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个体心理发展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完整ppt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完整ppt

谢谢观看
❖ 4.个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亦说明了意识的社会历史 制约性
复习思考题
❖ 1.试述劳动和语言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 中的作用。
❖ 2.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表现在 哪些方面?
❖ 3.意识有哪些基本特征?
❖ 4.何谓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具体 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 5.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
❖ 语言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意识发生和发展的最 直接的原因。
第三节 人类意识的特征
❖ 一、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 (一)人类既有对客观世界的意识,也பைடு நூலகம்对自我

的意识
❖ (二)人类的意识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

事物为主要特征的
❖ (三)人类的意识离不开语言
❖ (四)人类的意识是人脑和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活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 第一节 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三节 人类意识的特征
❖ 3.意识的前进性

第三节 人类意识的特征
❖ (三)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 1.人类意识是在与自然界斗争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 生的
❖ 2.人类意识是和语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 3.人类意识的内容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 发展

动的结果
第三节 人类意识的特征
二、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低等脊椎动物。
❖ 意识是反映的最高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
人类意识的内容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发展
❖ (一)意识的觉知性 三、语言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处于思维萌芽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是高等脊椎动物。 (一)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与人类意识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 五、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 六、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 七、发展心理学简史
❖ 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者1882年发 表《儿童心理》科学儿童心理诞生的一个标 志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
❖ 一、新生儿的发展(出生—1个月) ❖ 1、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 无条件反射:具有明显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第二类没有明显适应价值
观测的设计方式。 ❖ 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 3、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发展的相似性
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探查发展的差异性的跨 文化比较研究。
❖ (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 (三)研究方法的整合
❖ (四)训练研究与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三、心理发展的动因★
四、婴儿的认知发展
婴儿的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思维等认 识过程
❖ 1、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 熟的心理过程。
(1)婴儿感觉的发展 视觉技能的发展: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 颜色视觉、对光的觉察和视觉敏锐度
❖ 听觉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感受抚慰、警觉、痛 苦)、语音感知、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等。
2、幼儿期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幼儿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所提问题类型的
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 所提问题变化:是什么 为什么 幼儿概括能力发展:实物 类概念 幼儿分类能力四级水平:不能把握事物的某种
特点;感知特征;知识和经验;概念分类 3、幼儿想象的发展:
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通过通过良好教育和训练,幼儿的长征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 新颖、神奇、超越性、指向未来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群体,它 不仅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生活时间最 长的地方
(二)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之间发生的关系。父母和 子女是血缘最近的直系血亲,为家庭关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
第四节 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
二、大第学三生节心不理同健群康体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18~25岁之间,正处于青年中期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医学心理学
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内容
1 第一节 心理发展 2 第二节 心理健康 3 第三节 个体心理健康 4 第四节 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
教学目标
第一节 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
(一)言语发展 (二)认知发展 (三)情绪发展 (四)意志发展 (五)个性发展
第二节 心理健康
一、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上将健康定义 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 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
1990年,WHO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又加以了补充, 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 好、道德健康
第三节 个体心理健康
(三)幼儿期的心理健康
1.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2.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3.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4.为幼儿运用言语进行交际创造机会 5..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第三节 个体心理健康
(四)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健康
1.做好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衔接工作 2.不要试图培养“标准儿童” 3.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4.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

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遗传的作用1.遗传的作用: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

(1)“遗传学之父”是孟德尔法:染色体异常疾病: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特纳氏综合征;克兰费尔特氏综合征。

基因-遗传疾病:苯丙酮尿症;亨廷顿氏舞蹈症。

(2)高尔顿法:对双生子的研究;血缘关系的研究;家谱分析法的研究。

二、成熟决定论1.提出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格塞尔。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2.成熟决定论:(1)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

(2)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

(3)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

三、遗传决定论1.关于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学史上有四种代表性观点,请予以详细论述:(1)遗传决定论:主张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

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调和论:又称共同决定论。

实质上,这都是把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看成是两个等同的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伍德沃斯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斯特恩则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性质和外部环境二者的合并。

(4)辩证唯物论的观点:遗传只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四、心理发展动力的几种观点1.英国哲学家罗素,只讲外因不讲发展。

德国心理学家彪勒夫妇,只讲内因不讲发展。

2.格式塔学派,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

3.联想主义心理学,既讲外因又讲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

人格完善
探讨如何通过自我觉察和心理成长来 促进人格的完善和成熟。
人际关系
分析成人阶段人际关系的特点,以及 如何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发 展。
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
职业选择
职业发展
探讨个体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心理需求和发 展阶段,以及如何根据兴趣和能力进行职 业定位。
分析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挑战,以及如 何适应职业变化和转型。
社会交往
社交活动能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增强其社会归属感,有助于缓解孤独 感。
信仰与宗教
一些老年人可能从宗教信仰中寻求精 神寄托和心灵安慰。
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生活自理能力
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保持较好的自理能力有 助于提高幸福感。
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良好的老年人能够更好地保障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医疗需求, 从而提高幸福感。
生涯规划
职业心理健康
介绍有效的生涯规划方法,如目标设定、 时间管理、自我评估等。
关注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如职业倦怠、工 作压力等,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04 老年心理发展
认知老化
记忆力减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记忆力逐渐下降,表 现为难以记住新事物、回忆旧事困难等。
注意力不集中
老年人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精 力的情况。
人生目标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选 择。
社会价值观
青少年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价值 观,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03 成人心理发展
压力与心理健康
压力源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压力源,如 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经济压
力等。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面貌——一个人的外部生理特征构成其生理面貌;各种心理特征构成 其心理面貌。
如:甲:工作负责,助人为乐,先人后己,但能力平平性情内向。 乙:性情开朗,待人和蔼,但较为自私。…
13
2.个性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 ——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经常一贯表现的心理特征才是一个
人的个性特征。如一个处事谨慎的人,总是循规蹈矩,持事稳重;关键 时刻舍己救人的英雄,平时也乐于助人,品格高尚。
当一定的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人的个性也会 有所变化。 整体性和系统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一个正常人,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各个方面协调的。
一个人失去了个性的内在统一性,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相互抵触 的动机所支配。这个人的个性是不正常的,是一种人格分裂现象,叫“二 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共同性和个别性 ——在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阶级的共同生活 中,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事、对人、对己所持的态度和价值判断,会 形成相似的或相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这就是共同性。但人与人之间, 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各方面又不尽相同,存在个 别差异,这是个别性。每个人的个性总是与他人不同的。
“圣人之治国也,固有恃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 之以爱为我也。”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 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故明主之治国也, 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 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过受 罪,以功致赏,而不念慈惠之赐。此帝王之政也。”
5
(二)西方现代人性论(社会人性论)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 格雷戈称该假设为X理论,泰勒制是“经济人”假设的典 型代表。 泰勒制的核心思想:胡萝卜加大棒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 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总的条件和背 景,制约其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微观社会环境——是指人的生活活动圈。由 家庭、邻里、亲友、伙伴、娱乐场所、工作 单位等构成。微观社会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发 出一定信息给人以影响,这种影响是广泛而 直接的。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
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 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类特有的意识特征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 展
1、人的哪些方面能通过遗传传递,哪些不 能? • 一般而言,人的形态特征如外貌、身高、 体重、骨骼构造以及神经组织的类型等是 通过遗传传递的。 • 生物学家的研究和人类生活的经验到目前 为止证明:获得性行为是不能通过遗传传 递的。人的知识、道德意识与行为等都是 靠后天学习得来的。
2、人因遗传而造成的先天性差异有多大? • 现有研究的结果表明: • 在常态下,人在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能力 的强度与反应的灵活程度上有类型的差异; 脑在大小、体积上有差异但并不显著;脑在 结构上的差异较大,如左脑与右脑的结构, 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在人脑的微观结构上。但 这种差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人的智力差 异,还是一个有待科学家揭破的“谜”。 • 总体而言,常态下遗传带来的差异并不显著。
• 不同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 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个体发展 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 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 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 实个性的过程。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复习题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复习题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P181)1.简述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P181)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习题3)。

2.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P18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有(习题222):①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②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③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④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3.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什么?(P184)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习题12)。

4.横断研究的定义是什么?(P185)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习题13)。

5.纵向研究的定义是什么?(P185)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习题15)。

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6.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什么?(P186)相互作用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习题19)。

属于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有(习题232):①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②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7.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P187)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教材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教材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教材简介个体心理发展理论是指研究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心理变化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它关注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涉及到个体从婴儿到成人的各个阶段。

本教材旨在介绍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

内容大纲第一章:个体心理发展概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定义和研究领域•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性•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介绍第二章:传统心理发展理论•莫尔的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爱滋顿的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第三章:现代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第四章:个体心理发展与学习关系•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影响•社会情感发展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五章:个体心理发展的应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个体心理发展理论在心理咨询领域的应用•个体心理发展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教材,读者将能够:•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经典代表和现代理论;•掌握个体心理发展与学习的关系;•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参考资料1.Berger, Kathleen Stassen. “The Developing Person Through the Lifespan.” Fourth Edition. Worth Publishers, 1998.2.Crain, William.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Prentice Hall, 2011.3.Piaget, Jean. “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 Routledge, 2001.4.Vygotsky, L.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以上资料仅为参考,读者也可以根据兴趣进一步查阅更多相关文献。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遗传及其作用1、识记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

孟德尔法:主要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

高尔顿法:主张用统计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2、遗传的作用利用孟德尔法研究的成果,使我们认识到,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性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决定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从高尔顿法所获得的结果可以看出,遗传只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其作用不能夸大,因为具有相同遗传条件的个体,因环境不同会导致其智力的一致性程度下降,这表明遗传不能完全决定个体的心理发展。

(二)成熟及其作用1、识记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

成熟决定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

他主张:(1)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其中成熟更为重要。

(2)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

(3)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

2、领会成熟的作用:1、大脑皮层机能成熟水平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大脑皮层机能成熟水平,直接决定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2、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青少年神经系统结构与机能的成熟,为其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奠定了基础,突出地表现在其思维发展上,已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3、第二信号系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概括作用,二是调节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第二信号系统不断发展,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所实现的大脑的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逐步形成,从而使心理的概括性和调节性不断增加,心理活动的水平也随之提高。

(三)环境及其作用1、识记环境: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狭义的环境主要是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

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

第三章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第三章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自卑感和追求优越都是人发展的基本动 力。 自卑感作为动力是从后面推动人,追求 优越是从前面引导人。 人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 标的引导,在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中, 人格得以发展。 当一种补偿得以完成时,个体会发现新 的自卑,受到新的优越目标的牵引,从 而向更高的优越努力。
误入歧途者的自卑感与补偿和追 求优越的关系:
个体心理学
分析心理学
自我心理学
社会文化论
新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序、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

20世纪20年代(欧洲国家)
1911年 阿德勒 1914年 荣格 个体心理学 分析心理学

20世纪30年代
(美国)
新精神分析学派 诞生(美国特色) 代表人物:霍妮、沙利文、弗洛姆、艾里克森、卡丁 纳

1895 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 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 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 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 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 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 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 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为何称作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 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 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 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 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 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 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 称为“个体心理学”。
二、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错误的生活风格 形成的外在原因
③受忽视或 遗弃。这种 儿童感到自 己毫无价值, 变得对社会 和他人极端 冷漠、仇视, 对所有的人 都不相信。
适应的生活风格的培养

第三章各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三章各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

本章将讨论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并分析其主要特点和相关的研究。

1.婴幼儿(0-2岁)婴幼儿期是人生的早期阶段,心理特点包括:-感知和认知能力:婴幼儿期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中,他们对于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正在逐渐增强。

-情绪表达:婴幼儿表达情绪的方式主要通过哭泣、笑和表情等非语言的方式展示出来。

2.幼儿(3-6岁)幼儿期是个体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心理特点包括:-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幼儿开始有自我意识,开始认识“我是谁”和“我能做什么”,逐渐形成自我认同。

-想象和创造力:幼儿有独立的个性和创造力,他们喜欢幻想和玩耍,善于对想象进行表达。

-社交需求:幼儿期是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需要与同龄人进行合作和交流,从中得到安全感和满足感。

-语言能力:幼儿的语言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中,他们开始学习说话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3.小学儿童(6-12岁)小学儿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特点包括:-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小学儿童开始形成自我价值和自尊心,对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学业和成就导向:小学儿童对于学习和成绩开始有更高的要求,他们追求成功和成就感。

-自主性和责任感:小学儿童开始渴望独立和自主,他们愿意承担责任并尝试新的事物和角色。

-同伴关系:小学儿童逐渐形成友谊关系,他们开始关注彼此的情感和好恶,懂得合作和共享。

4.青少年(13-19岁)青少年期是心理发展的高峰时期,心理特点包括:-自我认同和身份探索:青少年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并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自主和独立:青少年希望独立和自主,他们渴望决定自己的生活和做出重要的决策。

-社会和情感关系:青少年开始意识到更广泛的社会和情感关系,他们需要建立和维护友谊关系,同时也开始体验恋爱和性别认同。

-理想和抱负: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们希望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具体的规划和准备。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答案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一、名词解释1、个体身心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2、成熟:一般指不依靠后天经验,自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关键期: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

5、遗传: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二、选择题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反映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 A )A、环境B、成熟C、遗传D、个体实践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 D )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3、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A ) 作用A、前提作用B、决定作用C、促进作用D、导向作用4、儿童发展整体来看,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A )的特点。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阶段性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B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6、“有的儿童情感深沉、持久,而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奔放、热烈。

”这说明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D )A、顺序性B、不均衡性C、可变性D、个体差异性7、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B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8、成熟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 )A、格塞尔B、杜威C、华生D、霍尔9、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C )A、格塞尔B、杜威C、华生D、霍尔1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三发展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心理发展的内涵1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2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对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各民族心理进行比较研究3个体心理-个体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不平衡性:人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第二发展加速期:少年期(青春发育期)心理发展的动因1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家谱调查2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3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同等成分,孤立存在,企图解释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2经验,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3社会环境,社会互动和社会道德(儿童主动性)4平衡化班杜拉认为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有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儿童的模仿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应用:课代表,劳模。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文化历史理论。

1心理的实质: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思想。

教育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和知道的最佳期限。

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1已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2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未达到成熟之时。

心理发展的过程1连续论2阶段论3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4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埃里克森-以人格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话费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社会危机“个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用心理社会危机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标题。

第三章_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第三章_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 依恋(attachment) � 安全依恋型 � 不安全依恋-回避型 � 不安全依恋-矛盾型
早期生活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P.H.Mussen ): 孤儿院的孩子显著地爱闹事 墨森(P.H.Mussen P.H.Mussen): ):孤儿院的孩子显著地爱闹事 � 墨森( (如脾气暴躁,欺诈偷窃,毁坏财物,踢打他人), 更依赖大人(需要别人留意,要求不必要的帮助), 更散漫和多动。 � 与成长于正常家庭环境的孩子相比,生活在孤儿院的 孩子往往既缺乏认知与社会性刺激,也缺乏应答性的 反应,因而造成情绪与社会性方面的缺陷,并且一直 持续到成年期。
� 高尔顿持遗传决定论观点
� 唐氏综合征儿童的研究
� 又称21—三体症,属遗传疾病
� 血缘关系研究
� 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与其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似程度 来推测遗传的作用
收养研究?
� 双生子对比研究
唐氏综合症儿童图片
智力测验相关系数 (8国)
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 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 发展的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 及所达到的程度。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 少数民族地位 � 职业 � 母亲的受教育水平 � 家庭规模 � 父亲缺失 � 压力大的生活事件 � 养育观念 � 母亲焦虑 � 母亲心理健康状况 � 母亲与孩子的互动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电视、网络等成为个体 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
4、母亲服药
� 药物对成长中的胚胎或胎儿会有潜在的影响, 其作用的大小往往视使用的剂量、时间、次数 及药物本身的性质而定。 � 如药物”反应停 “ � 一般妊娠7个月后,胎儿发育已较为完善, 药物的作用大大降低。

第三章 心理发展

第三章  心理发展

第二篇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怎样教人接受教育?过去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 centered)的教育。

在此种教育理念支配下,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步骤的安排、作业的布置、管理措施和考评系统等都由教师控制。

传统的教育多采取这种方式,典型者如至今在中国农村还存在的工匠带徒弟,多半仍是采取这种方式。

另一是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的教育。

在此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步骤的安排、作业的布置、管理措施和考评系统等都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并且主要是听从学生的主张。

这主要是受西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后现代新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它改变了学习者是“沉默的大多数”的地位,为学习者找回了做人的尊严。

不过,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都没有妥善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或是将教师置于主体地位而将学生置于被控制的地位,或是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而将教师视作学生的仆人,都未能摆脱或将教师或将学生视为手段和工具的怪圈,其结果常常会导致教育的异化,它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教育的功利化。

本书主张双主体的教育理念,其要点有二:一是,教师是一个生命主体,学生也是一个生命主体,二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平等相处,和谐相处;二是,妥善借鉴《坛经·行由品》提出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①的思想,当学生刚学习某一门功课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在某一门课程的学习上已拥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妥善坚持双主体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融会贯通上述两种教育理念的长处,而克服它们的不足之处。

在双主体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身心发展是教育实施的重要依据之一,一个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师,是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因而是一名不合格的教师。

为此,特用一章的篇幅来探讨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经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涉及到生物学、认知、情感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生物学因素个体的生物学发展对其心理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婴儿出生时具备一些天赋的认知能力,如对声音、面部表情等的敏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大脑逐渐成熟,神经系统得到发展,这对于学习、记忆和思考等认知过程至关重要。

个体的生理需求如饥饿、渴望等也会引发情绪的变化,进而影响其情感和行为。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认知因素认知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婴儿期,个体主要以感知和运动为基础进行认知活动;幼儿期,个体开始逐渐形成概念和符号,能够进行形象思维;学龄期,个体进入具体操作阶段,能够进行逻辑思维;青春期后期及成年期,个体进入形式操作阶段,具备抽象思维和推理的能力。

个体的认知发展受到遗传、生物、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交互影响。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情感因素情感对于个体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婴儿期,个体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和情感关系是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逐渐发展出对家庭、朋友等更为复杂的情感关系,并能够理解、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情感的发展影响个体对他人的关怀、慈爱以及道德行为的形成。

四、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获得社会经验和知识。

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逐渐学会规则、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形成自己的社会认同和角色意识。

社会支持和互动对个体的成长、自尊心和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内发论-----弗洛依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 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 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 病学家私人开业。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 创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 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 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 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
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
展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 方面的发展。
•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及能力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动力:
生理发展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作用,逐步 发育完善的;而社会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提出的 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心理水平 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 内因,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其中,受教育者 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 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 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环境对 于某种特性的形成能否起到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的遗 传基础。 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它包括两层含义:一 是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二是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 遗传。如,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神经类型)来到人间,有的 好哭好动,有的文气安静。 第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 互作用过程。 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弗洛伊德关于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因素 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因 素是本能欲望的满足情况,特别是性本能的满 足情况。弗洛伊德将所有能让人产生愉悦和快 感体验的行为都称为性本能。弗洛伊德把个体 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认为性本 能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 五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 生殖期ຫໍສະໝຸດ 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阶段
第五阶段(12~20岁),个体必须获得自我同一感, 否则以后将会成为自我同一性混乱、不能正确认识自 己的人;
第六阶段(20~40岁),个体必须建立亲密感,否则 将会成为感到过度孤独的人;
第七阶段(40~65岁),个体必须获得繁殖感,否则 将会形成一个迟滞的人,不能或不愿意负担家庭责任, 变得颓废或自我中心;
问题情境
人的发展既包括身体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你可能会 发现身边有一些人,他们的身体或许发育得非常完美,但却存在 着明显的心理缺陷。比如,有人极端胆怯、恐惧、畏缩,有人有 “偷窃癖”,有人意志非常薄弱,有人经常说谎话,有人具有极 强烈的逆反心理,有人行为冲动不顾后果,有人不能与他人进行 正常的交往,有人经常欺负他人、攻击他人……。这些不良心理 特征的发展和形成,是因为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 那样的问题。
兄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时,高尔顿就 对进化论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并对遗传在个 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其研 究成果主要反映在1869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 等著作中。
在高尔顿看来,个体心理的发展主要是取 决于先天的遗传,他的理论称为遗传决定论。
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一)否认遗传的作用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心理发展吗?如何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 规律?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 律及其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哪些呢?这就是本章着重要探讨 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个体心理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个体心理发展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是
指个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消化系统、神经系 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组织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 的发展。
(二)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孩子,他就可以
将这些孩子中的任意一个训练成他想要孩子成为的人, 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是乞丐、窃贼等等, 而不管这些孩子的家族、种族、能力、爱好、天赋等 遗传因素如何。因此,华生的个体心理发展理论被称 为教育万能论。
三、斯金纳关于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因素的 观点
(一)纵向研究 (二)横断研究 (三)聚合交叉研究
三、师范生学习个体心理发展知识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日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二,有利于日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教育科
学研究。 第三,有利于师范生完善自身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是英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其表
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阶段
第一阶段(0~1岁),个体必须要获得信任感,否则 以后就会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第二阶段(1~3岁),个体必须获得自主感,否则以 后就会成为过度羞怯的人;
第三阶段(3~6岁),个体要获得主动感,否则以后 就会成为过度内疚的人;
第四阶段(6~12岁),个体必须获得勤奋感,否则以 后就会成为过度自卑的人;
六、埃里克森关于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因素 的观点
与弗洛伊德不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 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 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 我意识,在个体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 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 发展。艾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以及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第三章 个体心理发展
教育科学系:严静
本章要点:
1.个体心理发展概述 2.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问题情境
人的一生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变化。每个个体都要 经历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和老年等不同的人 生阶段。每个阶段个体的心理特征都不一样,有的阶 段之间变化很明显,有的阶段之间变化是潜在的、微 妙的,让人难以察觉。你可能发现,学习了十几年甚 至几十年英语的成人,说起英语来却远比不上正在上 小学的孩子地道。那么,究竟一个人的心理特征是如 何形成的?各种心理特征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 规律?这些是发展心理学家最关心的问题。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在认知、情感、意志和 人格等方面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 完善等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具体来说,个体心理发展内容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 想象、思维、语言、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个体心理发展研究的设计类型
斯金纳将行为反应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 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斯金纳把这种行为反 应称作应答性反应;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反应, 是由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引发的,即实验者针对 有机体在刺激情景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 择一个有机体需要学习的反应加以强化,从而 建立刺激—反应联结。
斯金纳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教育 措施在个体行为(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阶段(65岁以后),个体必须获得自我完善感, 否则就会成为一个绝望的人。
四、班杜拉关于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因素的 观点
班杜拉认为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榜样作用。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 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也可以是替代强
化。 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即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
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奖赏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 的过程”。
首先,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 为(心理)的基础。
其次,强化在行为(心理)发展过程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即得不 到强化的行为(心理)是易于消退的。
再次,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强化 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心理)发展的。教 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 (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