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Ha r v a r d Ge n e r a l Edu c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An d En l i g h t e n me n t t o Ou r Co un t r y’ S Hi g he r Ed uc a t i o n 释
自1 9世 纪初 美 国博德 学 院 ( B o w d o i n C o l l e g e ) 的帕卡德 ( A. S . p a r k a r d ) 教 授第 一 次将 通 识教 育 与 大学 教 育 联 系起来 以来 , 越来 越 多的 人热衷 于对 它 进行 研 究 和 讨论 。2 0世 纪 初 , 通识 教 育 成 为美 国高 等教 育 界 研 究 的一 个重 要课 题 。1 9 4 3年 , 哈佛 大学进 行课 程改 革 , 出 台 了《自由社 会 中 的通 识 教育 》 报 告 书 。认 为 通 识 教育“ 通常用 于 表示对 学生 今后 作为 一个 负责 任 的人 和公 民最重要 的 整个教 育 的一 部分 ” 。“ 通 识 教育 旨在 培 养 以下能 力 : 有效 思考 的能力 , 交 流 的能 力 , 做 出 相关 判 断 的 能力 , 甄 别 各 种价 值 的 能力 ” 。 _ 2 此 次 课 程 改 革 规定 , 所 有学 生除 了学 习专业 课程 , 还得 必须 学 习通识 教育 课程 , 规定 的是 : 人 文学 科 、 社 会学 科 、 自然 科学 和数学 。可见哈佛大学所提倡的通识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而专业教育则是其 中的一个部分 。 我 国的通识教 育在近代萌发 , 仍然保 留了 中国传统 的 以德为 先 的伦理 道德 思想 。蔡元 培先 生在 南京 国民 政 府成立教育部 时颁布 了《 大学令 》 , 规定“ 硕学 闳才 ” 的教育方 向 , 说 明了大学 培养全能 型的人才 。梅 贻琦第一 次 完整提 出了通 识教育 的观点 : 在大 学 中应首先 进 行 “ 知类 通 达 ” 的“ 通识 ” 教育 。“ 通识 为 本 , 而 专识 为末 , 而 社 会所需要者 , 通 才为大 , 而专家 次之 。 ”_ 3 J 2 0世 纪 9 0年代 中期探 索文 化素质 教育 , 高 等教 育领域 “ 拓宽 专业 , 淡 化专业 , 加强基 础 , 注重融合 ” 的呼声越来越 高 , 通识教育课 程受到我 国大学 的广泛 关注 。 _ 4 J 1 9 9 5年 , 我 国开始 在部分高 校进行 了文化 素质教育试点 , 如北京大学 “ 文 理双 学位制 ’ ; 清华 大学成 立 了“ 人 文社 会科 学学 院 ” , 并 面 向全校 学生开设人文社 会科学类课程 ; 南京大学成立 了人文艺 术 中心 ; 浙江大 学文科 专业 坚持从 理科 高 中毕 业 生 中招 收 , 鼓 励理科 的大学毕业生报考 文科专业 的研究 生 ; 华 中理 工 大学 推 行 “ 文 化 素质 教 育模 式 ” 。1 9 9 8 年, 通 识教 育进 入全 面推 广 阶段 , 文 化素 质教 育成 为高 等教 育改革 和研 究 的热 点 。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摘要:通识教育最初是由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演进过来,并一直处于概念完善深化的阶段。

在当今高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完人”教育的时候。

通识教育收到全世界高教界的关注。

各国大学纷纷采用设置通识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的方法推进这一教育理念。

本文通过追溯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例,阐述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情况,并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加以论述,以期有所改进。

关键词:通识教育美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广义的理解是把通识教育看作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观,指大学教育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的解释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立,19世纪帕卡德提出通识教育以来,他的目的就不在于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更为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为的需要。

通识教育培养的不是仅仅受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工具人,而是拥有完整人格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完人。

现在我们就从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入手,主要关注高校课程改革方面的进展,关注通识教育理念的演变和具体实施,以期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引入的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有所启示。

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研究美国通识教育的衍生,就必须谈及美国专业教育的发展。

也可以说,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专业教育此消比长而又互相融合的高教发展史。

自19世纪开始,关于教育到底应该进行通识教育,以培养有教养的年轻人;还是进行专业教育,以培养有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年轻人,一直是美国社会在高等教育上争论的话题。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史,但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时候,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就会被特别的强调,如1862年,经济急速发展,急需各类农工技工,由此催生了《莫雷尔法案》。

以后,美国建立了许多意识是专业教育为主的州立大学,即是以服务当地经济,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育宗旨。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多元的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与此我国通识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以期为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些高校还在通识教育中引入了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由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需要与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相衔接,因此一些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往往难以突破学科壁垒,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学完后很难将所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

我国通识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评价中主要依靠学分制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导致通识教育的效果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我国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加以解决。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丰富和多样化通识教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高校通识教育的价值与实践

高校通识教育的价值与实践
总的来说,通识教育在高校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培养学生的广博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可以有效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社会贡献度。高校要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校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加强资源和条件的保障,为通识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希望这些思考和建议能够为高校的通识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然而,高校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是观念和意识的问题。部分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通识教育只是学术知识的扩展,忽视了通识教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例如,一些学生认为通识课程对就业和职业发展没有直接帮助,对通识教育缺乏兴趣和重视;一些教师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无关,对通识教育的参与和投入不足。其次是资源和条件的问题。部分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资源和条件方面存在不足,如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了有效实施通识教育,高校需要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开设多样化的通识课程,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例如,可以开设《哲学概论》、《世界历史》、《文学名著选读》、《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等课程,帮助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和视野;可以开设《批判性思维与写作》、《科学方法与实践》、《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和多变的环境中进行独立判断和创新。例如,通过开展讨论课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思辨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开展科研训练和创新项目,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接受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通识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教师素质,高等学校应该提供专 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帮助教师更新 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估与提升方法
01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高等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从多个方面对教师的
教学效果。
拓展课外学习资源
03
提供相关的课外学习资源,如推荐阅读书籍、网上课
程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
04 教师素质与教学水平
教师素质的要求与提升途径
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
具备宽广的知识结构
通识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 好的道德榜样。
通识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能够跨越学科界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 识视野。
如何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
高校应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制定合理的课程 设置,既要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广泛性,又要注重学生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 学和项目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对改革措施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和学生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
教材选用与更新
教材选用不当
缺乏及时更新
对对策
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在选用教材时,存 在选用不当的问题,如教材内容陈旧 、不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等。

通识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

通识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

通识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现存问题的考察,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包括管理理念、教育模式、评价体系方面寻求对现状弊端的变革以适应变化了的时代,谋求建构理想的、和谐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等教育影响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182-02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高等教育行业的渗透或者说对高等教育的冲击都远远超过了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乃至后来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社会极度的功利化、商业化、市场化的今天与中国传统教育的非功利化、非商业化、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从院系的调整到高校的合并搭乘升格、全方位的扩招,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的转化等等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中慢慢暴露出来。

面对这些庞大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而仅仅是从数量上完成了某项指标,许多学者流露出种种担忧。

特别是科学巨匠钱学森逝世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

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1]那么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如何?如何改革高等教育的现状?切入点在哪里?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教育者也渴望得到完善的系统的教育,特别是系统的高等教育。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校逐步进行了大规模扩招,它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同时,其潜在的矛盾——政府的投入与学校的需求,专业化的教育理念与通识教育理念,评价体系的价值理念,在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的过程中一一体现了出来。

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中图分 类 号: 5 1 G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9 8 3(000 — 06 0 10 ~6 12 1 )50 8- 2
要求 ” 为“ 改 推荐 ” 。哈 佛通识课 中已没有 强制 选 的课 , 只有 应该选 的 课 。最新 的文本 “ 烈 推荐 ” 生在 道德理 性 、 量 分析 等方 面选课 . 强 学 数
21. 0O 5 O
西部大开发 ・ 中旬
w EsT c HI NA D EVELO PM ENT
教 育 论 坛
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经验对我 国高等教育 的启示
刘 才 刚 ,李修 霞
( 南 理 工 大 学 ,广 东 华 广州 504 1 6 0)
摘 要 :本 文从通 识教 育的 目的 、 理念 以及 学科 设置 等方 面 出发 , 在探 究国外诸 如 牛 津、 剑桥 、 佛 等著 名 高校 通识 教 育经 验的 基础 上 哈 结合 当前我 国高校 通识教 育现 状及 问题 , 试探 西方通 识教 育对 我 国高等教 育 的借鉴 意义 。 关键 词 :高等教 育 ;通识 教育 ; 才培 养 ;借鉴 启示 人
于 一 个 学 院 之 中 , 学 院 的 规 模 上 也 有 一 定 的 限 制 。 于所 有 的 讲 座 在 由
第三, 以竞 争引导 进步 与创新 。从美 国大学 通识 教育 的历史演 变 可 以看 到 , 校 之间需 要 竞争 , 要 多元 化 , 争 才能 推动 进 步与 创 高 需 竞 新。 美国高 校的通 识课程 完全 由各 高校 自主开设 , 了提高 自身 的竞 为 争 力 , 高校 之 间彼 此竞 争 , 各 相互 学 习和 借鉴 . 形成 本校 的课 程 特 并 色 与竞争 优势 , 吸引高 水平 的新生 , 培养 高质量 的毕业 生 。 第四, 通识教 育 的 目的 与实施 逐渐清 晰 明确。美 国高校 将通识 教 育 的 目的提高 到与本 科人才 的培 养 目的相统 一 的位置 .认 为通识 教 育并 不是 要培养 通才 , 它在 于扩充 学生 知识面 . 形成 跨学 科 的知识 结 构 , 由此 培养 创新 的潜能 与基础 并贯 彻实施 。哈 佛核 心课程 理念 , 并 就 是 让 每 个 哈 佛 毕 业 生 在 得 到 专 门 化 学 术 训 练 的 同 时 .都 要 接 受 更 宽领 域 的教育 。 生达 到这个 目标需 要指 导 , 员要义 不容 辞地 引导 学 教 学生 获得 知识与 技能 、 培养智 慧与 锻炼 思维 。[ 3 l 第五, 强调 对全球 文化 的理解 。全球 化的步 履使得 美 国的大学 更 加 重视对 他 国文 化 的研 究 。美 国的通识 教育 发展值 得关注 的是 1 8 97 年 由斯坦 福大学 的通识 教育 改革所 引发 的一 场大辩 论 ,从上个 世 纪 8 O年代 一直 贯穿 到 9 0年 代 , 其焦点 问题 是通 识 教育要 贯 彻 “ 方 文 西 明中心 ” 是所 谓“ 多文化 主义 ”m hc h rlr1 但 斯坦 福的通 识 还 杂 (u i uai n。 u s 改革 需要 仔细分 析 , 因为其 真正取 向实 际并不 在于 重视 非西方 文 明 , 而是引人 其他 文化思 考体 系。 最后 , 对教 师进修 进行 系统 规 划 。通 识课 要更 新改 变 , 教学要 革

我国发展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策略-2021年教育文档

我国发展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策略-2021年教育文档

我国发展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策略-2021年教育文档我国发展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策略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性”作用更为明显。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还有更重要的一面,就是培养人的综合、全面的素质,即“育人”。

大学教育应当为学生的后续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而坚实的基础,由此“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致呼声,“通识教育”随之应运而生。

一、通识教育的涵义及发展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通识教育,起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一般是指通才教育、博雅教育、人格教育、全人教育。

“通识”二字,其意义可解释为“通古今之变,识天人之际”。

“通识教育”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对任何专业的学生的长远考虑。

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是一种关于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思想。

我国香港大学教授陈载沣曾这样描述通识教育之目的:在唤起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建立个体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发展个体之价值观体系,激发其对所处的人文及自然环境产生互为主题的认识与关怀。

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以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价值关怀而步入教育实践的,它强调通过对教育对象存在与发展所必需依藉的基本知识与价值的教育,从而为教育对象面对复杂多样、迅速变幻的现实生活世界提供动力和支撑力;它追求的是教育对象人格整体性的发展。

随着世界文明的不断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单一学科已不能够有效地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

如工业化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能源枯竭及水资源、土壤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短缺,富国和穷国之间的根本性冲突等。

这些问题都不可能用单一的学科知识和个人力量来解决,只有依靠多学科的协调和综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普及率不断提高。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如何,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待进一步调查和分析。

本文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四所著名高校为例,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揭示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的定位和目标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育要求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等。

这四所高校在通识教育定位上各有侧重,北京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清华大学注重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注重教育的综合素养和教育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这四所高校中,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比较丰富多样。

课程的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程既有基础性课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础物理学》等,也有选修课程,如《中华传统文化》、《心理咨询与个人成长》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多样化的知识和学科背景,培养其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在这四所高校中也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采用辅修制度,使学生有机会选择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则采用公共必修制度,所有学生都要修完一定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理念实施通识教育,并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通识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尽管通识教育在这四所高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认识,不够重视。

其次,一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能力有待提高。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 国社会具有显著种族和人群多元 的特征。 自 17 7 6年 摆脱英 国的殖 民统治独立之后 , 在培养“ 和培养 “ 人” 什么人”
的培养 , 了“ 引发 通识教育” 的形成 。通识教育问题 实际上是 “
对 自由和人文传统的继承。单获得知识 , 发展专业技能和能 力 , 不能为理解奠定宽广 的基础 , 并 而理解恰恰是 维护我国
合理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和经验, 对于我 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 ,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具有重要
的启 示意义。
关键词 : 想政 治教 育 ; 思 通识教 育 ; 人格 中图分 类号 : 6 9 G 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8 7 (0 8 1 — 17 0 10 — 4 7 2 0 )2 0 7 — 3
湖 北 社会 科 学 2 0 0 8年 第 1 2期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 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李定国
( 湖北师范学 院 政法 学院,湖北 黄石 450 ) 302
摘要 : 国通识 教 育的源起及 其发展 至今 有一 百 多年 的历 史 , 美 其教 育理念 和 实践充 分体 现 了美 国的思 想
2 国通识教育 的本质。 . 美 “ 迄今为止 ,没有一个概念像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
学生民族精神和美 国文化的认同教育 , 这不仅在历史 、 、 文化
道德等课程 中体现 , 而且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作 出榜
样。
人的关注 , 也没有一个概念象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 么多的歧 义” 。人 的发展是教育 的主旋律 , 是教育的终极 目 , 标 而教育 为之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 的 “ 唤醒”“ ,心智 ”的开 发, 其终极 目的指 向人个性充分 自由的发展 。此为教育原本 意义。 国通识教育一直践行这原本意义。 贝克在《 美 布鲁 高等 教育哲学》 书中指出 : 一 通识教育是“ 为建立人 的主体性 , 并 与客体情景建立互动主体性关系的教育。 它是一种广 泛的非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高等教育工具化、专业化、世俗化倾向严重;欧美大学所普遍倡导的通识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与功能是培养和塑造“良心人”与“自由人”。

[关键词]高等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形成了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被学校确定为唯一目标。

但是,学生对专业教育的过度依赖以及社会对大学专业化模式的定式认知,将学生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不仅扼制了他们的宏观思维与创新精神,而且也削弱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

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对大学过分强调专业化教育质疑不断,并一直尝试着各种改革。

近些年,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向何处去”的讨论方兴未艾,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通行做法,提出了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等概念,其宗旨就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提供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文、史、哲、艺术等全方位的学习渠道,展示广阔的人生远景,激发他们的探索冲动,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

一、我国大学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移植的,①总体服务于现代化建设,逐步演变成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主要包括:第一,来自历史传统教育方式与缺乏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的影响,其育人效果是学生们强于应付背诵和考试,而不十分懂得研究问题;依赖思想较多,对探讨事物根源的意识不足;易从主观愿望出发,没有严格的因果分析。

很强的应试教育成分贯穿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教育阶段。

第二,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缺乏独立性,主要依靠政府分配资源,这样学术与权力之间界限模糊,阻碍和降低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的 领 导 人 才 。 ” 竺 先 生 的 这 番 话 生 动 地 表 达 了通 识 教 育 的 基 本 目标 。 通 识 教 育 作 为 一 种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对 于 培 养 全 面 发 展 的 人 和 创 新 型 人 才 都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通 识 教 育 的 目 的 不 在 于 教 给 学 生 多 少 具 体 的 知 识 ,而 是 教 会 学 生 学 习方 法 、 思 维 方 式 ,让 他 们 学 会 怎 么 去 自 主 学 习 ,怎 么 进 行 独 立 思 考 。 通 识 教 育 的 任 务 ,就 是 让 学 生 通 过 学 术 的 熏 陶 ,养 成 科 学 和 文 明 精 神 ,从 而 具 备 理 性 的 力 量 ,从 而 使 学 生 能 够 最 终 摆 脱 监 护 而 获 取 独 立 、 自 由 的 精 神 走 向社 会 。通 识 教 育 对 于 培 养 全 面 发 展 的 人 和 创 新 型 人 才 都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 其 目标 是 培 养 完 整 的 人( 称 全 人 ) 又 ,即 具 备 远 大 眼 光 、 通 融 识 见 、 博 雅 精 神 和 优 美 情 感 的 人 , 而 不 仅 仅 是 某 一 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我国高校 的推行并非 摘黑:近年 “ 通识教育 ”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但令人不得不关注的是,通识教育
. .
帆风 顺 ,许 多理 论 与 实践 上 的 问题 仍 然 有待 解 决 。 关 键 词 : 高 校 通 识 教 育


The s at t us quo ofChi na’ ener duc i SG alE at on hought T s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

收稿 日期 :2 0 1 2 — 1 1 — 0 5
作者 简介 :牛 秋实 ( 1 9 6 8) , 男, 河 南_ 盂津 人, 许 昌学 院社科 部副 教授 , 历 史学 博士 , 南 京 大学文 学 院博士 后
习 ,忽 视 了对 学 生 创 新 性 思 维 的 培 养 ,学 生 缺 乏 问题 和研 讨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 内容 ,确定 国际课
意识和好奇 心,这也是为什么 留学美 国的钱学 森发出 程在 教学中的正式地位 。美 国从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 了世纪之 问:为什 么 中国的大学没有 能培养 出诺贝尔 就主张在大学课程 中开设 国际课程 ,并 于 7 0年代在
美国之所 以能够产生 出世 界最优秀的大学 ,是 因 修养——不论作 为家长、公 民、配偶、旅行者 、艺术 为美 国与包括英 国、德 国、法 国等其他发达 国家在 内 活动参与者 、领 导、志愿 者或是善 良的人—— 他 的一 的大多数 国家不 同,这些 国家本 科课程专业化程度 比 生 的大 部分 时 间 中都 要使 用 的知 识 、技 能 和人 生态 较 高 ,而美 国却是拥有 出色的 “ 通识教育 ”系统 。所 度 。其 次是 华盛 顿大 学 教授霍 伍 德李诺 斯 川德 的定 以我们说通识教育确实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 。
来 ,比如提供 关于贫 困问题 的背景知识 ,或在保健 、安居和福利政 策的课程 中结合社 区服 务的内容 。
关键 词 :美国;通识教育;社区服务;大学;中国
中图 分类 号 :G 5 3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3 . 2 0 6 5 ( 2 0 1 3 ) 0 2 . 0 1 1 0 . 0 3
r i t i c a l 斯・ 怀特海德 ,想 听听他的意见 。怀特海德希望有一 国 大 学 的 通 识 课 程 中 最 为 重 要 的 就 是 C 个更为平衡 的人文 学科教育计划 ,同时包括奖 学金计 T h i n k i n g ,这 是通识教 育的必修 课程 ,接着 学生可 以

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凤: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方面

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凤: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方面
质教育 的重 要方 式 。 坚 持北 大 “ 国 、 要 爱 进 步 、 主 、 学 ” 优 良传 统 , 过通 民 科 的 通
识 教 育课程 的开展 . 弘扬 中华 民族 的传 统 文化 . 培养 学生 的社 会 责任 感 和 勇 于 担 当 的精神 :要 鼓励 学 生 阅读 原 典 . 改 进教 学方法 , 通过 课 堂讲 解 、 后 阅 读 、 课 讨 论 实践 等多 种多 样 的教 学 综合 素养
21 0 0年 7月 . 家 发 布 了 “ 长 期 国 中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0 0 2 2 2 1— 00 年 ) . 确 提 出 “ 高 质 量 是 高 等 教 育 ”明 提
素 养 和学术 道德 水 平 . 得我 们 的教 师 使
在各 行 业起 引领 作 用 、 有创 新 精神 和 具 实践 能力 的高 素质 人才
进 入 2 世 纪 . 会 的 快 速 演 变 和 科 l 社 学 技 术 的 E新 月 异 也 对 高 等 教 育 的人 才 l
培养提 出了新 的挑战 。 当前形 势下 . 在 大 学教育不 仅要使学 生掌握 必备 的专业 知 识和能 力 , 更应使 他们 成为 素质全 面 、 人 格高雅 和富于教 养的人 为此 . 北大 的本 科教育应 把学生综 合素质 的提 升作为 重 要的教学 目标之一 .将通识 教 育作为 大 学教育 的重要环节 组织开 展 首先. 通识 教 育课 程 建设 是实 施 素
其次 . 教师 的 言传 身 教 和 自身 素质 对 学生 素养 的提升 有 直接影 响 教 师不
仅 是 学 生 学 业 上 的 导 师 . 是 学 生 成 长 更
道 路 上 的引路人 我们 要 大力 弘 扬 “ 勤 奋 、 谨 、 实 、 新” 严 求 创 的优 良学 风 , 进一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通识教育是一种发展迅速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通识教育逐渐被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通识教育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随着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其影响和启发。

我国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和解决。

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深入了解我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教育体系的整体情况,掌握国家教育政策的方向和走向。

研究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现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根源和内在联系,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探讨影响因素和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促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研究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1. 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目前我国各大学普遍设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

一些高校尚未充分重视通识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2. 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的设置种类繁多,涵盖面广。

除了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通识课程外,还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

当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当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当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及意义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在欧美倡导了百余年,可谓高等教育理论中既经典又最具活力的部分,耶鲁大学的《耶鲁报告》和哈佛大学的《红皮书》等就是其最为突出的代表。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先驱们也有过很好的倡导。

蔡元培先生提倡大学本科要“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通识教育对专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这是通识教育对专业能力培养的典型例子,那通识教育的作用究竟有哪些呢?我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

通识教育并不否定科学教育和专门教育,它旨在为被教育者提供“统一的知识”———和专业教育相比,它是指更为基础的和普遍的知识,从而是一种更为重要的知识。

通识教育不仅关心如何做事,还关心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以克服专门教育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贫乏和人格的孱弱、分裂,从而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具有健全人格体系的“大写的人”。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创新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给我们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是教会我们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让我们学会怎么去自主学习,怎么进行独立思考。

通识教育的任务,就是让我们通过学术的熏陶,养成科学和文明精神,从而具备理性的力量,从而使我们能够最终摆脱监护而获取独立、自由的精神走向社会。

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创新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

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以促使我们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情感、道德与意志、人格与学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

浅谈高等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

浅谈高等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

浅谈高等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作者:吴剑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8期摘要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其内涵及其意义和其实施之必要性,方能正确实施和评价。

关键词高等教育背景意义必要性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1 通识教育的背景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它重在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实质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应当是培养具有远大目标、开拓精神、有创造力、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高层次的人才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更注重的是学科的专业性教育,而在现代教育中,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自提出此观点以来受到了许多世界优秀大学的关注,并在人才培养中加以实施。

比如耶鲁大学开展的自由教育,哈佛大学则是以打造通识核心课程闻名,我国的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则通过“通识教育文库”的建立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推荐给受教育者,这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经过多年的认识与发展,通识教育的开设在当今世界的高等学府里已经成为共识,大家的共同目标即是通过受教者在通识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扩展其广度与深度,拓展视野,使其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兼具较为深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2 我国的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及现状随着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所受的关注度的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府也开始重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校自五十年代以来走过了三个阶段:1952-1978间按照苏联模式打造的专业化教育,这一阶段通识教育从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消失;1978-1995间的从新审视阶段,反省我国的高等教学模式,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作用;1995至今,通识教育经历了探索到重视的过程,通过对当今世界教育潮流的研究,我国教育界针对当前我国教育中应试教育、文理分科、重理轻文、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割裂导致的现状,认识到大学生“重知识、轻文化、缺素养”等现象,充分认识到只有将通识教育重建并大力发展方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探讨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与运用

探讨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与运用

探讨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与运用摘要:通识教育对于培养人的重要性在我国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本文主要论述了通识教育在国家层面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在各高校层面的具体实践。

对于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提出一些现存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实践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1一、通识教育的概念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国内较为流行的是汪永铨教授和李曼丽博士的阐释:“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1]现在普遍接受了通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观点。

虽然对于通识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同,但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所追求的教育目标——要培养全人的意义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的。

二、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20世纪初在我国的大学并不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建国后,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对苏联模式的模仿,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

专业教育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社会所需人才,但是它所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来通识教育理念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受到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明显进步。

(一)通识教育实践一:推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1998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并指明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

[2]人文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从概念区分是具有差距的,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特别是文史哲方面的内容。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在修习专业课程的还要修习某些通识课程,以培养其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

通识教育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如通识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

本文将就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多样化发展,我国各大学纷纷开设了通识课程,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对世界的综合性认知。

与此一些高校还推行了跨学科教学和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在通识教育中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培养。

尽管我国通识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学校的通识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难以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

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很多学校仍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通识教育中存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方和学校缺乏优质的师资和教学资源,难以保障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和高校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

要优化通识课程设置,扩大课程范围,引入前沿科学理论和知识,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学科内容。

要推动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鼓励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实践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师资力量,提升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通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开设选修课程或自主学习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增加他们对通识教育的认同感和主动性,从而提高通识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现存问题的考察,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包括管理理念、教育模式、评价体系方面寻求对现状弊端的变革以适应变化了的时代,谋求建构理想的、和谐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等教育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高等教育行业的渗透或者说对高等教育的冲击都远远超过了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乃至后来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社会极度的功利化、商业化、市场化的今天与中国传统教育的非功利化、非商业化、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从院系的调整到高校的合并搭乘升格、全方位的扩招,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的转化等等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中慢慢暴露出来。

面对这些庞大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而仅仅是从数量上完成了某项指标,许多学者流露出种种担忧。

特别是科学巨匠钱学森逝世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

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1]那么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如何?如何改革高等教育的现状?切入点在哪里?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教育者也渴望得到完善的系统的教育,特别是系统的高等教育。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校逐步进行了大规模扩招,它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同时,其潜在的矛盾——政府的投入与学校的需求,专业化的教育理念与通识教育理念,评价体系的价值理念,在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的过程中一一体现了出来。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承认政府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他指出,一般而言教育经费占GDP的6%以上是支撑教育现代化的基石。

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GDP这个基数快速增长,提高教育投入比重的难度,无疑会越来越大。

[2]在来自政府的投入不能满足高等院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各高校只能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也导致有的高校负债运行。

由于在发展生存艰难的情况下,高校出现了教育收费,经营收费,后勤社会化的现象。

政府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教育产业化问题,但实际上教育产业化的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先生看来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国有二级企业。

学费,杂费及其他教育经费不得不让受教育者承担。

扩招在严重造成师资力量短缺、学生素质下降、毕业生鱼目混珠的同时,又打乱了社会的公平。

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共识后“学而无用论”普遍流行,有的家庭或者因为经济问题或者因为就业问题而不愿接受高等教育。

这不仅背离了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初衷,而且还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论是作为政府、教育者还是有识之士都不得不去面对。

这究竟是管理理念的滞后、管理模式的滞后、还是评价体系的滞后都不能不发人深思。

2 通识教育理念的复兴2009年11月国务委员刘延东以及新任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从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来重新深思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实施教育法的新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学校的需要,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它指出了教育必须要做什么,我们能够做和怎样做的问题,这其中包含了如何改革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管理理念的滞后、管理模式的滞后、评价体系的滞后的问题。

他为当前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视角,其中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新的教育理念作为前导。

当前有许多教育者认为,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入点。

借用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3]全面推行新的教育理念,这将是今后面临的最大问题。

通识教育在中国自古有之,它把培养“全人”“完人”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不同的历史内容。

李曼丽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使之成为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

丛慧卉认为: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

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博与统整,其目的是要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善的人实施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和学问、理智与情感、身心等各个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情操、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的能力而且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彭寿清先生针对上述的界定进一步指出通识教育是一种非职业性,非专业性的教育,是人人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大学理念完美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自由社会的健全公民”,这样的人要具备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合适判断的能力,辨识出普通价值的认识能力。

上述学者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目标,结果,过程,功能等不同的角度来阐释通识教育的本质,来应对我国处于转型期的高等教育。

无论是从钱学森老人的忧思到高教扩招现状的弊端,从刘延东、袁贵仁全面推进教育均衡的发展到通识教育理念的复兴,我们都不能不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评价体系的方向,去追问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当通过何种途径去变革从而解决这些问题?3 通识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3.1 从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上钱学森并没有提出通识教育的高校教育理念,但钱学森从其父著名的教育家钱均夫那里不仅得到数学和物理知识,而且得到了包括音乐、绘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钱老讲:“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钱老以广博的知识作支撑、全新的思维方式、知识的交叉融合,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至少没有在教育的理念上受到了泯灭乃至扼杀。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在《大学所有的手册》当中提出五项标准:要有起码的说服沟通的能力;对宇宙,社会,人类要有基本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在生活品质上,阅历上有较宽的视野;遇到进退两难时,在道德选择上有足够的明辨力;在主修科目上能够掌握问题的理论,方法与数据,未来可在较深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以确切证鉴,下结论,甚至能说服人。

蔡元培先生在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许智宏先生更是明确地指出“现在的北大不缺钱,缺的是思想”。

他们留给北大的许多文化和精神并没有随着他们的离去而消失,而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人。

3.2 从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上中国的教育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儒家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宗法伦理渗透一切,皇权至上,等级特权观念浓厚,德治仁政,重义轻利,它集中体现在儒家的学而优则仕。

而发轫于隋唐的科举制度本身又是一种高度伦理化的教育,科举制度首先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然后才是一种考试制度,所以中国的传统教育始终围绕着科举这一重心,以固有的国家功利主义为指针。

虽然科举制度随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灭亡而走到了尽头,但它并没有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而从人们的思想中彻底的消失,甚或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丰富它的内容,通过新的形式依然根深蒂固地生存在每个人的思想深处。

只不过是在封建社会教育的成本全部由受教育者自己承担,一旦“学有所成”,由社会来加倍返还,这不仅成就了封建等级观念,而且使教育的模式彻底依附于国家的政治体制。

现在我们能否通过在科学的组织和制度的创设,包括设计的原则、贯彻原则的策略上下功夫来完善高校的教育模式,营造高等教育的文化氛围,如强调其内容应该涵盖古今中外,从政治经济到科技文化,从宗教哲学到文化艺术;强化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突破封闭式的狭隘专业的范围,从而为培养知识面广,基础厚实的复合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氛围。

3.3 从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上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先生在谈到中国的教育体制时不无感叹地说中国的幼儿在学习小学的课程,小学在学习中学的课程,中学在学习大学的课程,大学在学习幼儿园的课程——即学习怎样做人,这种给小学生讲大道理,给大学生讲小道理的传统的微言大义的教育价值观使高等教育无法脱离基础教育和中级教育的评价模式。

小学升中学,中学升大学需要通过考试,研究生需要考试,博士生还需要考试,考试成为衡量是否掌握某门知识的标尺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作为衡量是否达到了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则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再者,高等教育机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萍认为:把高等院校定为部级和副部级就会使高等院校按照行政的模式来考虑问题,背离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会造成学术带头人成为学术官僚,学术官僚就握有相关权利,就能拿来相关的“项目”“资金”,获得资源,使得搞学问、做学问成了手段,做官才是目的。

当官掌权后,就掌握了学术评价的标准,这使高等教育彻底地背离了学术的本质要求,彻底官僚化。

用这种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受教育者把受教育的终极目标确定为做官,追求做官的价值取向使得高等教育对社会公民责任心的培育、公民伦理道德的培育彻底落空。

这犹如在基础教育过程当中,不论在教学的方式、教学的内容怎样的千变万化,考试的模式不变,一切都将沦为空谈一样,高等教育无论怎样的变革,如果不确立社会所需求的综合性人才的评价标准,必定使教育者感到无所适从,最终使受教育者深受其害,社会也必将付出相应的代价。

参考文献[1] [4]人民网.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DB/OL]./GB/42967/10320492.html,2009-1 1-05.[2] 新华网.教育部官员:高校扩招没问题政府投入显不足[DB/OL]./edu/2008-09/24/content_10100426.h tm,2008-9-24.[3] 腾讯网.温家宝谈中学听课感受强调树立先进教育理念[DB/OL]./a/20091012/000052.htm,2009-1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