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泉: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
由热情而理性:1911—1912年间杜亚泉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及认识
们 的 视野 。1 9 9 3年 , 杜 亚 泉 文 选 》 世 , 是 建 国 《 面 这 以来 首次 出版 杜 氏 文 集 [4 5 ] 。在 文集 的 长 篇 序 文 中, 著名 学者 王元 化 首 次将 杜 亚泉 归 为进 步 的 自 由主义 启 蒙学 者 , 提 出 了应 该 对 杜 氏进 行 心 平 气 并 和 的再认 识 和再 估价 这 一 课题 [ 4 。此 后 , 学术 界 对 杜 亚泉 的研 究 出现 热潮 , 主要 集 中在文 化 思想 、 但 伦
收 稿 日期 :0 10—O 2 1—51
初期 的热 情 : 亚 泉 对 辛亥 革 命 的 宣传 与 杜
支持
11 9 1年 1 0月 1 0日, 昌起 义 的 枪 声 打 响 , 武 辛
作 者 简 介 : 学 桃 (9 4 ) 男 , 南 岳 阳 人 , 汉 大 学 历 史 学 院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专 业 2 1 李 1 8一 , 湖 武 0 0级 博 士 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中 国 近 代 思 主
证 , 之 为世人 所接 受 。 使 首先 , 肯定 了“ 争 ” 他 战 的意 义 , 为 “ 争 为人 认 战 间社 会一 种之 事实 , 间社会 之历 史 , 人 其大 部分 皆供
中 图 分 类 号 : 2 7 文 献 标 志码 : K 5 A 文 章 编 号 :0 0 5 1 ( 0 1 0 —0 5 0 1 0 —3 5 2 1 ) 50 0 — 7
杜 亚 泉 ( 8 3 9 3 , 名 炜 孙 , 秋 帆 , 亚 1 7 —1 3 ) 原 字 号 泉 , 名伧父 、 劳 等 , 江 绍兴会 稽 县伧 塘 乡 ( 上 笔 高 浙 今 虞市 长塘 ) 。他 是 清 末 民 初 “ 适 ” 想 的典 型 代 人 调 思
游民政治、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
今天民国义士发起的革命,其言论、理想和古代完全不同,应该在国本大定的时候做点什么,以焕然一新。但是历史的根性太深了,而义士中的主持者又过少,所以现在才有“社会革命”这个说法。
“社会革命”这个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革命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除掉贪官污吏,及一切为盗、丐者。但是现在的官僚仍然像以前一样毒害国家,而且还产生了一种“政客阶级”,他们尤其的不驴不马、不盗不丐,法纪荡然,风俗和以前一样凋敝。
再看中国,辛亥革命以后,我一直私下庆幸第二期文化这就能成了。但这8年以来祸乱相寻,我平心静气地仔细观察,才知道中国并没有进行第二期文化的发展建设,而发生的是第一期文化的堕落。我既然陈述的是欧洲社会进化的轨迹,那么我就借镜返观以论述上面这件事的原因。
我想说:中国大多数的智识阶级都是穷屈在社会底层,总是担心自己的安危,这是支持第一期文化的难题。中国可以说是比较善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中最暴力的方法,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稍和缓的方法则是用廷对、射策、选举(旧意)、设置科举及其它类似的方法来诱导,使其不会断绝政治生活的希望。
但凡一件事的发生和成功,必须以智慧见识(智识)和时势力量(势力)做基础。比如我吃一个苹果,必须先有“苹果是能吃的”这个思想,然后用手摘下来吃掉。那么“知道苹果能吃”,就是智慧见识;能伸手把苹果摘下来,就是时势力量。这二者相合,这件事才能实现。如果只知道苹果能吃,但不能用手摘下来,就是有智识而没有势力;如果能用手摘苹果,但是不知道苹果能吃,就是有势力但没有智识。这两样如果不相合,哪怕是三尺高的小孩儿,也会知道这件事不能实现。
就社会进化的大势而言,由第一期文化发展为第二期文化,更发展为第三期文化,属于“普通顺序”。但因为各个国家社会的情况不一样,进化的方式也不一样。
比如俄国,它因为财产阶级不发达的原因,智识阶级是从贵族阶级出来的,直接和劳动阶级相结合。所以越过了政治革命的这个途径,而发生了社会革命。
中国会有社会动乱吗?
中国会有社会动乱吗?
佚名
【期刊名称】《大连干部学刊》
【年(卷),期】2012(028)007
【摘要】革命需要具备三个社会条件:首先,人们一无所有,失无可失。
有房有车的人不会上街搞革命;其次人们普遍绝望,如果看不到希望,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就容易失去理性.铤而走险:三是政府失去管理社会的能力。
这三个条件在当前中国都不存在。
现在中国中产阶级越来越多,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财产。
【总页数】1页(P62-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5
【相关文献】
1.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运行机制和实践成效思考--东南大学承办第十一届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有感
2.2013 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参会有感
3.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观第33届中国国际五金博览会有感
4.中国未来十年将与世界经济接轨大的社会动乱和经济危机不会发生
5.乘风破浪会有时——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秘书长助理、中国林业产业诚信联盟秘书长李志伟畅谈林业产业诚信工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除物质竞争之流毒,开精神救国之良谟——论杜亚泉的“精神救国论”
·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与本土性研究·除物质竞争之流毒,开精神救国之良谟*———论杜亚泉的“精神救国论”王勇**摘要:《东方杂志》早期的主编杜亚泉对物质救国思想深信不疑,其主持《亚泉杂志》和《东方杂志》(前期)都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己任,广泛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思想。
辛亥革命之后,杜亚泉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进而提出“精神救国论”。
“精神救国论”的提出标志着杜亚泉文化思想的转变,也标志着《东方杂志》进入“鼓吹东亚大陆之文明”的新阶段,更标志着中国社会在民国建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政治革命发展到文化革命的阶段。
关键词:《东方杂志》;精神救国;文化转型;杜亚泉《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在此之前中国社会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以富国强兵为手段,试图通过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以达到救国之目的。
尽管甲午一役的失败使洋务运动受到质疑,变法维新兴起,但科学救国、物质救国的思想依然是国人深信不疑的信条。
辛亥革命之后,物质救国的思想开始受到怀疑,精神救国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东方杂志》是这一思潮转变的亲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东方杂志》从物质救国到精神救国的文化转型正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缩影。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东方杂志》从物质救国到精神救国的文化转型的考察也正是为了探讨中国文化由近代向现代转型的内在理路。
一对物质救国论的反思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变法的主将康有为受到通缉,被迫流亡海外。
海外的流亡生活使康有为眼界大开,他于1904—1905年写成《物质救国论》一文,指出西方国家的强盛是因为物质学的强大,“欧洲百年来最著之效,则有国民学、物质学二者。
中国数年来,亦2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方杂志》与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4BZW1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勇(1970—),男,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和报刊。
福建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C
福建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C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游民”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并不陌生,而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一直被作为一个负面的社会问题从政治角度加以看待。
“游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成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这个“游民”是指离开其特定土地的居住地区,没有固定职业的人们,实际上是一种宽泛称谓,指代那些脱离土地的人。
把脱离土地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民的看法几乎支配了整个皇权专制社会的主导舆论。
到明太祖朱元璋时还说:“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到了清代,统治者对“游民”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开始把流民和游民区分开。
严寄湘的《救荒六十策》中说:“平日居民有不农不商不工不庸者,令绅查早保甲册时,于姓名下添注‘游民’两字。
”从这里看出,清代统治者是把游民看作了社会上的不良和不法分子。
很明显,又把游民的概念狭窄化了。
这种理解一直延伸到了建国后,建国初期,“游民改造”的对象就是从事“乞讨、诈骗、偷窃、抢劫、聚赌”等活动的人们。
以上都是在政治范畴中对游民进行定义,所以多是从他们的道德品质或生活状况及职业状况来确定的。
这样进行的概念划分总是或宽或窄,清代之前把流民和游民统称,清代之后却又将游民等同于流氓了。
直到近代,杜亚泉在《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中,第一次从学术角度赋予游民以正面意义。
许多学者开始在学术范畴中对流民、游民和流氓的概念进行区分,从而使游民的概念得以规范化。
王家范在《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一书中提出了“流民”的概念,即“脱离了社会整合,丧失其原有的职业社会角色,游离于法定的户籍管理之外的人口。
”在中国主要是自然灾害和战乱原因会造成大量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迁移到富庶的地区。
陆德阳在《流民史》中也定义:“流民为因遭遇自然灾害、社会厄难或其他的种种原因,为了避难、求生而背井离乡、流向他乡的人。
中国近现代史试题汇总(含全答案)
10.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的会议是( C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瓦窑堡会议D.洛川会议20.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表现为( ABC )A.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有效B.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C.维护封建土地制度2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科学地预测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三个阶段,即( ABC )A.战略防御阶段B.战略相持阶段C.战略反攻阶段D.战略进攻阶段E.战略决战阶段35.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答: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7.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
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38.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存在的三种政治力量及其建国方案。
三种政治力量:(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
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2)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游民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但中国 学人对其关注一直不够。据学泰先生考 证,近代中国第一个研究游民问题的是 杜亚泉先生。但杜亚泉先生的研究在 90年代才由王元化先生表达出来。杜 先生虽然对游民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因 种种原因没有深入下去。大概在1988 年,学泰先生开始了对游民的研究,经 过十年努力,我们现在终于见到了这本 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关注的《游民文化 与中国社会》。
王学泰,原籍山西清原, 1942年底生于北京。1964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 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 1988年转到文学研究所古代 文学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 比较关注文学史与文化史的 交叉研究。2003年退休前任 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 后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院教授。
叫 魂
发 现 另 一 个 中 国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
内容简介
• 江湖是游民生活的空间,也是干犯法纪、为非作 歹的渊薮,凡是敢于与主流社会对抗的秘密组织 成员、打家劫舍的绿林豪强、闯荡江湖的各类人 士,乃至称霸一方、为人所惧的痞棍,都会被畏 惧者恭送一项“好汉”的帽子。逼上梁山是“造 反有理”的过程与归宿。不义之财,取之何碍, 是游民动惊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总的 说来,它仍是“强盗逻辑”。 •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 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文化对于文 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作用,也因通俗 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 可读性强。
由于游民是被社会抛弃的人群,社会地位低 下,所以他们和他们所处社会的正统思想和行为 显得格格不入。例如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庭的观 念是十分强烈的。游民的典型代表关羽和张飞与 刘备结拜,为永绝后念各自约定杀光对方的家人。 反社会,反正统可以说是游民和游民文化的一个 显著特点。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反社会仅仅是 破坏而已。他们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却没有建设 一个新世界的愿望和能力。正如杜亚泉先生所论 述的,游民阶级在我国社会中力量强大,他们有 时与过剩的知识阶级中的一部分结合,对抗贵族 阶级。他认为秦始皇以后的20余朝之革命大都由 此发生。可是革命一旦成功,他们自己就贵族化 了。他说,这既不是政治革命,也不是社会革命, 只能说是"帝王革命。"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虽说辛亥革命达到资产阶级革命的顶峰,但它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希望对您有用。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第一,从经济基础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导致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虽然在中国出现了,但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分。
经济基础薄弱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有较强的革命要求,想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谋求国家的富强,但他们与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和经济上依赖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既想参加革命,又怕打烂了自己的坛坛罐罐,损害到自己的利益,他们幻想不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获得民族独立,不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建立民主政治,所以他们又有软弱的一面。
正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敢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决裂,无法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那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辛亥革命失败也是自然的。
所以辛亥革命失败不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症所决定的。
第二,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中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而且贪婪顽固,作为掌握政权的他们只想凭借手中的权力来掠夺,竭力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此不惜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出卖国家主权。
因而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千方百计的打击压制资产阶级民主进步势力,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更是深恶痛绝。
帝国主义更是不希望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为了把中国变为其原料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而不是要把中国变成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压制,千方百计地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它们在政治上扶植中国的反动势力,阻碍中国民主和进步;在经济上他们利用手中的种种特权,在中国疯狂的进行经济掠夺,打压中国民族资本的生存空间;在文化上利用“精神鸦片”来毒害中国人民,企图让中国人民成为其统治下的顺民。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业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练概念】1.五四运动的时间是________年5月,导火索是________著名口号是________,中心先后是北京和上海。
直接成果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2.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召开于________和________(城市)。
选举________为书记。
3.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客观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背叛革命。
带来的深刻教训是________【练能力】1.近代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以新字开头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国民》《新社会》《新生活》《新生命》《新教育》《新妇女》《新学生》《新共和》《新自治》《新山东》,进步、觉悟、启蒙、解放、革命等词汇充满了报章杂志。
判断该时期应是( )A.戊戌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2.在五四运动前的《新青年》杂志中,民主更多意味着“思想民主”,有着疏离政治的明显倾向。
五四运动后,民主转而成为强调人民参与权的“政治民主”,学生、工人和妇女分别从民主概念中找到了罢课、罢工和离开家庭的正当性。
这一转变( )A.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作用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性质D.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3.随着所生代知识分子的兴起,五四时期出现了新的“平民观:即以阶级观念来诠释“平民”的思想内涵,称其为“劳动阶级”(亦即“农工劳动者”),担负着社会改造的重要责任。
新“平民观”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B.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改造的主力C.团结农工是革命的首要任务D.中共成立的组织条件日益成熟4.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们认识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
这一转变促进了( )A.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B.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C.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D.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5.1921年,中共“一大”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等主张。
如何理解大革命的失败
如何理解大革命的失败一、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
当时各帝国主义国家正处于暂时稳定的时期,他们联合起来,与北洋军阀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相勾结,形成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官僚买办的反革命联盟,尤其是蒋、汪的叛变大大改变了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对比。
而党领导的有组织的革命力量特别是武装力量太弱,这是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2、党当时还比较幼稚。
党刚成立不久,而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都还没有经验,党员的数量和领导水平都不能适应革命的需要,发动群众不够普遍和深入,组织程度不高,革命力量的发展很不平衡,因而不能及时识别和粉碎蒋、汪的反革命阴谋。
3、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于大革命后期在党占了统治地位,他不敢放手发动党和工农革命力量,自动放弃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农民同盟军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加上共产国际代表的错误指导,就使得党和人民革命力量处于软弱无力地状态。
当帝国主义把蒋、汪拉拢过去,联合向革命力量进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许多党员和工农群众被屠杀,党和革命的组织遭到破坏,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惨重的失败。
二、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1、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一条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革命统一战线,而统一战线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对资产阶级必须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决不能让资产阶级篡夺革命的领导权。
2、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只有坚决依靠农民作为自己的同盟军,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统一战线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3、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没有革命的武装,就不可能实现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不可能建立革命的政权,因而也就不会有人民的地位,不会有革命的胜利。
4、党的建设是巩固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和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王元化
王元化: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一杜亚泉,一八七三年(同治十二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伧塘乡(今上虞市长塘)。
原名炜孙,字秋帆,又署伧父。
少时刻苦自修,精于历算,通日语,长于理化、矿物及动植诸科。
他的治学道路颇曲折,青少年时,即觉帖括非所学,改治训诂。
甲午后,又觉训诂无裨实用,再改学历算。
一八九八年应蔡元培之聘,任绍兴中西学堂算学教员。
越二年,为提倡科学,培养人才,创办亚泉学馆(后改为普通学书室),同时出版《亚泉杂志》。
(案:亚泉二字为氩、线之省笔。
氩是一种惰性化学元素,线在几何学上无体无面,用这两个字原表示自谦之意。
可是他没有料到,氩在今天已成为具有广泛用途的重要元素了。
)一九〇三年(光绪三十年)应商务印书馆夏粹芳、张元济之邀赴沪,将其普通学书室并入商务,任商务编译所博物理化部主任,负责编辑教科书。
(王云五《小学自然科词书序》称:经他负责编辑的教科书不下百余种之多。
笔者少时读代数所用的盖氏对数表,就是他编译的。
)至今仍在延用的化学元素中文译名也是出于他的手定。
由于这些成就,人们称他是"中国科学界的先驱"、徐寿以后至二十世纪初成绩卓著的学者。
他在主编任上,奖掖后进,做了不少工作。
后来,胡愈之回忆在《东方杂志》当编辑时说,曾得到他的细心指导,并称他是忠厚长者,治学严谨,办事踏实(见胡序文《胡愈之和商务印书馆》)。
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至一九二〇年(民国九年),杜亚泉掌《东方杂志》笔政,前后凡十年。
他出任主编后,刷新内容,扩大篇幅,使这个刊物成为当时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杂志。
除主持编务外,他还勤于著述,著有《人生哲学》,译有叔本华《处世哲学》。
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论文达二百篇。
其中有些文章,今天读来,仍有一定启迪作用。
《东方杂志》编辑部在他去世后,在悼文中曾对他作了中肯的评价:"其对于人生观和社会观,始终以理智支配欲望为最高理想,以使西方科学与东方传统文化结合为最后目的。
杜亚泉的民主转型论
Vo No 2 L1 .
政 治 思 想 史
Ju nl f h soyo oicl o g t ora eHitr f li u h ot 2 m .
杜 亚 泉 的 民 主 转 型 论
高 力 克
摘
要 : 亚泉认 为 , 杜 中国历 史 的独特 性 在 于其 未 能像 西 欧 那样 由
的色彩 , 自由平 等 、 权 利 、 以 尊 重科 学 为其 特 征 。随 着第 二 期 文 化 的发
①
杜 亚泉 所 谓 “ 贵族 ” 泛 指 包 括 君 主 、 族 、 僚 等 在 内 的 古 代 权 贵 阶 级 , 非 欧 洲 意 义 , 贵 官 而 上 的世 袭 贵族 。 11 1
作者 简 介 : 克 , 江 大学 国际 文化 学 系教 授 。 高力 浙 1O 1
高力 克 : 亚 泉 的 民主 转 型 论 杜
验 旋 即失 败 。宋 教仁 案 、 次革 命 、 宪 流产 、 二 制 洪宪 复 辟 、 法 战 争接 踵 护
而至 , 力相寻 的共 和乱 象 , 武 凸显 了民 国深 刻 的 宪政 危 机 。在 时局 离 乱 的民 国初 年 , 于共 和革 命 的 反思 和 中国 民主 转 型之 路 的求 索 , 为 思 关 成 想 界 的中心课题 。杜亚泉关于 民初宪 政失败 的社会分 析 和市 民社会 取径 的民主转 型方案 , 理性 、 深刻而独到 , 不失为 民初政治思想 的重要遗产 。
的科学 教育 家和百科全 书式 的启蒙 学者 。杜 自学成 才 , 博采 自然 、 文 、 人
社会诸 学 , 1 0 自 9 4年起 长期任 商务 印书馆 编译 所理 化 部主 任 , 撰 了大 编
红色革命的成功要素与失败因素
红色革命的成功要素与失败因素红色革命是指具有共产主义倾向的革命运动,旨在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红色革命在20世纪席卷全球,其中有些成功,有些失败。
成功的红色革命常常具备一些共同的要素,而失败的红色革命往往有一些共同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红色革命成功的要素与失败的因素,并分析其原因。
一、成功要素1.社会不平等的存在:成功的红色革命通常发生在社会不平等程度极高的国家或地区。
社会不平等造成了广大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为红色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土壤。
2.领导核心的崛起:成功的红色革命往往有一位具有强大影响力和领导能力的核心人物。
这些领导核心能够有效地组织和领导革命运动,凝聚革命力量,形成统一战线。
3.广泛的群众基础:成功的红色革命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支持。
这些群众愿意为革命事业牺牲和奋斗,他们参与到革命运动中,为革命力量提供了迅速壮大的动力。
4.有效的组织和宣传:成功的红色革命通常有强大而专业的组织和宣传机构。
这些机构能够有效地传播革命思想,动员群众,组织抵抗和推进革命进程。
5.国际背景的支持:成功的红色革命通常得到了国际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或组织的支持与援助。
这些国家或组织向革命力量提供物质支持、政治支持和军事支持,为革命的胜利做出贡献。
二、失败因素1.统一领导和战略错误:失败的红色革命常常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有效的战略。
这导致了革命力量的分散和内部矛盾的加剧,使他们无法有效地对抗反革命势力。
2.外部干涉和压力:失败的红色革命往往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涉和压力。
这些干涉和压力可能来自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或反革命势力,他们通过军事侵略、政治阻挠、经济封锁等手段,削弱了革命力量。
3.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失败的红色革命常常发生在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时期。
经济困难加剧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使得革命力量无法有效地推动社会变革。
4.内部腐败和分裂:失败的红色革命通常伴随着内部腐败和分裂。
这些问题使革命运动内部出现了权力斗争和派系之争,导致革命力量的削弱和分散。
第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024年新高一政治暑假精预习课程(统编版)
第三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学习目标】1.结合史实,明确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明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这个历史重任;2.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基础知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革命背景(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2)近代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②二者的关系:前者为后者创设条件、开辟道路。
中国革命的步骤:①第一步:民主革命(1840——194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作用: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②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年)作用: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4)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①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②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帝国主义不允许走③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势力不愿意走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伟大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毛邓答案——精选推荐
⽑邓答案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①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命正反两个⽅⾯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客观需要。
我们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国情,来指导中国的⾰命,建设和改⾰,必须要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我们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就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各⾃回答的基本问题①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邓⼩平理论初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进⼀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问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了⽑泽东思想、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②⽑泽东思想、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间既是⼀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是⼀个统⼀的科学思想体系。
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步丰富和发展。
它们辨证统⼀于中国⾰命、建设和改⾰的伟⼤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杜亚泉
杜亚泉目录[隐藏]生平简介往事略集自学成材文化论争杜氏影响主要书目[编辑本段]生平简介杜亚泉(1873~1933),原名炜孙,字秋帆。
号亚泉,笔名伧父、高劳,会稽伧塘(今属上虞)人。
1873年9月14日生。
浙江山阴县仓塘乡(今上虞长塘)人。
16岁中秀才。
21岁肄业于崇文书院。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蔡元培之聘任绍兴中西学堂数学教员。
1900年秋到上海,创办中国近代首家私立科技大学---亚泉学馆,培养科技人才。
同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科学刊物---《亚泉杂志》半月刊。
又编辑《文学初阶》,为中国最早的国文教科书。
1903年,返绍兴与人创立越郡公学。
翌年秋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历时二十八年。
早年又攻理科,商务早期理化书、博物教科书大多出自他手。
主编《东方杂志》,改为大开本,增加篇幅和插图,从东西文报刊选译最新的政治、经济、社会、学术思潮。
并开设“科学杂俎”栏目。
对于国际时事,论述详备,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学术杂志。
他发表的译著论文达300多篇。
始终坚持科学的立场,于人生观和社会观,于理智支配欲望为最高理想,以使西方科学与东方传统文化结合为最后目的,实为中国启蒙时期的著名爱国学者、编辑家。
1920年辞去《东方杂志》主编兼职,专任理化部主任。
杜亚泉以其刻苦自习的知识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先后主编并出版了《植物学大辞典》、《动物学大辞典》,都是该学科的第一部大辞典。
1924年,出资在上海创办新中华学院,并任教。
两年后停办。
1932年,淞沪战役中,他的寓所与商务印书馆俱被焚毁,全家回乡避难。
在家中指导商务同仁及侄儿编辑《小学自然科学辞书》及大量的各类教科书,为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奠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1933年12月6日在家乡逝世。
著有《人生哲学》、《博史》、《杜亚泉文选》等。
译有叔本华的《处世哲学》等。
[编辑本段]往事略集●从旧学转向新学杜亚泉1873年出生在浙江上虞的一个殷实家庭。
他的父亲十分重视培养他读书,盼望他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简答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亚泉: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杜亚泉贵族政治(或君主政治)变为平民政治(或民主政治);专制政治变为共和政治(或立宪政治)谓之政治革命。
经济制度之社会变为劳动制度之社会;私有财产之社会变为公有财产之社会谓之社会革命。
凡此革命之发生与成就,皆有所以使之发生、使之成就之故,非可以模拟而企图之也。
若以模仿之故,企图革命,则其革命或不能发生,或发生而不能成就。
吾人苟于欧洲之政治革命,社会革命,考其所以发生所以成就之故,则我国政治革命之所以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之所以不发生其原因可以了然矣。
凡一事实之发生与成就必以智识与势力为基础。
例如吾人食一苹果,必先有苹果可食之思想,而后举手以摘之。
夫知苹果之可食,智识也;能举手以摘苹果,势力也。
二者合,而其事乃实现。
若仅知苹果可食,而不能举手以摘之,是有智识而无势力;或能举手以摘苹果,而不知苹果之可食,是有势力而无智识,二者不相合,虽三尺之童,知其事之不能实现矣。
欧洲之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其所以使之发生、使之成就者即智识与势力之结合体也。
然则其智识与势力如何结合,固吾人所当考求者也。
原始社会之人类,各自劳动以谋生活。
其武力之优秀者,渐渐占势力于社会,成贵族阶级。
而智力之优秀者,又凭藉其智识,以自奋于社会之间,成智识阶级。
贵族阶级欲以其势力支配社会,不能不有智识之为之辅;知识阶级欲以其智识支配社会,不能不有势力以为之用。
于是为贵族者亲师重道、以吸收智识,是谓贵族阶级之智识化;有智识者亦取得权位、具有势力,是谓智识阶级之贵族化。
二者相结合,而第一期之文化始成就。
当其盛世,明良相继,文化蒸蒸日上,我国五帝三王之治、汉唐宋明之开国或中兴,罔不由此。
希腊、罗马之全盛时期亦然。
此期之文化为武力的势力与智识结合而产生为贵族阶级的文化,常带有贵族的色彩。
以贵贵、尊贤,尚礼仪,重门阀为其标徵。
第一期文化始成就时,社会为治者及被治者之二阶级所组织。
贵族阶级与智识阶级结合为治者阶级,劳动阶级为被治阶级。
未几,而劳动阶级之勤勉且善于贮蓄者,渐渐积有财产,翘出于劳动阶级之上。
渐至舍其劳动,专事营殖财产,以生活于社会,是为财产阶级。
又智识之流布渐广,多数之智识阶级不得不降而处于被治者之地位。
既无财产,又不劳动,穷屈在下,杌陧不安,是为支持第一期文化之难题。
在欧洲社会此一部分之智识阶级,以其时政治上之地位转变无定,乃改换方向,弃其政治生活之希望,专事研究文艺。
政治家亦以此为收拾人心之计,创设大学校、学士院以奖励之。
科学遂因此发展,发明家辈出,能以所研究之结果应用于社会,以殖产兴业,是为智识阶级之财产化。
财产阶级以营殖财产所须于科学智识者甚多,故求学者日众,是为财产阶级之智识化。
二者相结合而主张人权、表扬民治,发生第二期文化。
依其财产的势力,在政治上与武力的势力抗争。
于是旧时治者阶级所占有之政治权渐渐失堕而落于彼等之手。
或仅仅以协调之方法,让其政权之一部分,以保其残余之势力,是即所谓政治革命。
经此革命以后,第二期之文化乃成就。
欧洲近世史之文化即第二期之文化也。
此期文化为财产的势力与智识结合而产生为财产阶级的文化,还有财产的色彩,以自由、平等、尊权利、重科学为其标徵。
第二期文化成就以后,社会为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二阶级所组织。
财产阶级与智识阶级结合为支配阶级,劳动阶级为被支配阶级。
然因经济竞争之剧烈,物质文明之发达,财产势力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多数有财产有智识之中等阶级,或失其财产、或虽有仅少之财产不足以维持其生活,乃不得不投身于劳动界,是为智识阶级之劳动化;劳动阶级中亦因教育普及,得有几许之智识,促醒其自觉,是为劳动阶级之智识化。
二者相结合,乃鼓吹人道,主张公产,依其劳动的势力在生产上及政治上与财产的势力抗争。
英美诸国方以协调之方法,使财产的势力与劳动的势力互相维持。
而就世界大势观之,则社会革命之进行已足惊心骇目。
现时第三期之文化能否成就,尚未敢豫言。
而二十世纪之社会必大受此文化之影响,固无可疑也。
此期文化为劳动的势力与智识结合而产生。
为劳动阶级的文化,带有劳动的色彩,以泯除贵贱贫富之阶级,实行自由平等,尊重劳动,爱好和平,为其标徵。
就社会进化之大势言,由第一期文化发展为第二期文化,更发展为第三期文化,是为普通之顺序。
但因各国社会情状不同,进化之方式亦不一。
例如俄国以财产阶级不发达之故,智识阶级自贵族阶级出,直接与劳动阶级结合。
遂越过政治革命之途径,即发生社会革命。
又如德国政治革命尚未成就,贵族阶级与财产阶级以劳动阶级勃兴之故,遂互相结合,与劳动阶级对抗。
此次大战德国立于主动者之地位,即因贵族阶级与财产阶级鉴于自己势力之渐次减弱,故欲与外国开衅,藉以扩张其势力。
则而其结果卒由劳动阶级之排斥军国主义,发生社会革命。
至于日本,虽国会成立,宪法发布,已三十年之久。
然君主握大权,贵族军阀操纵政治,势力未尝稍替。
明治维新之伟业,即为贵族阶级与知识阶级结合而成。
表面上为第二期文化之速成,实际上为第一期文化之复振。
更现我国,则辛亥革命以后,吾人方窃窃私幸以为第二期文化从此成就矣。
乃八年以来祸乱相寻,吾人平心静气以观察之,方知吾国此时非第二期文化之进行,而为第一期文化之堕落。
吾人既述欧洲社会进化之迹,吾人将借镜返观以论列其原因矣。
吾既言多数之智识阶级穷屈在下,杌陧不安,为支持第一期文化之难题。
吾国殆可谓善于解决此难题者。
其最暴戾之法,即秦始皇之焚书坑儒是也,其稍和缓之法则用廷对、射策、选举(旧义)、制科及其他类似之方法以诱引之,使其不断绝政治生活之希望。
智识阶级既为所诱引,人数愈多,智识之程度愈低降。
除美术的文字以外,无他技能可以生活。
少有财产者,安坐徒食,无营殖之能力;无财产者,除少数为精神的劳动外,殆无有能为筋肉的劳动者。
故与财产阶级、劳动阶级均格格不相人,此为过剩的智识阶级。
又劳动阶级中亦因生齿过繁,天产不辟,产出过剩的劳动阶级,即现无劳动之地位,或为不正则之劳动者。
例如我国之兵即此过剩的劳动者之一种。
他如地棍、流氓、盗贼、乞丐之类,亦属之。
此等过剩的劳动阶级,即游民阶级。
其势力在我国亦甚伟大。
有时与过剩的智识阶级之一部分结合,与贵族阶级之势力抗争。
秦始以后,二十馀朝之革命,大都由此发生,惟革命以后,彼等辄贵族化,复建设贵族政治,于社会组织无所更变。
故此等革命非政治革命,亦非社会革命。
只可谓之帝王革命而已。
此阶级之势力与智识结合,亦产生一种文化,可谓游民阶级的文化。
带有游民的色彩,即尚游侠、喜豪放,不受拘束,不治生计,嫉恶官吏,仇视富豪,为其特征。
此文化自战国以来,至于今日逐渐发达。
以时期言可为吾国第二期文化。
然此非社会正常之发展,不过为第一期文化之病变,人可称为病的第一期文化。
我国社会中贵族文化与游民文化常为矛盾的存在,更迭盛衰。
即贵族文化达盛时,社会沈滞腐败,则游民文化起而代之,游民文化过盛时,社会骚扰紊乱,则贵族文化起而代之。
此历史上循环之迹也。
辛亥革命虽由欧洲第二期文化传播于吾国而起,然欧洲之政治革命,既由财产阶级发生,而吾国之财产阶级大都不解立宪共和为何物,初未尝与闻其事,提倡之者为过剩的智识阶级中之一部分,加入者为过剩的劳动阶级中之兵。
事实上与从前之帝王革命无稍异,其模拟欧洲之政治革命者,不过中华民国之名称及若存若亡之数章约法而已。
革命以后,名义上不能建设贵族政治,实际上握政权之官僚或武人大率为游民首领之贵族化者。
政治革命之不成就决非吾人所能讳言。
或谓吾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将来或如俄德已事,超越政治革命,发生社会革命。
然欧洲之社会革命,其基础于哲学上之思想,既深且远,其关于生产上、政治上之运动方法,又甚周备,即吾国之智识阶级中亦罕能言之,劳动阶级中更无从得此智识,其不能发生自无疑义。
即使在较近之未来中,或有企图此种革命者,亦必出于非劳动出身者之所模拟,政治革命可以模拟,社会革命安有不可以模拟者,惟自欺欺人,有害无益。
亦必与今日之模拟政治革命相等,于文化上必毫无价值。
吾国今日尚辗转于贵族、游民二阶级之势力中而不能自拔,第一期文化之病的现象尚无治疗之方法。
文化之进行后于欧洲诸国者既一二百年,断无一蹴即至之理。
若今后之智识阶级犹不肯断绝其政治生活之希望,不置身于产业阶级、劳动阶级中,以与之结合,而惟与贵族化之游民为伍,则贵族势力与游民势力将日益膨胀而不可制。
何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之可言,文化之堕落,智识阶级不能不尸其咎矣。
抑智识阶级所以不能与产业阶级、劳动阶级结合者,不尽因智识阶级不肯断绝其政治生活之希望,不欲与之结合也。
近时智识阶级中之一部分,其倾向亦已渐变。
如退职之官僚,革命之伟人,因厌倦政治投身于实业界者,固未尝无人,贫寒之士,欲得一劳动职业以糊口者,亦所在多有。
而形势终觉扞格者,则以感情不融洽,性情不适宜也。
吾国之财产阶级、劳动阶级历史上受贵族之剥削,为游民所蹂躏也久矣。
故其对于贵族与游民畏之若虎狼,恶之如蛇蝎,已成习惯的心理。
而智识阶级者达则与贵族同化,穷则与游民为伍,故彼等之嫉恶之,与贵族游民相等。
且以嫉恶智识阶级之故,遂有并智识而嫉恶之者(记者曾见一商人在群众中声言,谓天下最坏者为读书人,又闻一农人言,吾乡中决不愿设学堂。
以往事证之,吾乡中苟有一识字之人则乡民无不受其累者。
其嫉恶如此)。
阶级感情之违反,已非一时所能消融。
更就性质言之,则差异益甚。
吾国之智识阶级向来生活于贵族文化及游民文化中,故其性质,显分二种。
一种为贵族性质,夸大骄慢,凡事皆出以武断,喜压制,好自矜贵,视当世之人皆贱,若不屑与之齿者。
一种为游民性质,轻佻浮躁,凡事皆倾于过激,喜破坏,常怀愤恨,视当世之人皆恶.几无一不可杀者。
往往同一人也,拂逆则显游民性质,顺利则显贵族性质。
或表面上属游民性质,根柢上属贵族性质。
以此性质治财产必至于失败,以此性质任劳动,必不能忍耐。
故吾若不改良此性质,则虽欲置身于财产阶级或劳动阶级中亦决不能容。
现时学校教育,苟求其适应于社会,则对于青年学生当以尽力淘汰此二种恶劣之性质为要。
若使带贵族性质之老师宿儒、带游民性质之少年新进,任教育之事,聚讼一堂,互张其劣性,以传播于社会,则社会对于智识阶级之感情愈恶,其受嫉恶也将愈甚矣。
(一九一九年《东方杂志》第十六卷第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