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练习第I卷(选择题)1.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
从受封立国对象的角度来看,下列西周诸侯国的立国类型与许国一致的是A.宋国 B.齐国C.鲁国 D.燕国2.《左传》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bì,给与)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材料反映出的实质是A.周天子地位衰微B.分封制遭到破坏C.宗法制崩溃D.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3.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4.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5.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封邦建国”的表述正确的是A.体现了周王朝与地方间的行政关系B.体现了周王与贵族之间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贵族奴隶主与奴隶间的关系D.体现了中央与地方间垂直管理关系6.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
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7.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一 1.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题
1.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 中央集权B. 官僚政治C. 家国一体D. 君主专制2、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
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
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3、我国先秦时期政权更替的顺序是()A. 夏、商、周B. 周、商、夏C. 夏、周、商D. 商、周、夏4、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A. 中央集权B. 家国一体C. 天下为公D. 官僚政治5、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诸侯纷纷勤王的义务缘自(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君主制6、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王-卿大夫-诸侯-士 B.王-诸侯-卿大夫-士C.王-诸侯-士-卿大夫 D.王-大夫-士-卿7、宗法制中嫡庶尊卑关系的区分,不仅决定着王位继承者,也决定着主持家庭事务的最终裁决者。
据此可知,宗法制中政治权力分配的依据是A.财产多寡 B.血缘亲疏 C.辈份尊卑 D.事务大小8、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世卿世禄制 C.家国同构制 D.礼乐制度9、周朝规定同姓不婚。
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
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D.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10、西周时期,一诸侯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死后,继承他的爵位的应该是( )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D、三儿子11、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培优练习题(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培优练习题(有答案)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培优练习一、选择题1.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 B.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C.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 D.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2.《论语·述而》曰:子……戈不射宿(孔子主张可以射飞鸟,但不射巢中歇宿的鸟)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戈不射宿”相符的是()A.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B.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C.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D.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3.《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
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这表明先秦的“礼”是()A.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B.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C.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D.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4.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
这反映了()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5.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材料表明()A.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B.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6. 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 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
这一转变是()A.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B. .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C.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D.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7.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段材料涉及到的政治制度有( )1 / 7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皇帝制④三省六部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8. 公元前634 年,齐国攻打魯国,魯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魯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
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者表号知点易中分封制1、2宗法制、453合67一、1.王国在《殷周制度》中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 ,君天子臣侯之制。
”此“制”是指 ()A. 世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嫡子承制分析 :B 资猜中“封建子弟”即分封子弟 ,“君天子臣侯”即臣属关系明确 ,周天子确定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故资猜中的“制”是指分封制。
2.(2017 河·南焦作期末 )周朝分封制“使本来各部族之相同等的松懈的盟友关系 ,成了上下依属的密的封建关系”。
明分封制()A.稳固了各部族的盟B.增强了周王室的统治C.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D.创始了等级社会次序分析 :B据资料可知,分封制改变了本来各部族之间的结盟关系,故 A 项错误 ;据资料“变为了上下依属的密切的封建关系”可知,等级威严的分封制使各封国与周王室的政治臣属关系更为明确,进而增强了周王室的统治 ,故 B 项正确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在资猜中无表现,故 C 项错误 ;夏商周自己就是奴隶制等级社会,不是从周朝分封制创始的,故 D 项错误。
3.(2017 山·东济宁期中)把族权、政权和神权牢牢地联合在一同,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实的等级次序 , 拥有保护政权的作用。
资料评论的制度是()A. 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皇帝制分析 :B宗法制以尊祖敬宗为信条,将族权与政权相联合,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利、财富等继承上的矛盾。
4.在中国古代社会 ,“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密切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 ,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络点是()A. 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D.科举制分析 :B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中心,将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表现了将“国”和“家”联络在一同,B 项正确。
5.一位西方学者说 : “中国人的姓老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以前 ,而不像西方那样 ,位于个人的名字以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同步测试-word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小明喜欢看历史剧《烽火戏诸侯》。
这个历史典故讲述了西周时期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
这个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礼乐制度2.下列对夏商早期政治文化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B. 宗族关系也是基本的政治关系C. 采取民主方式推选国家最高掌权者D.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3.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到事情也必定要占卜,并以人作为祭品,以敬酬鬼神。
这说明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B. 具有极强的残酷性C. 王权来自于鬼神D. 已实行宗法制4.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此时期中国历史的变化是()A.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B. 从诸侯争霸到中央集权C.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D. 从封邦建国到设置郡县5.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比如汤显祖、张耀祖、许敬宗、伍光宗等人名就深受某一制度的影响。
该制度是( )A. 王位世袭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科举制6.Atisas of World History 一书中写道:“The old feudal (封建的)system of government was abolished and a system of prefects (官员)was introduced by Qin Shi Huangdi (秦始皇). ”这里的“feudal system”指的是A. 三公九卿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三省六部制7.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 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 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 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 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8.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9.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据《资治通鉴》载,春秋时期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遂请求襄王允许自己死后按隧礼(天子葬礼)下葬,襄王不许王章也。
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
不然,叔父有地而链,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能违。
据此可知( )A.天子的权威仍然至髙无上B.分封制仍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C.晋国称覇诸侯的野心受挫D.襄王时僭越现象得到有效遏制2、《诗经》中有:“大宗维翰(栋梁)……宗子维城(城墙)”,这里所说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贵族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
对材料正确解读的是( )A.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血缘政治B.体现了周代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C.从材料可推知那两句诗应出自于《国风》D.文学作品的描述不能实证宗法制的存在3、许倬云先生在《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许倬云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A. 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B. 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C. 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D. 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4、《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
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
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A. 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 “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的影响C.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D. 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5、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A.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B. 史料相互印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C.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D.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6、“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高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单选题1. 近代有学者称: “‘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 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 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 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 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
”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A.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D.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2.《十三经注疏》中有注云: “于礼有不孝者三, 事谓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 一不孝也;家贫亲老, 不为禄仕, 二不孝也;不娶无子, 绝先祖祀, 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文中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的原因是()A. 世袭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礼乐制度3.“任天者定, 任人者争;定之于天, 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谈谈这句话是评价以下哪一制度的( )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礼乐制度4. 下列有关西周政治制度的表述, 正确的是()A.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B. 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C. 礼乐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D. 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 “家天下”局面形成5. (美)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记载, 周初的一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
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成熟C.儒学否定周克商是进步D.周人谋求权利的合法化6.我国自2019年1月1日起, 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
追根溯源, 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科举制7. 以下最能体现早期政权和神权结合的历史现象是()A. 城的出现B.大规模祭祀活动的举行C.王的产生D.贫富分化的加剧8. 《中国历史通论》中说: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 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 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文中“西周的创制”是指()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军功爵制D.中央集权制9.顾炎武说:“封建(指分封制)之失, 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 其专在上。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同步练习卷: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选择题《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昭侯封桓叔(昭候之叔)于曲沃。
师服预言:“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今晋,甸侯也,而建国。
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师服意在A. 离间宗亲关系B. 取消分封制度C. 维系统治秩序部D. 建立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体现出分封制等级关系,“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说明该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C正确;A与材料中宗法关系作用不符合;此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度,B错误;前秦时期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错误。
选择题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种变化说明A. 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 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 官僚政治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并未逐渐消失,故A错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B正确;“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变化与儒学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D错误。
故选B。
选择题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
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
这本质上说明A. 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B. 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C. 各国想藉此继承周王权威D.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模仿周天子时期的封王,显然是对于天子礼乐制度不予遵守,体现出分封制维系的宗法制的崩溃,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体现出对于先王的尊崇,故A错误;B属于现象,不是本质的意图;C中各国说法绝对,材料是模仿周天子制度。
选择题《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廊(无)常,惟德是辅”,周公营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练习题: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使“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他是( )答案 D解析“天下为家”反映的是国家的出现。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者是大禹,故选D项。
2.下图为夏朝世系示意图,下列对其王位继承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世袭制 B.父死子继C.兄终弟及 D.举荐制答案 A解析由图片可知,王位在一个家族中传递,这说明夏王朝实行的是王位世袭制,故选A项。
3.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
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故B项正确。
A、D两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 C解析根据“鲁、卫、晋、齐”可以看出,这些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根据“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可以看出,这是周初分封的对象。
因此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故选C项。
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可见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 D.奴隶和铁犁答案 C解析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给自己的亲族、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故选C项。
6.分封制使西周统治阶层内部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周王—诸侯—士—卿大夫D.周王—大夫—士—卿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西周统治阶层内部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故选B 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限时35分钟)一、选择题1.据史书记载,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约471年。
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约496年。
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A.封邦建国B.王权至上C.王位世袭制D.宗法制2.周初,“天下未集”。
有商朝遗民“作乱叛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
之后,部分商朝遗民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A.燕地B.鲁地C.宋地D.楚地3.西周分封,天子(王)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
这说明分封制的本质是()A.周天子间接统治国家的方式B.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C.安抚功臣与异姓贵族的手段D.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政治制度4.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
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道:“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A.朝觐述职B.镇守疆土C.出征作战D.交纳贡赋5.西周夷王在位时,诸侯多不来朝,并且互相攻伐。
这种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分封制彻底崩溃B.宗法制彻底瓦解C.周王室趋于衰微D.礼制已不复存在6.据《史记·周本纪》所载,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
由此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皇帝制7.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齐集诸侯在葵丘(开封)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誓:不准以邻为壑;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为妻。
材料反映了当时() A.王室衰微,诸侯挑战中央权威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宗法制度受到挑战D.分封制瓦解8.周宣王晚年,干涉鲁国立太子之事,使得鲁国发生内乱,从而引起许多诸侯不满,结果是“诸侯多畔(叛)王命”。
这说明当时()A.出现了“礼崩乐坏”局面B.诸侯已不承认周王为共主C.王位世袭受到诸侯的威胁D.周朝中央集权受到威胁9.《殷周制度论》中写道:“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据史载,夏后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戳于社”。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
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 ) A.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 B.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C.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 D.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答案 B解析材料中“恭行天罚”“天命殛之”“子畏上帝”“天命诛之”都体现出借用上天意愿来加强统治或达到其他政治目的的思想,反映出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
夏、商、周时期的中国,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借助神权思想达到其政治目的,不是迷信活动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等级观念,故D项错误。
2.《尚书·酒诰》在追述商朝的制度时说:“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这反映出商朝实行( )A.王位世袭制 B.内外服制度C.封建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答案 B解析从材料“商朝的制度”“越在外服”“越在内服”中可以看出,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故B项正确。
3.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答案 D解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对血缘政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故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是周灭商后推行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地缘政治的特点,这就为以后的地缘政治出现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4.《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下列关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皇权至上②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③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④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商周时期我国还没有出现皇权,因此排除含①的选项,选A项。
答案:A2.(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及郡国并行制,排除C、D两项。
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材料中的“公”“侯”“伯”“子”不仅涉及中央官制,而且涉及地方制度,因此B项错误,A项符合题意。
答案:A3.右图这件青铜器,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
该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A.说明周王朝实行宗法制B.说明周王朝实行井田制C.说明周朝的甲骨文已成为成熟文字D.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解析:由题干中的“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可知,该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
答案:D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家国一体D.君主专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姬”为当时的周王室姓氏,王室子弟受封居多体现了血缘家族与国家政权相统一,故选C项。
答案:C5.有学者认为西周封邦建国是通过“控股政权”来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的。
其扩充“股份”的主要方式是()A.采取高度的中央集权制B.广封王族为各地诸侯C.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D.创立郡县制控制全国解析:在题目所给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干中“封邦建国”的信息。
高中历史 第0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时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
第0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的青铜文化光辉灿烂,经济获得明显进步,国家统治职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氏族依然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
这说明商朝社会A.呈现出浓厚的血缘色彩B.笼罩于神权统治之下C.带有浓厚原始禅让特色D.体现出强烈专制色彩1.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来看,商朝社会体现出较为浓厚的神权特点,祖先也被神化,并被赋予超自然的力量。
故答案为B项。
从材料信息来看,祖先已被神化,不是强调血缘,排除A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
2.周天子与绝大多数的诸侯都是亲戚关系,同姓诸侯不是他的兄弟就是他的子侄,异姓诸侯通过婚姻与他形成甥舅之亲。
这体现出A.家国一体B.天下共主C.等级森严D.世卿世禄3.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提到“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这反映了西周的政治机制A.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B.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权C.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拓展3.A【解析】封君与周王室之间,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封君与周王室的关系,故D项错误。
4.下面是两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们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
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宗法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禅让制5.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曾朝贡周王三次,朝觐齐国十一次,朝贡晋国二十次,朝贡楚国二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正逐步地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5.A【解析】鲁国国君不仅朝贡周王,还朝觐齐国、晋国、楚国,这说明当时分封制正逐步地瓦解,诸侯争霸,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说的是周王士衰微,故B错误;当时周天子权威衰落,故C错误;周王本就没有建立高度集权,故D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提高练习题(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提高练习题(有答案)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提高练习一、填空题1. 下图是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
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A.禅让制 B.分封制C.礼乐制 D.郡县制2.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断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明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
其评价的是()A.国与国的关系 B.嫡长子继承制C.郡国并行制 D.三公九卿制3. 《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姓与氏都是贵族专有 B.姓与氏的区分是为了强化宗族认同C.姓与氏都产生于分封 D.姓氏合而为一反映了贵族阶层壮大4. 淳于越曾向秦始皇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据此判断,淳于越主张实行()A.分封制 B.郡县制C.郡县并行制 D.行省制5.《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C.内服制度 D.联姻结盟1 / 76.《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
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
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
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由此可见,在分封制下() A.按不同等级授予贵族土地 B.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结合C.按血缘关系授予贵族土地 D.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7.观察下图,西周分封时,将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交错分布,其主要目的是()A.分而治之 B.巩固统治C.论功行赏 D.富国强兵8.《诗经·大雅·板》中有“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的表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习题(4)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可见,与商代相比,西周()A. 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B. 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C. 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D. 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2、某学者指出,限定宗法制内涵的前提是肯定宗法制源于原始时代后期的父系家长制,这自然就会将氏族与宗族混同一致来看待。
其实,宗法就是宗族之法。
该学者意在说明()A. 宗法制的产生时间相对较晚 B . 宗族和氏族内涵具有一致性C. 宗族的形成是宗法制产生的前提D. 氏族是宗法制产生的基础3、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
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 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B. 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C. 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 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4、“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愧树下老鸦窝。
”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京津冀鲁豫以及江淮地区广为传唱,妇孺皆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寻根文化。
影响“寻根文化”的主要因素是()A. 神话传说 B. 世袭现念C. 地理位置D. 宗法制度5、《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
如此则民治行矣。
”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 )A. 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B. 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C. 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D. 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的氛围6、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练习题: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这种方式( )甲骨卜辞A.减少了商王决策的盲目性B.是行政机构不健全的必然产物C.使王权充满了神秘色彩D.解决了贵族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答案:C2.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度D.王位世袭制答案:A3.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嫡长子继承制B.礼乐丧葬制C.婚娶联姻制D.功臣分封制答案:A4.★有史学家曾如此描述我国某阶段的政治形态:“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
”该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答案:A5.在中国历史上,对开创“大人世及以为礼”的政治局面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是( )A.夏禹B.夏启C.周武王D.周成王答案:B6.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答案:A7.《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授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民D.人民和铁犁答案:C8.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B.财产关系C.信仰关系D.血缘关系答案:D9.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是绝对的真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试题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题一、单选题1.“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
”这可以表明A. 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B. 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C. 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D. 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2.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
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
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中央集权制3.《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A. 财产继承的原则B.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C. 任人唯才的要求D. 兄终弟及的传统4.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谈到中国古代早期形态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他意在强调古代早期政治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以血缘关系构建国家政治结构C.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D. 以宗法关系为基本特征5.有学者认为,(夏商西周时期)只有取得了“天下共主”地位的邦国,才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王国,但非帝国。
还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国王制度,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
据此可见夏商周时期实行()A. 分封制下的王位世袭制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C. 宗法制下的中央集权制D. 受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制6.商王盘庚在对臣民训话时说:你们必须专心地听从商王的意见,不能为其他人的意见所蒙蔽。
我为你们向上天祈求,使你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我不是要用我的威势去压迫你们,我是为了养育你们。
这说明商朝后期()A. 形成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B. 已经形成了民本思想C. 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D. 已出现王权至上观念7.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1/ 5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8.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
1.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
”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
A. 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B.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
D. 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2.《十三经注疏》中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文中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的原因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度
3.“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谈谈这句话是评价以下哪一制度的()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度
4.下列有关西周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C.礼乐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D.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5.(美)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记载,周初的一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
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
现了()
A. 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
B. 儒家经典在周初已成熟
C. 儒学否定周克商是进步
D. 周人谋求权利的合法化
6.我国自2019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
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
7.以下最能体现早期政权和神权结合的历史现象是()
A.城的出现 B.大规模祭祀活动的举行 C.王的产生 D.贫富分化的加剧8.《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文中“西周的创制”是指()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军功爵制
D. 中央集权制
9.顾炎武说:“封建(指分封制)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分封制是一种落后的政治制度B分封制是一种先进的政治制度
C顾炎武没有历史地看问题D分封制带来诸侯的兼并,郡县制造成统治者的专制腐朽
10.《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①维护权贵利益②重视宗法伦理③注重公平正义④保护私有
财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
从中体现了()
A. 西周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 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
C. 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 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尊
12.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乘马数》中说:“若岁凶旱水佚(水灾),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猪)者为庸(劳力)。
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灾也。
”这表明他主张()
A.以工代赈,体恤民生B.追求华美,善用民力
C.修筑宫室,祈求免灾D.重本抑末.刺激生产
13.一次考古发掘出古代石刻一方,上有记文曰:“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文中的“分土建邦”应是指()
A.周朝分封制
B.秦朝郡县制
C.汉初郡国并存制
D.元朝行省制14.王国维商周时期的政治变革时说:“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动;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
”该材料反映了()
A.官吏选择和任命的出现B.学在民间取代学在官府
C.嫡长子继承制结束D.王位世袭制出现
15.公元前七世纪末,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
这一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渐趋衰落
B. 民众普遍攀附王亲贵戚
C. 宗族凝聚力强化
D. 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
16.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
“德”的具体内容逐渐广博,应指()
A. 刑
B. 礼
C. 仁
D. 道
17.《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
A.政治权力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演化
B.此现象出现在商朝初年
C.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D.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18.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
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
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
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 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 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C. 等级森严的宗法秩序已经遭到破坏
D. 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19.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二、非选择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
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
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材料二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
“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趋势产生的原因。
答案
1.A2.C3.C4.B5.D6.A7.B8.B9.D10.D11.D12.D 13.A 14.A15.D16.B17.B18.C
19.B
20.(1)趋势:由因事临时设法到固定的成文法;法律形式由多种化到走向统一;古代法律指导思想逐渐儒学化;礼法合一,突出伦理。
(2)原因:夏商西周的统治者因事临时设法的弊端;战国时期,阶级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封建经济发展,原有的法律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推动了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众多法家学者对法律思想的整理,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思想体系;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趋于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