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古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意诗情山色裹天光云影水声中

——黄姚古镇水文化特征剖析

黄姚古镇地处昭平、钟山、贺州三县(市)交界处,距昭平县城40公里,它以秀峰林立,岩壑雄奇,溪流曲折回环,风景名胜殊众,文化底蕴深厚而列为广西名镇。古镇建于宋代开宝无年(968年),形成于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兴于明末清初。据史料记载,黄姚曾是不毛之地,荒无人烟,后有黄、姚二姓人家到此安居,繁衍生息。相传宋朝皇佑年间,狄青南征,宋将杨文广率部到达黄姚,因不知此地名称,问及当地土著人,得知这里居住的多姓黄姚,便把此地称作“黄姚”,古镇因此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古镇占地面积36公顷,聚居着500多户3000余人。现古镇已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梦境家园”之美称。

黄姚古镇虽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其给后人留下的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的历史痕迹清晰可见,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古镇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古镇建筑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街道全部用青色石板镶嵌而成,99999块青石板均无丝毫松动,光清如镜,整个古镇亭台楼阁小巧玲珑,古榕翠竹成荫,小桥流水人家,景色幽秀古朴,有“黄姚古镇冠南州”之美誉。在黄姚古镇文化内涵中,水的自然特征与人文内涵有机结合,呈现出典型的水文化特征。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①自古以来,人对水有着深刻的理解。黄姚古镇之兴起、繁盛,无不与水息息相关。流经全镇的姚江河宽水深,与珠水水系的兴宁江、桂江相通,接漓江经“灵渠”又与长江水系的湘江相通,镇内姚江、宝珠江、隔山江等江江相通,形成了古镇进、蓄、回水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古镇因水成镇,因水成市的亲水性文化。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均呈现出典型的水文化特征。

一、黄姚古镇物质文化中的水文化特征。

黄姚古镇的水文化特征首先表现为物质文化。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水为依托,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紧贴生活,崇尚自然,追求素净、本真、实用;层次丰富,注重细节。下面从古镇人民赖以生存的食、住、行释之。

1、食。“民之食为天”、“饮食男女,人之大义存焉”。我们从这些言语中反映出吃的重要性。所以,一地域饮食中的色泽、口味、

形状、品种、餐具、环境等,无不反映该地域的生活品德与文化特色。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的古镇人,于食文化颇为讲究。他们在吸取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清淡、精制、质朴的饮食特色,其饮食文化无不与水相联结。“黄姚豆豉”,是享誉东南亚特产,民国时期就美名远扬。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修篡的《昭平县志》载:“豆豉,以邑东黄姚街之出品为最得地道,因其炊浸、洗豆时俱用宝珠水,故制成豆豉透心素软,香甜异味,物质精良,名施中外,诚特产也。”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栏目曾以古镇作外景,介绍“黄姚豆豉”和“黄姚豆腐酿”的制作过程,真可谓寓古镇之美于饮食中,体现饮食格调与整体生活方式一脉相承,精制、淡雅与古镇之本真、宁静、追求细陈的生活秩序相应。

2、住。乾隆年间,黄姚街市旺盛,街区大部分建筑均已成型。现保存下来的建筑有明清时期古建筑300多座,面积达1.6万平方米。整座古镇可谓一部完整的桂东民居文化史。黄姚古镇如同江南诸多古镇一样,白墙黑瓦是组成古镇的最大构件。但不泛呈现同中求异的特征。古镇整个建筑由八条街巷构成,呈九宫八卦阵式,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风格,呈现砖大、墙厚、房高、院深的特点,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美,梁柱、斗拱、檀椽、墙面、天花等雕梁画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整个建筑群依水而建,呈现以水成街、以水成市、以水成镇的亲水性特点。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②。在古镇人的心目中,水是意志坚韧、性格顽强的形象体现,同时具有智慧的象征。在房屋建造时往往有文人、画家的参与设计,在设计理念中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人文精神,整个古镇就象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卷。在建筑布局上,虚实、含露、聚散、高低、曲直、节奏之关系鲜明、有移步换景、步步即景之致。

镇上的宅院建筑,以“郭家宅”为代表的平地庭院式建筑和以“司马第”为代表的阶梯院式建筑最具特色。“郭家宅”由前厅、主宅、庭院、拱门、天井、书房构成,宅院砖瓦做工精细,均经人工特别打磨,体现富裕人家的居住特色;“司马第”位居河畔,门前景色幽雅,拾级而上,对基高出地面1米左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颇似八卦中的九宫布局,门前设置石鼓,拴马石桩等。设计理念有庄严肃穆、步步高升之意,为乡坤、名人、官员之宅第。

在黄姚古镇建筑物中,祠、庙建筑颇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古镇上青砖黛瓦的寺观庙祠共有20多座,亭台楼阁10多处,著名的古建筑有文明阁、宝珠观、兴宁庙、古戏台、吴家祠、郭家祠、佑龙祠、见龙祠等。

黄姚宗祠结构精致,规模雄伟,装饰豪华、门前均有大理石阶,祠内门廊、厢房、天井,两旁花园俱全,墙上壁画构图美观,线条流畅,工艺精湛,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黄姚宗祠文化。

3、行。黄姚古镇坐落于一个山间盆地,古时陆路交通不便,而流经出镇的姚江南联珠江水系,北通长江水系,上溯长沙、武汉、下达梧州、广州,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黄姚古镇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古镇因水而起,依水而兴。古时陆路交通是古镇交通的辅助系统,道路顺应河道布局,主干道与主河道平行,街巷与镇内小巷互相分割,以桥与水埠为水陆交通连接点,构成古镇交通系统。在整个古镇陆路交通系统中,由八条街巷构成,街道均用青石板铺成,共计1500多米,虽经300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然平滑如镜。其中最为有名的称“鲤鱼街”,相传在铺设石板时,遇天然古脊,石匠们匠心独运,顺其自然,将石脊凿成一条长约2尺的石鱼,露出街心约3寸许,石鱼栩栩如生,名为“盘道石鱼”。巧匠之用意,并非突发其想,而是进一步验证了古镇人们的“鱼水之情”。“鲤鱼街”入口处有厚重的大门和立柱,显得雄伟峻峭,有气吞山河之势,使古镇给人第一印象就有“川达三江直绕遇珠海姚溪雄厚西域,楼成五凤特耸出螺峰文峡关键东门”之势。

二、黄姚古镇精神文化中的水文化特征

“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自然的启迪者。人们对“水”的观察、欣赏、沉思启迪了古人的哲学和思维,使他们不仅把水作为产生万物的基本元素“五行”之一,而且从“滴水穿石”现象中悟出以柔克刚的道理,从而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刚柔相济而偏阴柔的文化,形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等一套人生哲理。古人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一特征的思索与体会,得出“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思想。而孔子以为那些通达脱俗之人,才能忘情于水,得水之快乐。在这里,儒道两家由对水的自然演绎而上升到哲学境界,颇耐人寻味。黄姚古镇的文化,正是在亦儒亦道的文化背景下,显现出富有特色的水文化精神。这种水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