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易错易混专题突破 分封制与宗法制(解析版)
高考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汇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易错点1 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理解不到位商周之际,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还须防止被征服者的反抗,因而周在推翻殷商之后,不可能建立领土国家,以直接统治所有被征服地区。
这说明西周A.实行分封制旨在防范叛乱B.采取地方分权是形势使然C.确立宗法制度有其社会基础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错解】A或C【错因分析】本题错选的原因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解片面。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A项对分封制实行的主要目的认识片面,C项混淆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因而出现粗选。
【正解】B【解题思路】材料表明周在推翻商朝以后,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只能实施分封制间接控制被征服地区。
故选B。
A项说法片面,排除;材料说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排除C;分封制体现的是地方分权原则,排除D。
一、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天子“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的奴隶社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1.特点:分封对象的多样性,主要有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先代帝王后裔,以同姓子弟为主体;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要内容;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其积极方面是通过分封制,强化了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消极方面则是,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说明了此时的分封制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高中历史(1)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1 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 含解析
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宗法制是历年来高考命题者最“情有独钟”的知识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内涵: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中国古代按照父系血统远近,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区别亲疏,分配政治权利,规定等级秩序,维护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
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主要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
4、作用:把“国”和“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君统与宗统结合起来),王权较前代有所强化。
稳定等级结构,保持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
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其内涵仍然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5、宗法制度的瓦解:①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室内部,周幽王废储君嫡长子而改立庶子,导致西周灭亡;东周王室的继承之争,造成王室尊严扫地,天子地位低落;各国兼并激烈。
二是诸侯国内部,大夫专政,互相兼并;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②人才的流动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为图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尚贤思想流行,传统的世卿世禄制被打破,出现许多布衣卿相,如管仲、苏秦、吕不韦等。
各国盛行养士之风,用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③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有计划打压奴隶贵族(如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等)、以定额的俸禄代替土地分封,分封阶层向编户齐民转变等,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6、影响:(1)积极影响①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延续和家国同构。
2010年高考历史:易混易错点解析(二)
2010高考---易混易错点解析(二)1、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用来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制度。
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本质上是氏族社会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可以说,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则以特定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巩固。
它们为维护统治,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2、“封建专制”与“封建制度”“封建专制”不是“封建制度”,它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不等同于“封建君主专制”。
无论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国王、大臣,还是西欧封建社会后期某些城市共和国的独裁者,都属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实行者。
“封建制度”也不是“封建土地制度”,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封建制度在我国确立于战国时期。
3、“专制制度”与“君主专制”“专制制度”不等同于“君主专制”。
“专制制度”指的是一切个人独裁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实行的都是专制制度;“君主专制”专指有君主称号的人(皇帝、国王等)的专制主义统治,我国的商周、秦及以后的封建王朝的统治都属于“君主专制”统治。
4、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5、封建主义与地主阶级、人民大众与农民阶级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在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这对矛盾中,“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阶级内涵有了新的变化。
“人民大众”不单指农民阶级,还包括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封建主义”不只包括地主阶级,还包括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他们都是民主革命的对象。
6、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出现两种结局的原因分析(以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为例)7、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背景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下被动进行的。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中易错知识点汇总一、政治制度与行政体制1.分封制与宗法制:o分封制下,诸侯爵位世袭,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税等,这导致了诸侯独立性过强,限制了权力的集中。
o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
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可能会逐渐疏远,诸侯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对其的控制力就会减弱,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2.郡县制:o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的朝代。
郡县制下,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o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o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明清内阁制:o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二、经济发展与贸易1.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o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其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相联系加深。
o自然经济是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并不等同于小农经济。
2.重农抑商政策:o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旨在保护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发展。
然而,这一政策并不能完全阻止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在封建制度下仍然有所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o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一些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然而,由于腐朽的专制制度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缓慢。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01 分封制与宗法制【附答案解析】
易错易混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错因归纳: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二者的侧重点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1.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
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
真题突破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2.(2018.4·浙江高考·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
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D.使皇权受到制约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可知,通过内朝牵制外朝,使相权受到了制约,故A项正确;B项是唐末五代的政治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宋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故C项错误;题干中举措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易错易混点:
8.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
A.沿用九品中正制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C.存留察举制痕迹D.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答案】C
【解析】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中“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相符,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9.(2018·贵州联考)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B.中央集权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削弱D.防范官员的腐败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汉设置内外朝制度,明朝时期设置内阁,主要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君主对相权的控制,不是防范官员的腐败,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在高考历史的备考中,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这些易错点可能由于概念混淆、史实理解不深、时间线索不清等原因而导致丢分。
下面,我们就来对一些常见的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进行精析整理。
一、中国古代史1、分封制与宗法制很多同学容易将分封制和宗法制混淆。
分封制是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王承担一定的义务。
而宗法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贵族的等级秩序和权力继承。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易错点在于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清,以及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不能准确判断是哪种制度在发挥作用。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贯穿中国古代史,但同学们往往对其发展脉络和特点把握不准。
专制主义强调君主个人的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则侧重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从秦朝建立到明清时期,这一制度不断强化,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表现,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朝的中外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等。
易错点在于不能清晰地记住各个朝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以及对其影响的分析不够全面。
3、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形式,但同学们容易对其特点和局限性认识不足。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脆弱性。
它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到了后期,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原因,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易错点在于不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全面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二、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同学们可能只记住了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影响。
例如,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同时,也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高中历史知识易错易混知识点
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3、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
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易错点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点一、中国古代史(一)商周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分封制未实现中央集权【易错点拨】分封制下,周天子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役等。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
因为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可能会逐渐疏远,诸侯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力就会减弱,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2.分封制割据中孕育统一【易错点拨】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分封制为分封割据埋下了隐患。
但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可以通过层层分封管理地方,周文化也通过分封得到进一步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易错点拨】分封制是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实施;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
4.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点【易错点拨】(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国家权力与宗族、家庭关系结合,“家国一体”;(2)政治制度等级森严;(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有较大独立性;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商周君主权力;(4)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5)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二)秦至元政治制度1.郡县制最早不是出现于秦朝【易错点拨】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2.封国制在汉初曾发挥了积极作用【易错点拨】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在关中地区推行郡县制,关东则实行封国制。
在封国制下,中央对地方王国事务不多加干涉,各封国为了壮大自身实力,努力发展生产,这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诸侯国在平定诸吕叛乱中,也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高中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知识归纳
高中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知识归纳1.分封制与宗法制【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
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
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4.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错因】对二者的地位掌握不准确,不清楚二者与监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一、注重对地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高考历史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易错知识点进行一次精析整理。
一、中国古代史1、井田制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很多同学容易将其理解为土地私有制。
实际上,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不能随意买卖。
农民只有使用权,要向国家缴纳贡赋。
2、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但两者容易混淆。
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有较大的自主权。
宗法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贯穿中国古代历史,但很多同学对其发展脉络理解不清晰。
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但同学们容易忽视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和影响。
例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明清时期虽然依然实行这一政策,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5、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同学们容易将各个时期的思想主张混淆。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和“礼”;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使儒学呈现出新的生机。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纠错笔记(讲解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点1 不能全面把握分封制西周时官员任命和诸侯分封均有一个正式而隆重的册命仪式。
在册命时,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
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
这表明西周时期A.选官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B.产生了维护等级的儒家伦理思想C.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和义务的内容D.出现了高度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错解】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分封制理解不到位,分封制下尚未出现中央集权制。
题干信息“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受命官员的权力;“‘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受命官员的义务。
只要从题干中解读出分封制下君臣的权利和义务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分封制的内容、作用等,就可能出现错误。
【正解】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下君臣的权利与义务问题。
据材料“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
”可知,官员是周天子的受命官员,但也要“万年永保臣天子”,这体现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和义务的内容,C正确;材料中说的是册命仪式,没有体现血缘关系,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等级秩序,B错误;材料说的是官员的册命仪式,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最高执政者尚未实现高度集权,D与材料无关。
在复习过程中,要能够准确理解分封制的内容、作用、评价。
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3)积极作用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
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4)局限(瓦解的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考前突击:高考易混易误史实、概念辨析必修1(人教版)
考前突击:高考易混易误史实、概念辨析必修1(人教版)前言本文档内容都属于主干知识,且往往是高考命题的题眼,把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掌握好,可以大大降低答题的错误率。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权利,同时又对周天子具有一定的义务。
被分封的并不是完全具有王族血缘关系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均依据于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基础之上的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典型例题1】《史记周本纪》:“(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与史实不.相符的是A.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B.先代贵族和功臣均可受到分封C.姬姓贵族在分封对象中居少数 D.周武王认为姜尚是灭商的最大功臣【典型例题2】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显然,选项中的A、B、D都不属于这种情况,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是C。
分封制中诸侯的义务与权利:五个义务—①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和⑤朝觐述职五个权利—①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封制与宗法制错因归纳: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二者的侧重点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1.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
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
真题突破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2.(2018.4·浙江高考·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3.(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C 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D项错误。
4.(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家族和睦是指家族成员之间相处融洽,长幼互亲,与题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等级秩序是指依据宗法制形成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中“小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贵族世袭指的是贵族世代继承祖先的权力,是先秦时期贵族政治的重要特征,与题中“长兄如父”的说法不符,故C项错误;“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突出了嫡长子的重要性,是宗法制的特点,因此这些说法体现了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
5.(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故C、D项错误。
6.(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以宗法为原则的分封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B现正确,不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7.(2013海南卷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解析】题目要求回答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我国大部分朝代的皇位继承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故选B。
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
宗法制分大宗和小宗,排除C。
宗法制是协调家族内部关系,排除D。
【答案】B8.(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
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
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答案】D9.(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
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故选C项【答案】C10.(2010·广东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答案】A11.(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熟悉西周封国,知道各省简称,即可解答。
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答案】C模拟突破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
”“列强”的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宗法制C.导致分封制崩溃D.促使礼崩乐坏【答案】B【解析】中央集权到秦朝才正式确立,A项排除;根据题干中的“‘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再结合春秋战国的时间,可知是维护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B项正确;题干没涉及分封制,C项排除;材料以条约、家庭为内容,并未涉及礼乐制度,D项排除。
2.(2019·扬州中学质检)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A.职位世袭的权力B.建立武装的权力C.行政管理的权力D.设置官员的权力【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的诸侯和郡县制下的官员均需要拱卫中央,二者的行政管理权力相同,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世袭,郡县制官员是由皇帝任命,故A项错误;郡县制长官没有建立武装的权力,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有权力任命封国内的官员,郡县长官均有皇帝任免,故D项错误。
3.(2019·苏州调研)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性和异性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代中国四次封建反动都是因为分封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导致的,分封制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崩溃,但还是深深影响到后世,C项正确。
4.(2019·海门调研)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
材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D.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答案】A【解析】“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意思是说要遵从旧典,管束商臣民,拥戴周王室。
“保民”说明要从民本思想出发,体现出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统治,故A项正确;分封制促进了西周疆域发展,故B项错误;诸侯独立,王权衰弱是分封制后期的影响,故C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认同,故D项错误。
5.(2019·海安中学月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地的大小,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