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哲学史论⽂西⽅哲学史是欧洲哲学的历史,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现代哲学的发展史。
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西⽅哲学史论⽂1 题⽬:关于西⽅哲学中“存在”的理解 所在系别: 作者: 学号: 专业年级: 所在班级: 摘要:在西⽅哲学和宗教学研究中就“存在神学”问题的探讨,是历代学者们经常予以关注的重要话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哲学家、宗教学家和史学家从多⽅⾯曾做过诸多论说。
“存在”是西⽅哲学的核⼼范畴,两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着西⽅哲学的发展。
因此,本⽂就“存在 ”这个概念进⾏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巴门尼德存在唯⼀本质 1 存在的提出 “存在”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来的。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处于繁芜丛杂的流变中,直接对于万物进⾏研究,只能获得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由于事物的流变性⽽不够稳定与可靠。
他认为,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是对于整个世界的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其认识对象必须具有永恒性,因⽽只有常驻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认识的对象。
⾃希腊哲学诞⽣之⽇起就以获得关于⾃然的知识为最⾼理想,⽽⾃然哲学由于⾃⾝局限于感性领域⽽⽆法达成这⼀⽬标。
基于对⾃然哲学局限性的认识,巴门尼德将眼光从流变中的万物投向单⼀的本质,从⽽提出“存在”这⼀概念。
进⽽开创了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形⽽上学之路。
在《论⾃然》⼀开头巴门尼德就借助⼥神之⼝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第⼀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条是“存在不存在,⾮存在存在”。
第⼀条路被他称为真理之路,第⼆条被他称为意见之路。
他认为,只有沿着第⼀条路研究,即认为承认万物的本原——存在,并对其进⾏研究,才有可能获取真理性认识。
接下来他⼜描述了“存在”所具有的属性: 第⼀:存在是唯⼀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
第⼆:存在是永恒的,不⽣也不灭。
西方哲学史结业论文
西方哲学史结业论文一.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1. 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
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其哲学意义在于: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人的地位,是人文主义的体现。
他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苏格拉底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提出哲学命题,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其中贯穿一个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2.对于我来说,认识你自己的意义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灵魂。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花花世界的种种诱惑和牵绊识人们迷失了自我,竞争过度的学习生活使人们无心也无暇欣赏关心别人的内心世界,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喧嚣使人们无法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感情交流机会也日渐减少,过多不符合人们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东西堆积起来,使人们的心越来越疲惫老化,不愿也没有更大的精力思考,一味沉浸于网络、电视、游戏等对深度思维要求更少的消遣活动中,可能过着一种机械式的没有理想缺乏思想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是美国一位学者的册子中所提出的娱乐至死现象的浅度延伸。
这样的现状提醒人们现在急需重新拾起照顾好自己心灵的技能。
作为人类,同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善于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建设。
大至人生、职业,小至学习,一个人要想有所建树,在做一件事前必须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擅长什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时刻提醒激励自己,持之以恒的做下去,这样才有可能会成功。
二、西方哲学史导论学习感想虽然身为一名工科学生,而且对哲学方面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研究和认识,我一直对思想界和哲学有浓厚兴趣,这次选修了西方哲学史课后认识到自己对于哲学和某些哲学家的认识是十分浅显和片面的,很多观点和细节都是道听途说、沿袭陈旧观点,而且之前一直以为哲学是枯燥宽泛的普遍思索,在修完这门课时通过观看课件和听老师讲课后,发现哲学实际上是很有趣的,哲学的发展与历史的需要分不开,从古希腊甚至更早就开始并至今发展不止,它是非常有活力的。
西方哲学毕业论文(2)
西方哲学毕业论文(2)西方哲学毕业论文篇二西方哲学主题的后现代转向及其时代回响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哲学都随其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产生某种新的哲学主题,西方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状况。
后现代哲学代表着现代西方哲学由追求真理、权威和绝对的唯科学观转向追求理解、共识和宽容的人文精神。
其实质就是反对传统哲学对人类生存、人类现实生活意义遗忘的倾向,力图把哲学重新引回到关注现实生活的轨道上来,引回到对人类生活智慧追求的道路上来。
这一转向再一次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回响。
关键词:西方哲学;主题;后现代;时代精神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1-0088-05任何时代的哲学都存在一个主题,而且该时代哲学的思考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哲学主题是指在某一具体的时间内某些哲学家想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因此,哲学的主题,既有变换的东西,也有不变的东西。
从具体的哲学主题来说,必然会随着时代主题的变换而变换,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220所谓“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哲学要代表自己的时代和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们,使人们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哲学离不开自己的时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和社会的主题和精神,肇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哲学的后现代转向再一次对我们生活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时代回响。
一、西方哲学主题转变的历程及原因一般来说,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至今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它们有不同的主题。
第一个阶段是崇拜世界的阶段或者叫本体论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崇拜上帝的阶段或者叫神学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崇拜心灵的阶段或者叫认识论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崇拜语言的阶段或者叫语言哲学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时代精神生活的哲学,其主题是随着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不断演变的。
西方哲学史期中论文《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全文5篇)
西方哲学史期中论文《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全文5篇)第一篇:西方哲学史期中论文《柏拉图的洞穴理论》一、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出自《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用对话的形式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下述情形。
一个洞穴里关着一批人,这些人从小生活在这里,因为头脚都被锁链锁着所以无法走动甚至不能转头。
在他们的后面有东西燃烧着发出了火光。
在火光和这些囚徒的中间有一堵矮墙。
矮墙的作用如同木偶戏的屏障。
外面的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的后面走过,囚徒只能看见阴影并认为那就是真物本身。
有一天,他们中有一个人被解除了枷锁,他被迫站起来走动,当他看见火光的时候会感到痛苦,他的眼睛适应了黑暗。
因而他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本只能看见其阴影的实物。
如果有人硬拉着他往一条陡峭崎岖的道路上走,且不让他半路返回,直到他走出了洞穴看见了外面的阳光,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因为强迫感到痛苦和恼火。
当他来到阳光下时,他会觉得眼花缭乱,导致他无法看见任何一个真实的物体。
当他逐渐适应了光明,能够直接观看太阳本身,看见他真相了,他便得出了结论:太阳,造成了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主宰着可见世界的所有事物,它使他们过去看见以为是真实物体实际是阴影的情况。
他会庆幸自己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也会为仍然在洞穴里的伙伴感到遗憾。
他不会再心怀嫉妒,想和囚徒争夺洞穴里的权力地位,他宁肯生活在洞穴外做一个他人的奴隶,受尽磨难,也不会再想去过囚徒的生活。
如果他回去了,告诉囚徒他在洞外看到的真相,会被其他人无情的嘲笑他的眼睛坏了或者他疯了。
如果他想把他们带出洞外,囚徒甚至会杀掉他。
二、洞穴理论下的隐喻囚徒是指不追求真理的大部分人们,他们所处的洞穴就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一样充满了局限性。
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的那一小块天空便是世界,殊不知宇宙的星辰大海。
他们有能力思考,但是捆着头颈和腿脚的锁链让他们无法动弹而去察看真实,就如这尘世间的各种文化习俗条框对我们的一种束缚。
西方哲学史论文
我所认识的“古希腊三贤”人类的思想广袤深邃并且源远流长,若是这般假手于西方哲学史的航船,承载着我们富有激情的心,吹散环绕在发迹间的迷雾,洞穿隐约朦胧的假象,给人类思想境界找寻一个足够的高度。
驻足回首,撩开人类历史的长河,为数不多的思想大师们与人类命运和时代文明息息相关。
我深深地懂得,他们为我们全人类的精神世界描绘了一座座多彩美丽的花园,信步其间,我们心旷神怡,掩卷长思,痴醉于中。
他们是真理的发现者,是思想的解放者,是文明的启蒙者,是科学的传播者。
他们以其光芒四射的智慧改变着人类的前进方向,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进程。
还记得有人曾语:“希腊哲学的理性思想与希伯来基督的宗教信仰构成了西方文化的经和纬。
”这足以使人们认识到希腊哲学对西方文化的重要性。
古希腊的文明发展是灿烂且辉煌的,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内先后出现了三位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之为“希腊三贤”。
他们不但哲学贡献显赫,更以其师徒关系而举世闻名,并且后者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迈进,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不可不谓是哲学界历史上的一大盛况。
一、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有声望、最有声誉的人物。
他的地位和影响,几乎堪比中国的孔子。
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自然哲学”,讨论一些“世界本源”、“宇宙构成”等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正是他针锋相对的提出应该研究“人类本身”的观点,即“心灵的转向”。
正因如此,人们常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
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也有灵魂不灭的说法,但是思想比较模糊不定,后来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作是与物质不同的精神实体。
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使得苏格拉底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追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要求认识人类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即“德行就是知识”。
关于西方哲学论文
关于西方哲学论文西方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更在于为西方哲学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论文范文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论文摘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
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
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
并非是平时所说的“我思考,故我存在!关键字: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文艺复兴要了解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必然先得了解其人的生平。
笛卡尔简介:勒奈·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另译笛卡儿,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土伦省莱耳市-1650年2月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创立了“欧陆理性主义”(ContinentalRationalism)哲学。
生平笛卡儿出身于一个地位较低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布列塔尼议会的议员。
在他8岁时笛卡儿就进入拉夫赖士(La Fleche)的耶稣会学校接受教育,受到良好的古典学以及数学训练。
1613年到巴黎学习法律,1616年毕业于普瓦捷大学(Université de Poitiers)。
西方哲学课程论文
西方哲学课程论文第一篇:西方哲学课程论文德国古典哲学对当代西方哲学史的意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段时间是近代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古典哲学的体系化时期,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集之大成式的概括和总结,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将古典哲学推向了最高也是最后的发展阶段。
由于这一时期的德国哲学典型地体现了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并且将它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它的理想,因而我们通常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
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德国始终处在欧洲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尽管德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极其落后,但是在文化领域却卓有建树,走在了哲学领域的最前列。
德国哲学家们像其他近代哲学家一样,他们在思考深刻的哲学问题,构造形而上学体系的同时,亦肩负着启蒙的重任。
在某种意义上说,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启蒙主义的最高阶段。
启蒙主义以理性和自由为其根本的主旨,理性是权威和基础,而自由则是最终的目的。
然而卢梭却在启蒙主义的内部发现了矛盾:理性与其成果科学知识的发展和进步不但不能使我们逐步摆脱种种的束缚与限制从而走向自由,反而与自由是背道而驰的,科学、文明越是进步,人类就越是不平等不自由。
理性与自由、科学与道德是相互矛盾的。
形而上学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它以超验的东西作为认识的对象--这一点与宗教是一致的,尽管形而上学企图成为科学而且自认为是科学甚至是科学之科学,然而从形而上学诞生之日起它就从来也没有具备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普遍必然性。
对于以科学作为衡量知识的有效性的18世纪哲学来说,形而上学不是科学这一事实无疑宣判了形而上学的死刑。
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反衬出形而上学的困境:科学越来越进步,而自称是科学之科学的形而上学却始终无法证明自己是科学。
形而上学问题的解决至少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形而上学对象的认识问题,一个是形而上学的科学体系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形而上学问题,康德采取了批判的立场,亦即对理性进行分析和考察,通过揭示我们的认识能力能够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来解决形而上学究竟是不是可能的问题。
西方哲学史期末论文模板
西方哲学史期末论文模板摘要:本文旨在提供一个西方哲学史期末论文的通用模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撰写关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论文。
通过对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梳理和重要哲学家思想的分析,探讨哲学思想的演变及其对社会、文化和人类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哲学史;哲学思想;哲学家一、引言西方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哲学家。
研究西方哲学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的思想成就,还能为我们思考当下和未来提供深刻的启示。
二、古希腊哲学(一)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对话和质疑的方式,探寻真理和道德的本质。
他强调“认识你自己”,认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二)柏拉图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的哲学思想以理念论为核心。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和永恒的。
(三)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对哲学、科学、逻辑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强调通过观察和经验来获取知识,其思想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世纪哲学(一)基督教哲学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占据主导地位。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哲学家试图将基督教教义与哲学思考相结合,探讨上帝、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
(二)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注重对宗教教义的逻辑论证和思辨,其方法对哲学思维的训练和逻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近代哲学(一)笛卡尔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强调通过怀疑和思考来确立知识的基础,开启了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
(二)洛克洛克主张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和感觉。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康德康德试图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其哲学体系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现代哲学(一)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选择,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观点反映了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
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西方哲学传入中国的百年历程,既对中国学术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使西方哲学在中国形成了研究和发展的独特风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范文一:柏拉图式的爱情——看柏拉图哲学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 柏拉图哲学,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往往使我们望而却步,但是,哲学又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最平凡的事的抽象,是最现实的理论的总结。
经过对哲学的学习,让我更加了解生活,懂得在生活中寻找真理,也学到了一种思维,一种总结与体会的能力,学着在生活中寻找哲学,升华生活。
这门课是西方哲学,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东西方互通互惠,进行着哲学和思想的交流。
但是西方哲学又有着独特的神秘感,许多西方哲学家的思想理论也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哲学观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柏拉图,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为了更好地接触他,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他的生平简介,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时势造英雄,柏拉图一定有他超越常人的不平凡,才成就了他不凡的一生。
我们都听说过也向往着这浪漫的词语-----柏拉图式的爱情,在我们心中那是最完美爱情的象征,是超越世俗的爱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呢,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词语,走进伟大的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世界,听柏拉图是如何为我们描述这美妙的爱情。
了解柏拉图的爱情观就需要我们了解他的思想,解读他的世界观,探究他的哲学理念。
相信,每一位哲学家都有自己的理念,都有超乎常人的思想成就,让我们用心聆听他们的心声,体会哲学家的伟大。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其哲学思想影响了欧洲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西方哲学论文《论苏格拉底》
西方哲学论文《论苏格拉底》第一篇:西方哲学论文《论苏格拉底》论苏格拉底【摘要】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
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格拉底哲学心灵的转向灵魂不灭说教育思想一,苏格拉底简介苏格拉底(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1、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
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2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2、灵魂不灭说。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
西方哲学论文3000字_有关西方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哲学论文3000字_有关西方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西方哲学论文3000字(一):笛卡尔哲学对西方哲学二元思维的影响论文摘要:笛卡尔哲学思想开启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历史,是西方哲学二元论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笛卡尔的整个哲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形而上学、物理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在形而上学方面阐释了二元论哲学体系,证明了上帝存在的真实性,但在其物理学和其他科学方面,则又完全不认可神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由此笛卡尔哲学思想具有较为明显的二元特征,这影响了在其之后西方哲学思想家的思维方式,以二元思维来探讨世界问题成为人们普遍选择。
关键词:笛卡尔西方哲学二元思维近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即是在哲学思想家的自我否定和修正过程中不断对自身思想的超越,从而实现对当前世界各种现象的哲学科学解释。
笛卡尔哲学开启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历史,其所要解决的是对“物”的绝对确定性、普遍统一性的基本认识,这在其反思哲学思想、怀疑精神以及其他二元哲学思想中的得以展现。
通过对笛卡尔哲学精神的深入剖析,能够更为明确的了解西方哲学二元思维的嬗变和发展历史,从而评判和总结西方哲学发展的忧患得失,开启西方近代哲学的二元思维之路。
一、机械论哲学:对哲学问题方法论的反思笛卡尔处在一个知识更新换代的时代,因而其思想的最重要基础即是对每一个学科门类都进行重新审视并试图提出新的想法,在研究过程中他更加关注对哲学问题方法论的反思,将物理学中机械思想应用到其哲学体系中,为近代哲学发展提供了合法性和可能性。
在笛卡尔看来,哲学的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现实生活的主导作用,更体现在其各个组成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强调所有科学的统一性在于探讨方法论,哲学要为各项科学研究提供评判的标准。
笛卡尔将数学方法看作是进行各项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认为依靠综合性分析而获取的理性知识才是能够使人信服的内容,因而只有哂谜庵址椒ú拍芄皇迪肿陨砝硇缘乃咔螅佣琅泻妥芙嵴苎枷胙芯康挠腔嫉檬А�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思想,开启了西方哲学对于研究方法论的理性探讨。
西方哲学论文
西⽅哲学论⽂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论⽂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的,但它与⼀般议论⽂不同,它必须是有⾃⼰的理论系统的,应对⼤量的事实、材料进⾏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西⽅哲学论⽂1 摘要:上帝死了之后的西⽅哲学留下种种思考的问题,尼采说上帝死了,其实上帝在有⼈签发哲学死亡通知的时候已经死了。
是不是哲学要⾛向终结了?或者⽤什么⽅法⾛出困惑,这就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西⽅哲学哲学终结价值重建存在批判上帝 ⼀引⾔ 在后现代主义话语中,上帝死了,哲学终结是⼀个热门话题。
其实对于哲学终结的话题并不是后现代主义的专利。
⾃从⿊格尔哲学体系于19世纪中叶解体之后,西⽅哲学家们就有危机感。
维根斯坦和⿊格尔不约⽽同得出“哲学终结”的结论。
希腊⼈发明哲学之后,⼈们就对⼏千年来的西⽅哲学⽽为了同样的问题进⾏争论不休。
事实上,这些争论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
现代西⽅哲学⾯对危机,后期维根斯坦从⽇常语⾔分析⼊⼿,他认为:“哲学是⼀场反对语⾔困惑思想的战⽃。
”维根斯坦还说:“没有⼀个⽅法,但确有类似于各种治疗的⽅法。
”后⼈把这种哲学观称之“治疗性哲学”,它通过消除哲学问题来治疗“哲学病”。
然⽽,哲学问题被消解之后,哲学将不复存在:“哲学病”被治愈将不再有职业哲学家,所以也有⼈称之为:“⾃杀性哲学”上帝死了之后的西⽅哲学,⾯对各种危机,如何寻找出路。
上帝真的死了吗?哲学真的终结吗?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同时在反思过程之中是否可以寻找出路。
⼆马克思和签发“哲学死亡”通知 哲学家罗蒂说要取消哲学独特地位;德⾥达甚⾄说:“哲学死亡的问题应该是那些称之为哲学家的⼈的共同体的惟⼀问题。
热衷决不是后现代的哲学家,现代西⽅两个最⼤,最有影响⼒的代表⼈物维根斯坦和⿊格尔也是积极⿎吹者。
有关西方哲学史论文
有关西方哲学史论文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历史上哲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有关西方哲学史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有关西方哲学史论文篇一摘要: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历史上哲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此问题较为自觉研究的,只有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康德。
康德的图式说不仅提出了认识过程中主体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结构问题,把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更加凸现出来了,而且开创了现代认识论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之先河。
关键词:西方哲学史;主体自身因素;认识过程;作用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主体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主体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些因素在认识过程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此恩格斯有过明确的说明。
他说:“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个思想映象的发生,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
”[1]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现代认识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过程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一、主体自身因素对主体的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制约作用,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引起了一些哲学家的注意。
古代原子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德谟克利特,在讨论认识的相对性时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在他看来,人的认识无论是“真实的认识”还是“暧昧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
认识相对性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认识与“中介”物有关;二是与主体自身因素有关。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他十分重视客体对主体的作用。
但他也不否认主体的作用。
事实上他已经开始注意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在他看来,人的认识与人的“身体变动有关”。
他说:当灵魂“处于温度合适的状态时,会产生思想,如果处于太热或太冷的状态,思想就会混乱”,灵魂也就“不能真实地思想”。
西方哲学相关的期末论文
西方哲学相关的期末论文推荐文章周国平幸福的哲学读后感热度:哲学论文素材内容热度:管理哲学期末论文热度:优秀王阳明哲学论文热度: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热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它把研究的重心越来越转向了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研究。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西方哲学相关的期末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西方哲学相关的期末论文篇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转向的文化根源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它把研究的重心越来越转向了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哲学的转向,这种文化哲学的转向和20世纪哲学的其他转向是否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其文化根源是什么?弄清楚上述问题,无论是对于我们深刻领会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还是对于我们领会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特质,意义都是重大的。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转向研究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存在着诸多差异,各个流派本身也存在着特定的缺陷,但都展现出对资本主义,包括对后工业社会和现存文化的批判而形成的共同的理论定位。
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总体性的文化革命观,到当今正在活跃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针对现代社会的全方位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直与20世纪整个社会历史进程同呼吸、共命运,关注着人类的精神状况和文化境遇,关注着发达社会条件下人的解放和自由。
而这些正是20世纪人类社会演进的核心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转向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
这种文化根源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转向和20世纪西方哲学运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0世纪西方哲学的各种转向都和“语言的转向”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20世纪西方“语言的转向”既发生在英美哲学中,也发生在欧洲大陆哲学中,其共同点都是反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中的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逻各斯主义。
他们要求放弃对世界终极本质和价值的追寻,认为哲学就是要通过语言分析,来消除因语言误用而导致的各种“哲学病”,因此他们不是把语言升华到真正哲学的高度,而是把哲学降到了工具性的语言的层面;那么欧洲大陆语言哲学则反对用自然科学的模式来要求哲学,因此他们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阐释了“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并力图通过语言的解释来阐释人文世界的意义,使哲学具有一种文化的功能。
西方哲学史研究论文范文
西方哲学史研究论文范文西方哲学中国化不仅仅是近些年我国人民所追求和向往的,也是一种文化和习俗的自然形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史论文篇一:《论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但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中西方哲学智慧,内容以及他们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1-3个):中西方哲学智慧哲学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但仍只是略懂皮毛,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大家都懂得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哲学思想仍然是不理解。
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谈谈对中西方哲学的看法。
中华民族的哲学。
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而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公元前5~3世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奇观,中西方文明几乎同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中方哲学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而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
中西方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一、中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的先哲。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总是由某种最基本的东西构成的,它就是世界的基始或本原。
泰勒斯对自然的解释是“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是水”。
这个观点为人类认识自然开创了一条可贵的理性认识之路。
它引导人们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避免了用主观意志或凭个体好恶解释自然带来的任意性和神秘性。
虽然古代西方人对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的认识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是通过理性方法来解读自然。
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西方哲学史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并将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西方哲学史论文,欢迎阅读!西方哲学史论文篇一摘要:西方哲学史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并将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
为了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学习和研究它。
要卓有成效的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史,必须首先弄清楚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发展的规律,只有搞清楚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哲学发展的规律我们才能够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好西方哲学史。
关键字:西方哲学史;璀璨;明珠;对象;规律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69-01哲学史就是哲学思想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要了解哲学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必须弄清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演变。
哲学是具有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他的研究对象不同于其他科学。
绝大多数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如天文学、数学、生物学、法学等,都是以世界的某一特殊的领域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们的研究对象都较为确定。
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早起哲学家们最先讨论的是万物的“本原”问题,研究宇宙万物是有什么东西演化而来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的哲学学说)是哲学思维的最初的历史形式。
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早期,哲学正如在希腊文中这个字所具有的“爱智慧”的字面意思所表明的,是包括一切知识的。
所以那时没有哲学与科学之分的,这些是包括各种学问在内的“知识总汇”。
西方哲学史学科的发展,正象恩格斯所指,也经历了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两个阶段。
如果说从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学说及嘉言钞》的问世一直到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诞生之前,西方哲学史学科都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
在这部光辉著作中,黑格尔批判了以前的哲学史家的经验主义的哲学史观。
所以他们写出的哲学史只不过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哲学意见的堆积罗列、展览。
西方哲学史论文
试论“知识就是力量”的意义弗兰西斯.培根是西方近代杰出的哲学家。
他所处的时代是十六世纪中后期和十七世纪初期,这个时期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各种“绝对主义”思想在欧洲兴起。
尤其是在英国,在宗教方面,受到当时教会权威及教条式的思想控制着,使人的理性受到限制,无法抬头;在哲学方面,亚里斯多德的思想,数千年来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在此同时也受到打击;在科学方面,也一反以前墨守成规、不求甚解的因循方法,而以实验为主。
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培根作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
为此,培根发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吶喊,走向另一个新局面,象征知识与力量合一,一种权力的象征,也是说“知识”是统治自然万物的唯一利器。
首先,培根认为人类通过知识认识大自然,并且掌握改造大自然的能力。
人类获得知识的终极目标是把自在自然改造成自为自然。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人类社会自身的前景处于被动的懵懂状态的阶段,目前还没有完全结束。
为了脱离原始愚昧的自私本性,不再受自身矛盾和斗争的困扰,人类需要将全部的力量集中在如何通过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来满足人类社会每一个个体成员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以及不断提高人类发现和利用自然包括利用人类自身文明成果的能力,以及克服并战胜自然和人为灾害的能力,最终实现人类本质力量确证的自然界。
也就是说,人们掌握了反映自然及其规律的科学知识,并且运用于自然,变知识为能力,人们就可以控制自然,通知自然,使自然为人类造福。
所以只是就是力量,力量就在于掌握的知识。
其次,培根认为因为有知识才会产生有利于人类生活的发明创造,技术革新。
直接或者间接的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而人类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科学知识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己经不切适用,因此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培根在科学现状的分析估量中,遵循着发展的原则,用向前看的态度对待以往的成就、挑战人们认定的旧日权威。
同时,他又用实践的原则来衡量、估计原有贮藏的价值,重新审查人类已有的知识。
古代西方哲学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
古代西方哲学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古代西方哲学是表现的和谐精神与人权思想的整合,是现在社会的维护和保障人类的生存发展,是解决人类现在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一种新的理念,为谋求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反思。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古代西方哲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和谐精神与人权思想在古代西方哲学中的折射当今世界,追求和谐,维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对古代西方哲学中的和谐精神与人权思想进行梳理、挖掘、整合和开拓,进一步揭示古代西方哲学中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凸显的和谐精神与人权思想,更好地维护和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权益,解决人类现在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提供一种新的理念。
一、和谐精神与人权思想的哲学内涵近些年来,学术界对和谐问题的研究很多,对此解释也不尽相同。
综合传统和谐观和现代学者对和谐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虽然对和谐基本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从和谐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益的内在一致性进行研究和探索,却不多见,这也就为进一步研究和谐问题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研究和谐,不是单纯研究客观和谐论,如果无视主体的存在,仅以自然和谐为研究对象,这是片面的,是不存在真正和谐问题的。
我们研究和谐,不仅要研究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由人所组成的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
因此,本文的和谐精神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目标、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念和精神,是一种对文化的发掘、创新与提升。
显然,这种和谐精神已经包含了人的生存与发展权,与人权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精神就是一种人权思想。
之所以把本文的标题冠以“和谐精神与人权思想”,其目的是为突出和强调和谐精神就是一种人权思想。
全国人大常委徐显明就把“和谐权称为第四代人权。
”和谐权的提出,将深刻改变人与国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西方哲学史结课论文
西方哲学史结课论文一、课程总结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对于西方近代哲学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然而,单单了解了近代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学说恐怕是不够的。
既然是学习哲学史,那么就必须要先站在一个宏观的、历史的角度来看问题:近代西方哲学为什么会诞生?近代西方哲学的精神是什么?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变是否有必然性?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重要问题。
1、近代西方哲学的诞生为什么会出现近代西方哲学?这其实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大家普遍都赞同的有:“文艺复兴”运动以及“人文主义”的传播的影响,“宗教改革”削弱了罗马教会的人的思想控制等。
这些历史背景都极大的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觉醒,是人真正开始独立地思考自我与世界的问题。
但是,近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特点是理性的精神,但这无论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还是在宗教改革运动中都没有充分的体现。
引用周玄毅老师的说法:“文艺复兴”使人获得了感性的解放,让人“直面本我”。
而“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信仰的解放,让人“直面超我”;那么,作为一个理性的、现实的存在的“自我”呢?而这才是形成西方近代哲学的关键。
很明显我们还需要寻找其他原因来进行说明。
我认为,近代西方哲学中体现出的“自我”的精神,其来源有两个:中世纪经院哲学以及近代自然科学。
哲学、宗教、科学,这三者永远都是相互联系,同时又会互相产生影响的人类对世界的三大认识方式。
所以,在研究近代哲学的诞生问题时,就不得不关注宗教与科学对其产生的影响。
首先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是中世纪天主教的经院哲学,而不是宗教改革后产生的新教对近代西方的理性精神影响更大呢?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首先,宗教改革是一场社会性的运动,其主体是受罗马教会剥削严重的中下层的农民以及刚刚兴起的资产阶级。
然而无论是农民还是当时的资产阶级,都是属于文化水平极低的群体。
因此,宗教改革更加注重的是人获得宗教信仰的解放,其高举的是“信仰”的旗号而不是“理性”,这从马丁.路德拒斥理性并称其为“娼妓”时便可看得出来;而经院哲学则不同,虽然经院哲学将哲学当做“神学的婢女”,但它十分重视运用哲学的思辨来为基督教义做辩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卢梭和谐、自然的宗教思想
[论文关键词]:卢梭;启蒙;和谐;自然;公民宗教
[论文摘要]:卢梭兼具作家和学者两种身份。
作为一位令世人瞩目的近代西方思想的启蒙者,他的自由民主理论影响深远;而作为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文知识分子,他的宗教观念却常常为世人所忽略。
恰恰在被诸多启蒙先锋批驳得无以复加的“上帝”那里,感性卢梭开始了理性的思考,从终极的灵魂栖息所发掘到了人的道德本性和情感基础。
卢梭的宗教思想是其整个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察他与其他启蒙大师之间差异的一把钥匙。
卢梭对天主教和无神论进行着双重批判。
卢梭曾经这样写到:“一到日内瓦……我决心公开地重奉祖先的宗教。
……我和百科全书派人们的往来,远没有动摇我的信仰,反而使我的信心由于我对论争与派系的天然憎恶而更加坚定了。
我对人与宇宙的研究,处处都给我指出那主宰着人与宇宙的终极原因与智慧。
几年以来,我致力于研读《圣经》,特别是福音书,早就使我鄙视最不配了解耶稣基督的人们所给予耶酥基督的那些卑劣而愚昧的解释。
可见,他虽为上帝辩白,但却与当时教会的立场截然不同。
卢梭看不惯教会的虚伪残暴和教士们的腐朽堕落,斥责天主教“狭隘的教义不仅不能阐明伟大的存在的观念,反而把这种观念弄得漆黑一团;不仅不使他们高贵,反而使他们遭到毁伤;不仅给上帝蒙上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神秘,而且还制造了无数荒谬的矛盾,使人变得十分骄傲、偏执和残酷;不仅不在世上建立安宁,反而酿成人间的烧杀。
……我在其中看到的,尽是世人的罪恶和人类的痛苦。
”而另一方面,卢梭又无法忍受启蒙运动中的无神论立场,他不同意只从经验论和科学主义的立场建构幸福的此岸世界,从而肆意对上帝展开侮辱和蔑视。
卢梭极力捍卫上帝的善与正义,提出了灵魂不死的观点:肉体是终将会消灭的被动的实体,而灵魂则是能超越生死的能动的实体,即使肉体消失了,灵魂却依然存在,而且“一个人在一生中只不过是活了他的生命中的一半,要等到肉体死亡的时候,他才开始过灵魂的生活”。
正如他在《信仰自白》中所说:“在信仰宗教的人当中,他是无神论者,而在无神论者中,他又是信仰宗教的人。
卢梭对宇宙和谐与“上帝至美”有自己的观点。
卢梭坚信上帝的存在,但他并不像中世纪经院哲学那样用繁琐的形式逻辑来推理上帝的存在,而是认为上帝无处不在,存在于他创造的万事万物中,当我们要对上帝本身进行追问时,他又避开了我们,但他却以一切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存在物来证明他的存在。
卢梭认为:“没有哪一个真正的活动是没有意志的。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原理。
我相信,有一个意志在使宇宙运动,使自然具有生命。
这是我的第一个定理,或者说我的第一个信条。
接着他又推演第二个信条,即如果说有一种意志在使宇宙运动,那么这一意志是一种极高的智慧。
正如由精致的钟表机芯可以推论出钟表制作者的工艺精湛一样,宇宙的优美的结构和无与伦比的和谐一定来自于最高的智慧之手,而这一最高智慧,“这个能自行活动的存在,这个推动宇宙和安排万物的存在,不管它是谁,我都称它为“上帝”。
所以,上帝始终是公正、善良的,人类文明的异化是自己造成的,与上帝无关。
早在中世纪,存在着“上帝至美”的观念,尤以奥古斯丁为代表。
他认为上帝赋予了事物以和谐和整一,上帝的美和善都是世间万物无法比拟的。
奥古斯丁对残缺、罪恶的肯定深刻影响了卢梭。
卢梭认为,宇宙是和谐的,“没有先入之见的眼睛难道还看不出显然存在的宇宙秩序表达了至高的智慧?任你怎样诡辩,也不能使人们看不出万物的和谐,也不能使人们看不出每一个部分为了保存其他部分而进行的紧密配合”,宇宙的自然现象之间有着合理的秩序,遵循必然的因果规律,而另外的表面上的“偶然事件”是由某种不知晓的规则所控制的。
这种思想被启蒙运动思想家们指责为“冷漠的乐观主义”,只为了形式的和谐而无视个体的生存体验。
对此,卢梭反驳说:“如果罪恶起源的难题迫使你不得不舍弃上帝的某种伟力,你为什么要以牺牲他的不平等为代价辩护他的全能呢?如果必须要在这两种错误中做出选择的话,我宁可要前者。
”面对善与全能,卢梭宁肯牺牲后者也要捍卫上帝的善良悲悯。
同样关注着人的生存,如果启蒙哲学家们是直面残酷的现实人生,而卢梭则选择虔诚地守望着上帝。
卢梭开启了自然宗教之门。
卢梭认为社会中形而下的罪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自身,是人偏离了本性,滥用了自由意志,“人啊,别再问是谁作的恶了,作恶的人就是你自己”。
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并且这种自由是“无法解释的实体”上帝所赐予的,由此卢梭也推导出了他的第三个宗教信条:“凡是真正的意志便不能不具有自由。
因此,人在他的行动中是自由的,而且在自由行动中是受到一种无形的实体的刺激的,这是我的第三个信条,上帝并不是赋予人以自由意志后就算了事,同时他还使人具有了正确使用自由的品
质;理性教给人如何判断,良心引导理性永远向善。
”在人类还未订立社会契约的自然状态之时,人类的行为免不了盲目、任意,为了使人的行为同时与“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保持协调,卢梭又引人了他的宗教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良心。
它是人天然的内在情感,顺从人的自然秩序,是通过感觉而不是理智的推论来指导人的行为。
卡西尔所提到的“新信仰形式”就包括卢梭所开创的自然情感信仰。
卢梭所提倡的“自然宗教”,与当时的自然神论者不同。
卢梭的“自然”并不是外在的物质世界,而是人的内心的“内在自然”,指的是人的情感和意志。
“良心啊!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失的天国的声音。
是你在妥妥当当地引导一个虽然是蒙昧无知然而是聪明和自由的人,是你在不差不错地判断善恶,使人形同上帝!是你使人的天性善良和行为合乎道德。
没有你,我就感觉不到我身上有优于禽兽的地方;没有你,我就只能按我没有条理的见解和没有准绳的理智可悲地做了一桩错事又做一桩错事。
”理性的概念在卢梭这里就由推论的理性而演变为实践理性,通过良心来沟通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
良心具有天生的正义感,是神的化身,作为联结人和神的纽带,这样人就无需借助自然而通往上帝,上帝自然地就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
卢梭宗教神学中的鲜明道德色彩。
神已经赋予了人天生的道德正义感,如果还是出现理性被滥用的现象,那只能说是人的欲望冲动压过了天良的呼声,是人对自由意志不尊重的结果,这也已经超出上帝的责任范围了。
在卢梭看来,上帝决不希望人滥用他赋予人的自由去做坏事,但是他并不阻止人去做坏事,原因一方面在于人在自身能力之内所做的坏事在上帝看来并不足以构成大的威胁,同时也在于,上帝是十分尊重人的自由与本性的,“他要阻止的话,就不能不妨碍人的自由,就不能不因为损害人的天性而做出更大的坏事”所以这也并非像启蒙哲学家所说的上帝是不存在的,而上帝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尊重却证明了他的存在,并体现了自身的善与正义。
卢梭提出了建立契约社会的“公民宗教”。
“卢梭的宗教,首先旨在成为一种自由的宗教。
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引出了自己的特点和根本性质。
现代社会非但不能保障人的自由,反倒成了人类罪恶与苦难的孽生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现代社会加以抛弃。
但是人类要重返自然状态也是不可能的,那么惟一可行的方案便是构建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于是卢梭从哲学社会学领域开始了他的“创世纪”的新构想。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运用时间和集体的坐标轴重建事件的自然秩序,他运用历史的批判的眼光来考察整个人类的起源,以带有某种宗教意义的对“人”的历史的揭示取代了基督所创造的历史,褪去了宗教的外衣,以一种现实的沉思性的语言代替神话色彩的语言。
如果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还只是局限于怀念“伊甸园”的生活,以剑拔弩张之势批判现代社会的话,那么《社会契约论》则开始着手勾画出理想社会的图景,试图构建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道德共同体国家。
由于卢梭对共和国和上帝的双重信仰,所以在《社会契约论》中构建了公民宗教,这就比以良心为核心的自然宗教理论增加了实践的可操作性,他在《日内瓦手稿》中认为,“人们进人政治社会之后,就要靠宗教来维持。
没有宗教,一个民族就不会、也不可能长久存在”“公民宗教”赋予了上帝以政治学的意义,是公意在宗教中的体现。
公民并没达到接受正义的高度,上帝的正义生活对于公民只能作为理想而存在,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必须借助于政府和法律的媒介,政府和法律又必须接受公意的指引,公意代表了人民的普遍意志,而人民是上帝的化身,人民的呼声就是上帝的旨意,公意就代表了上帝的意志。
在共和国社会中,公民宗教所要求的正义、善良、社会契约的教义,也正是卢梭道德良心的政治现实化。
这也就不难理解卢梭为什么要求把公民宗教写入国家的典籍,从而大有取代国家法律之势了。
卢梭在批判现代文明、构建政治理想国的同时,也建构了他的道德理想国,从对上帝的信奉,到聆听天良的呼声,再到共和国中的公民宗教,经过卢梭一笔一画地书写,道德理想国也逐渐清晰起来,但是这种道德宗教在罪恶和苦难面前最终变得软弱和苍白,在制度面前又是如此地软弱无力。
研究人的自然天性和人的社会生活,在卢梭看来是实现人的幸福的前提条件。
社会中人的幸福在卢梭看来莫过于人的自由与平等的获得,而宗教信仰提供了理性和契约之外的额外保障。
卢梭一直到晚年仍然坚守自己的宗教信仰,信仰成为他与严酷的命运和现实争斗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