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复习资料(精品DOC) (1)

人机工程学复习资料(精品DOC) (1)
人机工程学复习资料(精品DOC) (1)

1、学科的命名

英国:Ergonomics Ergon(工作)+ nomos (自然规律)+ ics(学)

美国:Human Engineering(人类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人因工程学)

日本:人间工学、人体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人类工效学、人机控制学、宜人学等。

中国:人体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

2、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一)

国际人机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问题的学科.

2、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二)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将人机工程学定义为: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与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2、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三)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人机工程学是以人的生理、心理特性为依据,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研究人与机械、人与环境以及机械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设计操作简便省力、安全、舒适,人—机—环境的配合达到最佳状态的工程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因此,人机工程学可定义为: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善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3、具体含义说

1)人—机—环境的具体含义:

人——指操作者或使用者;机——泛指人操作或使用的物,可以是机器。也可以是用具、工具或设施、设备等;环境——是指人、机所处的周围环境,如作业场所和空间、物理化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人—机—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使用的机以及它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简称人—机系统。

(2)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3)人机工程学的特点:学科边界模糊;学科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

(4)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象:人—机—环境系统的整体状态和过程。

(5)人机工程学的任务:使机器的设计和环境条件的设计适应于人,以保证人的操作简便省力、迅速准确、安全舒适,心情愉快,充分发挥人、机效能,使整个系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史

早期历史(20世纪前期)人机工程职业的诞生(1945—1960年)

快速发展时期(1960—1980年)计算机、灾难和诉讼(1980—1990年)

1990年以后

二、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人机工程学的内容

各国人机工程研究的基本状况—由于各国学科和工业基础不同,各国人机工程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 美国侧重工程和人际关系;法国侧重劳动生理学;前苏联注重工程心理学;保加利亚偏重人体测量;捷克、印度等注重劳动卫生学。

目前人机工程学的前沿领域研究包括:

人机关系;人与环境关系;人与生态;人的特性模型;人机系统的定量描述;人际关系、直至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研究。

近期国内外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方向归纳如下:

1、工作负荷研究,包括体力活动、智力活动、工作紧张等因素引起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2、工作环境的研究,包括各种工作环境条件下的生理效应,以及一般工作与生活环境中振动、噪音、空

气、照明等因素的人机工程学的研究。

3 、工作场地、工作空间、工具装备的人机工程学的研究。

4 、信息显示的人机工程学问题,特别是计算机终端显示中人的因素研究。

5 、计算机设计与人机工程学研究。

6 、工作成效的测量与评定。

7 、机器人设计的智能模拟等。

8、人—机—环境系统中心理学的研究。

(二)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方法

测量人体各部分静态和动态数据;

调查、询问或直接观察人在作业时的行为和反应特征;对时间和动作的分析研究;

测量人在作业前后以及作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各种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

观察和分析作业过程和工艺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差错和意外事故的原因;进行模型实验或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运用数字和统计学的方法找出各变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发展有关理论。

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有:

观察法实测法实验法计算机数值仿真法调查研究法分析法

人机工程学定义;

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该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人机工程学历史与发展

1、经验人机工程学阶段

2、科学人机工程学阶段

3、现代人机工程学

三个特点

1使机器适应于人2利用所掌握的基本原理,进行具体的机械装备设计3多学科合作

人机工程与工业设计

1为工业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2为工业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

3为工业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4为进行人-机一环境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5为坚持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提供工作程序6

人机界面是人与机器进行交互的操作方式,即用户与机器互相传递信息的媒介。其中包括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方向盘

最初的汽车是用舵来控制驾驶的,但是它会把汽车行驶中产生的剧烈振动传导给驾驶者,增加其控制方向的难度。

方向盘这种新设计便应运而生,这一齿轮系统操作灵活,很好地隔绝了道路的剧烈振动。

方向盘却成了造成驾驶员丧命的罪魁祸首不带方向盘的概念型汽车

人体测量的基本知识

1、定义:

人体测量学是一门用测量方法研究人体的体格特征的科学。它是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别,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从而为各种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提供人体测量数据。

2、人体测量数据的种类

静态尺寸人体构造上的尺寸

动态尺寸人体功能上的尺寸(包括人在工作姿势下或在某种操作活动状态下测量的尺寸)

二、人体测量的基本术语

1、被测者姿势

(1)立姿:

(2)坐姿:

2、测量基准面

矢状面;正中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眼耳平面。

3、测量方向

(1)在人体上、下方向上,将上方称为头侧端,将下方称为足侧端。

(2)在人体左、右方向上,将靠近正中矢状面的方向称为内侧,将远离正中矢状面的方向称为外侧。

(3)在四肢上,将靠近四肢附着部位的称为近位,将远离四肢附着部位的称为远位。

(4)对于上肢,将挠骨侧称为挠侧,将尺骨侧称为尺侧。

(5)对于下肢,将胫骨侧称为胫侧,将腓骨侧称为腓侧。

4、支承面和衣着

立姿时站立的地面或平台以及坐姿时的椅平面应是水平的、稳固的、不可压

5、基本测点及测量项目

6、人体测量的主要仪器

(1) 人体测高仪:

主要用来测量身高、坐高、立姿和坐姿的眼高以及伸手向上所及的高度等立姿和坐姿的人体各部位高度尺寸

2)人体测量用直角规:

主要用来测量两点间的直线距离,特别适宜测量距离较短的不规则部位的宽度或直径。如耳、脸、手、足。

3)用于不能直接以直尺测量的两点间距离的测量,如测量肩宽、胸厚等部位的尺寸。

7、人体测量中的主要统计函数(术语)

总体;统计学中,把所要研究的全体对象的集合称为“总体”。

样本:统计学中,把从总体取出的许多个体的全部称为“样本”。

均值

标准差

适应域一个设计只能取一定的人体尺寸范围,只考虑整个分布的一部分“面积”,称为“适应域”,

适应域可分为:对称适应域、偏适应域。对称适应域对称于均值;偏适应域通常是整个分布的某一边

百分位

百分位数

三、常用人体测量数据

影响人体测量数据差异的因素:

年龄性别年代地区与种族职业

四、人体尺寸的应用

(一)主要人体尺寸的应用原则之一

1、极限设计原则: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的最大尺寸参考人体尺寸的低百分位;设计的最小尺寸参考人体的高百分位。

2、可调原则:设计优先采用可调式结构。一般调节范围应从第5百分位到第95百分位。

3、平均尺寸原则:设计中采用平均尺寸计算。(多数专家不主张按平均尺寸设计)

人体身高在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三)人体作业空间设计之一

?立姿活动空间:立姿时人的活动空间不仅取决于身体的尺寸,而且也取决于保持身体平衡的微小平衡动作和肌肉松弛、脚的站立平面不变时,为保持平衡必须限制上身和手臂能达到的活空间。

坐姿活动空间单腿跪姿的活动空间仰卧活动空间

(四)人体各部分结构参数的计算

?人体体积计算V=1.01W-4.937(V为人体体积L,W为人体体重Kg)

(五)坐椅设计的人机要求

二、座椅的设计原则

?要把人的坐姿与座椅的样式和尺寸联系起来;

?座椅的尺寸应适宜于就坐者的人体尺寸;

?座椅要适于就坐者保持不同姿势的需要和调节坐姿的需要;

?靠背的结构和形状要尽量减少就坐者背部和脊柱疲劳;

?座椅上应配有适当质地的坐垫以改善臀部及背部的体压分布。

5从技术发展来看,人体测量技术可以分为

●普通测量技术三维数字化人体测量技术

人体生理学知识

人的感觉系统是由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组成

神经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脑又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

三、视觉和本体感觉

视觉

光、对象物、眼睛是构成视觉现象的三个要素

视觉系统

眼睛视神经视觉中枢

视觉术语

?视角:被看目标物的两点光线投入眼球的交角。

眼睛能分辨被看目标物最近两点光线投入眼球时的交角,称为临界视角

视力:视力是眼睛分辨物体细节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用临界视角的倒数来表示,

认清物体形状的视力为中心视力

?在暗环境中辨别物体形状的视力为夜视力。

?两只眼睛中所形成的物象,融合为双眼单视后,可用以辨别物体高低、深浅、远近、大小,这种辨别物体立体位置的视力为立体视力或深度觉。

视野

一般视野:视野是当人的头部和眼球不动时,人眼能觉察到的空间范围,通常以角度表示色觉视野:不同的颜色对人眼的刺激不同,所以视野也不同。白色的视野最大,黄、蓝、红、绿色的视野依次渐小。分类水平方向的色觉视野垂直方向的色觉视野

垂直最佳视区:上、下1。5度

最佳视野范围:水平视线以下30度。

有效视野范围:水平视线以上25度、以下35度。

最大固定视野:115度。

扩大的视野:150度。

视距:视距是人在操作系统中正常的观察距离

视距的确定:

一般应根据观察目标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工作要求确定视距。通常,观察目标在5600mm

处为适宜,低于3800mm时会引起目眩,超过7800mm时细节看不清。

头部转动角度:

左右均不宜超过45度,上、下均不宜超过30度。当转移视线时,约97%时间的视觉是不真实的,所以应避免在转移视线中进行观察。

视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是人眼随视觉环境中光量变化而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视觉适应的种类: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人由明亮的环境转入暗环境,在暗环境中视网膜上的1.2亿个视杆细胞感受光的刺激,使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暗适应过程的时间较长,最初5分钟,适应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减慢。获得80%的暗适应约需25分钟,完全适应则需1小时。人在暗环境中可以看到大的物体、运动物体,但不能看清细节,也不能辨别颜色

?明适应:人由暗环境转入明亮的环境,视杆细胞失去感光作用而视网膜上的600-800万个视锥细胞感受强光的刺激,是视觉阈限由很低提高到正常水平,这一过程称为明适应。

?明适应在最初30S内进行得很快,然后渐慢,约1-2分钟即可完全适应。人在明亮的环境中,不仅可以辨认很小的细节而且可以辨别颜色。

听觉机能

听觉刺激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音,振动的物体是声音的声源,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方式进行传播,所产生的弹性波称为声波,对于人来说,只有频率为20~20000Hz的声波才能听见

听觉系统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听觉产生的原理

1外界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振动)

2听骨杠杆系统耳蜗中淋巴液及其底膜(兴奋)

3科蒂氏器中的毛细胞(2.4万根)听神经纤维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听觉

听觉的物理特性

1 频率响应

人的最佳听闻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可见人耳听闻的频率比为fmin/fmax=1:1000

2 动态范围

听觉的声强动态范围可用下列比值表示:

正好可忍受的声强/正好能听见的声强

(1)听阈(2)痛阈(3)听觉区域

3 方向灵敏度

4 掩蔽效应

嗅觉的生理基础

人的鼻子由外鼻、鼻腔和副鼻窦组成,

鼻毛有阻挡灰尘吸入和过滤空气的作用。

肤觉的生理基础

皮肤的作用1;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结构之一,具有各式各样的机能和再生能力

2;皮肤对人体有防卫功能,使人体表面有了一层具有弹性的脂肪组织,缓冲人体受到的碰撞可防止内脏和骨骼受到外界的直接侵害。

2;皮肤有散热与保温的作用,具有呼吸功能

3.皮肤内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对人的情绪发展有重要作用血液循环系统

家具尺度是否科学,室内界面材料是否合理,室内气流组织好坏,都会影响人体血液循环。

人体的血液循环是抗重力循环,分成三个部分1;体循环,左心室里含有大量氧气的血液,经过主动脉、中动脉、小动脉,不断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中,后经过小静脉、中静脉、大静脉返回右心室和右心房。2肺循环,返回右心室的充满co2的血液经过肺动脉在肺部的毛细血管里放出co2,吸收o2,通过肺静脉回到左心室左心房。3微循环,血液在毛细血管里的流动循环。

本体感觉的种类:

1、平衡觉:人对自己头部位置的各种变化及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

影响平衡觉的因素:

酒、年龄、恐惧、突然的运动、热紧迫、不常有的姿势等。

2、运动觉:人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及其运动状态的一种感觉。运动觉涉及人体的每一个动作,是仅次于视、听觉的感觉。人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形成更有赖于运动觉信息的反馈调节。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是人体完成各种动作和从事生产劳动的器官系统。

组成:骨、关节和肌肉

骨的功能人体有206块骨头,占人体重量的60%,

(1)骨与骨通过关节连接成骨骼,构成人体支架,支持人体软组织(如肌肉、内脏等)支承全身的重量,它与肌肉共同维持人体的外形。

(2)骨构成体腔的壁,如颅腔、胸腔、腹腔与盆腔等,以保护脑、心、肺、肠等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并协助内脏器官进行活动、如呼吸、排泄等。

?3)在骨的髓腔和松质的腔隙中充满着骨髓,这是一种柔软而富有血液的组织,其中的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黄骨髓有储藏脂肪的作用,骨盐中的钙和磷,参与体内钙、磷代谢,所以,骨还是体内钙和磷的贮备仓库,供人体需要。

(4)附着于骨的肌肉收缩时,牵动着骨绕关节运动,使人体形成各种活动姿势和操作动作。骨是人体运动的杠杆。人机工程学中的动作分析都与这一功能密切相关。

主要关节的活动范围:

头至躯干躯干大腿至髋关节小腿对大腿脚至躯干脚至小腿上臂至躯干下臂至上臂手至下臂手至躯干

2.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神经对肌肉的控制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不经过大脑皮层的形式。感受器如肌梭、腱梭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脊髓。脊髓直接把神经冲动传递到所谓的中间神经元,通过它而不经过大脑直接传导到效应器,如肌肉等。

第一种情况就是在神经冲动传递到脊髓以后,通过延髓,上行到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感受体验,然后,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后,通过传出神经,传递到效应器

5.4 肌肉施力人的全身有639块肌肉,

肌肉施力有两种方式:

●动态肌肉施力

动态肌肉施力就是肌肉运动时收缩和舒张交替改变

●静态肌肉施力

静态肌肉施力则是持续保持收缩状态的肌肉运动形式

运动和疲劳疲劳的特征有1;疲劳通过机体的活动产生,通过休息可减轻或消失,2人体的耐疲劳能力可以通过疲劳和恢复的交替而提高,3人体能量消耗越多,疲劳的产生和发展越快,4,疲劳有一定的限度,超过限度会损伤人的机体。

4、人的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能力;气质;性格;动机;记忆;遗忘;注意;思维和想象

能力:指一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分类:一般能力:认识活动的能力,也称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

特殊能力: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管理能力;机械操作能力等。气质:主要由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并具有相当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分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性格:一般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最重要、最鲜明的个体心理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程度的改造作用,两者互相渗透。

人的性格特征:对现实态度的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4、动机:动机是驱使个体去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力。它是在个体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而有不为他人直接观察到的内在心理倾向。

动机的作用;:引发作用决策作用选择作用

5、记忆:人们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操作过的事物,都可以保留在头脑中,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又可以将它们重现出来,这一过程即为记忆

记忆的作用:他是人们获取知识、积累经验、进行高级认识活动和发展个性心理特征的必要条件。

记忆的含义:包括记和忆。记体现为识记和保持;忆体现为再认和回忆。

记忆的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6、遗忘:保持在头脑中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来经验的影响,不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发生一定的变化,在数量上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即为识记的保持量逐渐减少,致使识记过的信息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这就是遗忘。

第4章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心理现象: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二、感觉和知觉

?感觉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也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感觉类型:视觉、听觉、化学感觉(嗅觉和味觉)、皮肤感觉、本体感觉等。本体感觉能告知操作者躯体正在进行的动作及其相对于环境和机器的位置;而其他感觉能将外部环境的信息传递给操作者。

感觉的过程:

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将其传至大脑皮质感觉中枢,便产生了感觉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大脑皮质联络区

第一区:保证调节紧张度或觉醒状态的联络区第二区: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联络区

第三区:规划、调节和控制人复杂活动形式的联络区

神经系统活动方式

反射弧

神经系统调节机体的活动,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一定的应答反应,称为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五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

信息链

感受器官传入通道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神经纤维

运动器官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在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过程: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分别作用于人的不同感觉器官,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觉,经大脑皮质联合区对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于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决策,这便是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从知觉的过程得知,客观事物是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被知觉,所以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的事物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对所作用的反映。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人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而感觉只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在心理学中称为“感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感觉的性质较多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而知觉过程带有意志成分,人的知识、经验、需要、动机、兴趣等因素直接影响知觉的过程。感觉的特点感受性和感受阈限感觉的适应

感受性和感受阈项

概述:外部环境中有许多物质的能量形式,人体的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能引起感觉器官有效反应的刺激称为该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如眼的适宜刺激为可见光;而耳的适宜刺激则为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

类型: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项

产生感觉需要有达到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值成反比,也就是说,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即

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值越低,绝对感受性就越高,感觉越敏锐。

感觉的适应

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感觉的适应”。

这种适应现象,除痛觉外,几乎在所有感觉中都存在,但适应的表现和速度是不同的。除暗适应外,其余各种感觉适应大都表现为感受性逐渐下降乃至消失。

视觉适应中的暗适应约需45分钟以上;明适应约需1-2分钟;听觉适应约需15分钟;味觉和轻适应分别适应约需30S和2S。

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2感觉疲劳3感觉对比4感觉补偿

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错觉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整体性: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知觉成为一个同样的有机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性的因素有:

(1)接近(2)相似(3)封闭(4)连续(5)美的形态(6) 对称

知觉的恒常性:人们总是根据已往的印象、知识、经验去知觉当前的知觉对象,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恒常性。

知觉的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当前的感知对象,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大小恒常性: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在视网膜中的映象是近大远小,但在知觉中它的大小是不变的。

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听知觉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保证了人在变化的环境中,仍然按事物的真实面貌去知觉,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2、在固定不变或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对象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如在荧光屏上显示的变化着的曲线。

3、人的主观因素,如任务、目的、知识、兴趣、情绪不同,则选择的知觉对象也不同。

4、刺激物各部分相互关系的组合,如彼此接近的对象比相隔较远的对象、彼此相似的对象比不相似的对象容易组合在一起,而成为知觉的对象。

4.2 感觉和知觉的特征

4.2.1 感觉的基本特性

1.适宜刺激:感官最敏感的刺激形式

(感官类型/感觉器官/适宜刺激/刺激来源/ 识别外界的特征),参阅表4-1。

2 .感觉阈限

1)感觉阈下限: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感觉阈上限:能产生正常感觉的最大刺激量

3)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差别量。中等刺激下,

其中: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I为最初刺激强度

3.适应:在刺激不变的情况下,感觉会逐渐减少以致消失的现象。

4.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感觉器官对其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都将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影响而降低,由此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5.对比: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两种完全不同但属于同一类的刺激物的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6.余觉:刺激取消后,感觉可存在一极短时间的现象

4.2.2 知觉的基本特征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人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在心理学中就把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

1.整体性:在知觉时,把由许多部分或多种属性组成的对象看作具有一定结构的统一整体的特性。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接近/相似/封闭/连续/美的形态,

2.选择性:在知觉时,把某些对象从背景中优先的区分出来,并予以清晰反映的特性,见图4-7

3.理解性:在知觉时,用以往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的特征(语言的指导性),见图4-8

4.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而知觉的印象却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大小/形状)

5.错觉: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见图4-9

4.3 注意与记忆的特征

4.3.1 注意的模型

人对信息处理过程的一般模式为:

刺激感知选择判断决策执行

“注意”就相当于该模式中的“选择”,见图4-10。

4.3.2 注意的特点

1无意注意-不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2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注意

4.3.3 记忆的特点

1. 记忆的过程:记忆可具有划分为识记、保持、再认、再现等阶段

2. 记忆的种类(1)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2)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3)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形象记忆、听觉记忆、动作记忆(4)各类记忆的特点

4.4 想象与思维的特征

4.4.1 想象:想象是利用原有的形象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4.4.2 思维过程: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4.4.3 思维品质

1. 人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称为思维品质。

2. 思维的基本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概括性思维的与语言的不可分性

3. 思维种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4.5 创造性心理特征

4.5.1 创造性机理

1. 创造性五要素

2. 创造性素质,人的创造性本能和创造性形成机理

4.5.2 创造性知识基础:科学技术知识加丰富的实践经验

4.5.3 创造性思维规律

1. 动作性思维-边动作边思维

2. 形象性思维-以“智力图像”方法进行思维

3. 逻辑思维-抽象的推理性思维

4. 直觉思维-非推理性思维

4.5.4 创造性思维方法

1. 直觉和灵感,

2. 潜意识

3. 形象思维和思维实验

4. 视觉思维和感觉思维

5. 想象力

6. 敏感和洞察力

7. 联想、侧向思维、转移思维

思维和想象

思维过程,人脑对事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应,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思考的过程

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思考过程

比较;把事物加以比对,确定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

抽象: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区别开来的过程

概括:把事物和现象中共同的和一般的东西分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在头脑中把他们联系起来的过程。

思维形式

思维形式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是人脑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判断中推出新的判断

思维品质

思维的品质是指人们在思维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不同的特点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敏锐程度,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精神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分析和批判的深度

想象有: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知觉暂留和错觉

知(视)觉暂留:当刺激物已停止作用于人的感官后,人的感觉并不立即消失的现象视觉暂留的现象(视觉后像):积极后像和消极后像,

积极后像:是在性质方面和刺激作用未停止前的视觉基本相同的一种后像

消极后像:是在性质方面和刺激作用未停止前的视觉正好相反的一种后像。消极后像的色彩是原刺激物色彩的补色。

错觉是指和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错误的知觉

一是数量上的错觉包括大小方面的错觉,一是关于方向上的错觉

向光性,是人类的本能和视觉的特性

私密性,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与他人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需要,

私密性有四种基本状态:独居,亲密,匿名,保留

独居和亲密:分别指一个人后几个人亲密相处时,不愿受到他人干扰的实际行为状态。

匿名是指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倾向。

保留是指对某些事物加以隐瞒,不表露态度的倾向

私密性在人际关系中形成了人际距离,既人与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距离。常见的空间距离有1:亲密距离,当事人一般相距50厘米,2,个人距离,相距50-130厘米3,社交距离,相距1.3—4米,4,公共距离,一般相距4米,

领域和个人空间

领域是指人为了某种需要而占据的一定范围空间,

领域人格化,是指领域的占有者,总是用特殊方式,将领域处理得具有特殊性,以肯定自己的身份,在人群中的地位。

人类领域特性的积极作用:领域的要求促使占有者进行正常的活动,为自身提供安全感,实现自我表达的可能性,使空间环境构成一定的秩序,也使人类的建筑活动在动态中发展与平衡。

人类领域特性的消极作用:由于人类具有扩大领域的本能,因而造成占有者彼此之间的攀比,甚至是斗争,从而使人际关系、邻里关系甚至是社会关系复杂化。

个人空间:是指存在于个体周围的最小空间范围,

个人空间是个人活动和生存的基础,对这范围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它随个体活动而移动,它和领域概念不同在于它是生理和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索姆尔(R..Summer )提出的。

个人空间的作用:1,是使人与人、人与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得以分开,使其保持各自完整又不受侵犯的空间范围,即“身体缓冲区”,这是研究行为空间的基础。

2,是信息论的观点出发,个人空间又使个人之间的信息交往处于最佳状态。在此范围内个体之间得到最广泛的信息交换,这是研究人际距离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影响个人空间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文化等,二是人际因素,如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三是环境因素如活动性质、场所的私密性。

人体测量学是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别的一门学科。

在文艺复兴时期,Leonardo da vinci 创作了著名的人体比例图。1857年John Gibson 和J.Bonomi 又绘出了Vitruvian 标准男人的设想图。

影响人体测量的个体和群体差异的主要因素有种族、地区、性别、年龄、职业、环境。

人体测量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一)工业产品设计,(二)工作场所设计,(三)室内空间设计。

人体测量内容:人体构造尺寸、人体功能尺寸、人体重量、和人体的推拉力。

人体测量方法:丈量法、摄像法、问卷法、自控和遥感测试法。

第五单元显示装置设计

显示装置分类:视觉显示、听觉显示、触觉显示

视觉显示特征:

比较复杂、抽象的信息或含有科学技术术语的信息、文字、图表、公式等。

传递的信息很长或需要延迟者。

需用方位、距离等空间状态说明的信息。

所处环境不适合听觉传递的信息。

传递的信息常需同时显示、监控。

以后有被引用的信息。

适合听觉传递,但听觉负荷已很重的场合

听觉显示特征:

较短或无需延迟的信息

简单且要求快速传递的信息

视觉通道负荷过重的场合

所处环境不适合视觉通道传递信息

触觉显示特征:1视、听觉通道负荷过重的场合2使用视、听觉通道传递信息有困难的场合3简单并要求快速传递的信息

仪表的类型及特征分析

按认读特征分:数字式显示仪表指针式仪表

功能分类:读数用仪表检查用仪表警戒用仪表追踪用仪表调节用仪表

仪表盘设计:类型选择表盘设计刻度设计指针设计数码和字符设计颜色设计

信号显示设计:信号显示特征信号灯的视距和亮度信号灯的颜色闪光信号信号灯的形象和复合显示

荧光屏显示:荧光屏的显示特征荧光屏显示的独特优点在于既能显示图形、符号、信号,又能显示文字;既能作追踪显示,又能显示多媒体的图文动态画面,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在人机信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亮度、呈现时间和余辉2目标的运动速度

3标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荧光屏显示设计要素

1目标亮度、呈现时间和余辉2目标的运动速度3目标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4度对比度5面

音响传示装置的选择原则

1 在有背景噪声的场合,要把音响显示装置和报警装置的频率选择在噪声掩蔽效应最小

的范围内,是人们在噪声也能辨别出音响信号。

2 对于引起人们注意的音响显示装置,最好使用断续的声音信号;而对报警装置最好采

用变频的方法,使音调有上升和下降的变化,更能引起人们注意。另外,警报装置最好与信号等一起作用,组成“视”、“听”。双重报警信号。

3 要求音响信号传播距离很远和穿越障碍物时,应加大声波的强度,使用较低的频率。

4 在小范围内使用音响信号,应注意音响信号装置的多少,尽量减少音响信号装置的数

量。避免相互干扰。

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1噪声的强度2接触时间3噪声的频谱4噪声类型和接触方式5个体差异

言语传示装置设计:语的清晰度2语的强度3噪声对言语传示的影响

亮度对比度::

5.4 操纵装置设计:

操纵装置的特征编码与识别

旋纽、手柄、按纽、按键设计

工作椅设计的主要依据

手握式工具的设计

操纵装置设计:

?充分考虑操作者的体形、生理、心理、体力和能力。

?操纵装置的大小、形态等要适应人的手或脚的运动特征。

?操纵装置的设计还要考虑耐用性、运动速度、外观和能耗。

操纵装置的特征编码与识别:形状编码大小编码颜色编码标志编码

操纵装置设计原则

操纵装置的选择原则

1择考虑两种因素2的操纵能力:3动速度、肌力大小、连续工作的能力

4操纵装置本身:

操纵装置的功能、形状、布置、运动状态及经济因素等

操纵与显示相合性设计

操纵显示相合性的人机工程原理

1 运动相合性

2 空间相合性

3 操纵显示比

操纵显示比的选择底控制现实比高控制显示比

?人机界面上的操纵-显示系统具有精调和粗调两种功能.C/D比的选择要考虑精调和粗调时间,而不是简单地选择高C/D比,还是低C/D比.最佳的C/D比则是两种调节时间曲线相交处.

工作椅设计主要依据

当人站立时,人体的足裸、腰部、臀部和脊椎等关节部位受到静肌力作用,以维持直立状态,而坐时,可免除这些肌力,减少人体能耗,消除疲劳,坐姿态比站立更有利于血液循环,而且有利于保持身体的稳定。

工作椅设计主要依据坐姿生理学

工作椅设计主要依据设计要点

1、使操作者在工作中保持身体舒适、稳定并能进行准确的控制和操作。

2、座高(360—480mm)和腰靠高(165 —210mm)必须是可调节的。

3、椅坐面和腰靠结构应使其感到安全、舒适。

4、腰靠结构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足够的刚性,腰靠倾角不得超过115度。

5、工作坐椅一般不设扶手,需设扶手的必须保证操作人员作业活动的安全。

6、其结构材料应耐用、阻燃、无毒。坐垫、腰靠、扶手的覆盖层应使用柔软、防滑、透气性好、吸汗的不导电材料制造。

手握式工具设计:设计原则:

必须有效地实现预定的功能;

必须与操作者身体成适当比例,使操作者发挥最大效率;

适当考虑性别、训练程度和身体素质的差异;

作业姿势不能引起过度疲劳。

7.1.1 作业姿势与人体机能的关系:(1)与视觉的关系(2)与循环的关系(3)与手、上下肢、上半身等运动关系(4)与身体重心的关系,见图7-1

7.2 作业姿势的设计原则

7.2.1 作业姿势的选择1. 确定作业姿势的因素2. 立姿作业与坐姿作业的分析

7.2.2 动作经济与效率法则

1. 利用人体的原则

2. 布置工作地点的原则

3. 设计工具和设备的原则

立姿作也:特点:双脚压力较大头部供血不足心脏负担较重坐姿作业

特点:血液循环不畅腰椎压力较大

动作重构原则1取消2合并3重排4简化

作业姿势的设计要点

作业动作的类型:“1. 定位动作2. 逐次动3. 重复动作4. 连续动作5. 调整动作

避免静态肌肉受力

设计要点如下:

1避免弯腰及其它不自然的姿势,2避免长时间抬手作业,3坐姿工作比立姿工作省力

4双手作业时,手的运动方向相反或不对称5作业位置与视距的关系,见图7-9

6常用工具、零件、材料与操作者的位置关系7手在较高位置作业时,应增设支承物

8利用重力作用,

第八章作业岗位与作业空间设计

三种作业岗位的分类:坐姿作业岗位2 立姿作业岗位3 坐、立姿交替岗位

手工作业岗位尺寸设计:1与人体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2 与作业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3 与性别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视觉信息作业岗位设计

1视觉显示终端作业岗位的人机界面

2 1 人-椅界面2 眼-视屏界面

3 手-键盘界面

4 脚-地板界面

视觉信息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寸:视觉显示终端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度;表控制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度;光屏观察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度

作业空间设计

人与机器结合完成生产任务是在一定的作业空间进行的。人、机器设备、工装以及被加工物所占的空间,称为作业空间。

作业空间的设计任务是使机器设备和工装以及被加工物体按照人的操作要求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达到舒适、方便提高工效的目的。

作业空间设计一般包括空间布置、座椅设计、地面设计、环境设计等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度

●作业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元件布置的造型与样式,还要顾及下列因素:

●操作者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便于使用、避免差错、提高效率;

●控制与显示的安排要做到既紧凑,又可区分;

●四肢分担的作业要均衡,避免身体局部超负荷作业;

●作业者身材的大小

1、作业空间设计人体测量学数据运用

确定对于设计至为重要的人体尺度;确定设计对象的使用者群体;定数据运用准则

选择合适定位群体的百分位;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作适当修正;考虑测量的衣着情况;

●考虑人体测量学数据的静态和动态性质

作业面设计

●作业面高度

●如果作业面高度可调节,则必须将高度调节至适合身体尺寸及个人喜好的位置。

●应使臂部自然下垂,处于合适的放松状态,小臂一般应接近水平状态或略下斜;任何场合都不

应使小臂上举过久。

●不应使脊椎过度屈曲。

●若在同一作业面内完成不同性质的作业,则作业面高度应可调节

作业空间的布置

作业场所布置总则

重要性原则使用频率原则功能原则使用顺序原则

1、行动空间

作业空间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首先应考虑人能够顺利通行,这是保证作业空间适合于使用者的最基本的原则;

◆操作联系方便,包括使用者与机器的联系,以及使用者之间的联系;

◆机器布置合理,便于人迅速而准确地使用机器;

◆信息交流畅通;

作业空间的几个概念

●近身作业空间:

●指作业者在某一位置时,考虑身体的静态和动态尺寸。在坐姿或站立状态下,其所能完成作业的

空间范围。

●个体作业场所:

●指操作者周围与作业有关的、包含设备因素在内的作业区域,如汽车驾驶室、计算机操作台。

●总体作业空间:

●不同个体作业场所的布置构成总体作业空间。它反映多个作业者或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心理空间

个人心理空间是指围绕一个人并按其心理尺寸要求的空间。通常把确定心理空间的距离分为四个范围:亲密距离50CM内、个人距离50~130CM、社交距离130~400CM为宜公共距离4M以上

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一种社会性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即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用的相应方式。

●个体为了保护一特定的物理空间或区域不受同类的侵犯所采取的行为就是地域性表现。

●地域性具有可见的界限或标志,其位置时固定不动的,而且地域的大小也不随条件而变化。一个

为个体所有的住宅。就不允许别人随意进入。

●作业空间设计步骤:作业调查设计方案模型

●论证修改报告

三、作业面的高度

作业面是指作业时手的活动面。作业面高度的确定应遵从以下原则:1将高度调节至适合操作者身体尺度及个人喜好的位置;

2应使臂部自然下垂,处于放松状态;3不应使脊椎过度屈伸;4作业面可调节

第九章作业环境的分析与评价

影响舒适程度的环境因素

?热度冷度噪音振动空气消耗量

?湿度压力渐变人体前后倾斜

?氧化碳浓度

人体对作业环境的适应程度

?最舒适区舒适区不舒适区不能忍受区

热环境

影响热环境的要素

? 1 气温 3 气流2 气湿 4 热辐射

人体的热平衡

?M ±C ±R - E - W = S

式中M为代谢产热量;C为人体与周围环境通过对流交换的热量,人体从周围环境吸热为正值,散热为负值;R为人体与周围环境通过辐射交换的热量,人体从外环境吸收辐射热为正值,散出辐射热为负值;E为人体通过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散热量,均为负值;W为人体对外做功所消耗的热量,均为负值;S 为人体的蓄热状态。

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过冷过热环境对人体影响

人体具有较强的恒温控制系统,可适应较大范围的热环境条件。但是,人处于远远偏离热舒适范围并可能导致人体恒温系统失调的热环境中,将对人体造成伤害。

(1)低温冻伤(2)低温的全身性影响(3)高温烫伤(4)全身性高温反应

热环境综合评价的生理热指标

?热环境各要素对机体热调节的作用是综合的,在气温气湿气流辐射等四种要素中,虽然气

温对机体的热调节起重要的作用,但其他要素对机体热调节也有相当作用。因此,不能单独根据气温或其他任何单一的要素来评价热环境,而必须用某种包括各种要素的综合指标进行评价。常用下属几种综合反映热环境各要素影响人体生理效应的“生理热指标”

事故分析与安全设计

事故的成因分析

人的原因物的原因环境的原因

事故致因逻辑

事故控制基本对策

3E原则技术对策(Engineering)教育对策(Education)法制对策(

4M 法生产活动中的人(Man) 在机械方面的主要对(Machine)

媒体或环境对策(Media)管理方面的对策

事故控制主要方法

1物质因素和环境因素危险源控制

消除危险控制危险防护危险隔离防护

保留危险转移危险

2人的失误控制人的安全化操作安全化

3管理失误控制制定操作标准和规程,并进性教育

制定和维护保养的标准和规程,并进行教育定期进行工厂房内的环境测定和卫生评价

安全装置的设计;连锁装置

?双手控制按钮利用感应控制安全距离自动停机装置

防护装置类型:固定式防护装置;活动式防护装置;连锁防护装置;可控防护装置

个体防护措施:1防护衣2头盔3保护镜4安全靴5口罩或面具6手套

1 人体系统设计总体设计的目标是什么?

.1 人机系统组成,.2 人机系统模型,(1). 按自动化程度分类(2). 按人机结合方式分类,

11.1.3 人机系统的总体目标,

2论述人机系统总体设计的程序

.1 人机系统设计的程序,

(1)了解整个系统的必要条件,如系统的任务。目标等

(2)调查系统的外部环境,如构成系统执行上的障碍的外部环境等

(3)了解系统内部环境的设计要求,如采光。照明等

(4)进行系统分析,即利用人机工程学的知识对系统的组成。人机联系。等进行方案分析

(5)分析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机能特性及其约束条件

(6)人与机的整体配合关系的优化

(7)人。机。环境各要素的确定

(8)利用人机工程学的标准对系统的方案进行评价

.2 人机系统开发的步骤

3人机系统设计的总体设计主要解决那三个基本问题?

(1)人机功能分配(2)人机关系匹配(3)人机界面合理

4人机总体设计的评价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点?

(1)实验法优点:1正确性非常好2彻底性(现象的把握和记录确切)3再现性(在大体上相同或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能在现)4 控制性(可限定实验条件,也可限定实验范围)5 弹性(实验因素可做各种组合,各因素的水准容易扩大到相当宽的范围)6 解析性(由于以上各特点,可把握住因果关系)7 问

题的探索(可判断问题的焦点,较早就能得到初步的概念)8 费用(便宜)

缺点:1人为性(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实验室的作业条件是人为的)2不完全性(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在现人的不安。应激等

(2)模拟装置法优点:1真实性(能在实际的和逼真的装置上进行真实的作业)2交互作用研究(能较真实的对与操作的顺序进行研究)3诊断(能有效地模拟系统特有的问题)

缺点:1特殊性(因为模拟装置是为特定目的设计的,所以不能在很宽的范围内改变变量,难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实际运行测定法优点:1真实性(在实际运行状况下观察到的行到,其真实性高)

缺点:1设定条件的限制2缺少在现性3复杂性

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1、设计的产品要考虑到不同人群(使用者)的不同需要

2、设计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

3、设计产品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4、产品设计应重视实现,改善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人机对话(即运用信息语言交流

12.1.1 绿色设计特点

(1)减缓地球资源财富的消耗(2)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3)减少大量垃圾处理问题(4)绿色设计是并行闭环设计

绿色设计的原则(准则)

1. 与材料相关的准则

2. 与产品结构有关的准则

3. 与制造工艺有关的准则

虚拟现实系统的特征

1. 自主性

2. 交互性

3. 沉浸感

人和环境

环境构成分为大小构成、构成因素、构成性质。

刺激与效应: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与效应。

一是人体外感官和环境交互作用二是人体内感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三是人的心理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知觉传递与表达

知觉传递:环境因子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各种生理与心理活动,产生相应的知觉效应,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外显行为,去改造或创造新的环境,以适应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新的环境因素有促进人类需求的增长,又要不断改变环境,如此循环,以致无穷,这是自觉传递的过程。

知觉表达:知觉的物理量可以用物理度量单位表达。

心理度量。心理量表可以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三个类型。

知觉效应的表达式通过测量环境因子的刺激量来实现的。

人体舒适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概念,

人体舒适性包括行为舒适性和知觉舒适性。行为舒适性是指环境行为的舒适性;知觉舒适性是指环境刺激引起的直觉舒适程度。

行为与环境

环境行为:人和环境交互作用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其外在表现和空间状态的推移称之为环境行为。

环境行为特征1:客观环境,2自我需要,3环境制约4共同作用,

人类行为公式:B=f (P*E) B是行为,f 是函数,P是人,E是环境。

一是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满足一定的需要,行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二是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客观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可能阻碍行为。

人的生活习性:人类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由于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了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

一是抄近路,二是识途性,三是左侧通行,四左转弯,五是从众习性,六是聚集效应,人的行为模式是将人在环境中的行为特性,总结和概括,将其规律模式化。

人的行为模式化依据是环境行为基本模式。

行为模式的分类

(1)空间行为模式:按其目的性有再现摩梭、计划模式和预测模式。

(2)行为的表现方法:按行为模式的表现方法,有数学模式、模拟模式和语言模式。

(3)行为内容;按行为的内容有秩序模式、流动模式、分布模式和状态模式。

行为与室内空间分布

一,空间定位,室内空间分布不仅确定了行为空间的范围,而且也确定了行为空间的相互关系,即空间秩序。

二,空间分布:每一个形为空间的具体形状及其中家具、设备的布置,又要考虑人在空间里的分布状况,即分布图形。

行为与室内空间设计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确定行为空间尺度,分为大空间、中空间、小空间和局部空间等不同尺度的空间。二;确定行为空间分布,分为有规则空间和无规则空间。有规则空间主要表现为前后、左右、上下及指向性等分布;无规则空间多数为个人行为较强的空间。

三确定行为空间形态,行为和空间形态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四行为空间组合,调整室内空间布局、尺度和形态,使之更好的适应人的需要。

视觉与环境

视觉特性:光知觉特性、颜色知觉特性、形状知觉特性、质地知觉特性、空间知觉特性、时间知觉特性和恒常知觉特性。

光线与视觉

一光线的作用:1,有了光线,人们能看清世界。2具有杀菌作用,治疗疾病。3红外线具有大量的辐射热,提高室温。4利用光线创造丰富的艺术效果。

二光与健康,三室内光的利用与遮挡,

视觉机能表现在1视力,2适应(器官感受性变化及其变化达到的状态叫适应)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及明暗之间的间适应。3视敏度,眼睛能感受到的光的波长是380-780nm ,最高视敏度为1,其它个波长的相对视敏度称为比视敏度。4视野,是视线固定时眼睛能看到的范围。5闪烁,眼睛会感觉光的周期性时间变动的现象。6眩光,眼睛遇到过强的光,整个视野会感到刺激,使眼睛不能完全发挥机能的现象。7立体视觉,是人能够知觉客观物体的第三维的深度。产生立体视觉的原因,有客观环境的图像关联因素,也有人体的生理性关联因素。人体生理性的关联性因素有:两眼视差、肌体调节、两眼辅合和运动视差。

两眼视差;但观看某一物体时,在左右眼球视网膜里的投影,呈现稍微不同的映像的现象。肌体调节,眼球的毛状肌使水晶体的曲率改变叫调节。

两眼辅合,观看近物时,两眼的视线趋向于向内聚合的现象。

运动视差,单眼视觉时,观察者在运动,视点也在变化,于是出现了连续性视差。

视度,是指观看物体清楚的程度。看得见、看到清、看的好是光觉的基本概念。

与物体的视度有关的五个因素:1,物体的视角;2,物体和其背景间的亮度对比。

3,物体的亮度;4观察者与物体的距离;5观察时间的长短。

光觉质量:包括采光、日照和人工照明。

保证正确的日照涉及到1,建筑物的日照时间、方位及间距。2,紫外线的有效辐射范围。3绿化的合理配置。4建筑物阴影。5室内日照面积。

天然采光的质量主要取决于1,采光上的大小和形状。2,采光口离地高低,3,采光口分布和间距。

人工照明分为三种:均匀的、局部的和重点的照明。

室内光环境设计分为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

天然采光:利用日光的直射、反射和透射等性质,通过各种采光口设计,给人以良好的视觉和舒适的光环境。

人工照明:利用各种人造光源的特性,通过灯具造型设计和分布设计,造成特定的人工光环境。

色彩和视觉

色彩的本质最早是牛顿发现的。色彩三属性:色相、彩度及明度。

色相是亦称色别,即色的特质。彩度亦称饱和度,是色彩鲜艳的程度。明度是色彩明暗的程度。

色彩的表示方法:

1,文字表示,a 以动物、植物、矿物等的色彩或以色彩的质料、产地来形容色彩。

b 以色彩的明暗、深浅和强弱等形容色彩,

2数字符号表示:a 以色彩的心理物理表示,依靠光学测色定量表示色彩,

b 以色彩的心理特性表示,根据色彩的视觉效果表示,

3表色体系。

人机工程学分析报告

人机工程学分析报告 四川师范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刘明岳 对大学生寝室布局进行人机分析 一、背景:当今中国学生宿舍已公寓化,服务设施也在改进,有关资料了解我国高校寝室的洗舆区的情况。将使本文的评析更加有实际针对性。 二、分析及改进准备 1 (1)、浴洗室门的布局问题:门是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首先,通常的门的宽度为900mm可提供两个人通行,但是我校寝室卫生间门的宽度为500mm,从理论上说卫生间的门本身有可能设定的比通常的门窄,很明显存在着人机问题。由于卫生间带有洗舆和热水的部分功能。平时进出接水端盆身体需要侧身行走,这样时久会造成身 心劳累。如图1-1所示 1-1图 当人们长时间这样行走会很疲劳,而且学校寝室大多数是 8人间。由于天气原因特别是冬天,特别是早上起床后需要热水,这会造成拥堵会给大家上课时间带来一定的影响。对于这 种情况分析后,总合考虑应当改进门的宽度。提高卫生间的利 用率。我初步设计了一个改进的方案如平面图1-2所示。

1-2平面图 (2)、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宽门的尺寸由原来的500mm增加到700mm。这样提高了卫生间门的基本功能利用率。也符合了人机工程学的人体舒适度。 2、(1)、洗舆区水池区如图3所示。分析洗舆水池中的人机关系可得出以下结论: 水池有点浅,在洗衣物时会造成衣服被水溅湿,弄湿衣鞋。 洗脸、刷牙、弯腰会徒增疲劳。中国百分位在90左右的人 都会穿增高鞋垫。 图3示 3、(1)、水池的改进图如图4所示。将水池高度由原来的800m m 提高了80m m这样减少了衣鞋的弄湿。同时也减轻人体的疲劳程 度。减少了地面的长期潮湿情况。

4平面图 4、(1)、寝室水龙只有一个如图5所示。这是人机工学中一出现的个严重的问题。八个人用一个水龙过于拥挤。不符合人机工 程学的舒适标准。 (2)、针对这种情况。在原来水龙头的位置不变的基础上。增 设了一个圆形水池,在墙的三角区 增设的有助于节约空间。同时将原来的水池区的尺寸由原来的长1500mm、高800mm、宽600m m g改到现在的长不变,高880m m、深450m m。 二、本次报告应用人机工程学的知识,对我校学生寝室洗舆 区进行人机分析并改进设计,通过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提出设计方案并加以总结。通过绘图软件的评析设计提高方案的精确度和可信度,设计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性。

1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是什么

1.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是什么? 人体特性的研究、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工作场所和信息传递装置的设计、环境控制与安全保护设计 实测法(Measure method),实验法(Experiment method),分析法(Analysis),调查研究法(Survey),计算机仿真法(Simulation),感觉评价法(Sensory inspection),图示模拟和模型试验法(model) 2.简述坐姿作业空间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采用的人体参数。 坐姿作业空间设计主要包括:工作台、工作座椅、人体活动余隙和作业范围等的尺寸和布局等. 其设计用人体参量(坐姿10个数据) 3.知觉的基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人脑中产生的具体事物的印象总是由各种感觉综合而成的,没有反映个别属性的知觉,也就不可能有反映事物整体的感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到的事物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4.信息编码的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分析操纵装置特征编码的方法和意义。 (形状、大小、颜色、标志) 5.仪表显示装置设计时主要考虑哪些方面?在各部分的设计中,主要考虑哪些影响因素?模拟(指针表盘等的设计) 数字(形状、格式、显示器) 6.脚操纵装置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形式、操纵方式、力量,尺寸、形状位置) 7.人与“机”特性的比较主要从哪些方面考虑? 速度,逻辑推理,计算,可靠性,连续性,灵活性,输入灵敏度,智力,操作处理能力,功率输出,综合能力,记忆 8.安全防护装置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些原则的应用 a)以保护人身安全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原则。 b)安全防护装置必须安全可靠的原则。 c)安全防护装置与机械装备配套设计的原则。 d)简单、经济、方便的原则。 (举例:自己任意) 9.安全人机工程学对安全工程设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体结构,匹配,结构及环境设计)

人机工程学所有试题及答案

vip 会员免费 测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30分) 1、人机工程学主要研究的是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简述这三者的含义。 答:人一一指操作者或使用者(1分);机一一泛指人操作或使用的物,可以是机器。也可以是用 具、工具或设施、设备等;(2分)环境一一是指人、机所处的周围环境,如作业场所和空间、物 理化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等;(2分)人一机一环境系统一一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 所使用的机以及它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 (1分) 2、在设计室内空间的灯具安装位置时,有空腔和空腔率的概念。请简述空腔的种类及各类所包含 的范围。 2、分析图2中的色视野图,在空白位置填上合适的色觉,并对色视野图进行分析,最后举出在实 际 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答:(填空4分,分析1分,实例3分) 3、论述格式塔心理学的两个基本观点,并加以说明。 答:1) 一个完全独立的新整体,其特征和性质都无法从原构成中找到。 2)在大小、方向、位置等构成改变的情况下,也仍然存在或不变。 三、论述题(40分) 1、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并举图例说明。 答: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错觉( 4分,少一项扣一分),举例说明(4分,少一项 暗适应:当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时,刚开始看不清物体,而需要经过一段适应的时间 后,才能看清物体,这种适应过 程称为暗适应。 【名词解释】明适应:与暗适应情况相反的过程称为明适应。 答:空腔类型:顶棚空腔、房间空腔、地板空腔。 顶棚空腔:天花板到灯具下母线之间的空间范围; 房间空腔:灯具下母线到操作面之间的空间范围; 地板空腔:操作面到地板之间的空间范围。 (0.5分/项) (1.5 分) (1.5 分) (1.5 分) 3、简述舒适性的类型,并解释。 答:类型:行为舒适性(2分)、知觉舒适性(2分)。解释(2分)。 4、使图形稳定、清楚的条件有哪些?(答出一点得 1分,总分6 分) 答:1)面积小的部分比大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 同周围环境的亮度差别大的部分比差别小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 亮的部分比暗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 含有暖色色相的部分比冷色色相部分容易形成图形; 向垂直、水平方向扩展的部分比向斜向扩展的容易形成图形; 对称的部分比带有非对称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 具有幅宽相等的部分比幅宽不等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 与下边相联系的部分比上边垂落下来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 与活动着的部分比静止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 什么是旷奥度? 2) 3) 4 ) 5) 6) 7) 8) 9 ) 5、 答:空间的旷奥度:空间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旷:开放性(2分) 奥:封闭性(2分) (2 分) 4、作业场所布置总则是什么?分条论述。 答:1.重要性原则(1分)说明(1分)。 2. 使用频率原则(1分)说明(1分)。 3. 功能原则(1分)说明(1分)。 4. 使用顺序原则(1分)说明(1分)。 5、论述增加室内的知觉空间的方法。 (8分) 答:方法数量2分,论点鲜明2分,论据充分2分,条理清楚1分,卷面1分。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 4分,共8题中选作5题,共20分) 【名词解释】人体测量学:是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 的差别,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从而为各种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提供人体测量数据。 【名词解释】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而只觉得印象却保持相对不 变的特性。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 释】 【名词解 释】 分布:人体尺寸按一定频率出现。 日光系数:在云层覆盖天空时或者在阴影处进行的。 室内光强度于室外光强度之比。 目眩:进入人眼的光量过大,使视网膜的感受性不能适应。 照度:是指落在物体表面的光通量。 系统: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余觉:刺激取消后,感觉可以存在极短时间。 适应:感觉器官经持续刺激一段时间后,在刺激不变的情况下感觉会逐渐减小以致 扣一分) (2分)说明(2分)。 (2分)说明(2分)。 消失的现象。 【名词解释】

人机工程学考试重点笔记

一、 1、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Man-Machine Engineering)是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 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2、学科命名:美国——人类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 、人的因素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西欧(常用)——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 。日本——人间 工学。国内——工程心理学Engineering Psychology 3、人机工程学的发展以及特点: a 、 经验人机工程学:机械设计的是主要着眼点在于力学、电学、热力学等工 程技术方面的原理设计上,在人机关系上是以选择和培训操作者为主,使 人适应于机器。 b 、 科学人机工程学:重视工业与工程设计中“人的因素”,力求使机器适应 于人。 c 、 现代人机工程学:研究方向: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 究,以创造最适合于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使人-机-环境系统相 协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能。 4、学科的研究方法: a 、观察分析法 ,b 、实测法,c 、实验法,d 、模拟和模型实验 法,e 、计算机数值仿真法。 5、人体测量学也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它是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体之 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别,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从而为各种工业设计 和工程设计提供人体测量数据。 6、人机工程学范围内的人体形态测量数据主要有两类,即人体构造尺寸和功能尺寸的 测量数据。人体构造上的尺寸是指静态尺寸;人体功能上的尺寸是指动态尺寸,包 括人在工作姿势下或在某种操作活动状态下测量的尺寸 7、人体测量的主要方法有:a 、普通测量法,b 、摄像法,c 、三维数字化人体测量法。 8、测量基准面:a 、正中矢状面(左右),b 、冠状面(前后),c 、横断面(上下 面),d 、眼耳平面(通过左右耳屏点及右眼眶下点得横断面) 9、均值:表示样本的测量数据集中地趋向某一个值,该值为平均值,简称均值。 ∑==n i i x n x 11

人机工程学复习要点(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第一章 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1 自然观察法: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记录自然情景下发生的行为来认识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2实测法:借助实验器材进行实际测量的方法 3调查研究法:口头访问、问卷调查,直至精细评分以及心理和生理学分析判断与间接意见、档案和建议分析等 4计算机的仿真系统:数字环境中建立人体模型。可利用人体模型模仿人的特征和行为,描述人体尺度、形状和人的心理 5系统分析评价法:将人——物——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对系统进行分析、评价 人体工程学理论体系:人体工程学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由多门科学相互交叉、综合、渗透、重构而形成的,是交互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 第二章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口皮肤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脉冲,通过传输神经,将其传至大脑皮质感觉中枢,产生了感觉。感觉的基本特性为: 1适宜刺激:外部环境中有许多种能量形式,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都能对某一种特定的能量形式做出最敏感的反应。这种能够引起感觉器官有效反应的刺激称为适宜刺激。 2感觉阈(yù)限:人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信号刺激,当这个刺激的强度较小时,尽管在物理上可以测到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某种反应,但人却没有感觉到,只有刺激强度逐渐增加到某一界限时,人才通过感觉器官获得了感觉。这种使人从没有到获得感觉的刺激强度的界限值,称为“刺激阈”。 3适应: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如果刺激强度不变,则经过一段时间后,感觉会逐渐减小以致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适应”。 4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器官对其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都将因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影响而降低,这种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的相互作用。 5对比: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刺激时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对比。 6余觉:余觉是指当刺激取消以后,感觉还继续存在一极短时间的现象。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选择性 把某些知觉对象从背景中优先区分出来,并予以清晰反映的特性,叫知觉选择性 从知觉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一般取决于下列条件: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运动 3主观因素 知觉的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的理解性: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来理解当前知觉对象特征的过程。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知觉映像仍能保持相对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人机工程学作业

人机工程学作业 火车提速的人机学分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目的与意义 近些年来,不断有火车提速的新闻。但是火车还是照样晚点(估计只有动车组除外,但我没坐过),而且晚点的时间一点也不见少。也不说明原因,火车老是会在沿途停车。可以说基本上每趟火车都是在走走停停中结束一次旅程的。甚至有火车明明开得很快,可以准点到,却硬是要在到站前,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停上半个多小时再走,然后就晚点了。 随着全球整体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出行的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应运而生出现了各种代步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等,这些交通代步工具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需求,同时也大大缩减了人们沟通的距离。 和许许多多外出代步工具相比火车无疑是最经济,最环保的交通工具。它无论是在在人数量上还是在环境保护上都有着其他交通工具无法匹及的优势。当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火车已由传统的以煤为能源逐渐转变成以电进行驱动的新型能源方式,这样一来人们在乘坐出行时有了新的乘坐经验:安静、环保、快捷,在这其中要数高速动车最为称赞。 就我国高速建设而言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专业的人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在这其中就包含了工业设计方面的内容,就我国髙铁动车组设计而言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的设计如动车组车辆外部造型设计、动车组客室设计等许多方面还处在引进、借鉴和同化国外动车组设计的阶段,并没有做出自己的设计特点来。在引进国外先进动车组的同时并没有很好的将引进车辆的人机尺度与国内人际相匹配,这就再后来人员乘坐、使用和操作上带来了不便。所以这就需要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对于人机数据要及时调整更新,做到符合我国人体尺寸的动车组客室设计已逐渐成为客室造型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1)动车组截面的安全性a动车组高速运行过程中所承受的外部空气阻力及压力波b由于运行属于有轨线型运动,所以截面在转弯与涵洞限界的合理性。 2) 二、火车提速带来的问题 1、优点 1)最高时速250公里

人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人机工程学概论 1.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2. 人机工程学名称:人类工效学、人间工学、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人体工程学、人类工 程学、工程学心理学、宜人学、人的因素等。 3.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阶段: 1) 经验人机工程学【特点】:机械设计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力学、电学、热力学等工程技 术方面的原理设计上,在人机关系上是以选择和培训操作者为主,使人适应于机器; 2) 科学人机工程学【特点】:重视工业与工程设计中“人的因素”,力求使机器适应于 人; 3) 现代人机工程学【特点】:现代人机工程学着眼于机械装备的设计,使机器的操作不 越出人类能力界限之外;密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严密计划设定的广泛实验性 研究,尽可能利用所掌握的基本原理,进行具体的机械装备设计;力求使实验心理 学、生理学、功能解剖学等学科的专家与物理学、数学、工程学、方面的研究人员 共同努力,密切合作。 4.现代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方向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 最适合于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使人-机-环境系统相协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 高综合效能。 5.人机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观察分析法、实测法、实验法、模拟和模型试验法、计算机数 值仿真法。 第二章 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 1.人体测量:是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别, 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从而为各种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提供人体测量数据。 2.人机工程学范围内的人体形态测量数据主要有两类: 人体构造尺寸:是指静态尺寸 功能尺寸:是指动态尺寸 3.人体测量主要方法:普通测量法、摄像法、三维数字化人体测量法。 4. 人体测量基准面:矢状面、正中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眼耳平面 5.百分位:百分位由百分比表示,称为“第几百分位”。例如,50%称为第50百分位。 6.百分位数:百分位数是百分位对应的数值。例如,身高分布的第5百分位数为1543,则 表示有5%的人的身高将低于这个高度。 7.计算题: (一)、求某百分位数人体尺寸: 在人体测量资料中,常常给出的是第5、第50和第95百分位数值。在设计中,当需要 得到任一百分位数值时,则可按下式求出: 1%-50%之间的数值:50%-99%之间的数值:P=M+(SK) 例题: 例1 :设计适用于90%华北男性使用的产品,试问应按怎样的身高范围设计该产品尺寸? 解:由表查知华北男性身高平均值M=1693mm ,标准差S=56.6mm.要求产品适用于90%的人, 故以第5百分位和第95百分位确定尺寸的界限值,由表查得变换系数K=1.645即:第5百分位数为:P=1693-(56.6*1.645)=1600mm 第95百分位数为:P=1693+(56.6*1.645)=1786mm 结论:按身高1600-1786mm 设计产品尺寸,将适应用于90%的华北男性。 讨论:平均值是作为设计的基本尺寸,而标准差是作为设计的调整量的。

人机工程学课程总结.

人机工程学学习心得 人机工程学是我们专业限选课,从第一周开课,每周两节课,到第九周结课。从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深切的感悟到,人体工程学与我们车辆专业或者说是机械专业以及设计的相关性。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更加了解到作为一个设计者,再设计产品时不仅要注意产品的性能,还要考虑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人和所设计的产品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协调及统一,提高产品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尽量满足舒适和安全的使用要求,以实现“ 以人为本” 的人性化设计思想,使我们在设计方面得到了启迪和发展,使我们对车辆外形设计、车辆内部座椅等的设计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将“以人为本”、“人体工学的设计”作为产品的特点来进行广告宣传,特别是计算机和家具等与人体直接接触的产品更为突出。实际上,让机器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设计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得人能够在舒适和便捷的条件下工作和生活,人机工程学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工程化的科学。 所谓人机工程学,亦即是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重量、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还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活动范围、动作速度、动作频率、重心变化以及动作时的习惯等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肤觉等感觉器官的机能特性;分析人在各种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机理以及人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 人机工程学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其基础学科是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就是实用科学,把技术科学直接应用的实际的操作之中,也是人体工程的本源之处。人机工程学以人为最根本、最直接的研究、服务的对象,所以一切信息必须从人的自身中去获得,综合了这些信息才能做出判断。人类工程学是与人相关的科学信

安全人机工程学 课后复习题目汇总

1.人机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 2.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3.人机工程学的三个著名试验 4.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5.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6.研讨:身边事物人机设计的合理与不当分析 第二章复习题: 1. 为什么说人体测量参数是一切设计的基础? 2. 人体测量的基本姿势有哪些? 3. 矢状面、冠状面的定义? 4. 人体测量的顺序? 5.使用人体数据的原则是什么? 6.手、脚作业域如何确定? 7.人体测量数据的运用准则有哪些? 8.人体测量数据如何处理? 9.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人体数据在工程中的应用? 第三章: 1.感觉、知觉、感觉阈限、明适应、暗适应、思维、能力、性格、需要的定义 2.感觉和知觉的联系和区别是怎样的? 3.视觉、听觉特征分别是什么? 4.由非理智行为而发生违章操作的心理因素有哪些表现? 5.如何应用能力的个体差异搞好安全工作? 6.视野与视力范围,试分析视力表能辨别视力的原因。 7.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是什么?为保障安全生产如何对待情绪问题? 8.反应时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能缩短人的反应时间? 9. 如何能提高人的信息处理能力? 10.情绪、意志、态度、气质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1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2.气质的类型的特征 13.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内容 14.动机和需要的关系 15.生产中非理智行为有哪些表现?如何克服以保证安全生产? 16.相关计算题 第四章: 1、试分析脑力劳动容易产生疲劳的原因。 2、人体作业时能量的来源途径及特点。 3、作业过程中人体通过哪些方面的机能调节来应对作业带来的生理变化? 4、影响作业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5、作业疲劳的形成理论有哪几种? 6、在安全生产中,如何应用相关理论知识预防和改善作业疲劳?

人体工程学总结

人体工程学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构造尺寸:也叫静态的人体尺寸,它是被测者处于静止的站姿或坐姿的状态下测量的到的数据。 2.功能尺寸:也叫动态的人体尺寸,是被测者在进行某种功能活动时肢体所能达到的空间范围。 简答论述 1.人体工程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人适应机器。主要集中在从心理学的角度,选择和培训操作者,使人能更好的适应机器。 2)第二阶段:机器适应人。机器为人服务,机器适应人的要求。 3)第三阶段:人—机—环境相互协调。 2.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自然情况下发生的现象来认识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2)实测法——借助辅助仪器进行测量的方法。 3)实验法 4)分析法——对人机系统已取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的一种方法。 3.人体工程学研究要遵循的原则: 1)物理的原则,如重心原理等。在处理时,以人为主来进行,而在效率上又要遵从物理原则。 2)生理和心理兼顾的原则。 3)考虑环境的原则。人——机——环境的系统研究绝对不能离开环境。 4.人体测量的内容有哪些: 1)形态测量:数据分为人体构造的功能尺寸和人体功能上的动态尺寸。 2)运动测量:如动作范围,动作过程等。 3)生理测量:人的生理主要指标,如疲劳测定,触觉测定等。 5.人体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工作系统中的人,包括人体尺寸,直觉和感觉的能力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的习惯与差异等。 2)工作系统中直接由人使用的机械部分如何适应人的使用,包括显示器,操纵器和机具。3)环境与人的使用。环境包括普通环境和特殊环境,普通环境是室内的照明,温湿度等。特殊环境如高温高压,辐射和污染等环境。 6.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从环境意识的角度看,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于通过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正确认识,使一切环境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进而使人和环境达到完美的统一。人体工

人机工程学作业样本

设计中的错觉应用 一、法国国旗 法国国旗如图, 红白蓝三色的比例为35:33:37, 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比例。 分析: 这是因为白色给人扩张的感觉, 而蓝色给人以收缩的感觉, 利用了视错觉。 二、阿根廷球队队服

如图, 阿根廷球队的队服使球员显得身材苗条, 体态潇洒。 分析: 衣服竖型的条纹是人看起来更瘦, 人衣服横向的条纹把人的目光引向左右则看起来比较丰满, 因此胖子适宜穿竖条纹的衣服。 三、贴瓷砖时黑白搭配 如图, 在贴瓷砖时黑白间错搭配看起来整齐, 如果一边黑一边白就会使白色一边看起来面积比较大, 失去均衡的美感。 分析: 视觉上, 白色看起来会发散, 黑色会往里收缩, 因此会造成错觉。 四、四喜人中应用视觉错觉

如图, 是中国传统版画《四喜人》, 画中描绘了四个小孩玩耍的场景, 可是画中之描绘了两个完整的小孩形象。 分析: 画中在两个小孩中间追加了两个肚兜衔接点, 产生了两个视觉回路, 因此看起来会有四个小孩。 五、异次元庭院

如图, 院子看起来出现了异次元曲面, 弯弯扭扭。 分析: 庭院布置利用了经纬线在平面上表现出了弯曲的曲面的效果。 六、淀川大桥 日本淀川大桥桥面宽阔, 容易出车祸, 桥面漆上了箭型图案, 不在有事故发生。 分析: 箭型图案是驾驶员产生桥面变窄, 车距变小的错觉, 是其自觉放慢车速。 七、咖啡在不同颜色杯子里的错觉 咖啡在不同颜色的杯子里给人浓淡的感觉不一样, 红色更浓。 分析: 利用颜色对比的错觉使人产生这样的错觉, 咖啡店应

用这种错觉, 节约成本且使顾客满意度增加。 八、布朗大学出版部标志 布朗大学出版部的标志, 一幅图案, 能够感觉到俯仰两种视角, 不停变换。 分析: 图案运用了反转的错觉, 使图案有了多样化和立体化。 九、奥普艺术 利用奥普艺术的图片, 中间的线条看起来特别明亮, 很有层次感。 分析: 利用线、形、色的特殊排列, 是图片看起来有律动感, 也是利用了视觉的错觉。 十、医生手术服

人机工程学论文

汽车座椅设计 一.舒适驾驶首要在于座椅设计 通过对汽车座椅设计中的人机因素即尺度、形态、功能、色彩四方面的具体分析,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确定汽车车空间范围提供依据。 2、为设计汽车座椅提供依据。 3、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二.人(驾驶员)坐姿生理特性分析 1.坐姿脊柱形状 人坐着时,身体主要由脊柱、骨盆、腿和脚支承,脊柱是构成人体的中轴,位于人体背部中央。只有座椅的结构和尺寸设计使驾驶员的脊柱形态接近于正常自然状态,才会减少腰椎的负荷以及腰背部肌肉的负荷,防止驾驶疲劳发生。 2.坐姿体压分布 当座椅上的人处于坐姿状态时,人的身体重量作用于座垫和靠背上的压力分布称作坐姿的体压分布。坐姿体压分布包括座垫上的体压分布和靠背上的体压分布两部分。 (1)坐垫上的体压分布

图1 坐姿时坐垫上的体压分布 (2)靠背上的体压分布 靠背上的体压分布也以不均匀分布,压力相对集中在肩胛骨和腰椎两个部位。从这两个部位向外,压力应逐步降低。 图2 坐姿时靠背上的体压分布 3.人体对车内震动,微气候的反应 (1)人体对震动的反应 驾驶员坐在行使中的汽车上所承受的振动属于全身振动的范畴。外界振动传入人体时所引起的增大或减弱效应与身体在振动系统中的姿势有关,一般来说,坐姿工作时,由于人腿的减振作用大大降低,

抗振性要比站姿工作时差,特别是脊柱和胃部受到振动的损害,因此坐姿作业者容易产生脊柱损伤和胃病这两种职业病。 振动对驾驶员操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视觉作业效率的下降和操作动作准确性变差。另外人体在振动环境中会加速疲劳过程。当振动环境中的振动特性处于人体神经系统的敏感区域时,这种刺激频繁传入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兴奋。当达到一定限度时,皮质细胞的工作强度将减弱,人就会感到疲劳,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2)环境变化对人的影响 驾驶员在驾驶状态下的舒适温度为18℃~23℃,舒适湿度为40%~60%,代谢量为1.0~2.0met。座椅对人体热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座椅表面的温度和湿度。座椅表面的温湿度特性将影响人体背部、臀部、下体等部位的散热性能及皮肤的呼吸功能,当其温湿度特性与人体生理机能不适应时将引起人体局部不快感,从而促使人体疲劳的形成。 三.汽车座椅的人机工程设计 汽车驾驶座椅的人机工程学分析,安全舒适的汽车驾驶座椅的设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意识坐姿舒适性(静态舒适性);二是振动舒适性(动态舒适性);三是操作舒适性;四是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及被动安全性两个方面)。 1.座椅结构的设计:驾驶座椅结构设计的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体生理结构特点对驾驶舒适程度的影响上,寻求最佳的座椅结构形式、尺寸、轮廓形状及材料选择。

人机工程学作业

绪论 1.人机工程学的定义和应用领域是什么? 答:1>.美国人机工程学专家 C.C.伍德对人机工程学定义:设计设备必须合适人的各方面因素,以便在在操作上付出最小的代价而求得最高效率。W.B.伍德森认为: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是人与机器相互关系的合理方案,亦即对人的只觉显示、操作控制、人机系统的设计及其布置和作业系统的组合等进行有效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获得最高的效率及作业时感到的安全和舒适。A.查帕尼斯认为:人机工程学是在机械设计中,考虑如何使人获得操作简便而又准确的一门科学。 2>.人机工程学可以应用于农业、林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服务等领域。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数据与应用 1.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和臂长,计算其均值和方差,作出其分布图,看是否复合正态分布, 同时,分析均值和方差与全国平均值的关系,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答: 身高平均值:173.173913 臂长平均值:168.8695652 符合正态分布图

b o p p p p L L L L L C -=?=p c C S 1 =与全国平均身高比较:由于我班全是成年男生,因此跟中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比较,全国平均身高169.7。 产生差异的原因:我班大部分同学是北方同学,北方同学身高普遍偏高。 第三章 热体的感知与信息处理 1、分析石油大学、报校、成人学院50年专刊的封面,说明如何利用视觉特性增强广告的效果的。 答:首先目标与背景有一定的对比度时,人眼才能看清其形状。这种对比可以用颜色,也可以用亮度。其中对比感度有如下公式: 式中: C p —临界对比度 p —临界亮度差 L p —背景亮度 L o —物体的亮度 S c —对比感度 石油大学报纸以及成人学院50年专刊等的封面分别以红色为底,而文字以蓝色或者白色为 主,或者以白色为底,文字为红色或蓝色。通过背景与主题事物的颜色对比,增强对比感度,突出广告内容。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1. 按照人的心理特征,分析大学生学习记忆不牢固的原因。 答:记忆的过程: 记忆可具有划分为识记、保持、再认、再现等阶段。 记忆不牢固原因: 1)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人机工程学 复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同样一个灰色的图形,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显得颜色深一些,在黑色背景上则显得颜色浅一些,这是感觉的 A 特性。 A. 对比 B. 相互作用 C. 余觉 D. 适应 2、在下列仪表中, D 仪表的误读率最大。 A. 开窗形 B. 半圆形 C. 圆形 D. 垂直形 3、下列信号灯符号中, A 表示警告。 A. “!” B. “╳” C. “→” D. “〇” 4、按钮有三个主要参数: B 、直径及移动距离。 A. 体积 B. 作用力 C. 色彩 D. 形状 5、下列作业特征中, B 的作业不适合选择立姿作业姿势 A. 控制器分散 B. 精确度高 C. 起、坐频繁 D. 体力负荷大 6、通过铅垂轴和横轴的平面及与其平行的所有平面都称为 C 。 A. 水平面 B. 矢状面 C. 冠状面 D. 正中矢状面 7、在作业场所布置的总体原则中,按照 D 原则布置元器件,执行时间最短。 A. 重要性 B. 使用频率 C. 功能 D. 使用顺序 8、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包括颈曲、胸曲、腰曲及骶曲。其中与坐姿舒适性直接相关的是 B 。 A. 颈曲 B. 腰曲 C. 胸曲 D. 骶曲 9、下列选项中,只有 D 不是影响热环境的要素。 A. 空气温度 B. 空气湿度 C. 热辐射 D. 热度 10、下列各姿势中, A 的相对耗氧量最小。 A. 仰卧 B. 立姿 C. 跪姿 D. 弯腰 1、阳光下煤块的反射率要比黄昏时粉笔的反射率高,然而人们仍然把粉笔看成白的,把煤块看成黑的,不会依反光率的高低而颠倒黑白,这是知觉特性的 D 。 A. 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2、 C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务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A. 感觉 B. 体验 C. 知觉 D. 注意 3、作为定量显示,在静态显示的条件下 A 误读率较低,而且认读需占用的时间也较短。 A. 数字显示 B. 模拟显示 C. 指针固定式模拟显示 D. 指针活动式模拟显示 7、在设计通道宽度、走廊宽度、门和出入口宽度时,应该选用第 B 百分位的数据。 A. 50 B. 95 C. 30 D. 5 8、由于各种颜色对人眼的刺激不同,人眼的色视野也就不同,其中人眼对 D 的色视野最大。 A. 蓝色 B. 红色 C. 绿色 D. 白色 9、下列对视觉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 人眼对直线轮廓比对曲线轮廓更容易接受。 B. 当两种颜色相配在一起时,最易辨认的是黄底黑字。 C. 人眼对垂直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比水平方向的准确。 D. 眼睛沿水平方向运动比沿铅垂方向运动快且不易疲劳。 1、全身进入的各种姿势所需的最小作业空间尺寸,应根据人体测量项目的第 C 百分位数进行设计。 A.5 B. 50 C. 95 D. 15 2、 B 是由瞳孔中心到被观察物体两端所张开的角度。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总结及 学习体会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总结及学习体会 课程重点内容总结如下: 第1章绪论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与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机”主要是指人造产品,包括用品、器械、界面乃至建筑等:“人”是这些产品的使用者和操作者;“环境”则包括影响人与产品发生作用的温度、湿度、照明、和噪声等外部因素。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范畴:1.系统中的人的因素2、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3、研究作业场所设计和改善 4、研究作业环境及其改善 5、研究作业及其改善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1、实测法 2、观察法 3、试验法 4、模拟和模型试验法 5、分析法 6、调查法 7、感觉评价法 8、心理测验法 9、计算机仿真法 第2章人体的基本数据与应用 人体尺度是产品体量和空间环境设计的基础依据,合理的设计首先是符合人的形态和尺寸,是人感到方便和舒适。体测量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是用测量和观察的方法来描述人类的体质特征状况。常用人体尺度数据,GB10000-19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是1989年7月开始实施的我国成年人人体尺度国家标准。该标准根据人机工程学要求提供了我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的基础数据,它适用于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军事工业以及工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及劳动安全保护。 人体尺度数据的应用:在不同的情境下,有3种基本原则可以遵循:1.极端设计原则在不涉及使用者健康和安全时,设计应该尽量适合于尽可能多的使用者,选用适当偏离极端百分位的第5位和第95百分位作为界限值较为适宜。 2、可调范围设计的原则为了使设计尽可能多的使用者,有时会使设计对象的特定性质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此时通常使用从第5百分位的女性尺度到第95百分位的男性尺度作为可调整的范围。 3、平均设计原则虽然绝大多数的人的尺度并不是所有人的尺度的平均值,但一些具有应用普遍性的设计可以采用第50百分位的人体尺度数

人机工程学课程作业要求(1)

《人机工程学》课程论文及设计要求 课程名称:人机工程学 英文名称:Man-Machine Engineering 课程负责人:韩吉安 一、课程设计及论文目的与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及论文目的 通过对人机工程学实验(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研究内容、基本原理、应用范围,以及它在产品设计与工业造型中的意义;在设计中全面了解与产品设计相关的人的生理、心理诸因素:人体静、动态尺寸,操作力,视、听、触觉功能特征等;了解并会查阅有关的人机学国家标准及其他的数据资料;通晓作业域设计,显示与控制装置设计、座椅与工作台设计等典型的人机学设计问题;通过实践初步掌握与人机工程设计有关的生理、心理学实验方法、观察调研方法。 课程设计及论文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 1)查找相关文献,并做课题实际事物调研。 2)实际问题的宜人性水平受科技和经济发展约束,不鼓励可望不可及的“豪华” 设计,提倡“为不久的将来设计”。 3)每人选一个题目。 4)设计成果以设计图样(在效果图上应有150字的简要设计说明,主要阐述自己的创意和设计特色)和设计说明书形式给出。 5)设计图样包括:设计工程图一份(标有尺寸的装配三视图),可以手工或CAD 制图;效果图一份(反应设计的最终效果),可以手绘或3D出图。 2.课程论文(即具体设计说明书): 1)课程论文是对课程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及运用的书写。 2)对特定的人机学分析,查阅文献、研读、评价、质疑或对现有事务调研。

3)论文中要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分析、评论、论点等。要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论述严谨、文字简练(如有调研应附调研表;有测试的,应附试验记录原始事例)。3)论文的形式与格式 ①题目后正文前有摘要(150-200字为宜),然后列出关键词(不超过5个); ②正文(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要求已如上述); ③参考文献。 4)以A4纸打印。论文字数在2600~7000字之间。 二、考核方式 (1)作业最终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a.设计工程制图(三视图)一份用A3图纸绘制或用CAD绘制A3打印出图。 b.设计效果图一份用A4(16开)纸或用3DMax绘制A4打印出图。 c.设计说明书一份 (A4打印) d.课程论文(A4打印) e.课程答辩PPT一份 f.以上材料的电子板文档 (2)考核方式 本课程主要根据课程设计和课程论文,结合平时作业及表现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对人机学理论的灵活应用。课程设计和课程论文占60%。 三、人机工程学大作业评分标准 综合评分(百分制) 项目评分准则评分权重小计 选题 选题是否符合实际,具有一定的现实 性,与本课程的相关性 10% 内容 内容是否充实,结构是否合格,是否 体现专业性 30% 陈述 是否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回答问题 是否正确,时间控制 25% 文档 报告、演示文档的质量,论文书写是 否合理、规范,是否把要说明的问题阐述 清楚 15% 效果图 改进设计后的产品效果图制作是否能 够把自己的设想表达清楚,最终的整体版 20%

人机工程学作业

人机工程 设计报告书 设计题目:我校学生餐后餐椅人机分 析及改良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工业设计 一、调研报告

1) 对食堂现状进行分析调查 淮海工学院第一食堂是目前我院最大的学生食堂,每次就餐人数可以达到将近千人,食堂的窗口也比较多,食堂内部的设施与条件也在不断的完善,为了更好的满足广大同学的日常需求,提倡以人为本的观念,其人机学的设计尤为重要。本文对其人机学进行评析,指出优缺点,并为进一步完善其功能提出改进设计方案。 对于学生来说,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教室-宿舍-食堂,所以,食堂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学生而言,在食堂里面,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会在里面加入一些感情的成分在,譬如跟同学聊天,三两好友一起谈笑风生,亦或者可以认识很多同学的地方,因为平时忙于上课,这个时候可以联络联络感情……而且因为食堂是很多人一起用餐的地方,认识的,不认识的,可能有时候还会碰见老师,因此,就需要恰到好处的距离。食堂的人口流动性强,集中性强,需要合理的利用空间,以便于在人流集中的那个时间段里,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及时的吃到热乎乎的饭菜,及时的赶去做别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从人机学角度来对食堂进行调查,改良设计,给广大的师生一个优良的用餐环境。 2) 实物调查.个人观察和文献资料 二、人机分析及改良设计 食堂人机问题涉及到诸多方面,针对各方面的调查对以下方面进行解析。 一、桌子的相关设计 桌子的宽度:580mm 桌子的长度:1100mm 桌子的高度(全高):750mm 桌子的厚度:50mm 1)桌宽 桌宽:桌子的宽度是由两个人面对面的吃饭所需要的活动尺度58-65mm之间,以及人们面对面所需要的心理尺度决定的,接近态一般在350-750mm之间,这样就可以满足人们正常交往的需要。坐姿作业通常在作业面以上进行,随作业面高度,手偏离身体中线的距离及手举高度的不同,其舒适的作业范围也在发生变化。若以手处于身体中线处考虑,直臂作业区域由两个因素决定:肩关节转轴高度及该转轴到手心(抓握)距离(若为接触式操作,则到指尖)。第五百分位的人体坐姿抓握尺度范围,以肩关节为圆心的直臂抓握空间半径。由于座椅设计原则中的:对于休闲用椅,整体要求腿能向前伸展,有利于肌肉放松,同时有利于身体的稳定。因此,臀膝长-最大容臀空间=容腿进深≥330mm,容脚空间≥550mm,所以桌子的宽度≥715mm.

人机工程学复习归纳

第一章绪论 1.人机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 学研究的是人与机器相互关系的合理方案,亦即对人的知觉显示、操纵控制、人机系统的设计及其布置和作业系统的组合等进行有效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获得最高的效率和作业时感到安全和舒适。 综上1)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机、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人机工程学研究的目的是如何达到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效率的最优化。 2.人机工程学的发展特点: 1)不同于传统人际工程学研究中着眼于选择和训练特定的人、使之适应于工作要求的特点,现代人机工程学着眼于机械设备的设计,使机器的操作不越出人类能力界限之外。 2)密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严密计划设定的广泛实验性研究,尽可能利用所掌握的基本原理,进行具体的机械装备设计。 3)力求使实验心理学、生理学、功能解剖学等学科的专家与物理学、数学、工程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密切合作。 3.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实现这种设计的目标主要以设计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符号学为基础。动力心理学只要研究人行动的基本特性。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使机器适应人的生理特性、行为特性的同时,还强调机器适应人的思维方式和过程等心理特性,从而减轻用户的体力和精神负担,更好地为人服务。 4.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1)人体特性的研究 2)研究人与机器间信息传递装置和工作场所的设计 3)环境控制和人身安全装置的设计 4)人的行为特性与产品设计 5)人机系统的整体设计 5.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2)实测法;3)实验法;4)模拟和模型试验法;5)计算机数值仿真法; 6)分析法;7)调查研究法。 6.人机工程学的目的:通过揭示人、机、环境三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从而确保人—机—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最优化。 7.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内容以及对工业设计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为工业设计中“人的因素”提供人体特征参数 2)为工业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 3)为工业设计中“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 4)为进行人—机—环境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5)为坚持“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提供工作程序 第二章人体基本生理特征及作业空间设计 1.人体静态测量参数:人体构造尺寸和功能尺寸。 2.坐姿人体模版:模版设计尺寸采用穿鞋裸体人体尺寸,并按人体身高尺寸的分布将人群分为大身材、中身材、小身材三个身高等级。人体模版的设计或制图人员考虑主要人体尺寸时有用的辅助手段。 1)外部尺寸:手臂活动触及范围,应选用小身材。 2)内部尺寸:腿、脚活动占有空间,人体、手、头、脚等部位通过空间,应选用大身材。 3)力的大小:操作力选用小身材,断裂强度选用大身材。 3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