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押题专练).

合集下载

2018全国卷高考压轴卷诗歌3

2018全国卷高考压轴卷诗歌3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①卧,松高白鹤②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①《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②《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 集于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峭”字写出群峰髙耸的姿态,“碧”字描绘摩天峭壁的青绿,景 象甚是壮观。 B.颔联调动读者听觉感官,呈现出诗人途中的所闻:山路古朴,流泉叮咚, 沁心悦耳。 C.“青牛”“白鹤”皆为道家事物,被借以赞美所访之人,并表达诗人成仙 的急迫心情。 D.“语来”二字巧妙地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高谈阔论的细节,体现出诗歌语 言的凝练。 E.全诗格调清幽飘逸,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笔法娴熟而又细膩,有着浪漫主 义的风格。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其实,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都是非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剂。 那么, ① 食品添加剂到底是什么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 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 合成的或者天然的物质。它能改善食品的外观和口感,保持和调节 食品的营养价值,还可以防止食品变质。 ②按国家标准正确使用 不会影响健康 :首先,我国有完备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体系; 其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用量很重要, ③食品添加剂不超 范围不超限量 ,都是无害的。
15.最后两联的画面色调截然不同,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请加以分析。 ( 6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①卧,松高白鹤②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①《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②《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 集于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峭”字写出群峰髙耸的姿态,“碧”字描绘摩天峭壁的青绿,景象甚是壮观。 B.颔联调动读者听觉感官,呈现出诗人途中的所闻:山路古朴,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C.“青牛”“白鹤”皆为道家事物,被借以赞美所访之人,并表达诗人成仙的急迫心情。 D.“语来”二字巧妙地省去.全诗格调清幽飘逸,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笔法娴熟而又细膩,有着浪漫主义的风格。

古诗:2018年高考真题

古诗:2018年高考真题

2.(2018•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 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 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 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 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 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 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 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 代指襄阳。
2.(2018•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D 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 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故选D。

专题12+古典诗歌鉴赏-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原创备战2018高考精品系列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2+古典诗歌鉴赏-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原创备战2018高考精品系列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一)2017年高考考查特点:2017年的所有试卷都考核诗歌鉴赏的题目,课标卷加入了双选的题型,分值为5——10分,考核的重点是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其中情感为重点考核的内容,总体上难度大幅度的降低,考纲把诗歌由原来的E“鉴赏与评价”降为D。

所以只重视诗歌的基础的考核,手法的赏析并不做深究,一般给出手法,即使考核手法也相对简单。

(二)2018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预测2018年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单项提问,即仅就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二是文学鉴赏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即侧重考查考生对形势和内容关系的把握;三是综合设置,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设置多选题,综合考查鉴赏能力。

备考策略从以下着手:一、依托课文诗词,拓展鉴赏知识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

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

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比如品味“炼字”,可以用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为例,分析“自”和“空”的妙处,把握好"炼字"类题型的答题思路。

同样品味“诗眼”可以用杜甫诗《旅夜抒杯》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为例。

品味“情景交融”可以用杜甫诗《登高》为例。

品味抒情方式也可以用《旅夜抒怀》为例:“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作,立意含蓄;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则即景自况,以抒悲情。

“品味细节”可以借鉴杜甫《客至》中“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品味“意境”可以借鉴王维诗《山居秋螟》……总之,如能对所学诗词的鉴赏知识加以归类,并能举一反三,自然能运用自如。

这应该是我们坚持立足课本的指导思想,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2018年最新版本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语文高考押题题库Word版

2018年最新版本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语文高考押题题库Word版

高考诗歌鉴赏精选训练12题(附参考答案)(一)黄河 [唐]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

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

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

(5分)【答案】①弯曲、浑浊(不清)(1分)②黄河之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不清澈,它从源头起就浑浊。

(2分)③黄河之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2分)(意思对即可)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6分)【答案】①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黑暗。

(2分)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1分)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黑暗与虚伪;(1分)②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二)水边偶题【唐】罗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

③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答案】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

(2分)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3分)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答案】(1)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

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诗歌鉴赏Word版含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诗歌鉴赏Word版含答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1分)曲江①对雨②杜甫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③,暂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玄宗、杨贵妃经常来此春游。

②本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

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

③金钱会,唐玄宗开元时,宴王公百寮於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绘了春云遮断苑墙的景象,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覆”为全诗诗眼。

B.“林花著雨胭脂湿”景中含情,既描绘出桃林著雨之态,也有触景伤情之感。

C.诗人不说风吹水荇,却言“水荇牵风”,赋予水荇人格化动作,可谓用笔精妙。

D.本诗先景后情,从雨前、雨中写到雨后,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曲江所见所思所感。

E.本诗多处用典,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抚今追昔中有深沉的感慨。

15.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1分)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①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一、【试题】(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

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岳阳楼上。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参考答案】①(2分)d②(3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赏析一】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

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

词句亦稍有差异。

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

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

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

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

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

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

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及答案: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阅读(21页)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及答案: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阅读(21页)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阅读时间:100 分钟满分:121 分一、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1~ 2 题。

(11 分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黄昏,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②数州信息断,愁坐正书空。

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 (殷浩 )被废,在信安,整天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 咄咄怪事 ?四字而已。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凄惨情形;用) “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凄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严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况,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辛。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焚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暖和的盼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愁、对失散的亲人深切惦念而又无从着力的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混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穷交困、惦念亲人、愁苦无奈、悲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答案CE分析 C 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焚烧的情形,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形; E 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表现。

2.诗歌的第二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诗歌第二联描绘了傍晚云乱、风急雪紧的情形。

(2 分 )诗人借景抒怀,经过描绘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心里的凄凉; (2 分 )同时响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绘室内情形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益于突出诗歌伤时感事的要旨。

(2 分 )分析从题干给出的信息看,本题共分二问。

第一问中抓住“乱云急雪”两个光景,将之串通概括即可。

第二问中,就“意图”的剖析,应从写作手法下手,剖析作者所要表现的感情,因为“雪”在此联中是第一次出现,又要考虑与标题的对应问题。

2018全国卷高考压轴卷诗歌

2018全国卷高考压轴卷诗歌

(1)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忘却烦恼、泯除机心的愿望。 (2分)颔联下句描写黄蜂在蜜熟之际也不采蜜,以黄蜂之懒,间 接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2分)颈联上句描写芍药樱桃花凋零, 表明春色不再,表达伤春伤己之情。(2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自我意识的产生至少需要三个要素。首先,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完整 系统。这个系统具备在现实世界中生存的一切功能。其次, ① ,并且输入和输出能够保持平衡,在能量的运动 中保持系统的正常秩序。能量来源既可以是类似于人类的食物,也 可以是电能。最后,② 。能够感知外部世界,同 时能够分辨自身与外界的区别。具备了这三点,③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自我意识的产生至少需要三个要素。首先,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完整 系统。这个系统具备在现实世界中生存的一切功能。其次, ① ,并且输入和输出能够保持平衡,在能量的运动 中保持系统的正常秩序。能量来源既可以是类似于人类的食物,也 可以是电能。最后,② 。能够感知外部世界,同 时能够分辨自身与外界的区别。具备了这三点,③ 。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14--15题。 和子由四首· 送春 苏 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 的观法。
15.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6分)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14--15题。 和子由四首· 送春 苏 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2018年高考一轮复习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2018年高考一轮复习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功”“片 刻 间 九 天 龙 马 就 在 绢 上 显 现
马 首 先 凝 神 构 思 , 苦 心 布 局 , 然 后 落 笔 挥 洒 , 一 气 呵 成 。
7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2. 为 了 突 出 曹 霸 的 高 超 画 技 , 诗 人 作 了 哪 些 铺 垫 ? 请 简 要 分 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1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原 文 翻 译
开 元 时 先 帝 的 天 马 名 叫 玉 花 骢 , 多 少 画 家
画出 的 都 与 原 貌 不 同 。 那 天 玉 花 骢 被 牵 到 殿 前 红 色 台 阶 下 , 昂 首 站 立 宫 门 给 人 万 里 生 风 之 感 。 皇 上 命 令 将 军 你 展 开 白 绢 作 画 , 你 匠 心 独 运 、 苦 心 构 思 。 片 刻 间 九 天 真 龙 就 在 绢 上 显 现 , 一 下 比 得 万 代 凡 马 皆 成 了 平 庸 。
② ③ ①
(节 选)
, 画 工 如 山 貌 不 同 。

, 迥 立 阊 阖 生 长 风 , 一 洗 万 古 凡 马 空 。

诏 谓 将 军 拂 绢 素 , 意 匠 惨 淡 经 营 中 。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注] ①曹 将 军 霸 : 即 曹 霸 , 唐 代 著 名 画 家 , 官 卫将军。②玉 花 骢 : 唐 玄 宗 御 马 名 。 一 会 儿 。 色台阶。④阊 阖 : 传 说 中 的 天 门 , 这 里 指 宫 门 。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2018届高考语文专题12古典诗歌鉴赏试题

2018届高考语文专题12古典诗歌鉴赏试题

专题12 古典诗歌鉴赏试题【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一)2017年高考考查特点:2017年的所有试卷都考核诗歌鉴赏的题目,课标卷加入了双选的题型,分值为5——10分,考核的重点是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其中情感为重点考核的内容,总体上难度大幅度的降低,考纲把诗歌由原来的E“鉴赏与评价”降为D。

所以只重视诗歌的基础的考核,手法的赏析并不做深究,一般给出手法,即使考核手法也相对简单。

(二)2018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预测2018年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单项提问,即仅就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二是文学鉴赏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即侧重考查考生对形势和内容关系的把握;三是综合设置,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设置多选题,综合考查鉴赏能力。

备考策略从以下着手:一、依托课文诗词,拓展鉴赏知识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

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

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比如品味“炼字”,可以用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为例,分析“自”和“空”的妙处,把握好"炼字"类题型的答题思路。

同样品味“诗眼”可以用杜甫诗《旅夜抒杯》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为例。

品味“情景交融”可以用杜甫诗《登高》为例。

品味抒情方式也可以用《旅夜抒怀》为例:“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作,立意含蓄;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则即景自况,以抒悲情。

“品味细节”可以借鉴杜甫《客至》中“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品味“意境”可以借鉴王维诗《山居秋螟》……总之,如能对所学诗词的鉴赏知识加以归类,并能举一反三,自然能运用自如。

这应该是我们坚持立足课本的指导思想,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

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①,高飞还故乡。

【注】①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

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

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答案: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

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

2018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题.doc

2018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题.doc

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题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析之。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贺铸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喈黄鹏。

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

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1052-1125),字方回,北宋词人。

自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作者志向远大,才气纵横,但仕宦四十年,一直沉沦下僚。

词的下片写了哪些生活细节?蕴涵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张在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渡黄河谢榛①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注:①谢榛,明代诗人,终身未能入仕。

“空外棹歌声”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週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7. (2014安徽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答:(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答:8\.(山西省忻州一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长治二中四校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1年备战2018高考语文专题12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

1年备战2018高考语文专题12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

专题12 古典诗歌鉴赏试题【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一)2017年高考考查特点:2017年的所有试卷都考核诗歌鉴赏的题目,课标卷加入了双选的题型,分值为5——10分,考核的重点是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其中情感为重点考核的内容,总体上难度大幅度的降低,考纲把诗歌由原来的E“鉴赏与评价”降为D。

所以只重视诗歌的基础的考核,手法的赏析并不做深究,一般给出手法,即使考核手法也相对简单。

(二)2018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预测2018年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单项提问,即仅就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二是文学鉴赏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即侧重考查考生对形势和内容关系的把握;三是综合设置,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设置多选题,综合考查鉴赏能力。

备考策略从以下着手:一、依托课文诗词,拓展鉴赏知识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

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

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比如品味“炼字”,可以用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为例,分析“自”和“空”的妙处,把握好"炼字"类题型的答题思路。

同样品味“诗眼”可以用杜甫诗《旅夜抒杯》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为例。

品味“情景交融”可以用杜甫诗《登高》为例。

品味抒情方式也可以用《旅夜抒怀》为例:“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作,立意含蓄;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则即景自况,以抒悲情。

“品味细节”可以借鉴杜甫《客至》中“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品味“意境”可以借鉴王维诗《山居秋螟》……总之,如能对所学诗词的鉴赏知识加以归类,并能举一反三,自然能运用自如。

这应该是我们坚持立足课本的指导思想,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最新2018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全真模拟题100题(附答案)

最新2018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全真模拟题100题(附答案)

最新2018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全真模拟题100题(附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问题。

垓下①怀古【唐】栖一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

八千子弟②归何处?万里鸿沟属汉家。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

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

【注释】①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系楚汉之争最后决战之处。

②八千子弟: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与其叔项梁杀会稽郡守,集吴中子弟,得精兵八千,在吴地举兵响应。

11.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悼古伤今,以咸阳旧事入手,生发出楚歌悲思之事,令人慨叹。

B.颈联化用典故,表达出诗人对项羽兵败的惋惜,让人沉思。

C.颔联描绘战事,既反映出战事的残酷,又流露出英雄末路的凄怆之情。

D.尾联充满激情,有荡气回肠之意,却又令人感叹世事多变的无奈。

E.全诗一唱三叹,体现出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哲思,文笔深沉悲壮。

12.结合全诗讨论,本文是否是在怀古伤今?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唐•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对以上诗句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的前两句通过写“江天一色”、明月皎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天高地阔,宇宙洪荒的雄浑景象,为下文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追问,创设了由景生情的意境。

B.“江畔何人初见月”,写出了由猿变成了人的远古先民,由树上来到地上,由地上来到江边,看到天空和水中各有一个大大的发光的圆形的意外和惊喜。

C.“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写宇宙形成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月亮在什么时候把它的光辉倾洒的人间大地上,为先民提供了光明。

看似提问,实则是对自然造福人类的礼赞。

D.“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月年复一年没有变化,个体的人在江月面前是短暂的,但整体的人类却绵延无已,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

2018语文高考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

2018语文高考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

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一)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千秋岁•水边沙外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幕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②。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③清梦断,镜里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社祸被贬期间。

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 鹓鹭,谓朝官之行列。

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喻京都帝王身边。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 “忆昔西池会”现两句,追忆当年与同僚飞车赴会的盛况,抚今追昔,词人发出“今谁在”的凄怆悲呼。

C. “日边清梦断”指诗人白日梦断,词人越是忆念昔年帝京携手共游旧事,越意识到往日不可回,愁苦无限。

D. “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广之深。

E. 全词语言清丽俊逸,情韵天成,画面凄美,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感人至深。

2•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11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11分)采桑子·杂忆史惟圆①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

能得当场几度怜?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注】①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哪两个?试简述。

(6分)【答案】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3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

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词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

(3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读题干,可知有今昔对比之意,然后针对相关诗句分析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11分)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

“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

五、六句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解析】BC B项,“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表述有误,应是“委婉含蓄”。

(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

试作简要分析。

(6分)【答案】第二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拟人手法。

(2分)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江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2分)。

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2分)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11分)流莺①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②,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漂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无法克制和把持自己的悲伤心情。

C.“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E.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解析】BD B项,“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D项,“实现了‘本意’”错,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

(2)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写“流莺”的?寄寓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6分)【答案】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2分)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2分)③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被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2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11分)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杨万里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解析】AB(选A得2分,选B得3分。

选C、D、E不得分)C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2分)②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2分)③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

(2分)【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记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送友人游河东①项斯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②晴见雁,槐驿③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

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1)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5分)【答案】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离别时的伤感情绪。

(2分)是通过人物临别之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的。

(1分)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

(2分)(2)诗歌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6分)【答案】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诗人将想起远在北方的友人,盼友人能像雁一样及时南归;(2分)遥想友人在北方旅舍中过着凄清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

(2分)这一联融情入景,在送别时预盼友人早日回来,感情表达得委婉深挚,真切动人。

(2分)【解析】颈联想象两地的景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上句写自己所在的南方,下句写友人旅居的北方,“湖波”句写诗人在南方看到雁归时希望友人能像大雁一样归来,“槐驿”句写友人在北方的旅舍中孤独寂寥的情景。

这两句均为送别时的想象之景,是虚写。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过平生。

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

问谁千里伴君行。

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①想象、虚写。

前两句回忆二人当年的快乐时光,写出往昔生活的美好。

(1分)②比喻、对偶。

“晚山”对“秋水”,“翠”对“明”。

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2分)③设问、以景结情。

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2分)(2)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无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6分)【答案】①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

②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情真而不流于感伤,清丽洒脱。

③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

(每点2分)【解析】上阕以议论为主,是对朋友的劝解,希望朋友能直面得失,有好的心境。

有两层意思:仕途中的顺与逆,生活中的荣与辱,如梦一样的虚幻,没有必要为此伤脑筋费心思;就算是遇到了挫折,有了好心情,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

下阕忆往昔温情,想象沿途有美景与友人为伴,清丽明朗。

词人的送别不同于一般的送别:不做悲戚忧伤之态,不抒哀怨缠绵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东湖新竹陆游插棘编箩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诗歌的中间两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竹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虚写。

颈、颔两联都是描写想象中的新竹长大之后的情景。

②侧面描写。

颔联是侧面描写,上句以风写竹,下句以日写竹。

③动静结合。

颈联上句描写新竹生长的动作,是动态描写;下句写竹子的影子,是静态描写。

作者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

(每点2分)【解析】结合诗题“新竹”可知,颔、颈两联竹已长成,应为想象之景,是虚写。

颔联上句“清风掠地(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诗人在尾联写道,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

(2分)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写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3分)【解析】尾联两句抒情,写作者对竹林的喜爱,希望“官闲”,能经常到此赏竹、“枕簟”。

也写出诗人对像竹子一样高洁品格的追求。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访秋①李商隐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