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傲”俞平伯》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十)(新课标)试卷

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十)(新课标)试卷

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十)(新课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出塞行》(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绝句,粗通唐诗者皆可背诵。

以博学才高著称的杨慎著有《升庵诗话》一书,认为“此诗可入神品”,神品是诗歌品鉴的最高等级,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度赞誉,由此开启明代诗家对此诗的热烈关注,“前七子”之首李攀龙编选《古今诗删》录之,并标举为唐人七绝的第一。

王世贞《艺苑卮言》论曰:“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诗人感叹征人离乡万里不得回还之苦,并通过古今对比侧面婉讽将军无能,自然是明白可解的。

所谓“不可解”,正在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杨慎《升庵诗话》云:“‘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

”杨慎虽知此句“用意深”,却无法说清其中的奥妙,将秦时明月、汉时关分别从字面意思加以解释,穿凿附会,难以服人,李攀龙击节赞赏的便是“秦时明月”四字,但未能说清缘由,反对者因此不服。

晚明竟陵派领袖钟惺评选《唐诗归》,强烈质疑李攀龙关于七绝第一的评议,“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

昔人问《三百篇》何句最佳?及《十九首》何句最佳?盖亦兴到之言,其称某句佳者,各就其意志所感,非以尽全诗也。

李于鳞乃于此为唐七绝压卷,固矣哉!无论其品第当否何如?”另一方面,又强调“龙标七言绝,妙在全不说出。

读未毕,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见矣,然终亦说不出。

”所谓“说不出”“可思可见”,即指意旨丰富、含蓄蕴藉,与王世贞所言“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可谓异曲同工。

直到万历时期唐汝询评解《唐诗解》,首次揭示“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妙处在于秦与汉,明月与边关交互为文,并非无解、不可解之语。

解云:“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也。

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读者以意逆志,自当了然,非唐诗终无解也。

江苏省盐城市白蒲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白蒲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白蒲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江南雪欧阳冰云①我守着季节的变换,等待着江南雪舞的曼妙,已经很久很久……犹如守着永恒,任由岁月变换。

②秋天,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天。

阡陌纵横的道路无限延伸,像一双双神奇的臂膀拥抱着一望无垠的棉田。

我的姐妹,系起了棉布围裙,浩浩荡荡地走进棉田。

一朵朵雪白的棉花在他们的指尖盛开、飞舞。

丰收的喜悦和汗水汇成棉田外那奈龙脉,龙湖滋润着江南,也滋润着江南如雪的棉花,充实着江南人的梦想和世界。

③洁白的棉花在奶奶纤细、干枯的指尖绽放,在奶奶的怀抱盛开。

奶奶坐在地里剥棉花。

含苞待放的棉花,包裹在青褐色的棉花桃里,奶奶用纤细的手指一掰,雪白的棉花朵儿就在奶奶干枯的手掌中悄然绽放。

奶奶把剥好的棉花装在篾篓里,棉花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增高,不一会工夫就像堆砌的雪堆。

雪白的棉花飘落在奶奶的发丝上,染白了奶奶的青丝,奶奶就一直这样剥棉花,直到满头白发,双手失去了知觉。

奶奶是在棉花盛开的深秋离开我们的。

那夜,她坐在灯下悠悠地剥棉花,棉花一篓篓摆在奶奶面前,她就坐在洁白的棉花堆中,剥着剥着,再也没有醒来。

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她盛开,一朵一朵……④我在那个深秋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江南,去追溯自己的梦想。

在中原辽阔的土地上,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麦子和高粱,延伸向无边无际的天空。

我穿梭在麦地里,感觉自己的渺小和浅薄。

金黄的麦芒刺痛了心里柔软的底线,我躺在麦禾上哭泣,我牵挂江南美丽的雪花,温暖的棉花。

粮食滋养着生命,棉花温暖着身体、精神和灵魂。

奔波的日子,我夜夜拥抱温暖的棉被,那是爱的锦囊,是母亲千万里的牵挂。

⑤江南又一个雪花飞舞的季节,我归来。

层层叠叠的雪花覆盖着江南的棉田,寒风张着贪婪的臂膀,要将时间留住。

江南棉船小镇,像一首经典的歌谣,在龙湖的码头荡漾。

我坐在龙湖的船上,凝视着江南雪中的棉船,我心中歌谣纷飞。

【精准解析】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精准解析】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命题人:江晓琳(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

在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②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全球性危机的罪魁祸首。

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

生态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教鼓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对人来说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的。

这正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死穴。

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什么是“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以“中”为度、以“和”为贵。

《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③在如何摆正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中道智慧,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一剂良方。

中华文化一方面注重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人,万物之灵”;另一方面注重天地本身的价值,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必须遵从自然规律。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维严格地说,它指的是诗人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我,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的活动过程。

为简要说明起见,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叫“运意成象”,一句叫“观物取象”。

“运意成象”的前提,自当是有“意”可运,也就是诗人首先要有真切的情意体验,然后借物象加以展现。

这“意”又从何而来呢从源头上讲,它就起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

更确切地看,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于是有各种情意体验生成。

然则,是否将内心引发的情意体验直接宣示出来,就成为诗了呢又不尽然。

人们在受到外界各种事象的刺激时引发的感受虽较鲜活,却易肤浅。

这必须有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让其在心灵深处渐渐发酵、孕育以至成形,使那些仅限于一时、浅表意义的感受剥落殆尽,而那些具有长久、深沉意蕴的体验得以积存下来,并不断得到拓展与加深。

如果我们把现实人生中的心物交感视为情意体验产生的基础.则从内心的积淀、酝酿到最终宣发的过程,便构成了由现实人生体验向诗性生命体验转化的重要桥梁。

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又该如何来宣泄呢作为诗歌艺术的创造活动,必须借助审美的形态来表现,以使自己内在的情意体验能诗意地传递给别人,从而让人获得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

而这种传递手段,则非审美意象莫属。

我们看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那确是“发愤以抒情”的代表作,所发泄的也恰是诗人自身政治失意、理想破天、报国无门而又不忍舍弃的满腔牢愁,但发泄的形式并不取直白的哭诉或简单的怒骂.乃是致力于营造一系列看似虚幻却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让读者跟着诗中主人公的身影上天入地、周游四方,终于在去留两难、归依无着的处境下,领略并深深撼动于诗人内心的急剧痛苦与深沉绝望,意象艺术的巨大魅力由此展露无遗。

俞平伯《陶然亭的雪》阅读训练及答案

俞平伯《陶然亭的雪》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陶然亭的雪俞平伯那天是雪后的下午。

我其时住在东华门侧一条曲折的小胡同里,而G君所居更偏东一些。

我们雇了两辆“胶皮”,向着陶然亭去,但车只雇到前门外大外郎营(从东城至陶然亭路很远,冒雪雇车很不便)。

车轮咯咯吱吱地切碾着白雪,留下凹纹的平行线,我们遂由南池子而往天安门东,渐逼近车马纷填、兀然在目的地前门了。

街衢上已是一半儿泥泞、一半儿雪了。

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正如疏朗冥蒙的银雾。

亦幸而雪在北京,似乎是白面捏的,又似乎是白泥塑的(往往到初春时,人家庭院里还堆着与土同色的雪,结果是成筐地挑了出去完事)。

若移在江南,檐漏的滴答,不终朝而消尽了。

言归正传。

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眩眼的雪光愈白,栉比的人家渐寥落了。

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的原野,这正是在城圈里耽腻了的我们所期待的。

累累的荒冢,白着头的,地名叫做窑台。

我不禁联想那“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所谓瑶台。

这本是比拟不伦,但我总不住地那么想。

那时江亭之北似尚未有通衢。

我们踯躅于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都很像江亭似的。

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

但为什么不见一个亭子呢?藏在里边吧?到拾级而登时,已确信所测不误了。

然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

幸而上面挂着的一方匾,否则那天到的是不是陶然亭,若至今还是疑问,岂非是个笑话?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

我来时是这样预期的,一座四望极目的危亭,无碍无遮,在雪海中沐浴而嬉,宛如回旋的灯塔在银涛万沸之中,浅礁之上,亭亭矗立一般。

而今竟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为城圈之中以习见而不一见的,则以往的名流觞味,想起来真不免黯然寡色了。

然其时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粗呢氅衣上。

趁它们未及融为明珠的时候,我即用手那么一拍,大半掉在地上,小半已渗进衣襟去。

“下马先寻题壁字”,来来回回地循墙而走,咱们也大有古人之风呢。

高三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保温常练(二十一)(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保温常练(二十一)(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保温常练(二十一)(含解析)不分版本保温常练〔二十一〕一、语言文字应用(20分)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虽然莫言在中国文坛上并非,但其文学才华和艺术创造力令人瞩目。

他的小说创作以乡土气息和农民本位为主线,塑造了余占鳌、上官鲁氏、西门闹等率情任性的农民形象。

小说《丰乳肥臀》,运用的艺术概括力,通过上官鲁氏这个母亲的遭遇,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母亲的伟大与宽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纯以文学水平而言,莫言获奖。

A.出类拔萃不同凡响实至名归B.出类拔萃出神入化名副其实C.鹤立鸡群出神入化名副其实D.鹤立鸡群不同凡响实至名归2.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互联网时代吼叫而至,传统书店一方面因经营的“戏路〞太窄而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线上书店用多种方式大行其道。

B.如何让农耕文化的菁华成为构建新时代农村文明的底色,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C.艺术评论,特别是对一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评论,由于人们的看法不同,往往通过争论能开展和提高艺术理论。

D.地球是一个家,无论哪一种生命灭绝,对地球都是伤害。

一旦生态被人类破坏,所有的不好的恶果最后也将由人类承当。

3.以下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在大家的鼓励帮助下,拙作最终出版,感谢之情溢于言表,还望大家说出愚见,让我有更多进步。

B.小店开张之际,热忱欢送广阔顾客朋友惠顾,我们将不遗余力,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

C.些许小事也要论出输赢,可见二位心胸狭窄,对于这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我会钧裁你们两个。

D.小事不值一提,谁都会犯错误,我会海涵的,你今后做事情也要多想想,不能脑子一热啥事都做。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生物有多种节律,不同的生物有着不同的节律, ①。

江苏省涟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

江苏省涟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

水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高三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亚投行被各国力挺,是”一路一带"战略的重大利好.亚洲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级,,不可阻挡。

欧洲多国的积极加入,使得中国组建亚投行,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可以预见,亚投行将,成为一个公开透明、包容善治的国际机构。

A. 不容置喙事倍功半不孚众望B. 不容置喙事倍功半不负众望C。

不容置疑事半功倍不负众望D。

不容置疑事半功倍不孚众望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发的“网络可信身份证服务平台”即将在多地投入试点。

今后不用携带身份证,在办理开网店、住酒店等需要实名认证的业务时,靠“刷脸”就可完成身份认证。

B.10月27日,“翰墨中国——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

参展作品围绕“中国梦"为主题,用书法的艺术形式传承中国文化精神。

C.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组成员在武汉的精彩表演,受到了武汉各高校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D.不动产登记是摸清中国全社会不动产家底的国家级行动,将从经济到法律建设的方方面面产生难以估量的扩散作用.3.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

下面歇后语前后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纸糊的琵琶¬-—谈不得B.船到码头车到站-—必有路C.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D.吃了三碗红豆饭-—满肚子相思4.下列各句中,所引名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诗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面对皇帝的退缩、士大夫的排挤和世人的辱骂,心灰意冷的王安石选择了隐居。

C.“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梅葆玖是梅兰芳的第九子,他不仅继承了“梅派”的精湛技艺,而且形成了新风格。

2020-2021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20分)邮差先生师陀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

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

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

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

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

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

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

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

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

江苏省常州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高三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常州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高三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常州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高三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届高三上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

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己思维模式。

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

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

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

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

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

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

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

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

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

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

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

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

《窦娥冤》是个典型的例子。

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的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地的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

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囿于封建礼教。

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

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

摘编自张少康《谈谈诗歌的“理趣”》现代文阅读答案“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摘编自张少康《谈谈诗歌的“理趣”》现代文阅读答案“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摘编自张少康《谈谈诗歌的“理趣”》现代文阅读答案“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一、现代文阅读答案(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

明代李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的话。

然而,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而以一般理论文章的思维去写诗,其结果就会像宋代道学家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某些诗歌一样,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所谓“趣”,是针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说的,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其实并非否定“理”,而是强调仅仅有“理”不能算诗,诗还必须有“趣”。

宋代多数诗人,包括一些道学家写的诗,也是注意到了诗歌中的“理”是应当有“趣”的。

比如北宋的程颢曾赞扬石曼卿的两句诗“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是“形容的浩然之气”的状况的。

诗歌的“理趣”虽然主要表现在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但是也并不仅仅在此。

有“理趣”的诗歌也不完全排斥“以理语入诗”。

诗歌并不是绝对地不能写“理语”,问题要看这种“理语”在全诗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它是和全诗的艺术形象和谐统一,而且也是它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的话,那么这种“理语”不仅可以“入诗”,往往还是十分必要、不可缺少的。

注重“理趣”虽是宋诗的重要特点,但它的渊源却是很早的。

袁枚《随园诗话》说:“或云:‘诗无理语。

’予谓不然。

《大雅》:‘于缉熙敬止’;‘不闻亦式,不谏亦入’:何尝非理语?何等古妙?”玄言诗坠入“理障”,历来是大家所否定的,但像陶渊明、谢灵运这样有成就的诗人,也常在诗中表现“玄旨”,却并不影响他们诗作的艺术水平。

上海市虹口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虹口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故选D。
二、阅 读 70 分
(一)(16 分)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我们知道,小说叙事是以语言为载体并在时间之流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对小说的接受只能是在时间之流中的阅读,而对小说的视觉观看或凝视绝无可能。因为,在本质上,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叙事所呈现的形象本身并非是一种视觉形象,并不能直接呈现于人的视觉,因此不能形成观看或凝视的行为。
②当我们阅读《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时,要通过我们的眼睛,但这种行为并不能称为“看”或“凝视”,只是阅读行为。因为,凝视的对象应是视觉呈现物, 如图像、影像等。虽然小说也会塑造形象,但这“形象”并不是直接诉诸于视觉, 而是诉诸心灵或意识。而当小说以图像的形式亦即插画的面目出现时,读者对小说的接受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小说的接受出现了新方式,即对小说的“观看” 成为可能。而这一切,要归功于《红楼梦》插图的出现。
【答案】3. A 4. C
5.第一处。鲁迅先生本意是插图的作用超出了增加读者的兴趣原意,还有补充文字的作用。是认同插图的。这和材料一观点一致。材料二观点是否定插图,引用内容即为断章取义,不合理。
6. ①.文字和插图互为阐发,使阅读带有游戏性,丰富阅读体验。②.插图是对文字的侵入,影响小说叙事,干扰对阅读的想象力。③.强调差异形成互补,主张小说文本中附有插图。
语文(答案在最后)
2022.12
一、积累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
(1)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 (李白《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想象,烘托洞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强烈感染力。

上海市龙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龙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龙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6-11题。

(13分)父亲的口琴杨献平①2005年与妻儿再次回到南太行老家,初夏山野,翠绿妖娆。

父亲拉开抽屉,从柜子底层,拿出一个黑色的布包,一层层打开,捧出一只口琴。

手牵着儿子,到树影斑驳的院子里,坐在一块红石头上吹奏。

我大为惊诧。

在此之前,我从不知,也不会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父亲竟然懂得音乐,用嘴巴吹出美丽的声音。

②母亲说,父亲给村里放羊的时候,时常带着那只口琴,坐在山坡上吹。

我想,那情景要是到了诗人眼里,一定是:青草浩荡,辉映天空,群山连绵,犹如屏障。

可爱的羊只似乎飘动的云朵,父亲的姿势像是一尊鲜活的雕塑。

口中琴声漫过岩石及其苔藓,草尖和悬崖下的阴影,乃至河谷间淙淙流水与鸟雀们的翅膀。

③然而,父亲坐在山坡上的样子未必具有美感,琴声未必那么轻盈。

那些羊只并非洁白,而是lí黑。

河谷间早就没有了流水,鸟雀们的飞翔是为了生存觅食。

那时候的父亲,也不过是为了生计。

④那时候,父亲吹着,儿子在一边听,一会跃跃欲试。

我在旁边看着,蓦然觉得了父亲的丰富。

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与高雅美妙的音乐发生过如此紧密的联系,竟然在无人处用一只口琴倾诉内心,排遣寂寞。

⑤父亲吹了一首我叫不出名字的曲子,好像是山西民歌。

儿子抢过,呜呜地乱吹一会儿,又给了父亲。

父亲说,听爷爷给你吹。

说完,便吹起了《朝阳沟》片段——我听得入迷,站在当地,不知是感动,还是惊诧,热泪一下子冲了出。

⑥我想我一定被什么捕获了。

长期以,在我心里,父亲只是一个木讷、本份、孤独、苦难的农民,一个在山野之间劳作大半生,在苦难的风雨中只知道忍耐和吞咽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的雅致兴趣和爱好呢?我可能真的小看甚至漠视了父亲,漠视了他作为父亲和农民之外的一切,比如他的内心精神和思想要求,比如他在苦难生活中某些自发的“消解”压力与悲怆的能力与智慧。

⑦当吹奏之中,除了喂鸡的母亲,一家人都静默无声,站在院子里,父亲的远处和近处,满脸的惊异、欣喜和感动。

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升级训练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升级训练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

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课标专题升级训练六实用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孤傲”俞平伯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

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

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

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

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

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

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

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

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

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

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

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

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

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

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

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

最新整理中年语别中年俞平伯阅读答案中年.docx

最新整理中年语别中年俞平伯阅读答案中年.docx

最新整理中年语别|中年俞平伯阅读答案中年俞平伯中年俞平伯阅读答案中年俞平伯什么是中年?不容易说得清楚,只说我暂时见到的罢。

当遥指青山是我们的归路,不免感到轻微的战栗。

(或者不很轻微更是人情。

)可是走得近了,空翠渐减,终于到了某一点,不见遥青,只见平淡无奇的道路树石,憧憬既已消释了,我们遂坦然长往。

所谓某一点原是很难确定的,假如有,那就是中年。

我也是关怀生死颇切的人,直到近年方才渐渐淡漠起来,看看从前的文章,有些觉得已颇渺茫,有隔世之感。

莫非就是中年到了的缘故么?仿佛真有这么一回事。

我感谢造化的主宰,他老人家是有的话。

他使我们生于自然,死于自然,这是何等的气度呢!不能名言,惟有赞叹;赞叹不出,唯有欢喜。

万想不到当年穷思极想之余,认为了解不能解决的“谜”,的“障”,直至身临切近,早已不知不觉的走过去,什么也没有看见。

今是而昨非呢?昨是而今非呢?二者之间似乎必有一个是非。

无奈这个解答,还看你站的地位如何,这岂不是“白搭”。

以今视昨则昨非;以昨视今,今也有何是处呢。

不信么?我自己确还留得依微的忆念。

再不信么?青年人也许会来麻烦您,他听不懂我讲些什么。

这就是再好没有的印证了。

再以山作比。

上去时兴致蓬勃,惟恐山径虽长不敌脚步之健。

事实上呢,好一座大山,且有得走哩。

因此凡来游的都快乐地努力地向前走。

及走上山顶,四顾空阔,面前蜿蜒着一条下山的路,若论初心,那时应当感到何等的颓唐呢。

但是,不。

我们起先认为过健的脚力,与山径相形而见绌,兴致呢,于山尖一望之余随烟云而俱远;现在只剩得一个意念,逐渐的迫切起来,这就是想回家。

下山的路去得疾啊,可是,对于归人,你得知道,却别有一般滋味的。

试问下山的与上山的偶然擦肩而过,他们之间有何连属?点点头,说几句话,他们之间又有何理解呢?我们大可不必抱此等期望,这原是不容易的事。

至于这两种各别的情味,在一人心中是否有融会的俄顷,惭愧我不大知道。

依我猜,许是在山顶上徘徊这一刹那罢。

这或者也就是所谓中年了,依我猜。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公平地说,那种仅仅出于表现欲而 的人毕竟还不失为天真。

今日之聪明人已经不满足于这无利可图的虚荣,他们要 地推销自己,力求卖个好价钱。

于是,我们接连看到,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的小说跃居畅销书目的榜首,尚未开拍的电视剧 ,闹得沸沸扬扬。

在这一片的叫卖声中,我常常想起甘地的话:“沉默是信奉真理者的精神训练之一。

”当然,沉默者未免寂寞,那又有什么?说到底,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

A. 侃侃而谈 大张旗鼓 不堪入目 先声夺人B. 侃侃而谈 兴师动众 俗不可耐 先发制人C. 夸夸其谈 兴师动众 不堪入目 先发制人D. 夸夸其谈 大张旗鼓 俗不可耐 先声夺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

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

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本题,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或从容不迫地谈话;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根据语境“那种仅仅出于表现欲而 的人毕竟还不失为天真”,此处修饰人,且是“出于表现欲”,应用“夸夸其谈”。

大张旗鼓:形容大造声势;兴师动众:泛指发动很多人做某件事。

根据语境“他们要 地推销自己”,推销自己,应用“大张旗鼓”。

冬晚的别阅读答案-俞平伯

冬晚的别阅读答案-俞平伯

冬晚的别阅读答案-俞平伯(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冬晚的别阅读答案-俞平伯冬晚的别俞平伯五日,自沪返杭,六日至八日入南山小住,八日至十二日间我再去上海,而环①住在杭州。

“孤傲”俞平伯-阅读答案试题

“孤傲”俞平伯-阅读答案试题

“孤傲”俞平伯|阅读答案试题“孤傲”俞平伯|阅读答案试题①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

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

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

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②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

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

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

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

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

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

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

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

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④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

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

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

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

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

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

高官问:“身体好吗?”答:“嗯。

云南省昭通市高考语文压轴卷

云南省昭通市高考语文压轴卷

云南省昭通市高考语文压轴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0分)1.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萍漂四方的游子________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②我的故乡没有________酥骨的都会,没有________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________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A . 无论繁华静谧幽深B . 尽管静谧幽深繁华C . 无论繁华幽深静谧D . 尽管繁华静谧幽深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不仅占据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首页的位置,更是长期排在微博热门话题的榜首,可见网络用户对它的吸引力有多高。

B . 真正的教授不仅是令人尊敬的学术巨匠、知识权威;更应该走下“神坛”,给学生带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民主开明的人格魅力。

C . 自强不息是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境界,它深深地融入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身心意识中,刚健而不屈,独立而不倚。

D .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称未来30年内人类将有望在月球上建立可自给自足的机械化采矿,向地球出口矿和其他资源,帮助满足地球上的原材料需求。

3. (2分)与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其实,寂寞给人的不仅是真实,而且是一种锤炼,一种感情的升华。

有时寂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凡有成就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往往都是最有才能的人,又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B . 往往是固然最有才能,但首先耐得住寂寞的人C . 往往不是有才能的人,而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D . 往往是那些首先具有才能,其次还耐得住寂寞的人4.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江苏省南通市2023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三)【含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2023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三)【含答案】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1.(3分)B(“意在与作者的过去告别”错,应该是与作品中人物自己的过去告别。

)2.(3分)B(“一切”无,“从而”强加关系)3.(3分)D(A“生活细节”是传统的市井小说写法。

B无新时代。

C没有传统的文化精神。

)4.(4分)(1)内容上,描绘市井民俗风情;(2)形式上,采用喜剧的形式。

(3)特点上,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平民化倾向。

5.(4分)(1)赋予故事和细节描写以娱乐性。

(2)借喜剧性的方式表现美好的理想追求。

(3)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可读性。

(4)赋予时代意义,打上时代烙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D7.(3分)D8.(6分)(1)对身处恶劣环境下破冰儿子的忐忑和担忧;(2)听到敲门后猜到会有不幸消息时心情的沉重和伤感;(3)在破冰队员前面对儿子死讯的勇敢和坚强;(4)儿子死亡后的痛楚和崩溃;(5)勇敢面对事实的坚强。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9.(6分)(1)破冰者奋勇破冰,不怕牺牲,保护家园,是一代代边疆人为创造美好生活,保护人民财产的高贵精神。

(2)老婆子面对儿子勇去破冰,去世的死讯,坚强地面对,写出了母亲的爱,更写出了边疆人为了美好生活,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3)人们虔诚的期待,写出了边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能够美好融合的期待。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D H N11.(3分)A(与《琵琶行》意思一样。

)12.(3分)A(“暗暗决定”错,“面许”应为当面答应的意思。

)13.(8分)(4分)(1)唐太宗不把天下偏私给自己的宠爱之人,来杜绝祸乱的根源,可以说能深谋远虑了。

(4分)(2)请求陛下试着召见并询问百官得意见,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情况,我们辜负了陛下罪该万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傲”俞平伯》阅读答案
《“孤傲”俞平伯》阅读答案
“孤傲”俞平伯
①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

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

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

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②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

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

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

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

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

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

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

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

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④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

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
和《同期公约》。

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

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

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

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

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

高官问:“身体好吗?”答:“嗯。

”高官说:“我们走了。

”答:“嗯。

”既不客套,也不送客。

⑤“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击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

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

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

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

⑥从“牛棚”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

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

⑦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

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平伯家。

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
利息。

”俞先生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

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

还本付息是常识。

”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

”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选自《名人传记》2012年1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

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开拓者之一。

B.“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于1956年8月,这是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

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C.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

”这体现了他憎恶贪腐、憎恶黑暗一面。

D.20世纪50年代中期,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是由于研究《红楼梦》的事情。

此后,他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了。

E.“文革”开始后,俞平伯的家也受到一些乌合之众冲击,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被从老君堂抄走了。

后来又被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学习班。

(2)俞平伯先生一生爱好昆曲,这种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请结合全
文简要概括。

(6分)
(3)文章第三自然段写了俞平伯先生的几件小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6分)
(4)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你的看法呢?联系全文请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8分)
参考答案:
12(1)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A项应该是“新红学开拓者之一”;D项原因解说错误。

C项“贪腐黑暗”说得有点重。

(2)①与自身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有关(或自身文化素养);②与许家人物的影响有关(只写“与他的爱情相关”给1分);③与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有关。

(每点2分)
(3)①第三段描写了他在朋友家人前唱昆曲的事情,体现了他对昆曲的喜爱;②通过这些事情突出他对朋友、对家人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

③与下文俞平伯耿介孤傲的性格形成对比。

(每点2分)
(4)观点一:我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

①从学术上看,即使受到不公平批判,依然进行《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体现了知识精英本色的特点;②从和高官打交道上看,《牡丹亭》的成功演出能说明俞平伯不主动表功,不献媚的性格特征;③从受到批斗上看,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游街时淡然处之,能看出他遇困难从
容的特点。

观点二:我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

理由要点:
①在《牡丹亭》演出结束时俞平伯不能够主动和领导打招呼;②对于高官的问话不能有礼貌的回答;③对于送工资的人,不说感谢,反而刁难。

观点三:既有有风骨的一面,也有木讷的一面。

(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