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概述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

合集下载

【医学检验笔记】 呼吸道病毒知识

【医学检验笔记】 呼吸道病毒知识

【医学检验笔记】呼吸道病毒知识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

主要包括正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小RNA病毒科、冠状病毒科等。

临床特点:传染源为病人及病毒携带者;飞沫传播,传染性强;潜伏期短,发病急;感染可发生在呼吸道任何水平;病后免疫力不牢固;同一病毒的反复感染,不同病毒引起同一疾病表现。

正粘病毒正粘病毒原来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一个种,流感病毒(inf1uenza)为流感的病原体,A、流行性感冒病毒分型:有三型:据RNP和M蛋白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

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又分若干亚型(H1~H16∖N1~N9)。

乙型、丙型至费索发现亚型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易发生变异,曾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较低,常局部爆发;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或只引起人类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流行。

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直径80∙120nm,新分离株丝状多于球形。

结构:主要包括病毒核酸与蛋白组成的核衣壳和包膜1>核心:分节段的(-)SSRNA、核蛋白(NP)、RNA多聚酶(三种依赖RNA的RNA多聚酶蛋白),呈螺旋对称。

2、包膜:内层为基质蛋白(MP),也具型特异性,外层为脂质双层(源于宿主细胞膜)。

基质蛋白(M蛋白):覆盖在核衣壳外面,抗原性稳定,也具有型特异性。

M1(促进病毒的装配)、M2(膜蛋白,为离子通道,辅助HA2释放核衣壳)包膜上镶嵌两种刺突,血凝素(HA)和神经胺酸酶(NA)。

1、血凝素(HA):匕IhHA1、HA2功能:凝聚红细胞一血凝现象,鉴定病毒(定性);吸附宿主细胞一与受体结合;具有抗原性一产生相应抗体:中和病毒,抑制血凝(定型)HA抗原结构易发生变异2、神经氨酸酶(NA):呈蘑菇状,能水解红细胞表面的神经氨分子。

是弱中和抗原功能:参与病毒释放、促进病毒扩散、具有抗原性一产生非中和抗体(二)变异病毒核酸为分节段的负链单股RNA,甲型和乙型分8个节段,丙型分7个节段,每个节段均为独立基因组,这一特点使基因在复制中易发生重组而致病毒变异。

呼吸道病毒及检验.

呼吸道病毒及检验.

全身酸痛、疲乏无力
头痛
腹泻、呕吐(部分病人)
重者继发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免疫性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中和抗体(抗-HA) :SlgA、IgG、IgM 血清中的抗体可维持10年,但仅对同型 病毒有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验
(一)分离培养与鉴定
1、标本采集和处理
鼻腔洗液、鼻咽拭子、咽漱液、支气管分泌物 (接种前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
禽流感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左图中染成黄 色的即为禽流感病毒
假如已导致亚洲65人死亡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 与人类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从而变异为能在 人际间传播的病毒,后果将会怎样? WHO负责公 共医疗的专家预测,届时全球将有500万至1.5亿 人被禽流感夺去性命。
2、禽流感病毒的检测
中国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实验室 诊断中主要采取 3 种办法,分别是病毒 分离、核酸检测和检测抗体。
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比较稳定
(1)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幅度小,属于量 变,可引起小规模流感的流行,称抗原漂移 (Antigenic drift)
(2) 若抗原变异幅度大,系质变,形成新的亚 型,可以引起大规模甚至世界性的流感流行,称抗 原转变(Antigenic shift)。
为什么抗原变异与流行 密切相关?
第一次病毒血症 发热、咳嗽、 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斑等 9~12天 全身淋巴组织
病毒
呼吸道上 皮细胞内
血流
3~5天
单核吞噬细胞
第二次病毒血症 损伤血管内 皮,使全身相继出现红疹
极少数
中枢N.S(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免疫性
麻疹病毒感染的免疫力持久, 一般不会出现二次感染。
三、微生物学诊断和预防

[医学微生物学]呼吸道病毒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呼吸道病毒课件
抗病毒药物的种类
呼吸道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变异,导致抗病毒药物的效果减弱。
呼吸道病毒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需要针对不同的呼吸道病毒种类和变异株进行药物的研发和生产,难度较大。
抗病毒药物研发的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鼻病毒
鼻病毒概述
鼻病毒是一种小RNA病毒,主要引起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普通感冒。
呼吸道合胞病毒概述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副黏病毒,主要引起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病毒性肺炎和支气管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传播
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在密闭、拥挤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容易传播。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预防
分类
定义与分类
结构
呼吸道病毒具有包膜和核酸,通常由核心、包膜和刺突三部分组成。
功能
呼吸道病毒的刺突具有吸附和侵染细胞的能力,核心具有遗传信息载体功能,包膜具有保护病毒和调节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功能。
病毒结构与功能
病毒复制和变异
呼吸道病毒的复制过程分为吸附、注入、合成、装配和释放五个步骤。吸附主要依靠病毒的刺突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注入是指病毒核酸进入细胞;合成是指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合成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装配是指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在细胞内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释放是指病毒从细胞内释放出来。
社会公共卫生危害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合理饮食,以增强免疫力。
增强免疫力
不与感染呼吸道病毒的人密切接触,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避免接触感染源
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部等部位。
注意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防护措施
1
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和研发现状
2
3
包括离子通道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RNA干扰等。

呼吸道病毒概述

呼吸道病毒概述
型别多、易变异、表面感染;短暂免疫力(1-2 年),易反复感染。 体液免疫:抗-HA中和抗体(IgG,IgM,SIgA): 预防感染,阻止发病;血清中的抗-HA的中和抗 体: 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几十年; 对型内变异株有交叉免疫,持续4-7年; 对其他亚型交叉免疫差; 细胞免疫:特异性CD4+TC ,CD8+TC:清除病 毒,恢复;
分节段的(-) SSRNA
NA
M1
M2
HA
1 2 34 5 6 7 8
PB2 PB1 PA RNA
RNA多聚酶
核糖核蛋白(RNP)
RNP
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
血凝素(HA)
柱状,为三聚体,它基本上以 相同的间距覆盖了病毒的全部 表面
HA1(病毒吸附)HA2(核衣壳释放)
保护性抗原,血凝抑制抗体(保护性 抗体)
➢该病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季发病率最高。 ➢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光,结膜炎、鼻炎、
咳嗽是三个主要的前驱症状。 ➢麻疹本身可自愈,但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细菌性肺炎而导致死亡。
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免疫
包膜刺突为H蛋白和F蛋白 免疫力牢固,抗H抗体和抗F抗体可抵御再
感染。 母亲抗体可保护新生儿。 恢复期主要为细胞免疫。
RSV的致病机制
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 病毒不入血 支气管坏死物与粘液、纤维蛋白粘连在一
起,易导致气道阻塞 可并发严重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第三节 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
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只有一个血清型; 经病毒血症散播全身,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最严重的问题是可垂直传播导致胎儿 先天性感染;孕妇感染时间越早,胎 儿发生CRS的概率越高。
2.免疫性:感染后获得中和抗体,免疫力持久。但型 别多。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

1889 年 1918 年 1957 年 1968 年 1977 年 80 年以后
始于俄国 始于法国 始于贵州 始于香港 始于东北
一年内席卷全球 病死约两千万人,最严重 H1N1 死亡约十万人 H2N2 波及 155 个国家 H3H2 许多国家受影响 H1N1 没有明显的暴发流行
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 3 4 PB1 PA HA1、2 同上 同上 血凝素识别与吸附宿主细胞,为中和抗 原,有亚型特异性 核蛋白,具有型特异性 神经氨酸酶,促进病毒释放为中和抗原, 有亚型特异性 基质蛋白,与病毒组装有关 膜蛋白,形成膜通道,促进病毒释放 非结构蛋白,抑制mRNA转运
5 6
7
NP NA
M1 M2 NS1、2
1、形态与结构 形态:球形、有包膜、核衣壳螺旋对称
核酸(单负链RNA、分节段) 核衣壳: 核蛋白(NP) RNA多聚酶(PA、PB1、PB2)
结 构

基质蛋白M1、M2(内层) 膜: 镶嵌蛋白HA、NA(外层)
流感病毒形态
流感病毒的核衣壳
HA
NA M2 M1 HA
RNA PB2 PB1 PA
NA
NP
甲型流感病毒结构模式
流感病毒结构
ssRNA:7 ~ 8个片段 核心 核蛋白 RNA多聚酶 基质蛋白(M蛋白):保护核心;维持病毒外形 包膜(双层脂质):上有刺突—HA和NA HA—断裂成HA1和HA2,HA2有传染性 核糖核蛋白(RNP)
Hale Waihona Puke 结 构节段 编码多肽 功 能 1 PB2 RNA聚合酶与RNA转录和复制有关
变种变异:H、N均小变异,经常 发生,导致小流行
丙型流感病毒相对稳定,未发现变异 乙型流感病毒只有变种变异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

病毒一般呈球形,直径80~120nm,病毒结
构主要有核衣壳和包膜。 核衣壳:位于病毒体的核心,呈螺旋对称, 由分节段的单负链RNA与核蛋白(NP)组成, 合称为核糖核蛋白(RNP)
包膜:流感病毒的包膜有两层,即内层基质
蛋白(MP)、外层脂蛋白(LP),具有维 持病毒外形及完整性等作用。 包膜上镶嵌有两种刺突,一种是血凝素 (HA),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A)。
呼吸道病毒
山东省东营市
呼吸道病毒概念
呼吸道病毒是一类经呼吸部病变 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呼吸道病毒多具有感染力强、传播快、起病 急等特点。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
科,是人和动物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 病原体,有甲(A)乙(B)丙(C)三型。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主要致病机制是
能抵抗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抗病毒作用, 引发机体免疫病理损伤。
血凝素:是流感病毒的主要中和抗原,刺激
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该抗体具有中和病毒 感染性及血凝抑制作用,为保护性抗体。
神经氨酸酶:具有酶活性,可水解宿主细胞
表面的神经氨酸,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和 促进病毒的扩散。神经氨酸酶具有免疫原性, 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此抗体可抑制 神经氨酸酶的水解能力,但不能中和病毒的 感染性。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

Functions of Hemagglutinin
• HA causes agglutination of red blood cells.
• Viruses bind to the mucous membrane cells by HA1 interacting with membrane receptor.
HigHhigerhEedruEcdautiocnatPiorensPs ress
Influenza A Evolution
1874 --- (H3N8) 1890 --- (H2N2) ...................Pandemic 1902 --- (H3N2) 1918 --- (H1N1)................. Pandemic 1933 --- (H1N1)....................First strains isolated 1947 --- (H1N1)....................Variation detected 1957 --- (H2N2)...................."Asian" Flu pandemic 1968 --- (H3N2)...................."Hong Kong" Flu pandemic 1976 --- (H1N1)...................."Swine" Flu, non-epidemic 1977 --- (H1N1) + (H3N2)......"Russian" Flu epidemic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结构 病毒多呈球形或丝状 病毒核酸:-ssRNA,核酸分节段,有包膜,有刺突:血凝素 (HA)和神经氨酸酶(NA)。

呼吸道病毒ppt课件

呼吸道病毒ppt课件
25
命名法:
1980年WHO公布的命名法: 型别/宿主(人则省)/分离地点/病毒株序 号/分离年代(HA与NA亚型号) 如:A/Hong Kong/03/68(H3N2)
A/Swine/Iowa/15/30(H1N1)
26
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抗原转变
亚型名称
抗原结构 流行年代
代表病毒株
Hsw1N1
H1N1 1918~1919 猪流感病毒
原甲型(A0)
H0N1 1930~1946 A/PR/8/34(H0N1)
亚甲型(A1)
H1N1 1946~1957 A/FM/1/47(H1N1)
亚洲甲型(A2)
H2N2 1957~1968 A/singpaore/1/57(H2N2)
viral core
PB2
PB1 PA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NA
NP
RNPi.e. nucleocapsid 15
16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成分
糖蛋白,占病毒蛋白25%
糖蛋白,占病毒蛋白5%
结构
柱状三聚体
蘑菇状四聚体
生物学活性 抗原性
与多种动物的RBC表面的受体 水解细胞膜上表面受体的N-

衣 核蛋白(NP):Ag性稳定

具型特异性
核糖核蛋白
ribonucleoprotein
( RNP)
RNA多聚酶:PA、PB1、PB2
13
内层: M1—与包膜厚度、硬度相关

仅见于甲型
抗原性稳定 具型特异性

脂质双刺突 血凝素(hemagglutinin,HA)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生物学性状
60-130nm,包膜表 60-130nm, 面有明显突起 +ssRNA 在Vero细胞上有明 Vero细胞上有明 显CPE 感染灵长类动物, 感染灵长类动物, 出现典型的SARS SARS症 出现典型的SARS症 状
SARS Genome
SARS传播和流行 传播和流行
预防
SARS CoV比普通 比普通CoV抵 比普通 抵 抗力强,室温下痰、粪便、 抗力强,室温下痰、粪便、 主要依靠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 尿中可稳定存活1~2天 尿中可稳定存活 天 病原学 对温度敏感, ℃存活4 对温度敏感,37℃存活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 56℃存活90分钟 分钟,75℃ 天,56℃存活90分钟,75℃ –RT-PCR RTRT 30分钟 分钟 –免疫荧光、ELISA 免疫荧光、 免疫荧光 对含氯消毒剂、过氧乙 对含氯消毒剂、 实验室要求严格生物安全资格( BSL实验室要求严格生物安全资格( BSL-3 ) 酸及UV均敏感 均敏感。 酸及 均敏感。 病原学诊断尚不成熟 WHO推荐中效以上的消 推荐中效以上的消 毒剂, 毒剂,如过氧乙酸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呼吸道合胞病毒( )
1、特点 、 属副粘病毒科肺病毒属 球形,不能在鸡胚培养,但可在组织培养 球形,不能在鸡胚培养, 增殖。 增殖。胞浆嗜酸性包涵体 一个血清型 2、致病性 、 流行于冬季、早春, 流行于冬季、早春,传染性强是医院感染 的主要病原之一 潜伏期4-5天 排毒可持续1-3周 潜伏期 天,排毒可持续 周 引起婴幼儿的严重呼吸道感染:细支气管 引起婴幼儿的严重呼吸道感染: 炎和肺炎
(二)免疫性
• sIgA 抗体有阻断病毒感染的保护作 sIgA抗体有阻断病毒感染的保护作 用 • 抗HA、NA特异性抗体为中和抗体 HA、NA特异性抗体为中和抗体 • 抗NP特异性抗体具有型特异性 NP特异性抗体具有型特异性

呼吸道病毒定义

呼吸道病毒定义

鼻病毒
01
02
03
04鼻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 Nhomakorabea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引起
普通感冒。
鼻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出现发 热、咳嗽、喉咙痛、鼻塞、流
涕等症状。
鼻病毒感染对人体的影响较小 ,一般病程较短,一周左右即
可痊愈。
预防鼻病毒的措施包括勤洗手 、避免接触患者等。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主要 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引起严重急性 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 合征(MERS)。
预防腺病毒的措施包括接种疫 苗、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等 。
03 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
发热
发热
呼吸道病毒感染常引起发热,体 温可能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发 热是身体对病毒入侵的一种自然 反应,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的功
能。
持续时间
发热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 通常在病毒感染后1-2周内自行
消退。
处理方法
流行病学特征
季节性流行
呼吸道病毒的流行与季节、气候 等因素有关,通常在冬季或春季
高发。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老年 人、身体虚弱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
地域性流行
呼吸道病毒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流 行程度和特点存在差异,可能与当 地的气候、环境、人群免疫水平等 因素有关。
02 常见呼吸道病毒
分类
呼吸道病毒主要分为三大类,即 正黏病毒科、副黏病毒科和冠状 病毒科。
传播方式
飞沫传播
空气传播
呼吸道病毒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 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给易感者。
某些呼吸道病毒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 易感者在吸入含有病毒的空气后感染。
接触传播

呼吸道病毒医学知识宣讲课件

呼吸道病毒医学知识宣讲课件

2/20/2021
呼吸道病毒医学知识宣讲
40
防治原则
及时隔离,防止传播。目前美国等国家 采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MMR)三 联疫苗,18月龄和12周岁两次免疫接种。
2/20/2021
呼吸道病毒医学知识宣讲
41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疾病 的最常见病毒。
呼吸道病毒医学知识宣讲
31
2/20/2021
呼吸道病毒医学知识宣讲
32
2/20/2021
呼吸道病毒医学知识宣讲
33
亚 急 性 硬 化 性 全 脑 炎 (subacute sclerosing nencephalitis,SSPE): 儿 童时期麻疹痊愈约2~17年后,出现慢性 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患者大脑功 能渐进性衰退,表现反应迟钝,神经精 神异常,运动障碍,最后导致昏迷死亡。
NA:破坏细胞膜上病毒特异性受体,使 病毒解离,利于成熟病毒释放和扩散。
2/20/2021
呼吸道病毒医学知识宣讲
11
血吸现象
2/20/2021
呼吸道病毒医学知识宣讲
12
分型、命名与变异
根据核蛋白NP和M蛋白抗原性不同, 将流感 病毒分为甲(A)、乙(B)、丙(C)型,甲型病毒 根据NA和HA抗原性不同又分为若干亚型。
2/20/2021
呼吸道病毒医学知识宣讲
37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 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
2/20/2021
呼吸道病毒医学知识宣讲
38
致病性与免疫性
病毒可通过飞沫或唾液污染食具、玩具传播。
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和面部局部淋巴结 内增殖,进入血流, 通过血液侵入腮腺及其 他器官,引起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2010)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2010)
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的传播
人是麻疹病毒的自然宿主 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 通过飞沫或鼻腔分泌物传播
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
两次病毒血症
麻疹的临床表现
发热(可达到40~40.5℃) 、畏光
结膜炎、鼻炎、咳嗽是三个主要的前驱症状
口颊粘膜柯氏斑(Koplik斑)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 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
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 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
流感病毒的其他生物学特性
培养特性
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
抵抗力
不耐热,对干燥、乙醚、甲醛和乳酸等
腺病毒
腺病毒
小儿肺炎
思考题
1. 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及引起疾病? 2. 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为什么容易引起流行? 3. 麻疹病毒与SSPE的关系?
4. 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致病特点。
病毒的装配
出芽
流感病毒的分型
分型
据RNP和M蛋白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 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再区分为若干亚型 (H1~H16、N1~N9) 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
命名:型别/分离地点/病毒株序号/分离年代
(HA与NA(H3N2))
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
NA
M1 M2
HA
1 2 34 5 6 7 8
PB2 PB1 PA
RNA多聚酶
RNA 核蛋白(NP)
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
血凝素(HA)
柱状,为三聚体。 HA1(病毒吸附)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
8
神经氨酸酶NA
11
13
(一)形态与结构 (二)抗原性与分型 (三)抗原性变异与流行
15
生物学性状
1、内部抗原(核蛋白和内膜蛋白) 抗原性稳定,分甲A、乙B、丙C三型 2、表面抗原: HA、NA
分亚型(subtype)依据 易变异
16
病毒类别 特性比较
A型
变异性 变异较快
B型
变异较慢
C型
未见变异
内毒素样 物质

全身症状
30
致病性
• 全身症状:发热fever、头痛headache,肌肉酸 痛
• 上炎:鼻塞、咽痛、咳嗽
1. 肺炎(合并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等)
2.其他病毒的双重感染, eg. Adenovirus(腺病毒)
(五)免疫性:
感染后获得对同型V免疫力
32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预防与治疗
41
很多人误以为日常饮食中多吃八角也可预 防禽流感,甚至出现了抢购八角的风潮。专家 因此警告说,直接将八角煎汁服用不能预防禽 流感,一般来说,八角在烹饪过程中产生莽草 酸的几率不大,而八角内含黄樟醚,过量食用 反而可能导致中毒。
42
“达菲”说明书说,“达菲”有严重的副作用, 包括意识障碍、行动异常、有幻觉症状等。厚生劳动 省在决定应对新型流感大量储备“达菲”后,正在研 究是否提醒人们注意“达菲”的副作用。
19
生物学性状
抗原性易变异是流感V最突出的特性 1、抗原漂移(antigen drift):抗原变异幅度小,属于量
变,中小型流行,每年有发生。
变异机理:编码血凝素基因发生一系列点突变,(某 一核苷酸的碱基发生改变)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
变异株的传播与影响
了解病毒变异株的传播途径和影响,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变异株的生物学特征
研究病毒变异株的生物学特征,如传染性、致病性和抵抗力等。
PART 06
呼吸道病毒的社会影响与 应对策略
REPORTING
社会经济影响
生产力的降低
呼吸道病毒的爆发导致大量员工缺勤,企业生产 力下降。
医疗资源挤兑
新药研发
抗病毒药物
01
针对呼吸道病毒的抗病毒药物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旨在抑制病
毒复制和减轻症状。
免疫调节剂
02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增强机体对呼吸道病毒的抵抗力,也是新
药研发的重要方向。
联合治疗
03
针对呼吸道病毒的联合治疗,如抗病毒药物与免疫调节剂的联
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疫苗研究
01
02
03
新型疫苗
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包 括发热、咳嗽、呼吸困 难和肌肉疼痛。
04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 妇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 ,冠状病毒感染可能是 致命的。
腺病毒
腺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 毒,可引起感冒症状。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以 通过接触污染的表面传播。
腺病毒感染的症状包括发热、 喉咙痛、咳嗽和鼻塞。
腺病毒感染通常不需要特殊治 疗,可以通过休息和多喝水来 缓解症状。
REPORTING
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 效方法,可以显著降低感染和传播的 风险。
肺炎球菌疫苗
肺炎球菌疫苗可以预防由肺炎球菌引 起的肺炎和感染性疾病,建议儿童和 老年人接种。
个人防护措施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至少20秒,或使用含有至 少60%酒精的手部消毒液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型与变异
(1)根据NP和MP的不同,分甲、乙、丙三型;
甲型根据HA(H1-H15)、NA(N1-N9)抗原不同分 亚型,人类主要由(H1、H2、H3,N1、N2)抗 原组成,近年发现H5N1、H7N7、H9N2等禽流感 也可感染人。乙、丙型未见亚型;
(2) HA、NA易变异,抗原变异有二种形式
4.抵抗力 不强,对干燥、紫外线、乙醚、乳酸 敏感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性 甲型引起流行,乙型在局部爆发,
丙型主要侵犯婴幼儿,很少流行。
病毒经飞沫 在人-人直接传播,传染性强
我国流行季节 冬春季
病人 飞沫 传播
侵入呼吸道 上皮细胞
病毒在局部增殖, 引起卡他性炎症。
毒素样物质入血, 引起全身症状。
脂质双层(外层),
M2嵌于其中,形成膜通道
分节段的(-) SSRNA
NA
M1
M2
HA
1 2 34 5 6 7 8
PB2 PB1 PA RNA
RNA多聚酶
核糖核蛋白(RNP)
RNP
流感病毒的结构
核衣壳 病毒分片段的RNA,结合 有核蛋白(NP),与复制 和转录有关的RNA多聚酶 蛋白。呈螺旋对称。 基质蛋白(M蛋白) 覆盖在核衣壳外面,M蛋白 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特异性 包膜 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
但必须与流行毒株 相一致。
第三节 副粘病毒
(paramyxovirus)
共同特点:
① 球形或多形性,直径150~300nm,螺旋对称;
② 核酸为单负链RNA,不分节段,不易变异;
③ 基因组编码多种蛋白;
④ 不同病毒包膜刺突不同
F蛋白为共有,具融合活性和溶血活性
a.副流感,腮腺炎病毒为HN蛋白 与血凝
5-7d痊愈,免疫力低下者易继发感染, 引起肺炎。 2.免疫性: 病后对同型病毒有牢固免疫力, 分泌型IgA(抗-HA) 均为中和抗体 血液中抗-HA(IgG、IgM) 可抵抗再感染,
小结:甲型流感为什么会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 1、病毒基因为分节段的单负链RNA ,在复制中易发
生基因重组,导致新病毒株出现;
(3)甲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多 数哺乳动物均可感染;
禽类是流感病毒的基因储存库与 新毒株出现相关;H5N1是一种 高致病性病毒。
H5N1


H3N2 H1N1

基因重组
(人体具H5N1结合受体 )
3.培养特性
羊膜腔(初次分离) 鸡胚尿囊腔(传代V)
接种
细胞培养:人胚肾细胞 CPE(-) 血吸附(+)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概述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副流感
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 其它: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呼肠病毒 新变种: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
偏肺病毒。 常见呼吸道病毒及引起主要疾病(详见教材
P315 表26-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 属正粘病毒科,简称流感病毒。包括甲、乙、丙三 个型,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流感。 甲型 是播及全球、流行频繁的重要病原体; 乙型 致病性低,仅局部暴发; 丙型 主要侵犯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很少流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球或丝状, 直径80-120nm,分节段的单负 链RNA病毒,核衣壳呈螺旋对称, 有包膜,表面有刺突。
2、病毒型别多,不同型别同时流行,易发生基因重 组形成新亚型;
3、HA、NA抗原性易变异,常见的有抗原性漂移和 抗原性转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针对新的亚型, 由于人群完全缺乏免疫力而易造成大流行;
4、病毒传染性强,宿主范围广:患者、隐性感染者、 许多动物均可被感染。禽类作为流感病毒的基因储 存库,与新亚型出现密切相关。
b.麻疹病毒为H蛋白
吸附
c.RSV为G蛋白
有关
⑤ 细胞质内复制,出芽方式释放;
特点:
1、口-口途径,侵犯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 2、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人群感染率高: (1)能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如甲型流感; (2)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如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3、具有“一病多因”和“多病同因”的致病特点; 4、同一类病毒可反复感染。其原因:病毒易变异 (甲型流感),或免疫力不持久(鼻病毒、副流感 病毒等); 5、应用疫苗预防效果显著。
刺突 二种,易变异,是划分亚型的重要依据
①血凝素(HA)柱状,三聚体,糖蛋白
a.HA1 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HA2 有膜融合性,释放核衣壳 b.凝集红细胞,发生血凝现象 c.具抗原性,其相应抗体能
与V感染、 血凝、免疫、 分型有关
中和病毒感染,为保护性抗体
②神经氨酸酶(NA)磨菇状,四聚体,具酶活性
①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HA、NA氨基酸 点突变,幅度小,属量变,与人群免疫力选择有关, 引起周期性局部中、小规模流行。
②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
HA、NA氨基酸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形成新亚型, 人群缺少免疫力,引起世界性的大流行。
不同型别病毒同时流行时,也可发生基因重 组形成新亚型。
a.水解宿主细胞膜神经氨酸; b.破坏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 c.具抗原性,仅抑制酶的水解作用
参与病毒释放 利于其扩散
2、病毒复制 较特殊,RNA在感染细胞核 中转录和复制。 1)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通过胞饮方式进入细胞; 2)RNA进入细胞核,在 多聚酶的作用下转录mRNA 特点:需要宿主mRNA 5’端 甲基化的帽状(m7GpppXm) 引物才能转录 。 3)装配成熟, 以出芽方式释放。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咽漱液、咽拭子→接种细胞,鸡胚→血凝试验 2.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中和、补体结核试验 3.快速诊断:免疫荧光、酶免疫、核酸杂交等:
四、防治原则 1.流行期间: 避免人群聚集,公共场所,乳酸蒸
汽消毒,100m3,2-4ml。 2.特异性预防: 应用疫苗,效果较好;
流感病毒的电镜照片
由内向外分为核心和包膜两部分:
(1)核心
分节段的单负链RNA
甲、乙型 8个节段
丙型 7个节段
复制中易发生变异
核糖核蛋白
RNA多聚酶(PA、PB1、PB2) (RNP)
与核酸复制转录有关
核蛋白(NP) 抗原性稳定
具型特异性
(2)包膜 (双层结构)
基质蛋白(M1,内层),
具型特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