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新题型——现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2020届高考语文考试新题型:现代诗歌鉴赏分析

现代诗歌练习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会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书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的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运用设问方式,先提出疑问,再回答是因喜悦而流泪,表达了“我”的激动之情。
B.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他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
C.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D.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8.诗人说“为什么说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9.诗歌多用意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其内涵及作用。
(6分)6.D D项诗人以鸟自喻。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三、【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2020年高考全国1卷诗歌鉴赏题目

2020年高考全国1卷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作者: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1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作本诗时,皮日休正生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友人生病,原本的约会被暂时搁置,诗人的游春诗也未能写成。
C. 诗人虽在书斋从事教学,内心却期望走进大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引用沈约的典故,由此可以推断皮日休患的病是眼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洛夫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病了病了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后记: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2020高考语文选择题满分攻略专题12歌鉴赏选择题提升演练(含解析)

专题 12 歌鉴赏选择题提高操练【做题方法再回顾】1、读懂诗歌是重点(关注标题、作者、说明、重点词等)。
2、审清题目明要求。
3、细读选项划重点(切分重点信息)。
4、正选清除奇妙用。
【精编提高练】(优选联考练)阅读下边这首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①[金]元好问塞上秋风鼓角,城头夕阳旌旗。
少年鞍马适适宜。
参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①嵩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
金宣宗兴定三年( 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1.以下对本词的相关内容的讲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上片开头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显现了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情况。
B.“春闺月”句照顾上片“秋风”,写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丽期望着丈夫秋季出征,春季能凯旋。
C.词后三句,虚写遥远后方的情事,边关战事变换成春闺佳丽,以逸待劳,情味盎然。
D.全词胸襟宽阔,英姿飒爽,从头至尾洋溢着报国参军、踊跃乐观的豪放之情,给人以鼓舞。
【答案】C【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查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全部内容,注意联合全诗进行剖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正确,手法的讲解和艺术成效的剖析不对,语言方面主假如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误解诗意,答题时注意认真辨析。
C 项,是写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丽盼回了丈夫,也就不用为思夫念远而悲泣了,而不是“期望着”。
阅读下边这首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田家行【唐】王建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语言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进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2.下边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剖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三四两句描述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固然天气热,但蚕妇们快乐地繁忙着,仿佛只感觉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①王安石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②,山借扬州③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④,空场⑤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⑥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
②化用古人诗句。
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
”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
”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
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
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
”⑤场:射雉场。
《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
”⑥《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 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 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 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答案】(1)C(2)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②视听结合。
“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
③用典。
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20题) 二(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20题)1.诗歌鉴赏。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歌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歌元丰五首(其五)①王安石豚栅鸡埘②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③。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①神宗元丰初,神宗没有因王安石辞去相位而废止新法,王安石退居江宁多时,却仍关注着朝廷对施行新法的态度,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
②埘: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
③南山:钟山南面。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B.诗歌前两句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出了诗人跟随农人从田里归家时所见之景。
C.“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D.全诗格调明快,虽然不在官,但自己的新政依然在造福于民,诗人带着欢快的心情结束行程,余味悠扬,兴致不尽。
(2)“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它和陶渊明的诗句“悠然见南山”在意境上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2)题。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①未成辛弃疾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注] ①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就气势不凡,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等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
2020-2024五年高考题汇编-语文北京卷专题03 诗歌鉴赏(解析版)

专题03 诗歌鉴赏试题简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马诗二十三首(选四)李贺其一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①,谁为铸金鞭。
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十催榜②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三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③买骏骨,将送楚襄王④。
注释:①韂:披在马腹两侧用来逗挡泥土的一种马具。
②榜:船桨。
③堆金:《战国策》载郭隗谓燕昭王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④楚襄王:清人王琦曰:“夫襄王者,未闻有好马之癖。
”11. 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其一言骏马脊上有钱形花纹,奔跑起来如踏烟云。
B. 其五描写壮丽的塞外风景,想象骏马驰骋的画面。
C. 其十写项羽自刎之后,乌骓马临风哭泣,怀念故主。
D. 其十三写侠客千金买马,拜谒明主,实现人生价值。
12. 下列对四首诗的整体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四首诗借“金鞭”“金络脑”“宝玦”等多种马具,衬托马的形象。
B. 四首诗多处使用“谁”“何”等,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情感表达。
C. 四首诗都是五言绝句,句句对仗,典丽精工,将咏物、咏史熔于一炉。
D. 四首诗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现“诗鬼”之才。
13. 清人王琦评论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请结合以上诗中表达这三种情感的诗句,分别说明作者如何“借题抒意”。
【答案】11. D 12. B13. 示例:①“美”,《其一》前两句表面上赞美了马的外形及奔驰时的雄姿,实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满腹才华、抱负远大的感慨。
②“讥”,《其十三》中,写侠客重金购马,却赠给不好马的楚襄王。
借此表达了对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讽刺。
③“悲”,《其一》中的“无人”与“谁为”,《其十》中乌骓马失主后的临风哭泣,都露出诗人对骏马的怜惜,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叹”。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①驿(宋)蒋兴祖女②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雄州:今河北雄县。
②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
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
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
驿:古代专供递送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渲染了作者北上时的氛围,也点明了出发的时间是在________,词的上阙主要用了________的抒情手法。
(2)况周颐《蕙风词话》评此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请结合下阙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早晨;情融于景(借景抒情)(2)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
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
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解析】【分析】(1)本题为填空题型,比较简单,从“朝云”可知是早晨。
第二问,考查对词的上阙抒情手法的理解,抒情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
从“朝云横度,白草黄沙,月照孤村”可知用的是情融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2)本题“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就是结合下阙分析诗中蕴含的凄恻之情。
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
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再与鼎臣游龙门寺曾丰注初叹来游未必重,等闲十载又相逢。
壁间故迹尘轻涴,物外初心病暗攻。
坐上酒生冬暖意,檐前梅弄岁寒容。
半酣僧不须烹茗,自有山云可荡胸。
【注释】曾丰历任赣县县丞,义宁,浦城县令,广东经略司曹,德庆知府,湖南参帅,朝散大夫等职。
生性耿直,不畏权贵,嘉泰四年(1204 年),被罢职回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和友人上次同游留下的题字已经被灰尘弄脏,侧面点明了两人离别之久。
B. 和友人长久离别,身体多病,仕途坎坷,整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
C. 诗人和友人重逢一起饮酒观景,借梅花和山云表现出诗人内心高洁的情操。
D. “山云可荡胸”借用杜甫典故,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也为之荡漾。
(2)诗的前两句感情丰富,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故地重游的伤感之情。
诗人故地重游,叹息不能再见到友人,内心伤感。
②和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
诗人没想到在故地重逢友人,内心感到喜悦。
③光阴易逝的慨叹之情。
诗人想到转眼间分别已经十年,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内心喜悦的同时又有悲伤之感。
【解析】【分析】(1)B项,“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错误,诗歌表现的是与友人重逢的喜悦和诗人内心高洁的情操。
故选B。
(2)此题要求分析前两句的情感,首先翻译句子,然后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分析情感,第一句“叹息”“来游未必重”,表达作者故地重游的伤感;“等闲十载”表达时光流逝的感慨;“又相逢”表达老友重逢的喜悦。
故答案为:⑴B;⑵①故地重游的伤感之情。
诗人故地重游,叹息不能再见到友人,内心伤感。
②和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
诗人没想到在故地重逢友人,内心感到喜悦。
③光阴易逝的慨叹之情。
诗人想到转眼间分别已经十年,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内心喜悦的同时又有悲伤之感。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点绛唇·高峡流云[清]王国维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
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
人间曙。
疏林平楚。
历历来时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B. “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
C. “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D. 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受,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解析】【分析】(1)B项,“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是说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
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
故选B。
(2)“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三句诗意思是: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其中“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这样可看出深层含义是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
故答案为:⑴B;⑵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20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山东模拟)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1)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
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
“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
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
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
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2020高考 诗歌鉴赏精选100题(二)

2020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二)2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画堂春宋张先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
注释:①霁山:雨后山色②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
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一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 上阕采用了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画面感强,色彩鲜明,一句一画面,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
C. 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
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D. “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
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E. “小荷障面避斜晖”,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于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带来绿荷的阴凉。
15. 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
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
答案及解析:26.14. BE15. 下阙描写了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
①“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的歌声;②“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穿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杏红显得格外深(显眼),也写出诗人印象之深;③“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显得稚嫩可爱。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
②端须:只该。
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B(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
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
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
2020年高考新题型——现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2020年高考新题型——现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本文主要提供现代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经典题型一雷杜远燮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1948年于新加坡1、以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第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 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 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 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答案:C. 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雷”,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尤其是第三节,表现了“雷”就是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所以把“冲破冰冻严寒”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是不当的。
二钟乳友人送我一石钟乳,我爱它一滴滴凝成非凡气度。
我把它摆在桌上细细地观赏,蓦地,听见它深情地倾诉:十万年后,我该是一架大山,人类的爱,是我的痛苦。
1、以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石钟乳没有生命,诗人却说“听见它深情地倾诉”,从思维的角度看,这属于想象;从修辞的角度看,这是拟人手法。
B.“十万年后,我该是一架大山”前面省略了表示条件的句子,补上去,可以这样写:如果我仍旧生长在原来的地方。
2020-2021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1)

2020-2021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①(清)陈维崧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
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
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
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
我讵不如毛薛②辈,君宁甘与原尝③亚。
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注】①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崧赴京求仕,未果而归,途经河南开封,凭吊信陵君祠,写下此词。
②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
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
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
③原尝: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
B. 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C. 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
D. 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2)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2)词中塑造了一位失意潦倒、内心沉重、颇为自负,而又怀才不遇,渴望受到赏识(或得到重用)的作者形象。
“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自比毛公、薛公和侯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毛公、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解析】【分析】(1)D项“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渴望像侯嬴一样得到重用的感情。
故选D。
(2)“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正满目、荒台败叶”写出了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新题型——现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本文主要提供现代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经典题型一雷杜远燮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1948年于新加坡1、以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第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 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 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 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答案:C. 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雷”,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尤其是第三节,表现了“雷”就是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所以把“冲破冰冻严寒”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是不当的。
二钟乳友人送我一石钟乳,我爱它一滴滴凝成非凡气度。
我把它摆在桌上细细地观赏,蓦地,听见它深情地倾诉:十万年后,我该是一架大山,人类的爱,是我的痛苦。
1、以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石钟乳没有生命,诗人却说“听见它深情地倾诉”,从思维的角度看,这属于想象;从修辞的角度看,这是拟人手法。
B.“十万年后,我该是一架大山”前面省略了表示条件的句子,补上去,可以这样写:如果我仍旧生长在原来的地方。
C.这首小诗是说,要让事物按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应持主观主义态度。
D.这首小诗的主旨应当是:爱,应有正确的态度,应采取正确的方法。
答案:C (该诗诗眼是最后一句,点明了主旨)三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点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它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928年)1、阅读下面诗歌,选出对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A. “死水”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来比喻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B. 翡翠、桃花、罗绮、云霞这些美丽的词语,用来反衬绝顶的肮脏,造成让人恶心的反效果。
C. 在一池死水中,又出现了“小珠笑一声”“花蚊咬破”“青蛙耐不住寂寞”等音响,让人感到死水中的一丝生机。
D. 诗歌体式严格,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从韵律看,每句四顿,双行押韵,节奏和谐,声调动听。
答案:C. 死水中的任何声响,并不能表现出这沟死水的丝毫的生气,相反,用“笑声”和“歌声”更加反衬了死水的丑恶。
四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他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对《老马》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仅截取了装车刹那间的情景来写,通过描写老马头部的动作,表现了它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 诗中老马在肉体和精神上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他的性格中有善良、坚韧,也有不屈的反抗。
C. 关于诗歌的形象,有人认为表现了旧社会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究竟如何理解,读者自可见仁见智。
D. 诗歌的语言朴素而传神,把平常的口语入诗,使诗歌真切地反映了老马的命运和作者对它的深切同情。
答案:B. 老马是一个被压迫者的形象,诗歌表现了一种忍的精神,并没有写它“不屈的反抗”。
五赠内戴望舒空白的诗帖,幸福的年岁;因为我苦涩的诗节,只为灾难树里程碑。
即使清丽的词华,也会消失它的光鲜,恰如你鬓边憔悴的花,映着明媚的朱颜。
不如寂寂地过一世,受着你光彩的熏沐,一旦为后人说起时,但叫人说往昔某人最幸福。
1、读戴望舒的《赠内》一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这首诗是赠给妻子的,全诗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抒写了诗人为自己有这样一位美丽而又贤惠的妻子相伴一生而感到无比幸福之情。
B.诗人总是以“苦涩的诗节”叙写灾难的人生,而对幸福的爱情生活却没留下诗行,为此,他深感遗憾。
C.诗人以比喻和映衬的艺术手法赞美妻子的容颜,着重表现的是妻子的外在美。
D.诗人愿熏沐妻子的光彩,寂寂地度过一生,这是直接抒情;“但叫人说往昔某人最幸福”,则是间接抒写感受,含蓄地表现了妻子的内在美。
答案:B (没深感遗憾意)六口供闻一多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积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1、对《口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从第二句开始用铺陈手法,由白石、青松、大海、菊花构成了一幅绚烂多采的图画。
B. “鸦背驮着夕阳”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乌鸦的神奇力量,一个“驮”字,用得十分传神,使画面极富动感。
C. 诗歌把爱国主义的炽热理想与冷酷的现实作了鲜明的对照,形成强烈反差,在抒情中含有些许苦涩。
D.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是表现作者怨毒、激愤的诗句。
诗人对旧我的自渎式的否定,是为渴求灵魂的蜕变。
答案:B. “鸦背驮着夕阳”,是指乌鸦在夕阳里飞翔,描写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夕阳图,并非是表现了什么“乌鸦的神奇的力量”。
七信仰绿原罗马斗兽场中间,基督教圣处女站在猛兽面前以微笑祈祷:——上帝与我同在啊。
斗争养育着生命:胜利一定与我们同在!站在断头台前我们微笑,我们不祈祷。
1943 年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微笑的祈祷”是指基督教徒在面对各种灾难时,总是能从容不迫,把生死置之度外。
B. “斗争养育着生命”,是说人类的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奋斗才是自我救赎的最佳方式。
C. 诗人认为,当他面对死亡时,只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他毫无愧悔地走向断头台,因为他战斗过,他感到充实。
D. 诗歌所描绘的两幅形象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在民族抗战中斗争到底的决心。
答案:A. 这首诗所展示的是人类面对灾难的行为选择。
它首先告诉我们,基督向人们昭示的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空间,而在灾难面前,人们只能向虚幻的上帝祈祷,请求帮助。
并未写什么基督徒“总是能从容不迫,把生命置之度外”。
故A项的理解是错误的。
八雾中汉水蔡其矫两岸的丛林成空中的草地;地上的牛车在天半运行;向上游去的货船只从浓雾中传来沉重的橹声,看得见的是千年来征服汉江的纤夫赤裸着双腿倾身向前在冬天的寒水冷滩喘息……艰难上升的早晨的红日,不忍心看这痛苦的跋涉,用雾中遮住颜脸,向江上洒下斑斑红泪。
1957年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篇把“两岸丛林”化为“空中的草地”,把“地上牛车”化为“在天半运行”,出自于诗人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审美情致。
B. 听到“沉重的橹声”,见到“纤夫”的“双腿”,赋予作者在船中耳闻目睹事物形象的沉重感。
C. 写红日“不忍心看这痛苦的跋涉”,用拟人的手法来直接表示作者心境的惨淡和生活的艰难。
D. 诗人一方面准确、独到地把握事物的客观形态,另一方面在客观描写中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绪,构成特殊的审美境界。
C. 作者对大自然的倾心和对旅行的偏爱,使他对于自然美的观察和表现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本诗就有这种特点。
“艰难上升的红日/不忍心看这痛苦的跋涉”这一细节是作者在船中所见,眼前的景物与作者对现实的沉重感受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暗示性。
不能说“直接表示作者心境的惨淡”,更没有“作者生活的艰难”的意思。
九路许达然阿祖的两轮前是阿公拖载日本仔拖不掉侮辱倒在血地阿公的两轮后是阿妈推卖熟甘薯推不离艰苦倒在半路阿爸的三轮车上是阿爸踏踏踏踏踏踏不出希望倒在街上别人的四轮车上是我啦赶赶赶赶赶赶不开惊险活争时间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全诗分四节,每节写一个历史事件,作者从历史的纵面选择了具有象征性的事物作集中的描绘。
B. 诗歌以“路”为经,以“轮”为纬,以人物为中心,纵横交织地创造了一幅幅令人惊心而深思的生活图景。
C. 诗歌前三节写祖辈的悲惨命运和父辈为生活而劳碌的情景,最后一节写自己坐上别人驾驶的汽车,生活虽然艰险,但终于得到幸福。
D. 诗歌的句法颇具特色,句式整齐而又变化灵活,重复和顶真修辞的运用,醒目而有力度。
C. 该项对前三节的分析是正确的,最后一节是写自己为了生活,开出租车因“活争时间”而“赶不开惊险”的情景。
十渔暮熊召政这暮色,又被觅草的孤鹭剪断慵悃的舞翅抹暗了放倒的青山借与晚风作韵的莲花一支支,斜斜地簪出水面朦胧,亦如湖空冰盘的娇美啊清香的暮色揉成的江南小舟从山浦中荡出了桨影铺成的长廊,绿荷正自盈栏栏外,视线停落的地方曲曲屏山已不见浮动船地下,游鱼戏逐的浮萍却在将波浪的方向交换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中“剪”“抹”两个动词表现了弥漫山岚的暮色渐次朦胧,而倒映在水中的青山在雾霭里变暗的情景。
B. 第二节描写的景物几乎是第一节景物的重现,点明了这些景物在暮色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C. 诗歌语言清丽、婉约,诗中一些动词的活用,使山野风景情趣盎然,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
D. 全诗描写了一幅渔暮图,渲染出江南渔民在暮色中渔帆竞驶、舟人互答的、生机勃勃的热烈场面。
答案:D. 本诗以浓郁迷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山乡渔暮图。
整个画面呈现出安谧、恬静的景象,虽然也有声音,那时“小舟从山浦中荡出”的桨声,而不是“渔帆竞驶、舟人互答”的热烈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