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基督教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士坦丁大帝将基督教作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这一决定对基督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前,基督教社团不能公开做礼拜,宗教仪式只能在富裕成员的家中秘密举行,而现在却必须在一夜之间建造一批醒目的建筑以适应这种新的官方宗教信仰的需要,从而让教堂引人注目。君士坦丁大帝提供政府的全部资源来进行这项工作。几年之内,不仅在罗马,而且在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和其它重要城市,都出现了大批由帝国资助的教堂。



罗马帝国统治时,为了得到下层人民的支持,新的政权就以基督教为国教。此后,各地统治者开始兴建基督教教堂和集会地。这时,基督教的建筑还没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最早的基督教教堂都受到了罗马建筑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在外观上,基督教建筑更是继承了罗马古建筑气势上的宏伟,为后来的基督教建筑奠定了最初的风格基调。


一, 早期基督教建筑 (4-9cn)Early Christian Architecture

1,包括迁都后帝国西部、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以及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三百多年的西欧封建时期的建筑。

2,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来源于犹太教。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为帝国宗教之一。391年,定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普及。

3,建筑: 教堂、修道院

教堂类型: 早期:住宅、坟墓,近东各地的集中式教堂

中、后期:

a, 巴西利卡式(平面尚未定型,一般包括带回廊的方形或长方形前庭atrium,前廊,主堂。多用木造天花),主堂包括:Nave, Aisle, sanctuary, transept

b, 集中式,主要用作坟墓上的纪念堂和洗礼堂

c, 十字式







罗马帝国在4世纪时进入了基督教时代。这一时期的建筑和西方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处于停顿时期。因为当时的基督徒认为基督随时可能重新降临,天国的门就要打开了。这样,尘世间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太在乎。不过有一种建筑,虽然最早出现在基督教时代之前,一直没有什么影响,这时却崭露头角。这就是厅堂(Basilica)。


厅堂的主体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内部由两排柱子纵分为三部分。中间的部分宽而且高,叫中厅(Nave)。两翼的部分窄而且矮,叫侧廊(Aisle)。所以厅堂的横截面就呈"山"字形。在大厅的两头或者一头,有一个半圆形的龛(Apse)。厅堂在基督教时代之前主要是用作法庭、市场或者会场,龛就是安置法官或者会议主持人的座位的地方(平面图见左)。和万神庙以及浴场不同,厅堂里面没有造价昂贵的穹窿或者精巧的十字拱,而是采用了简单的梁柱结构──标准的科林斯式柱加木屋顶。应该说厅堂在那时是不算高档次建筑的



也许正是因为其普通,后来的基督徒可以比较方便地得到它们,而其内部宽敞的空间又正好符合他们聚众传教的需要,所以最早的基督教堂就是直接在厅堂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反正天国就要来了,大家先将就一下吧。

于是原来法官坐的地方现在成了主教的位子。从此厅堂的型制也就部分地决定了后世所有教堂的型制。后世教堂的中厅──有一排排长椅让信徒们在一起听道、祈祷的地方,两侧总是各有一排撑起整个大厅的柱子,柱子再往外就是窄而低的侧廊。这样的布局明显是受厅堂的影响所致。

理所当然地,由厅堂改建或者模仿厅堂的早期教堂被称为厅堂式教堂。比较有名的如建于公元4世纪的老St Peter教堂(结构图见右),罗马主教(这个职位后来升格为教皇)的御座所在地、天主教信仰的中心。12个世纪后它被拆掉,原址上建造了现在的梵蒂冈St Peter大教堂。其典型的"山"字形截面是厅堂式教堂的标志,也是后世一大批教堂的榜样,包括国内最有名的厅堂式教堂、有"远东第一堂"之称的上海佘山大教堂。

现在还存在的厅堂式教堂中,最早也是最有名的应该是在巴勒斯坦的耶稣降生处原址上,由最早皈依基督教的君士坦丁(Constantine)皇帝建造的圣诞大教堂(Nativity Church,建于330 AD,左图)。内部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图拉真的厅堂。2001年,由于一次震惊世界的劫持人质事件,这座古老的建筑还经历了一次宗教战争式的考验。

早期的教堂除了有厅堂式之外,还有两种型制:集中式和十字式。

集中式教堂的布局不像厅堂式那样主要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而是一个圆形大厅。中央部分是一个大的穹窿,周围是一圈回廊。最早的集中式教堂已不存。现存最著名的实例在罗马,是13世纪在君士坦丁女儿的墓上改建的St Constanza教堂(见右图,穹窿已被屋顶盖住)。由于这个穹窿的跨度仅12米,所以在下面支撑的不是万神庙那样的一圈厚墙,而是12对柱子。左图为St Constanza教堂的内部。早期的教堂有一些不是为了聚众讲道,而是为了瞻仰圣徒的遗物而建。这种教堂大多采用这样的集中式布局。

十字式,顾名思义其布局不象集中式那样是圆,而是一个十字,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布局可能和基督教对十字架的崇拜有关系。中央的大厅仍然以一个穹窿为主体,但大厅往四周各伸出一个矮矮的"翼廊"(Wing)。如果是在帝国东部,四个翼廊的大小是一样的;如果是在帝国西部,则有一个翼廊长一些。后世分别称之为"希腊十字"和"拉丁十字"。右图是现存最早的十字式教堂──罗马的Galla Placidia墓(公元5世

纪),外部看似乎是四方的中厅,里面却是一个穹窿。请注意,这里的穹窿直径仅3米,所以令后世建筑师头痛的一个问题现在暂时还没有暴露出来。



早期基督教建筑(拉丁十字巴西里卡式)

拉丁文“巴西里卡”一词源自希腊文,本有“房间”、“大厅”、“神殿”、“道路”等义,后常用来专指雅典的王宫大厅,为一种长方形的大会堂建筑形式。 “巴西里卡”使用来专指古代教会这一长方形式样的教堂,表达一种独特的早期天主教建筑风格。“巴西里卡”的教堂结构在古代曾被视为最完美的教堂建筑形式,在教会史上流行达数百年之久。其教堂布局为一长方形大厅,入口在西端,门前有一个露天庭院,四面被回廊所围。通向教堂正厅的门厅多为不能进入教堂参加礼仪的忏悔者和慕道友所设。作为教堂主体建筑的大厅被两行柱子分隔成中殿和侧廊,通常中殿两边各有两个侧廊。中殿末端为教堂圣所,祭坛就设在圣所前沿,圣所后部则为半圆形的后殿。在中殿和后殿之间一般有一交叉甬道将之分开。外墙无窗,光线从中殿上部窗口透入。中殿和侧廊之上为木架屋顶,而半圆形后殿上则为拱形圆顶,但早期巴西里卡教堂中除罗马的主教座堂外,一般并无这种拱形圆顶结构。最早的巴西里卡教堂为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于颁布《米兰敕令》的313年命令在罗马建造的拉特兰圣约翰教堂。罗马圣彼得教堂始建于324年,为巴西里卡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它在1506年才被拆毁重建成保留至今的圣彼得大教堂。其他较为著名的巴西里卡建筑风格之教堂还有385年建造的罗马圣保罗教堂(19世纪遭火灾后重建),4世纪在巴勒斯坦建成的伯利恒圣诞教堂,以及6世纪在拉文纳建成的圣阿波利纳教堂等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迁都至拜占庭(Byzantium,今伊斯坦布尔),命名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西罗马定都拉文纳(Ravenna),于476年被日耳曼人占领;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几经盛衰后在1453年被土耳其所所灭。


早期基督教建筑与拜占庭建筑同在,它包括330年罗马帝国迁都后帝国的西部的建筑,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西罗马的建筑,以及西罗马灭亡后300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建筑,其主要类型是基督教堂。

当时的教堂格局同拜占庭建筑一样有三种形式:巴西利卡、集中式与十字式。早期基督教建筑的风格为墙体厚重,砌筑粗糙,灰缝厚,教堂装饰简单,沉重封闭,缺乏生气。



早期基督教建筑 - 由来:
西罗马帝国至灭亡后的三百多年时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

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罗马的巴西利卡发展而来的。

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建半圆形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坛前是歌坛。由于宗教仪式日益复杂,在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十字形的平面,纵向比横向长得多,即为拉丁十字平面。其形式象征着基督受难,适合仪式需要,成为天主教堂的正统型制。




早期基督教建筑 - 代表实例:
罗马的圣保罗教堂。



早期基督教建筑 - 风格特点:
体型教简单,墙体厚重,砌筑教粗糙,灰缝厚,教堂不求装饰,沉重封闭,缺乏生气。



早期基督教建筑 - 型制:
巴西利卡长轴东西向,入口朝西,祭坛在东边。巴西利卡前有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有洗池(后发展为洗礼堂),巴西利卡纵横厅交叉处上建采光塔。为召唤信徒礼拜建有钟塔兼了望用。



公堂式教堂 这些建筑具有一种新样式,今天称为早期基督教公堂式教堂,它为后来西欧教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形制。遗憾的是,这些教堂的原型无一留存至今,但我们仍然可以非常确切地了解君士坦丁时代最大的教堂——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平面。若想知道此教堂的内部情形,必须依靠年代稍晚的城外圣保罗教堂,它们的建筑形制基本相同。城外圣保罗教堂一直保持基本完整,直到1823年毁于火灾。以圣彼得教堂和城外圣保罗教堂为代表的早期基督教公堂式教堂乃是会堂、庙宇和民宅的混合体。但是,它也有一些独创性,不能一概归为对其它建筑渊源的综合。当我们把圣彼得教堂与早建百年的勒普蒂斯-马格纳长方形公堂的平面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圣彼得教堂受到了非基督教时期帝国长方形公堂的影响:两侧建有侧堂并以明窗采光的长型中堂,后堂以及木顶,这些都与早期建筑的基本特征相似。这种非基督教长方形公堂的形制的确最适合君士坦丁时代教堂建筑的需要,因为它既为帝国机构举行基督教仪式提供了宽敞的内部空间,又显示了基督教作为新国教的特殊地位。

然而教堂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集合的场所,除了容纳宗教团体之外,它还是一个神的圣所,一个古代神庙的基督教版本。为了表现这一功能,在非基督教长方形公堂的设计中必须设置一个新的重心即祭坛,它位于中堂东端,后堂的前部。同时,在非基督长方形公堂中通常位于两侧的入口也被移到中堂西端。这样,基督教公堂式教堂就沿着一条平直的纵轴线排列,令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埃及神庙的布局。在正式进入教堂主体之前,要穿过一个带柱廊的庭院,即前庭:前庭尽头形成一个入口大厅,即前廊。只有进入中堂的入口,才能看

到以下场景:整齐排列的中堂连拱廊把观者的目光导向东端的巨大拱券(称为凯旋门),它象画框一样框住了远处的祭坛和上覆拱顶的后堂。走得更近一些将会看到,祭坛实际上位于同中堂和侧堂及耳堂都成直角交叉的一个独立的空间中(小一点的公堂式教堂通常并不具备这一特征)。


上述讨论尚未涉及早期基督教宗教建筑的一个基本方面,即内外差别问题。这种差别在拉文纳附近的克莱塞圣阿波利内尔教堂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这座教堂建于六世纪,现在基本保存完好,自西看起,只见前庭而不见前廊,前廊早已毁坏,圆形的钟楼乃中世纪所加,正如平面图所示,教堂缺少十字形耳堂。砖砌的外墙朴素无华:它仅仅只是一个反映其所封装的内部空间的空壳,这与古典神庙完全相反。而外形处理上朴实、反奢华的特点在教堂内部变得极度富丽堂皇。置身教堂内,尘世中的一切皆被抛诸脑后,满目光色绚烂,昂贵的大理石墙面和鲜艳亮丽的镶嵌画唤起人们对于天国灿烂辉煌的梦想。

穹顶结构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君士坦丁时期渗入基督教建筑传统的另一种结构形式:上覆穹顶的圆形或多边形建筑,也称为十字中心教堂, 是从精工建造的罗马浴宫发展而来的。它们起初是精工建造的罗马浴宫的一部分,万神殿的设计即源于此。非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亦按照类似结构来建造纪念性陵墓。4世纪时,在附属于公堂式教堂的洗礼堂(沐浴在教堂中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和殡仪礼拜堂中(表达了对永生的渴望),这种样式被赋予一种基督教意味,并与早期基督教会堂相联系。因为这些象征性的联系,十字中心式教堂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建立在一些古老的遗址上,如耶路撒冷的圣墓地教堂,但这样遗址仅仅是出发点,以便可以获得大量特权。几何形状的使用非常自由。教堂的形状可能是圆形或多边形,并需要混和一个或两个重要特征和尺寸是其与原型一样。象征手法在教堂的结构和众多因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八边形最受人欢迎,因为数字八是复活的象征符号。这一自由方式是早期基督教建筑的基本特征。因此,建筑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变化,不仅圆顶建筑如此,早期基督教会堂也一样。迄今存留的最佳例证是圣科斯坦沙陵,它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女儿康斯坦蒂娅的陵墓,以前附属于城外圣阿涅斯教堂(现已毁)。与非基督教时期的建筑不同,它展示了一种清晰的内部空间组合方式:中心变为通过明窗采光的上覆穹顶的圆形柱环(相当于公堂式教堂的中堂),外围是上覆鼓状拱顶的环形侧堂或回廊。同样,镶嵌装饰在烘托室内气

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早期之基督教建築有兩種截然不同之形態,一為巴西利卡式,一為集中向心式。巴西利卡式教堂之原型是來自於羅馬時代之法院,通常有一個中殿,在中殿兩側有通廊,東端並且有一祭室,入口通常朝西。

 

當然,和巴西利卡式教堂並行發展的還有集中式基督教建築,其可以溯到君士坦丁建於耶路撒冷之聖墓所,後來一些殉道者之墓堂均建成集中式的。另一方面洗禮(Baptism) 這種儀式亦助長了這種向心式建築之發展。到了西元第五世紀及第六世紀時,基督教建築開始進行了一項驚人之實驗,也就是兩種形態建築之結合,引起這項革命之前提是:標準的教堂一定要木構架屋頂之巴西利卡嗎?如果集中向心式(圓形或者八角形)之建築可以大得到容納教會之各種儀式,而且機能也完好如巴西利卡式之教堂,甚至在象徵意義上更有幫助的話,為什麼教堂設計不能朝向末端環形殿作禮拜儀式之長廳與垂直強調天堂天空之圓廳直接結合在一起。有二個非常傑出之實例可以代表這種基督教建築之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