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武术的内涵
武术的内涵1:哲理性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
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首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
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宇宙,人和自然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这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天人合一”的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内外合一、理气合一等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
我们知道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动静合一”,“刚柔合一”,“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2:技击性武术核心是技击。
首先武术技击讲究方法巧、运用妙、丰富多变。
在空间上有上、中、下三路,前、后、左、右四方;时间上讲究快、慢、疾、缓、顿、挫;颈力上有刚、柔、脆、绵、抖、化等。
攻则数拳并用,防则千变万化。
从而形成一个博大精深、门类繁多、极其丰富的东方武技宝库。
娱乐性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
武术的娱乐性是:一方面人们从武术中获得身心愉快,并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都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3:健身作用武术在一开始就强调,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不仅要求动作姿势、规格、技巧完美统一,更注重精神、意识、气息的锻炼。
通过内练,培养人体的元气、正气,改善人体内在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做到以内助外,以外促内,内养外修,内壮外强。
武术有壮内强外的全面健身作用。
防身自卫作用武术既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术,又是有效的自卫防身术。
其一拳一脚都有鲜明的攻防含义和很强的实用性。
长期进行武术锻炼,可以掌握攻防格斗的基本素质,在危难之时可以防身自卫,克敌制胜。
特别是在军队和公安干警中开展武术活动,可以增强官兵的身体素质,提高战斗力,在执行任务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一、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很大,包罗了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派,影响较大者有道家哲学、周易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哲理以及孙子哲学等几个方面。
我们将从古典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武术的思想渊源。
古典哲学的本体论我国古典哲学的本体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它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气”是“道”的体现,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
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
由于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的质量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优劣,因而“气”也被视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范畴。
所谓“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武术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寻求发展。
武术的认识论基础“知行合一”是武术的认识论基础,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机制。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切身体悟,进而指导实践,认知与实践是统一的,一致的。
这一理论在武术中的表述经常是“学以致用”、“直觉体悟”。
中国武术是在一定的社会需要下而产生的,学以致用正是演练武术的宗旨。
而武术的意境、神韵等又很难用言语表达,这就要求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进而把握。
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思维的特点。
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其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
也就是说,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
因而,中国武术便要求技击必须符合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等原则。
中国古典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他如基于周易哲学的武术阴阳观,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思想原则的形意拳,以太极哲理为精髓的太极拳,以及以孙子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武术技击战术观等,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
中国武术简介ppt课件
手法要点
要求力从腰发,贯于臂腕 ,达于拳掌,动作要快速 有力,灵活多变。
步型与步法
步型
包括马步、弓步、仆步、虚步、 歇步等,是武ຫໍສະໝຸດ 中身体稳定的基础。步法
包括上步、退步、盖步、插步、行 步等,是武术中身体移动的方法。
步法要点
要求轻灵稳健,快速多变,与手法 和身法协调配合。
身法与眼法
身法
包括闪、转、俯、仰、翻等,是 武术中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的方
指武术练习者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 理素质,如勇敢、顽强、冷静、果断 等。
03
中国武术套路演练
拳术套路
长拳
01
以手法为主,腿法为辅,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节奏分明
。
太极拳
02
以柔克刚,慢中有快,注重意气运动,动作连绵不断,如行云
流水。
南拳
03
以稳马硬桥、脱肩团胛、直项圆胸、沉气实腹为特点,动作紧
推动竞技武术创新发展
鼓励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员在技战术、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促进竞技武术的不断发展 。
武术产业的开发与利用
拓展武术市场
开发武术用品、武术器材、武术服饰等相关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推动武术产业发展。
发展武术旅游
利用武术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武术旅游项目,促进武术与旅游的融 合发展。
推广武术健身
武术与美学艺术
形体美
武术动作矫健、协调, 展现出人体之美。
节奏美
武术套路节奏鲜明,韵 律和谐,给人以美的享 受。
精神美
武术表现出勇敢、坚韧 、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彰显出美的力量。
武术与传统文化
01
02
03
04
历史渊源
武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在技术上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一、身心统一的修养中国武术一直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身心统一的修养。
通过武术练习,人们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同时也能够提升血液循环、呼吸系统以及柔韧性等身体素质。
而通过对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武术练习者能够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进一步培养内心的稳定和平静。
这种修养不仅有益于武术练习本身,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带来身心健康和平衡。
二、德育与道德规范中国武术注重德育,通过武术的学习和实践,人们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和道德规范。
武术源于古代的军事和防身技巧,讲究以德治人、以武守国。
在武术练习中,弟子要尊敬师长、团结合作,严守规矩和纪律,注重诚信和正直。
同时,武术还注重尊重生命,追求和平,以及对他人的和谐相处。
这些道德规范在武术练习中得到体现,并在练习者的日常生活中得以贯彻。
三、哲学思想的体现中国武术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思想就是“太极”理念。
太极强调阴阳相互转化,追求平衡和和谐。
武术运用太极的思想,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呼吸,追寻动静之间的平衡。
此外,武术还包含了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等观念,鼓励武术练习者做一个有担当、有道德的人。
通过这些哲学思想的体现,武术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从古代起,中国武术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无论是形意拳、八卦掌还是太极拳等,每一种武术都传承着特定的历史和传统,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
同时,武术在表演艺术、戏曲以及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功夫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能,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
中国功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它是中国人民为了自卫和保护家园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技能。
中国功夫包括拳术、刀术、剑术、棍术等多种技能,每种技能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功夫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练习功夫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同时也可以锻炼意志,培养自律和自信心。
中国功夫的精髓在于“以柔克刚”,讲究
以少胜多,以小胜大,强调技巧和智慧的运用。
中国功夫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中国功夫已经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一种运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国功夫,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为了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功夫的精髓和文化内涵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华武术,人们不仅可以掌握一门实用的自我防卫技能,更可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首先,中华武术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武术强调的是内功修为、外形训练以及心境调整,这既包括了对身体的掌控和锻炼,也包括了对心灵境界的追求。
练习武术需要耐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中华武术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观念。
武术养生的理念源自中国古代医学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内家武术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界法则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修炼武术,人们可以加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保持身心的平衡,达到“内外合一”的境界。
第三,中华武术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许多武术门派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传承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武术的练习过程也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例如太极拳、八卦掌等武术套路中蕴含了许多道家、儒家哲学思想。
通过学习和修炼武术,人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
最后,中华武术体现了中国人对和平、团结和谦逊的追求。
武术源自武德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标准。
武术强调的是正气和义理,倡导“和平为贵”、“克己复礼”的价值观念。
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更可以培养自律、团结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不仅是一门优秀的武术技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练习武术,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深刻体会到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和传承中华武术,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一种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瑰宝。
武术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在其哲学思想上。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天人合一观念在武术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如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等,都是武术招式和技法的重要原则。
刚劲的拳法与柔韧的身法相配合,进攻的招式与防守的姿态相互转换,这种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在武术中随处可见。
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则让习武者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顺应天时地利,借助自然之力来提升自己的武艺。
武术与道德伦理紧密相连。
“武德”是武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练武之人强调尊师重道,尊敬师长,传承技艺和品德。
讲究诚信、正义,不以武欺人,而是用武术来维护正义、保护弱者。
这种道德规范不仅约束着武者的行为,更是塑造了他们的人格品质。
在武术的世界里,一个真正的高手不仅要有高超的武艺,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胸怀。
武术还承载着民族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习武者在艰苦的训练中磨练意志,不断超越自我,克服困难,这种坚韧的精神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
武术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在国家危难之际,许多武林人士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武艺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誉。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民俗和地域文化信息。
不同的武术流派往往源自特定的地域和历史背景,其招式、风格都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比如,少林武术源自佛教文化深厚的少林寺,其拳法刚猛有力,蕴含着佛教的慈悲与智慧;武当武术则与道教文化紧密结合,注重内功修炼和阴阳调和。
武术在健身养生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通过武术的练习,可以调节身心,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许多武术功法注重呼吸的调节和身体的放松,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这种养生理念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相通,体现了中国人对健康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再者,武术在艺术表现上也独具魅力。
中国武术理念
中国武术理念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理念不仅包括武技的技术层面,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道德和文化观念。
以下是中国武术的一些重要理念:1.内外兼修:中国武术强调内外兼修,即在锻炼外在武技的同时,同样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
内功的修炼包括呼吸法、动静功夫等,目的是培养身体的内在力量和耐力。
2.以柔克刚:武术中普遍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
通过灵活的身法和巧妙的技巧,能够化解对手的强势,使之失去平衡。
这体现了一种以巧妙技艺和智慧来战胜对手的思想。
3.以和为贵:武术追求的不仅仅是胜利,更是和谐。
武术理念中常强调避免冲突和暴力,强调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4.道德观念: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道德观念的体现。
武者要遵循武德,包括忍让、谦虚、尊重他人等道德规范,追求道义高尚。
5.以身教为主:传统中国武术注重师德和师风,师傅通常以身教为主,通过言传身教,传承武术精神和文化内涵。
6.气的运用:武术强调“气”的运用,即内力的调控。
通过调整呼吸、锻炼内功,使体内气血畅通,以达到身心和谐、力量的最大发挥。
7.天人合一:武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
通过武技的修炼,武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自然的规律,体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8.不拘泥于形式:武术注重自由灵活的应变能力,不拘泥于形式。
灵活应变、变化万端的理念使武者能够在实战中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总体而言,中国武术的理念是多层次、多元化的,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多种哲学思想,强调身心的协调与和谐,追求的不仅仅是技术的熟练,更是道德、智慧和内在力量的全面提升。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武术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数千年,由于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当今世界众多的体育项目中,武术是个最富哲理的运动,有其五彩缤纷的文化内涵。
那武术到底有哪些文化内涵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欢迎阅读!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一、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很大,包罗了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派,影响较大者有道家哲学、周易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哲理以及孙子哲学等几个方面。
我们将从古典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武术的思想渊源。
古典哲学的本体论我国古典哲学的本体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它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气”是“道”的体现,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
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
由于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的质量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优劣,因而“气”也被视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范畴。
所谓“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武术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寻求发展。
武术的认识论基础“知行合一”是武术的认识论基础,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机制。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切身体悟,进而指导实践,认知与实践是统一的,一致的。
这一理论在武术中的表述经常是“学以致用”、“直觉体悟”。
中国武术是在一定的社会需要下而产生的,学以致用正是演练武术的宗旨。
而武术的意境、神韵等又很难用言语表达,这就要求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进而把握。
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思维的特点。
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一种体育、武器技术甚至哲学思想。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精髓和艺术特性。
本文将对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一、中华武术的历史渊源中华武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法”和“兵器”。
早在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兵器、士兵的装备和战术的不断改良,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兵法和兵器。
《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就是代表性的两部兵书,它们不仅包含了战争中的战术,更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武术渐渐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兵武官学,为后来的武术奠定了基础。
唐代,武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象形拳、形意拳和太极拳等派别。
明清两代,武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众多的门派,如南拳和北拳、咏春拳和螳螂拳等。
二、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中华武术在技术上独具特色,但它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作为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部分,武术融合了许多的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和佛家思想。
这些思想体现在武术中,形成了许多的招式和动作,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首先,中华武术以礼仪为宗旨。
尊重师长,襟怀坦荡,清心寡欲,谦虚谨慎,是中华武术的最高准则。
武术强调养心修身,自律自强,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
在武术中,尊重师长和对手,保持谦虚和礼仪,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行为。
其次,中华武术顺应自然,强调内在和外在的和谐。
武术有着扎实的内功训练,即以高深的深呼吸、气息调节和冥想等方法,调整内在的情绪和身体状态,使人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从而展现出更高水平的技艺。
同时,武术注重四肢协调、外形协调、动作协调等方面的训练,体现了自然界万物和谐、契合的特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中华武术融合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
武术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人格培养和哲学思想的体现。
它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一种具有文化智慧的精神文化瑰宝。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含义有哪些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含义有哪些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同时中国武术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中国武术是文化遗产之一。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
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
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
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
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
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
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
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
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
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一: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
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
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
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
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对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珈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
武术文化内涵的文献综述
武术文化内涵的文献综述中华武术亦称武艺,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鲜明民族风格,是锻炼身体、预防疾病和自卫的一种体育形式和方法。
武术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自古以来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在现代体育兴盛的现代,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世界五大洲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武术是一枝独秀、放射着中华民族智慧光芒的奇葩。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无论是审美意义上的“形神兼备”,还是健身养生中的“内外兼修”、“形神合一”,或者道德范畴的“崇尚武德”、“重义轻利”等,都体现了中华武术文化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研究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原始人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为了获得食物和保护自己,必须同各种野兽进行殊死的搏斗,在漫长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原始人创造和使用了各种简陋的武器,如石锤、燧石尖嘴凿以及用石器刮削过的棍棒等,去战胜各种凶猛的野兽,狩猎就成为生存和生活必需的生产活动。
在狩猎过程中,人们逐步获得使用武器的方法和掌握格斗的实践技能,尽管它是在原始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是非常低级的,但却是武术技术的萌芽。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制,部落之间为争抢劳动果实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就成为掠夺与反掠夺、侵犯与自卫双方采用的主要手段。
手中的武器随着作战的需要不断改进;战场上搏斗、格杀的经验得以总结,对战斗中比较实用和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人们反复模仿、习练和传授;于是,专门用于杀人的兵器开始从原始的生产工具中分离出来,战斗需要的格斗技术也逐渐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通过频繁的战争实践而发展成为独立的技术体系。
武术正是在这个重要的转变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因此,可以说武术与战争紧密相连,结伴共生。
中华武术精神是什么有哪些
中华武术精神是什么有哪些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哲学、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华武术精神。
中华武术精神:实质“精忠报国”武术精神亦称中华武术的人文精神,是练功习武者以中华武术的伦理道德(武德)为基础,通过社会行为所表现出的思想意识、操守品格,风貌状态,心智觉悟、气节意志等方面的外在表现,是人性的升华和完善。
中华武术精神的内涵主要可以概括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报国杀敌,效命沙场,慷慨赴死的英雄主义;以天下苍生为重的爱民护民思想;见义勇为,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侠义精神。
除此之外还可以归纳为,讲诚信、重义气、承诺必为;尊师重道、坚忍不拔、刻苦顽强等品格。
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中华武术精神的实质,那就是:“精忠报国”。
这是中华武术的灵魂。
武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血与火的洗礼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德行操守,所以说,武术精神既是民族的历史传统,又是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武术精神同样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
今天,我们在理解阐释“精忠报国”时,就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这个“忠” 不是封建社会的忠君、忠于皇上,而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武术人、也是中国人的伟大情怀。
中华武术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华武术精神是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和报国杀敌、效命沙场,慷慨赴死的英雄主义为核心的人文思想和精神。
站在历史唯物生义的立场看,中华武术精神不论在封建社会还是当代,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的“正能量”,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
中华武术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是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正统文化影响下,随着中华武术的产生、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华民族血与火的洗礼中成熟起来的,它已溶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所以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德行操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
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版块上一个独特的文化客体,它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
从文化学角度来研究中国武术,我们不仅可以探明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特征,而且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武术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
欢迎阅读!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一、中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纵观中国武术文化,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武术文化原始形态、准武术文化形态以及武术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三个阶段。
由于中国武术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于复杂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之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生成、发展、心理、文化、艺术、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她具有了独特的魅力,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研究武术文化的原始形态,我们必须追溯到几万年前,甚至更为遥远的史前时代。
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必须一方面依靠群体力量抵御猛兽的袭击,一方面发挥自己顽强的斗志和强捍的体魄去进行积极的自卫,这就造就了原始人勇健的性格和格斗的技艺。
这种原始社会中普遍形成的勇猛善斗的习性和技艺,构成了与武术的萌芽极其紧密的文化渊源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文化,最终导致了原始武术的形成。
准武术文化形态从时间跨度上看,是指先秦到汉唐时期的武术。
这一时期武术形式初步形成,武术意识逐渐出现。
独立的武术形式的形成是准武术文化形态的一大特征,意味着武术已开始从原始社会多位一体的状况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
经过秦汉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两晋南北朝的战乱动荡,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军事技术分离走向竞技,而且得到交流。
到了隋唐五代,随着社会的繁荣,武术得到蓬勃发展并出现了套路的雏形。
汉代出现了系统的武术理论著述,《汉书、艺文志》中就收有“剑道三十八篇”、“手博六篇”等论述。
自两晋到隋唐,武术意识更加成熟。
这一时期出现了口诀要术,说明人们已能用较精炼的语言把技击精华要点加以浓缩和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与武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与武德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武术与武德作为独特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既是一种身体的技能,又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表现。
本文将从武术与武德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内涵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与武德的重要地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武术与武德的概念。
武术,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传统的格斗技艺。
它以拳法、剑法、刀法、枪法等为代表,注重技击的实用性。
而武德,则是指通过学习武术,培养出的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
武德不仅仅是技艺的表现,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
其次,我们来看看武术与武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历程。
武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当时武术主要应用于战争和自卫。
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艺术,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与此同时,武德的观念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在古代封建社会,武德是绅士文化的一部分,被视为君子的修养之一。
而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变革,武德的内涵越来越多地与忠诚、纪律、仁爱等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
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与武德密不可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特色。
武术通过其独特的技击方式和体系结构,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生存和发展的智慧和勇气。
武德则是武术的精神内核,它教导人们要有自律、自强和正直的品格,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战国时期的武术家孙子曾经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表达了武术的重要性。
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既是一种实用的技能,也是一种体现人格和道德的方式。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之中,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武术与武德则是其中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
武术与武德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武术与武德的教育在培养人们的身体素质和道德观念上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学校和社会组织开设武术与武德的培训班,通过教授武术技能和传承武德精神,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道德修养。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应用价值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应用价值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历史文化内涵中华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武术体系。
中华武术强调“德、技、体、智、美”五大要素的综合发展,注重武术技术的实用性和美学价值。
首先,中华武术注重武德教育,尊重师长,遵守规矩,强调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准的提升。
武术练习要求人格修养高尚,有助于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和自律能力。
其次,中华武术讲究技艺传承,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师传徒弟为主,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传承过程中,不仅传授武术技能,更注重教育学生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再次,中华武术强调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兼顾身体、心理的训练和健康,注重调整身体状态和气质的供养,培养学生健康、强健、美丽的身材和形象。
最后,中华武术强调学术性知识和研究。
中华武术不是简单的体育项目,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集合了数学、物理、生物、社会学等多项学科的知识。
武术的技术和理论方面都有自己的科学系统。
二、应用价值中华武术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华武术培养健康体魄。
武术运动是一种全面、多元的体育锻炼,可以锻炼人的肌肉、骨骼、神经、循环等各个系统,以及身心的平衡感、敏捷性、协调性等,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其次,中华武术可以提高自卫防身能力。
中华武术历史上曾是战争中的重要武器,技能非常实用。
通过武术训练,可以提高对人体各个部位的认知和控制,提高反应能力和灵活性,增强对暴力、危险、欺凌等情况的反击能力,让人们在面临危险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再次,中华武术可以磨炼意志品质。
修炼武术需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不断的挑战和超越,需要不断的坚持和毅力。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坚定意志,不畏艰辛,不屈不挠,这将会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中国武术可谓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其源远流长,技艺高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武术中,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艺术。
一、历史悠久的中国武术中国武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
在那个时候,武术被视为一项生存技巧,用于保护自己和家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被广泛传承和发扬下去。
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个国家便开始出现各具特色的武术流派。
其中最有名的要属战国时期的孙武和吴起,他们各自创立了著名的兵法,对中国武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多样化的中国武术流派中国武术流派繁多,涵盖了拳术、剑术、刀术、棍术、枪术等多个门类。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之处,表现出不同的技法和特点。
拳术是中国武术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一种。
它强调拳法的刚柔相济,姿势舒展,力道凝聚,兼具攻守并重的特点。
著名的拳术流派有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等。
剑术则注重剑法的灵动和剑意的凝练。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剑术不断演化出多种流派,如峨嵋剑、武当剑、太乙剑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剑法风格和精妙的技巧。
除了拳术和剑术外,中国武术中还有许多其他流派,如刀术、棍术和枪术等。
这些流派各自有着独特的技法和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武术的内涵和魅力。
三、中国武术的哲学思想中国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或技击技巧,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它在实践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准则。
中国武术强调“以柔克刚”,即运用柔和的力量来应对外来的强势。
这种理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广泛的应用,被认为是智慧和胆识的体现。
通过武术的修炼,人们可以培养出平和、理性和智慧的品质,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此外,中国武术还强调内外兼修,注重身心的统一。
通过武术的修炼,人们同时锻炼身体和意志,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中国武术的介绍
中国武术的介绍(原创版)目录1.中国武术的概述2.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3.中国武术的主要门派和特点4.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和健身价值5.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扬正文【中国武术的概述】中国武术,又称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方式。
武术源于古代战争,与军事技能密切相关,它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吸纳民间技艺,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技术体系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商周时期,武术就作为一种军事技能被用于战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汉时期,武术开始向民间传播,许多门派和武术技艺逐渐形成。
隋唐时期,武术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许多著名的武术家和门派相继出现。
宋元时期,武术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拳谱。
明清时期,武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门派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武术的主要门派和特点】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各具特色。
主要的门派包括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北腿、八卦、太极等。
这些门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法、套路和训练方法,有的注重内功修炼,有的强调外功锻炼,有的讲究柔韧性,有的注重力量和速度。
尽管各门派之间有所不同,但都遵循着一定的武术原则,如刚柔并济、内外兼修、快慢相间等。
【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和健身价值】武术最早的功能是技击,即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格斗技能,用于自卫和进攻。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融入了更多的健身、养生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武术的健身价值主要体现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方面。
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扬】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首先,我们要加强对武术的历史、文化、技艺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武术的内涵。
其次,我们要将武术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参与武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
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
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
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
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
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
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
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
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
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
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
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
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
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
“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
“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
“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
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
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
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
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
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术,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习武者还应努力克服传统武德中的种种陋习:首先克服传统武德中的武术传承的封闭行和保守性,具体表现在血缘化倾向和区域性两个方面。
其次是在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
它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
第三是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甚至大打出手。
其根源在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狭隘、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下形成的封建性的社会思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用下的产物,是这种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
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武术与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以《易经》的“阴阳八卦”、《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学说”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博大的系统性、鲜明的主体性。
它既是对其它意识形态的归纳和总结,也对其它社会章识形态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哲学思想中通变思想、文感相斥思想和发展变化思想的左右。
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古代的哲学思想来分析解释自己演练的拳法,并能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种。
明末出现的所谓“内家拳”,以及后来的太极挚、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对拳理的解释,都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连,含有丰富的哲理性。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同时“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这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
太极拳的拳理正是由武术家们根据自己长期的锻炼实践,把古代的辩证法思想同拳术动作的运动规律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而加以解释的。
如动与静、过与不及、曲与伸、柔弱与坚刚、直养与曲蓄、合与开、张与弛、抑与扬等等对拳理的精辟论述,都是阴阳对立统一原理的不同表述方式。
始于明末清初的形章拳,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拳法,用“五行”哲理对它们进行解释,以示相生相克的拳法变化。
直接以“八卦”命名的拳术“八卦掌”,虽起源于清末,却也是武术家将拳术中的攻防招式同古老的“八卦”说相结合的产物。
八卦掌沿圆走转的形式按八个方位进行,直接取形于“八卦”,而从事法的随走随交、纵横交错,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深邃意境中,则可以看出是取意于《易经》,把八卦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是在数的序列中周转、运动和变化这一发展变化观的。
以查拳、华拳和少林拳为代表的长拳类拳术,也同样融古代哲学思想于一体。
如少林拳讲究“逢刚柔化、逢柔刚进”;华拳强调“阴阳二气”的对立因素;查拳主张“刚柔相济”等,无不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在宗教的形式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阴阳学说、五行说、八卦说等,虽然都试图运用阴阳的对立关系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运用多种自然物来解释万物生成的本源,但它们仍被禁锢在宗教观念的体系中。
这就使得武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影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因而在许多武术著作中都可以不同程度地窥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
总的说来,中国武术作为人类自身完善的一种手段,它是与华夏种族精神完善的手段——哲学一道建筑起中国文化大厦的。
作为精神最高产物的哲学,对于人类其任何肉体的和精神的完善手段都起着指导作用,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武术与中国宗教中国的宗教严格说来是一个复合体,是各种文化观念、伦理观念、社会观念的综合物。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发生过一定的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武术与宗教有者不解之缘。
我国最古老的拳种之一的少林派拳术就曾与佛门发生过密切的关系。
驰名中外的少林寺在佛教鼎盛的隋唐时期以“武”名扬天下。
“内家拳”的产生与发展,同道教的神仙方术理论及其在“养生术”方面的尝试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后来的“太极拳”,“八卦掌”等以柔为主的拳种,则是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相结合创造出来的。
还有,在伦理理念上习武者所奉的“尊师重道.孝悌为先”、“十戒”、“五不传”等等则直接反映了儒教《三纲》、《五常》的思想。
正是由于武术与宗教这种特殊的关系,在宗派门户的影响下,出现了为争“正宗”,“真传”面假托、附会“神仙”、“佛祖”的现象。
这种情况对武术的健康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我们可以从杜会生活的多方面来证明武术与宗教间的关系。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而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童识形态对武术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个详尽的考察,将有益于澄清一些历史事实,破除有些人头脑中对武术的神秘观念,使武术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武术与中医武术与传统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范畴,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领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
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与优点就是它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辨证观,并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互相依存。
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
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
另外,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骨伤科也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不仅中医的理论指导着武术的养生与技击,如传统医学中的点穴、拿脉、解骨及救治偏差术等直接用于自卫与技击中,而且武术的某些功法也丰富了中医伤科的治疗技法,如中医伤科的“一指禅推拿”、“拍打疗法”等。
武术与中医的结合,不仅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养生、功夫按摩、武术伤科、伤科针灸、运动医药、练功疗法、救治偏差、特种功夫等八大技术成果以及一大批有关的学术著述,而且这种历史结合必然有力地促进二者在今后的共同发展,成为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主题曲。
名家论武中国武术的文化精神由来已久,我们从武术的“武”字就可以进行分析。
佘志超:“武”字可以拆分成“止”和“戈”两个字。
戈是古代的一种长兵器,动干戈就是打斗,就是战争,止字就是停止的止,就是不要动武。
那么,为什么武字的结构竟是“止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戢兵”就是把兵器收藏起来,也就是说,武的本义是收兵,所以“止戈”为“武”。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精神底蕴,就是止戈,就是不要动武。
或者说,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中国儒家学说的“致中和”的精神,是道家学说中“无为无不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