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基督教建筑
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展史ppt课件
1860年10月25日,中法《北京条
约》签订,中法《天津条约》互换,第
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归还救世堂。
1864年,“孟主教复欲于旧北堂地基 起建主教座位之大堂。有法人布里耶者,
救 世 堂
晓于工料,画堵为式。”1865年5月1
日奠基,1866年1月1日落成。“此堂
虽未建于原址,而堂之名称仍……为
‘救世堂’。堂之格局乃照圣教第十三
4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二、基督教建筑风格演变
自利玛窦1605年建宣武门“礼拜堂”到1904 年南堂第五次重建,其间基督教教堂建筑在中国 300年的演变,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二、18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 风” 三、19世纪:延续期——“洋风”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 复古主义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展史
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专业: 环境艺术设计 姓名: xxx 学号:xxx
1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目录 • 中国 基督教的起源发展 • 中国 基督教建筑风格演变
2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一 、 基 督 教
唐朝以来,基督教曾四次入华,基督教 教堂建筑也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一定地位。
19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复古主义
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 (1922年建成,外国工程师设 计、成威廉监造)则基本上搬 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平面为 “一”字形,外观多处采用中 国传统式处理:上部右端为三 层中国塔式钟楼,左端为
建筑中外史——中国基督教建筑发张史
基督教建筑PPT
意大利的拜占 庭式建筑 圣马可教堂
俄罗斯的拜占庭式建筑
圣瓦西里大教堂
中世纪中后期教堂建筑 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 出现的一种叫“罗马 式”,它是由更早的 “巴西里卡式”演变而 来,因为模仿古罗马凯 旋门、城墙、古堡等建 筑样式,采用古罗马式 的券、拱等而得名。其 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 以其坚固、敦厚、牢不 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 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 教堂。
拜占庭建筑
中世纪前期以拜占庭式风格为主,具有以下四 个特点: • 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 中心突出.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 建筑的构图中心。 • 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四个独立方柱上的结 构方法。 • 色彩灿烂夺目。
拜占庭式建筑——索菲亚大教堂土耳其-君士坦丁堡
精美绝伦的柱头雕刻
新教的教堂,各 派教会亦有差异。 总的来说,教堂 建筑比较简朴, 大都为长方形礼 堂。内部由于重 视讲道,讲台一 般置于显著地位。 新教加尔文派的 教堂甚至没有圣 像、宗教画、彩 色玻璃和圣坛。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
没有显著的教堂建筑风格: 1. 天主教教堂、东正教教堂风格没有太大改变。 2. 16世纪宗教改革后出现了新教。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说人只要信上帝就能赎罪,就不用 通过教堂和神职人员与上帝交流。新教也有教堂,也可 以祷告,基督徒可以在任何地方向神祷告。甚至有人说 新教不需要教堂,只要聚会所就够了。
米兰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正面西班牙巴塞罗那贝特雷姆教堂向无穷高处上升的尖顶象是尘世中向苍穹伸出的双手它在向上帝呼窗户射入的光线揉为一体启示了三位一体的神秘而从三个方面射入的光线则属于预言者使徒和殉教者
基督教建筑艺术
引言
• 基督教建筑的具体所指是什么? 教堂 • 为什么要有教堂? 神需要有可以感性地、直观地把握的现实象征。 • 教堂象征了什么? 教堂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的神圣空间,是神在人 间的宅第,应该像天国一样尽善尽美,尽可能地神 圣和富于超灵验性。
中外建筑史总结知识点.
古代希腊建筑一、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公元前3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克里特、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
空间高低错落。
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
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迈西尼。
其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
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
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
二、古代希腊建筑: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历史分期古风时期: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石梁柱结构体系的演进及神庙制型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
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
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
庙宇只有一间圣厅、平面为长方形,以其窄端为正面。
布局制型有端墙列柱式、端柱式、围柱式(包括双重围柱式、假围柱式等。
古希腊柱式古希腊的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
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
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稳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Order盛期的两大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
爱奥尼(Ionic柱式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比例较细长,开间较宽,柱头有精巧如圆形涡卷、柱身带有小圆面的凹槽,柱础为复杂组合而有弹性,柱身收分不明显,檐部较薄,使用多种复合线脚。
总体上风格秀美、华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柱头由毛茛叶组成,宛如一个花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
美学思想与风格特征反应出贫民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而人体的美也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故人体是最美的。
外国建筑史 --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
• 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拜占庭式建筑对俄罗斯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有重 大影响。典型的如莫斯科的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及哈尔滨圣·索菲 亚教堂。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
• (1)泥古不化,教条的崇拜古代
• (2)追求新颖尖巧,被称为“手法主义”
拜占庭建筑
• 教堂型制的演变
5-6世纪,由于东正 教不象天主教那样重视 圣坛上的神秘仪式,而 宣扬信徒之间的亲密一 致,集中式型制的教堂 增多。
这时期,拜占庭帝国 的文化中古典因素还很 强,很快发现了集中式 建筑物的宏伟的纪念性 。于是在流行正教的东 欧,教堂的基本型制都 是集中式的 布斯拉,大教堂
罗 马 城 外 的 圣 保 罗 教 堂
2、修道院和它们的教堂:
基督教世界在中世纪盛行修道院制度,修道院一般远离城市。 煽动“圣骸”和“圣物”的崇拜,激起朝圣的狂热。
2-1、实例: 克吕尼修道院的第三次重建的教堂(1'EgliseAbbatialdeCluny,1088~ 1108年),长127m,宽40m,中厅高30m。土鲁斯的圣塞南教堂(Saint— SernindeToulouse,1075~12世纪),长115m前者是欧洲除罗马的圣彼得 大教堂外最大的教堂,在19世纪破毁。
拜占庭建筑
• 穹顶与帆拱
集中性教堂的 决定因素是穹顶。 在方形平面上盖穹 顶,要解决两种几 何形状之间的承接 过渡问题。
拜占庭建筑借鉴 了巴勒斯坦的传统, 有重大的创造,彻 底解决了在方形平 面上使用穹顶的结 构和建筑形式问题。
• 穹顶与帆拱——它的做法是,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 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这个穹顶的重量完全由四
巴黎圣母院
建造过程
1160年时,巴黎主教昴熙斯· 德· 苏利(Maurice de Sully)发起教堂的重建计划, 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在1163年亲自奠基(也有说是主教苏利奠 基),开启了这座法国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的建造工程。 1182年从唱诗堂开始建设,开工后教堂的修筑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 使者献出了新的祭坛之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这阶段后,工人 们才开始将旧的教堂拆除(中古时代,旧教堂并不会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 续教堂日常的宗教性运作)。在圣母院的修建计划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东移,以 便在教堂前方腾出一个可以作为游行用途的广场。为达到此点,昴熙斯主教将一个原 本是孤立在西岱岛东边的小岛与本岛相连,以填土的方式产生出可以建筑教堂的用地。 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铺设一条全新的街道“新圣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这条六米宽的街道是中世纪时巴黎最大的一条街。至于主教 宅邸与教堂附设的医院(主宫医院),则因为岛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迁移到塞纳河 南岸。
建筑外观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 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比喻它为“石头的交响乐”。站在塞 纳河畔,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着一层,石像越往里 层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中庭又窄又高又长。从外 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 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 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 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圣母院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 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 雄伟庄严。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三层:底层有3个桃形门洞, 门上于中世纪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过。中央的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 后审判”。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则位于右边拱门,描述的是圣安娜(St. 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许里(Bishop Sully)为路易七世(Louis Ⅶ,于12世纪下令 兴建圣母院)受洗的情形。左边是圣母门(Virgin’sportal),描绘圣母受难复活、被圣 者和天使围绕的情形。
美术史整理(外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考试知识点提要1.早期基督教美术这个时期的建筑主要以教堂建筑为主。
早期的教堂是利用和改造古罗马的会堂建筑,称为:巴西里卡式。
这种早期的教堂主要以木结构为主。
拜占廷建筑:圣索非亚大教堂;镶嵌壁画主要代表作品:《查士丁尼大帝和随从》《西奥多拉皇后与随从》2.罗马式建筑主要特点:外部粗糙笨重,有很厚的墙,内部很少有装饰,代表建筑:比萨大教堂3.原始时期中小型雕刻:《持牛角的女神》法国洛塞尔地区出土;《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奥地利出土4.原始时期岩画:西班牙“拉文特岩画”巨石建筑:英国“巨石阵”5.苏美尔美术这个时期以考古学分期分别是:埃尔.乌巴德时期、乌鲁克时期、捷姆代特-那色时期。
6.阿卡德王国时期美术大约公元前24世纪,由萨尔贡一世建立的阿卡德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
代表作品:《萨尔贡一世头像》青铜公元前2300年左右《纳拉姆.辛记功柱》公元前23世纪7.巴比伦王国时期美术(前19---前12世纪)公元前1894年,有阿莫里特人建立了巴比伦王国代表作品:《汉莫拉比法典石碑》石碑上刻有282条法律条文,是距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善的一部法典。
在石碑的表面采用浮雕的形式说明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8.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美术艺术成就:建筑:伊什塔尔门公元前570年建造巴比伦空中花园9.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门卡乌拉金字塔10.正面律:古埃及时期浮雕和壁画中较为常见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人像方面,人物头像为侧面,躯干为正面,下肢为侧面,手和眼睛为正面。
11.新王国时期美术卡那克的阿蒙神庙卢克索神庙阿布.辛比里神庙12.古希腊建筑的三种柱式:多里安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
雕塑作品:《掷铁饼者》作者米隆,《持矛者》作者波利克里托斯《刮汗污的运动员》作者利西波斯(米洛斯的维纳斯;拉奥孔;两个希腊化时期的作品。
);建筑方面:帕特侬神庙雅典卫城13.古罗马时期的建筑:罗马万神庙科洛西姆竞技场君士坦丁凯旋门雕塑::《奥古斯都像》《图拉真记功柱》壁画:庞培古城壁画14. 按考古学的分期,我们把早期的原始美术分为:奥瑞纳时期位于法国的奥瑞纳村附近距今3万年左右梭鲁特时期位于法国里昂的梭鲁特村距今2万年左右马格德林时期位于法国的马格德林地区距今1万4000年15.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16.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结构比罗马式建筑更加轻巧,普遍使用矢状拱券,强调直线上升,墙壁较少,采用彩色的玻璃窗画作为装饰,大量的雕塑作为内部装饰开始出现。
基督教建筑--1教堂(1)
基督教建筑--1教堂(1)教堂的产⽣在基督教被正式承认之前,任何公开的祈祷和传教活动都是不可能的。
于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和活动都是采取名副其实的“地下活动”。
在秘密开挖的地道内,安放⼀张特制的长桌作为会议之⽤。
地道的两侧壁上,挖出⼀个个的⽳龛,⾥⾯刻画着粗拙的圣像作为信徒们膜拜的对象。
由于怕教外的敌视者发现,这些圣像和圣经故事都采⽤象征的⼿法。
如阳光代表上帝,鸽⼦橄榄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征耶稣,⼀群羔⽺象征⼈民,并以此代表耶稣爱⼈民;⼀个孩⼦在洗澡象征征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举⾏洗礼仪式;这种地下的⽳龛盛⾏于公元1世纪到公元4世纪初叶,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筑形式。
从公元4世纪君⼠坦丁⼤帝颁布了著名的“⽶兰诏书”,使基督教取得了国教地位,在此之后,地下的⽳龛活动终⽌停⽌了,地⾯的基督教教堂建筑开始出现。
根据其发展顺序和艺术风格,可将基督教的教堂建筑分为以下四种形式:巴舍⾥卡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巴舍⾥卡式教堂“巴舍⾥卡”原意为古罗马的公共议事堂或进⾏商业交易的场所。
从平⾯图上看如字母“T”形。
⼊⼝到端的“横线”处可划为三个活动区。
进门后的活动区仅占很少⾯积。
再往前⾛便是进⾏正宗教活动的正厅,所占⾯积最⼤。
最后是“T”形的顶部,是神职⼈员的活动场所,墙上开有凹进去的半圆供奉的壁龛。
整个内容⽤两排列柱分隔成三个区域:正中最宽处为主要活动区,两侧狭窄处作为陈列圣物或其他活动的偏殿,正厅的⾼⼤屋顶为“⼈”字坡,偏殿则较低,为半坡流⽔的屋顶。
建于公元380年的意⼤利圣保罗⼤教堂,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巴舍⾥卡”式教堂。
(⼆)罗马式教堂⾃公元1096年开始的⼗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的境地。
他们全⼒为⾃⼰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
⽽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
设计史-基督教建筑的兴起与早期基督教建筑
西羅馬滅亡後300年的西歐封建混戰時期的建
築,其主要類型是基督教堂。 當時的教堂格局與拜占庭建築一樣有三種形
式:巴西里卡、集中式與十字式。早期基督
教建築的風格爲牆體厚重,砌築粗糙,灰縫 厚,教堂裝飾簡單,沉重封閉,缺乏生氣。
I.巴西里卡式教堂 Basilica
梵蒂岡聖彼得老教堂(Old Saint Peter’s Basilica, 333年) 爲巴西里卡式,入口朝東,前 有內院進深60米,室內四行柱 子把空間縱分爲五個部分,中 庭高而寬,兩側側廊低而窄,
基督教建築的興起與 早期基督教建築
李欣由猶太教分化出來,教衆主
要是廣大社會底層的窮苦人民,曾一度
被古羅馬帝國統治者禁止、迫害,直到 公元313年被羅馬帝國確定爲國教,逐 漸發展興盛起來,成爲當今世界影響最 大的宗教。
2.“非法時期”基督教建築
基督教的非法地位使得教徒們在舉行教會活動時都都
末端有一半圓形神壇。15世紀
被拆除後建造了現在的聖彼得 大教堂。
意大利托斯卡納比薩的 San Piero a Grado (Pisa)
II. 集中式教堂 Centralize
聖康斯坦齊亞大教堂(S.Costanza, 350年) 是早期基督教或拜占庭式結構和裝飾在西
歐最早的實例,願爲羅馬皇帝康斯坦丁爲
長女康斯坦齊亞準備的洗禮堂,康斯坦齊 亞死後,建築成了她及其親屬的陵廟,在
公元1256年改爲教堂。
建築格局屬集中式,由中央 的圓形大廳和廊柱構成中央穹頂 直徑約爲12.2m,架在由12對雙柱 組合而成的環形列柱上,穹頂的 馬賽克裝飾體現了東方教堂壁畫 的風格,環形列柱的外側是筒拱 覆蓋的環廊厚厚的外牆上開有許 多壁龕,用於安放遺體和祭壇等, 類似羅馬萬神廟的做法。
世界著名的十大教堂排行榜
教堂是基督教等教的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建筑物,原意是为上帝的居所,以此来赞美上帝,祈求赐福给天下众生.人们在这儿进行弥撒礼仪和祈祷。
以求天下太平,众生平安。
早期的基督教会曾利用犹太教会堂或家庭式进门宗教聚会.4世纪初基督教成为国教化,从此,教堂开始大规模建设.可以说,罗马帝国分裂后,欧洲的建筑就是一部教堂建筑.它集中体现了欧州的先进技术和建筑理念,所耗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是空前的,教堂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练功场。
在欧美,在世界有数不清的各式教堂,而且是最美的建筑,是人类奉献给上帝享受的人间天堂。
一、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帝国于公元395年结束强盛时代,当年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后来称为拜占庭帝国.由于拜占庭帝国处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聚敛财富,形成一个强盛国家.拜占庭从西罗马帝国学来了很先进的混凝土技木,又从东方的波斯帝国等地学来穹顶技木,创造了一科全新的穹顶形式建筑,还从印度等地学来镂刻和彩色大理石加工技术进行精细装饰,经过不断锤炼,拜占庭建立了圣索菲大教堂.这是当时世界建筑的精品.可惜的是这世界珍品在第一世纪末的一次地震被破坏,现在的仿制品,比原创略小,但其技术含量和精美装饰也是与其前身相媲美的。
图1:座落在今天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二圣路易大教堂位于美国新奥尔良法区的杰克逊广场.它的建造经历多受磨难:1718年建造,1723年遭飓风破坏,重建后又于1788年被烧毁,以后又重建,19世纪40年代进行加固,其间中厅又突然倒塌,直至1851年才竣工.100多年的反复修造,使该教堂经受考验.该堂为混凝土结构,塔楼座落在教堂主建筑之上,配楼呈两边。
精加工的大理石圆柱和地面材料,以及各种雕塑、壁画等艺术品组成的成穹顶形的建筑,显得富丽堂皇,是美国最美、最谐调的建筑之一。
图2:经受灾难的圣路易大教堂更美更谐调三圣约翰大教堂纽约圣约翰大教堂,为美国主教制教会(圣公会)主教座堂。
世界第三大教堂。
位于纽约曼哈顿第110 街和第113 街的阿姆斯特丹大道。
基督教建筑
基督教建筑
基督教建筑主要分布在欧洲地区,有早期基督教建筑和现代基督教建筑之分。
早期基督教建筑与拜占庭建筑同在,其主要类型是基督教堂。
这个时代的教堂格局主要有三种形式:巴西利卡(梵蒂冈圣彼得老教堂)、集中式(圣康斯坦齐亚大教堂)与十字式(加拉.普拉西第亚墓),这三种形式与后来发展形成的现代基督教的三种风格也是相对应的。
现代基督教建筑的风格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三种。
罗马式教堂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样式,是仿照古罗马长方形会堂样式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
它的主要特点是拉丁十字架,加强了宗教的意义。
拜占庭式教堂的主要成就与特征穹为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
哥特式教堂则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它的特点主要有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主要代表建筑有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等。
世界基督教建筑风格的发展过程
1.基督教起源地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迄今为止先存最早的基督教建筑圣诞大教堂,建于公元330年的圣诞大教堂,修建在巴勒斯坦耶稣降生处的原址上,它是由最早皈依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下令建造的。
其建筑特点方正树立,极具地域风情,尖塔式的设计沿用至今,另外在耶路撒冷地区还有复活教堂以及圣墓教堂等多处被信奉者视为圣地的教堂。
2. 4世纪被立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后开始建造自己的基督教堂,从而兴起基督教建筑艺术。
“巴西里卡式”教堂基本特点为一种长方形的大会堂建筑形式。
古罗马帝国时期,监察官波西乌斯于公元前184年在罗马市中心建成“巴西里卡·波西亚”大厅,这种建筑式样开始普及,成为罗马人贸易集会、审判案件、商讨军机之处的特有建筑。
“巴西里卡”亦被作为长方形会堂建筑之特称。
基督宗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基督徒曾对异教神庙或宽敞的建筑物加以改建利用,并模仿上述罗马城中长方形大会堂形式的建筑来建造教堂。
这种教堂即称“巴西里卡”教堂,亦译“长方形教堂”。
例如:圣路易斯巴西里卡大教堂3. 4世纪起东罗马帝国出现“拜占庭式”教堂建筑“拜占庭式”教堂。
建筑以圆顶、拱形结构为特色,即采用“集中式”和“十字形平面式”布局,屋顶作弯隆形,由独立的支柱加帆来构成,其突出之处是多用圆顶、拱形结构。
拜占庭建筑的典型代表为兴建于532年的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亚大教堂,该堂圆顶直径达33米,顶部离地55米,由4根支柱和4个大圆拱支持,圆顶下有一圈通光窗口,四周有小弯窿和数以百计的小窗该堂曾作为东罗马帝国东正教的宫廷教堂兼君士坦丁堡牧首的主教座堂。
4. 9-12世纪西方教堂建筑因模仿古罗马流行的建筑式样而称为“罗马式”“罗马式”(意即“罗马的影子”)以厚实的石墙、狭小的窗户、半圆形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
圆弧形拱环、交叉拱顶结构和层叠相重的连拱柱廊为特点向东传入斯拉夫各民族的过程中形成“斯拉夫式”建筑风格“斯拉夫式”(曾被称为“仿拜占庭式”“晚期拜占庭式”采用弯顶式或八角形加圆顶式的设计,并有着罗马式建筑的厚重之感。
06 基督教早期建筑
圣米开尔教堂平面
圣康斯坦齐亚教堂平面
朝圣教堂平面
基督教早期建筑
代表建筑一:梵蒂冈圣彼得老教堂(333年)
教堂的格局ຫໍສະໝຸດ 入口朝东,前有内院进深 60米,室内四行柱子把空间纵分为五个部分,中厅高而宽,两 侧侧廊低而窄,保留了典型的“山”字形截面,末端有一半圆形神坛。
基督教早期建筑
“山”字形截面是厅堂式教堂的标志,也 是后世一大批教堂的榜样,包括国内最 有名的巴西利卡式教堂、有“远东第一堂” 之称的上海佘山大教堂。
中央的大厅仍然以一个穹窿为 主体,但大厅往四周各伸出一个 矮矮的“翼廊”(Wing)。如果是 在帝国东部,四个翼廊的大小是 一样的;如果是在帝国西部,则 有一个翼廊长一些。后世分别称 之为"希腊十字"和"拉丁十字"。
教堂的格局
朝圣教堂平面
基督教早期建筑
代表建筑
拉文纳的加 拉.普拉西第 亚墓欧洲现 存最早的十 字式教堂, 内部前后进 深约 12米, 左右宽度约 10米。平面 十字交叉上 有穹窿,外 盖四坡瓦 顶;四翼的 筒形拱顶外 盖两坡瓦顶。
教堂的格局
基督教早期建筑
代表建筑二:圣莎比娜(S.sabina)教堂(公元422-430年)
教堂的格局
基督教早期建筑
教堂的格局
基督教早期建筑
教堂的格局
基督教早期建筑
其 它 代 表 建 筑
教堂的格局
基督教早期建筑
教堂的格局
基督教早期建筑
教堂的格局
基督教早期建筑
教堂的格局
基督教早期建筑
教堂的格局
二、集中式教堂
教堂的格局
基督教早期建筑
拉丁十字式教堂与希腊十字式教堂的差异
西欧中世纪建筑——初期基督教式
西欧中世纪建筑——初期基督教式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
5世纪,大举涌来的掉队民族,踏遍了西欧各地,把它淹没在刀光血影、血雨腥风当中。
在一片荒芜当中,形成了封建制度。
教会利用人民的苦难,宣传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
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
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
可是,封建制度毕竟比奴隶制进步。
以手工业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们展开了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争取城市的独立解放。
同时,也展开了市民文化对天主教神学教条的斗争。
建筑也进入了新阶段。
城市的自由工匠们掌握了比古罗马的奴隶们娴熟得多的手工技艺。
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远比古罗马的高。
除了教学外,各种公共建筑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城市市民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也在建筑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中世纪封建制建筑中犹以教堂建筑的成绩最高.教堂建筑的形式要紧有四种风格:一、早期基督教式二、拜占庭式三、“罗马风”式四、哥特式初期基督教建筑罗马帝国在4世纪时进入了基督教时期。
这一时期的建筑和西方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处于停马上期。
因为那时的基督徒以为基督随时可能从头降临,天国的门就要打开了。
如此,红尘间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太在意。
只是有一种建筑,尽管最先出此刻基督教时期之前,一直没有什么阻碍,这时却崭露头角。
这确实是厅堂(Basilica)即巴西利卡。
西罗马帝国至衰亡后的三百连年时刻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
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罗马的巴西利卡进展而来的。
(1)拉丁十字巴西利卡。
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建半圆形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坛前是歌坛。
由于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在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十字形的平面,纵向比横向长得多,即为拉丁十字平面。
其形式象征着基督受难,适合仪式需要,成为天主教堂的正统型制。
基督教建筑
巴舍里卡式
“巴西里卡式”教堂基本特点为一种长方形的大会堂建筑形式。
巴西利卡式教堂
圣玛丽亚教堂 公元41-45年属罗马帝国城镇 ,现位于德国特里尔市
拜占庭式
特点:
• 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 顶”。 • 中心突出.既高又大的圆穹顶 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 心。 • 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四个独 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 • 色彩灿烂夺目。
巴黎圣母院。
德国的科隆大教堂
作品鉴赏
圣彼得大教堂
意大利 米兰大教堂
镀金圣母玛利亚雕像
意大利
圣马可教堂
塞维利亚大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
在艺术风格上,罗马式教堂表现为堂内占有较大的空间,横厅宽阔、中殿纵深,在 • • • • • • 哥特式教堂的设计结构具有以下特 征: 平面一般为十字架形。 高耸入去的塔楼多为尖笋状。 斜柱加固撑较薄的墙面,形成一种 特殊的外墙结构。 薄壳般的穹顶正中开有三个大门, 中间的大门为主要通道。 内部为轻盈、裸露的棱线飞肋骨架 穹窿。 高大、宽敞、明亮的内容空间具有 良好的采光性能。 窗户多为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以 五彩玻璃镶嵌图案。 正门上为大圆形的玻璃蔷薇纹样, 正门为若干层次逐步向内收缩的门 道,每层均有雕像。
基督教建筑
所谓“基督教 美术”,是指盛行 于中世纪欧洲各地的 一种官方美术样式。 其思想内容是宣扬基 督教的神学思想和崇 拜封建帝王的观念, 为巩固贵族和都会的 统治服务。其风格特 点 是利用教堂建筑、 雕刻、绘画和镶嵌画 造成神秘、肃穆的宗 教氛围,以庄重、理 性的形式达到情感上 的升华。
• 根据其发展顺序和艺术风格,可将基督教 的教堂建筑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 巴舍里卡式 • 拜占庭式 • 罗马式 • 哥特式
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亚大教堂
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发展
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发展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也是天主教的总教堂。
它位于意大利罗马梵蒂冈城,是天主教教宗的宗座圣殿。
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第一阶段:早期基督教时期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基督教时期。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皈依基督教,教堂开始兴建。
最早的圣彼得大教堂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建造的,建于公元324年至333年之间。
这座教堂采用了罗马巴西利卡的形式,具有长方形平面和中殿、两侧走廊的结构。
这种建筑形式在基督教教堂建筑中非常常见,后来也成为了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基础。
第二阶段: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圣彼得大教堂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建。
教宗尼古拉斯五世于1450年下令重建教堂,以取代早期基督教时期的教堂。
这次改建由多位著名建筑师参与,包括伯劳迪奥·布鲁内莱斯基、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
新教堂采用了文艺复兴风格,以其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艺术装饰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部分是由米开朗基罗设计和雕刻的圣彼得大教堂圆顶,它成为了罗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第三阶段:巴洛克时期在巴洛克时期,圣彼得大教堂经历了又一次重大的改建。
教宗乌尔巴诺八世于1626年下令重建教堂,以适应当时的宗教需要。
这次改建由多位著名建筑师参与,包括贝尔尼尼、卡洛·马德尔诺和弗朗切斯科·博尔米尼等。
新教堂采用了巴洛克风格,以其华丽的装饰和壮观的建筑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部分是由贝尔尼尼设计和雕刻的圣彼得广场,它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广场之一。
第四阶段:现代时期在现代时期,圣彼得大教堂进行了一系列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以保持其原貌和稳定性。
这些工作包括修复圆顶、保护艺术品和修复外墙等。
此外,圣彼得大教堂还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和宗教活动场所,每年吸引着数百万的游客和信徒。
总结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对教堂的建筑和装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讨论尚未涉及早期基督教宗教建筑的一个基本方面,即内外差别问题。这种差别在拉文纳附近的克莱塞圣阿波利内尔教堂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这座教堂建于六世纪,现在基本保存完好,自西看起,只见前庭而不见前廊,前廊早已毁坏,圆形的钟楼乃中世纪所加,正如平面图所示,教堂缺少十字形耳堂。砖砌的外墙朴素无华:它仅仅只是一个反映其所封装的内部空间的空壳,这与古典神庙完全相反。而外形处理上朴实、反奢华的特点在教堂内部变得极度富丽堂皇。置身教堂内,尘世中的一切皆被抛诸脑后,满目光色绚烂,昂贵的大理石墙面和鲜艳亮丽的镶嵌画唤起人们对于天国灿烂辉煌的梦想。
一, 早期基督教建筑 (4-9cn)Early Christian Architecture
1,包括迁都后帝国西部、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以及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三百多年的西欧封建时期的建筑。
2,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来源于犹太教。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为帝国宗教之一。391年,定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普及。
十字式,顾名思义其布局不象集中式那样是圆,而是一个十字,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布局可能和基督教对十字架的崇拜有关系。中央的大厅仍然以一个穹窿为主体,但大厅往四周各伸出一个矮矮的"翼廊"(Wing)。如果是在帝国东部,四个翼廊的大小是一样的;如果是在帝国西部,则有一个翼廊长一些。后世分别称之为"希腊十字"和"拉丁十字"。右图是现存最早的十字式教堂──罗马的Galla Placidia墓(公元5世纪),外部看似乎是四方的中厅,里面却是一个穹窿。请注意,这里的穹窿直径仅3米,所以令后世建筑师头痛的一个问题现在暂时还没有暴露出来。
穹顶结构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君士坦丁时期渗入基督教建筑传统的另一种结构形式:上覆穹顶的圆形或多边形建筑,也称为十字中心教堂, 是从精工建造的罗马浴宫发展而来的。它们起初是精工建造的罗马浴宫的一部分,万神殿的设计即源于此。非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亦按照类似结构来建造纪念性陵墓。4世纪时,在附属于公堂式教堂的洗礼堂(沐浴在教堂中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和殡仪礼拜堂中(表达了对永生的渴望),这种样式被赋予一种基督教意味,并与早期基督教会堂相联系。因为这些象征性的联系,十字中心式教堂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建立在一些古老的遗址上,如耶路撒冷的圣墓地教堂,但这样遗址仅仅是出发点,以便可以获得大量特权。几何形状的使用非常自由。教堂的形状可能是圆形或多边形,并需要混和一个或两个重要特征和尺寸是其与原型一样。象征手法在教堂的结构和众多因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八边形最受人欢迎,因为数字八是复活的象征符号。这一自由方式是早期基督教建筑的基本特征。因此,建筑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变化,不仅圆顶建筑如此,早期基督教会堂也一样。迄今存留的最佳例证是圣科斯坦沙陵,它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女儿康斯坦蒂娅的陵墓,以前附属于城外圣阿涅斯教堂(现已毁)。与非基督教时期的建筑不同,它展示了一种清晰的内部空间组合方式:中心变为通过明窗采光的上覆穹顶的圆形柱环(相当于公堂式教堂的中堂),外围是上覆鼓状拱顶的环形侧堂或回廊。同样,镶嵌装饰在烘托室内气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迁都至拜占庭(Byzantium,今伊斯坦布尔),命名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西罗马定都拉文纳(Ravenna),于476年被日耳曼人占领;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几经盛衰后在1453年被土耳其所所灭。
早期基督教建筑 - 代表实例:
罗马的圣保罗教堂。
早期基督教建筑 - 风格特点:
体型教简单,墙体厚重,砌筑教粗糙,灰缝厚,教堂不求装饰,沉重封闭,缺乏生气。
早期基督教建筑 - 型制:
巴西利卡长轴东西向,入口朝西,祭坛在东边。巴西利卡前有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有洗池(后发展为洗礼堂),巴西利卡纵横厅交叉处上建采光塔。为召唤信徒礼拜建有钟塔兼了望用。
3,建筑: Leabharlann 教堂、修道院 教堂类型: 早期:住宅、坟墓,近东各地的集中式教堂
中、后期:
a, 巴西利卡式(平面尚未定型,一般包括带回廊的方形或长方形前庭atrium,前廊,主堂。多用木造天花),主堂包括:Nave, Aisle, sanctuary, transept
公堂式教堂 这些建筑具有一种新样式,今天称为早期基督教公堂式教堂,它为后来西欧教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形制。遗憾的是,这些教堂的原型无一留存至今,但我们仍然可以非常确切地了解君士坦丁时代最大的教堂——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平面。若想知道此教堂的内部情形,必须依靠年代稍晚的城外圣保罗教堂,它们的建筑形制基本相同。城外圣保罗教堂一直保持基本完整,直到1823年毁于火灾。以圣彼得教堂和城外圣保罗教堂为代表的早期基督教公堂式教堂乃是会堂、庙宇和民宅的混合体。但是,它也有一些独创性,不能一概归为对其它建筑渊源的综合。当我们把圣彼得教堂与早建百年的勒普蒂斯-马格纳长方形公堂的平面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圣彼得教堂受到了非基督教时期帝国长方形公堂的影响:两侧建有侧堂并以明窗采光的长型中堂,后堂以及木顶,这些都与早期建筑的基本特征相似。这种非基督教长方形公堂的形制的确最适合君士坦丁时代教堂建筑的需要,因为它既为帝国机构举行基督教仪式提供了宽敞的内部空间,又显示了基督教作为新国教的特殊地位。
早期基督教建筑 - 由来:
西罗马帝国至灭亡后的三百多年时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罗马的巴西利卡发展而来的。
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建半圆形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坛前是歌坛。由于宗教仪式日益复杂,在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十字形的平面,纵向比横向长得多,即为拉丁十字平面。其形式象征着基督受难,适合仪式需要,成为天主教堂的正统型制。
厅堂的主体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内部由两排柱子纵分为三部分。中间的部分宽而且高,叫中厅(Nave)。两翼的部分窄而且矮,叫侧廊(Aisle)。所以厅堂的横截面就呈"山"字形。在大厅的两头或者一头,有一个半圆形的龛(Apse)。厅堂在基督教时代之前主要是用作法庭、市场或者会场,龛就是安置法官或者会议主持人的座位的地方(平面图见左)。和万神庙以及浴场不同,厅堂里面没有造价昂贵的穹窿或者精巧的十字拱,而是采用了简单的梁柱结构──标准的科林斯式柱加木屋顶。应该说厅堂在那时是不算高档次建筑的。
早期基督教建筑与拜占庭建筑同在,它包括330年罗马帝国迁都后帝国的西部的建筑,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西罗马的建筑,以及西罗马灭亡后300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建筑,其主要类型是基督教堂。
当时的教堂格局同拜占庭建筑一样有三种形式:巴西利卡、集中式与十字式。早期基督教建筑的风格为墙体厚重,砌筑粗糙,灰缝厚,教堂装饰简单,沉重封闭,缺乏生气。
君士坦丁大帝将基督教作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这一决定对基督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前,基督教社团不能公开做礼拜,宗教仪式只能在富裕成员的家中秘密举行,而现在却必须在一夜之间建造一批醒目的建筑以适应这种新的官方宗教信仰的需要,从而让教堂引人注目。君士坦丁大帝提供政府的全部资源来进行这项工作。几年之内,不仅在罗马,而且在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和其它重要城市,都出现了大批由帝国资助的教堂。
早期的教堂除了有厅堂式之外,还有两种型制:集中式和十字式。
集中式教堂的布局不像厅堂式那样主要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而是一个圆形大厅。中央部分是一个大的穹窿,周围是一圈回廊。最早的集中式教堂已不存。现存最著名的实例在罗马,是13世纪在君士坦丁女儿的墓上改建的St Constanza教堂(见右图,穹窿已被屋顶盖住)。由于这个穹窿的跨度仅12米,所以在下面支撑的不是万神庙那样的一圈厚墙,而是12对柱子。左图为St Constanza教堂的内部。早期的教堂有一些不是为了聚众讲道,而是为了瞻仰圣徒的遗物而建。这种教堂大多采用这样的集中式布局。
b, 集中式,主要用作坟墓上的纪念堂和洗礼堂
c, 十字式
罗马帝国在4世纪时进入了基督教时代。这一时期的建筑和西方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处于停顿时期。因为当时的基督徒认为基督随时可能重新降临,天国的门就要打开了。这样,尘世间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太在乎。不过有一种建筑,虽然最早出现在基督教时代之前,一直没有什么影响,这时却崭露头角。这就是厅堂(Basilica)。
罗马帝国统治时,为了得到下层人民的支持,新的政权就以基督教为国教。此后,各地统治者开始兴建基督教教堂和集会地。这时,基督教的建筑还没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最早的基督教教堂都受到了罗马建筑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在外观上,基督教建筑更是继承了罗马古建筑气势上的宏伟,为后来的基督教建筑奠定了最初的风格基调。
也许正是因为其普通,后来的基督徒可以比较方便地得到它们,而其内部宽敞的空间又正好符合他们聚众传教的需要,所以最早的基督教堂就是直接在厅堂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反正天国就要来了,大家先将就一下吧。
于是原来法官坐的地方现在成了主教的位子。从此厅堂的型制也就部分地决定了后世所有教堂的型制。后世教堂的中厅──有一排排长椅让信徒们在一起听道、祈祷的地方,两侧总是各有一排撑起整个大厅的柱子,柱子再往外就是窄而低的侧廊。这样的布局明显是受厅堂的影响所致。
早期基督教建筑(拉丁十字巴西里卡式)
拉丁文“巴西里卡”一词源自希腊文,本有“房间”、“大厅”、“神殿”、“道路”等义,后常用来专指雅典的王宫大厅,为一种长方形的大会堂建筑形式。 “巴西里卡”使用来专指古代教会这一长方形式样的教堂,表达一种独特的早期天主教建筑风格。“巴西里卡”的教堂结构在古代曾被视为最完美的教堂建筑形式,在教会史上流行达数百年之久。其教堂布局为一长方形大厅,入口在西端,门前有一个露天庭院,四面被回廊所围。通向教堂正厅的门厅多为不能进入教堂参加礼仪的忏悔者和慕道友所设。作为教堂主体建筑的大厅被两行柱子分隔成中殿和侧廊,通常中殿两边各有两个侧廊。中殿末端为教堂圣所,祭坛就设在圣所前沿,圣所后部则为半圆形的后殿。在中殿和后殿之间一般有一交叉甬道将之分开。外墙无窗,光线从中殿上部窗口透入。中殿和侧廊之上为木架屋顶,而半圆形后殿上则为拱形圆顶,但早期巴西里卡教堂中除罗马的主教座堂外,一般并无这种拱形圆顶结构。最早的巴西里卡教堂为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于颁布《米兰敕令》的313年命令在罗马建造的拉特兰圣约翰教堂。罗马圣彼得教堂始建于324年,为巴西里卡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它在1506年才被拆毁重建成保留至今的圣彼得大教堂。其他较为著名的巴西里卡建筑风格之教堂还有385年建造的罗马圣保罗教堂(19世纪遭火灾后重建),4世纪在巴勒斯坦建成的伯利恒圣诞教堂,以及6世纪在拉文纳建成的圣阿波利纳教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