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表示教案

合集下载

《数据的表示》教案

《数据的表示》教案

《数据的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概念,掌握数据的不同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素养。

3. 通过对数据的表示,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概念:数据是指用来描述事物特征的数、符号或文字。

2. 数据的表示方法:a) 文字表示:用文字描述数据特征。

b) 数值表示:用数值表示数据的数量。

c) 图表表示:用图表展示数据分布和变化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的不同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图表表示方法的选取和制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等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天气、成绩等,引导学生认识数据的概念。

2. 讲解数据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分别讲解文字、数值和图表表示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数据表示案例,如天气预报、成绩统计等,让学生体会数据表示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合适的表示方法对给定的数据进行表示。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据表示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表示。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课堂氛围。

2. 小组合作: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数据表示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3. 课堂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分享数据表示的心得体会。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等。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

《数据的表示》教案

《数据的表示》教案

《数据的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数据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3. 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感受数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 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据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2. 数据的表示方法表格表示法图片表示法图表表示法3. 柱状图和条形图柱状图的定义和特点条形图的定义和特点柱状图和条形图的绘制方法4. 折线图折线图的定义和特点折线图的绘制方法折线图的应用实例5. 饼图饼图的定义和特点饼图的绘制方法饼图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2. 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的绘制方法和应用。

难点:1. 数据的整理方法;2. 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的绘制方法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PPT;2. 教学案例和数据;3. 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的模板;4. 学生分组合作的材料和工具。

学生准备:1. 课本和相关学习材料;2. 笔记本和笔;3.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等,以及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分类、排序等。

3. 数据的表示方法:介绍表格表示法、图片表示法和图表表示法,并通过实例展示各种表示法的应用。

4. 柱状图和条形图:讲解柱状图和条形图的定义和特点,示范绘制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教案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教案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教案教案标题:数据的表示与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数据的不同表示方法,包括表格、图表和图形。

3. 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分析数据。

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数据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数据的表示方法。

3. 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教学难点:1. 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2. 数据的可视化表示。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投影仪、计算机、幻灯片、白板、笔。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纸张、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数据表格或图表,引发学生对数据的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数据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教师介绍数据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2. 教师解释不同类型数据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 教师讲解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表格、图表和图形。

三、数据表示与分析技巧(20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Excel创建数据表格并进行基本的数据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使用Excel创建自己的数据表格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数据分析结果。

四、数据可视化(15分钟)1. 教师介绍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性和常用的图表类型,如柱状图、折线图和饼图。

2.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Excel创建不同类型的图表。

3.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使用Excel创建自己的图表,并解读图表中的数据。

五、数据分析与解读(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自己创建的数据表格和图表。

2. 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数据分析和解读结果。

3. 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和改进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应用数据分析的技能。

3.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并在下节课分享结果。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案3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表示》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操作能力,他们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是,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以及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可能还不太清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使学生学会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难点:如何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课件、统计图的案例、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统计图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问题: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例如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图表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数据表示方法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常见数据的表示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并通过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统计图表的基本知识,对数据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不同数据表示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以及统计图表的深入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常见数据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表示方法的能力。

3.通过对统计图表的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数据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表示方法的能力,以及统计图表的深入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数据的表示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素材。

2.准备投影仪和教学课件。

3.准备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一组数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不同的数据表示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并简要介绍各种图表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例,尝试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并进行操作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6章《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 教案

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6章《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数据的表示教学目标1.让学生会制作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2.使学生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作出合理的判断.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作出合理的判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每年当生日快乐的祝福如约而至的时候,我们总要和亲友一起分享生日蛋糕的美味,那么你如何将蛋糕平均分成2份呢?4份呢?8份呢?平均分成n份怎么分?探究新知(一)绘制扇形统计图问题:小强是校学生会体育部部长,他想了解现在同学们更喜欢什么球类运动,以便学生会组织受同学们欢迎的比赛.于是他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全校每个班随机选取了10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最喜欢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球类运动(1)如果你是小强,你会组织什么比赛?你是怎样判断的?(2)喜欢篮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喜欢足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球类运动的百分比呢?上述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3)你能尝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上述结果吗?(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解答:(1)如果我是小强,我会组织乒乓球比赛,因为选择乒乓球的人数最多.(2)计算各选项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并填在下表中:上述所有的百分比之和为100%.(3)计算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圆心角度数=360°×该项所占的百分比.在圆中画出各个扇形,并标上百分比.结论: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的比.一般地,制作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是:(1)画圆;(2)计算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3)计算各部分相应的圆心角度数;(4)根据度数画若干个扇形;(5)将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标注在相应的扇形上.扇形统计图的特点:(1)圆代表总体“1”;(2)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3)扇形的大小反映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例1某校七年级学生总人数为500,其男女生所占比例如图所示,则该校七年级男生人数为()A.48B.52C.240D.260解析:男生人数=学生总人数×男生所占的比例,即500×52%=260(人).答案:D(二)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例2如图所示是八年级(3)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扇形统计图,如果参加艺术类的人数是16,那么参加其他活动的人数是______.解析:由参加艺术类的人数是16,可知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16÷32%=50,则参加其他活动的人数为50×(1−20%−32%−40%)=4.答案:4归纳:(1)圆代表整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2)扇形统计图不仅反映部分与总体的比例的关系,还反映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思考: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小刚认为就全年食品支出费用来说,乙家庭比甲家庭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不同意,因为甲、乙两个家庭全年支出总费用可能不同.课堂练习1.小红同学将自己5月份的各项消费情况制作成扇形统计图(如图),从图中可看出()A.各项消费金额占消费总金额的百分比B.各项消费的金额C.消费的总金额D.各项消费金额的增减变化情况2.希望中学开展以“我最喜欢的职业”为主题的调查活动,通过对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得到一组数据,如图是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的不完整的统计图,则下列四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被调查的学生有200人B.被调查的学生中喜欢教师职业的有40人C.被调查的学生中喜欢其他职业的占40%D.扇形图中,公务员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为72°3.如图,是某校三个年级学生人数分布扇形统计图,则九年级学生人数所占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为.4.某班总人数为50,根据全班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绘制的统计图如下图,长跑的人数占30%,跳高的人数占50%,那么参加其他活动的人数为.参考答案1.A2.C3.144°4.10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习题6.3.板书设计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一)绘制扇形统计图一般地,制作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是:(1)画圆;(2)计算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3)计算各部分相应的圆心角度数;(4)根据度数画若干个扇形;(5)将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标注在相应的扇形上.扇形统计图的特点:(1)圆代表总体“1”;(2)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3)扇形的大小反映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二)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归纳: (1)圆代表整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2)扇形统计图不仅反映部分与总体的比例的关系,还反映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教案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教案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二进制表示方法。

2. 掌握计算机中数据的不同进制转换方法。

3. 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和存储方式。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二进制表示计算机中的数据是如何表示的二进制的基本概念和规则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转换方法2. 数据的进制转换不同进制数的基本概念和转换规则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转换方法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的转换方法3. 数据的表示和存储计算机中的数据存储方式硬盘、内存等存储设备的工作原理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形式,如文本、图像、音频等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数据的表示和转换方法。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存储和表示方式。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通过合作和动手操作加深对数据表示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和实践的成果展示。

3. 课后作业和练习的正确率。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和教学视频。

2. 练习题和案例材料。

3.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如硬盘、内存等。

教学计划:第1周:数据的二进制表示第2周:数据的进制转换第3周:数据的表示和存储第4周:案例分析与实践第5周:小组讨论与成果展示六、教学活动1. 数据的二进制表示通过计算机模拟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让学生理解二进制的基本规则。

学生自主完成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转换练习。

2. 数据的进制转换利用在线进制转换工具,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并验证不同进制间的转换结果。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进制转换知识解决。

3. 数据的表示和存储参观计算机实验室,观察硬盘、内存等存储设备,了解其工作原理。

学生分组,利用编程软件创建简单的文本、图像或音频数据,并存储在计算机中。

七、教学活动细节1. 数据的二进制表示利用互动白板展示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过程,引导学生参与进来。

设计不同难度的二进制转换练习,让学生分组完成。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3数据的表示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3数据的表示

6.3 数据表示(第1 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里重点学习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特点有所了解,在本册第四章第四节中,明确学习了“扇形”概念,知道“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还能够把扇形所占整个圆份数和百分比形式联系起来,这些为顺利学习扇形统计图作了良好认知基础准备.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小学里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现实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积累了一定阅读统计图. 认识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相关活动中也形成了统计图比较容易学好自信心,学生能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本节学习中来,具备了主动参与. 合作交流意识和初步观察. 分析. 抽象概括能力.二.学习任务分析教科书基于学生对数据收集与整理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具体学习任务:对所收集数据通过制作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正确信息,利用数据进行简单推断,理解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特点. 本课《统计图选择》内容从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统计教学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 整理与表示. 数据分析以及作出推断全过程,发展学生统计意识” ,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三.教学目标1. 通过实际问题能说出扇形统计图特点;2. 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信息,并能作出合理解释和决策;3. 能按照制做扇形统计图步骤绘制扇形统计图;4. 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养成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良好习惯.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一一问题导入;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活动内容:问题导入每年当生日快乐祝福如约而至时候,我们总要和亲友一起分享生日蛋糕美味,那么你是如何将蛋糕平均分成n份?平均分成六份怎么分?为什么会这样分呢?活动目的:通过第1个活动,希望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实际中体会圆与扇形关系,引发学生对小学扇形圆心角知识回忆.活动效果和活动注意事项:为制作扇形统计图打下良好基础,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此环节不需太长时间,只是唤醒对已学知识回忆,同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环节情境引入(获取信息,体会特点)活动内容:小明是校学生会体育部部长,他想了解现在同学们更喜欢什么球类运动,以便学生会组织受同学们欢迎比赛.于是他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全校每个班随机选取了10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你最喜欢的球类运动是()(单选)(1)如果你是小明,你会组织什么比赛?你是怎样判断?(2)喜欢篮球运动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百分比是多少?喜欢足球运动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百分比是多少?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球类运动百分比呢?上述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3)你能设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上述结果吗?活动目的:培养学生从图中表获取信息能力,并通过此问题体会实际生活中收集与整理数据过程及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意义.活动效果和活动注意事项:由此引出:计算各种球类爱好者百分比,思考所有百分比之和为1结论,为解决第(3)问提供准备条件.学生在三个问题思考中明确数据经过收集整理后,要进行数据表示,通过对各种球类爱好者百分比计算推动学生思考扇形与整圆面积比与百分比关系.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扇形统计图绘制)活动内容:具体做法如下:(1)计算各选项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百分比,并填在下表中:(2)计算各个扇形圆心角度数:圆心角度数= 360 该项所占百分比角度数(3)在圆中画出各个扇形,并标上百分比通过两个表格分步填写,明确制作扇形统计图基本步骤.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知识生成过程,对于有问题时可以小组内进行交流,此环节学生可能会提出百分比除不尽如何保留小数位问题,在此只要保证百分比和为1即可,同样要保证圆心角度数之和为360° . 第四环节:练习提高活动内容:做一做1.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总体,那么哪个扇形表示总体25%(2)如果用整个圆表示你们班人数,那么扇形B大约代表多少人?如果用整个圆表示9公顷稻田,那么扇形C大约代表多少公顷稻田?议一议图示是甲.乙两户居民家庭全年支出费用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 小明认为对全年食品支出费用乙户比甲户多,你同意他看法吗?为什么?想一想小明对在全班40名学生中进行了“你对哪些课程非常感兴趣”调查, 获得如下数据:语文20人,数学25人,英语18人,物理10人,计算机34人,其他12人•他想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却发现6项百分比之和大于1,为什么会这样呢?活动目的和活动注意事项:此处留给学生充分时间与空间去思考.交流.通过前面几个步骤学习,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积累了一定认识,但也容易产生理解上错误,所以利用课本上提供几个材料,澄清概念,加深对扇形统计图认识.此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教师可关注有问题冲突小组讨论过程,并适时予以指导和评判,这样可以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争论后发现:扇形大小与具体数量大小没有关系,而且在不同扇形中,不能简单地根据百分比大小来比较部分量大小.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1)统计图特点:①圆代表总体;②扇形代表总体中不同部分;③扇形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百分比大小•(2)各个扇形所占百分比之和为1;(3)在不同统计图中,不能简单地根据百分比大小来比较部分量大小. 活动目和活动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和操作过程,谈自己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及需要注意问题. 活动效果: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统计图制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让学生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进行补充.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习题6.3 1.2.3 选做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学生患近视比率在全球范围内相当高,有约52%中学生有近视眼,而且随着年级增长,患近视比率也有上升趋势.近视原因很多: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饮食不当等.近视已是青少年很常见眼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直接影响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请你根据本班同学近视人数,然后把所得数据整理成统计表并制成扇形统计图,那应该怎么办呢?请试一试,想一想.五. 教学反思1. 要创造性使用教材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统计图特点,而且普遍掌握较好,因此没有必要再以问题形式逐步总结认识,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怎样根据“研究问题需要. 数据本身特点及统计图本身特点” 科学合理选择统计图. 而且能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亲自去感受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实际价值. 并且让学生利用小组调查搜集来自己感兴趣数据制作统计图.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搜集数据.选择决策能力.2. 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机会通过课前小组合作社会调查. 课堂展示讲解统计图过程,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到见解,以及思维误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求知态度.3. 注意改进方面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学生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指导,包括知识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问题及对困难学生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附件1本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能描述对圆心角认识.2. 会计算各部分占总体百分比及各扇形圆形角度数.3. 总结绘制扇形统计图步骤(五步).4. 培养整理.表示数据能力和动手能力.活动1:自主学习(认真看书,在书中找出答案)1. 顶点在 _____________ 角叫圆心角.扇形统计图中,所有扇形圆心角和为2. 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扇形与360°比.3. 对某城市1000户家庭人口数做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得到以下数据.(1)计算出各类家庭占1000户家庭人口数百分比(填下表);(2)根据百分比,计算出各类家庭所对应扇形圆心角度数(填下表)活动2:互助学习:阅读并完成课本P208— P209问题及做一做.想一想, 讨论总结绘制扇形统计图步骤(五步)(1)计算各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各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 度数;(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圆.画;(4)标出________________ ;(5)写名称.活动3:问题解决:(针对上面问题.重点强调过程)在以上两个学习环节中你们小组问题有哪些?活动4 :自主反馈Array 1. 初一某班有学生50人,下面收集是这个班同学身高数据:画出扇形统计图.解:(1)各身高段人数占全班总数百分数为:40~149 cm 为_______ ;149~155cm 为______ ;155~160cm 为 _______ :(4)160~167cm为______ ;表示各身高段人数扇形圆心角度数为:140~149 cm : - X 二149~155cm : _____ X 二155~160cm _______ X 二 _160~167cm _______ X 二2. 下面收集是某校七年级300名学生上学数据,将表中数据制成扇形统计 图我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3数据表示(第2课时)一. 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一课时学习过利用扇形统计图进行数 据表示,在小学对条形统计图特点有所了解,通过表格描述数据也是一 种常见形式,学生在看到一组数据后会采用不同表示方法,为本节引入 频数分布直方图打下基础.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小学里学过条形统计图,教材为学生提 供了丰富生动现实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积累了一定阅读统计图.认 识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相关活动中 也形成了对统计图进行对比与选择,学生能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本节学 习中来,具备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意识和初步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 力. 二. 学习任务分析教科书基于学生对数据收集与整理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具体学习 任务:对所收集数据通过制作图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从条形 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正确信息,利用数据进行简单推断,理解频数 分布直方图图表示数据特点.本课《统计图选择》内容从属于“统计与概 率”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统计教学远期目标: “让学生经 历数据收集 .整理与表示 .数据分析以及作出推断全过程,发展学生统计 意识”,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有关情感态度目标 . 三. 教学目标1. 能通过实际问题说出条形统计图概念和特点;活动5:学习反思1.我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能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能作出条形统计图,体会数据能帮助我们作出合理决策作用;3. 在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信息过程中,获取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产生新认识数学活动经验;4. 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良好习惯.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问题导入;第二环节:新课引入;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活动内容:问题导入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同学们在课外最爱读那一类书籍?文学类(A).漫画类(B).科普类(C).历史类(D)下面是小亮调查七(1)班50位同学喜欢书籍,结果如下:(投影片)A ABCD A B A A C B A A C B C A A B C A A B A CD A A C D B A C D A A A C D A C B A A C C D A A C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读那一类书吗?他数据表示方式是什么?学生:这些数据没有经过统计. 整理,必须把A.B.C.D 个数全部数清,才能比较出哪类书是该班同学最喜欢.数据越多越不方便,所以我认为小亮数据表示方式不太好.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表示方式吗?小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我们小组用如下方式表示:师:此种表示方式优点是什么?简单明了,一眼可以看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我们小组米用如下方式表示数据.此种表示方式优点是什么?直观,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很快判断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还可比较出差别是否悬殊很大活动目:通过第1个活动,希望学生能从自己原有知识经验出发,引发学生对数据整理与表示思考.活动效果:通过小组交流与展示对比图表与条形统计图各自优点,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必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环节新课引入活动内容:下表是某校初一(2)班同学入学信息表:(1)你能用恰当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英语成绩吗?从你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等级?成绩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学生独立自主成后在小组进行交流26男1538895优27男156887优28男1638281优29男1647875良30女1618987优成绩优良中人数2253活动目:培养学生从图中表获取信息能力,并通过此问题体会实际英语成绩情况生活中收集与整理数据过程及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意义•借助前一问题解决方式,学生很容易完成此问题.但通过两个小题对比,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更直观.活动效果:学生在完成(1)问题后,对条形统计图有了较清晰认识,总结出制作条形统计图要注意标注横轴和纵轴实际意义.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频数分布直方图认识)活动内容:(2)你能用恰当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语文成绩吗?从你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成绩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对于(2)小明还想采用表格和统计图方法,结果他觉得很复杂.你能帮小明改进吗?这时他借鉴英语成绩表示,将语文成绩按10分距离分段,统计每个分数段学生数:成绩段60~7070~8080~9090~100人数15186你能明白小明做法吗?我们把上面这幅图横轴略作调整如果样本数很大,样本中数据差距也比较大时,频数直方图能更清晰.更直观地反映数据整体状况.活动目:通过将语文成绩按10分距离分段,就很容易观察到成绩整体分布.但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分段必要性.活动效果:学生在两个问题思考中进行对比后,发现第(2)小题图表与条形统计图也很繁琐,也不易看出整体分布情况,弓I发学生思考改进,促进新知识自然生成,发现改进后统计图更直观反映了数据整体情况,注意学生对分段困惑,教师及时作出相关解释.第四环节:练习提高活动内容:做一做请将表格中数学成绩按10分分段,用频数直方图表示.活动目:此处留给学生充分时间与空间去仿照前面统计图呈现形式完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将成绩分段必要性与优越性,熟悉对频数分布直方图再认识.活动效果:此环节通过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教师可关注有问题冲突小组讨论过程,并适时予以指导和评判,这样可以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关注频数分布直方图横轴与条形统计图横轴区别.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1)条形统计图特点:能清楚地反映各个项目具体数量.(2)图表与条形统计图在反映整体成绩缺点.(3)频数分布直方图优越性.(4)频数直方图与条形统计图区别.活动目: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和操作过程,谈自己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及需要注意问题活动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条形统计图和图表表示数据局限性,频数分布直方图优越性.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习题6.4 1.2.3选做题:太原市2011年5月空气污染指数统计表制表日期:年月号你能将上表所提供信息绘制成频数分布直方图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以学生探究.操作.体验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教师充分扮演好“导演”角色,使之形成:教,是开放性引导; 学,是探索性体验;过程,是互动性发展.整个课堂体现了三个阶段:“唤醒——体验——发展” .1. 创设情境,进入角色——唤醒阶段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从已经具备经验知识为基础主动建构过程,问题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己建构. 本课从问题引入,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明确数据与统计图之间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在现实生活中作用.设计活动1与活动2为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所要完成学习目标间搭起了“支架”,这样把教学建立在引起认知冲突问题上,使学生能够逐级攀升. 通过学生具体操作. 思维. 建构,就有了亲身体验,有意义学习便应运而生.2. 主体实践,获得领悟——体验阶段当学生在开放情境中,进入体验角色后,通过看.听. 思.做. 谈等手段吸收信息,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兴趣,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 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充分配合学生,设计多种体验形式,让学生真正地去实践. 去领悟.3. 交流分享,体验成功——发展阶段课堂活动中,要求学生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并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感受.不同见解,质辨不同观点,以张扬他们个性,实现沟通与融合,碰撞出心灵火花. 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价值,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在交换认识过程中实现互补,促进发展.附件1:7-3-2 学案学习目标:1. 能选择适当方法整理和表示数据;2. 能读懂相应频数分布直方图;3. 能根据数据处理结果,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4. 培养用科学态度进行统计活动.活动1问题导入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同学们在课外最爱读那一类书籍?文学类(A).漫画类(B).科普类(Q .历史类(D)下面是小亮调查七(1)班50位同学喜欢书籍,结果如下:A ABCD A B A A C B A A C B C A A B C A A B A CD A A C D B A C D A A A C D A C B A A C C D A A C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读那一类书吗?你准备如何整理和表示数据?(自主完成后小组交流)活动2:新课引入下表是某校初一(2)班同学入学信息表:(1)你能用恰当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英语成绩吗? 从你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 学处于哪个等级?成绩整体 分布情况怎样?学生独立自主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活动3 :小组合作学习 (2)你能用恰当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语文成绩吗?从你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成绩整体分布情况怎样? 小组内试着用图表和条形统计图合作完成,完成后组内交流 .你能借鉴英语成绩表示,将语文成绩按 10分距离分段,统计每个分数段 学生数:再将上表在下面绘制成条形统计图:绘制完成后与课本对照,你有什么新发现? 活动4:巩固提高做一做:请将表格中数学成绩按10分分段,用频数直方图表示.活动5 :自主反馈1. 初中生视力状况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某市有关部门对全市3万名初中生视力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下图是利用所得数据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根据图中所提供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次调查共抽测了多少名学生?⑵如果视力在4.9-5.1 (含4.9和5.1 )均属正常,那么全市有多少名初中生视力正常?2. 从某市中学参加初中毕业考试学生成绩中抽取40名学生数学成绩,分数如下:90,86, 61,86, 73, 86, 91,68, 75,65, 72,81, 86, 99,79,80, 86, 74, 83, 77, 86, 93, 96, 88, 87, 86, 92, 77, 98,94, 100, 86, 64, 100, 69, 90, 95, 97, 84, 94.(1)将数据进行整理,填入下表(2)根据表格中数据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本节课我收获:我疑惑:附件2:随堂讲义PPT及其说明文稿本课时PPT内容与教学设计相一致,分为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问题导入;第二环节:新课引入;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6.3数据表示(第3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一课时已经对频数直方图有了一定认识,并且通过对条形统计图与频数直方图对比感受到频数分布直方图优越性,能更直观分析整体成绩分布情况,激发学生进一步制作频数直方图兴趣,为学习本课时良好认知基础准备.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上一课时已经能根据具体问题通过表格和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整理与表示,并通过问题对比将条形统计图改为频数分布直方图,让学生从中感受频数分布直方图能分析整体成绩分布情况,有了一定认识学生能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本节学习中来,具备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意识和初步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二.学习任务分析教科书基于学生对数据收集与整理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具体学习任务:对所收集数据通过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描述数据,并能从直方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正确信息,利用数据进行简单推断,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制作步骤. 本课《数据整理与表示》内容从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统计教学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以及作出推断全过程,发展学生统计意识”,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三.教学目标1. 能收集与处理数据;2.明确频数分布直方图制作步骤,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初中数据的代表教案

初中数据的代表教案

初中数据的代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求法。

2.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数据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学知识,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统计学的理解。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介绍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平均数: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中位数: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众数: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方法。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示例。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发放巩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和求法,能够运用这些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教学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教学教案

和理解
的设计,主要是
让学生对数据的
表 示 -- 扇 形 统 计
图有初步的了
解,明确制作扇
3、出示课件 做一做: 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总体,那么哪个扇形表示总
形统计图的一般 步骤,扇形统计 图反映数据的信 息.
体的 25%?
如果用整个圆表示你们班的人数,那么扇形 B
大约代表多少人?
23%
21%
9%
32%
12% 3% 鼓励学生积极 关注有问题冲突
思考,自主解 小 组 的 讨 论 过
所有百分比之和是: 23﹪+21﹪+9﹪+32﹪+12﹪+3﹪=100﹪ 想一想: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 数:
决问题,小组 程,并适时予以 交流,总结发 指导和评判,进 言,大胆提出 一步激发学生发 自己的观点, 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鼓励 的能力,争论后 和纠错。总结 发现:扇形的大
片,思考如何 的数学”为载体,
每年当生日快乐的祝福如约而至的时候,我们 平均分蛋糕, 通过学生能从日
总要和亲友一起分享生日蛋糕的美味,
引 导 学 生 交 常生活实际中体
流、讨论、总 会圆与扇形的关
结。从而引入 系,引发学生对
数 据 的 表 示 小学扇形圆心角
(1)--扇形统 知识的回忆,激
计图.
发求知欲,自然
在圆中画出各个扇形,并标上百分比.
提高学生数据 小与具体的数量
的表示(1)-- 大小没有关系,
扇形统计图的 而且在不同的扇
认知。
形中,不能简单
地根据百分比的
大小来比较部分
量的大小.
教师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图.

6.3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教案

6.3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教案
2.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统计图来呈现和解读数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绘制和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4.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条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这三个重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数据表示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用折线图表示一周的气温变化。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小组合作绘制条形图和扇形图,以展示班级同学的阅读喜好。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特点和展示目的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统计图中的比例关系和变化趋势。
-在绘制统计图时,正确设置坐标轴刻度和比例。
-对复杂数据进行简化处理,以便更直观地展示在统计图中。
举例解释:
-对于比例关系和变化趋势的理解,可以通过具体数据示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如条形图中不同条形的高度差,折线图中线条的走势等。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根据今天的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据表示这一章节中学有所获,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同时,我也会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6.3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教案
一、教学内容
6.3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教案
1.教材章节: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数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章第3节“数据的表示”。
2.教学内容:

《数据的表示》教案

《数据的表示》教案

《数据的表示》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由统计图提取信息;2、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教学重难点统计图表的设计;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教学过程我们已经学过一些统计知识,也曾见到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现在就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些统计图,利用它们传递各种有用的信息.一、问题一解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呈递增趋势,1952年只有679亿元,1962年上升到1149.3亿元,1970年上升到2252.7亿元,1980年上升到4517.8亿元,1990年上升到1 8547.9亿元,2000年上升到89404亿元.1、设计一张统计表,简明地表达这一段文字信息;2、再设计一张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明这种递增趋势;3、从上述两张图表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说说你的理由.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再观察书上的问题1,并回答问题.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二、问题二在2002年12月3日,中国当选为2010年世博会东道主!选举由国际展览局89个成员国的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投票过程参见书本.尝试回答书本问题,小组讨论后,查看答案.三、第30届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中国体育健儿在该届奥运会上共夺得多少枚奖牌?其获得的金牌数在总金牌数中占多大的比例?2、从所获奖牌总数情况看,和最近几届奥运会相比,中国体育健儿在本届奥运会上的成绩如何?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教师:要回答问题,首先要收集一些数据,以说明问题.观察表15.2.1,回答问题1根据表15.2.1,画出折线、条形和扇形统计图;观察表15.2.2,回答问题1根据表15.2.2,画出折线、条形和扇形统计图回答课本P141思考(1)、(2)师生共同学习书本上的“概括”,并完成143页的练习.三、小结制作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

《数据的表示》教案2-掌门1对1

《数据的表示》教案2-掌门1对1

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掌门1对1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第189—195页。

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已有的数据制作各种统计图表:注意纵轴不从0开始的统计图;再次经历一次民意调查活动,并用统计图表显示调查结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制作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

2.能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做出合理的评论。

3.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数据选择不同的统计图来表示。

4.理解不规范统计图容易使人得出错误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归纳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2.引导学生解决课本的问题1和问题2,使学生掌握如何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做出合理评价。

3.讲述一种不规范统计图,使学生注意在读统计图时,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4.组织学生进行民意调查,讨论调查时注意的问题,为调查做好充分准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取得的成绩作评论,使学生受到爱国教育,激发爱国热情。

2.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民意调查,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制作统计图表表示数据;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

难点根据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教学突破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就课本给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并让其归纳出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将统计图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作为数据分析的一部分,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评价标准。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不规范统计图得出错误结论,使学生亲身体会为节省篇幅,从而做出的不规范统计图容易给人留下不真实的印象,得出错误的结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第一课时投影仪。

第二课时投影仪、电脑。

学生准备第一课时复习小学学过的统计图表,直尺或三角板、圆规。

第二课时直尺或三角板、圆规。

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2.投影仪显示问题1及其统计图表,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注意发展速度。

3.投影仪显示问题2及其统计图表,引导学1.制作并总结统计图的特点,并随着教师的思路进入新课的学习。

15.2数据的表示(教案)

15.2数据的表示(教案)

失去牙齿的原因(1985年卫生部全国调查)牙周病 75%龋齿 15% 其他10%其他 25%龋齿 70%(c )40岁以上 其他 18% 牙周病 44%龋齿 38%21*cnjy*com15.2数据的表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际问题中数据表示的探索,感受各种统计图、表的作用,体会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

2.结合实例操作,体验利用已有信息画出各种统计图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判断。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增强数学对社会、科技等服务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百分比与扇形所对圆心角的关系,总结出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

难点:难点是掌握扇形所对圆心角与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主体参与、探索发现。

教学过程 一.回归旧知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一些统计图。

(如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能用以前学过的内容,结合实际,怎样合理使用这些统计图吗?二.探究归纳(一)、(出示问题一让学生想一想:这组统计图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分析上面的图即为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用圆和扇形分别表示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的数据的统计图。

(二)、提问:1、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与该部分扇形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度的比。

2、同一统计图中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1。

概括归纳扇形统计图的步骤:(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4)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可用不同的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问题2:通过观察下图表,你能说出点什么吗?你知道中国13%怎么计算出来的吗?三.实践应用问题3:通过观察下面两副图表,你能说出点什么吗?在2012年第30届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良好成绩.并列出了近几届获得奖牌总数统计表如下:21世纪教育网21cnjy提问:(1)中国体育健儿在第27届奥运会上共夺得多少枚奖牌?其获得的金牌数在总金牌数中占多大的比例?(2)从所获奖牌总数情况看,和最近几届奥运会相比,中国体育健儿在第27届奥运会上的成绩如何? (3)根据表中总计一栏绘制我国奥运健儿获取奖牌总数的折线统计图.21cnjy让同学思考以下几点:(1)介于相邻两届之间的线段表示什么意思?(2)要比较客观地评价一个代表队在一届奥运会上的表现是很困难的.有人建议比较奖牌总数,有人建议比较金牌总数,有人建议比较金牌和银牌的总数等等,你比较赞同哪一个方案或者提出你自己的方案也行,请说说你的理由.分析(1)有时折线图中两点之间的连线是没有意义的,像上面思考题(1)所提的四条线段只是为了便于观察图像所反映的变化而已.(2)评价一个代表队在一届奥运会上的表现是比较困难的,题中所提到的比较奖牌总数、金牌总数、金银牌总数,甚至还可将金、银、铜牌按一定的比值折换成分数,某班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情况统计图30%60%10%文艺体育美术21cnjy然后再比较总分等等,都是可行的方案,具有采用的价值,但也都有本身固有的缺陷.教师组织讨论时不必评判出哪一个最好,重要的是分析每一种方案的长处与不足.四、课堂练习一、某班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情况的统计图如图所示。

数学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5.23数据的表示教案

数学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5.23数据的表示教案

教学目标1.能设计制作条形、扇形、折线统计图,并能识别不规范的统计图。

2.进一步培养根据图表提取信息的能力。

3.在经历绘制统计图表的过程中,能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让学生获得动手参与的情感体验;在自我展示的机会中,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各种统计图的绘制及选择。

难点:不规范统计图的识别。

教学准备各种统计图,不规范的统计图。

教学设计一、温习旧知1.在上节课,我们学了哪些表示数据的方法?2.扇形统计图上,有一个数据的频率是0.35,在表示这个数据的扇形图中,两条半径所夹的角约为()度(精确到个位)让学生在手工而不是电脑制图时,也能正确绘制扇形统计图,渗透数学中严谨的科学态度投育。

二、探究新知问题:我们学过表示数据的方法有统计图表,其中统计图分别有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我们在选择统计图时,应根据什么来选择何种统计图呢?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引导、点拨、归纳。

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事物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从统计图的特征上加以总结,有助于对各种统计图的理解及运用。

三、习题巩固某村在税费改革中,为了表示近几年来向农民收取的费用逐年降低,使用()来表示这些数据最恰当。

某鱼塘承包专业户为了表明鱼塘中混养的不同品种的鱼苗数目使用()表明这些数据比较好。

通过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统计图的运用。

对某城市家庭人口数的一次统计结果表明:2口家庭占23%,3口家庭占42%,4口家庭占21%,5口家庭占9%,6口家庭占3%,其他占2%,使用()表示这些数据比较好。

阅读教材第193页内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答“思考”中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发表意见:(1)从图5.2.6看结论不成立,而在图5.2.5中结论成立。

(2)应说是图5.2.6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表5.2.4中的数据,而图5.2.5不够规范,给人以视觉错误。

数据的表示教案

数据的表示教案

数据的表示教案教案标题:数据的表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数据的不同表示方式,包括文字、图表和图像。

2. 掌握使用文字、图表和图像来呈现数据的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文字表示:a. 介绍数据的文字表示方式,如表格、列表、描述性文字等。

b. 分析不同文字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并进行示范和练习。

2. 数据的图表表示:a. 介绍数据的图表表示方式,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b. 解释不同图表的适用场景和用途,并进行示范和练习。

3. 数据的图像表示:a. 介绍数据的图像表示方式,如图片、地图、图标等。

b. 讨论不同图像表示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并进行示范和练习。

教学步骤:1. 导入:a. 引入数据表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b.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数据表示的思考和兴趣。

2. 数据的文字表示:a. 介绍数据的文字表示方式,并讲解如何编写清晰、简洁的描述性文字。

b. 指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编写相应的文字描述。

3. 数据的图表表示:a. 介绍数据的图表表示方式,并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b. 指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相应的图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4. 数据的图像表示:a. 介绍数据的图像表示方式,并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图像类型。

b. 指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合适的图像进行数据呈现,并进行数据解读。

5. 综合应用:a. 提供一个实际问题或情境,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数据表示方式,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b. 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据表示和解读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反馈。

6. 总结:a. 总结数据的不同表示方式及其应用场景。

b. 强调数据分析和解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或白板和马克笔。

2. 数据集和实例。

3. 计算机和投影仪(可选)。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完成的练习和作业。

初中数据的表示教案

初中数据的表示教案

初中数据的表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意义。

2. 学会使用图表、统计表等工具表示数据。

3. 能够分析图表和统计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重点:1.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2. 图表、统计表的绘制和分析。

教学难点:1. 图表、统计表的制作和解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的数据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数据,那么如何表示这些数据呢?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意义。

数据的收集: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获取数据。

数据的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等处理。

数据的表示:使用图表、统计表等方式展示数据。

2. 教师讲解图表、统计表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图表: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用于展示数据的分布、趋势等。

统计表:包括频数分布表、平均数表等,用于展示数据的详细信息。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一个简单的图表或统计表。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实际的数据案例,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案例:某班级学生身高分布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技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制作一个图表或统计表,展示某个实际问题的数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意义,掌握图表、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和解读技巧。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组合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 数据的表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制作简单的统计图.
2.理解统计图表的各自特点,能合理地利用统计图直观地展示数据,并通过数据获得有用的信息.能清晰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看法,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提供的信息得出比较明显的结论.
3.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所表达的信息,发展数感,让学生体会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从统计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得出比较明显的结论.
三、教学难点
统计图表的各自特点及数据的直观表示.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数据的收集方法,并且知道收集到的数据是有用的,那么如何把数据直观地表示出来呢?同学们在电视、报纸等有关媒体中经常看到如下一些图形,出示课件中的图形,并说明名称:统计表、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图表对数据进行表示.
(二)讲授新课
问题1:建校以来,我校每学年的在校生人数一直呈递增趋势,1956-1957学年只有515人,1966-1967学年增长到830人,1976-1977学年增长到1036人,1986-1987学年增长到1407人,1996-1997学年增长到2680人,2002-2003学年达到2938人(资料来源:侨声中学校史馆)
1.让学生设计一张统计表,把数据填入表中,简明地表达这段文字的信息.
2.再让学生设计一张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明这种递增趋势.(分小组制作,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与课件中的图形进行比较)
3.展示课件中的统计表(表5.2.1)并说明:统计表可以简明地表达一段文字的信息,但利用统计表并不能直观地看到它的增减趋势.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可设计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4.展示课件中的折线统计图(图5.2.1).
(1)引导学生从这张图中得到一些明显的结论:
①我校每学年的在校生人数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
②从1956-1957学年度到1986-1987学年度这30年中,增长的速度比较缓慢(共计增长了892人).
③自1986-1987学年度以后,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在1986-1987学年度到1996-1997学年度这10年期间,增长速度特快(共计增长了1273人).
(2)结合本图,说明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注意点:
纵轴从0开始,纵轴数字的适当处理(应先找出最大值、最小值),折线统计图的纵轴表示频数,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增减趋势).
问题2:在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那么,我国体育健儿在该届奥运会上共夺得多少枚奖牌?其获得的金牌数在总金牌数中占多大的比例?(表5.2.2是从新华奥运专题网站上收集到的数据)
表5.2.2表明,中国体育健儿在第27届奥运会上共夺得59枚奖牌.其中金牌28枚,约占本届金牌总数(301)的9%.(允许学生说出其他结论)
根据上面表格,为了能清楚地表示各国金牌数的具体数目,我们可以用一张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为了能清楚地反映出各国金牌数占本届金牌总数的比例大小,可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这些数据.
1.让学生根据上表中金牌数这一列的数据,设计一张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分小组制作,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与课件中的图形进行比较)
2.展示课件中的条形统计图(图5.2.2),讲明以下问题:
(1)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横轴上各长方形的宽度一样,纵轴从0开始.数字表示金牌数目,长方形的高度对应纵轴上的金牌数目(频数).
(2)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3.展示课件中的扇形统计图(图5.2.3),讲明以下问题:
(1)如何画扇形统计图:利用“频率=频数+总数”计算出各国金牌数占总数的百分比,画图时利用圆规、量角器(1%对应的角度为3.6度).
(2)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即频率.
(三)巩固练习(出示课件)
1.某机床厂 4个季度生产机床情况如图所示.
(1)第_____季度产量最高,它比第一季度多产______台.
(2)全年平均每季度生产______台.
2.初一(7)班各小组同学在“最喜欢的球类活动”的调查中,共有60位师生参与,现将收集到的数据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如下图.
初一(7)班师生“最喜欢的球类活动”
你能尽可能多地从图中获得哪些有用的信息吗?(小组讨论并作好记录后,抢答如下问题)
(1)哪种球类运动最受欢迎?
(2)哪几种球类运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哪种球类运动受欢迎的程度最低?它的百分比是多少?
(4)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5)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6)如果你是这个班的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去观看球类比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师生参与,那么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由学生小结,老师指导补充)
2.统计表、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能用来直观地表示数据,展示课件中的表格,说明它们分别表示数据的哪一方面.
3.在对数据进行直观表示时,应根据需要合理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通过统计图表获得一些明显的结论.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96页第1、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