报告

家蚕性状研究报告

家蚕性状研究报告家蚕性状研究报告家蚕(学名:Bombyx mori)是重要的丝绸蛾,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其对丝绸产业的贡献巨大,因此家蚕的性状研究对于提高丝绸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家蚕的性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便进一步了解其遗传特性和品种选育。

一、外部性状研究1. 蚕宝宝外观特征:家蚕宝宝具有柔软的体型、肉眼可见的腹足和分布于身体各部分的细毛,其体长约为2-3毫米。

宝宝的体色主要为白色,但也有少数个体为黄色或灰色。

2. 成蚕外观特征:成蚕的体长可达3-5厘米,体形修长。

其体色主要为白色,但也有个体为黄色。

翅膀展开后呈金黄色或淡黄色。

雄性成蚕的触角发达,身体稍大于雌性成蚕。

二、生理性状研究1. 需水量:家蚕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尤其在蛹化期间需要大量水分来滋养丝蛾。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保持环境湿度,以确保家蚕的正常发育。

2. 食量:家蚕的食量较大,尤其在幼虫期间,每天可食用相当于自己体重40倍的桑叶。

因此,在家蚕养殖中要确保充足的食物供应。

三、遗传性状研究1. 衣料性状:家蚕的丝质是优质的天然纤维,且有良好的染色性能。

根据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的家蚕丝质质量存在差异,且存在遗传性。

因此,通过遗传改良可以培育出更好的丝质品种。

2. 抗病性状:家蚕容易感染一些常见的病毒病和细菌病。

然而,研究表明,一些家蚕品种对某些病毒病和细菌病具有较强的抗性。

因此,通过选育和研究这些抗病性状,可以提高家蚕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影响。

四、繁殖性状研究1. 繁殖周期:家蚕的繁殖周期较短,雌蚕通常在交尾后3-5天产卵,每只雌蚕可产卵200-500粒。

因此,在家蚕的育种和繁殖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短繁殖周期的个体进行选育。

2. 繁殖数量:家蚕的繁殖能力较强,可以长时间进行人工繁殖。

通过合理控制繁殖规模和选育优质个体,可以提高丝绸蛾的繁殖数量和质量。

综上所述,家蚕的性状研究对于丝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家蚕外部、生理、遗传和繁殖性状的研究,可以为家蚕品种选育和丝绸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家蚕微孢子虫在家蚕胚胎细胞系BmE-SWU1中的极丝弹出情况

家蚕微孢子虫在家蚕胚胎细胞系BmE-SWU1中的极丝弹出情况

家蚕微孢子虫在家蚕胚胎细胞系BmE-SWU1中的极丝弹出情况李艳红;吴正理;潘国庆;庞敏;胡军华;张瑞芝;周泽扬【期刊名称】《动物学报(英文版)》【年(卷),期】2007(053)006【摘要】本文借助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对在家蚕胚胎细胞(Bombyx mori-SWU1 Embryonic cell line, BmE-SWU1)中增殖的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进行了观察;同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est,IFAT)对家蚕微孢子虫极丝弹出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家蚕微孢子虫体外培养体系中观察到了二型孢子、发芽后的孢子空壳以及未成熟孢子等;此外,在接种后10 d的细胞爬片中,发现了大量孢子弹出极丝的情况,其极丝的长度在58 μm-120 μm之间,其中100 μm 以上的居多,且其极丝的扭曲程度、方向性、粗细也大都不同.本研究表明了微孢子虫在培养细胞体系中自动发芽可以以长极丝孢子的形式来完成.【总页数】6页(P1107-1112)【作者】李艳红;吴正理;潘国庆;庞敏;胡军华;张瑞芝;周泽扬【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西南大学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西南大学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西南大学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西南大学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西南大学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西南大学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0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蚕胚胎中胚胎发育因子基因BmEDF G4结构的验证及其结合蛋白的筛选

家蚕胚胎中胚胎发育因子基因BmEDF G4结构的验证及其结合蛋白的筛选

家蚕胚胎中胚胎发育因子基因BmEDF G4结构的验证及其结合蛋白的筛选黄琼;彭玉玲;冯启理;牛康康【期刊名称】《昆虫学报》【年(卷),期】2022(65)12【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寻找家蚕Bombyx mori胚胎发育因子(embryonic development factor,EDF)基因BmEDF G-四链体(G-quadruplex,G4)结构的结合蛋白,进一步探究G4结构调控家蚕胚胎发育的可能作用和机制。

【方法】通过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和凝胶迁移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验证G4序列在体外是否形成G4结构;通过启动子活性实验验证BmEDF启动子区G4结构对BmEDF的表达调控的影响;通过qRT-PCR检测BmEDF在家蚕胚胎发育各时期的表达量变化。

通过EMSA联合质谱分析可能与BmEDF的G4结构结合的蛋白,然后将与G4结构结合的2个候选蛋白BmeIF4H和BmADDH分别进行基因克隆、表达和纯化,再通过EMSA实验分别验证候选蛋白BmeIF4H和BmADDH与BmEDF的G4结构结合与否。

【结果】CD和EMSA实验都证明BmEDF的G4序列在体外可以形成G4结构。

启动子活性实验表明BmEDF G4结构的存在对BmEDF转录表达具有正调控的作用。

qRT-PCR结果表明BmEDF在产卵后120 h时表达量显著升高。

经原核表达纯化,获得BmeIF4H和BmADDH重组蛋白。

EMSA实验表明重组蛋白BmeIF4H在体外与BmEDF的G4结构结合,BmADDH不与BmEDF G4结构结合。

【结论】家蚕胚胎中的BmeIF4H蛋白可能与BmEDF的G4结构结合。

本研究为解析家蚕胚胎发育的DNA高级结构调控机理提供了实验证据。

【总页数】10页(P1582-1591)【作者】黄琼;彭玉玲;冯启理;牛康康【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6【相关文献】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参与斑马鱼胚胎心血管系统发育的实验研究2.家蚕生殖细胞相关基因nanos的克隆表达及在胚胎发育中的表达模式3.干扰素调节因子2结合蛋白2在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谱分析4.家蚕己糖激酶基因进化分析及其多转录本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性5.家蚕己糖激酶基因进化分析及其多转录本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现的时间 Time of appearance ( d) 5 维持时间 Holding out time ( d) < 30 细胞形态 Cell shape 圆球形 , 泡沫状 Pelleted, foam -like 细长梭形 V imineous shutt les 圆球形 Pelleted 梭形 Shutt le - shaped 长梭形 Long shuttl e - shaped 不规则泡沫状 Irregular foams 泡状 , 有柄 Bubbles with handles 圆形或椭圆形 Pellet or oval 长梭形 Long shut tle 多角形 Polygonal 细长梭形 V imineous shutt les 细胞类型 Cell type 悬浮型 Suspending 贴附型 Attachment 贴附型 Attachment 贴附型 Attachment 贴附型 Attachment 贴附型 Attachment 悬浮型 Suspending 贴附型 Attachment 贴附型 Attachment 贴附型 Attachment 贴附型 Attachment 细胞直径 Cell diameter ( m) 30~ 50 2~ 5( 短径 ) ( Short diameter) 增殖时间 Proliferating time ?
720
昆虫学报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
49 卷
不同组织特异性的家蚕细胞系作为研究平台。为了 满足家蚕细胞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和建立家蚕工程 细胞系等方面的需要, 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家蚕细胞 系。
1 24
细胞有丝分裂观察: 取小培养皿, 放入洗净
的盖玻片 , 接种健康生长的 BmE - SWU2 细胞。自接 种始, 每隔 24 h 取培养皿中的玻片用 Carnoy 固定液 固定 5 min, 自然风干。用 Giemsa 染色液 ( Giemsa 原 液 : 磷酸缓冲液= 1 9) 染色 20 min, 用蒸馏水浸洗去 残留的染色液, 自然风干, 树脂封片。置于显微镜下 观察有丝分裂情况 , 用 CCD 采集图像。连续观察 5 天 , 计数多个视野内的细胞总数和各个时期的分裂
-7 *
Key words: Bombyx mori ; embryo cell line; karyotype; growth curve; virus suscept ivity 自从 Grace 建立第一个昆虫细胞系以来 , 全世 界已 从 100 多 种 昆 虫 中 建 立了 500 多 种 细 胞 系 ( Dwight, 2002) , 这些细胞系绝大多数来自于鳞翅目 和双翅目昆虫, 它们源于不同的组织, 如卵巢、 胚胎、 成虫盘、 血细胞、 中肠、 脂肪体等( Lynn, 2001) 。这些 昆虫细胞系已广泛地应用于细胞生物学、 寄生虫学、 昆虫病理学和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等领域的研究 ( 钱 永华等, 2002; Ikonomou et al . , 2003) 。 家蚕细胞培养和细胞系的建立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至 2003 年时 , 全世界已建成家蚕细胞系 13 个( 彭建新等 , 1989) 。这些细胞系是由家蚕胚胎和 卵巢建立的, 其中由 3~ 4 天胚胎组织建系的有 10 个 , 由 5 龄幼虫卵巢组织建立的有 3 个。家蚕作为 一种模式昆虫 , 应用家蚕培养细胞进行理论研究和 生产应用倍受关注。虽然前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 作 , 但现有的家蚕细胞系数量仍然偏少, 且细胞的代 龄较高 , 细胞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 部分细胞逐 渐了失去原有的特性 ( 普孝英等, 2003) 。家蚕基因 组框架图完成以后 ( Xia et al . , 2004) , 家蚕功能基 因组的研究需要提供不同发育时期、 不同分化程度、
1
1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 ) p98( ) , 由农业部
1 1 1 家蚕品种: 12 - 010(
相数, 并计算出相应的比率。 1 25 细胞 对 BmNPV 的 敏感性 : 参照 潘敏 慧等 ( 2005) 的方法进行。纯化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 7 角体用蒸馏水稀释成 1 10 个 mL, 然后加入等体 积的 0 05 mol L Na 2 CO3 和 0 0125 mol L NaCl 混合 液 , 30 水浴 15 min, 使多角体充分溶解。溶解液再 以 3 500 r min 离心 20 min, 取上清液于 12 000 r min 离心 20 min。取沉淀, 用培养基制成与病毒多角体 液等体积的纯化病毒粒子原液。以病毒粒子原液为 基本浓度单位, 用含 10% 标准胎牛血清的 Grace 培 -1 - 2 - 3 -4 养基以 10 倍稀释法 稀释至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5期
潘敏慧等 : 家蚕胚胎细胞系 BmE - SWU2 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表 1 家蚕胚胎组织原代培养中各种分化组织或细胞 的比较 Table 1
组织或细胞 Tissues or cells 类卵泡细胞 Follicular - cell like 网状组织 Ret iculum
721
Comparison of various differentiated tissues and cells in primer culture of embryo tissueablish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embryo cell line of Bombyx mori , BmE -SWU2
PAN Min - Hui, CHEN Min, DING Yu - Bin, HONG Xi Jun, LU Cheng ( Key Sericultural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e Ministry, College of Se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Abstract : An embryo cell line of Bombyx mori , named BmE - SWU2, was established after one year primary culture. The cells are relatively single, short shuttle - like or round, and very small in shape. The cell line belongs to adhesive - type epithelium. The cell doubling time was 51 8 h. The rat io of duple cells was 89 76% . Thus, the cell line belongs to duple cell line. The chromosomes of BmE - SWU2 was typical of Lepidoptera, namely the chromosomes in metaphase were short pole - like or granule - like and the centromeres dispersed -type. BmE - SWU2 was more sensitive to BmNPV. The 50% tissue culture infect ion dose ( TCID50 ) was 1 581 10 .
昆 虫 学 报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 , October 2006, 49( 5) : 719- 725
ISSN 0454 - 6296
家蚕胚胎细胞系 BmE - SWU2 的建立及 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潘敏慧, 陈 敏, 丁裕斌, 洪锡钧, 鲁 成
* ( 西南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 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 , 重庆 400716)
- 5 - 6 - 7 - 8
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家蚕基因库提供。 1 1 2 培养基及血清: Grace 昆虫培养基 , GIBCO 公 司产品。标 准胎牛血 清, 德 国 PAA 公司和 Hyclone 公司产品。 1 1 3 病毒: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 BmNPV) , 由西 南大学家蚕病理研究室提供。 1 1 4 细胞系 : BmN 由华南农业大学惠赠 , 本研究 室保存。BmE, Hi5, Sf9, Sf21: 由华中师范 大学陈 曲侯教授惠赠, 本研究室保存。 1 2 方法 1 2 1 家蚕原代细胞培养: 采用潘敏慧等 ( 2005) 的 方法进行。取催青发育至反转期的家蚕胚胎, 用培 养基洗涤 2~ 3 次。洗净的胚胎用眼科剪剪碎 , 再用 适量 0 25% 胰蛋白酶溶液消化 15~ 30 min 。弃去胰 蛋白酶溶液, 用培养基润洗 2~ 3 次。再加入适量培 养基吹打 , 使之尽可能分散。最后辅加 20% 标准胎 牛血清 , 接种到培养瓶中, 放 入 28 恒温培 养箱中 静置培养。待大 部分胚胎组织贴壁 ( 约 2 天) 后换 液, 以后根据细胞和组织块的生长情况采取换一半 液、 加液或全换液的方式处理。 1 2 2 细胞生长曲线和群体倍增时间的测定: 用 0 25% 胰蛋白酶溶液消化对数生长期细胞后 , 加新 鲜培养基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 , 经计数后调节浓度 5 至 2 25 10 个 mL, 接种于 24 孔培养板上 ( 1 2 mL 孔) , 于 28 培养箱中静置培养。每隔 24 h 随机收 获 3 孔细胞 , 计数并计算出细胞浓度 , 取其平均值。 绘出以时间为横坐标, 以每毫升细胞数量的对数为 纵坐标的细胞生长曲线。按 Hayflick 法计算出细胞 的群体倍增时间。 1 2 3 细胞的核型分析: 染色体制片采用空气干 燥法。核 型 分 析 用 CCD 自 带 软 件 SPOT Advance ( vision 4 0 4) 中的标尺工具测量染色体的长度 , 计 算各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 根据相对长度对染色体 进行列队 , 排出核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